廣西東蘭縣地理環境氣候
⑴ 廣西的自然環境有什麼特點
一、地理
(一)地形概況
廣西位於全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處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二)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
廣西地貌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狀。其特徵是: 1、盆地大小相雜。西、北部為雲貴高原邊緣,東北為南嶺山地,東南及南部是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盆地中部被廣西弧形山脈分割,形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廣西弧形山脈前坳陷為右江、武鳴、南寧、玉林、荔浦等眾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雜的地貌結構。 2、山系多呈弧形,層層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為4列:第一列為大苗山—九萬大山;第二列為大南山—天平山—鳳凰山;第三列為駕橋嶺—大瑤山—蓮花山—鎮龍山—大明山—都陽山(此列亦稱廣西弧〕;第四列為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大青山。
山系走向明顯呈現東部受太平洋板塊擠壓、西部受印度洋板塊擠壓跡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為主,占廣西總面積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廣西總面積15.9%。桂東北貓兒山主峰海拔2141米,為廣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嶺最高峰。越城嶺—貓兒山與海洋山之間的湘桂走廊是中國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錯綜,占廣西總面積10.3%,在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連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廣西總面積26.9%。廣西平原主要有河流沖積平原和溶蝕平原二類。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於各大、中河流沿岸,較大平原有潯江平原、鬱江平原、賓陽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潯江平原最大,面積達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廣布,占廣西總面積37.8%,集中連片分布於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東北。其發育類型之多為世界少見。
(三)河流眾多
廣西河流大多沿著地勢呈傾斜面,從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了以紅水河—西江為主幹流的橫貫廣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於兩側的樹枝狀水系。其中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條,總長度有3.4萬公里,河網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屬珠江、長江、桂南獨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廣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的85.2%,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條,主幹流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西江自西北折東橫貫全境,全長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廣東入南海。長江水系分布處於桂東北,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3.5%,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條,主要河段有湘江、資江,屬洞庭湖水繫上游,經湖南匯入長江。其中湘江在興安縣附近通過秦代開鑿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獨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於桂南,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10.7%,較大河流有南流江、欽江、北侖河等,均注入北部灣。經越南入北部灣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0.6%。喀斯特地下河眾多,有433條,其中長度超過10公里的有248條,坡心河、地蘇河等均獨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四)海岸、島嶼
廣西南部瀕臨屬於南海的北部灣。大陸海岸東起合浦縣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侖河口,大陸海岸線長約1500公里,島嶼岸線46l公里。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樣。南流江口、欽江口為三角洲型海岸;鐵山港、大風江口、茅嶺江口、防城河口為溺谷型海岸;欽州及防城港兩市沿海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為台地型海岸。廣西近海灘塗廣大,面積達1005平方公里。0—20米淺海廣闊,面積達6488平方公里。整個北部灣的面積約12.93萬平方公里,東起雷州半島、瓊州海峽,東南為海南島,北至廣西,西迄越南。灣內海底平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過90米。廣西沿海有697個島嶼,總面積約66.9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潿洲島面積約24.7平方公里。
二、氣候
廣西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南瀕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按全國地形分類,廣西屬雲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降水豐沛、干濕分明,日照適中、冬少夏多,災害頻繁、旱澇突出的氣候特徵。
(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
廣西北部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熱量豐富。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6.5~23.1℃之間。等溫線基本上呈緯向分布,氣溫由南向北遞減,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區遞減。全區約65%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區在22.0℃以上,潿洲島高達23.1℃。桂林市東北部以及海拔較高的樂業、南丹、金秀年平均氣溫低於18.0℃,其中樂業、資源只有16.5℃。
(二)降水豐沛,干濕分明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降水量最豐富的省區之一,各地年降水量為1080~2760mm,大部分地區在1300~2000mm之間。其地理分布具有東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區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風坡多,背風坡少等特點。廣西有三個多雨區:(1)十萬大山南側的東興至欽州一帶,年降水量達2100~2760mm;(2)大瑤山東側以昭平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帶,年降水量達1700~2000mm;(3)越城嶺至元寶山東南側以永福為中心的興安、靈川、桂林、臨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達1800~2000mm。另有三個少雨區:(1)以田陽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帶,年降水量僅有1080~1200mm;(2)以寧明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寧一帶,年降水量為1200~1300mm;(3)以武宣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於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廣西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干濕季分明。4~9月為雨季,總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85%,強降水天氣過程較頻繁,容易發生洪澇災害;10~3月是乾季,總降水量僅佔全年降水量的15%~30%,乾旱少雨,易引發森林火災。
(三)日照適中,冬少夏多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年日照時數1169~2219小時,與鄰省比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雲南大部地區偏少,與廣東相當。其地域分布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區少。北海市及田陽、上思在1800小時以上,以潿洲島最多,全年達2219小時。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樂業、凌雲、那坡、馬山等地不足1500小時,金秀全年日照時數最少,只有1169小時。其餘地區在1500~1800小時之間。 廣西壯族自治區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特點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區春季多於秋季外,其餘地區秋季多於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時數為355~698小時,佔全年日照時數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時數只有186~380小時,僅佔全年日照時數的14%~17%。
⑵ 廣西省東蘭縣有多少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抄普查,全縣總人口為295519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0114人相比,十年間共增加15405人,增長5.50%,年平均增長0.54%。比「四普」到「五普」十年間年平均增長0.34%增加0.2個百分點。全縣2010年11月1日零時的常住人口為21302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44470人相比,十年共減少31442人,下降12.86%,年平均下降1.37%。
東蘭縣地處桂西北,雲貴高原南緣,紅水河中游;東傍金城江區,西界鳳山縣,南傍大化、巴馬縣,北鄰南丹、天峨縣,離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區130公里。東蘭,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礦產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東蘭縣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素有「四鄉」之美稱。
2016年,全縣30.45萬人。
⑶ 廣西東蘭縣位於方位
東蘭縣地處桂西北,雲貴高原南緣,紅水河中游;東傍金城江區,西界鳳山內縣,南傍容大化、巴馬縣,北鄰南丹、天峨縣,離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區130公里。東蘭,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礦產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東蘭縣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素有「四鄉」之美稱
⑷ 廣西氣候環境怎麼樣
廣西地處低緯度地區,南瀕熱帶海洋,北為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境內河流縱橫,地理環境比較復雜。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下墊面綜合作用下,氣候類型有以下特點:
(1)氣候類型多樣,夏長冬短。從氣候區劃而論,廣西北半部屬中亞熱帶氣候,南半部屬南亞熱帶氣候;從地形狀況來看,桂北、桂西具有山地氣候一般特徵,「立體氣候」較為明顯,小氣候生態環境多樣化;而桂南又具有溫暖濕潤的海洋氣候特色。廣西冬短夏長,年均溫在16℃~23℃之間,以均溫來衡量,北部夏季長達4個月~5個月,冬季僅兩個月左右;南部從5月到10月均為夏季,冬季不到兩個月,沿海地區幾乎沒有冬季。
(2)雨、熱資源豐富,且兩熱同季。廣西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2,800毫米之間,尤以防港市東興區最多,達2,822.7毫米,降雨量最少的是田陽縣,在1,100毫米左右。太陽年總輻射量達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均溫≥10℃積溫在5,000℃~8,300℃之間,持續日數為240天~358天,降雨量和熱量資源分布大體上是由北向南增多。在4月~9月間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5%,雨季恰好與熱季重疊。雨熱同季,較有利於農業生產。(3)氣候多變,災害性天氣出現頻繁。廣西常因季風進退失常造成降雨和氣溫變率大,旱、澇災害和「兩寒」(倒春寒和寒露風)及台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出現頻率大。桂西地區多春旱,出現頻率達60%~90%,桂東地區多秋旱,出現頻率為50%~70%;雨季大、暴雨過於集中,年年發生洪澇災害,尤其以桂南沿海和融江流域出現頻率大。而春、秋雨季內受北方校強冷空氣南下的影響,幾乎每年春季出現倒春寒和秋季出現寒露風天氣,危害農業生產。每年4月至7月間,出現大風天氣,且影響范圍和程度均較大。此外,桂西地區年年降雹,不利於冬季農作物和果木生產。。。。。。。。。。。。
⑸ 廣西氣候是怎麼樣的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南瀕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按全國地形分類,廣西屬雲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降水豐沛、干濕分明,日照適中、冬少夏多,災害頻繁、旱澇突出的氣候特徵。
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6.5~23.1℃之間。等溫線基本上呈緯向分布,氣溫由南向北遞減,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區遞減。全區約65%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區在22.0℃以上,潿洲島高達23.1℃。桂林市東北部以及海拔較高的樂業、南丹、金秀年平均氣溫低於18.0℃,其中樂業、資源只有16.5℃。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極端最高氣溫為33.7~42.5℃。其中,沿海地區、百色市南部山區及金秀、南丹、鳳山、樂業、天等在33.7~37.8℃之間,其餘地區38.0~42.5℃,百色為全區最高。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極端最低氣溫為-8.4~2.9℃。桂北山區-8.4~-4.0℃,資源為全區最低;北海市、防城港市南部及博白、都安極端最低氣溫在0℃以上,其餘各地在-3.9~-0.2℃之間。
二、降水豐沛,干濕分明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降水量最豐富的省區之一,各地年降水量為1080~2760mm,大部分地區在1300~2000mm之間。其地理分布具有東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區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風坡多,背風坡少等特點。廣西有三個多雨區:(1)十萬大山南側的東興至欽州一帶,年降水量達2100~2760mm;(2)大瑤山東側以昭平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帶,年降水量達1700~2000mm;(3)越城嶺至元寶山東南側以永福為中心的興安、靈川、桂林、臨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達1800~2000mm。另有三個少雨區:(1)以田陽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帶,年降水量僅有1080~1200mm;(2)以寧明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寧一帶,年降水量為1200~1300mm;(3)以武宣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於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廣西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干濕季分明。4~9月為雨季,總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85%,強降水天氣過程較頻繁,容易發生洪澇災害;10~3月是乾季,總降水量僅佔全年降水量的15%~30%,乾旱少雨,易引發森林火災。
三、日照適中,冬少夏多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年日照時數1169~2219小時,與鄰省比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雲南大部地區偏少,與廣東相當。其地域分布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區少。北海市及田陽、上思在1800小時以上,以潿洲島最多,全年達2219小時。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樂業、凌雲、那坡、馬山等地不足1500小時,金秀全年日照時數最少,只有1169小時。其餘地區在1500~1800小時之間。
廣西壯族自治區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特點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區春季多於秋季外,其餘地區秋季多於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時數為355~698小時,佔全年日照時數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時數只有186~380小時,僅佔全年日照時數的14%~17%。
⑹ 廣西春節習俗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廣西的地理環境和春節習俗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
廣西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屬版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廣權西日常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但境內南北亦有些許變化。
先秦時期,廣西屬百越之地一部分,壯族、侗族是嶺南廣西最古老的原住民族,分別源於先秦百越不同的越人支系。秦漢後漢、苗等北方中原民族南遷與土著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各族之間相互融合孕育各種文化的誕生和發展,在原百越文化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桂柳、嶺南等文化。
民俗主要有百龍舞賓州炮龍之夜文藝晚會和煙花燃放、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炮龍展示、百家宴以及書畫、攝影展等活動。
⑺ 廣西一年四季的氣候
南寧夏季比較濕熱,到國慶之後天氣才會涼爽,然後有幾次夏天到冬天的反復,在12月左右才算是真的冬天,冬天暖和,濕冷,春天帶有潮濕的天氣。桂林涼快一些,很舒服的,冬天甚至可以看到雪。柳州介於南寧和桂林之間,也很涼快了。
南方天氣對於北方而言,最大的區別就是濕熱天氣比較多。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南瀕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按全國地形分類,廣西屬雲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降水豐沛、干濕分明,日照適中、冬少夏多,災害頻繁、旱澇突出的氣候特徵。
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6.5~23.1℃之間。等溫線基本上呈緯向分布,氣溫由南向北遞減,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區遞減。全區約65%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區在22.0℃以上,潿洲島高達23.1℃。桂林市東北部以及海拔較高的樂業、南丹、金秀年平均氣溫低於18.0℃,其中樂業、資源只有16.5℃。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極端最高氣溫為33.7~42.5℃。其中,沿海地區、百色市南部山區及金秀、南丹、鳳山、樂業、天等在33.7~37.8℃之間,其餘地區38.0~42.5℃,百色為全區最高。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極端最低氣溫為-8.4~2.9℃。桂北山區-8.4~-4.0℃,資源為全區最低;北海市、防城港市南部及博白、都安極端最低氣溫在0℃以上,其餘各地在-3.9~-0.2℃之間。
二、降水豐沛,干濕分明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降水量最豐富的省區之一,各地年降水量為1080~2760mm,大部分地區在1300~2000mm之間。其地理分布具有東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區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風坡多,背風坡少等特點。廣西有三個多雨區:(1)十萬大山南側的東興至欽州一帶,年降水量達2100~2760mm;(2)大瑤山東側以昭平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帶,年降水量達1700~2000mm;(3)越城嶺至元寶山東南側以永福為中心的興安、靈川、桂林、臨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達1800~2000mm。另有三個少雨區:(1)以田陽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帶,年降水量僅有1080~1200mm;(2)以寧明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寧一帶,年降水量為1200~1300mm;(3)以武宣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於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廣西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干濕季分明。4~9月為雨季,總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85%,強降水天氣過程較頻繁,容易發生洪澇災害;10~3月是乾季,總降水量僅佔全年降水量的15%~30%,乾旱少雨,易引發森林火災。
三、日照適中,冬少夏多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年日照時數1169~2219小時,與鄰省比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雲南大部地區偏少,與廣東相當。其地域分布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區少。北海市及田陽、上思在1800小時以上,以潿洲島最多,全年達2219小時。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樂業、凌雲、那坡、馬山等地不足1500小時,金秀全年日照時數最少,只有1169小時。其餘地區在1500~1800小時之間。
廣西壯族自治區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特點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區春季多於秋季外,其餘地區秋季多於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時數為355~698小時,佔全年日照時數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時數只有186~380小時,僅佔全年日照時數的14%~17%。
⑻ 廣西東蘭縣是不是很貧窮和偏僻
「老、少、邊、山、窮」是我們東蘭的招牌!不過我們東蘭現在正在黨和國家滴領導下發展起來呢…現在是很窮,您又沒幫幫我們…
⑼ 東蘭縣的地理環境
根據1965出版的《東蘭地形圖》量算,全縣總面積為2415平方公里,折為3622500畝,其中,耕地面積209165畝(1985年),占總面積5.77%,農業人口人均耕地為0.84畝。林業用地143萬畝(土山地103萬畝,已有林38.4萬畝,宜林地64.6萬畝,石山地40萬畝,已有灌木林14.7萬畝,欲造林地25.3萬畝),占總面積39.5%(林業局1981年數據)。宜牧地148萬畝,占總面積41%。水面為5.3萬畝(不含紅水河),占總面積1.46%。道路村莊工礦用地7.2萬畝,占總面積1.99%。難以利用石山34.7萬畝,占總面積9.6%。全縣土地利用率僅為47.9%。
解放後,由於人口增長過快,人均耕地佔有量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加而逐漸減少。1952年,耕地面積為157877畝,農業人口為122972人,人均耕地1.28畝。1960年,農業人口130627人,耕地159719畝,人均耕地為1.22畝。1970年,農業人口184151人,耕地176914畝,人均耕地為0.96畝。1985年,農業人口248112人,耕地面積209200畝,人均耕地0.84畝,比1952年人均耕地減少0.44畝。此外,植被受到嚴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據1981年的調查統計,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204800畝,占總面積5.7%。僅1981年,受雨水沖刷和埋沒的耕地達1438畝,佔耕地面積0.6%。 縣境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8.672億立方米(地表水為16.07億立方米,地下水2.602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總量4.794億立方米(地表水3.5億立方米,地下水1.294億立方米),占總徑流量的25.67%。1985年全縣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保證率在50%為1.516億立方米;保證率在75%為1.283億立方米;保證率在90%為1.107億立方米。全縣1985年需水量為1.047億立方米,其中農業0.912億立方米,工業0.078億立方米,人民生活0.057億立方米。縣內大部分鄉鎮均有水資源利用,但弄占、四合、五聯、三弄鄉以及金谷、坡峨鄉的部分村缺水嚴重,人畜飲水全靠水櫃解決。
縣內河溪天然落差大,落差最大的是板老河,為311.8米;落差最小的是巴英河,為51.7米。全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0150千瓦(不包括紅水河),可供開發利用11323千瓦,已開發利用2939.5千瓦。 植物
珍稀樹種金絲李(壯語費呂),常綠喬木,樹高可達30米以上,胸徑可達1米左右,干形通直,木材紋理結構通直密緻,材質堅重,耐腐耐水,特性強,不受蟲蛀,是珍貴硬木用材樹種之一,可用於艦、船、機械、高級建築和高級傢具等。該樹種適應於石灰岩山區,縣境南部的石山地區,尚有零星分布。在比較陰濕肥沃的石灰岩山腳至山腰,常與其它樹混生,是偏陰性樹種,幼苗和幼樹多出現在林冠下,生長挺直。但因種子發芽困難,成芽率甚低,天然更新能力較弱,早年生長慢,數十年後生長較快。
高山柏,本地壯語稱「費樺」。據老人說,如今深山的崖壁樵砍不到之處,尚有生長。葉子鱗狀,木材芳香,屬柏科,它喜生高山石縫地或高坡上,生長較慢,縣境南部石山地區的太平、武篆、弄占、四合等鄉鎮均有零星分布。由於數十年來砍伐過多,有的地方已絕種。此樹紋理細致美觀,呈淡黃色,木質堅硬,耐水浸,無蟲蛀,是高級傢具和建築的珍貴木材。
優良樹種有香椿、杉、椎、櫟、樺、木荷、樟、黃枝油杉等,其中椎、櫟、樺、木荷為土山區自然生長樹種,黃枝油杉、香椿為石山地區自然生長樹種。
葯用植物有金銀花、淮山、首烏、雞血藤、使君子、石斛、山豆根、黃精、百合、水檳榔、土茯苓等。
牧草優等牧草有稗草、野葛藤、馬唐、藎草、芭芒、鐵線草、水草、肥育草、牛筋草;良等牧草有鴨嘴草、沙樹葉、畫眉草、石珍茅、淡竹葉、狼尾草、母雞藤、青香茅、五節芒、千里光、山螞蝗、野黃花;中等牧草有白茅、沙草、剌子莞、蛇尾草、地膽草、河八王、野枯草、薊、臭根子草、可朝肥、車前草、肥林、水社草、大青葉,畦畔蒿草。此外,還有低等牧草的粘子草、金茅、吊絲草、艾、爆牙狼等。纖維植物主要有龍須草等。
動物
獸類有猴、麝、獐、箭豬、山獾、九江狸、果子狸(又稱花面狸)、野豬、水獺、水麂、黃麂(又名黃猄)、黃鼠狼、黃猺、野貓,虎、豹已不見足跡。
鳥類有斑鳩、鷓鴣、野雞、毛雞、白鷳、野鴨、喜鵲、了哥、啄木鳥、貓頭鷹、鷹、鷂鷹、夜鷹、杜鵑(俗稱布穀鳥)、畫眉、鴉、麻雀。
魚類有鯉魚、塘角魚、夾錐魚、油魚、泥鰍、草魚、竹魚、連拐魚、小白魚、花魚等。
節肢、兩棲、爬行類節肢動物有蝦、蟹,兩棲動物有龜、鱉、蛙、蟾蜍等。爬行動物有蛇、穿山甲、蛤蚧、壁虎等。
昆蟲類有蜂、蟬、蟋蟀、瓢蟲、蜻蜓、蜘蛛、蝴蝶等。其他還有螺螄、蝸牛、蚯蚓、水蛭(俗稱螞蝗)等。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等機構遷來桂林,27年至30年期間,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張文佑等,在廣西省政府建設廳李有爵等配合下,開展廣西70餘縣境地質礦產調查。首次填制廣西東徑106度以東1∶25萬地質圖,其中許德佑等在縣境蘭木等地開展地質路線調查,發現三疊紀地層。
解放後,縣境內地質工作有了很大發展,自1958年以來,先後有北京地質學院(1958年)、鄭州煤田地質學校(1959年)、廣西石油隊(1960—1963年)、廣西水文地質隊(1960年)、廣西煤炭局130隊(1964年)、廣西區域地質調查隊(1967—1970年)、廣西651地質隊(1971年)、廣西第九地質隊(1975年)、河池地區地質隊(1976—1979年)等單位在縣境內開展石油、水文、區域調查工作及鐵礦、煤礦、水晶礦、黃鐵礦、鋁土礦等普查評價工作,基本查明境內地質構造特徵和礦產資源概況。
縣內礦產資源有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燃料礦產等礦產地20處,其中中型1處,小型4處,礦點和礦化點15處,以石灰岩等建築材料具較大的工業價值。 來自中國、法國的科考專家近日圍繞東蘭縣的地質資源開展了首次聯合科考活動,探測地下洞穴長度達16.5公里,發現東蘭縣地下水資源豐富,洞穴地質構造復雜。科考人員在泗孟田園風光景區周邊還發現了天坑群,其中一個天坑深度約420米,為中國罕見。
⑽ 廣西竟然有一個叫東蘭縣。東蘭縣是哪個市的
截至2019年8月,東蘭縣是河池市的。
截至2019年8月,河池市轄2區9縣,分別為:
宜州區、金城江區、南丹縣、天峨縣、鳳山縣、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東蘭縣地處桂西北,雲貴高原南緣,紅水河中游;東傍金城江區,西界鳳山縣,南傍大化、巴馬縣,北鄰 南丹、天峨縣,離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區130公里,面積2415平方公里、全縣森林覆蓋率80.15%,總人口31.38萬人(2018年)。
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東蘭縣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素有「四鄉」(長壽之鄉、將軍之鄉、銅鼓之鄉、板栗之鄉)之美稱。
(10)廣西東蘭縣地理環境氣候擴展閱讀:
東蘭縣的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1年),改東蘭州為東蘭縣,屬慶遠府管轄。
民國二年(1912年),屬由南道管轄。民國十六年(1927年),屬田南區行政督察委員管轄。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柳州民團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百色行政監督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
民國二十九年(1938年)4月,慶遠行政監督區改為第七區行政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東蘭仍屬之。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第四、七區合並為第二區,治柳江。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改屬第五區,治百色。
1949年,改屬新成立的十二區,治鳳山。
1949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東蘭縣。
1950年元月,成立東蘭縣人民政府,屬宜山專區管轄。5月改屬百色專區管轄。
1965年8月,東蘭縣改屬河池專區(後改為河池地區)。
2002年6月河池地區改設地級河池市,東蘭縣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