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A. 結合天人合一,論述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天人合一,嘿嘿
人類社會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課題,因為它不僅具有人類社會發展究竟由哪些因素決定的理論意義,而且還具有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乃至文化的發展和決策的現實意義。
古往今來,眾多的思想家、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地理學家等對之作了各式各樣的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多次論到這個問題,普列漢諾夫更是反復進行了闡述。可是在我國,建國以後的30年間,這個問題卻完全被冷落了。只是到了近幾年,才展開研究和討論。[1]
什麼是地理環境,它對於社會生活和歷史發展起著什麼作用呢?
地理環境,或者說,社會發展的自然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條件之一。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等。地理環境是上述諸方面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復雜系統。不僅如此,不能只從自然物質及其運動規律來看待地理環境,還應當從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來看待。這樣,地理環境不僅和各個地區、各個國家的人類活動構成了一個復雜的大系統,而且在今天,整個人類社會和整個地球已經形成了一個十分復雜的更大系統。
人類創造歷史的活動是在一定的空間內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地理環境似乎就是人類活動的背景,起著類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但是,人類歷史創造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通過和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或者說,通過對自然物質的調整、控制和改造,以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地理環境不單是人類歷史活動的沉默背景和消極的旁觀者,它本身就是人類歷史創造活動的參與者,是這種活動的對象和材料。地理環境不僅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或不利的條件,它自身也在與人類活動的交互作用中不斷改變面貌。自有人類以來,地理環境因自然本身的發展而引起的變化一般來說是緩慢的,而在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下引起的變化,卻隨社會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強而不斷擴大、加劇和加深[2]。因此,作為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一個方面的地理環境主要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地理環境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更具體些說,第一,自然界本身由於自己內部原因而在發生變化,盡管這種變化一般來說是緩慢的,但其中有一些變化終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相當的影響。一兩千萬年至幾百萬年前的亞非大陸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某些地區地理環境的變化,給古猿向人的演化帶來了有利的自然條件。我國五千年氣候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3],已經為人所習知。而氣候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後果,也開始有人探索[4]。至於局部地區,短暫時間內的地理環境由於自身原因而引起的劇烈變化,如地震、火山噴發、山崩、海嘯、洪水、大旱等等,往往對該地區的人類活動產生重大的有時竟是決定性的影響。至於局部地區地理環境由於自身原因引起的緩慢變化,雖然不那麼驚心觸目,但也對歷史的發展起過或大或小的影響。像唐後期非常繁榮,被稱為「揚一益二」的揚州,在這以後由於長江航道的淤塞和海岸線的延伸,失去了海港河港的優勢而趨衰落,在歷史上並非少見的現象。
第二,在人類發展的初始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簡單和狹隘的。最早,人們所利用的更多的是獲得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隨著人類進入較高的發展階段,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瀑布、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獲得了更重要的意義。如今,人類活動的地理環境的范圍已從陸地表面伸展到了外層空間、洋底和地層深處。而人類所能利用的自然物質、自然力和自然條件也日益增多、擴大和深化。原先不知其性質與用途,或限於技術水平而無法利用的自然物質、自然力和自然條件,像低品位礦石,工業廢料,稀有金屬,潮汐力,缺乏引力接近於真空的外層空間等被利用起來,參加到人與地理環境交互作用的大系統中來。
第三,自從人類擺脫動物狀態,從動物界分化出來以後,人類就通過勞動從單純依賴於自然界,利用現成的自然條件逐漸走上了改造與支配自然的道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改造的規模日益擴大,程度日益加深,以致今天的地球上遍布著整治過的土地,人工馴化的動物,經過育種的栽培植物,巨大的堤壩,無數的城市村鎮,四通八達的道路和運河等,和遠古的面貌已經大不相同。後人就在先輩改造過的地理環境中活動,並繼續先輩從事地理環境的改造。而這種經過人類改變過了的地理環境,又會給活動在其間的人類帶來新的巨大的影響和前所未有的問題。人和自然的關系就是這樣不斷地擴展、深化和交融。人類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發展,就越能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克服地理環境對自己的限制。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地理環境的作用是反比關系,彷彿人類社會越發展,地理環境對社會的作用就愈小。事實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和自然的關系逐步進入更寬、更深和更高的層次。許多新的自然條件和人們尚未認識或尚未充分認識的自然規律,隨著人和自然關系的擴展和深化而加入到這種關系中來,使人類征服自然的活動出現了新的局面,新的動力,也帶來了始料所未及的後果。例如農業的發展帶來森林和草原的破壞,引起水土流失和氣候變化,工業的發展帶來環境污染乃至大氣層二氧化碳增加這類全球性的長遠問題等。人類對自然的斗爭永無止息,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始終在進行,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歷久而又常新的過程。
第四,即使是同樣不變的自然條件,在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往往起著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洋曾經妨礙了人們的交往,但當帆船、輪船相繼出現以後,它就成了人類最重要的交往途徑之一。多少年來,外層空間與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幾乎毫不相關,今天由於火箭及人造衛星的發明,它已經深深進入人類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領域。
總之,地理環境的范圍、深度、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各不相同,它是隨人類發展而變化的,是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的產物。之所以如此,不僅是自然界本身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取決於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水平和社會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類改造、利用、控制地理環境的能力。因此,我們說地理環境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正因為這樣,在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時絕不能忽視地理環境及其作用。馬克思、恩格斯說:「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5]恩格斯寫愛爾蘭史,第一部分就是愛爾蘭的自然條件[6]。毛澤東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一章也是從中國的地理環境開始的。
二
地理環境對社會的作用首先而且主要表現在人類一切活動中最基本的和最具決定性的方面——生產上。生產或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7],「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佔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恆的自然條件」[8]。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是自然物質和勞動的結合,「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麼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藉以生產出自己產品的材料」[9]。因此,自然條件即地理環境是作為生產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在生產過程中起作用的。它是生產力的基本內容。
生產力諸要素中,最基本的或實體性的要素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後二者又合稱生產資料)。其中,勞動者本身也是一種自然物或自然力(包括體質特徵、體力、勞動力的維持與再生產等)。但在生產過程中,人是「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10]的,除去下面將要論及的維持和再生產勞動力所絕對必須滿足的自然需要(衣、食、住以及撫育子女等),一般可將之排除在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之外。至於勞動對象,則有兩類:一類是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即未經人的勞動作用就作為勞動的一般對象而存在,如水中的魚,原始森林中的木材,地下的礦藏,待開墾的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果實,以及太陽能、風力、潮汐、水力、地熱等能源;另一類是「被以前勞動濾過」的勞動對象,如已開采出來的正待精選或熔煉的礦石,熟地,棉花,紗,鑄鐵,鋼材,以及所謂二次能源如電力等。不論是天然存在的還是經過勞動濾過的勞動對象,都是天然的或經過勞動改變了的自然物質。生產力的第三個基本的實體性要素勞動資料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產工具,是經過勞動加工的自然物質;另一類是勞動條件,如土地,生產建築物,道路,河流,地形等。因此,生產資料即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全部是自然物質或經過勞動加工的自然物質。這也就是說,地理環境(即自然條件)中直接參與生產過程或直接作為生產過程必要條件的那些因素,是作為生產資料而包括在生產力之內的。
地理環境或自然條件中的另一部分,雖然不是直接參與生產過程或直接作為生產過程的必要條件,但它們通過對生產資料或勞動者的影響,從外部間接作用於生產力。這種作用有時可以達到相當大的程度。像氣候的因素(溫帶、熱帶、寒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氣溫、溫差、濕度,風力、風向,日照,雨、霧、雪、霜、雹等)或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因素(海拔、山地、平原、沼澤、沙漠、戈壁、傍河、瀕海等)對生產的類型和布局,栽培作物的品種、產量,生產工具的類型和效率,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交通運輸的距離與便利與否等方面,各有程度不同,或大或小的影響,就是例子。
地理環境中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因素,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是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潛在因素而存在,並將隨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步投入到生產過程中去。如尚未開墾的荒地,尚未開發的礦藏,尚未利用的水流等。其中有些是在目前生產力水平下可以開發而由於各種原因尚未開發的,有些則是目前生產力水平下尚無條件開發但將來隨生產力的發展而可能開發的。
正是由於地理環境作為生產力的基本的實體性的要素而包含在生產力之中,以及由於它作為間接的因素作用於生產力和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潛在因素,所以恩格斯說:「包括在經濟關系中的還有這些關系賴以發展的地理基礎。」[11]這里講的「經濟關系」是指「一定社會的人們用以生產生活資料和彼此交換產品(在有分工的條件下)的方式」即生產方式說的,並非僅指生產關系。
地理環境對生產力的作用具體地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它與生產力的發展表現為一種數量關系,能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促使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不平衡性。
自然條件的優越與惡劣,自然資源的豐富與貧乏,如氣候的好壞,土壤的肥沃程度等,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在生產的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自然條件好,同一時間同樣勞動量可以獲得更多的產品,或同一時間較少的勞動量可以生產出同樣多的產品,或較短的時間內同樣的勞動量可以獲得同樣多的產品。自然條件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尤為重要。因為:第一,勞動生產率由各種情況決定,其中包括勞動者的文化科學水平與技術熟練程度,科學發展水平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程度,生產的結構與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與效能,自然條件等。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自然條件無疑在影響勞動生產率的各種因素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第二,生產的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像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一是生產資料的自然富源,像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在人類文化的初期,第一類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它們往往不需要直接投入或僅需要直接投入較少的勞動就具有使用價值。在人類發展的較高階段,第二類富源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可見,在人類文化的早期人們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更大,地理環境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也就更大。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意味著生產者能進行擴大再生產和提供更多的一般剩餘勞動,這是加速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不僅如此,優厚的自然條件還使得人們絕對必須滿足的自然需要較少(如禦寒的衣物、房屋、燃料、運輸設施等),維持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也就較少,生產者為自己從事的勞動之外為擴大再生產和提供的一般剩餘勞動就愈多,這自然也是加速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而自然條件的這個作用,也是在人類文化發展初期最為顯著。像我國境內一些少數民族在建國之初尚停留在原始社會或奴隸制社會,地理環境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不能不說是起了相當的作用。由於北極圈的極度嚴酷的自然條件,使得那裡的居民像愛斯基摩人等的生產和社會發展長期停滯,可算是地理環境的作用的一個極端的例子。
另外,地理環境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形式的協作,特別是簡單協作,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如季節的需要促使農業或畜牧業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集中較多的勞動力從事搶種、搶收、剪羊毛等。河流用於灌溉時也產生了築壩開渠等協作的需要,抗禦突發性的災變(如洪水),往往也是人們組織協作的重要動力。
但是,良好的自然條件只是提供了生產發展和一般剩餘勞動的可能性,並不提供現實性。生產的發展要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過於豐饒的自然會使人過分依賴自然,無助於發展人對自然的支配能力。某些熱帶地區過於豐饒的自然條件反而使那裡古代的生產發展速度減慢,也是一個地理環境作用的極端的例子。勞動和生活的不同的自然條件固然使同一勞動量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家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使必要勞動時間各不相同。但是這些自然條件只作為自然界限對剩餘勞動發生影響,就是說,它們只確定開始為別人或社會勞動的起點。生產越進步,這一界限在整個勞動量中就越退縮,起的作用就越小。[12]我們決不能把地理環境對生產的影響過分誇大或絕對化。
其次,地理環境對生產的作用除表現為數量的關系外,更重要的是表現為它對生產力的性質和特點的影響上,即除了自然條件的優越與否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差異性與它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的作用。因為後者「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並且通過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的變化,促使他們自己的需要、能力、勞動資料和勞動方式趨於多樣化」[13]。人類的歷史發展證明,對社會發展最有利的是富有差異性和自然產品多樣性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世界古文化多數發生在溫帶和亞熱帶,資本主義也是在這里成長起來的。
自然條件的差異性和自然產品的多樣性使得不同的人們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運動各具特色,從而使生產力及其結構也各具特色。在生產力諸因素中,勞動對象具有什麼特點,勞動工具和勞動條件以及勞動者的生產技術就具有相應的特色。另外,勞動工具的材料對於形成生產力特色也有重要關系,沒有金屬的地方,土著居民就無法用自己的力量進入金屬時代。這種自然條件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表現為:第一,促成了古代氏族內部成員按性別和年齡及隨季節而改變的勞動的自然條件的分工,如男子從事漁獵、畜牧,婦女從事採集、種植、紡織、制陶。種植季節多數成員從事農業,農閑時從事編織、狩獵等。第二,形成了各個氏族、部落、地區、民族、國家之間的各具特點的經濟生活。「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14]原始部落從漁獵轉化為畜牧或農業,要有相當的地理環境特性,如不同的植物動物區系,以及氣候、土壤、水文條件等。人們習知的古代新大陸和舊大陸居民經濟生活的差別,就是由此而來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生活的日益繁復,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對不同地區和國家的生產力性質和特色,諸如各生產部門的形成,生產部門內部和各部門間的結構與比例關系、生產力的布局,經濟效益和發展方向等影響就日益顯露出來。第三,由於不同氏族、部落、地區、民族、國家經濟生活的不同和各具特色,引起了彼此之間的產品和商品交換。交換打破了原來的氏族、部落、地區、民族和國家的生產力發展的地理界限,發展了彼此間的相互關系,加速了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生活豐富多樣的行程,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變化。以致到今天形成了全球性的世界市場和世界范圍內的交往。而這種由於交換形成的相互關系的產生和難易,則是依地理環境的特性為轉移的。中南太平洋諸島上的土著居民過去由於各島人口少,自然富源大體相同而單一,各島之間經濟生活差異不大,交往又不方便,盡管作為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並不貧乏,但社會發展長期停滯,可以說是地理環境對發展分工和經濟生活的差異性與多樣性以及對人們交往的影響的一個極端的例子。至於那些處在同一社會發展階段的地區、民族和國家,也因地理環境的特性而呈現了不同的發展水平、類型的特色。「相同的經濟基礎——按主要條件說來相同——可以由於無數不同的經驗的事實,自然條件,種族關系,各種從外部發生作用的歷史影響等等,而在現象上顯示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程度差別。」[15]著重號是引者加的。同是奴隸制社會,古代希臘、羅馬較中國商業發達,除了各自的社會特點外,希臘、羅馬瀕臨地中海,內海周邊與島嶼之間距離不大,氣候又宜於航海,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三
地理環境的特點影響著生產力發展的速度和特點,而生產力發展的速度和特點則決定著生產關系以及隨著生產關系之後的其他一切社會關系和上層建築等的性質和特點。換言之,作為人與自然關系一個方面的地理環境,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社會制度和思想意識,主要是通過它對生產力的影響而間接起作用的。
地理環境的特點影響著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速度,從而使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不平衡性,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例如,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布全國各地。但是,原始農業比較發達的主要是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發展超過了長江中下游,最早進入了階級社會。這可能是由於當時黃河流域氣候較今溫暖濕潤,低溫和乾旱威脅較輕,黃土高原和黃土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旱作農業技術又較簡單,花費勞動少,開墾較易,使以木、石、蚌、骨為材料製成的工具及原始農業技術較易生產出剩餘產品來,從而使奴隸勞動成為可能並得到發展。黃河中下游古文化主要興盛於黃河支流及支流的兩旁或支流流入干河的河灣處(即所謂「」),如洮、渭、涇、洛(陝西)、汾、伊、洛(河南)、衛、漳等河及其支流。水與水之間多系平緩的黃土原峁或丘陵,人們可以沿河谷交往及經河的匯流處通向另外的河流,越過這些河流的分水嶺也不困難。相形之下,長江流域當時過於炎熱潮濕,不如黃河流域宜於居人,不少地區覆蓋著大片的原始叢林,平原地區則湖泊沼澤四布,榛莽叢生,加上土質緊密,種植的農作物又主要是水稻,平整土地和引水灌溉勞動量大,技術要求高,在原始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條件下,大量開墾困難,即使有一些比較發達的地點,由於大面積的河湖沼澤叢林榛莽的阻隔,也不易擴大交往,連成大片,形成強大的力量,人口發展也因此受到限制。因此,黃河中下游地區首先成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區。
從三國兩晉南北朝開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特別是長江下游的經濟發展速度超過了黃河中下游。這除了人為的因素(如戰亂及人口遷移等)以外,地理環境的緩慢變化也是因素之一。近兩千年來,我國氣候的總趨勢是逐漸變冷[16],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氣候從過去的過分炎熱潮濕變得更適於人類居住和農業的開發。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農業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明顯增加,這帶地區在降水量、溫度、總熱量等方面的優勢充分顯示出來。主要種植的高產糧食作物——水稻特別是雙季稻的普及,更使它在全國經濟中佔了優勢。反之,黃河流域氣候漸趨寒冷,水體大為減少,氣候乾燥,加之黃土高原經過長期開發,天然植被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水利灌溉日益困難,由此引起了水旱災害。再加上北方地區是全國政治軍事重心,階級斗爭與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比較激烈,戰亂比南方多,而周邊地區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民族往往南下,常在一段時期里造成破壞,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上述各種因素使得黃河流域經濟的發展從唐宋以後陷於停滯、緩慢的狀態,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則取代了黃河中下游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並隨後又成了全國的文化重心。在這樣一個人與自然及人與人的復雜的交互作用的歷史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認識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速度的作用。[17]
地理環境還使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生產力發展具有不同的特色。這種特色又影響了它們的生產關系、社會組織和上層建築。
B. 運用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原理 說明我們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重要性
地理環境的來容量和自凈自能力是有限的,當人類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超過其極限時,會導致自然災害增多,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生態農業,清潔生產,走循環經濟之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C. 簡述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及其性質。
地理環境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對社會發展起制約和影響作用。專主要表現在兩屬個方面:
地理環境通過影響生產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地制約社會的發展。
地理環境通過對軍事、政治的影響,制約社會的發展。
地理環境雖能制約和影響社會的發展,但它對社會的發展不起主要的決定作用。
地理環境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
地理環境只有通過生產過程或生產方式才能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發生作用。
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系性質的制約
D. 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在內社會發展中容的作用是:
1、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地理環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又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2、地理環境通過影響生產的發展,制約社會的發展。首先,地理環境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優越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惡劣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延緩社會發展速度。其次,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部門的分布。再次,地理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的特點。最後,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發展的潛力和前景。
E. 簡答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人專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屬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條件,也是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的基本因素,但它們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它們必須轉化為現實的生產要素,納入生產過程,才能影響社會的發展,其作用的大小決定於社會生產發展的狀況。
(5)述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是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人類生存依賴著地理環境。這種依賴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場所。第二,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人類生存既然依賴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就必然影響社會的發展。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地理環境通過對生產的影響,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第二,地理環境還可以通過對軍事、政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不同國家社會的發展。如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特點,對於抗日戰爭堅持持久戰、取得最後勝利具有重要意義。但對社會發展不起主要的決定作用。
F. 1,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
地理環境對社會歷史發展起著什麼作用地理環境,或者說,社會發展的自然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條件之一.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等.地理環境是上述諸方面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復雜系統.不僅如此,不能只從自然物質及其運動規律來看待地理環境,還應當從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來看待.這樣,地理環境不僅和各個地區、各個國家的人類活動構成了一個復雜的大系統,而且在今天,整個人類社會和整個地球已經形成了一個十分復雜的更大系統.
人類創造歷史的活動是在一定的空間內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地理環境似乎就是人類活動的背景,起著類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但是,人類歷史創造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通過和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或者說,通過對自然物質的調整、控制和改造,以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地理環境不單是人類歷史活動的沉默背景和消極的旁觀者,它本身就是人類歷史創造活動的參與者,是這種活動的對象和材料.地理環境不僅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或不利的條件,它自身也在與人類活動的交互作用中不斷改變面貌.自有人類以來,地理環境因自然本身的發展而引起的變化一般來說是緩慢的,而在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下引起的變化,卻隨社會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強而不斷擴大、加劇和加深[2].因此,作為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一個方面的地理環境主要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地理環境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更具體些說,第一,自然界本身由於自己內部原因而在發生變化,盡管這種變化一般來說是緩慢的,但其中有一些變化終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相當的影響.一兩千萬年至幾百萬年前的亞非大陸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某些地區地理環境的變化,給古猿向人的演化帶來了有利的自然條件.我國五千年氣候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3],已經為人所習知.而氣候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後果,也開始有人探索[4].至於局部地區,短暫時間內的地理環境由於自身原因而引起的劇烈變化,如地震、火山噴發、山崩、海嘯、洪水、大旱等等,往往對該地區的人類活動產生重大的有時竟是決定性的影響.至於局部地區地理環境由於自身原因引起的緩慢變化,雖然不那麼驚心觸目,但也對歷史的發展起過或大或小的影響.像唐後期非常繁榮,被稱為揚一益二的揚州,在這以後由於長江航道的淤塞和海岸線的延伸,失去了海港河港的優勢而趨衰落,在歷史上並非少見的現象.
第二,在人類發展的初始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簡單和狹隘的.最早,人們所利用的更多的是獲得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隨著人類進入較高的發展階段,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瀑布、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獲得了更重要的意義.如今,人類活動的地理環境的范圍已從陸地表面伸展到了外層空間、洋底和地層深處.而人類所能利用的自然物質、自然力和自然條件也日益增多、擴大和深化.原先不知其性質與用途,或限於技術水平而無法利用的自然物質、自然力和自然條件,像低品位礦石,工業廢料,稀有金屬,潮汐力,缺乏引力接近於真空的外層空間等被利用起來,參加到人與地理環境交互作用的大系統中來.
第三,自從人類擺脫動物狀態,從動物界分化出來以後,人類就通過勞動從單純依賴於自然界,利用現成的自然條件逐漸走上了改造與支配自然的道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改造的規模日益擴大,程度日益加深,以致今天的地球上遍布著整治過的土地,人工馴化的動物,經過育種的栽培植物,巨大的堤壩,無數的城市村鎮,四通八達的道路和運河等,和遠古的面貌已經大不相同.後人就在先輩改造過的地理環境中活動,並繼續先輩從事地理環境的改造.而這種經過人類改變過了的地理環境,又會給活動在其間的人類帶來新的巨大的影響和前所未有的問題.人和自然的關系就是這樣不斷地擴展、深化和交融.人類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發展,就越能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克服地理環境對自己的限制.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地理環境的作用是反比關系,彷彿人類社會越發展,地理環境對社會的作用就愈小.事實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和自然的關系逐步進入更寬、更深和更高的層次.許多新的自然條件和人們尚未認識或尚未充分認識的自然規律,隨著人和自然關系的擴展和深化而加入到這種關系中來,使人類征服自然的活動出現了新的局面,新的動力,也帶來了始料所未及的後果.例如農業的發展帶來森林和草原的破壞,引起水土流失和氣候變化,工業的發展帶來環境污染乃至大氣層二氧化碳增加這類全球性的長遠問題等.人類對自然的斗爭永無止息,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始終在進行,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歷久而又常新的過程.
第四,即使是同樣不變的自然條件,在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往往起著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洋曾經妨礙了人們的交往,但當帆船、輪船相繼出現以後,它就成了人類最重要的交往途徑之一.多少年來,外層空間與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幾乎毫不相關,今天由於火箭及人造衛星的發明,它已經深深進入人類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領域.
總之,地理環境的范圍、深度、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各不相同,它是隨人類發展而變化的,是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的產物.之所以如此,不僅是自然界本身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取決於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水平和社會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類改造、利用、控制地理環境的能力.因此,我們說地理環境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正因為這樣,在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時絕不能忽視地理環境及其作用.馬克思、恩格斯說:;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
G. 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
社會發展是個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逐漸形成的產物。其中社會關系的主體是人,而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主要在於人的自然屬性方面。按照這個邏輯鋪開論述較為合理。
H. 運用地理環境的理論,論述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淺論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一.前言
人口、資源和環境這三方面,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系統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中國人口數量眾多、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社會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問題、人口素質問題和人口結構問題。
二.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討論總是和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糾纏在一起:一個是環境問題,另一個就是人口問題。從環境問題本身來看,它的產生似乎同人口增長沒有什麼直接的和必然的聯系。但是,自從8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和經濟幾乎以同樣的速度增長,加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給我們這個地球增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同樣是擺在人類眼前的事實。發達國家作為世界環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們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生產、生活垃圾和廢物的處理不當造成的,人口增長在其中的影響微乎其微。與發達國家截然相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則是以快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增加,這使本來已經相當脆弱的生存環境受到更加嚴重的破壞。在這些國家中,人口問題和環境問題好似一對苦難的孿生兄弟,而這兩者的關系實際上又相當復雜。
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確定了新的發展目標模式。實現這一目標模式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但是,為了確保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壞,人類的選擇又顯得十分有限。促進經濟發展既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涵,同時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但有必要明確一點,為了實現經濟的增長,人類目前所採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於人類和地球的長遠發展目標的。意識到這一點的意義在於,人類已經開始努力改進以往的不利做法,並力圖去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克服種種阻力,人口問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為此,發展中國家已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妥善地處理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這使今後的種種努力顯得更為艱巨,也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一)人口與土地與糧食
中國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時它也說明了中國人口對土地和糧食的壓力。中國陸地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國家之一。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可被農林牧副漁業和城鄉建設利用的土地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則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難度很高,成本極大。1952年,中國耕地面積為16.2億畝,人均耕地面積為2.8畝。當時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是5.5 畝。雖然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卻是中國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國的耕地面積約為14.3億畝,人均只有1.15畝,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間,耕地面積減少了近2億畝,人口卻增長了6億5千萬,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劇。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積的減少,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還將進一步下降。預計15年後,人均耕地面積將下降到1畝以下。由於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加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目前,中國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約為1.5億,到本世紀末,很可能突破2億。人口與土地之間的關系不僅表現在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而且表現在對土地環境的污染破壞和人均糧食產量的徘徊不前。由於人口增長對農產品的需求壓力,迫使農民高強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嚴重。目前,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辦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這使土地的結構遭到破壞、肥力下降、板結貧脊。耕地資源數量的減少和質量的下降,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利因素。中國的糧食生產在過去的50多年裡有驚人的提高。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為 2264億斤,人均產量416斤;1997年總產量增長到9883億斤,人均產量約為800斤。在這期間,糧食總產量增長了3倍,但是由於同期人口總數從 5.4億增長到12.36億,使人均產量增長不到1倍。目前,農業生產是困擾中國政府的一大問題。政府年年強調糧食播種面積,但我們仍然感到糧食供給處於緊張狀態。中國的糧食畝產現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進一步提高的潛力已遠不如過去,因此,為支持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高人均糧食佔有量,就必須降低人口的增長速度。
(二)人口與森林和草原
盡管中國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資源,但是由於歷史條件和自然條件的限制,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仍比較脆弱,森林資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國的人口增長對木材產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對木材製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對薪柴的需求。這種需求驅使人們對森林的大量坎伐。據統計,在全國140個森林局中,已有61個局處於過度採伐狀態,25個局的森林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國的用材、薪柴、紙漿和其他林業經濟產品的供應都很緊張。與此同時崐,由於人口增長對糧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劇了開荒毀林的過程。隨著牧區人口的快速增長,中國的草原出現了超載放牧和過度開墾的現象,其後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國的沙漠專家警告:如果不採取措施,到本世紀末,將有8萬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於森林和草原的破壞,使水土流失嚴重。中國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達50多億噸,涉及11個省區,主要在黃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區。黃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為世界第一。長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達到了1公斤以上,為世界第四。長江上游多為紅色土壤,土層最薄的地區只有4厘米,土層下則是堅硬的岩石。森林的開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與人口增長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長,減少牧業和林業人口,實現人口的產業結構轉變,是緩解森林和草原生態環境危機的一項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與礦產和能源
中國是世界上能源儲藏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各種礦產資源種類比較齊全。有不少礦產資源儲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並不高。由於人口迅速增長,高耗能工業廣泛建立及能源價格長期偏低,使中國的能源供給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各種預測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能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將進一步加劇。近年來,中國農民濫采礦藏的問題十分嚴重,這無疑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對自然環境的直接沖擊。為保證礦產能源的長期和有效供給,提高開采效率和減少開采利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是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之一。
(四)人口與水資源
中國陸地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雖然水資源的總量不少,但利用難度較大。原因在於:一是時間分布不均勻,水資源東南多、西北少;二是時間分配不盡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際變化大。人口的增長對水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人口的增長使水資源短缺現象更為突出。1949年以來,中國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當於人均水資源減少了一倍多;與此同時,生活、生產用水量急速增長,逐步出現了大片的缺水現象。以北京市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資源是供過於求,此後,隨著人口的增加,生產的發展,使用水量急劇上升,1970年基本上處於供需平衡狀態,此後,水資源危機開始出現,目前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北京市生產和生活的一個重要問題。
2、人口的增長間接地使水資源總量下降。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增長對耕地的需求導致「圍湖造田」,破壞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長導致對地下水的超量開采,減少了地下水的總儲量。由於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發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還出現了海水侵入,影響了地下水的質量。
3、 人口經濟活動導致了水體的嚴重污染。目前,中國每年的廢水排放量約為350-400億噸,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業廢水平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地排入水體。地下水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別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總結
就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國已經制定了各自的發展戰略,並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總體上的協調。但是,要使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協調共進,必須改變就人口論人口、就資源論資源、就環境論環境、就經濟論經濟的單一傾向。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考慮到人口增長的長期需要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必須有利於人口控制和環境保護;同時,人口控制和環境保護的本身也應該以保護和促進長期發展為主要目標。這就要求中國政府建立起將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多因素綜合治理的總體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而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人口和計劃生育是關鍵問題。
I. 什麼是自然,地理環境;如何評價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急)
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地理位置回相聯系的各種自答然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
(1)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地理環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又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2)地理環境通過影響生產的發展,制約社會的發展。首先,地理環境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優越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惡劣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延緩社會發展速度。其次,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部門的分布。再次,地理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的特點。最後,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發展的潛力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