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陽關地理位置

陽關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06 16:27:21

① 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在現在的哪個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內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容故人。

注釋: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附近。

渭城:秦時咸陽城,漢代改稱渭城(《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濕潤。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顏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志》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盡:先飲完。

譯文:

清晨的細雨打濕了渭城的浮塵;
青磚綠瓦的旅店和周圍的柳樹都顯得格外清新明朗。
請你再飲一杯離別的酒吧;
因為你離開陽關之後,在那裡就見不到老朋友了。

② 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位於現在哪個省

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版必經的關口。《元和郡權縣志》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
網路引證: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唐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稱呼,類似「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④渭城:秦置咸陽縣,漢代改稱渭城縣(《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在今陝西咸 陽市東北,渭水北岸。
⑤浥:濕潤。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志》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

③ 「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指的是哪個省

古詩詞中有許多描述送別的場景,最為大家所熟悉的莫過於,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句了。詩中的陽關指的是現在的敦煌西南方向幾十公里外的古董灘附近。它當時是出使西域的必須經過的道路。詩句中代表著對朋友離別之時的依依不捨之情。

陽關,一座被沙漠覆蓋的城市,一座被千百年來文人歌頌的古城,千古年來人們對於陽關情結凝固在了王維《渭城曲》的意寓里。雖然現在陽關已不復當年的盛景,但是陽關在用它的文化帶給我們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寶貴的財富。

④ 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位於現在哪個省

⑧陽關:漢朝來設置的邊關名,故址源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志》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

網路引證: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唐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稱呼,類似「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④渭城:秦置咸陽縣,漢代改稱渭城縣(《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在今陝西咸 陽市東北,渭水北岸。
⑤浥:濕潤。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志》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

⑤ 「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是指哪裡

陽關是我國古來代陸地對外交通的咽源喉之地,古代絲綢之路南路必經之地,在今天的甘肅省敦煌市西南方向古董灘附近。

陽關是因為坐落在玉門關南邊,所以取名陽關。漢武帝時期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咽喉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西漢王朝為了抵禦匈奴,在河西走廊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個郡,同時設立玉門關和陽關兩個關隘。

⑥ 陽關的地理位置

陽關的現址是在甘肅省的敦煌市的西南部,在古董攤附近。

⑦ 陽關在哪

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的南湖鄉境內,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它是漢武帝時設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關隘,在軍事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歸國,就是從天山南麓西入陽關回到長安的。 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西漢王朝為抗南昌匈奴,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此,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西漢以來,各個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里戌守征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遊客曾在這里驗證過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 據史料記載,西漢時,南湖置龍勒縣,陽關為都尉治所。魏晉時在陽關置縣,唐代設壽昌縣。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宋以後,來自白龍堆的流沙逼著人們東撤,陽關被無情的沙漠掩埋了。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堞早已盪然無存,僅剩有墩墩山上被稱為"陽關耳目"的一座烽墩。殘高4.7米,底長寬8-7.5米,頂長寬8-6.8米,攀登烽頂,方圓數十里盡收眼底。墩台南側是一片四、五公里見方的凹地,人稱"古董灘",到處可見碎瓦殘片,是當年歷史的見證。 古董灘流沙茫茫,一道道錯落起伏的沙丘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餘座大沙梁。沙梁之間是礫石平地。漢唐陶片,鐵磚瓦塊,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顏色烏黑、質地細膩、堅硬如石的磚塊,千萬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陽關硯"就是用這種鐵磚磨製的。因為它曾是陽關城牆上的磚塊,便稱之為陽關磚,用它做的硯台便叫"陽關硯",其特點是冬不結冰,夏不縮水。如果你運氣好,還可能會揀到金、銀、瑪瑙、五銖錢、陶器、箭頭、鐵刀片……當地人說:"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 古董灘上的古董為啥這樣多呢?相傳唐天子為了和西域於闐國保持友好和睦的關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於闐國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要送好多嫁妝。金銀珠寶,錢幣綢緞,應有盡有。送親隊帶著嫁妝,長途跋涉來到了陽關。當時這里是綠樹掩映的城鎮、村莊、田園。因為出了陽關便是無際沙漠,路途艱難,送親隊伍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出關的准備。不料,晚上狂風大作,黃沙四起,天黑地暗。這風沙一直颳了七天七夜。待風停沙住之後,城鎮、村莊、田園、送親的隊伍和嫁妝全部埋到了沙丘下。從此,這里便荒蕪了。等到大風颳起,流沙移動,沙丘下的東西就露出了地面。 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然而,今天的陽關、南湖,已是柳綠花紅、林茂糧豐、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烽火台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遊人漫步在長廊里,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弔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

⑧ 陽關因地理位置獨特而經歷了什麼

根據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載,在公元前111年的時候漢武帝「列四郡內,據兩關」容。其中的四郡,指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兩關,指的就是玉門關和陽關。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西南70千米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由於陽關的地理位置獨特,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漢代開始,陽關就曾設都尉管理軍務。漢代至唐代,陽關一直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以後的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數不清的將士曾在這里戍守征戰,數不清的商賈、僧侶、使臣曾在這里驗證出關,數不清的文人墨客為陽關留下了不朽的詩篇。後來的唐代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綢之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由於歷史久遠,陽關關城烽燧能夠保存下來的非常少。特別是至宋代以後,因與西方交流的陸路交通衰落,陽關的古關逐漸被廢棄。

⑨ 古時候的陽關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陽關
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志》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傑作,可謂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廣為流傳。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志》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跡」列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盪然無存,僅存一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讓後人憑吊。在山南面,有一片一望無際的沙灘,這里沙丘縱橫,有一道道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當地人稱為「古董灘」。在古董灘沙丘之間的礫石平地上,散布著許多古代的錢幣、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古遺物,分布廣泛,隨手可撿。所以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除此之外,這里還殘存部分房屋、農田、渠道等遺址,當大風過後,這些遺址清晰可見,引人矚目。古董灘面積約上萬平方米,面積大、散布文物豐富。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工作隊勘察古董灘四十道沙梁後,發現了大片版築遺址。經挖掘、測量,這里的房屋基礎排列清晰整齊,附近有斷續寬厚的城堡牆基,還出土了大批遺物。從遺跡及文物分布來看,在古代這里是一個十分繁華的地方。此挖掘發現與《新唐書·地理志》及敦煌遺書《沙洲圖經》等史料記載的漢代陽關位置相符合,考古學家根據史料考證,認為現在的古董灘就是古代陽關的關城所在地。至於陽關何時何因被掩埋,至今還無從考證。

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今日的陽關,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凄涼委婉的代名詞,陽關一帶已是敦煌最大的葡萄基地。站在烽燧高聳的墩墩山上,舉目遠視,綠樹蔥蔥,一派塞上綠洲的好景色。

TTGTTG
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玉門關南,是出塞必經之地。

⑩ 陽關是哪裡吖

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志》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傑作,可謂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廣為流傳。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志》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跡」列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盪然無存,僅存一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讓後人憑吊。在山南面,有一片一望無際的沙灘,這里沙丘縱橫,有一道道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當地人稱為「古董灘」。在古董灘沙丘之間的礫石平地上,散布著許多古代的錢幣、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古遺物,分布廣泛,隨手可撿。所以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除此之外,這里還殘存部分房屋、農田、渠道等遺址,當大風過後,這些遺址清晰可見,引人矚目。古董灘面積約上萬平方米,面積大、散布文物豐富。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工作隊勘察古董灘四十道沙梁後,發現了大片版築遺址。經挖掘、測量,這里的房屋基礎排列清晰整齊,附近有斷續寬厚的城堡牆基,還出土了大批遺物。從遺跡及文物分布來看,在古代這里是一個十分繁華的地方。此挖掘發現與《新唐書·地理志》及敦煌遺書《沙洲圖經》等史料記載的漢代陽關位置相符合,考古學家根據史料考證,認為現在的古董灘就是古代陽關的關城所在地。至於陽關何時何因被掩埋,至今還無從考證。
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今日的陽關,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凄涼委婉的代名詞,陽關一帶已是敦煌最大的葡萄基地。站在烽燧高聳的墩墩山上,舉目遠視,綠樹蔥蔥,一派塞上綠洲的好景色。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