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09 14:39:10

㈠ 第一章是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重點

第一節 區域的基本含義

課標要求: l 了解區域的含義。2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4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 區域的主要特徵

1區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它具有一定的面積、形式、范圍或界線,其內部的特定性質或功能相對一致而有別於外部鄰區。

2區域的基本特徵: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區域具有一定的優勢、特色和功能。區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區域的發展變化會影響到周邊和相關的地區。

二 區域的空間結構: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一般,區域空間結構由點、線、面和網路四種形式組成。
類型:鄉村地域(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和城鎮地域(以非農業生產活動為主)

1區域空間結構變化的原因

區域空間結構是區域自然、人文因素長期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結果,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活動、人口狀況、城市化水平、區域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等,這些因素的變化就會引起區域空間結構的變化。

區域是匯集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等產業,點、線、面相結合的自然—社會綜合體,這些產業和事物的變化也是引起區域空間結構變化的重要原因。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2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三 區域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指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的比例關系。

1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資源配置狀況、勞動力素質等。

2我國三次產業的劃分

第一產業是廣義上的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指工業(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包括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

2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三次產業的內部構成等。

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
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區域方面要從: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植被、土壤)、社會經濟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交通、人口、文化水平)、歷史的基礎等。來說明。

第二節 區域的發展階段

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1

第三節 區域發展差異

一 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1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註:未包括港、
澳、台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2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2

③ 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

從時間上看,開放起步於1980年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城市,以後開放步伐不斷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從空間上看,開放首先從沿海開始,從沿海的點(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再向中西部推進;但目前中西部的開放城鎮仍是點狀分布(長江沿海開放城市、邊境開放城市、省會開放城市),在開放程度上不及東部沿海地區。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四節 區域經濟聯系

3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

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該工程的建設,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陝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供應,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⑤資源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

㈡ 這是哪個版本的必修三地理 第一章: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第二章:區域可持續發

湘教版來的必修三。
第一章源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 1、區域的基本含義
· 2、區域發展階段
· 3、區域發展差異
· 4、區域經濟聯系
· 第二章 區域可持續發展
· 1、荒漠化的危害與治
· 2、濕地資源的開發與
· 3、流域綜合治理與開
· 4、區域農業的可持續
· 5、礦產資源合理開發
· 6、區域工業化和城市
·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 1、地理信息系統及其
· 2、遙感技術及其應用
· 3、全球定位系統及其
· 4、數字地球

㈢ 高二地理分幾個章節啊

不同地區所上的進度不同,我們是
人教版必修2(一般屬於高一下的內容,但我們學校移到高二上的)
第一章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
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
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
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第三節城市化
問題研究從市中心到郊區,你選擇住在哪裡
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問題研究家鄉的農業園區會是什麼樣
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
第三節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的布局
第二節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
問題研究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第六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第二節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問題研究綠色食品知多少
主要地理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另附,必修3(一般是高二開始上的)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問題研究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林為例
問題研究為什麼停止開發「北大荒」

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問題研究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問題研究我的家鄉怎樣發展

第五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第二節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問題研究南水北調怎麼調
主要地理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圖例

㈣ 高二區域地理第三篇第一章知識點總結

自己的知識要自己總結,別人的不一定是你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