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滿族地理位置

滿族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0 05:18:47

㈠ 清朝的滿人在入關以前是生活在什麼地方的

清朝的滿人在入關前居住在盛京,也就是今遼寧省沈陽市。

關內關外,以上海關為關。版明清稱山海關以權西地區為「關內」。即今四川省康定縣以東地區亦稱為「關內」。

東北三省,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為「關外」,因位於山海關以外而得名。

天命十年清太祖皇太極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著手修建皇宮。天聰八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

順治元年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留都。順治十三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故沈陽又名「奉天」。

(1)滿族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清朝入關前時的盛京:

努爾哈赤進沈陽後,沒有立即著手修建,而是向西進攻,僅在城內靠著鎮邊門內(即九門里)依照女真族建築模式建設一個簡單的「居住之宮」。

後金對沈陽城牆的再次修建,是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天聰元年至天聰五年在原來城牆的基礎上建設新城,將城牆加厚、加高、加固,將明朝的四門改為八門,八旗軍各守一門,城市通道由明時的十字街變為井字街。

明朝原來最為牢固的北門在戰爭中毀壞最小,又因離努爾哈赤居住之所近,有幸在清時得以保留,成為第「九門」。此時老沈陽城內除故宮外,還有汗王宮、11座王府、六部衙門、廟宇等。

㈡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布情況

滿族人口總數為.0585萬人(2010年),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居第二位。

由於歷史的原因,滿族散居全國各地。省級行政區中,遼寧與河北的滿族人口超過百萬。其中遼寧省有滿族533.6895萬人,占滿族人口的51.26%,為滿族人口的主要集中之地;河北省有滿族211.8711萬人,占滿族人口的20.35%。吉林、黑龍江、內蒙和北京的滿族人口超過十萬;天津、河南等17個省級行政區各有數萬;安徽、福建等7個省級行政區各有數千;西藏自治區的滿族人口最少,為153人。

在遼寧、河北、黑龍江和北京,滿族為第一大少數民族。尤其在遼寧、河北、黑龍江三省,滿族占當地少數民族的比例超過50%;在吉林、內蒙、天津、寧夏、陝西與山西,滿族為第二大少數民族;在河南、山東與安徽則位列第三。

乾隆年間有金朝皇族移居台灣,已發展為有五百餘戶、八千多人口的大家族。台灣的滿族人,總計約有12000餘人。

也有滿族人移居海外,但人口數沒有統計資料。

(2)滿族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滿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以及後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

肅慎人是東北地區最早見於記載的居民之一,他們生活在長白山以北,東濱大海以及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

戰國以後,肅慎人改稱挹婁,有時仍沿用舊稱。挹婁人也用「楛矢石砮」狩獵,種五穀並長於養豬,能織麻布,會造小船。三國以後,挹婁人屢次向中原王朝進貢,直接臣屬於中原王朝。「挹婁貂」在三國時是當時社會上的珍品。

南北朝、隋、唐時期,肅慎、挹婁的後裔,相繼以勿吉、靺鞨的名稱出現,人口發展多達數十個部落。靺鞨後來發展為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等七部。

唐代,大祚榮以粟末靺鞨為主體,在松花江上游、長白山北麓一帶,建立地方政權「振國」。

渤海建國前後,黑水靺鞨經常向唐朝進貢。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區設黑水軍,隨後設黑水府,分別授黑水靺鞨各部首領都督、刺史等官,並置長史監之,賜姓李氏。以雲麾將軍領黑水經略使,隸幽州都督,成為唐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置的直屬地方機構。當渤海強盛時,部分黑水靺鞨人為其部屬。

遼亡渤海後,南遷渤海部民,而黑水靺鞨隨之向南遷徙渤海故地,逐漸取代渤海而興。五代時黑水靺鞨稱為「女真」,遼時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改稱女直。此後,女真這一稱呼代替了靺鞨,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遼代女真人大體可分為三部分。居住在遼東地區的女真人,被稱為熟女真或系遼籍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廣大地區的女真人,被稱為生女真,或不系遼籍女真;居住在兩者之間的被稱為回霸(一作回紇)女真。

金朝佔領中原地區以後,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於燕京,實行「南遷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遷徒到燕山一帶.以後定居在華北地區,而漢人逐漸向北遷移。

元代女真人,一部分居住在遼陽等路的轄區內,與漢族雜居共處,逐漸與漢族融合;一部分散處在合蘭府水達達等路,即以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為中心,分布於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中、下游,東達海岸的廣大地區。

明代女真人按其地理位置和社會發展程度,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明稱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分布在撫順以東,以渾河流域為中心,東達長白山東麓和北麓,南抵鴨綠江邊。

海西女真分布於開原邊外,輝發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轉彎處。

東海女真分布於建州、海西女真以東和以北地區,大體從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龍江流域,東達海岸。

明中葉以後,女真各部互爭雄長,經常征戰,形成互相殘殺的混亂局面,女真人民遭受了極大的痛苦。在30多年時間中,努爾哈赤將東至海濱、西達開原、北抵嫩江流域、南至鴨綠江廣大地區分散的女真各部全部統一起來。

㈢ 滿族地理位置

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專內蒙古、新疆、甘肅屬、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在的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岩、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有機會去看看吧!!

滿意請採納

㈣ 清朝的八旗現今地理位置是哪裡

八旗不是指的地理位置,而是一種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

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結伴而行的狩獵活動因人數增多而需統一指揮,其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這個多人集體即稱為牛錄。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於牛錄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各旗當中因族源不同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滿洲、蒙古、漢軍同屬一旗,旗色亦相同,惟從軍、入仕待遇略有不同。八旗軍人數最多時有27萬人。

(4)滿族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八旗制度的分別:

八旗本無高低之分。清軍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惟鑲黃旗只屬於皇帝一人。鑲黃旗內除了皇帝之外.沒有其他宗室。稍後,皇權進一步加強,正黃旗與正白旗又歸皇帝統屬。

入關以後,宗室王公皆分隸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撥入這五旗。再無入正黃與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實際上,上三旗與下五旗只是相對於包衣佐領而言的,而與皇族和普通旗人無關。

清代的制度,規定八旗士兵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蔭,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一份錢糧。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已經並不帶兵,有的人名義還是驍騎校,但是已經不會騎馬。

㈤ 誰知道滿族的地理位置啊

滿洲史基礎(滿洲神堂專用讀本)
第一章 滿洲族的先世及其在歷史上的足跡
通古斯--滿語族是發源於貝加爾湖附近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共同體,現在屬於這個語族的包括滿洲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及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奧羅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烏底蓋人、烏爾奇人、雅庫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北部,南起北緯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葉尼塞河,東迄太平洋。人口大約在一千萬左右,其中的主幹為現在的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滿洲族(約一千多萬)。

「通古斯」這個詞出現於近代,其含義現存在不同的解釋,有「蓄豬之民」和「東方的人」之說。現國內外將其作為對具有親緣關系的一些民族的統稱。

通古斯--滿語族的祖先在數萬年以前居住在貝加爾湖南部的地區,他們在那裡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最初的所有的發展階段。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離了原地來到了東部地區(即黑龍江上中游和牡丹江、烏蘇里江流域),後發展成為女真和滿洲族。留在當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繼續發展,後來被操突厥語族的外來人所融和。

通古斯--滿語族緣於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類體質學上有極為相似的特徵。後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響而分化為南北兩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滿洲族(包括錫伯人)被劃分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後來從女真人中分化出來的一支,其的體質特徵介於南北通古斯人之間,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屬於北通古斯人。南北通古斯人雖然出自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如南通古斯人(滿-錫伯)的外表具有長面、直鼻、眼距較近、眼裂較小和上眼瞼無褶皺或不明顯褶皺等特點,北通古斯人具有臉型較寬和皮膚的顏色發藍等特徵。當然這些特徵都不是絕對的,因為南北通古斯人畢竟都屬於一個原始的族群並且他們之間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現象,所以各方的特徵都存在於雙方的族群中。

二.通古斯--滿語族的先世在歷史上的足跡

古老、勇敢勤勞的通古斯--滿語族早在有文字記載以前就曾幾度活躍在歷史的舞台上。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如數千年前的肅慎(相當於中國周王朝時期)、挹婁(相當於中國戰國時期)、勿吉(相當於中國南北朝時期)、、渤海(相當於中國的隋唐時期)、女真(從中國北宋至十六世紀)以至最後的滿洲族都是通古斯--滿語族在歷史上的稱謂(註:以下簡稱「滿洲族」)。

滿洲族的先世在有歷史記載時起就已經居住在白山黑水間的廣袤的土地上,其祖先數次建立的國家曾一度稱雄於人類歷史的舞台上,曾經象雄師一樣地在亞洲的舞台上怒吼。其所創造的豐功偉績曾令世人所矚目。

1、滿洲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一個強大的國家--渤海國

公元七世紀末,滿洲族的先世在亞洲大陸的滿洲地區建立了第一個獨立的國家,其疆域包括今天滿洲的大部、朝鮮半島的北部及俄羅斯的南濱海地區。境內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首都為上京龍泉府(今中國黑龍江東寧縣東京城鎮)。渤海建國二百多年,生產力很是發達,曾被鄰國(中國)敬畏地稱作「海東盛國」。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之一。雖然現在有些人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篡改歷史,說什麼「滿洲族先世建立的渤海國不是獨立的國家」等等,我們只要看一下歷史就會知道,渤海國並非一個地方政權,他擁有自己的官屬、軍隊、司法、賦稅和獨立的外交,享有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所應具有的一些權利,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如在當時中國的政府入侵的時候,渤海國的領導人當即派人交涉,據理力爭,最後在無奈之下還訴諸武力,以?衛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權益。後契丹人興起,渤海國亡。
2、滿洲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二個國家--大金國

公元十一世紀末,滿洲族的先世--女真人中的一位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完顏阿骨達的領導下,擊敗了遼國,在阿什河畔稱帝,建立了大金國。大金國的建立,是滿洲族先人建立的第二個國家。 後由於當時中國政府的無理挑釁,導致了大金國和中國的戰爭,不過有意思的是,中國雖然野心很大,可是軍隊實在是不堪一擊,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國就被大金國打敗了,1126年滅北宋,佔領了淮河以北的地區。原中國的政府領導南遷到臨安(即今天中國的杭州)。而大金國的首都則遷到了燕京(即今北京市)。

有關於這段歷史,今人仍然將其大加歪曲,說什麼「大金國是什麼地方政權,宋金戰爭是一家內部的兄弟間的戰爭」雲雲。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清楚,這絕不是什麼「內戰」而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首先,我們知道,所謂「地方」是相對於「中央」而言的,如果沒有「中央」則「地方」就無從談起。那麼我們讓先來看一下當時的記載吧,在中國被大金國打敗之後,中國每年向大金國進貢一批數額巨大的物資,並稱大金國為「親邦」而自稱為「子邦」,這樣看來的話大金國到成了「中央」了(不過大金國並為將自己視為中央,他僅僅是把中國視為自己的一個附屬國而已)。另外,南遷的中國政府中的領導人仍念念不忘地要「收復國土」,還有,那個被稱作「民族英雄」的岳飛,口口聲聲地要「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樣一個極度仇恨滿洲族人,恨得都要吃滿洲族的肉喝滿洲族的血的人,能說他將滿洲族人視為了自己的「兄弟」嗎?能說這是「兄弟間的一場戰爭」嗎?此外,就是到了今天,中國人仍然將岳飛稱作為「愛國將領」,如果說是一個國家的內戰的話,又怎麼是「愛國的」呢?還有人說其是「統一」祖國的「正義」的戰爭,那麼既然都是「一國內部的」了,大金國不也是「統一」的正義的戰爭了嗎!事實是,以前的中國人從未將滿洲族人視為自己的同胞,我們無法從任何一部歷史文獻中找出「中國人稱滿洲族人就是中國人」的一個字,相反,所有的資料都顯示出來的是「中國人將滿洲族人視為外國人,中國將滿洲族建立的國家--大金國視為外國」這一事實的記載。

3、滿洲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三個強大的國家--大清國(即大滿洲國)

大金國被蒙古人打敗後滅亡,滿洲族的社會經過了一段時期的內亂之後的十五世紀,出現了一位滿洲族歷史上的又一偉大的人物--愛新覺羅努爾哈齊。

由於受到了中國的挑唆(中國認為一個不統一的滿洲國更適合它的需要,因此利用一切的手段對滿洲國的內部進行挑撥),滿洲國的很多部落因此連續地發生內戰,導致了滿洲族內部的分裂。當時的滿洲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即滿洲國、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

努爾哈齊即出自滿洲國,由於其在少年時期就看清楚了中國的真實面目(即言爾無信、極端虛偽、目光短淺、外表強大實則虛弱),所以努爾哈齊在以後與中國作戰的時期內才作出了一系列正確的戰略部署。努爾哈齊從1583年起兵,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在1616年的時候又建立起了一個滿洲族人自己的國家--大金國(別稱是滿洲國,為了與滿洲族先前所建立的大金國相區別故稱「後金」),在建國期間,滿洲族在努爾哈齊的領導下數次擊敗了中國軍隊作出的干擾滿洲族統一活動的軍事舉動。建國後,中國賊心不死地想把滿洲國這個再次新生的國家扼殺在搖籃里,其不僅在很多方面對滿洲國進行滲透和挑撥,並且在其在以上方法沒有取得效果的時候竟然訴諸武力,對滿洲國這樣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進行侵略。所幸的是,滿洲族在努爾哈齊的領導下,萬眾一心地齊心對外(象在1619年的薩爾滸戰役中滿洲族打敗了數倍於己的入侵的中國軍隊就體現出了滿洲族的團結),終於使中國的陰謀沒有得逞。1626年努爾哈齊去世,同年其第八子皇太極即位。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別稱仍然是滿洲國),在這前一年(即1635年)農歷十月十三日,他正式告諭天下,定「滿洲國」為女真諸部的統一稱謂。
第二章 滿洲族的起源與初步發展
在長白山東北部有座布庫里山,山下有一個清澈透明的水池,此湖叫布爾瑚里湖。湖水碧藍清涼。盛夏,起伏疊嶂的群山環抱著碧水清潭,藍天白雲倒映在水中,湖邊野花爛漫,彩蝶飛舞,鸞鳳合鳴,百鳥交唱。大有"穿花蝴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奇觀妙境。這美麗的圖畫引來了三位仙女白天而降,她們是三個姐妹,大姐叫恩古倫,二姐叫正古倫,三妹叫佛庫倫。
三姐妹走近湖邊,只見水中有天,彩雲飄飄,鳥飛蝶舞,這比清靜的天宮美極了。三位仙女的身影倒映在湖中,嬌滴的臉蛋,婀娜多姿的身影,在綠樹紅花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靚麗。三姐妹興奮地脫掉衣服跳人碧水之中,盡情地享受大自然呈獻給她們的一切。三姐妹同在湖中嬉戲打鬧,頓時那平靜如鏡的湖水水花四濺,碧波盪漾,湖中不斷傳出她們的歡聲笑語。
三姐妹嬉戲多時,已感覺疲勞,先後上岸更衣。這時,一隻神鷹飛來,嘴裡銜著一顆鮮紅鮮紅的果子放在三妹佛庫倫的衣裙上,騰空而飛。佛庫倫拾起色彩鮮艷的紅果愛不釋手,這散發著特殊香氣的果子放在地上怕弄臟了,不放手一直捧著又無法穿衣。於是她靈機一動,便把紅果含到口中,不料,果子竟順勢滑進她的腹內,佛庫倫又是咳,又是吐,竟絲毫不起作用。頓時,她感覺到下身無比沉重,猶如千斤墜體,不論怎樣念動咒語,她都不能起飛。大姐和二姐仔細給三妹檢查一番後說:"這是天授妊娠於你,等你生產以後,身子輕了再回去罷。"說完便告別三妹,飄然升天。
兩個姐姐走了,佛庫倫留在湖邊,不知過了多久,佛庫倫生下一個男孩,孩子出生後,佛庫倫感到很吃驚,孩子落地就能說話,幾天功夫就長成一個身強體壯、面目清秀的少年郎。佛庫倫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布庫里雍順,姓愛新覺羅。

有一天,佛庫倫做了一隻木船,讓兒子坐在上邊,然後拉起兒子的手,語重心長地說:"兒呀!你是神鷹的後裔,天意讓我生你,實際上是要你去平息暴亂,安邦定國。孩子,你一定要完成上天交給你的重任。"說完松開兒子的手,把船推向水中,小船載著布庫里雍順順流而下,佛庫倫凌空而起,返回天庭。
布庫里雍順按照母親佛庫倫的指示,乘船隨波逐流,往下游沖去,水借風威,在激流的推動下,小船如離弦之箭,一瞬千里。
一天,小船漂至牡丹江和松花江的交匯處,長白山東南的鄂多理城,城內住有三個姓氏,他們互爭雄長,終日廝殺,死傷慘重。當時有一個人到河邊取水,他突然見到一個舉止奇異、相貌異常的男孩,端端正正獨坐船上,便急忙返回村裡告訴爭斗的人們。大家聽到這個消息停止了爭斗,紛紛跑到河邊觀看。大家一見,果然是非凡之人。
一個叫百里的首領問道:"你叫什麼名字?"男孩對眾人說:"我是天女佛庫倫所生,姓愛新覺羅,名叫布庫里雍順。我奉天命是來平定大亂的,今後你們再也不要互相殘殺了。"
男孩的話聲剛落,河邊的人們高呼起來,救難的大英雄來了!布庫里雍順來了!
原來有一天,一個遊方術士來到鄂多理城。百里曾問他,三姓地方何時才能安寧?游士說:"快了,一位生在天池邊的英雄,叫布庫里雍順,很快會乘船來到此地,他到達之時,正是三姓安寧之日。"
之後,英雄布庫里雍順的名字迅速傳開了。人們天天盼望著他早日乘船來解救他們。當百姓埋葬戰死的人時總是嘆惜,你為什麼不能等到布庫里雍順到來呢!人們見面問候時,都互相鼓勵著,好好活著,布庫里雍順就要到了。我們很快就會過上平安的生活了。
今天布庫里雍順真的來了,大家聽其所言,都很敬佩他。人們異口同聲地說,這是天生的聖人,無論如何不能讓他走了,說著幾個年輕人相互交插握手,做成轎形將他抬回城裡。共同推舉他為貝勒,並將百里的女兒勃利格格嫁給他為妻。
從此,三姓地方戰亂平息,社會安定。布庫里雍順成為這個民族的首領,滿洲族的先人稱他為始祖。
第三章 成化犁庭、董山被殺與明國的壓迫
明國歷來對女真各國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挑撥女真各國戰亂,嚴重阻礙了女真的發展。明正統年間,蒙古剌部興起,對明國北方邊防構成全面威脅,而地處遼東的滿洲也直接受到瓦剌蒙古的威脅。當時的滿洲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若與強大的瓦剌蒙古相比,仍然是弱小的,抵擋不住瓦剌也先的進攻。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滿洲李滿住、董山等人都依附了也先。女真、蒙古東西呼應,大肆抄掠遼東,使遼邊數年不得安寧。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調動瓦剌四路大軍南犯,大同告警。明英宗朱祁鎮壓親征。當明軍行至土堡(今河北省懷來縣西南)時,受到瓦剌軍的襲擊,明英模宗被俘,50餘萬明軍全軍覆沒,這就是史稱的「土木之變」,朝廷威望一落千丈。
這一年,居住在蘇子河畔的滿洲乘機向明邊進襲。李滿住率1萬余總眾,包圍了撫順城,與明兵展開激烈戰斗。當時守城明軍1000餘人,並把妻子兒女還到城牆上,表示決一死戰。當女真軍接近城池時,明兵投下松明火把,弓、銃(火器)齊發,女真人不敢接近,只得退去。明廷因魯全守城有功,晉升為指揮使。
盡管滿洲多次配合瓦剌蒙古侵擾明邊,便在也先之亂被明國平息後滿洲首領不願與明國關系進一步惡化,因此,董山等滿洲各首領又開始向明國進貢。由於明王朝統治日益衰敗,對滿洲各衛的朝貢要求得十分苛刻。而由於戰亂,滿洲等女真各部首領喪生,各部的敕書失落,入貢無憑證,許多女真首領不得不以舍人的身份前往,明國給的封賞減少,待遇大不如從前,致使各部首領對明國邊官司懷怨甚深。明天順八年(1464年),由於滿洲各衛女真,入貢人數過多,耗費過大,朝廷下令女真各衛每3年入貢一次,每次人數為100人或50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廷又要求入貢的女真各部必須攜帶驃壯的馬1匹,純黑的貂皮30張入貢,否則不得放其入境,引起女真各部的不滿。
在滿洲中,董山是一位有智謀,有才乾的大首領明天順二年(1458年),明廷又晉升董山為左衛都督,從此,他聲震女真各部,地位在各衛首領之上。後來由於李滿住已經年邁體衰,董山「起而兼管三衛,頗有統一滿洲之勢」,勢力大振。董山多次呈請明廷對滿洲各部首領晉級,但明廷不允,使其很不高興。為此,滿洲與明廷關系十分緊張。於是董山就糾集滿洲、毛憐和海西等部統兵達15000餘人,幾乎月月興兵,一年之內竟搶掠明邊境97次,殺掠邊民多達10餘萬。明成化二年(1466年)十二月女真入犯,明國總兵鄭宏戰敗。明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海西、滿洲復入鴉鶻關(今新賓葦子峪鎮三道關)。明都指揮史鄧佐在雙嶺中女真人的埋伏,兵改戰死。三月復入連山關,掠開原、撫順,窺鐵嶺、寧遠、廣寧。由此可以看到,滿洲與明國進行了公開的戰爭,並多次取得勝利,同時也反映出滿洲已經是比較強大的國家。當時,董山、李滿住與明國之間,是時附時叛。明國實行的政策比較寬松時,則附明,而明國實行的政策嚴酷或壓迫的程度較深時,則叛。明廷不斷地派人向他們索取被掠人物,結果李滿住、董山等不敢入朝進貢了。
明成化三年(1467年)四月,明廷派遣都督僉事武忠作為使臣,招撫滿洲諸衛首領入朝進貢。董山等人聽撫入京,貢獻馬匹和貂皮。成化帝特令大臣召集滿洲大小首領集會,申訴了他們「背恩負義」,要求「改過自新,嚴戒部下,尊事朝廷」。董山等大小首領紛紛給朝廷叩頭,表示謝罪。
然而,董山卻因明國皇帝不詳察邊吏魚肉邊民的過失和女真犯邊的原因,心中有些不服氣,故舉止傲慢,有抵觸情緒。明廷太保孫繼宗、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大學士陳文等,看見董山遇到高官司也不為禮,認為他們不肯悔改,於是,不顧董山等人服罪孽來朝,竟決定只將董山所帶來的家屬十多人放回,而將董山等115人拘留,並押解到廣寧(今遼寧北寧)。同時,積極備戰,准備大舉討伐滿洲。
七月二十七日,董山等由京師解至廣寧府後,明總兵官趙輔命令通事向董山等宣布明國皇帝敕諭,以示告誡。董山等人不服,雙方發生爭執並動武。趙輔下令鎮壓,早有準備的甲士殺出,當場殺死滿洲大小26人,其餘的人均被囚禁起來九月二十四,明廷分三路對滿洲的住地進行了殘酷的剿殺,並要求朝鮮派兵配合明廷行動。
明軍由左都御史李秉、總兵官趙輔、都督王英統兵,太臨界黃順、少臨界張林監督軍務。兵分左中右三路共五哨兵馬向新賓進發。左路軍出渾河,越石門,經土木河到分水嶺。右路軍由鴉鶻關經喜昌口,過鳳凰城、黑松林、摩天嶺到婆豬江。中路軍經薄刀山鯰魚嶺,過五嶺、渡蘇子河至佛阿拉滿洲首都。朝鮮王國派遣中樞府知事康純、魚有沼、南怡等,統兵萬人,從東路堵截。朝鮮分兩路軍,南怡率右路從朝鮮滿浦入攻婆豬江,魚有沼率左路由朝鮮高沙里入兀彌府。明中路軍入今新賓境後,連破佛阿拉、張打必納、戴咬納、朗家、嘹哈等諸寨,「焚燒其廬舍,殺掠其人民」,許多滿洲人逃入深山藏匿。滿洲沒有防備,突遭襲擊,各部分散。由於董山被拘,李滿住年邁體弱,面對強大的明國和朝鮮聯軍,沒有進行有效的抵抗,使滿洲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損失。李滿住和長子李古納哈等為朝鮮軍殺害。鮮血染紅蘇子河、婆豬江,滿洲人屍橫遍野。據統計,此次軍事行動共擒斬女真人1700餘口。明和朝鮮軍歷經一個月的圍剿,共契寨四五百座,女真人家的牛、馬、家畜茫然一空,並釋放女真人阿哈(奴隸)千餘人。戰後,明廷又將董山等殺死,其弟秦羊等幾百名女真壯勇,被謫戍福建等省份,使他們永遠身處異鄉。
董山是入京請罪被殺,明廷失信於女真人,因此各部女真人深懷怨恨。李滿住的幼子甫乙加大,為了報父兄之仇,聯絡滿洲、毛憐、烏拉等部女真人數千人,對明國邊境進行殺掠。明國為了防備女真人侵襲,又大修邊牆,將遼陽以東之地向滿洲內地推進360多里,迄至鳳凰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遼東邊牆殘址,就是這個時候修築的。遼東邊牆在今撫順境內長約100餘公里。從鐵嶺黃泥窪入境,經張木溝、山城堡、龔家、邊牆溝李其、關嶺、腰堡、蘭山、西崴子、西古、上馬古、後安;從王家店附近蜿蜒折向東南,抵新賓三道關(即鴉鶻關),然後向南經葦子峪進入今本溪樺皮峪。修建遼東邊牆的目的是企圖把女真人拒之牆外,這是一條軍事分界線,邊牆以西即明管轄區,邊牆以東,俗稱東邊外,即女真族生活區,而作為遼東邊牆,撫順段則為最重要的一段。不僅在鴉鶻關附近設有重兵把守的頭道關、二道關、三道關,還在邊牆內設4個邊堡,其中有會安堡(今會元)、東洲堡(今小東)、馬郡堡(今馬郡)、散羊峪堡(今散羊嶺)。
明國曾對滿洲進行過多次打擊,被稱為「犁庭掃穴」,滿洲元氣大傷。僅從明宣德八年至明成化十五年(1433——1479年)短短的46年間,滿洲即遭受明軍入討5次。其中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成化三年(1467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各年度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殘暴討伐,每次均以「可屠者屠之......盡滅乃已」,滿洲「流離四散,其餘存者無幾」,致使滿洲數十年後才得以復甦。
滿洲屢遭重創後,努力大衰,長期一蹶不振。在明景泰元年(1450年)時,因凡察被明廷處死後,明廷以凡察長孫納郎哈包庇董山為由,將其拘留,不久又處死。為此,滿洲人人膽顫心寒,滿洲大首領兩年無人敢襲職,形成一片散沙的局面。後來明廷脫羅為滿洲左衛都指揮同知。李滿住孫子完者禿為滿洲右衛都指揮同知。
脫羅、卜花禿、完者禿降襲父祖職以後,滿洲十分殘破,對外已無能力進行掠奪和戰爭,對內也必須團結互助,才能共渡難關。滿洲三衛的首領論輩分是卜花禿最高,其次是脫羅,完者禿輩分最小。但三衛自動調解,三衛掌印全由完者禿負責,對外處理事務和對內處理糾紛,皆由完者禿出面,實際上他成為三衛部落聯盟的大首領但有事關三衛大事,左右二衛,與中衛(滿洲衛)共同協商,作出決定,由掌印者指揮執行,一般無所爭執。
明成化三年(1467年)後,完者禿、脫羅、卜花禿和滿洲右衛的另一名指揮同知羅下,及三衛部眾都居住在佛阿拉城及周圍一帶。佛阿拉城,今稱舊老城,在新賓二道河子南山上。明廷稱之為「滿洲老營」或「虎攔哈達城」,簡稱「虎城」。完者禿等分別率領本衛的塔坦重建家園。塔坦,即「一堆火」一個鍋吃飯之意,原來是指狩獵民族野外打獵的宿營單位,但此時由於氏族組織漸被破壞,由狩獵單位演變成了軍事和行政組織,每衛都分成幾族和幾十個塔坦,有些像今天村下面的小組。他們努力從事狩獵、采捕生產,然後,由衛主率領部眾從漢人區易換農具、耕牛,積極恢復農業生產。滿洲各部每年從三月至五月和七月至十月,各塔坦分別編隊或十人一夥兒,二三十人一幫,結隊進入山林。游獵的人或騎或步,住地連布結幕。一幕三四人,或率領妻子單遍及民用工業而居。季節一到,是女真人「布在山谷之時」,紅圍小獵,「漁梁幕宇馬跡,遍滿山野」。滿洲人狩獵時規模有大有小,規模大時有80餘戶「空落而出」,或60餘人「載綱出獵」,規模小時,甚至是一家單獨「結幕,挈妻子往來」。他們經常是「農事半年收獲畢,且從漁獵作生涯」,有的男子「田獵資生,未嘗在家」,呈現一派漁獵繁忙的景象。
滿洲自從董山被殺以後,復仇之聲不斷,加上明國在關市上的各種刁難,犯邊的事情屢見不鮮。由於明國皇帝昏庸,太監當權,在如何對待擾邊的女真首領之事,朝廷爭論不休。以兵部侍郎馬文升和兵門路尚書餘子俊為代表的官員認為:邊防重地,不易動兵。出現邊關多事,與邊吏行為不端為關。應該嚴懲邊吏,寬待「諸夷」。餘子俊生疑以守為上策,對女真不宜「深治」,如興兵征伐,決非祖宗治夷的初衷。因此,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廷派遣馬文升,都指揮詹升等前來招撫滿洲、海西各部。滿洲三衛指揮脫羅、卜花禿、完者禿等,都聽撫入貢。然而,當朝太監汪直求功心切,與副都御史陳鉞合謀,謊報邊警。一邊誣告馬文長,一邊請求皇帝,同意出師征剿。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明國再次決定討伐滿洲。太監汪直任監軍,朱永為總兵官,分兵五路,直搗新賓滿洲首都。滿洲各部,青壯年逃匿深山,老弱被屠殺多達690餘人。明軍獲女真人480餘人,攻破450餘寨,掠奪牛、馬千餘匹。大軍所過之處,房屋皆被焚燒。明官兵不惜掘死人骷髏回師報工。當朱永等出師途中,遇到滿洲的貢使哈速、郎禿等70多人前去廣寧。汪直誣陷他們「窺伺」邊境,不由分說,便將哈速等5人殺害,其他人捕送京師邀功。後來又無量地把郎禿等74人遠戍兩廣安置。在明廷軍事壓力下,曾擾邊的滿洲都指揮伏當加等也被近叩關朝貢。
因太監汪直等奸臣的誣陷,馬文升被撤職。滿洲部分人為了報舊仇新怨,聯兵結勢,深入遼東地區,騷擾清河、叆陽等地,竟長驅200餘公里。凡是掠到俘虜都將四肢分解、碓脊、火蒸以泄其忿,劫奪牛馬,焚燒廬舍。這樣由明國奸臣所挑起的民族矜持更加尖銳了。
明國的邊吏日趨腐敗,女真人怨聲載道。明初,明廷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對於女真各部交易,按貨給值,邊吏守法,不稍侵吞。各個馬市、關市變成貨物「流通之府」,女真地區各得實惠,漢族與女真族之間關系十分融洽。成化以後,朝貢、互市的傳統及規定逐漸廢棄。女真各部互市、朝貢必須經過邊官驗放。而邊吏廉勤者少,貪污者多,虧少馬價,偷竊貨物,時有發生。他們還以失物為由,詐取財物。邊官千方百計索取財物或隨意謾罵。有的還為私利所驅使和京官勾結,盜賣庫中廢棄的敕書,非法交易。過去,凡女真人首領入京朝貢,必宴賞在會同館,而且酒宴豐盛,人人心情舒暢。明中葉以後,光祿寺徇私作弊,貪圖賄賂,不肯用心盡職。女真貢使入京,往往酒飯菲薄,盤肉數兩,骨多肉少,飯食生冷,酒中摻水,淡而無味,又不近期頒賞,一拖再拖。即使賞賜也都是些殘次品,貢使心懷不滿。
此外,明廷實行所謂的「夷狄相攻」的政策,故意製造矛盾。他們利用懂女真語言的「通事」,深入女真各寨進行偵察,或對前來朝貢、互市的女真人實行監視,常以酒、肉等誘惑,挑撥是非,使各寨之間彼此猜忌,互生讎隙,以致邊事漸壞。
完者禿、卜花禿時期,由於滿洲勢力薄弱,民族關系又十分緊張,在這個多事之秋,他們委曲求全,晝恢復生產,並保持向明廷朝貢,以盡屬國職責。
第四章 太祖武皇帝與後金國的建立
布庫里雍順數傳之後,即滿洲人所謂肇祖原皇帝,名都督孟特穆。其孫錫寶齊篇古,生子一,即興祖直皇帝,名都督滿福。興祖第四子,為景祖翼皇帝,名覺昌安。景祖兄弟六人,各築城分居,稱為寧古塔貝勒,是為六祖。景祖時開始兼並周圍部族,已盡收五嶺以東、蘇克蘇滸河以西二百里內諸部,勢力漸盛。景祖第四子,為顯祖宣皇帝,名塔克世。顯祖生五子,長子即清太祖高皇帝,名努爾哈齊。滿洲人稱之為聰睿汗,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
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齊的祖父、父親(即景祖、顯祖),為明寧遠伯李成梁和滿洲的蘇克蘇滸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所害。明為安撫努爾哈齊,歸還景、顯二祖屍體,又封努爾哈齊為龍虎將軍,授為都指揮使封號。明國欲以尼堪外蘭為滿洲國主,而努爾哈齊同族寧古塔諸祖子孫,也想加害努爾哈齊。努爾哈齊此時年25歲,為報祖、父之仇,且爭滿洲之權,遂以祖、父遺甲十三副,攻打尼堪外蘭的圖倫城,尼堪外蘭敗而棄城走。努爾哈齊由此開始統一女真各部。

在統一過程中,努爾哈齊創制了滿文。當時只有女真語而無文字,書翰之類用蒙古文字以代言者,佔十之六七,用漢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萬曆二十七年(1599),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人,以蒙古文字母與女真語言音拼成滿文。
=======================
未完,關於整篇文章我發到你的信息裡面了

㈥ 滿族的地理位置,人口和風土人情等資料

滿族,全稱滿洲族,辛亥革命後被稱為滿人、滿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在的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岩、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2000年統計的滿族人口數為1,068萬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倫桿」。滿洲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 滿族人的住宅,也有獨特之處。滿族人還喜歡睡火炕。家家戶戶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著山牆還有一溜兒窄炕,把南北炕聯了起來,俗稱「萬字炕」。 他們以西炕為尊,南炕為大,北炕為小。南炕居長輩老人,北炕住小輩;西炕則為祖宗神位,牆上供著祖先神板,炕上設擺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輩和婦女坐,只有老人與親姑爺可以坐。滿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戶」,且分上下兩層,窗棱以萬字或工字為格,窗外糊紙,開關朝外,「恐夜間虎來,易於闖入」,居室內沒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飯、寫字都用它。此外,房樑上常懸著悠車,用樺木皮(木威)成長方形或橢圓形,出生的嬰兒就放在裡面睡覺,母親邊悠車邊哼著搖籃曲。所以有民謠說:「東北有三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生了孩子吊起來。」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鑲紅、黃、鑲黃、藍、鑲藍、白、鑲白」八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㈦ 中國各民族的地理位置

京族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

景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

白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

保安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

藏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

達斡爾族介紹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朝鮮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拉祜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高山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

黎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

哈尼族介紹
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

哈薩克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

珞巴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

赫哲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個民族鄉。

基諾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

滿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

門巴族介紹
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

納西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

傣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

徳昻族介紹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

東鄉族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

鄂溫克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

鄂倫春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柯爾克孜族介紹
主主要 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

毛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

怒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

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

仫佬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 0 %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普米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

撒拉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

獨龍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

布朗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

瑤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

仡佬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畲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

土族介紹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

佤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

彝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裕固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

壯族介紹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

羌族介紹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

烏孜別克族介紹
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

錫伯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 吉林等省。

塔吉克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塔塔爾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

你的分可不好掙呀。

㈧ 清朝的滿族人是現在哪個地方的人

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從此開始了滿族貴族對全國的統治,辛亥革命之後,清廷覆亡。

滿族人口分布於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於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8)滿族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宋、金時代,女真人曾有過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從漢字脫胎出來的表詞音節文字,但久已失傳。16世紀末,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各部後,以蒙古字母拼寫滿語讀音,形成一種新的文字,稱為「老滿文」。

到20世紀80年代,除了東北個別邊遠地區和新疆的錫伯族少數老人尚能使用滿語外,滿語已經消失了。但是,作為曾經廣泛使用的語言,滿語在許多地方的漢語方言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今天東北各地和北京等地的漢語中,還保留有大量的滿語語音和詞彙。

滿族稱姓氏為哈拉(hala),豐富而復雜,極富民族文化特色。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家族)。後來隨著人口繁衍、家族分支與隨任駐防調往別處,原來的穆昆又分化出數個新穆昆。一般一個穆昆只有一個哈拉,但也有數個穆昆屬於同一哈拉的情況。

歷史記載,滿族姓氏有600多個,在中國各民族的姓氏中,僅次於漢族。與其他歷史悠久的民族一樣,滿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遠古的圖騰崇拜,但就後來的發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為氏和以部族為氏兩種。

滿族食品也極富特色,歷來有「滿點漢菜」之說。最能代表滿、漢族飲食文化交融的莫過於「滿漢全席」。其菜餚選料、製作和吃法上都保持著滿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頭菌、熊掌、人參、鹿茸等大都是來自東北地區。

它是滿點與漢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時期就已成型,流傳了二百餘年,乾隆間《揚州畫舫錄》所載,揚州地方的「滿漢席」,已有菜點100餘道了。日常生活中,滿族民間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和種類繁多的點心。

喜歡吃小米、黃米干飯與黃米餑餑(豆包),每逢過節時吃「哎吉格餑」(餃子)。每當陰歷除夕,晚飯吃滿族獨有的風味食品白煮豬肉,炙豬肉及糕點中至今猶存的「薩其瑪」等。今天中國北方的餃子、火鍋、酸菜、京味糕點等均與滿族飲食文化有著淵源關系。

㈨ 滿族發源地是什麼地方要具體地點

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的廣闊地區是滿族先民(肅慎族系)的發祥地。
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歷史最早可以追述到肅慎新開流文化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都是現代滿族一脈近親祖先。公元前22世紀肅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代王室開始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我國考古學界認為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原始社會遺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當於西周時期,當是肅慎的文化遺存。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豬、陶狗、陶熊。豬的飼養,說明古時民族部落已經過著相對穩定的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兼漁獵的原始生活。陶豬、陶狗、陶熊是作為陪葬品埋入墳墓的,是對死者靈魂崇拜的一種有力的證明。」滿族的先民肅慎自公元前22世紀的舜禹時便見諸史籍。《山海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肅慎)來朝,貢弓矢。」禹定九州時,周武王、成王時,肅慎均派使來貢,最著名的貢品為「楛矢石砮」。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時的肅慎王國、漢至兩晉時的挹婁、北魏時的勿吉、隋唐時的靺鞨、北宋至明時的女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