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縣地理環境
㈠ 四川雅安的地理位置
四川來省中部,川藏、川滇西公路交匯處自,距成都140公里。本市北部邛崍山南延到西部二郎山,與北部南延的夾金山會合。西南部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大雪山伸入市域。南部和東南部有大相嶺與小相嶺。全市地形呈北、西、南地勢高,東部地勢較低的地理格局。西南、西北邊緣地帶的極高山(海拔超過5000米以上)終年積雪,其中石棉與康定、九龍交界的無名山頂海拔5793米,為本市最高峰。高山(海拔3500~5000米)分布於寶興、天全西北部和石棉西南部等地,相對高差可達1000~2000米,此兩類地形佔全市總面積21%。分布於各縣區的中山(海拔1000~3500米)占總面積69%,范圍廣,面積大。低山(海拔500~1000米)僅佔4%,主要在雨城區和名山一帶。丘陵與平壩占總面積的6%,多集中於河谷兩側,以青衣江兩岸最多。河谷東端出境處海拔627米,為全市最低點。雅安是國家水電基地,境內水能資源可開發量佔全省的10%,可建立世界罕見的階梯式水力發電站群,2011年裝機將達1000萬千瓦。
㈡ 石棉自然鉑礦床的發現過程和勘查現狀
大河壩自然鉑礦床位於四川省石棉縣安順鄉大河壩(也稱為鎮龍溝自然鉑礦),距石棉縣城約15km,距成都約340km。沿石棉縣到安順場的公路,在約10km處拐進小水河,再沿簡易公路上行15km左右即可到達礦區,由礦區至礦點約有1.6km長的小路可步行,交通比較方便。礦區海拔1760~2240m,區內水電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好。行政區位置屬於四川省石棉縣安順鄉小水河麂子坪村,礦區地理坐標是:東經102°16′58″~102°17′04″,北緯29°09′09″~29°09′36″。
該礦床是由四川405地質隊在石棉縣鎮龍溝普查金礦的過程中發現的。當時發現基性岩之後,按照局總工指示取樣作了Pt、Pd分析,幾件樣品Pt+Pd含量為0.83~0.92g/t(四川省化探隊實驗室分析)。其後,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與開發局地礦處多次派人對兩個礦化露頭(其中一個礦體產於前震旦紀含釩鈦磁鐵礦層狀輝長岩體中的構造蝕變帶中,經光薄片鑒定命名為次閃石化輝石岩型鉑礦石;另一個礦體產於構造劈理化輝長岩中,經光薄片鑒定命名為輝長岩型鉑礦石)進行重點檢查,並先後採集了揀塊樣和刻槽樣。PGE分析結果為:輝石岩型鉑礦石Pt含量2.54~35.5g/t,鉑族其他元素含量均很低;輝長岩型鉑礦石Pt含量1.45~39.Og/t,鉑族其他元素含量也很低。由此初步推測該類礦石中Pt很可能是以自然鉑或鐵鉑礦的形式存在的 四川省地礦局地礦處。石棉縣安順鄉大河壩鉑礦石人工重砂報告。2002年9月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與開發局405地質隊通過調查,初步查明目前發現的含鉑岩體主要分布在石棉縣麂子坪村,在以往的1:20萬等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填圖中沒有注意到該岩體,因為礦區地表為第四系殘坡積層覆蓋。四川地質勘查與開發局隨即組織人員進行了3次野外調查和採集重砂樣品,到2002年9月8日已經用人工重砂的辦法挑選出1456粒自然鉑。能從35.8kg的岩石樣品中挑選出這么多自然鉑樣品,在國內外均是少見的。
2002年10月,中國地質科學院王登紅與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與開發局何虹總工程師及李雲泉、肖文才高級工程師一起,在四川405地質隊的協助下,對含礦岩體進行了系統的采樣,初步證實,在原先發現的露頭之上的第四系殘坡積層中還含有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滾石,而輝石岩在上、輝長岩在下的層序(尚未發現岩層倒轉的跡象),說明基性超基性岩是多旋迴岩漿活動的產物,在輝石岩之上可能還有輝長岩(已剝蝕)、在輝長岩之下還有輝石岩。這對於地質找礦具有重要意義,至少表明含礦層的厚度要大於目前露頭上所見的厚度,因此可以擴大含礦層位的找礦方向。有鑒於此,當時認為,通過鑽探查明基性超基性岩岩體的厚度是當務之急。同時,我們對切割礦區含礦岩體的3條溪流,在位於含礦岩體西側的水系堆積物中(即下遊方向)分別採集了3個自然重砂樣品,由肖文才高工帶回成都岩礦測試中心進行重砂礦物分離,結果在兩個樣品中均獲得了自然鉑顆粒。
經過2003年的野外工作,四川405地質隊與四川物探隊一起,通過對3條水溝中切割出來的岩體露頭的調查,基本查明含礦的岩體走向NNE、向東緩傾斜,傾角10°~20°。經地面磁測圈定的岩體走向長大約3km,面積至少1.5km2。比較清楚的含礦露頭雖然只有兩處,但岩體內見有多層的礦化。其中,鎮龍溝Ⅰ號露頭自上而下為:第四系殘坡積層→輝石岩→輝長岩。整個基岩露頭寬20m,高1.8m(實測),其餘均為第四系覆蓋。
隨後(2003年8月),福建紫金礦業公司與四川405地質隊合作成立了四川石棉縣紫金鉑業有限公司,公司辦公地點設在石棉縣長征路,總經理李逢瑞。公司成立後,加大了勘查力度,先後開展了槽探和鑽探工作,但結果每每不盡如人意。
2003年10月,王登紅研究員 王登紅.關於四川石棉鎮龍溝鉑礦的工作建議.2003年10月16日提交給紫金公司
期間,課題組成員先後3次深入礦區進行調查采樣,包括採集重砂大樣和大量的岩石、礦石樣品。通過室內外的工作,也發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反復多次無論是光薄片還是重砂中都未再找到鉑礦物,化學分析也未見到鉑礦化的跡象,礦物成分非常特殊等。這些問題將在下文進一步討論。
㈢ 紅軍長征資料了解當地地理環境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1934年10月,由於博古、李德等人 「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並創建了湘鄂川蘇區 。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出發,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10月21日,中央紅軍從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線;然而李德等領導人一味退卻,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於不利地位。中央軍委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經浴血奮戰,於12月1日渡過湘江(即第四道封鎖線),由於連續苦戰,紅軍由8萬餘人銳減5萬餘人,剩餘3萬餘人。12月中旬,抵達湘黔邊時,毛澤東主張部隊放棄原定進入湘西與第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開會,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決定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使紅軍避免了覆亡的危險。
1935年1月7日,紅軍佔領遵義。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制定了紅軍之後的戰略方針,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紅軍和中國共產黨。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3月,組成了實際上以毛澤東為首,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他們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名義指揮紅軍的行動。
遵義會議後,鑒於川敵布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後,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迴穿插。特別是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隨後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四方面軍原在川陝根據地,為了向川甘邊發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強渡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等擅自決定放棄川陝根據地(亦稱川陝蘇區)向西轉移。5月初,共八萬餘人開始長征,中旬佔領了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為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決定將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隨右路軍跨過草地,抵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底,右路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約五千餘人後,打開了向甘南前進的門戶。9月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後,拒絕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並要挾中共中央和右路軍南下。毛澤東等於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軍(後組成陝甘支隊)繼續北上,奪取臘子口,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經固原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先期結束了長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和紅軍紮根在陝北奠定了基礎。
在國民黨重兵對鄂豫皖根據地圍攻的情況下,紅二十五軍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於1934年11月從河南羅山縣開始西移,在鄂豫陝邊建立根據地,粉碎國民黨軍兩次「圍剿」。次年7月過隴東,9月與陝甘根據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合編為第十五軍團。第一、三軍團到達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紅軍二、六軍團,於1935年11月從湖南桑植出發,轉戰湖南、貴州、雲南三省,擊潰國民黨軍的攔截,渡過金沙江,經西康、四川,於1936年6月底至甘孜,與張國燾率領的南下受挫的紅四方面軍會師。二、六軍團合組為二方面軍。7月,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在紅一方面軍接應下,10月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紅軍長征結束。(可參考電視劇《長征》)1933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近100萬國民革命軍圍剿各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要控制地區)。
在前四次戰役中,由於實施毛澤東的運動戰方針,國民政府軍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均以撤退告終。在第五次戰役中,由於毛澤東失去領導權,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原名秦邦憲)採納德國軍事顧問李德的建議,放棄過去四次反「圍剿」斗爭的積極防禦方針,將這場戰爭定性為國共之間的決戰,採用軍事冒險主義,提出了「御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要求紅軍在根據地之外抵抗國民革命軍,決定在國民黨之前搶先行動,發動所有紅軍展開全面進攻,並爭取蘇維埃在全中國的勝利。但中央蘇區只有1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數萬游擊隊,在搶先進攻後不久即遭到巨大損失。這時共產黨方面決定進行陣地防禦,輔以「短促突擊」(短距攻擊),意圖抵擋國民革命軍的前進。但這個行動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不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府瑞金的北大門廣昌陷落,紅軍死傷一萬餘人。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最早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 。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紅一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將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共中央機構向西轉移至湖南西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一決定未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及機關直屬隊共七萬五千至八萬一千人,從瑞金、古城向西轉移,由此開始了中央紅軍歷時一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紅二十四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則被留下在項英、陳毅等人領導下進行游擊戰,開始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蔣介石預見到中央紅軍的意圖,在紅軍前往湘西的必經之路上集結大量兵力組成四道封鎖線。10月21日晚,中央紅軍在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一帶突破國民革命軍第一道封鎖線,25日全部渡過信豐河,攜大量輜重沿粵贛、湘粵湘桂邊緩慢西行。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廣東城口與湖南汝城之間的第二道封鎖線。13日至15日,在郴縣、良田、宜章、樂昌之間突破第三道封鎖線。25日,中央紅軍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西渡湘江。中央紅軍面對國民革命軍全面進攻,於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歷時5天,從廣西興安縣至全州縣間,才渡過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之後,出發時的八萬余中央紅軍僅剩下3萬餘人。
1934年1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從廣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嶺。1934年12月14日,佔領貴州黎平縣,打開通向貴州的門戶。12月28日,尚未恢復權力的毛澤東在黎平會議上力主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提議向四川、貴州邊界進軍,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蘇區。這個計劃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1935年1月1日-1月3日,強渡烏江。
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攻克遵義,進行休整。在這段時間,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旨在研判今後的軍事、政治方針。遵義會議是長征乃至中共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會議否定了博古、李德的提議,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嚴重危害。會議決定張聞天代替博古總負責政治和黨務,軍事上則由周恩來為主、毛澤東為輔進行總指揮。不久又成立了「三人團」(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總負責軍事。
1935年1月28日-2月9日,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在貴州土城與國民革命軍郭勛祺等部隊激戰,雙方損失慘重,一渡赤水。1935年2月28日,再占遵義城。1935年3月21日,由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東渡赤水,史稱「四渡赤水」。1935年3月29日-3月31日,南渡烏江。1935年4月25日,進入雲南,分三路西進。1935年5月9日,在雲南皎平渡渡過金沙江。5月22日,紅一方面軍主力進入涼山彝民地區。朱德以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名義頒發《中國工農紅軍布告》說,同日,中革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根據彝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同彝族沽基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結為兄弟,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彝民沽基支隊,又使老伍族中立。在彝族同胞的幫助下,紅軍於23日順利通過彝民區,24日晚進至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4]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先遣隊自四川石棉縣安順場強行渡過大渡河。1935年5月29日,佔領四川瀘定縣瀘定橋。
1935年6月12日-7月7日,中央紅軍部隊翻越四川夾金山、夢筆山、亞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殲堵擊紅軍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師,打開了進軍甘南的門戶。後與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會合。然而,因為張國燾堅決南下而反對中央的「北上路線」,冒險度過大草地的中央紅軍與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又被迫分裂。1935年9月17日,攻佔天險臘子口,進入甘南哈達鋪。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盤山。1935年10月19日,抵達吳起鎮(今陝西吳旗縣),紅一方面軍長征結束。
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領導,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2年5月遭受國軍圍剿,於9月突圍西行5千里,於12月過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佔領通江,建立川陝根據地,這是第一支長征的紅軍。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張國燾戰略配合紅一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令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陝根據地,強渡嘉陵江,向西挺進,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5月中旬佔領了茂縣、理番。6月,抵達岷江以西的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6月17日,張國燾、陳昌浩反對向東向北發展的川陝甘方針,復電中共中央,認為「北川一帶地形給養均不利大部隊行動」,「敵已有準備」、不宜過岷江東打。提出向西發展,「組織遠征軍,佔領青海、新疆」。 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但屢遭挫折,部隊損失嚴重。
1936年7月,張國燾最後同意紅四方面軍主力向毛兒蓋集中,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二、六軍團旋即組成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936年10月22日,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期間嘉陵江戰役、土門戰役、包座戰役、綏崇丹懋戰役、天敬雅邛大戰役等戰役,國民革命軍傷亡5萬餘人。
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十五軍主力和鄂豫皖省委從河南省羅山縣向西轉移,進入陝南,11月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此時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委員吳煥先、政治部主任鄭位三。1935年7月,為策應中央紅軍,西進甘肅東部,9月到達陝甘蘇區,與劉志丹陝北紅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會於延安附近,成立第十五軍團,共約七千人。在紅一、三軍團到達陝甘蘇區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是長征後期組成的,下轄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軍團長賀龍。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湖南桑植劉家坪開始展開長征,於1936年4月在雲南麗江渡過金沙江,翻越玉龍雪山。1936年7月2日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軍委指示,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在紅四方面軍左縱隊之後跟進,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行程近兩萬里。
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
同年年底,紅四方面軍部分主力(約一半)加上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組成「西路軍」,約兩萬人,在虎豹口度過黃河之後,向甘肅河西地區前進,打通對蘇聯的國際交通線失敗,全軍僅剩四百餘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帶領下,到達新疆星星峽,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繳械投降。
㈣ 四川綿陽有哪些縣
截至2016年,綿陽市轄5個縣:三台縣、鹽亭縣、梓潼縣、平武縣、北川羌族自治縣。以及3個區:涪城區、遊仙區、安州區;代管1個縣級市:江油市。
綿陽,別稱「中國科技城」,四川省地級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東鄰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和南充市的南部縣、西充縣;南接遂寧市的射洪縣;西接德陽市的羅江區、中江縣、綿竹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的文縣接壤。介於北緯30°42′—33°03′、東經103°45′—105°43′之間,總面積20248.4平方千米。
自漢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漢設置涪縣以來,綿陽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歷來為州郡治所,後因城址位於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
(4)石棉縣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綿陽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綿陽市地貌受區域地質格局的控制而分屬於四川三個不同的地貌單元:安縣雎水鎮到江油馬角壩鎮一線以北屬龍門山山地區;東南部鹽亭縣、梓潼縣屬盆北低山區;西南三台縣、涪城區、遊仙區等屬盆中丘陵區。綿陽市地貌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也由山地向丘陵過渡。
2、氣候特徵
綿陽市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區。2016年,平均氣溫17.9C,空氣優良天數279天,年平均降水量823.3毫米。
3、水文概況
綿陽市受地貌影響,降水豐沛,徑流量大,江河縱橫,水系發達。全市境內有大小河流及溪溝3000餘條。所有河流、溪溝都分別注入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龍江與西河,全屬嘉陵江水系。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市境最主要的河流,它在市境的流域面積佔全市幅員面積的97.2%,對市境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和經濟發展產生著重大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綿陽
㈤ 石棉縣的行政區劃
1952年11月,將今栗子坪鄉孟獲村從冕寧縣劃歸石棉縣。
1954年8月,將田灣鄉劃歸瀘定縣。
1956年1月,將王崗坪由漢源縣劃歸石棉縣,縣境域至此固定。 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58.6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2%,增速同比2012年回落3.8個百分點。分產業看,同2012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4.76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44.75億元,增長10.4%;第三產業增加值9.16億元,增長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8.4:76.1:15.5調整為8.1:76.3:15.6,百元GDP創造稅收和財政收入分別為14.4元和5.1元。
2013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0.0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3%,佔GDP的5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3.86億元,增長12.4%;第三產業增加值4.57億元,增長10%。
2013年全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001萬元,下降29.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24769萬元,增長33.9%。全縣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6.3億元,同比增長13.2%。 2013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0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9%。實現農業增加值4.7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8%。全年糧食總產量26957噸。
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通過「石棉枇杷」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申報審核。制定黃果柑、枇杷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箱、統一果品規格等銷售的制度。同比2012年新增有機認證面積2.138平方千米,有機認證品種3個。 2013年,園區綜合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入駐企業達到40戶,實現產值58億元,比2012年增長14%。
到2013年,石棉縣已建成電站247處,裝機容量277.72萬千瓦。全縣水電企業完成發電量105.4億度,實現產值31.3億元,同比增長3.7%;全部水電行業上繳稅金5.26億元,占兩稅收入的62.4%。
2013年,規模以上企業達40戶,規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發電量91.2億度,同比2012年增長1.1%;鐵合金15.37萬噸,同比2012年增長318.9%;重鈣55萬噸,同比2012年增長38.6%;化成箔738.74萬平方米,同比2012年增長25.8%;水泥5.7萬噸,同比2012年下降43.6%;電解鋅6.38萬噸,同比2012年下降7.9%;碳化鈣1.63萬噸,同比2012年下降54.5%;碳化硅0.48萬噸,同比2012年下降24%;黃磷2.73萬噸,同比2012年下降5.4%。
2013年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41.9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1%,佔全縣經濟的比重為7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0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3%,佔全縣經濟的比重為5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69.6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7.4%;主營業務收入58.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5%,其中上億元的16戶,4戶超過5億元,利潤總額達到4.78億元。 旅遊
2013年,石棉縣成功創建為四川省鄉村旅遊示範縣 ,安順場成為「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區震後首個創建成功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栗子坪國際生態度假旅遊區啟動建設,圓滿舉辦2013年四川花卉(果類)生態旅遊節分會場暨石棉縣第三屆黃果柑生態旅遊節,新增星級農家樂10家、星級民宿接待點16家,全年接待遊客110.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0.9%、41.5%。
商貿
2013年上半年,石棉縣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4%,其中:批發業增長13.3%、零售業增長7.7%、住宿業增長15.3%、餐飲業增長18.0%。
金融
2013年,石棉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8.37億元,同比2012年末增加9.66億元,增長19.8%,各項貸款余額49.39億元,同比2012年增加8.45億元,增長20.6%,投向中小微企業佔比達79.6%。
固定資產投資
2013年,石棉縣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2.2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2%。其中,大崗山投資25.83億元、工業4.95億元、基礎設施5.47億元、民生及社會事業工程10.06億元。新開工項目40個,全年建成投產項目37個,項目建成投產率69.8%,新增固定資產20.1億元。
㈥ 四川甘洛地理位置
甘洛縣地處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州北部,屬康滇地軸北段東緣,大渡河以南尼日河流域,是回四川盆地西緣向青藏答高原地勢過渡的高山峽谷地帶,位於小相鄰東坡與大涼山西部之間,東以馬鞍山為界與峨邊縣交界,南與美姑縣、越西縣接壤,西與石棉縣為鄰,北隔大渡河與漢源縣相望。
㈦ 想知道: 成都市雅安石棉縣彎壩的彝族村落在哪
行政上歸甘孜州九龍縣,地理上卻在雅安市石棉縣蟹螺鄉……
㈧ 四川位於什麼地震帶,從地理位置上看,汶川位於杭州的什麼方向
一、(1)鮮水河地震帶。從甘孜縣起,經爐霍、道孚、康定等縣,到瀘定縣南部為止,全帶都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由西北向東南延伸,是四川省地震最多、最強的一條地震帶。該地震帶上曾發生過8次7級和7級以上大地震,最大的一次是1786年康定瀘定間73/4級別地震。
(2)安寧河-則木河地震帶。北起石棉縣,向南經冕寧縣、西昌市轉向東南方向,再經普格縣、寧南縣,到雲南省的巧家縣止,主要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
帶內曾發生6級和7級以上地震3次,最大的兩次是1536年西昌北7.5級地震和1850年西昌普格間7.5級地震,後者造成了2萬多人死亡,是四川省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3)金沙江地震帶。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境風,沿金沙江東側,北起德格縣,經白玉、巴塘兩縣南到得榮縣止,沿南北方向延伸,帶內曾發生過1870年巴塘7.285級地震和1989年巴塘6.7級強震群。
(4)松潘-較場地震帶。主要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風,包括九寨溝、松潘、平武等縣和茂縣的較場等地,帶內曾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4次,最大為1933年茂縣疊溪7.5級地震。
(5)龍門山地震帶。從青川縣起,經北川、茂縣、綿竹、汶川、都江堰、大邑、寶興等縣市,到瀘定縣附近為止,呈東北-西南方向展布,與龍門山脈大體一致,帶內曾發生過6.0-6.9級地震5次,最大地震是2008年汶川8.0級大地震。
(6)理塘地震帶。主要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境內,呈西北-東南向展布,帶內曾發生過1948年理塘7.3級地震。
(7)木里-鹽源地震區。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縣和鹽源縣境內,向南可延伸到雲南省寧蒗縣,區內曾發生過6.0-6.9級地震5次,最大地震是1976年鹽源、寧蒗間6.7級地震。
(8)名山-馬邊-昭通地震帶。北起名山縣,經峨邊、馬邊、雷波等縣,南到雲南省昭通市的永善、大關等縣,近南北線展布,帶內曾發生7級和7級以上地震2次,最大為1974年永善7.1級地震。
二、汶川位於杭州的西北方向.
汶川縣位於北緯30°45′~31°43′,東經102°51′~103°44′之間;杭州市位於北緯29°11′-30°33′,東經118°21′-120°30′之間;所以汶川位於杭州的西北方向(或西偏北方向)
(8)石棉縣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從主要地震帶分布上看,四川西部是地震多發帶,這里有龍門山地震帶、攀西地震帶、松潘地震帶、岷江斷裂帶等多條主要地震帶,因此四川發生強震的頻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九寨溝縣的7.0級地震,震中就發生在岷江斷裂帶附近。
四川是中國地震多發省區之一。根據對全國M≥6級地震次數的統計,四川的地震活動僅次於台灣、西藏、新疆和雲南,居全國第五位。
統計資料表明,僅在1900年至1990年的90年間,四川境內就發生里氏5級以上有破壞的地震174次,平均每年發生5級地震2次,每10年發生7級地震1次。
四川地震活動呈現出三個特點:強度大,頻率高,面積廣;強震大多沿活動性斷裂分布,總體表現為西強東弱;均屬淺源地震,即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其中大部分在10~30公里之間
㈨ 石棉縣孟獲城有沒開放
石棉縣孟獲城景區目前已完成一期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具備接待能力,為了更好地開發、建設、保護孟獲城旅遊資源,敬請您們提醒國慶等節假日進入景區的遊客自覺遵守以下條款:
1.嚴禁在景區任何區域生火、燒烤,注意森林防火。
2.進入景區的車輛請按規定的路線行駛,自覺遵守景區停車管理規定。
3.不攜帶危險物品、家養寵物等進入景區。
4.在景區開展露營過夜活動,須報景區管理辦公室同意,並在指定區域露營。
5.不攀枝摘花、摘果、踐踏草場、利用樹木做健身運動。
6.愛護景區的生態環境,注意保護景區的山石、設施等,並將果皮、紙屑、食品袋、飲料瓶等廢棄物投入清潔桶內或自行帶出景區。
7.遵守景區的規定、制度,尊重當地民俗習慣。
8.游覽活動僅限於景區指定范圍,不得擅自進入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和核心區,否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進行處罰。
石棉縣旅遊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