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地理環境
⑴ 古代埃及的自然環境是
自遠古時代起,埃及在地理上就分為狹窄的河谷地區(上埃及)和地勢較為開闊、平坦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下埃及)。
埃及的河谷地區幾乎常年不雨,氣候十分乾燥,生產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羅河供給。只有北部三角洲地區受地中海季候風影響才降雨。
古埃及的國王自稱「上下埃及之王」,這個稱號反映了河谷和三角洲在地理上的差異,一般而言,在古埃及歷史上,上埃及的政治地位高於下埃及。
(1)埃及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尼羅河發源於東非高原的維多利亞湖,由於有湖泊調蓄,終年水量穩定;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山區,處於干、濕兩季分明的熱帶草原氣候區。
因此,埃及境內的尼羅河也會在每年7—11月定期泛濫。這種泛濫一方面浸灌了兩岸乾旱的土地;另一方面,還使兩岸得以沉積大量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的淤泥,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沃土。
此外,由於淤泥的沉積由於淤泥的沉積使河岸增高,所以泛濫時河水不是沖出堤岸,而是緩緩地通過河渠蔓延出去,進而在兩岸的舊河道和低凹處形成許許多多的大小池塘。
在進入乾旱期後,池塘中的水倒流出來,既為逐漸乾旱的河谷及時補充了灌溉,又把土地中由於先前泛濫而產生的鹽分沖洗掉,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困擾兩河地區的土壤鹽鹼化問題。
總之,這一系列良好而穩定的自然條件,使古埃及農民幾乎只需在每年泛濫季結束後把種子撒在潮濕、肥沃的土地上,就可靜待收獲季的到來。
⑵ 地理環境對埃及的歷史文化有什麼樣的影響
古埃及文明屬大河文明.就不得不提到尼羅河了.尼羅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則是人類文明最早發源地之一,古埃及誕生在此
尼羅河流域,它的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區沒有港灣的海岸.在這些自然屏障的懷抱中,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棲息,無須遭受蠻族入侵所帶來的恐懼與苦難.
作為「尼羅河贈禮」的埃及,每年尼羅河水的泛濫,給河谷披上一層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區土地極其肥沃,莊稼可以一年三熟.據希臘多德記載:「那裡的農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濫出來,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後再退回河床,然後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以後便只是等待收獲了.」在古代埃及,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在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下,使古埃及的歷史比較單純.從約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為止,共經歷了三十一個王朝.其間雖然經歷過內部動 亂和短暫的外族入侵,但總的來說政治狀況比較穩定.
尼羅河最下游分成許多汊河流注入地中海,這些汊河流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積約24000平方公里,地勢平坦,河渠交織,是古埃及文化的搖籃,也是現代埃及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絕大部分工農業生產集中在這里.因此,尼羅河被視為埃及的生命線.
⑶ 古代埃及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古代埃及的地理環境是相當封閉的,它北臨地中海,東側的大部分為紅海回所切斷,只留下狹窄的蘇伊士答地峽與亞洲相通,利比亞沙漠和撒哈拉沙漠封鎖了它的西陲,南方尼羅河上游,是高原山地和熱帶雨林。在這片國土以外,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幾乎不存在可以與之抗衡的力量和國家。
⑷ 埃及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埃及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主要資源是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等。已探明的儲量為:石油44.5億桶(2013年1月),天然氣2.186萬億立方米(2012年1月),磷酸鹽約70億噸,鐵礦6000萬噸。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鉬、銅和滑石等。平均原油日產量達71.15萬桶,天然氣日產量達1.68億立方米,國內消耗的天然氣數量占天然氣總產量的70%,其餘30%供出口。
⑸ 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特點
埃及的抄地理位置?埃及的地理范圍?埃及的地形?埃及的氣候?埃及的河流?------------------此為埃及自然環境的五要素,通過地圖就能獲得答案。埃及的居民?埃及的文化?埃及的物產?埃及的城市?埃及的經濟?-------------此為埃及人文地理的五要素,找答案也不難。
⑹ 古代埃及的地理環境怎麼樣
古代埃及的地理環境是相當封閉的,它北臨地中海,東側的大部分為紅海所切斷,只內留下狹窄的蘇容伊士地峽與亞洲相通,利比亞沙漠和撒哈拉沙漠封鎖了它的西陲,南方尼羅河上游,是高原山地和熱帶雨林。在這片國土以外,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幾乎不存在可以與之抗衡的力量和國家。
⑺ 埃及的地理環境
埃及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面積為100.145萬平方公里 ,疆域橫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國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沒有大山,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 埃及全境大部分是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沙漠與半沙漠佔全國的95%。西部利比亞沙漠,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
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全境,埃及段長1350公里,兩岸形成寬約3—16公里的狹長河谷,並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在尼羅河的影響下,兩岸谷地形成了面積為1.6萬平方公里的綠洲帶。
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里)。 主要資源是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等。已探明的儲量為:石油44.5億桶(2013年1月),天然氣2.186萬億立方米(2012年1月),磷酸鹽約70億噸,鐵礦6000萬噸。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鉬、銅和滑石等。平均原油日產量達71.15萬桶,天然氣日產量達1.68億立方米,國內消耗的天然氣數量占天然氣總產量的70%,其餘30%供出口。
⑻ 古代埃及的地理環境有哪些特徵
古代埃及的地理環境是相當封閉的,它北臨地中海,東側的大部分為紅海所切專斷,只留下狹窄的蘇伊士地屬峽與亞洲相通,利比亞沙漠和撒哈拉沙漠封鎖了它的西陲,南方尼羅河上游,是高原山地和熱帶雨林。在這片國土以外,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幾乎不存在可以與之抗衡的力量和國家。因而這也造成埃及美術的第二個特點:穩定的形式。除了公元前15世紀阿赫納頓的宗教改革期間,曾出現短暫的自由樣式以外,整個說來,埃及藝術在形式上是由一種嚴格的理想化的裝飾風格所左右的。埃及藝術家並不在自己的作品中致力於追求視感的真實性,而更重視形式的精神力量,並歸結為嚴格的形式規范。
⑼ 古埃及所處地理環境的特點有哪些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今中東地區),起初在尼羅河流域,直到國力強盛時候,才達到當今的埃及領土。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
從地理上看,埃及的東西兩面均為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只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較大的孤立性。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於蘇丹的青尼羅河匯合而成。
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兩岸乾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隨流而下,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
古代埃及人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代埃及人曾寫下這樣的詩篇:「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
(9)埃及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饋贈的厚禮。」
這句話的理解為:地理上的尼羅河從東非高原的萬山叢中走來,用洪水和泥沙在東非大裂谷帶上塑造了肥沃的河谷平原,它象一條生合之藤伸延在荒涼的撒哈拉大沙漠上。
歷史上的尼羅河從新石器時代走來,它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在人類歷史上,尼羅河是文明的化身,在世人心目中,文明總是和尼羅河聯系在一起。
靠著尼羅河的滋養,古埃及人繁衍生存,並打造了當時無以倫比的古埃及文明。
每年5月到8月,在長達四個月的時間里,都是尼羅河河流的泛濫期,河水帶著東非高原的黑土奔流而下,一直到中下游地區才慢慢滯緩下來,形成一片潮濕的沃土區。
這種靠天吃飯的的農耕方式,最適合早期人類發展水平,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人,在生產技術極端低下的上古時期,便輕而易舉的享受到了農業帶來的豐碩。有了足夠的物資基礎,在全球范圍內,古埃及也成為了第一個擺脫原始部落形式,建立了奴隸制國家。
⑽ 埃及的地理位置
埃及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
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面積為100.145萬平方公里,疆域橫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
國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沒有大山,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
(10)埃及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一、地形地貌
埃及全境大部分是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沙漠與半沙漠佔全國的95%。西部利比亞沙漠,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
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全境,埃及段長1350公里,兩岸形成寬約3—16公里的狹長河谷,並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在尼羅河的影響下,兩岸谷地形成了面積為1.6萬平方公里的綠洲帶。
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里)。
二、氣候特徵
全國乾燥少雨,氣候乾熱。埃及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氣溫較高,晝夜溫差較大。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氣候相對溫和,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
白尼羅河發源於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青尼羅河發源於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兩河汛期不同。1月平均氣溫12℃,7月26℃。
全境乾燥少雨,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余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