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地理位置
1. 廣東的地理位置
廣東省地處祖國南疆,北依南嶺、東北為武夷山,南臨南海,東面有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全省陸地面積17.8萬km2,海岸線3368.1km(不包括島嶼)為全國之冠,沿海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由於瀕臨海洋、海岸線長,易遭西太平洋及南海台風襲擊,台風以及台風帶來的暴雨洪水災害相當嚴重。
全省地勢大體北高南低,但境內山川縱橫交錯,中等山地、丘陵廣布,地形變化復雜。北部、東北部和西部都有較高山脈,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多為低丘、台地或平原,因此整個地勢向南向中傾斜,山地、丘陵約佔62%,台地、平原約佔38%。主要山脈如蓮花山、羅浮山、九連山、青雲山、滑石山、天露山、雲霧山、雲開大山多為東北至西南的華夏式走向,並與海岸線平行。山脈走向與偏南暖濕氣流成直交和斜交,氣流遇阻抬升,迎風坡降雨量和降水強度均大於背風坡;還有不少向南開口的喇叭口地形,南來的水汽進入容易輻合,使降雨量加大。這就使降水、徑流的空間分布很不均勻,少雨地區常易發生乾旱,多雨地區又易發生洪澇,而江河下游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既是洪澇頻發地區,台風及風暴潮災害也相當突出。
省內河流眾多,全省集水面積在100 km2以上的干支流河道共有640條。眾多河流中,主要河流有珠江水系的東江、北江、西江和非珠江水系的韓江、榕江、漠陽江、鑒江等,流域面積在30000 km2以上的有東江、北江、西江和韓江,是廣東省的四大主要河流。其中東江、北江、西江與珠江三角洲諸河,為構成珠江流域的四大水系。珠江流域面積45.4萬km2,在廣東境內11.1萬km2 僅佔全流域的24.5%,卻占廣東全省陸地面積的62.5%。廣東水資源量與國內其它省區相比較為豐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774毫米,為全國均值的2.7倍;地表水資源量4380億立方米(含來自珠江、韓江等上游注入本省的客水)。
2. 廣東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有什麼優勢
廣東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版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權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
另外,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有許多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等;
丹霞山和粵西的湖光岩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沿海數量眾多的優質沙灘以及雷州半島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遊資源。沿海沿河地區多為第四紀沉積層,是構成耕地資源的物質基礎。
(2)廣東省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廣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777毫米。降雨的空間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趨勢。
受地形的影響,在有利於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風坡有恩平、海豐和清遠3個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於2200毫米;在背風坡的羅定盆地、興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島、潮汕平原少雨區,年平均降水量小於1400毫米。
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佔全年的80%以上;年際變化也較大,多雨年降水量為少雨年的2倍以上。
3. 廣東省地理位置
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屬於中國華南。
4. 廣東地理位置
見過這種極其類似的花,不敢確定,是一個廢舊的工廠圍牆里支出來的,好像是籐狀的,在東莞虎門。
5. 廣東省所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是什麼方向
北緯22度,東經113度,南海北岸,中國大陸南端,珠江入海口處。
6. 廣東省位於中國那個位置
廣東位於嶺南,中國抄大陸的最南部。東鄰福建,西連廣西,北與江西、湖南交界,東南和南部隔海與台灣、海南兩島相望。陸域東起饒平縣大埕鎮的閩粵省界,西至廉江縣營子的粵桂省界,南自雷州半島徐聞縣的最南端,北達樂昌縣上旗頭村的最北省界;介於北緯20°12ˊ-25°31ˊ、東經109°45ˊ-117°20ˊ之間;東西相距約800公里,南北距離約655公里,接鄰省區有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澳門、香港。地處中國南部,北依南嶺山脈、東北為武夷山脈,南臨南海,海岸線3368公里(不含島嶼海岸線)。全境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東北部和西部都有較高山脈,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多為低丘、台地或平原,山地和丘陵約佔62%,台地和平原約佔38%。主要山脈有蓮花山、羅浮山、九連山、青雲山、滑石山、天露山、雲霧山、雲開大山,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並與海岸線平行。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河道共有640條,分屬珠江和沿海諸河水系,主要為東江、北江、西江和韓江;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1774毫米。
7. 廣東地理概況有哪些
廣東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陸域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與廣西接壤,南臨南海,西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省中部。廣東陸地面積為1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南臨南海,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最長的珠江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長2122千米,是中國第三大河流。南大門和海陸兼備的地理位置,使廣東的航運和貿易發展最早,且經久不衰,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廣東北依南嶺,南臨南海,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珠江全長2122公里,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為中國第三大河流;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廣東地處亞熱帶,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000~1200毫米,屬濕潤地區。年平均氣溫自粵北的19℃左右到南端雷州半島增至23℃以上,年平均日照時數自北而南為1750小時至2200小時。全年草木蔥蘢,生機盎然。
年未,全省有土地面積17.98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3.7萬公頃;林地面積1017.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7.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全省海撥500米發上的山地佔31.68%,丘陵佔28.54,山地佔16.12%,平原佔23.66%,河流水面佔1.23%。
全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72.8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為665.5萬千瓦,約占理論蘊藏量62%左右。
廣東海域廣闊,海岸線長,河網縱橫,山塘水庫、魚塘眾多,水產資源豐富。除可供捕撈海面外,全省有淡水養殖可養面積44.8萬公頃,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淡水養殖主要有鯇、鱅、鰱、鯪、鯉等魚種;海水養殖主要有蝦、蚝等。
全省有活力木蓄積量3.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7.4%。植物種類繁多,逾5000多種,其中稀有植物約54種,大沙欏、黃檀、楠木等屬世界著名珍稀樹種。動物770多種,其中被列入國家級保護的有22種。為保護各類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植被類型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全省設立了60多個自然保護區,其中肇慶鼎湖山等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區。
廣東地質構造復雜,岩層錯落,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有130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91種,以有色金屬居多。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的有鍺、泥炭等2種;居第二位的有硫鐵礦、鋁、鉍、鉈、銀、油頁岩等6種;居第三位的有鈮、鉭、硒等7種。廣東省南海油田,包括珠江口、北部灣2個盆地,勘探查明有十個大型油氣田,是一個面積廣闊、儲量豐富的油氣田,具有實際開發的美好前景。
廣東地處低緯度的位置,使廣東全年太陽高度角大,所得到的太陽輻射多,熱量豐富。除粵北山區屬中亞熱帶氣候外,大部分地區為南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2.7℃,平均日照時數1750—2200小時;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無霜期長,絕大部份地區農業生產可一年二熟或三熟。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全國農業重要產區,尤其珠江三角洲,商品經濟發達,是全國聞名的富裕地區。
廣東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境內居住的少數民族有瑤、壯、回、滿、畲、黎、苗等42個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的0.6%。
廣東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目前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2000萬人左右,約佔全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70%。華僑以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美國、新加坡、加拿大、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秘魯居多。有歸僑、僑眷約2000萬人。在海外規模和影響較大的廣東華僑組織有「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國際潮團聯誼會」、「世界中山各中學同學懇親大會」等。另外,廣東毗鄰港澳,祖籍廣東的港澳同胞約有500萬人。廣大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一貫熱愛祖國,尤其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支持和參與家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廣東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年,廣東省堅持統等城鄉發展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採取有力措施,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人。全省農業總產值(現價)2154.79億元,此上年增長4.51%;其中,種植業產值959.97億元,增長5.65%;林業產值61.72億元。增長3.36%;畜牧業產值571.09億元,增長1.82%;漁業產值466.45億元,增長4.7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95.56億元,增長7.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261.42億元,增長4.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365.87元,增長4%。
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擴大,總產在大災之年基本保持穩定。全省撂荒拱地恢復生產面積1.59萬公頃,改造中低產田面積12萬公頃;直接補貼種糧大戶5.7萬戶,受益面積18萬公頃,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刀276.3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43%,在連續四年下降後首次出現增加的好勢頭;盡管受嚴重早災影晌,糧食總產量仍達到1512.34萬噸,增長0.63%。
動植物防疫工作取得成效在春季防控高致病性禽滾感的阻擊戰中,各級農業部門開展防控工作,成功控制、迅速撲滅疫情,切斷疫情傳播途徑,防止疫情向人傳染,得到農業部的表揚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加強對其他重大動物疫病的監測和防控,強化動物疫情監測工作,規范疫情報告和工作通報制度;抓好動物免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制定應急預案,建立防疫物資應急貯備制度,為防控重大動物疫病提供了保障。
農村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04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4365.87元,比上年增加311.29元,增長7.7%,是1998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0%,增幅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全省第二、三產業發展較快,農村居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企業拖欠民工工資的狀況大有改善。農村居民從事勞務所獲得的工資性收人人均2173.21公元,增加207.43元,是其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同層次的農村居民收入均有較快增長。按照農戶人均收入水平進行5等分分組(每組各占總戶數的20%),高收人農戶人均純收人9580.77元,增長8.3%;中高收人農戶5090.37元、中等收人農戶3768.57元、中低收人農戶2800.57元,分別增長7.6%、8.0%和8.6%。由於減免農業稅、實施糧食直補等惠農政策,使低收人農戶的收人水平回升到1657.87元,比上年增長4.0%。人均純收人1500元以下的困難戶所佔比例由上年的7.0%下降為6.4%。
泛珠三角區城農業合作和外向型農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04年,建立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聯席制度,確立了加強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的組織領導機制和銜接落實制度;組織草擬、修改、審定《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了近期和中長期工作目標。籌辦首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治談會——「農業及農副產品加工項目推介會」,承辦2004年廣東省農產品(成都)交易會。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強化質量安全管理,擴大出口。全省水果出口比上年增長37.8%,疏菜增長加24.7%,成為廣東省創匯農業新的增長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各級政府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大,重點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增加,規摸擴大,實力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提離。有20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和5家省級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受到省政府的表彭。全省各級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1083家,其中,國家級的農業龍頭企業29家,省級105家,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有150家。1083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65萬戶,增收51億元,戶均增收1926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范圍擴大,內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發展加快。全省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42個,帶動農戶83萬戶,會員11萬戶,會員平均增收10%以上,高於全省農民增收平均水平。
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大全年農業綜合開發共投人財政資金3.1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3.37萬公頃,新增糧食生產能力7.3萬噸,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11宗,帶動農民增收2.6億元。東西兩界和粵北地區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進展順利,示範輻射效應逐漸顯現,示範區內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逐漸提高,農民增收幅度高於周邊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各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新進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全面實施。農業部門累計創辦了71個省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和一批市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組織制定省級農業標准101個。全省21個地級市、56個縣、27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農產品質最安全檢側中心(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發展較快,全省通過認證的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660個,產品共1206個;綠色食品企業110家,有效期內產品數224個;累計評出「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116個。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毒鼠強專項整治達到預期目標,質量安全事故大幅減少。
農業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省人大農科議案實施效果明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試點工作啟動。「躊越計劃」、「948計劃」、「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種子工程」等項目繼續實施,先進適用技術廣泛推廣應用,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轉化速度提高。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3%,家禽良種覆蓋率85%,豬良種覆蓋率95%。農業科技下鄉和培訓工作有較大的突破,全年深人一線科技人員11萬人次,服務農戶162萬戶次,舉辦各類培訓班3300期,培訓農民36萬人次。
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突破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的決定,14個市、80個縣(市、區)全面啟動農村安居工程。全年籌集資金3.9億元,按整村推進動工改造貧困戶危房共347條村2.36萬戶。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活動取得明且成效,受益貧困村173條。省屬水庫移民住房改造工作較快推進,動工興建移民住房1.06萬戶。產業化扶貧效果良好,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戶23萬戶,戶均增收2400元。珠三角經濟發達市對口幫扶和省直機關掛鉤扶貧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態家園畜民計劃」和「一鄉一品」活動扎實推進,推動了田區生態壞境建設,主導產品逐步形成,帶動了一批農民脫貧致富。
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水平提高農村集體資產產權關系及分配製度改革穩妥推進。農村財務管理和監督體制有所創新,全省六成村已實行會計委派、選聘或代理制;兩成以上的村實行農經電算化管理。農村財務公開內容逐步規范,有96%的村實行財務公開,近六成村達到了規范化公開。農村財務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集體經濟審計監督工作繼續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監停初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
8. 1、廣東省的優越地理位置表現在哪些方面
廣東省的優越地理位置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祖國的南大門。廣東背靠祖國內陸廣大腹地,面向東南亞,恰處太平洋、印度洋、 大西洋航運的樞紐位置上, 是中國重要的海上交通要沖、 溝通海外的通道和主要對外通商口 岸之一。歷史上,廣東是中原地區南下出海的必經之地,曾被譽為海上的「絲綢之路」。隨 著中國對外開放、經濟國際化以及海洋事業的發展,廣東的「南大門」區位更顯優勢。充分 發揮「口岸」、「通道」、「窗口」的功能,既可以加強和發展與內地的聯系,也可以開拓 對外的經濟文化交往和貿易事業。
二是低緯度。廣東地處低緯地帶,最北端為北緯 25°31,北回歸線橫貫省境大陸,大致 是南澳島——從化——封開一線。低緯度的位置,使廣東全年太陽高度角大,所得的太陽輻 射多,熱量豐富,是全國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萬物生長靠太陽,因而廣東是全國植物 生長量最大的地區之一。
三是海陸兼備。廣東的海域面積比陸地面積大得多,是陸地面積的近 2.6 倍。廣東海岸 線總長度 5782.5 公里,其中陸地海岸線 3368.1 公里,海岸岸線 2414.4 公里。如此大的海 洋,對廣東發展海洋事業和海洋經濟非常有利。
四是靠近港澳。香港、澳門位於廣東珠江口的兩側,歷史上屬於廣東省的轄區。由於世 人皆知的原因,香港、澳門於鴉片戰爭後被英國、葡萄牙佔領,被英、葡統治了一百多年, 於 1997 年 7 月 1 日和 1999 年 12 月 20 日先後回歸祖國。香港、澳門作為中西經濟、文化交 流的商埠和世界自由貿易的港口,同世界各地特別是與歐美有著天然的聯系,對緊靠港、澳 的廣東的發展將有深遠的影響。
9. 求廣州地理位置
廣州位於東經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至23度56分。市中心位於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3度15分53秒。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
廣州管轄的城市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市本級統籌區即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南沙,簡稱「老七區」。東山、芳村、蘿崗原為老七區之一,後因合並而撤銷,南沙為新的老七區組成部分。
老四區原指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但是區域調整之後,就採用老三區(老城區),指越秀、荔灣、海珠;新四區為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
(9)廣東省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廣州地處亞熱帶沿海,北回歸線從中南部穿過,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為特徵。
廣州總部經濟發展能力位居中國第三位,穩居總部經濟發展第一能級城市范圍內。
廣州是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龍頭城市,集結了全省70%的科技人員和95%的博士。
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
10. 深圳在廣東什麼地理位置
正南靠海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