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的地理位置
A. 台灣地理
在東海、南海和太平洋之間,有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它形似一片巨大翠綠的芭蕉葉,漂卧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之中,這就是我們祖國的寶島——台灣。台灣地區總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由台灣本島和周圍所屬島及澎湖列島組成,共有大小島嶼200多個。台灣,西隔台灣海峽與大陸相望,東臨太平洋,向北渡海可達日本,向南可通往東南亞、太平洋及印度洋各國,是我國與太平洋各國的交通樞紐。
台灣本島為中國第一大島,北起富貴角,南到鵝鑾鼻,長約394公里。東起秀姑巒溪口,西到濁水溪口,寬約144公里。面積35873.2平方公里。台灣是一個多山的海島,以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為骨幹,與台東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阿里山脈一起,狀如五條巨龍伏卧於海島上,統稱台灣山脈。其中玉山山脈中段最為高峻,主峰玉山海撥高度為3997米,是台灣的最高山峰,也是我國東部的最高峰。山地面積佔台灣總面積2/3,餘下的1/3為平原丘陵地區,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帶。
台灣河流、湖泊眾多。大小河流共計608條,但一般較短。長度超過100公里的僅有6條,最長的河流是濁水溪,全長186.4公里。其下游土地肥沃,是台灣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主要的湖泊有日月潭、澄清湖、珊瑚潭、青草湖等。其中日月潭最為著名,它不僅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湖,也是台灣乃至全國著名的風景區之一。日月潭水面約9平方公里,湖中有一形如珍珠的小島,名珠子嶼。以珠子嶼為界,北半湖狀如日輪,南半湖形如弦月,故名日月潭。
B. 花蓮縣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花蓮縣,位於抄台灣東部海岸的狹長地帶,東邊瀕臨浩瀚的太平洋,西部是聳列的中央山脈。縣境東西寬僅27~43公里,南北達142公里,面積4628.5714平方公里。鎮政府坐標為東經121°60『,北緯23°98』,是台灣面積第一大縣。
C. 台灣地理位置特點。
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
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島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可分為岬角與海灣相間的北部岩岸、海岸線平直單調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山地和海洋相鄰的東部斷層海岸。
(3)花蓮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台灣的氣候
北回歸線穿過台灣中南部的嘉義、花蓮等地,將台灣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
北部受東北季風影響使1月至3月出現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區沒有受到明顯影響,5月台灣進入梅雨季節。6月到9月為台灣的夏季,天氣炎熱,其中台北都會區是盆地地形,熱能無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熱島效應,夏季最高氣溫常可達35℃及以上,7月平均氣溫可接近30℃。
台灣島四面環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亞冷高壓南下時,冷空氣受海洋調和,冬季氣溫相對華南地區稍顯溫暖。
冬季台南以北的平地氣溫偶爾出現4℃。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氣溫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氣溫可高達18℃左右。合歡山、玉山、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勢高,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D. 花蓮的介紹
花蓮縣(英語:Hualien County)位於中國台灣省東部,面積.5714平方千米,是台灣省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劃,2015年7月人口33.2242萬人。花蓮縣東面瀕臨太平洋、西面與南投縣相鄰、西南毗連高雄市、南面和東南與台東縣、北部與宜蘭縣、西北毗連台中市,領域范圍呈現南北長方形狀,南北長約137.5公里,東西寬約43公里。縣內地形多山區少平原,山區主要為中央山脈山區和東部的海岸山脈,平原主要位於東側海岸山脈與西側的中央山脈之間。寬度僅有3~9千米,地理上屬於縱谷平原的河川沖積扇地形,稱為花東縱谷。花蓮縣氣候類型為副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1℃,最高月均溫28.4℃,最低月均溫17.8℃,年降水量2092.9mm,年日照時數1579.7小時,由於地理位置,是太平洋上台風的屏障。1662年,西班牙殖民者來到台灣省花蓮縣採取礦金,並將此地稱為多羅滿,此地亦是台灣原住民的天下。1851年,清治時期咸豐元年漢族移民開始到此定居開墾。漢族移民看到此地溪水奔海,而與波瀾交會,作迴旋狀,故稱之為洄瀾,後改為諧音相近的花蓮。1909年,日據時期,花蓮地區脫離台東,設立花蓮港廳,獨立設治至今。花蓮縣於1950年10月15日成為第一個依據憲法實行地方自治的縣市,縣政府駐扎花蓮市。花蓮縣的經濟產業主要為商業、工業、運輸業,2012年全縣GDP66.1億美元,人均GDP20119.4美元。
E. 花蓮縣的地理環境
東邊以海岸山脈濱臨太平洋,西邊是高聳的中央山脈,南端與台東縣的池上鄉與長濱鄉交壤,北邊以大濁水溪與宜蘭縣南澳鄉接鄰。
花蓮夾在高山與大海之間,縣境東西寬僅27~43公里,南北卻長達142公里,為台灣僅次於台東的第二長縣。南北狹長走向的花東縱谷是人口聚居的地方。太魯閣峽谷(太魯閣國家公園)就是位於本縣秀林鄉境內。 花蓮縣的總人口數在2009年5月統計約有341032人,人口外流嚴重,在34萬多人口中,男性有176567人,女性有164465人。
花蓮原住民人口以2009年5月統計為平地原住民55704人,山地原住民34403人共為90107人,約占花蓮縣總人口四分之一,以阿美族分布最廣。除此之外,花蓮的客家人亦占總人口三成。閩南人、外省人人口花蓮縣亦有相當比例。 在人口結構上,存在著典型的閩南、客家、外省與原住民四大群族,有著深厚的族群意識與省籍情結。
另外,因為開發較晚,花蓮保留有豐富的台灣原住民文化:縣治之內有的阿美族、泰雅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6族。花蓮縣主要原住民阿美族為台灣九族中的最大族,也是台灣原住民最多的區域,境內原住民以台灣原住民第一大族阿美族分布最廣。 花蓮市29.40954510891064943624970花蓮新城鄉29.4095822420232688971花蓮吉安鄉65.258218498823491260973花蓮壽豐鄉218.4448152711825184974花蓮秀林鄉1641.85559128154019972花蓮鳳林鎮120.5181122291130194975鳳林光復鄉157.1100142251345986976鳳林豐濱鄉162.4332575478230977鳳林瑞穗鄉135.5862111741222490978鳳林萬榮鄉618.4910656651211979鳳林玉里鎮252.3719153222501981玉里富里鄉176.3705132591094662983玉里卓溪鄉1021.3130610662566982玉里花蓮縣4628.5714177365633373372
F. 台灣的地理位置是怎樣的
一、 地理與居民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共劃7市16縣。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台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佔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G. 花蓮的地理位置
全市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2170毫米,夏秋兩季多台風。
H. 台灣在地圖上哪個位置
台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太平洋,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西瀕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台灣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連南海,東北與日本琉球群島間相距約600公里。台灣海峽東西最不超過400公里,最窄處約130公里,是中國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上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
台灣島最西端位於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東經119度18分03秒),最東端位於宜蘭縣赤尾嶼東端(東經124度34分30秒),最南位於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岩南端(北緯21度45分25秒),最北到宜蘭縣黃尾嶼北端(北緯25度56分30秒)。
多島之省
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和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63個島嶼,是一個多島之省。台灣島形狀如一紡錘,南北間長約394公里,東西南最大寬度為144公里,全島面積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稱的台灣地區包括台灣省本身及台灣當局所控的福建省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約36006平方公里。
澎湖群島。也稱澎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介於台灣本島和福建省之間,東距台灣本島最近距離24海里,西距福建廈門約75海里,是海峽兩岸海上的交通要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有「台灣海峽之鍵」的稱號。澎湖列島由澎湖本島和63個島嶼組成,面積為126平方公里。澎湖列島原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玄武岩方山,經過長期侵蝕後,地床漸低,後來基盤沉降,形成有許多離散島嶼的今日澎湖列島。
蘭嶼。原名紅頭嶼,位於台東縣東南的太平洋中,因盛產名貴的蝴蝶蘭而改名為蘭嶼,面積44.7平方公里,為海底火山爆發隆起而成的火山島,是台灣本島最大的屬島,現為台東縣管轄下的蘭嶼鄉,距台東市約41海里。島上山巒青翠,碧海藍天,風景如畫。該島為雅美族的世居地,有四個自然村,6個部落,另有漢族居住。
綠島。原名火燒島,傳說因島內的火燒山在陽光照耀下滿山通紅而得名,後因火燒島的名字易給人寸草不生的錯覺,而於1949年改名為綠島。該島位於太平洋上,距離台東市約18海里,面積15平方公里,現為台東縣管轄的綠島鄉。該島也是一個火山島,外形與蘭嶼相似,呈不等邊四角形,因此有人將其與蘭嶼稱為「姐妹島」。島上丘陵起伏,西部較為平坦,丘陵台地佔全島面積的70%以上。島上現有人口約3000人,有3個村落,全部為漢族。
琉球嶼。又稱小琉球,位於台灣南部下淡水溪入海口之南,屹立於台灣海峽之中,距屏東縣東港鎮西南約8海里,距離高雄市約18海里,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最寬處約2公里,面積6.8平方公里。因形似一個浮在海面上的球,而得名琉球嶼。琉球嶼是一個珊瑚礁構成的隆起岡巒,整個島嶼被兩條直線狀的地溝切割。該島現為屏東縣下轄的一個鄉,人口約1.5萬人,90%以上從事漁業。
多山的海島
台灣是一個多山的海島,山地面積佔了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東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是高山和丘陵。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王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海岸山脈,像條條巨龍蜿蜓起伏,自東北至西南伏卧在台灣島上,統稱為台灣山脈。全島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2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有62座。
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縱貫中部,形成中間高、兩側低的地勢。高山多集中於中部偏東,形成東部多山地,中西部地勢下降,最後在西部海岸地區形成廣大的海岸平原。
中央山脈北起蘇澳附近,南達台灣南端的鵝鑾鼻,縱貫台灣本島南北中央,成為全島的脊樑和分水嶺,有「台灣屋脊」之稱,將台灣全島分為東小、西大的不對稱的兩部分。中央山脈全長270公里,東西寬80公里。
玉山山脈在雪山山脈的南面,西南走向,北端隔濁水溪上游與雪山山脈緊鄰,南端至屏東平原北部,全長約120公里。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是全島和大陸東部地區的最高峰。玉山山頂終年積雪,色白如玉,因此被稱為「玉山」。
雪山山脈又稱次高山山脈,位於中央山脈的西北側,全長180公里,主峰海拔3884米,是台灣第二高峰。阿里山脈是台灣島最西邊的一條山脈,海岸山脈則是台灣島最多東邊的山脈。此外,在台灣島北端還有一個自成體系的大屯火山群,由10多座圓錐形火山體組成。
台灣山嶽高峻雄偉,氣勢磅礴,海拔高度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0多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達200座之多。其中玉山(台灣第一高峰)、雪山(台灣第二高峰)、秀姑巒山(中央山脈第一高峰)、南湖大山(中央山脈北端最高峰)與大武山(中央山脈南端最高峰)有「台灣五嶽」之稱。
台灣島多丘陵
丘陵和台地分布在五大山系與平原過渡的山麓地帶,從台北盆地周緣至恆春半島止,一般海拔在600米左右,佔台灣島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弱。主要丘陵有四個,即基隆竹南丘陵、嘉義丘陵、豐原丘陵和恆春丘陵,其中基隆竹南丘陵為台灣島最大的丘陵。基隆竹南丘陵,北起基隆附近的海岸,南達台中豐原一帶,東緣雪山山脈的北麓和西麓,西抵台灣島西海岸,由基隆丘陵、新竹丘陵、苗栗丘陵和竹南丘陵等組成,是台灣最大的丘陵區。嘉義丘陵位於阿里山脈前,北起濁水溪南岸,南至高雄、屏東,屬海拔在250米以下的低丘陵。豐原丘陵位於上述兩丘陵區之間,豐原經台中至南投一線以西,為西部丘陵地帶最寬部分,東西呈半圓形,伸入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阿里山脈之間,為台灣本島中部地形最特殊的地區。恆春丘陵,位於恆春半島,中央山脈至此成平緩的南北向背斜,山勢逐漸向兩側低落,西部與屏東平原相接。
除丘陵之外,在台灣島北部至中部丘陵西側,還零星分布一些地勢較丘陵低平的台地,自北而南主要有林口、桃園、中壢、湖口、後里、大肚與八卦等台地,高度均在海拔400米以下。
平原與盆地
台灣平原和盆地數量不多,面積較小,僅佔全島面積的五分之一。主要平原有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宜蘭平原與台東縱谷平原。嘉南平原也稱台南平原,北起彰化縣濁水溪的南岸,向南至高雄縣下淡水溪的西岸,面積約4450平方公里,為台灣最大平原。屏東平原位於台灣島南部,面積1160平方公里,是台灣島第二大平原。宜蘭平原又稱蘭陽平原,位於台灣島東北部,面積約320平方公里,是台灣東部開發最早的地區。台東縱谷平原位於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的山巒之間,面積約700平方公里。此外,台灣島北部沿海還有一些面積較小的平原,主要有新竹沖積平原、苗栗沖積平原和彰化平原等。
台灣的盆地較平原面積更小,數量也少。較大的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與埔里盆地群。台北盆地位於台灣島北部,盆地東南兩側為雪山山脈的余脈形成的丘陵所環繞,北以大屯火山群為屏障,西有基隆竹南丘陵的觀音山和林口台地圍繞,盆地形態完整,近似一個三角形,面積240平方公里,僅次於台中盆地,是台灣北部最早開發的地方。台中盆地位於台灣島中部,北接大安溪,南界是濁水溪,東鄰豐原經霧峰至草屯一線的斷層,西至大肚台地和八卦台地的東緣,面積400平方公里,是台灣島最大的盆地。埔里盆地分布於中央山脈的埔里陷落區,位於南投縣境內濁水溪中游及大肚溪上游和北港溪之間,分布有十幾個大小不等、南北對列、由群山圍繞的陷落盆地,統稱為埔里盆地群。其中以埔里盆地面積最大,約42平方公里;魚池盆地次之,面積約21平方公里。
台灣雖然平原與盆地面積有限,但一向是台灣最重要的農業區和居民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全省約95%的大中小城市集中在平原與盆地。
形態各異的海岸
台灣省是一個島嶼省份,島嶼眾多,海岸線長。台灣本島海岸線就有1566公里,包括了東部、北部、西部與南部等四個不同海岸。東部斷層海岸,以台灣島東北角的台北縣三貂角的萊萊鼻為起點,向南延伸,經宜蘭、花蓮、台東直至屏東的九棚,全長380公里。整段海岸大致平直,瀕臨太平洋,除宜蘭平原、花蓮平原、台東平原臨海的邊緣具有隆起海岸的特點外,大部分海岸因斷層作用,陡直岸壁緊貼海岸,共有4段斷層海岸組成,是典型的斷層海岸。
北部海岸,西起台灣島西北角淡水河入海口北岸的油車口,向北經富貴角再折向東至三貂角的萊萊鼻,全長約85公里。北部海岸東臨太平洋,北迎東海,西依台灣海峽,屬隆起海岸。北海岸地區是標準的海蝕地形,整段海岸凹凸曲折,岬灣相間,奇石怪岩,極具旅遊觀賞價值。
西部海岸,北起淡水河入海口的南岸,向南延伸至屏東縣西部的枋寮,全長約410公里,瀕臨台灣海峽,為沉積隆起海岸。與東部海岸相比,西部海岸面臨淺海,連接沿海平原,因此整段海岸單調平直,地勢緩斜。在風向、風力和浪潮的作用下,造成旺盛的堆積,沙灘綿長,海岸不斷向西部海洋延伸。
南部海岸,自屏東枋寮向南,經過台灣島南端的貓鼻頭和鵝鑾鼻,再折向北至九棚,西臨台灣海峽,南接南海,東瀕太平洋,全長264公里,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
I. 台灣花蓮在哪裡
答:「台灣花蓮在復台灣制花蓮縣花蓮市,為台灣的國際商港之一。東臨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脈,是一個由東、西防波堤合攏而成的人工港。昭和14年(1939年)興建完成,民國52年9月1日(1963年)開放為國際商港,成立花蓮港務局。現有碼頭台灣花蓮地圖25座,年裝卸量可達3,400萬噸,另有倉庫六棟十五間、堆貨場三十八處、臨時貨櫃集散站一座、港勤拖船四艘、及交通艇一艘,港埠設施極為完備,足以擔負東部地區產業發展及港埠輸運功能。 該港貨源主要以區域特性之大宗貨物為主,如砂石、水泥及其熟料等。」
J. 花蓮在哪
花蓮。多麽美的名字,倒過來念就叫「蓮花」。沒錯!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事實上花蓮在台灣人的心目中,就絕對值那個價值。在台灣人心目中,花蓮、宜蘭、南投、台東這四個地方,他們管它叫「凈土」。所謂凈土指的就是佛經裡面諸佛菩薩們居住的神聖美麗聖潔的美好地方。在台灣人的凈土選單裡面,花蓮排名首位。沒到過花蓮的人,不知太平洋蔚藍海水之寬闊無邊。也不知臨海斷崖之險。在四川成都的新南門車站裡面,擺了一幅照片,有不少外國人猛問:哇!這個斷崖一邊就透明藍色大海的地方在哪裡?四川又不靠海,哪來的藍色大海?等案就在台灣的花蓮。如果你沒看過那種動人心魄的藍色大海,恐怕怎麽也不會相信世界上有這種地方。世界上有海的地方不少,透明度也極高,可花蓮一邊臨山,一邊就直沖拉拔至海平面兩叄千米以上,在視覺上就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壯麗景觀。由台北開車,依次你要經過濱海公路,蘇花公路、花東海岸公路,從台北/宜蘭/花蓮/台東,一路上看盡海洋千變萬化的風貌。從礁岩拍岸,巨潮猛襲,到臨崖一線,驚心動魄,然後再軟軟洋洋,澄澈透明的蔚藍如鏡,然後又進入神秘的鯨豚游戲家園,再抵熱帶國度的原住民原鄉台東。這一條路線簡直就是人間勝景了。很多人都嚮往在東海岸迎向太陽日出的那一刻美景。如果您下次到台灣來,千萬別錯過花蓮的凈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