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對東西方文化
A. 環境對中西方文化有什麼影響 自然條件對中西文化的
地理環境, 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具體的地理位置與各種自然因素,如氣候,土地,河流,山脈,動植物等的結合體。在古代,地理環境對於人們的衣食住行有著至關重要的地步。縱觀人類的起源,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無論東還是西方文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所有的初期文明絕大多數都是建立在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方, 例如長江,黃河,恆河,以及愛琴海。而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皆是「依河而生」,中化文明發源於黃河以及長江流域,古印度則是恆河,古埃及文明是誕生在它的母親河-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則是發源於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而決定一個種族的文化的因素,則是它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風貌。這對於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巨大差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些文化差異體現在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方面上,一時間我無從下手。後來轉念一想,差異太大太多分析得就會籠統,所以不如由一個很小,小到平時經常被人們所忽略的細節-家庭中的稱謂來具體分析,闡述地理環境到底是如何影響到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方方面面的。在中國,以及許多亞洲國家的家庭中, 「輩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從小家長就教育我們禮儀稱呼,去別人家裡做客要先叫人等等。而在西方家庭,孩子們在家中一般都直呼他們家長,長輩的名字,如果有哪個孩子不這么做他們反而會覺得不習慣。其原因則是中國一直以來受到儒家文化的思想對於論資排輩的強調,這種理念根深蒂固, 一代一代的傳承了下來,而在西方,人們強調自由和民主,所以任何一個個體他的思想和權利都是平等的,父母只是需要做到照顧的義務就可以了。那麼這和地理環境有什麼聯系呢?在中國古代,由於地形往往都說山地和丘陵的緣故,人們都是以一個很大的村落而住在一起,家家戶戶則有自己的房屋,也就類似於現在北方還能零星見到的「四合院」。再加上農耕面積廣,人們自給自足,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不會主動地向更遠的地方探索,遷移。漸漸地那個村落人數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需要規律。眾所周知當一定數量的人聚集在一起,就肯定會形成一種等級制度,這點在中國更是如此,這點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古代有著君王專制制度。權利和輩分最大地往往都是德高望重地老人,他們活得世界最長,經歷過的事情也更多。於是等級制度就被制定鮮明,人們會從小告誡自己的後代什麼是輩分,見到誰要叫什麼等等。而在西方,由於環境惡劣,人們往往都要經常遷徙,找尋食物,這也造就了他們的航海與游牧民族的發展。在這些民族中,人群基數小,所以每一個個體都相對獨立與重要。所以在西方的家庭中,直呼爸爸媽媽的名字是絕對沒問題的,父母也將孩子像大人一樣看待,尊重他們的想法。長時間的游牧與航海活動,也使得西方的人們到處游盪,他們到過的地方多,見到的人也就更多。所以他們在長時間與人交流的同時,不會忘記自己的底線,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很多的外國人平時平易近人但如果有人觸碰到了他的原則,底線的話他便會十分生氣
B. 中外思想史上關於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有哪些重要觀點
中國人生活在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氣候溫和,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能滿足人們版的生活需要,因此人們相權信豐收離不開自然恩賜,講究天人合一,多關注人倫;而西方文化發源地希臘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人們需要長期與惡劣的自然做斗爭,因此養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學傳統,開放的地理環境又使他們與外界多有往來,造成了工商業的發達
C. 西方地理環境特徵,對其文化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一種文化的形成, 原因是復雜的.它與一定的地理環境、氣候及生態環境等自然條件相聯系, 同時也與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生產方式, 以及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約在公元前四千年及三千年初, 西歐廣大地域首次由農耕者居住.在幾千年的時間里, 歐洲最發達的地區是最早被農耕者移居的東南部, 這就是愛琴海地區, 希臘的克里特島是愛琴海南端最大的島嶼, 地理、氣候、交通條件具佳, 是歐洲第一個高度文明興起的地方.
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成為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搖籃.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業發達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國家.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溫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因為這個氣候,橄欖樹等種類的樹木多生長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綠灌木為主,葉質堅硬,葉面有蠟質,根系深,有適應夏季乾熱氣候的耐旱特徵.這里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
古羅馬國家建立在義大利半島上.半島上多河流, 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比希臘優越.古羅馬城就建在第伯河南岸.義大利氣候良好, 雨水充足.公元前8 世紀, 其農業和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城邦制是希臘歷史的關鍵.城邦的出現是希臘的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希臘半島上的一塊塊小平原, 形成了天然的政權單位.它的特點之一, 就是小國寡民的規模.整個希臘半島包括數以百計的城邦.每個城邦都以城市為中心, 周圍有鄉鎮, 城邦是城市和周圍農村構成的整體.雅典和斯巴達是最大的城邦.希臘各城邦對外開放, 各城邦之間以及各城邦與東方各國之間的商業和貿易往來十分頻繁.他們互相學習, 並從東方學到了煉鐵和鑄銅技術, 使手工業, 如冶金、造船和制陶業, 以及工商業都得到了發展.希臘的殖民擴張從公元前8 世紀起, 歷時兩百年之久.這個劃時代的運動, 使各城邦產生了由於一種共同的血統、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而聯系起來的覺醒意識.它改變了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大貌, 把希臘文明傳播到更遠更廣的地方去.
西方文化的特點與特徵
(一)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爾後是天主教和新教,從歷史上說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徵.正是為了上帝和黃金,西方人在16世紀向外征服世界.宗教改革與反改革和西方基督教世界之分裂為北方的新教和南方的天主教.
(二)法治 法治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核心觀念,是從羅馬繼承來的.中世紀的思想家曾詳細闡述過自然法的思想,君主應當根據自然法來行使他們的權利,而普通法的傳統則在英國得到了發展.法治的傳統為憲政和人權保護奠定了基礎,包括保護財產權不受專制權力的侵犯.在大多數其他文明中,法治在影響思想和行為方面是一個較不重要的因素.
(三)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構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徵和主要內容.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的一個主要信條.西方人強調突出自己, 從其姓名就可以看出, 西方人的姓名是先名後姓, 而不像中國人那樣先姓後名.
D. 地理環境對中西方文化有什麼影響
中國人生活在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氣候溫和,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能滿足人內們的容生活需要,因此人們相信豐收離不開自然恩賜,講究天人合一,多關注人倫;而西方文化發源地希臘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人們需要長期與惡劣的自然做斗爭,因此養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學傳統,開放的地理環境又使他們與外界多有往來,造成了工商業的發達
E. 淺談中西方地理環境的差異對中國和西方文化發展的影響
中國人生活抄在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氣候溫和,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因此人們相信豐收離不開自然恩賜,講究天人合一,多關注人倫;而西方文化發源地希臘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人們需要長期與惡劣的自然做斗爭,因此養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學傳統,開放的地理環境又使他們與外界多有往來,造成了工商業的發達
F. 西方特殊地理環境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西方歷史上曾創造出輝煌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但是隨著基督教的回分立和蠻族的入答侵,西羅馬帝國的覆滅,西方世界陷入了漫長的黑暗之中,在中世紀除了貴族和神職人員以外,即使是小貴族的騎士階層都沒有學習文化的權利,所以在文藝復興後,西方文化追求的是人性的自由和解放,但是因為歐洲歷史上鮮有大一統的王朝的出現,而歐洲又是出了名的多民族、多國家的大洲,所以反映在西方的文化上就呈現出一種矛盾、別扭的狀態。一方面,宣揚的是天賦人權、人性自由、民主法治,但是限於國家的狹窄和歷史、地理上的分裂,這種文化源泉又將人性的貪婪、慾望和國家的政權捆綁在一起,所以歐洲容易出頂級的戰爭狂人和野心家,狹窄的地域,分裂的現實,造就了歐洲文化上升到國家意識就是一種體現小國寡民的現實和對稱霸甚至統一歐洲的慾望
G. 從地理環境的角度來分析中西文化的差異(400字左右)
(好,400字的總結就是如下):環境不同造成食物來源、生產方式、競爭方式、的不同從而造成兩個地區的社會結構不同、不同的社會結構就會孕育出文化的差異。
H. 談地理環境對東西方文明發展的影響
古代的生產力是十分落後的,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選擇在哪個地方生版存、繁衍權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文明一方面可能因為選擇了自然條件比較好的繁衍地就可以興盛起來,另一方面也可能自然條件的變化使文明毀掉。
西方一希臘為例
希臘半島上沒有大平原,也沒有利於農業灌溉和交通的大河,農業不是很發達。希臘的海岸線比較曲折,幾乎所有的城邦離海岸線都不超過四十公里。所以希臘以商品貿易為主。
東方以埃及為例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為古代埃及人的樂園。由於河水在大多數的時候都定期泛濫,及時帶來天然化肥,使得這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埃及以農業生產為主。
I. 自然條件對中西文化的影響
針對於中國的封建停滯,史學界有許多說法比如地理決定論;氣候決定論;社會早熟論;文化決定論等等不計其數。可惜很多理論我沒有親眼所見。但是憑著道聽途說,和自己的常識推論一二。在此獻丑了。
地理決定論:從中國地圖上看中國分為三個階梯,先是青藏高原,然後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雲貴高原為第二階梯,東面以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主,外加福、閩兩省的山地和零星平原。中國是一個居住在斜坡上的國家。屬於季風性氣候。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自然災害非常的多。歐洲的降水量比較平均,而我們則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所以為了抵禦自然災害我們更需要統一的大國,需要國家行為。
西方有個故事叫諾亞方舟,就是面對洪水人民怎麼辦呢?祈求神靈保佑建造挪亞方舟逃避災難。而中國有個故事叫大禹治水。面對洪水,人民團結起來統一行動抗洪搶險,治理災害。大禹治水的結果就是將部落聯盟,直接推向了國家時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就是這樣誕生的。
但是中國進入國家時代卻因此過早,我們的青銅技術尚未徹底成熟,氏族社會尚未徹底解體。以至於氏族演化成了宗族,導致儒家親情文化的產生也就成了必然。西方不但氏族已經完全解體,直到鐵制工具出現才進入國家社會,所以社會發展軌跡自然不同。
翻開世界地圖,我們就會發現歐洲的海岸線極為復雜,南有黑海、愛琴海、亞得里亞海,中有波羅的海、北海,西面是大西洋、北臨北冰洋。而且以山地為主降雨量也很平均。所以既不需要也很難形成統一的國家,長期分裂,加上相互攻伐。陸地不行,自然就要動用海上手段。許多歐洲王室甚至會庇護海盜,只要你不劫掠我國的商船就可以獲得合法身份。最終導致歐洲海盜盛行。
然而叫人沒想到的是盜亦有道這句話,不僅僅是指盜賊的技巧,更是蘊涵社會發展的大道。海盜行為不僅僅促進了航海技術的發展,為大海航時代打下了技術基礎,為資本主義發展掠奪回了資金。而且更是產生了航海文化底蘊,影響了西方的民約俗成。因為在海上船沉大家死,活?幾乎不可能。茫茫大海誰能游回去?他和河盜是兩回事,幾個狗刨上岸了。什麼是同舟共濟?假的!只有到了海上才是真正的同舟共濟。在海上勾心鬥角相互拆台那是找死,能控帆的控帆,能掌舵的掌舵。誰乾的好誰就上。乾的不好也不會站著茅坑不拉屎。所以即便有爭斗也是道義之爭是良性競爭,而不是不擇手段的惡性競爭。勝利了,搶到了財務大家共同獲益,所以西方人一旦出了英雄那是用來崇拜的是大家維護和敬仰的,而不會像馬家軍那樣被被瘋狂攻擊。所以西方既不是農耕文明,也不是游牧文明而是海洋文明。即便是陸地上西方的游牧業和農業也不像中國那樣以長城為界涇渭分明。
所以海盜一詞,在西方不是貶義詞,西方世界就是今天弄個衛星,或者探測器依舊可能會命名為海盜號。而海盜在中國叫倭寇,和山賊水賊草寇劃等號。絕對不是什麼好人。可以說舉天下共伐之。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
中國是農耕文明。有句諺語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聖經》中亞當有兩個兒子亞伯和該隱。亞伯是放牧的,該隱是種地的。向上帝獻祭的時候,亞伯獻的是羔羊,而該隱獻的是蔬菜。上帝喜歡肉食表揚了亞伯而冷淡了該隱,回來以後該隱嫉妒怒殺亞伯。這就是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區別。因為農夫之間往往沒有共同利益。你種的地好不好和我沒關系。反而你的好我的不好,那說明我不行所以我偷、我搶、我拆台、叫你種不好。功高震主永遠是大忌,可以說我們的英雄就是是用來出賣的,和攻擊的。潛龍勿用,假痴不癲在敵我斗爭中百試不爽。但是社會進步與發展則需要良性競爭。(然而偶認為中國與西方最大的不同不在於農耕與否,而是基督教首先確立了一夫一妻制,和男女的相對平等。在歐洲就是連國王都只能取一個老婆。縱管也有不和諧的聲音,但是一夫一妻制絕對是主流。而中國無論是一夫多妻也好,還是一妻多妾制也罷,反正只要是富人或統治階級,一個男人就會有很多女人。而這才是絕對的主流。然而愛情的排他性是人的本能,情敵多了在一起怎麼能夠和諧?妻妾和睦哪只能是男人的一廂情願。相互拆台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無論是宮廷斗爭還是大戶人家的紛爭絕對少不了。女人干政不詳!她要是能祥才怪!歷史證明一夫一妻制和諧的家庭最有利於下一代健康發展,勾心鬥角的環境好人註定被淘汰或改變。儒家講究齊家治國平天下,然而第一招就輸了,別說普通人,孔聖人也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就是神仙他也沒轍!無論是貞潔牌坊還是酷刑立法都沒有用,因為你從根上就違背了客觀規律。儒家的婦德註定失敗。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封建中國顯然建立在危卵之上根基不穩。為什麼富貴不過三代?為什麼一代不如一代,雖然歐洲是分裂的但長遠的後勁上封建中國先天不足。必然周期興亡。一夫多妻制才是真正內斗的催化劑。我國歷史上,上到皇室宮廷下到富人的深宅大院勾心鬥角的很大一部分執政者是由此培育出來的特殊人才!
J. 試分析自然條件對中西方文化形態形成的影響
產生中西文化的不同 自然環境
文化差別的最初根源在於自然環境
中國文化產生於大河流域
西方文化產生於濱海地帶與近海島嶼
錢穆論文化根源於地理環境 —《中國文化史導論》 文化精神之不同,窮其根源,最先還是由於自然環境之分別,而影響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響到文化精神。
人類文化根源於地理環境的兩類三型:
高寒的草原地帶→ 游牧文化
濱海地帶與近海島嶼→商業文化
河流灌溉的平原→農業文化
王會昌論文化產生與氣候 古典文明的時空規律:
空間:南北半球的中低緯度(20度—40度)
時間:距今6000—4000年先後興起
距今8000—3000年間,是10000年來氣候最好的時期,稱為「氣候適宜期」。在高緯地區,氣候轉暖;在低緯地區,氣候濕潤。中低緯度地區西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
中國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支流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普通都說中國文化發生在黃河,其實黃河本身並不適於灌溉與交通。中國文化發生,精密言之,並不賴借黃河本身,他所依憑的是黃河的各條支流。每以支流之兩岸和其流進黃河時兩水相交的那一個角里,卻是古代中國文化之搖籃地。」
中國古文化發源地
唐虞文化 山西西南部,黃河大麴的東岸及北岸,汾水兩岸及其流入黃河的椏杈地帶。
夏文化 河南西部,黃河大麴南岸,伊水洛水兩岸,及其流入黃河的椏杈地帶。
古代中國的地理條件(一) 內陸環境: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的中國大陸,黃河、長江、淮河、珠江等大江大河,自西而東,蜿蜒入海,沖積而成的平原、盆地,土壤肥沃。地域廣大,水系復雜。這些水系流域一方面具有相對的封閉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開放性,它們足以聚集一定數量的人口組成自存自立的社會並抵禦外來侵擾,同時又可以將自己的文明與其它小流域相融合,共同組成更大的社會,創造更高的文明。
古代中國的地理條件(二) 對外交通環境:在對外交通方面,中國大陸與愛琴海地區相比卻顯得十分封閉,東南是橫無際涯的大洋,西南是陡峻的橫斷山脈和嚴寒的青藏高原,西北是乾燥的高原和浩瀚的沙漠,在文明的初期,這些構成了與外部世界交通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古代中國地理環境的特點 古代中國地理環境的特點在於「大而一」,黃河、長江將生活在其各個支流流域的社會連為一體,這個大地域的四周則是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因此,站在這個大地域來看世界,便自然會認為這里乃是四海之中的唯一大陸,乃是整個「天下」。
古希臘的地理條件(一) 古代希臘,地理范圍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中的各島嶼、克里特島以及小亞細亞半島的西部沿海地區。
內陸環境:陸地山嶺河谷層疊,被分割成一塊塊狹小的地區,不少地區彼此封閉,冬季甚至不能通行。沒有寬廣平坦的沃野,只有夾在山嶺之間的狹小平原、河谷和坡地,土地貧瘠,夏季少雨,農業生態條件惡劣,但富有銀礦、大理石和優質陶土。 海域環境:希臘海域的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希臘半島三面環海,有著世界上最為曲折的海岸線和優良海港。除北部外,半島幾乎所有地方與海邊的距離均不超過50公里。此外,愛琴海中星羅棋布的島嶼,像跳石一樣密布在海面上,形成了幾條通往小亞細亞半島西岸的島橋。晴天掛帆出海,隨處都可以望到陸地和島嶼的影子。沿著地中海海岸航行,到達南義大利、西亞、埃及和黑海沿岸地區,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古希臘地理環境的特點 古希臘地理環境的特點在於「小而多」,由許多各自獨立、結構各異的小地域組成,彼此間易於互相交通但卻難以融為一體;整個希臘地區同中歐、西歐、北非、西亞、中亞乃至印度地區的關系,也同樣具有這種特點。地理環境的這種特點使得人們站在希臘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即世界是「天外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