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地理位置
A. 巴中·南平縣的地理位置
南平市地處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脈北段東南側,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介於北緯26°15』—28°19』東經117°00』—119°17』之間,轄區面積2.63萬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國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徵。
南平市位於福建省北部,俗稱閩北。地理上介於東經117°00′至119°25′,北緯26°30′至28°20′之間。東西最大間距約230千米,南北最大間距約230.4千米。最北端為浦城縣官路鄉際洋,最南端為延平區漳湖鎮馬林坑,最東端為政和縣鎮前鎮峰岔,最西端為光澤縣李坊鄉頭坑隘。轄區土地總面積為2.63萬平方千米,折3983萬畝,是福建省面積最大的一個設區市政區域,又是福建省往北的咽喉要塞之一。
東北與浙江省江山、龍泉、慶元等縣(市)相鄰,西北與江西省資溪、鉛山、廣豐等縣(市)接壤,東南與福州市閩清縣及寧德市古田、屏南、周寧、壽寧等縣交界,西南與三明市泰寧、將樂、沙縣、尤溪等縣毗鄰。
南江縣,隸屬於四川省巴中市,位於川東北邊緣,與陝西漢中接壤,古屬巴國,後為集州,先秦兩漢就有政區建置。
南江位於四川盆地北緣米倉山南麓,東鄰通江,南接巴州,西界旺蒼,北靠陝西省南鄭縣。南北長84.3公里,東西寬31公里。
境內地勢北高南低,最低海拔370米(鳳儀鄉桑樹壩村),最高海拔2507米(光霧山),平均海拔1100米。境內地形復雜,溪溝縱橫,山水相依,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光霧山位於南江縣北部邊緣,距縣城70公里,到陝西漢中市70公里,主峰海拔2500米,景區面積400餘平方公里,氣勢雄偉遼闊,地形復雜,峰巒迭嶂,峰林俊美,洞穴幽深,山泉密布,雲蒸霧繞,林海浩盪,勝景眾多。
B. 巴中市屬於哪個省
四川省。
巴中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四川省東北部。東鄰達州市,南接南充市,西界廣元市,北連陝西省漢中市。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北面為米倉山、大巴山區,地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傾斜,南部則為丘陵區。南江由北向南流經城區,後段稱巴河。
截至2018年11月,巴中市轄2區(巴州區、恩陽區)、3縣(平昌縣、通江縣、南江縣)。市政府駐巴州區江北大道。
(2)巴中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古時為巴國地,秦國滅巴國後置巴郡。西漢屬巴郡宕渠縣。東漢永元三年(91年)析宕渠縣北置漢昌縣,治今巴州城區。建安六年(201年),巴郡改稱巴西郡。蜀漢至南北朝年間曾屢置宕渠郡,漢昌縣屬之。北魏正始元年(504年)於漢昌縣置大谷郡。
延昌三年(514年)置巴州,以古巴國為名。熙平二年(517年)移巴州治至漢昌縣。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於漢昌縣置梁廣縣,為巴州大谷郡治。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改化成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中縣屬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52年達縣專區由四川省直接領導。1968年達縣專區改稱達縣地區。1993年7月,撤銷巴中縣,設立縣級巴中市;並由達縣地區析置巴中地區,行署駐巴中市,將通江、南江、平昌三縣劃歸巴中地區。
2000年6月14日,撤銷巴中地區,設立地級巴中市,原縣級巴中市改為巴州區。2013年1月18日,由巴州區析置恩陽區。
C. 巴中市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是什麼
巴中位於中國西復部,地處川制陝兩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盆周邊遠山區,東鄰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接 陝西漢中。
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山河之間,田連阡陌,風景名勝,星羅棋布。雪山屹立,氣勢雄偉;靈山聳翠,風光獨具;石窟勝跡,名冠巴蜀;桃園仙境,諾水風光,使人留連忘返。巴中幅員1232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507米,最低208米,其中耕地面積258.8萬畝。
巴中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東漢永元年間置漢昌縣,建安六年改屬巴西郡,北魏置巴州。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戰,能歌善舞而著稱。漢高祖劉邦在南江大壩建牟陽城築巴峪關,蕭何月下追韓信至截賢嶺,張飛夜襲巴州智擒嚴顏。
境內始建於梁魏、盛鐫於唐代的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達5210餘龕、7200餘尊,以布局精巧、藝風平實而著稱,再現了唐代輝煌的宗教藝術,被國內外專家譽為「巴中盛唐彩雕全國第一」,是全國十大石窟之一。
D. 簡單的介紹下四川省巴中縣的地理位置
*巴中是市,不是縣
文物古跡
水寧寺摩崖造像
水寧寺摩崖造像為佛教摩崖雕塑造像,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巴中市巴州區清江鎮。唐代鑿刻。現僅有27完窟、300餘尊造像。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1龕窟,其中第1、2、3、4、8號龕雕像最為精美,造型生動,技藝精湛,人物特徵鮮明、生動。
水寧寺石窟,地處巴中縣城東37公里的清江、斯連、花溪三鄉交界處。水寧寺,古為始寧寺。《寰宇記》雲「廢始寧縣,在縣東南五十里。梁普通六年(公元526年)於此置遂寧郡,又於郡理置始寧縣,因山為名」。隋開皇三年廢郡。北宋乾德四年廢縣,省入化成縣(今巴中縣)。水寧寺石窟就坐落在古遂寧郡、始寧縣故地水寧河兩岸的始寧山、龍骨山麓。
水寧寺石窟,現存造像27龕,近300軀,全系佛教造像藝術。主要內容有「釋迦說法像」、「葯師三尊變」、「釋迦多寶並坐說法像」、「五佛」、「釋迦真如舍利塔」、「觀音菩薩」等。這些造像多為盛唐作品,少數為晚唐雕刻。它雖出自佛經,是宣揚佛教思想的,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封建主義文化。但,它又是石窟藝術古代匠師們在雕造和彩繪中發揮了卓越的才能,創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植物形象,達到了引人入勝的境界,堪稱我國唐代石窟藝術中高水平的作品之一。尤其是菩薩、伎樂天神的雕造和彩繪,「女性化」十分明顯,肌體細膩豐滿,體態婀娜多姿,容顏俊麗動人,衣飾富利堂皇。真謂之曰「菩薩似宮娃」。這不僅使「神」具有美的形象,而且有一定的世俗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氣息。第1號龕是「葯師三尊變」。主尊葯師如來,左脅侍為日光菩薩,右脅侍是月光菩薩。龕楣兩角各刻一飛天背向起飛。這些彩雕,均為世俗人物中典型的「美人」形象。第2號窟中的二供養人,男者秀麗,女似宮娃,純是漢民族中的美男子和窈窕少女形象。總之,在造像中的人物形像,各具有不同性格和神情。大體上,佛和菩薩像是溫靜慈和,天王、力士是威武勇猛,弟子和供養是人恭敬虔城,飛天是歡樂活潑。第2是「釋迦牟尼說法」窟。主尊釋迦佛,身披圓領袈裟,結跏跌坐於須彌座上,左手揚掌作「施無畏印」說法狀,情態溫和。迦葉立於佛左,雙眼深陷園睜前視而炯炯有神,刻劃出了一個年高望重的弟子形象。阿難於佛右,面相清秀、神姿虔誠。第8號窟,二脅侍菩薩,左文殊,右普賢,均體態豐肥嬌柔,面部表情溫善嫻靜。二天王,左者,齒咧眼鼓,神態凶惡。右側飛天,身長才33厘米,而飄帶長達95厘米,幾乎為身長的三倍,飛動之形十分可愛。
水寧寺石窟藝術,小巧玲瓏,雕刻精細,造像多變,設計新穎,體態婀娜,多彩多姿。它同我國的莫高窟、龍門石窟等一樣,凝結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聰明才智。
南龕摩崖造像
巴中南龕古窟造像位於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龕坡山,南龕古窟岩石壁立,高十餘丈,長數百尺,方正如削,列層分龕,鑲佛累累,南龕造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巴中曾榮獲石窟之鄉美名,它有東龕、南龕、北龕、西龕,尤以南龕最勝,規模宏大,雕嵌玲瓏,櫛比相連,巴中南龕古窟是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精品,是古代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歷史見證。
南龕古窟造像,始創於南北朝,隨廟不斷增鐫,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龕,二千餘尊,有經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則,新建碑四則,嚴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題記五十條,詩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南龕造像以佛教為主的宗教藝術,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釋迦佛」、「延古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彌陀佛」、「雙首佛」、「延生佛」、「雙背佛」、「觀音菩薩」、「地音菩薩」、「如意輪觀音」、「毗沙門天王」、「八部護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後的作品,少數是南北朝、宋代及近代作品。
巴中南龕古窟造像的特點是身軀健美,面容豐滿,衣飾富麗,如107龕的盧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鐵紅加躍坐,頭戴華玉的花冠,身著袒右肩袈裟,面容飽滿,唇潤卧豐,身軀健美,表情庄嚴肅穆,充分表現出令人皈依的藝術魅力;第116號龕在高2.7米、寬4.2米的龕窟內雕刻了93尊佛像,龕中的天王像,腳穿草鞋,別具一格,很富有當時川北墳特色;第53號龕和76號龕的一佛二弟和八部護法神龕,布局嚴謹,雕刻精巧微妙。
巴中南龕古窟造像在人物特點上是相當分明的。菩薩像,體態優美,和諧生動;力士像,威風雄健有力;飛天像,形象優美,生動活潑,雕刻精巧,質威較強。這些造像多採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紋和纓絡用流暢和明快的陰刻線條,刀法純熟,洗練。不但表述了不同內容的佛傳式「經變」故事,而且還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美學標准,社會生活面貌。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充分體現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為我們研究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資料。
巴中南龕坡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頂建有記載6550餘名紅四方面軍將士簡歷、照片及5000餘件手跡的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山腰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由鄧小平親筆題寫館名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館藏文物2萬余件和1800多萬字的史料,再現了紅四方面軍的豐功偉績,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恩陽古鎮
恩陽鎮地處古巴人聚居區,位於巴中市區西南17公里處,面積8平方公里,人口3.3萬。歷經近1500年的悠久歷史,不僅有燦爛的文化,還有古樸深厚的民居文化、巴人遺風;而且還有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紅軍留下的大量文物遺址,裝點並提升了恩陽。厚重的紅軍文化是恩陽鎮一大亮點,現鎮內有保存完好的紅軍舊址八處,遺址五處,石刻標語數十條,均屬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恩陽鎮被命名為省歷史文化名鎮,2002年入選四川省十大古鎮。目前正在申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據《巴中縣志》載,恩陽鎮在南北朝時代的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始置義陽郡,同置義陽縣,郡縣同治。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義陽縣為恩陽縣,隸屬清化郡(今巴州)。1933年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在這里先後設儀閬縣,恩陽特別市,恩陽縣,1980年設鎮至今。
歷史上的恩陽,是川東北重要的水碼頭,水運相當發達,上通南江,下至重慶,常有幾百隻商船在恩陽河岸停靠,可見當時的市場繁茂景象。 據史載,明清時期,恩陽鎮內常住人口一萬人,並常有3000多商人往來於此,大小商號150多家,鹽店19家,飲食店60多家,客棧、茶坊、酒家50多家,商號小販不下200家,所以這里又是川東北大巴山深處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
恩陽鎮仍保持著傳統的街市格局,記載著歷史的82株古榕樹點綴於古街巷間,錯落有致、層疊彎曲的街市空間與自然起伏的地貌,體現出古鎮與自然完美的結合。高高低低的石階,整齊劃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牆面的騎門櫃台,低矮的房檐和長長的綉樓,有效地保護了古街道封閉的街式生活,限制了機動車等現代交通工具的侵蝕,也較完整地保留了恩陽河河埠,洗衣台、釣魚石、拴馬石、通往河邊和後山的綠樹掩映中的青石小道。
恩陽老場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築,多為二進式或三進式小四合院木結構穿斗、木柱檁梁、雙檁雙掛、青瓦屋面多為二層,牆身多用竹篾土夾牆,門面多為可拆卸的木板門,並向外伸出木質騎門櫃台,便於經商售貨,建築口面較窄、進深大、內開天井,大戶人家則有一進兩個小四合院、前院天井、魚缸,後院花園、假山,書香門第則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恩陽老街民居建築的窗欞皆為方窗,現存窗雕多數分格類,如意格,什錦嵌花,鳥獸花卉、形神各異、多為蝙蝠,寓意對生意興隆和生活幸福的追求,還有一種就是對鹽的珍愛,因為蝙蝠吃鹽,又名「鹽老鼠」。多家窗雕,不難看出是經能工巧匠精心設計,分件雕琢成型後,鑲嵌於固定位置,入槽合縫,構成精美浮雕,造型美觀,井然有序,堪稱川東北民間建築木雕藝術之精品。
從恩陽鎮的歷史沿革、地域環境、獨特的山、水、街市相融一體的風貌和保存完好的高低錯落、層疊彎曲的街市空間以及沿街而建的木柱檁梁、青瓦板壁、穿挑出檐的古樸統一的川東北巴人民居建築特色,青石板街面,高低不等的石梯,大小街巷,輔以東南西北的祠廟洞閣,以及與人氣生氣相映成趣的繞城河流,足以說明恩陽這座大巴山深處的巴人古鎮歷史遺存豐富、鄉態環境獨特,反映了川東北地區城鎮發展的脈絡和古巴人傳統遺風,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有很高的科研和建築藝術價值。
巴中皮影
「皮影戲」屬於「傀儡戲」,最早出現於周代偃師的「木人歌舞」和漢時陳平的「刻木為美人」。「皮影」稱「平面傀儡」,經漢代巫師的「弄影還魂術」發展成「弄影戲」。
據《巴中縣文化志》記載:「川北地區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戲。」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巴中縣(今巴州區)共48個鄉場就有68個皮影劇團,清杠渡(今清江)就多達3個,而且全縣有13個皮影雕刻作坊,可謂中國皮影藝術之鄉。
巴中皮影,在今天仍是巴山人民,特別是農民請得起的民間小劇團。演出的燈調唱腔是巴山地區地地道道的民間音樂,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斬巴蛇》、《牡丹燈》和《四下河南》等巴中皮影皮雕工藝是研究巴山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的重要史料。巴中皮影的人物造型也有獨特之處,如「馬盔」的造型原於巴山民間門神的造型藝術,這在全國其它地區皮影中十分少見。它在雕刻製作上,由傳統的、無法更改的「皮格子」,改進為可按人物造型需要進行修飾的「紙格子」。其雕刻工藝的精細程度、色料的選擇、亮油的加工製作等專業技術,真正達到了雕鏤精巧,五色妝染,不被鼠咬,可保持200年不變色。
經濟概況
巴州區被譽為鑲嵌在大巴山南麓的綠寶石,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等10多種 經濟建設
糧食作物和蠶絲、柑桔、煙葉、生薑等500種經濟作物以及桔梗、沙參等200多種名貴中葯材。農村經濟狠抓以「池園經濟」為特色、以農戶「五改三建」為內容的文明新村建設。全市糧食產量1998年突破60噸大關,年均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5萬噸,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和糧食生產交售大縣;林業堅持經濟林建設與綠化達標相結合,調整優化林業結構,提高林業效益,全市活立木蓄積量169.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9%,被評為全省首批綠化達標單位,全國綠化百佳縣(市);畜牧業以豬、牛、羊和家禽為主,先後被國家確定為商品豬、商品牛、山羊板皮基地縣和四川省水禽基地縣,豬、牛、羊肉生產量成為全國百強縣(市),居第48位;水利建設在堅持發揮現有水利工程效益,適當興修骨幹水利工程的同時,採取戶建、戶有、戶受益的辦法,由政府投入少量資金,以資代補,依靠農民自身勞動力和資金的投入,大興微水工程,發展池園經濟,搞好立體開發和綜合利用,較好地發揮了水利工程的社會經濟效益。
巴州區已初步形成了食品業、紡織業、醫葯業等三大支柱產業和生豬、玉米、蘆筍、川明參、蠶絲、魚類等六大主導產品。工業門類齊全,有國有中型企業5家和小型加工企業400多家, 有罐頭食品有限公司、絲綢廠、棉紡織廠、齒輪有限公司、制葯廠、輕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電力集團公司、恩陽皮革集團公司等近400多家鄉以上工業企業,可生產1050多個產品,創部、省優質、優秀產品149個,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常年剩餘勞動力達30多萬個。巴中是川東北商品集散中心,全國各地商家雲集巴城,活躍了城鄉市場。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旅遊概況
巴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構築起了一道在川東北旅遊線上新的風景線。
——名勝古跡遍布城鄉。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位於市區和城周的漢將嚴顏墓、南宋御元的平梁城、唐代章懷太子墓,常有遊人探蹤抒懷;造型典雅、氣勢雄偉的魁星樓、凌雲塔,而今作為新的旅遊景區。唐太子李賢北望長安的「望王山」,是人們懷古論史、「談天說地」的休閑場所。據統計,分布在全市城鄉的文化古跡、遺址100多處,已作為重要的旅遊資源開發利用。
——歷史文物異彩紛呈。城周東龕、南龕、西龕、北龕及水寧寺等處共有石窟283龕,佛像3900餘軀,始創於隋,繼盛於唐,雕刻玲瓏,規模宏大,皆為省級和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城南2公里處的南龕石刻造像和城東的水寧寺磨岩造像,蜚聲海外,近年來先後接待了來自國內從事美學、史學研究的專家和來自美國、日本、韓國等國考察研究的學者200餘人。
——將帥故里新景亮麗。川陝革命根據地巴州是全國第二大蘇區。當年紅四方面軍在這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留下了眾多的戰斗遺址和珍貴的革命文物。近些年來,在灑滿紅軍鮮血的土地上,一處處昭示歷史、激勵後人的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已成為了富有時代精神的旅遊聖地。在巴中城南有鄧小平親筆題寫館名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用數百米的展線和珍貴的文物再現了蘇區當年壯闊的歷史畫卷;在城北清江鎮當年川北地下黨培育革命幹部搖藍的「奇章樓」,保存完整,已成為培育農村新人的課堂;雄居南龕山頂的「將題碑林」,在大巴山豎起了一座新的時代豐碑;在巴城市區,川陝蘇區特別市、川陝蘇區紅軍四方面軍政治部舊址等遺址,已成為留給後人的永久性物質、精神財富。這些都將成為「重走長征路,將帥故里游」旅遊線上的明亮景觀。
——自然景觀醉留遊客。巴州山川秀麗,有著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距城僅十多公里的陰靈山佔地5000多畝。道教文化的傳入,使這座海拔1400多米,有著參天古木和奇趣奇石的山峰名揚四方。近年,該山又薈萃了海內外1300多名書法家的手跡,建起了列為全國四大碑林的「靈山書法碑林」,使靈山名播海外;距城30多公里,面積1.8萬畝的省級南陽森林公園,珍禽異獸遍地,四季景色獨特;距城10多公里有著4500多畝水面的化湖,正以「水上世界」的優勢,向外界提供了一方理想的游樂場地。
巴中蓮花山
巴中蓮花山坐落巴中市西北12公里的平梁鄉境,最高峰海拔1050米,總面積83平方公里,上有五溝五梁,形如蓮花盛開,故而得名。遠看蓮花山,木榮山峻,景色旖旎,令人神往。
南陽森林公園
南陽森林公園位於巴中市巴州東北37千米的南陽鄉,處於通江、巴州的交界 巴州區
地段,幅員1218.9平方千米。199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南陽森林公園是以獨特的自然風光、古樸的原始風貌,奇民的珍禽異獸和眾多的旅遊景觀,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遊客。199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
陰靈山風景名勝區
陰靈山以其峻峭的山勢、秀美的林木、奇異的山石、精湛的碑林聞名於川東北地區。
陰靈山風景名勝區在巴中市北棗林鄉境內,離巴州城僅10公里。主峰高1420米,總面積64平方公里。它歷史悠久,自北魏以來就是道教、佛教聖地。陰靈山原名靈應山,相傳明嘉 巴州區農民
靖年間,四川總督甘肅人李肅,為治母眼疾,苦苦祈禱,觀音顯聖醫好了老夫人的眼疾,李總督為銘感觀音化身救母之恩,親赴巴州靈應山,新修廟宇13座,重塑菩薩金身,並遵觀音菩薩夢中之言將靈應山改名為陰靈山。自此,陰靈山名揚川陝,譽滿巴蜀。
E. 四川巴中在哪個位置
巴中位於四川省東北部,四川盆地邊緣地帶,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地理范圍大致為東經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緯31度15分至32度45分。平均海拔500米。
F. 四川省巴中市的地理位置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巴中市位於四川省北部偏東,地處四川盆地北緣,米倉山以南地帶。北鄰陝西回省漢中市答,西、南、東三面分別為廣元、南充、達州3省屬地級市。面積12325平方千米,人口339.3萬。設巴州區和南江、平昌、通江3縣。市政府駐巴州區。市政府所在地南距重慶450公里,西距成都400公里,北距西安650公里,與相鄰的達州、南充、漢中及寶成鐵路、襄渝鐵路距離都在200公里左右。
G. 四川巴中位於祖國的什麼位置
巴中市,四川省省轄市,秦巴山片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隸內屬中國西南地區,地處大容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地處中國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南,東鄰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接陝西漢中。巴中是四川與陝西的交界地區,四川東北部門戶。地理坐標為東經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緯31度15分至32度45分。截至2013年巴中市轄2區(巴州、恩陽)、3縣(平昌、通江、南江),188個鄉(鎮)、2354個村,戶籍人口410萬。市政府駐巴州區江北大道。
H. 巴中的人文地理特徵
巴中市,四川省地級市,秦巴山片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地處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地處中國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南,東鄰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接陝西漢中。
巴中市共下轄2區3縣,2014年常住人口332.31萬人。巴中市位於中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紅軍之鄉」 「川東北氧吧」之稱。巴中旅遊資源豐富,處於南北旅遊圈最佳對接帶和成都、重慶、西安的旅遊「金三角」樞紐位置。巴中市境內擁有光霧山、諾水河、米倉山、恩陽古鎮、南龕石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空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特色旅遊景區。
巴中位於中國西部,地處川陝兩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盆周邊遠山區,東鄰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接陝西漢中。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山河之間,田連阡陌,風景名勝,星羅棋布。雪山屹立,氣勢雄偉;靈山聳翠,風光獨具;石窟勝跡,名冠巴蜀;桃園仙境,諾水風光,使人流連忘返。巴中幅員122930.3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513米,最低267 米,其中耕地面積258.8萬畝。
大巴山屬秦嶺支脈,延綿數百里,山勢雄奇,雲海茫茫。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懸岩絕壁 ,峽谷瀑布,幽深秀麗,山花野果,奇珍異獸,無不包羅其中。
巴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9℃,1月份平均氣溫5.2℃,8月份平均氣溫27.3℃,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
主要特徵是:春早、夏熱、秋涼、冬暖,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同步;無霜期長,光照適宜,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於農、林、牧、漁業的發展;但秋季多雨,冬季多霧,霜、雪較少,降水時空分布差異較大,常有夏伏旱、秋霪雨及風、雹等災害性天氣發生。多年平均氣溫攝氏17.1度;無霜期長;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117.9毫米,但降雨量年際變化大,年內各月降雨量分布也極不均勻;光照較好,多年平均光照時數為1462.1小時;有利於農業生產發展。
據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資料測算,2014年末有常住人口332.21萬人,比上年增加0.4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9.99萬人,增加4.65萬人。城鎮化率為36.12%,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5萬人,出生率為9.28‰;死亡人口2.1萬人,死亡率為5.5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4‰。巴中東鄰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接陝西漢中,地理位置優越;G244、G245、G542、G347國道穿境而過,巴中五區縣均有高速公路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