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建設港珠澳大橋地理環境

建設港珠澳大橋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09 11:53:41

A. 港珠澳大橋建設時考慮的主要自然障礙有哪些

港珠澳大橋地處外海,氣象水文條件復雜,修建難度大。

1、伶仃洋地處珠江口,平日涌浪暗流及每年的南海台風都極大影響高難度和高精度要求的橋隧施工;海底軟基深厚,即工程所處海床面的淤泥質土、粉質粘土深厚,下卧基岩面起伏變化大,基岩深埋基本處於50至110米范圍;海水氯鹽可腐蝕常規的鋼筋混泥土橋結構。

2、伶仃洋是弱洋流海域,大量的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海面景觀淤泥不僅容易在新建橋墩、人工島嶼或在採用盾構技術開挖隧道過程中堆積並阻塞航道、形成沖擊平原,而且會干擾人工填島以及預制沉管的安置與對接;

同時,淤泥為生態環境重要成分,過渡開挖可致災難性破壞;故橋隧工程既要滿足低於10%阻水率的苛刻要求,又不能過渡轉移泥。

3、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深入外海,同時要面對復雜多變的海洋氣候和海底地質條件,存在深水深槽、大徑流、強回淤等不利因素。2015年,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的安置對接經歷多次無功而返;其中E15節沉管歷經三次浮運兩次返航156天完成安裝。

(1)建設港珠澳大橋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作為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港珠澳大橋自2009年開工以來就備受關注。

這個計劃中長達29公里的大橋估計耗資20億美元,約127.3億人民幣,建成後將成為僅次於龐恰特雷恩湖橋和寧波杭州灣大橋、膠州灣大橋的世界第四長橋。建成通車後,預計從香港到珠海的時間將由3個多小時大大縮減為半個多小時。

B. 建設港珠澳大橋時多次災難性氣候而停工這種災難性氣候最有可能是什麼

最有可能是熱帶氣旋的影響

C. 地理珠港澳大橋建設過程中會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有利影響
縮短與香港的經濟距離,降低交通成本,從而減少油耗及尾氣排放,減輕大氣污染

不利影響 如果規劃比合理,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D. 港珠澳大橋的介紹

港珠澳大橋(英文名稱:HongKong-Zhuhai-MacaoBridge)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廣東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於2018年2月6日完成主體工程驗收;同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港珠澳大橋東起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橫跨南海伶仃洋水域接珠海和澳門人工島,止於珠海洪灣立交;橋隧全長55千米,其中主橋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工程項目總投資額1269億元。

(4)建設港珠澳大橋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港珠澳大橋的橋塔:

港珠澳大橋最美的風景,就是3座通航孔橋。它們分別是九洲航道橋、江海航道橋、青州航道橋。九洲橋又稱「風帆塔」,寓意「揚帆遠航」;江海橋又稱「海豚塔」,寓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青州橋又稱「中國結」,寓意「三地同心」。

港珠澳大橋的世界領先的關鍵技術:

在建設過程中,大橋共實現了海中人工島快速成島、沉管管節工廠化製造、海上長橋裝配化施工、120年耐久性保障、環保型施工、新材料開發及應用和大型施工設備研發七大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

E. 建立港珠澳大橋意義是什麼

1、是中國打造超級灣區計劃的戰略一環

港珠澳大橋是國家工程、國之重器,是「中國名片」,是「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的巔峰之作」「中國實力的集中展示」,更是貫通粵港澳大灣區的「脊樑」,是中國打造超級灣區計劃的戰略一環。

2、折射出中國的發展思路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重要發展戰略,兩個特區和九個城市要協同發展,需要配備完善的交通硬體設施。港澳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家的規劃中,港澳未來仍將作為「超級聯系人」和「精準聯系人」,在國家發展大局和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所長。

3、體現了國家對港澳的支持

它拉近了港澳與內地的距離,讓港澳「背靠祖國」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可以更快更好地共享國家發展紅利,搭上國家發展快車。有了這座橋,香港到珠海、澳門的陸路車程從3個多小時縮減到了半個小時,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由此成型。

4、創造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這座橋投入了1千多億元建設成本,但其經濟效益將以萬億、十萬億計,而其打造宜人環境、提升城市形象、拉近人心距離的社會效益,無法用金錢計算。港珠澳大橋是「超前」的,因為戰略布局必須超前。未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全面發展,港珠澳大橋的效益必將隨之逐步顯現。

5、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體現了中國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了中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這一刻,舉世矚目。全世界都在看,不僅看夭矯如龍的壯美橋景,也在看這座大橋背後的制度支撐,看「一國兩制」的優越性,看中國巨龍騰飛的磅礴氣概。

F. 為什麼要建港珠澳大橋

原因:

1、港珠澳大橋的前身是原規劃中的伶仃洋大橋。20世紀80年代初,香港、澳門與中國內地之間的陸地運輸通道雖不斷完善,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區的交通聯系因伶仃洋的阻隔而受到限制。

2、同世紀90年代末,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認為有必要盡快建設連接港珠澳三地的跨海通道,以發揮港澳優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線路走向:

港珠澳大橋採用石散石灣至拱北明珠的線位方案,主橋段東起香港新界離島區大嶼山島西北部散石灣,接香港口岸,經香港水域,沿23DY錨地北側向西依次經過珠江口銅鼓航道、伶仃西航道、青州航道、九洲航道,經珠海拱北灣東南部,止於珠海澳門口岸人工島。

(6)建設港珠澳大橋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意義

政治意義重大。這座橋的政治含義在於它是「一國兩制」在實踐上的豐碩成果,真正體現了大橋在建設和運營管理中的「一國兩制」具體實踐。

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形成。若粵港澳大灣區未實現陸路交通的聯通,那就只是「珠三角」的概念,有了這座橋,大灣區就在交通概念上形成了。大橋通車後將形成三地「1小時生活圈」的戰略目標,珠三角同城化、一體化的時代即將到來。

改善珠江口兩岸經濟不均衡現狀。增加香港對西岸乃至粵西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這座橋為大灣區的建設提供了一個最便捷的、覆蓋社會面最大的交通基礎設施,整個廣東及周邊地區的東西便捷通道得以形成了。

G. 港珠澳大橋是一個怎樣的建築結構

港珠澳大橋分別由三座通航橋、一條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島及連接橋隧、深淺水區非通航孔連續梁式橋和港珠澳三地陸路聯絡線組成。其中,三座通航橋從東向西依次為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以及九洲航道橋;

海底隧道位於香港大嶼山島與青州航道橋之間,通過東西人工島接其它橋段;深淺水區非通航孔連續梁式橋分別位於近香港水域與近珠海水域之中;三地口岸及其人工島位於兩端引橋附近,通過連接線接駁周邊主要公路。

(7)建設港珠澳大橋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參數:

港珠澳大橋全長約55千米,其中珠澳口岸至香港口岸41.6千米,跨海路段全長35.578千米;三地共建主體工程29.6千米,包括6.7千米海底隧道和22.9千米橋梁;

橋墩224座,橋塔7座;橋梁寬度33.1米,沉管隧道長度5664米、寬度28.5米、凈高5.1米;橋面最大縱坡3%,橋面橫坡2.5%內、隧道路面橫坡1.5%內;

橋面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准建設,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橋面總鋪裝面積70萬平方米;通航橋隧滿足近期10萬噸、遠期30萬噸油輪通行;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可抵禦8級地震、16級台風、30萬噸撞擊以及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

H. 港珠澳大橋修建過程中不利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港珠澳大橋地處外海,氣象水文條件復雜,修建難度大。

1、伶仃洋地處珠江口,平日涌浪暗流及每年的南海台風都極大影響高難度和高精度要求的橋隧施工;海底軟基深厚,即工程所處海床面的淤泥質土、粉質粘土深厚,下卧基岩面起伏變化大,基岩深埋基本處於50至110米范圍;海水氯鹽可腐蝕常規的鋼筋混泥土橋結構。

3、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深入外海,同時要面對復雜多變的海洋氣候和海底地質條件,存在深水深槽、大徑流、強回淤等不利因素。2015年,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的安置對接經歷多次無功而返;其中E15節沉管歷經三次浮運兩次返航156天完成安裝。

(8)建設港珠澳大橋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1、港珠澳大橋穿越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約9千米、緩沖區約5.5千米,共涉及保護區海域面積約29平方千米。為實現海豚不遷移、零傷亡目標,建設單位對大橋的設計和施工方案進行多次調整,如將橋墩數量由原來的318個減少至224個;盡量避免4至8月份白海豚繁殖高峰期進行大規模疏浚、開挖等容易產生大量懸浮物的作業活動;調整橋位主線與海流流向的夾角,減少疏浚物開挖傾倒量,降低工程對海洋水文動力和生物資源的不利影響等。

2、2018年6月,據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的《2017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7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目擊中華白海豚380群次,共2180頭次;據2017年最新數據顯示,珠江口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在資料庫新增234頭,累計已識別海豚2367頭;關於保護白海豚的花費達3.4億元人民幣。

I.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意義

作為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意義深遠。將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對香港、澳門、珠海經濟社會一體化起了重要作用。工程完成後,從香港到珠海只需半小時,粵港澳三地將緊密連接在一起。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簡介: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條件下,粵港澳首次合作建設的特大型交通基礎設施。

J. 高三地理 港珠澳大橋

呵呵,這個題我們考過
1,考慮到要保證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所以在中間用海底隧道。
2,不太確定,有地質因素和氣象因素吧。
大過年的,祝你新年快樂。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