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理位置
❶ 無錫太湖飯店的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距無復錫(市中制心) 8.3公里
距無錫機場 21公里
距無錫火車站 9.4公里
附近景點
距無錫黿頭渚 2.3公里
距無錫蠡園 5.3公里
距無錫太湖 5.8公里
距無錫錫惠公園 6.3公里
距無錫水滸城 7.4公里
距無錫三國城 8.2公里
距無錫崇安寺 8.5公里
距無錫保利廣場 9.1公里
距無錫新地假日廣場 13.1公里
❷ 太湖的地理位置
太湖縣位於安來徽省西南部、自大別山區南緣,介於北緯30°09』至30°46』和東經115°45』至116°30』之間。東鄰潛山、懷寧,南連望江,西南接宿松,西界湖北蘄春、英山,北毗岳西。東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總面積203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太湖縣屬皖西南丘陵低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城西北面為重巒迭嶂的大別山余脈,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將軍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華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將軍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兩省的天然屏障;東南部除香茗聳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為丘陵平畈交錯之地。縣境內主要河流為長河,發源於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縣境,納羊角河、同義河、薜義河、白沙河、安樂河、南陽河、黑岩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羅溪河諸水,入花涼亭水庫,下龍山,傍縣城,穿新倉,進潛山,匯皖河,再入長江。長河縱貫全縣,境內總長81公里。全縣山地1242.41平方公里,佔61.18%;丘陵490.27平方公里佔24.14%;平原77.37平方公里,佔3.83%;水面222.25平方公里,佔10.85%。
❸ 太湖在什麼地方: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太湖面積2 425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400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網區的大型淺水湖泊,湖區號稱有48島、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輝,其有不帶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稱。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吳縣洞庭東山和西山、宜興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區的著名旅遊勝地。
太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河網調蓄量大,水位比較穩定,利於灌溉和航運。太湖流域總面積36500km2,人口3400萬,以不到全國0.4%的國土面積創造著約佔全國1/8的國民生產總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國之首,鄉鎮工業發達,糧食產量佔全國的3%,淡水魚業產值也佔有較高比重。太湖平原氣候溫和濕潤,水網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三大桑蠶基地之一,素以「魚米之鄉」而聞名。
太湖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皆吸引著大量中外遊人來此觀光游覽。
太湖位於富饒的滬、寧、杭三角地中心,是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灣而成的湖泊。周圍則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淀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盪串連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
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但它的實際面積受到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在形成以後多有變化。今天的太湖,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接宜興,東鄰蘇州,水域面積約為2250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積雖然小於鄱陽湖和洞庭湖,但這里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太湖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里,魚蝦捉不盡"的說法。
太湖歷史稱為「五湖」,是指菱湖、莫湖、胥湖、游湖和貢湖。相傳,遠在四千多年前,我國治水祖師夏禹在太湖治理水患,開鑿了三條主要水道,東江、婁江、吳淞江,溝通了太湖與大海的渠道,將洪水疏導入海。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禹治水於吳,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遼闊,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廣為三萬六千頃。
太湖的美,美在有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據歷史記載,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越王被吳王困於會稽,俘至姑蘇,事奉夫差。後來范蠡獻計,把民間美女西施獻給了吳王夫差,使他朝歌夜舞,沉緬酒色,喪失鬥志,終於使越王報仇雪恨,一舉打敗了吳國。「平吳霸越」之功,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但范蠡知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是封建社會的一條歷史規律。勾踐這個人可與之共患難,不可與之共安樂,現在聲名至尊,功高蓋主,如不激流勇退,恐怕難以善終。從中原回來之後,范蠡就向勾踐說:「君王好好努力吧!請允許我從此辭去,以後不再進入越國了。」勾踐詫異:「你現在要離我而去,這是為什麼?」勾踐說:「我聽說,做人臣的,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從前君王受辱於會稽,而我之所以不死,就是為了輔佐君王成就霸業,現在君王的事業已成,而我該接受在會稽使君受辱之罰了。」於是,范蠡悄然離開了越國。有人看見,范蠡攜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所向。後來,經營產業,家資巨萬,成為富翁,世稱陶朱公,壽終正寢。對於范蠡的功成身退,終得善果,歷代的政治家和文人們感慨頗深,晚唐詩人汪遵寫了《五湖》一詩,對范蠡的深謀遠慮大加贊賞:「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颺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因此,太湖借范蠡和西施的歷史傳說更俱聲名。至今,太湖裡的蠡湖公園,陳列著各種碑刻和文物古跡,記載著歷史的風雲,當你在千步長廊里曲徑通幽,移步換景之時,看著桃紅柳綠的「西施庄」,眺望波光盪漾中的片片白帆和那如長虹卧波的寶界橋,更是讓人們弔古追昔,遙想著當年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的萬種風情……
太湖為吳中勝地,歷來即有許多異名,或謂之震澤、具區,或謂之五湖、洞庭,也有三山湖、湖亭、姑蔑.太湖的異名記載著太湖的變遷、太湖的社會情況、自然環境,以及歷史上人們的相關語言、認識等.太湖異名表現出形狀定名、特徵定名及吳越古族語言性的特點.
❹ 太湖橫跨幾個省
太湖,位於復江蘇和浙江制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她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皆吸引著大量中外遊人來此觀光游覽。
❺ 太湖在哪
太湖位於長江來三角洲的南緣自,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線全長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中文名:太湖
外文名:Taihu Lake
別名:太滆、震澤、五湖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江蘇省南部、長江中下游
面積:2427.8平方公里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所屬水系:長江水系
所屬國家:中國
適宜遊玩季節:3月-5月和9月-10月
建議遊玩時長:2天
門票價格:105元
開放時間:7:00-17:30
省份:江蘇
❻ 中國五大淡水湖的分布圖
一、江西省的鄱陽湖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面積有4125平方公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湖的西北是避暑勝地廬山。
二、湖南省的洞庭湖
洞庭湖,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汨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
三、江蘇省的太湖
太湖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南緣,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里,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
四、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湖
呼倫湖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是內蒙古第一大湖、東北地區第一大湖、中國第五大湖、第四大淡水湖、亞洲中部乾旱地區最大淡水湖。
五、江蘇省的洪澤湖
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
❼ 太湖三白的地理位置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湖州市是唯一一個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古稱震澤、具區、笠澤、五湖。歷史上太湖水域基本屬蘇州所轄,今三分之二水域在蘇州行政區劃之內。過去認為太湖是由長江、錢塘江下游泥沙封淤古海灣而成,有一種說法是近一萬年前隕石撞擊形成的湖盪區,產生了太湖、陽澄湖、澱山湖、金雞湖、獨墅湖、汾湖等眾多湖盪,天體猛烈撞擊而產生了一次較強大的地震等破壞,故古人稱太湖為震澤。正常水位3公尺時湖面積2,2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4公尺,蓄水27.2億立方公尺。主要水源有二︰一為來自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市以下分為70多條漊港注入;另一來自江蘇宜溧山地北麓的荊溪,分由太浦、百瀆等60多條港瀆入湖。太湖水由北東兩面70多條河港下泄長江,以婁江(下游稱瀏河)、吳淞江(下游稱蘇州河)、黃浦江為主(「三江」)。黃浦江為最大洩水河道,約占總出水量的80%。其餘諸河港流量較小,每因海潮頂托或江水上漲而倒流。
整個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個,連同進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組成一個密如蛛網的水系。對航運、灌溉和調節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江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組成部分,它自鎮江諫壁口引長江水南流,穿過太湖水系眾多的河流和湖盪,吞吐江湖,調節水量,成為這個水網的重要幹流。湖中現存島嶼40多個,以西洞庭山最大。東岸、北岸有洞庭東山、靈岩山、惠山、馬跡山等低丘,山水相連,風景秀麗,為著名游覽區。沿湖丘陵和湖中島山盛產茶葉、桑蠶以及亞熱帶果品楊梅、枇杷、板栗、柑橘等。太湖平原舊河網大都河道淺窄多曲、排灌系統紊亂,洪漬仍是潛在威脅。現已進行統一規劃,禁止盲目圍墾,並整修河道,增加排洪能力,提高引灌效益。
❽ 中國五大淡水湖的地理位置及其周邊城市
鄱陽湖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的南岸,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在洪水位21.69米時,湖長170.0公里,平均寬度17.3公里,面積為293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9.19米,平均水深5.1米,蓄水量149.6×108立方米。鄱陽湖湖水主要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主要入湖河流有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
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的長江中游以南,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它的面積在枯水期約有3100平方公里,洪水期為3900多平方公里,湖區總面積達18000平方公里。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
太湖
太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國東部近海地區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湖區總面積約為3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為2420平方公里。流入太湖的河流主要有東茹溪等。
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區總面積為2069平方公里。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入洪澤湖的河流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
巢湖
巢湖位於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總面積為753平方公里。其源頭起自英、霍二山,主要入湖河流有豐樂河、杭埠河、兆河等。
❾ 無錫的具體地理位置
無錫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東鄰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皖,北臨長江,中抱太湖,全市總面積4788平方公里,人口近440萬,其中市區面積1659平方公里,人口215.9萬。現轄江陰、宜興兩個縣級市和崇安、南長、北塘、錫山、惠山、濱湖、新區七個區。
無錫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C,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全年無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 小時左右,水美土肥,物產豐富,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無錫的市樹香樟,市花梅花、杜鵑,市歌《太湖美》。
無錫是江南歷史名城
無錫,別稱梁溪,是中國八大古文化區之一,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商末,周太王長子泰伯南奔,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鎮),建「勾吳」國。戰國時,楚春申君黃歇封於吳,都邑設無錫。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正式設無錫縣。1951年,分設無錫市和無錫縣,無錫市由江蘇省轄,無錫縣屬蘇州地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轄江陰、無錫、宜興三縣。2001年,錫山市(原無錫縣)撤市建錫山、惠山兩區。無錫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孕育了眾多文化名人和藝術巨匠,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唐代大詩人李紳、元代大畫家倪瓚、明代旅遊家徐霞客,近代有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科學家徐壽、徐建寅父子,現代有科學家周培源、錢偉長,經濟學家孫冶方、薛暮橋,國學大師錢鍾書,美術大師徐悲鴻,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等。目前無錫籍兩院院士有近70名,在全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近年來,無錫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大市目標,大力發展文化事業,人的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今後幾年,無錫將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全市文化綜合實力居於全省前列。
無錫是經濟中心城市
19世紀中期無錫已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也是聞名遐邇的「絲市」、「布碼頭」。20世紀初,無錫誕生了以榮氏家族為代表的一批工商業巨子,成為我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之一,獲得了「小上海」的美稱。七十年代初,無錫的鄉鎮工業在全國率先崛起。改革開放後,無錫的經濟總量始終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十位,成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和13個較大城市之一。目前,無錫以約佔全國萬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6%的經濟總量。
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900億元,同比增長15%,人均生產總值超過5200美元,躍上了工業化進程的一個新台階;財政收入265億元,增長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93億元,增長66%;其中工業投入520億元,增長91%。近年來,私營個體經濟得到較快發展,2003年私營個體經濟完成增加值593.1億元,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到31.2%。無錫已經基本形成了以高檔紡織、特色冶金、機電、汽車零部件等為重點的五大支柱產業,支柱產業在工業總量中的比重超過50%;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材料等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總量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形成了以無錫小天鵝、錫柴、陽光、威孚、紅豆等為重點的規模企業。上市公司已達21家,全市上市公司總數和融資總額均列全國地級市首位。形成了以小天鵝洗衣機、協新呢絨、紅豆服裝等為重點的名牌產品,全市41隻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20%以上。
無錫是對外開放的先行區
1985年無錫就被批准為沿海開放城市,對外開放起步早、進展快,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無錫開放型經濟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城市之一,一批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在無錫投資興業。 「日資高地」、「韓資板塊」、 「台資團隊」、「港資群體」競相涌現。2003年,全市協議注冊外資50億美元,到位注冊外資27億美元,新批超億美元項目15個,城市建設、服務業利用外資同比增長2倍以上。外貿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43億美元,增長47.6%,其中出口73.2億美元,增長42.4%,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占出口總額的59.8%和33.9%。全市已形成3個國家級開發區和5個省級開發區,利用外資約佔全市總量的3/4以上,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龍頭。據權威機構認定,無錫是「中國投資環境最優城市」、「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中國最具發展前途」的城市之一。
無錫是著名旅遊勝地
無錫地處太湖之濱,集江、河、湖、泉、洞之美於一體,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薈萃,是全國10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近年來,無錫加快構築大旅遊格局,努力打響「太湖」品牌。目前無錫、江陰、宜興都進入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有5個四A級景區和2個三A級景區。2003年全市接待境內外遊客1809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43.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180億元。
無錫猶如太湖之濱一顆璀燦的明珠,著名的旅遊勝地美不勝收。碧波盪漾太湖水,悠悠流淌古運河,太湖佳絕、人文薈萃,濃縮成「無錫旅遊十八景」: 黿渚春濤、寄暢清韻、靈山勝境、錫山晴雲、中視影城、運河古風、二泉映月、泰伯遺跡、善卷洞天、霞客故里、蠡湖煙綠、鵝鼻攬江、梅園香雪、宜興竹海、薛家花園、太湖仙島、東林書院、龍頭馬跡等。
2003年,無錫獲「國家園林城市」光榮稱號。
無錫是區域性交通樞紐
境內京滬鐵路、新長鐵路、滬寧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滬宜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縱橫交錯,是上海到成都、黑龍江至海南、上海到北京三條高速公路的交匯點,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重要節點。京杭大運河在無錫穿城而過。江陰港是長江出海口的重要換裝港之一。隨著無錫機場的通航,寧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京滬高速鐵路的建設,無錫的交通樞紐地位將更為明顯。近年來,無錫按照「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總體思路,加大了城市化推進力度,全市城市化水平2003年已超過60%。自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重點發展的特大城市之後,無錫市迅速掀起了新一輪城市建設的熱潮。2001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了錫山市,進行了城區行政區劃調整,擴大了城區面積,並構畫了由主城、副城、衛星城組成的開放型、組團式城市發展規劃,提出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奮斗目標,力爭三年內投入200億元資金,實施十大建設工程,使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50平方公里,形成現代化特大城市、山水城市、湖濱城市的基本框架和形象風貌。
無錫的明天更美好
新世紀初,是無錫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歷史時期,無錫市爭創全省「兩個率先」先導區和示範區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實施步驟已經明確。主要設想是,到200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凈增1000億元,達到2600億元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000美元左右;財政收入翻一番,達400億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0%和6%以上。到2010年,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富裕程度達到或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省內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把無錫建設成為一個「大而強、富而美」的現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