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金三角自然地理環境
①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地理環境
泉州位於東經117°25′—119°05′,北緯24°30′—25°56′,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台灣海峽西岸,離台灣處僅距海里,距金門僅5.61海里,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157公里,陸域面積11014.78平方公里(包括金門島),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9.08%。大地構造位於華南褶皺系的東南部,閩東火山斷拗帶的中南段。構造帶均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境內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積分布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兩者出露面積約各佔一半,從西北往東南侵入岩分布面積增多成為主體。閩中大山帶中段戴雲山脈主幹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橫卧西北部德化境內,規模龐大,主峰海拔1856米,為福建省第二高峰。其支脈和余脈向東南、南部綿延,地勢西北高,往東南呈階梯狀下降,構成由中低山向丘陵、台地至平原遞變的多層狀地形地貌景觀。河川密布,晉江為福建省第三大河,貫穿中部,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東南瀕臨台灣海峽,與台灣相望,海岸線蜿蜒曲折,多港灣、灘塗及島嶼,是發展漁業、養殖業、海運業及對外友好往來的要地。
泉州市地處低緯度,東瀕太平洋,枕山面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唐人詠泉州詩句)形象地說明了泉州的氣候特色: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常春。這里冬短而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8-20℃,無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mm,年平均日照達1900-2000小時,因此泉州全年皆可旅遊,最佳旅遊季節一般為每年的4-11月。但自然災害較為頻繁,主要為旱、澇、風害等。土壤類型多樣,分布最廣的土壤為紅壤,次為水稻土及磚紅壤性紅壤。耕地多屬一、二級,土壤較肥沃。植被茂繁,類型多,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還蘊藏較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黃金、花崗岩、石灰石、石英砂、高嶺土等,以「砂、石、土」為主的非金屬礦產資源是泉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礦產。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泉州中心市區南大門,西靠紫帽山東南麓,地處324國道和瀋海高速、泉三高速交接處,可以快速通達福州、廈門和三明。距離僅7公里的泉州機場開通二十幾條內地航線和香港、馬尼拉國際航線,交通十分便利。全區規劃范圍包括清濛園區9.5平方公里、國家級泉州出口加工區3平方公里、泉州特種汽車基地4.5平方公里、官橋園區15平方公里。
清濛園區位於泉州市南大門,是泉州市中心城區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泉州市八大經濟組團之一的江南池店組團的核心區域和交通樞紐。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地處閩南金三角經濟帶中心位置,東西有324國道及其復線,南北由城市外環路、二環路所擁抱。交通優勢凸顯,距泉州市中心僅3公里,距泉州晉江機場7公里,距泉州後渚港7公里,距泉州火車站7公里,距廈門國際機場、廈門港90公里,是通往廈門、福州、晉江、南安、石獅等地的交通要道。
泉州特種汽車基地位於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清濛園區南側,緊鄰泉三高速公路和福廈高速公路出入口。
泉州出口加工區位於晉江市紫帽鎮與磁灶鎮交界處,緊鄰清濛園區,南至324國道,北至五道水庫,東至城市外環路,西至曾嶺村,距離泉州晉江機場10公里、高速公路7公里、深滬碼頭40公里。
官橋園區位於南安市官橋鎮區東北部,東距泉州出口加工區1.5公里、泉州市中心12公里,北距南安市區15公里,南鄰國道324線,地理位置非常優越。福廈高速公路3個出入口(牛山、池店、泉州南)、泉廈高速鐵路站場、泉州港石井港區均在10公里半徑范圍內,距離廈門機場77公里、泉州機場僅20公里,海、陸、空交通十分便捷。與毗鄰的清濛園區、泉州出口加工區形成了一線三點的串珠式發展形勢。
② 閩南金三角地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
閩南金三角地區抄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
靠近北回歸線,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形成暖熱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
氣候區域差異較大,閩東南沿海地區屬南亞熱帶氣候,閩東北、閩北和閩西屬中亞熱帶氣候,各氣候帶內水熱條件的垂直分異也較明顯。
①冬無嚴寒、夏少酷暑、氣候暖熱、雨量充沛。
②丘陵起伏,地形復雜,氣候垂直差異大,立體氣候顯著。
③ 泉州灣地區生態地質環境狀況及保護開發
劉百靈
(福建省地質工程勘察院,福州350002)
摘要:在對泉州灣地區生態地質環境現狀評述的基礎上,論述各種生態地質環境問題的危害性,分析其形成主要因素,預測其發展趨勢,進而提出保護與合理開發的對策。
關鍵詞:泉州灣;生態地質環境;生物資源;發展趨勢;保護與開發
泉州灣位於福建東南部,地處晉江和洛陽江入海口交匯處,屬溺谷型港灣。港灣周邊分布有泉州市、晉江市、石獅市、惠安縣,區域經濟比較發達。查清泉州灣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環境的歷史與現狀,結合城鄉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劃,預測該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狀況的演化趨勢,對於建設生態型港灣以及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社會經濟狀況
泉州灣周邊地區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極為強烈,海灣周邊分布有泉州市、晉江市、石獅市等新興工業城市,為「閩南金三角經濟開發區」的一部分,並逐步發展成「大泉州-半小時城市群」。據有關資料,泉州市的城市戰略定位為「工貿旅遊的港口城市」。其發展目標為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達43%,實現寬裕型小康;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達50%,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5000美元,基本實現現代化。
2 地質環境條件
泉州灣為溺谷型海灣,其周邊地貌形態主要為海積平原和紅土台地,海岸多為土質岸、泥岸,並且多有防洪防潮工程保護。泉州平原大部分高程3~5m。海灣地區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更新統地層,岩性特徵如下:
(1)第四系全新統長樂組沖積層(Q4cal),岩性主要為粘土、中粗砂。
(2)第四系全新統長樂組海積層(Q4cm),岩性主要為淤泥、淤泥質土。
(3)第四系更新統龍海組沖積層(Q3lal),岩性主要為粘土、中粗砂、含泥砂礫卵石等。
(4)第四系更新統(未分)殘坡積層 ,岩性為殘坡積粘性土、砂(礫)質粘性土。
區內主要有北東向的長樂—詔安斷裂帶和北西向的永安—晉江斷裂帶通過,為活動性斷裂,泉州灣周邊多次發生地震,與上述活動斷裂有密切的聯系。
3 生態環境地質狀況
3.1 海灣淤積
3.1.1 淤積歷史與現狀
宋、元朝時期,泉州港為世界「四大港口」之一,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當時,泉州灣為一深水良港。其後,由於人類工程經濟活動逐漸增強,水土流失現象隨之增大,加上其他自然因素的作用,泉州灣逐漸出現淤積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來,泉州灣的淤積更為顯著。20世紀70年代未到21世紀初,晉江出海口到金雞水閘段的河床,每年平均淤高約0.2m。到目前為止,河床已平均淤高4~5m。現在該河段僅在高潮位時才能乘潮通航。處於洛陽江口的原後渚港區,1996年的遙感解譯與20世紀70年代的地形圖相比較,原來10m等深線已消失,現在的2m等深線取代了原來的5m等深線位置,零米線每年向主航道延伸近20m,淤高速率約6cm/a,原後渚港已報廢。新後渚港目前也是僅能靠疏竣維持運行,瀕臨報廢;據1998年遙感解譯和近期實測,蚶江—水頭的河道大片潮灘已連成一片(圖1);白奇渡口西側潮灘,30年來淤高約2~3m,淤高速率達10cm/a,向江心淤寬約100m,淤寬速率約3~4m/a,該處淤積面積達11.7km2,淤積趨勢極為顯著。
圖3 廢水排放量圖
(2)周邊大規模工程經濟建設,產生的廢棄物直接排入泉州灣,也使水環境受到影響。
(3)圍墾造地,使泉州灣納潮量減少,對污染物的稀釋、擴散能力減弱,造成污染物聚集。
(4)海域養殖的不科學、不合理性,如高密度養殖飼料投放殘余等,均影響水環境質量。
3.3 生物資源
3.3.1 生物資源現狀
泉州灣地區地理條件優越,氣候宜人,給生物資源的生存與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泉州灣現有生物種群豐富,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泉州灣目前的生物種群數量約有2200餘種[2]。沿岸高等植物有5l科143屬191種,還有浮游生物186種、底棲生物169種、潮間帶生物177種、水產物種339種[3]。
近年來,由於受水環境條件惡化等影響,部分生物數量有所下降,較明顯的是紅樹林的衰減,潮間帶紅樹林原在洛陽江口一帶廣泛分布,但20世紀80~90年代以來,其分布面積銳減,現在僅小范圍分布於洛陽橋東側。紅樹林能為海岸帶生態系統供應充足養分,對海區具有「解毒」功能,其衰減的結果對區內水產養殖和野生水生動物生存環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而另一種外來生物——互花米草,由於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適生性,其繁殖能力極強,已侵佔了大片灘塗資源。在造成其生長區水環境缺氧的同時也產生促淤現象,已對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起到極大的破壞作用,致使大量海洋生物窒息死亡,影響了泉州灣的捕撈和海水養殖業的發展。
泉州灣為泉州市梭子蟹的養殖基地和福建省的縊苗的重要產地,隨著海灣淤積擴大,水環境質量下降等,將給養殖業帶來嚴重危害。
3.3.2 影響生物資源分布的主要因素
(1)水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生物物種生存和分布,是影響生物資源最主要因素。優良的水環境質量,為生物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惡化的水環境,使生物生存環境受到破壞。生物受環境污染,又通過食物鏈,使其他生物也受到污染,形成惡性循環。
(2)人類工程活動也是影響生物資源的一個主要因素。人類工程活動造成水污染、噪音和生存空間的減小等,直接影響生物資源的生存和分布。
(3)其他因素,如外來物種的不當引進,造成生態系統的改變(區內主要表現為互花米草的泛濫成災),生物物種和分布也隨之改變。
3.4 濕地生態環境
泉州灣河口濕地位於晉江和洛陽江的入海口地區,是晉江和洛陽江與海域攜帶來的泥沙沉積形成的,濕地底質類型以泥沙質、泥質為主,屬於典型的河口灘塗濕地,為我國亞熱帶河口灘塗的典型代表。濕地內水域開闊,灘塗集中,面積10萬公頃以上,又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良好自然地理、氣候條件,滋養了豐富的水生動植物,這里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潮間帶生物等種類繁多,生物多樣性豐富和有利的環境氣候條件,也吸引了許多鳥禽類在此棲息繁衍[3],由此構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態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一方面基於優越的自然條件,同時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期以來,該區人類活動頻繁,特別是近年來,大規模生產建設如鐵路、高速公路等修建在近河口區穿越晉江和洛陽江,加上灘塗海產養殖業的發展,以及近岸生產生活廢水、廢物的納入,已經對該河口濕地生態環境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造成濕地生物種群減少,如前所述紅樹林分布面積銳減等。鑒於現狀及成因,應及時採取有效保護措施。雖目前泉州市在泉州灣河口濕地部分區域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但因缺乏有效管理,濕地環境惡化威脅仍然存在。因此,應加大保護力度,如逐步減少近岸污染物納入,加強沿岸紅樹林的保護和恢復工作,規范灘塗海產養殖作業,使整個泉州灣河口濕地的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恢復良好的生態功能。
3.5 海平面相對升降
3.5.1 泉州灣海平面相對升降狀況
福建沿海海平面總體以上升為主,但局部區域又有所區別,泉州灣周邊以大面積的紅土台地分布為特徵,顯示出地殼長期處於間歇性穩定性抬升,根據福建省地震局地殼形變觀測資料(1972~1980年),泉州灣地區地殼抬升速率約4mm/a,根據有關資料,泉州灣鄰近的廈門驗潮站經均衡基準訂正後海平面變化速率為3.4mm/a[4],可見泉州灣地區海平面變化表現為相對下降(即地殼相對抬升),其速率約0.6mm/a。隨著全球氣候逐漸氣候變暖,海平面絕對上升速率增大,泉州灣地區地殼相對抬升將速率逐漸減小。
3.5.2 海平面相對下降的危害
泉州灣地區海平面相對下降,則地殼表現為相對上升,海平面相對下降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平時難以覺察,但長期的積累,足以對泉州灣地區經濟建設、城市市政建設、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多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海平面相對下降直接表現近岸潮灘逐漸出露,海域水深變淺;另一方面由於海平面相對下降使侵蝕基準面下降、外延,造成淤積范圍的外延擴大,又使口門淤積區出現侵蝕沖刷,形成錯綜復雜的海灣沖刷和淤積現象。泉州灣航道水深逐漸變淺,從而影響港口工程的使用以及防洪工程基礎遭受沖刷破壞,影響工程的抗災能力等現象與海平面相對下降有一定關系。
3.5.3 影響泉州灣海平面相對下降的主要因素
區域地殼變形是相對海平面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影響海平面上升降的因素如地球溫室效應、氣候變暖、海水溫度增高、南極、北極及高山冰川、冰蓋的消融等現象將繼續存在,但泉州灣地區地殼抬升速率較大,大於其海平面上升速率,從而形成區域海平面相對下降。
4 生態環境地質變化趨勢
(1)由於晉江、洛陽江流域水土流失還較嚴重以及港口工程的建設、水閘攔水、海平面相對下降等影響因素的存在,泉州灣的淤積還將繼續,若影響因素得到改善,淤積速率將減小,直至達到沖淤平衡。
(2)隨著晉江、洛陽江流域經濟活動的日益加劇,廢水等排放持續增加,將使其水環境惡化。但如確實採取嚴格的環保措施,對廢物、廢水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則水環境將好轉。
(3)生物資源的生存直接與水環境和人類工程活動相關,隨著水環境的好轉,人類工程活動得到規范控制以及濕地資源的保護,生物資源的生存環境將得到改善,生物種群將逐漸擴大。
(4)泉州灣地區的地殼還將持續上升,但由於全球溫室效應的增強,海平面上升速率也將增大,相對海平面下降趨勢將漸趨緩,甚至達相對海平面上升趨勢。
5 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
針對泉州灣地區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現狀、發展趨勢及主要影響因素,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區域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應遵循「治根治本,保護性開發利用」的原則。
(1)採取減少淤積物來源的措施,加大晉江、洛陽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特別是晉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是當務之急,對流域內礦山開采、農業生產活動以及城鎮建設進行有效監管,防止水土流失危害的加劇。同時加強綠化工作,提高森林覆蓋率,蓄水保土,改善流域生態環境。
(2)圍墾造地、堤防建設應進行合理規劃、科學論證,以利改善泉州灣水動力條件。
(3)加強環保工作,加快、加大工業和生活廢棄物處理力度,提高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理率。
(4)控制人類活動區域,規劃人類活動的范圍,設立自然保護區,規劃養殖區等。
(5)加強農業用農葯、化肥的施放管理,禁止施用有劇毒、難降解的農葯化肥。
(6)加強水上作業中船舶的油類滲漏、排放等有效管理。
(7)引進外來生物物種時應進行科學論證,預測利弊。
(8)建立泉州灣自然保護區,特別是加強對河口濕地的保護工作。對泉州灣進行功能區劃,如在洛陽橋至後渚港區設為核心保護區,後渚港至蟶江區設為建設、生產區,環泉州灣地區為禁獵外圍保護區。同時在區內進行生產建設時,特別是臨海建設項目應進行必要的環境評價及必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工作。
6 結束語
泉州灣目前主要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有海灣淤積、水環境質量下降、生物資源系統的破壞等。針對其主要影響因素,應進行相應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王人駿.晉江河口水域中COD自凈特徵及其成因.台灣海峽,1996(1):48~53
[2]馬敬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綜述.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
[3]黃國勇等.泉州灣河口濕地鳥類的種類組成與分布.台灣海峽,2002(2):228~233
[4]陳宗鏞,周天華等.中國沿海平均海平面變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eology and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 Quanzhouwan Region
Liu Bailing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Faculty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2)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evaluation on the current statement of eco-environment geology in Quanzhou Gulf ,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tatement of eco-environment geology , analyses the main formation factor, forecasts the trends of its development,then put forwards the reasonable policy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Quanzhou Gulf; Eco-environment geology; Biomass; Develop trend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④ 閩南金三角的發展優勢區位因素
自然方面的:氣候、自然資源、地形地勢
經濟方面的:交通運輸、經濟腹地
社會方面的:人口消費市場
一般這種題目的思路都是這樣的,不會偏的。
⑤ 閩三角的地理位置
閩南金三角
由來:
中國沿海開放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回角地區、遼東半島答(大連)、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閩南金三角即閩南三角地區,是中國沿海開放地區之一。
范圍 :
它包括中國福建省南部沿海的廈門、泉州和漳州三個設區市及所轄縣區。人口1400餘萬人,但經濟生產量占福建的4成,是中國在經濟改革開放後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作為閩南金三角的三個地區都是通行方言閩南語。
此一名稱因此主要是用於經濟事務,常用以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作比較。雖然閩南金三角的經濟實力和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無法相較,但是閩南金三角因為獨特地理位置、語言環境和風俗習慣,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資,是大陸台商投資最密集的區域。
作為閩南金山角的中心城廈門市,代表著閩南金三角最發達的金融、經濟、旅遊環境;而作為閩南金三角重要經濟點泉州市,強大的工業實力獨占福建龍頭位置,也是閩南金三角歷史文化之城;漳州市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著富饒一方的漳州人,強大的農業經濟和原生態環境,引領著閩南金三角的強大潛力。
⑥ 金湯灣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城市:漳州
樓盤名稱:漳州金湯灣
別名:金湯灣海水溫泉度假地|
公交線專路:自駕:324國道屬與瀋海高速交界處或常山、林頭兩大高速出口
軌道交通:目前已建成的雲霄站點緊鄰金湯灣項目。
其他交通方式:位居福建東山島入口八尺門大橋旁,緊鄰廈門、汕頭兩大特區,嵌於海峽西岸「閩南金三角」南端,交通地理位置極其優越。324國道經臨此地,瀋海高速毗鄰身旁。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199987.98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45%,共0棟樓,停車位
周邊配套:購物:翔球廣場、萬星城市廣場等大型實力商業綜合體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⑦ 廈門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廈門市,在福建省南部,與漳州、泉州相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部。
廈門市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整個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海峽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來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廈門港擁有多個港區和生產性泊位,已躋身國內大型一類港、世界集裝箱大港15強之列。
廈門地形以濱海平原、台地和丘陵為主。廈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地貌構成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灘塗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於同安與安溪交界處的雲頂山海拔1175.2米,為全市最高的山峰。從西北往東南,依次分布著高丘、低丘、階地、海積平原和灘塗,南面是廈門島和鼓浪嶼。雲頂山為廈門市最高峰,雲頂岩為廈門島最高峰,日光岩為鼓浪嶼最高峰。
廈門海域包括廈門港、外港區、馬鑾灣、同安灣、九龍江河口區和東側水道。廈門港外有大金門、小金門、大擔、小擔等島嶼橫列,內有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屏障,是天然的避風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線約43公里,適宜建港的深水岸線約27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廈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9月份。
⑧ 平和縣的自然地理
平和縣地處福建省閩南金三角的漳州市西南部,毗鄰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地理坐標為北緯24°02′-24°35′,東經 116°54′-117°31′。轄10鎮5鄉,1個農場。
2012年全縣面積2334平方公里,位居漳州市第一位。山地260萬畝,耕地35.5萬畝,林地面積268萬畝。
平和縣境內群巒疊嶂,山清水秀,全縣森林覆蓋率69%,僅2011年,就造林綠化19.4萬畝;水果面積達90萬畝,總產量90萬噸,居福建省第一位、中國第六位。漳州6條主要河流有5條的源頭在平和,為平和贏得"五江之源"的美譽(廣東韓江、漳浦南溪、鹿江、雲霄漳江、詔安東溪)。 平和縣處於南嶺山脈東西向復式構造帶與新華夏系第二復式隆起帶這兩個巨型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歷經多次的地殼運動,構造斷裂復雜。較為發育的構造體系主要是:經向構造、新華夏系構造以及旋扭構造。
經向構造
形成較早,多被後期新的構造所遷移和改造。縣內出露零星,僅見於西北部——蘆溪南北向壓扭性斷裂帶。
新華夏系構造
主要有:東槐——桂竹洋北東向壓扭性斷裂帶,伴生有蕉和——官峰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帶;九峰——土田北北東向折斷帶;文峰——大溪北北東向折斷帶(2、3折斷帶都伴有張扭性北西向斷裂);小溪——坂仔北北東向復式背斜。
旋扭構造
主要見於安厚帚狀構造,從北乾嶺開始向西南經大溪、安厚,又轉向東南至雲霄馬鋪、水晶坪一帶,按逆時針方向撒開,長約60公里,寬3~25公里,涉及面積600平方公里。
全縣范圍內起主導作用的仍屬新華夏系的北北東、北東向的壓扭性結構面,以及其伴生的橫張北西北斷裂。而新構造運動沖洪積層、洪積層強烈展示,控制著平和縣山脈的分布走向、河谷切割及河流階地、水系網的發育等,基本與出露構造體系的輪廓相吻合。
境內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輕微,只在小溪至小礬山間侏羅系梨山組地層中,見有寬闊平緩的北東向褶皺,其他地區均不醒目。總之,縣內地質構造,是一個以北東向斷裂為主幹、多組斷裂交織一起的網格狀斷裂構造格局。主要有:鍾騰——九峰北東向斷裂;小溪——大溪北東向斷裂;蘆溪——南勝北西向斷裂;崎嶺——安厚北西向斷裂;湯坑(南靖縣)——象牙南北向斷裂;福里石——龍傘崬南北向斷裂。 2008年完成生產總值(GDP)65.8億元,同比增長13.6%,財政收入完成2.63億元,增長2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72元,增長19.1%,農民人均純收入6228元,增長14.6%。
2008年全縣規模工業企業首次突破百家,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26.8億元,增長50.6%,增幅居全市第2位;規模工業增加值7.3億元,增長41.6%,增幅居全漳州市第1位。引進了兩個投資上億元大項目。
2009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65.8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1億元,增長7.6%;第二產業增加值13.5億元,增長27.3%;第三產業增加值23.2億元,增長13%。完成財政總收入2.63億元,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74億元,同口徑分別增長26.3%和27.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3.5億元、比年初增長19.3%,其中,城鄉儲蓄余額27.5億元、增長21%;各項貸款余額11.8億元、下降3.7%。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109.1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42.53億,第二產業26.12億,第三產業40.50億元。 平和農業生產歷史悠久,清康熙《平和縣志》載,縣內種稻不遲於宋代,並有早稻、晚稻和中稻之分。清康熙以前,冬種小麥以及煙、蔗、麻等經濟作物已有種植。民國時期,糧食和經濟作物面積進一步擴大。但由於長期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縛,生產力低下,耕作粗放,技術守舊,農作物產量低,糧食畝產都在150公斤之下。到1949年,糧食總產為7.09萬噸,平均畝產僅101公斤,牧、副、漁業發展也較緩慢。
解放後,平和農村經過土地改革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實現土地公有制,生產力得到解放。政府組織和幫助農民逐年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推廣科學技術和農業機械,改善生產條件,使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業內部結構,克服20世紀50年代以來存在的「一大二公」、平均主義、重糧食輕多種經營等弊端,打破自然經濟和傳統農業的局面,開始向商品經濟和現代農業轉變,農、牧、副、漁業全面發展。1988年,全縣糧食總產量18萬噸,平均畝產275公斤,分別比1949年增長1.57倍和1.7倍;甘蔗總產量15.4萬噸,生豬存欄樓22.7萬頭,水產品產量623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17.7倍、6.1倍和62倍;農業總產值為13380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超過1949年7.2倍。
2008年,平和縣完成農業總產值45.9億元,增長8%。品牌農業創建取得突破,「平和琯溪蜜柚」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並被評為中國名牌農產品,其證明商標在17個國家成功注冊,成為我國被歐盟保護的10個地理標志產品之一;全年蜜柚出口8.3萬噸,比上年翻了一番。
白芽奇蘭茶成為全省五大名茶之一;山格蔬菜已向國家商標局申請「寶豐」、「山格奇珍」商標注冊;陽山茶葉、國農2家企業被列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寶峰罐頭、天醇茶葉等5家企業產品獲2007年度福建名牌產品。
農業產業化扎實推進,2008年新開辦農產品加工企業4家,新組建蔬菜、茶葉等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成立全省首家縣級農資行業協會;建成蜜柚出口示範基地46個0.53萬公頃。農業產業鏈持續延伸,柚香奇蘭茶研製成功。 平和工業歷來以個體手工業為主。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為4.16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下同)。新中國成立後,現代工業迅速興起,至1957年以國營工業企業佔主導地位的現代工業初步形成,當年工業總產值486.7萬元。1958年開始,發動全民辦工業、「大煉鋼鐵」,強調「小土群」,各種小型工廠一哄而上,加之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工業生產的發展遭到很大的挫折,經濟效益明顯下降。1962年的工業總產值僅477萬元,低於1957年水平。1963年起,平和工業經過調整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工業總產值比1957年增長93%。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平和工業又遭到挫折,1968~1970年的年工業總產值低於1965年水平。1970年,開展工業學大慶,工業生產逐步回升。特別是創辦縣合成氨廠、磷肥廠和一批骨幹水電工程,全縣工業得到較大發展。1976年的工業總產值達2238萬元,比1970年增長一倍多。進入80年代以來,實行改革開放,平和工業出現全民、集體、個體、中外合資等各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的新局面。全民所有制的製糖、機械、化肥三個行業已成為平和工業的三大支柱。1987年,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關。到1988年,全縣計有各種工業企業1913家(有登記辦證),工業總產值達12540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2%上升到48.38%。
2008年,平和縣完成工業總產值27.4億元,增長35.5%,其中規模工業完成產值18.98億元,增長57.3%;實現工業稅收7684萬元,增長49.9%,稅收增幅高出產值增幅20.3個百分點,實現產值效益同步高增長。新增規模企業23家,總數達到81家,26家服裝雨具企業進入規模企業行列。福環汽車等6家產值超億元,霖和良壩、寶達鋼業等17家完成稅收超過百萬元。工業發展後勁強勁,新建續建項目120個,完成投資5.8億元,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45個,完成投資3.1億元。工業招商成效凸顯,全年新批工業外資項目65個,實際利用外資908萬美元,增長18.8%;投資上億元的益達紙業成功落戶。福環汽車產業園和文美機械製造(汽配)產業園建設步伐加快,帶動並吸引31家汽配項目落戶。工業載體建設加快推進,全縣建成3.5萬平方米通用廠房,盤活7000平方米閑置廠房,征儲工業用地84.6公頃。工業品牌創建卓有成效,「國農」、「南勝」2個商標被評為省著名商標,「萬啟隆」、「興發」、「廣和堂」等6個商標被評為市知名商標。
平和綜合工業園區:
平和工業園區成立於1999年3月,前身為平和縣文峰工業區, 2006年3月經國家發改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為省級工業園區,是一家以機械製造、汽配、建材、紙品、傢具為主,其它輕加工業為輔的綜合工業園,園區規劃控制面積5平方公里。建區以來,按照「總體規劃、分期實施、突出特點、滾動發展」的建設方針,堅持「高起點、高標准、高效益」和「上檔次、上規模、上水平」的「三高三上」原則,努力打造一流的現代化工業園區。
五寨工業集中區:
平和縣五寨工業集中區位於五寨鄉侯門、寨河、優美、新塘及五寨農場,規劃總面積3500畝,首期規劃開發2000畝。工業集中區北距平和縣城26KM,南距324國道27KM,縣道山舊線穿越項目區,與漳浦、雲霄兩縣毗鄰,區內建有日供水2000噸的自來水廠,可滿足生活、工業用水需求,工業用電由縣電力公司直供,電力充足。區內已有東普洋傘、恆泰洋傘、海川洋傘、主鴻傢俱、弘凱玩具、聯安紙製品、鴻盛梯級水電、高峰聯盟梯級水電、樂記食品等家企業。 民國時期至20世紀50年代初,除九峰、小溪、蘆溪、大溪等集鎮外,其他地方客棧甚少。各地客棧簡陋,床位少(幾鋪、十幾鋪),營業額不多。1956年,小溪鎮聯和、廣和兩家私營客棧組成合作旅社,有床位35個(部分屬臨時搭鋪)。1958年,成立國營平和旅社,床位增至65個,設單人房、雙人房,不辦伙食。1964年,增辦國營平和服務社,有二層樓房,床位175個,設有單人、雙人、3人、4人房間及食堂和小賣部。其他各公社由基層供銷社管理的合作旅社有10多家。1969年,縣革命委員會增設大、小招待所,專為出差幹部及會議服務。此後,許多機關單位和公社相繼舉辦一批招待所。特別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來往旅客多,由居委會、村委會和私人創辦的各種名目的招待所、服務社、旅社、客店等大量涌現。1988年辦有58家,其中縣城26家。服務設施日臻完善,普遍配備沙發、電視機、電風扇、洗澡房、衛生間。比較高級、大型的有琯城飯店、平和賓館、稻香賓館、八一服務社等,其中,國營飲食服務公司於1984年創辦的琯城飯店為5層大樓,有79個房間,207個床位,內設冷飲廳、餐廳、會客廳、會議室和小賣部,1984年營業額29萬元,1988年營業額31.3萬元,1985年至1988年均被省評為「雙文明單位」。由縣政府主辦的平和賓館為4層大樓,有105個床位,設有為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華僑提供服務的高雅套房。
2008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2.2億元,增長13.7%;居民消費價格上漲6.1%。加快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成物流配送中心3個、標准農家店81個。全年新建商品房32.7萬平方米。加快發展旅遊業,舉辦首屆海峽兩岸三平祖師文化旅遊節和林語堂文學館落成慶典活動,相繼完成三平風景區旅遊道路路面改造及廣濟潭水上觀音景點續建;靈通風景區申報市級火山地質公園通過評審,靈通岩——大芹山和三平風景區被列入《漳州市風景名勝區體系規劃》;全年接待旅遊人數102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9100萬元,分別增長11%和18%。 民國及其以前,平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商業不發達,店鋪少且多為小本生意,商業貿易以農副產品居多,工業品少。抗日戰爭期間,平和成為後方,商業興盛一時。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內戰,對革命老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加上通貨膨脹,商戶歇業外逃不少,市場冷落、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發展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工業品增多,市場日趨活躍。1958年至1961年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左」的錯誤思想的影響,限制集體和私營商業,商業發展緩慢。20世紀80年代以來,改革商業體制,國營、集體、私營一齊放開經營,商業網點遍布大街小巷、集鎮山村和公路沿線,商品貨源足,花色品種多,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1988年,全縣商業(含飲食服務業,下同)網點5301個,從業人員1.1萬人,平均每萬人口有商業服務人員225人,比1978年增加130人,比民國37年增加102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01億元,分別比1978年和1950年增長2.57倍、32.5倍。
200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7.00億元,增長20%,居民消費價格漲勢逐月回落至5%。抓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以大世界商貿、大自然農資、廣和堂醫葯、浩倫農業科技等6家企業為載體,建立7個配送中心、370個農家店,拉動全縣農村消費1.52億元;大世界商貿有限公司被列入省、市流通龍頭企業。 平和旅遊業始於1979年,首先開發、利用以千年古剎三平寺為中心的三平旅遊區。1979年9月,縣人民政府成立三平旅遊業管理委員會;1986年改稱三平風景區管理委員會。該旅遊區常年經營的商店6家,飲食店2家,旅社1家,季節性擺攤設點的飲食、水果、日用品等網點100多家。漳州、平和均有專線客車通三平旅遊區,設有停車場4處,計6500多平方米。歷年遊客數量為1979年12萬人次,1980年9萬人次,1981年20萬人次,1982年21萬人次,1983年18.5萬人次,1984年24萬人次,1985年32萬人次,1986年37萬人次,1987年42萬人次,1988年50萬人次。每年第一季度為旺季,其旅遊收入佔全年收入的一半;特別是農歷正月初六日,遊客達高峰,1987年的這一天,遊客2.5萬人次,進入車輛800多輛。台港澳同胞及國外華僑、人士紛至沓來,每年多達數萬人。1987年旅遊收入首次超百萬元,達107萬元,1988年收入168萬元。旅遊收入由縣、鄉、村三級分成。
1987年,由大溪鄉人民政府對靈通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成立靈通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投資41萬元,興建各種配套設施。修建景區公路2條、13.7公里,鋪設旅遊人行道2800米,安裝登山鐵梯2條,設置停車場3處、2100平方米。1987年至1988年,遊客15萬多人次,主要為漳浦、雲霄、詔安、東山和潮州、汕頭地區的遊客以及台港澳同胞、國外華僑,旅遊業收入4萬多元。
著力提升三平、靈通兩大旅遊品牌,三平風景區規劃調整暨三平祖師文化園項目通過論證,景區設施不斷完善,被評為省級文明風景名勝旅遊區;靈通風景區成功申報省級地質公園,青雲寺動工重建,靈通天池完成設計。太極峰旅遊綜合開發項目達成初步協議;舉辦紅色之旅推介會,發行《平和旅遊》宣傳冊,打造紅色旅遊精品,增強旅遊活力。2008年接待旅遊人數109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1.03億元,分別增長7%和13%。
⑨ 閩南三角洲怎麼來的
[編輯本段復]閩南金三角
由來:制
中國沿海開放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遼東半島(大連)、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閩南金三角即閩南三角地區,是中國沿海開放地區之一。
范圍 :
它包括中國福建省南部沿海的廈門、泉州和漳州三個設區市及所轄縣區。人口1400餘萬人,但經濟生產量占福建的4成,是中國在經濟改革開放後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作為閩南金三角的三個地區都是通行方言閩南語。
此一名稱因此主要是用於經濟事務,常用以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作比較。雖然閩南金三角的經濟實力和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無法相較,但是閩南金三角因為獨特地理位置、語言環境和風俗習慣,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資,是大陸台商投資最密集的區域。
作為閩南金山角的中心城廈門市,代表著閩南金三角最發達的金融、經濟、旅遊環境;而作為閩南金山角重要經濟點泉州市,強大的工業實力獨占福建龍頭位置,也是閩南金三角歷史文化之城;漳州市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著富饒一方的漳州人,強大的農業經濟和原生態環境,引領著閩南金三角的強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