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理環境及礦產資源
1. 湘西的地理環境是什麼樣的為什麼那麼多土匪
多山 交通不便 與外界隔絕 所以土匪便於藏匿 不過現在都開發了 鳳凰古城
2. 湖南省湘西州的地緣優勢
1、資源豐富。湘西地區大小河流密布,水力資源蘊藏量741.32萬千瓦,可開發量582.47萬千瓦,分別佔全省的48.4%和53.7%,境內有五強溪、鳳灘、江埡和碗米坡等大型水電站。2003年,湘西地區有林地面積達389.3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62.9%,森林覆蓋率為62.34%,比全省高9.21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達11601.6萬立方米;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擁有金錢豹、娃娃魚、獨角獸等國家保護動物和南方紅豆杉、伯樂和珙桐等珍稀樹種。湘西地區已基本探明儲量礦產資源近百種,錳儲量居全國第2位,鉛鋅居全國第3位,汞居全國第4位,黃金、磷礦、重晶石、大理石等儲量均居全省首位。湘西地區山奇水美,風光秀麗,擁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張家界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達500平方公里,融山、水、洞和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自治州的鳳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里耶古城遺址及秦簡;懷化的沅陵黔中郡故城遺址、芷江抗戰勝利受降坊以及丹霞地貌群——通道萬佛山;邵陽的武岡雲山國家森林公園和被譽為南方「呼倫貝爾」的南山牧場。
2、具有較好的區位和交通優勢。湘西地區處於五省交界之處,是湖南省通往雲貴渝的門戶地帶,也是全國東部地區經濟技術向西南輻射和西南地區物資向東流轉的必經之地,起著引東接西、連南通北的重要作用。湘黔、枝柳和渝懷鐵路呈「大」字型在此交匯,懷化火車編組站是全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320、319、209國道和上瑞、長渝高速公路貫穿其境;張家界機場已開通40多條航線,在建的懷化芷江機場即將建成使用;沅水、澧水通航能力較強。湘西地區已初步形成以鐵路、公路為主,航空、水運為輔的立體交通網路。
3、產業開發初具規模。從工業看,湘西地區共有規模工業企業804家,初步形成了以電力、冶金、食品、醫葯和化纖等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發展了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重點骨幹企業。從農業看,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較高,為發展延季及反季節蔬菜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雪峰蜜桔、漵浦棗子、獼猴桃、葯材種植業和湘西黃牛、乳業等養殖業均已形成較大的開發規模。從第三產業看,湘西地區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並通過改造和新建一批賓館酒店,提高接待能力,進一步發展壯大旅遊業,從而帶動了第三產業迅速發展。2003年,湘西地區旅遊景點接待能力達15.17萬人次/天,共接待國內遊客1364.23萬人,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0.16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0.87億元,增長9.7%。
3. 湘西經濟發展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
湘西一個由土家族、苗族以及漢族雜居的地方。
經濟發展優勢主要體現在。
1、地版理優勢,權湘西是山地和丘陵比較密集的地方,氣候適中。畜牧業、林業、礦產資源比較豐富。
2、少數民族集聚地,民族風情濃厚、民風淳樸、民間工藝品的多樣性,為湘西旅遊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3、其次就是紅色旅遊和自然保護區的開發。
缺點:多山地和丘陵,交通相對來說不算很便利,高速網、鐵路網均不發達!由於幾千年的少數名族文化傳統,思想相對來說比較封閉!生活方面基本屬於自給自足。。。
4. 湘西有哪些礦產資源企業
湘西 其實不能限制與湘西 應該是重慶 湖北,湖南 貴州交界的地方
礦產資料比較厲害的是錳礦和釩礦。
5. 魅力湘西的地理位置
張家界魅力湘西國際文化廣場,是張家界武陵源景區歷史最悠久的演藝劇院回,歷經十答五年的發展,已逐漸成為全國著名旅遊文化演出實體,湘西民族特色濃厚鮮明。
景區位於風景如畫的武陵源區畫卷路,興建於2008年,2010 年4月份向中外遊客開放,佔地31.22畝。張家界魅力湘西國際文化廣場景區由文化廣場、湘西民居博覽中心、少數民族工藝品展覽交流中心、擺手堂、室內大型民族歌舞劇場、 室外原生態民族篝火晚會、魅力湘西遊客服務中心等組成。
6.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理環境
湘西州位於湖南省西部偏北, 酉水中游和武陵山脈中部。其地域范圍為東經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之間。東鄰貴州省銅仁市,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接懷化市麻陽縣,西連懷化市沅陵縣,北抵張家界市。東西寬約17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全州國土面積1546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5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總面積的7.3%。
武陵山脈自西向東坐落在湘西州境內,系雲貴高原東緣武陵山脈東北部,西騎雲貴高原,北鄰鄂西山地,東南以雪峰山為屏。
湘西州境,地處雲貴高原北東側與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結合部,武陵山脈由北東向南西斜貫全境,地勢南東低、北西高,屬中國由西向東逐步降低第二階梯之東緣。西部與雲貴高原相連,北部與鄂西山地交頸,東南以雪峰山為屏障,武陵山脈蜿蜒於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800~200米,西北邊境龍山縣的大靈山海拔1736.5米,為州內最高點;瀘溪縣上堡鄉大龍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為州內最低點。
湘西州西南石灰岩分布極廣,岩溶發育充分,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岩密布,因地殼作用形成小片峰,以花垣排吾鄉周圍最為典型。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區,平均海撥200~500米,溪河縱橫其間,兩岸多沖積平原。地貌形態的總體輪廓是一個以山原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並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區地貌。 2015年,全州生產總值為512億元,增長9.2%(不含新增卷煙易地生產指標生產總值為497.2億元,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5.7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73.4億元,增長6.5%(不含新增卷煙易地生產指標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58.6億元,增長4.5%);第三產業增加值262.9億元,增長12.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9488元,增長8.4%。
2015年,全州三次產業結構為14.8∶33.9∶51.3。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7%。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6%、25.3%和69.1%。 2015年,農業增加值58億元,增長4%;林業增加值3.6億元,增長3.6%;牧業增加值12.7億元,增長3%;漁業增加值1.4億元,增長4%。
2015年,全州糧食播種面積182.59千公頃,增長0.9%;棉花種植面積0.19千公頃,下降5%;油料種植面積60.88千公頃,與去年持平;蔬菜種植面積62.23千公頃,增長0.4%。
2015年,全州糧食總產量85.4萬噸,增長1.3%;蔬菜產量78.2萬噸,增長3.3%;油料產量9.05萬噸,增長0.5%;茶葉產量0.27萬噸,增長28.96%;豬肉產量7.7萬噸,下降3.5 %;水產品產量2.18萬噸,增長1.5%。烤煙產量3.2萬噸,增長24.2%。
2015年,全州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分別達2146個、652家,擁有家庭農場6000多戶、規模養殖戶2400多戶,實現農村土地流轉24.3萬畝。新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20萬人,農網改造累計完1596個村,改造率達86.7%,完成農村公路硬化1315公里。
2015年,全州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980公頃;增長1.19%;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80公頃;開工各類水利工程4.18萬處,投入資金10.78億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315萬立方米。 2015年,全州工業增加值為141.6億元,增長7.6%(不含新增卷煙易地生產指標工業增加值126.9億元,增長5.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93.1億元,增長8.1%(不含新增卷煙易地生產指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8.3億元,增長5.2%)。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增長45.7%,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為2.4%,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0.2%,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66.9%,比上年下降15.4個百分點。非公有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4%。
2015年,全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7.1億元,下降14.6%。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0.2億元,增長27.8%;集體企業實現利潤77萬元,下降172.8%;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6.5億元,下降17.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0.1億元,增長176.7%;其他內資企業實現利潤0.3億元,增長12.8%。規模以上工業大類行業中,利潤總額居前五位的是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醫葯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分別實現利潤1.5億元、1.3億元、1.2億元、0.6億元和0.5億元。
2015年,全州建築業增加值32.2億元,增長2%。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總產值46億元,增長0.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38.7萬平方米,增長6.3%;房屋竣工面積119.4萬平方米,增長1.5%。 2015年,全州固定資產投資371億元,增長19.4%。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投資249.1億元,增長24.7%;非國有投資121.9億元,增長10.3%。民間投資114.2億元,增長9.8%,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30.8%。分投資方向看,民生投資54.2億元,增長24.8%;生態投資23.3億元,增長80.8%;基礎設施投資170.5億元,增長25.9%;高新技術產業投資12.7億元,下降13.5%;技改投資65.6億元,增長25%;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47億元,增長17.1%。
2015年,全州施工項目801個,比上年增加48個,增長6.4%。其中,新開工項目479個,增加66個,增長16%;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171.4億元,增長27.7%。州慶重點項目開工建設184個,累計完成投資325億元。
2015年,全州房地產開發投資54.1億元,增長30.3%;其中住宅投資38.9億元,增長34.7%。商品房銷售面積161.2萬平方米,增長30.1%;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53.3萬平方米,增長39.6%。商品房銷售額46.9億元,增長18.6%;其中住宅銷售額39.8億元,增長34.1%。
2015年,全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1億元,增長10%。分經營地看,城鎮零售額166.4億元,增長12.8%;鄉村零售額37億元,增長12.8%。分行業看,批發業14.1億元,增長18.3%;零售業158.1億元,增長12.3%;住宿業5.8億元,增長9.3%;餐飲業25.5億元,增長13.6%。
2015年,全州限額以上法人商品零售額46.8億元,增長15.3%。分商品類別看,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15.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41.1%,日用品類增長14%,書報雜志類增長21.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4.8%,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9%,機電產品及設備類增長21.8%,汽車類增長19.9%。
2015年,全州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7%,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96.3%,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94.5%,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100.4%。
2015年,全州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16億美元,下降50.3%。其中出口1.08億美元,下降52.6%;進口0.08億美元,增長56.2%。實際利用外資1200萬美元,下降48.4%。全州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01.6億元,增長22.4%,新引進投資過億元重大項目26個,合同引資792.4億元。
2015年,全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362.4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16.97億元,分別增長19.6%和24.3%。其中接待入境遊客40.4萬人次,旅遊創匯收入5769萬美元。
7. 能給我發一篇《湘西地區地質地貌科考》嗎
規劃指導思想與目標
湘西地區城鎮體系規劃的指導思想是:
●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循環經濟理念,統籌和協調城鎮與區域的關系,建設節約型湘西。
● 立足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基礎設施的改善,特色產業的開發,人口素質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促進地區經濟的振興和繁榮,全面實現小康目標。
●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合理引導城鎮發展,加快湘西地區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建立和完善區域城鎮體系,為推動城鎮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提供可靠保證。
發展戰略目標是:
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通過加速城鎮化,帶動地區發展,建設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湘西。
在總目標下實現五大具體發展目標:
● 目標一:加快城鎮化進程,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若干特色小城鎮為支撐的、規模有序、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
重點投資於城鎮,引導資金向城鎮集中,擴大城鎮用地和人口規模,大幅度提高城鎮化水平。201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32%左右(其中懷化、張家界、湘西州三市州為36%),2020年為46%左右,城鎮人口2010年為430萬左右,2020年的城鎮人口將達到 635萬左右。在湘西地區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點鎮和一般建制鎮的網路體系。
● 目標二:大力發展城鎮經濟,經濟總量持續健康穩定增長
經濟增長速度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GDP年均增長10%,總量由2003年的55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070億元左右,2020年的2800億元,人均GDP由2003年的4248元,增加到2010年的8000元,2020年的2萬元。
● 目標三:建設湘西地區綠色生態屏障,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通過綠化城鎮、保護天然林和大江大河源頭,調整結構等措施,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至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 65%。
● 目標四:提高教育、科技水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發揮城鎮教育中心的功能,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城鎮產業的科技水平。到2010年湘西地區整體水平要接近全省中等水平,到2020年,要達到全省中等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由目前的38%提高到60%以上。
● 目標五:建立健全區域統籌協調機制,實現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
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促進資源與生產力的合理配置和區域競爭力的整體提升,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城鎮化發展戰略
實施五大發展戰略
● 中心城市的龍頭帶動戰略
積極培育具有區際意義的中心城市,增強城市輻射力、吸引力、集聚力和綜合服務能力,使之成為帶動地區經濟增長的中心。首先要突出懷化、張家界作為本地區一級中心城市的地位,同時積極培育和發展吉首、武岡等二級中心城市。
● 區域合作開發戰略
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突出重點,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原則,從市場經濟規律和各地區經濟內在聯系以及自然地理特點出發,面向國內外大市場,加快與國內外市場經濟接軌的步伐。使全區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勢互補、分工合理、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
● 實施產業化帶動戰略
充分發揮特色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發展壯大、改造提升一批建立在當地優勢能源、礦產資源基礎上的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大力發展服務業,促進城鎮發展。
● 實施旅遊帶動戰略
整合湘西地區特色民族文化和旅遊資源,並逐漸帶動旅遊產品加工與第三產業的大力發展,使城鎮成為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業發展的強有力支撐,同時通過旅遊開發,積極推動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及城市經濟的發展。
● 實施文化帶動戰略
充分發揮地區的文化底蘊,激發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品牌,從而擴大湘西地區的影響,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帶動城市的旅遊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
產業發展布局
● 建設「十」字型經濟隆起帶
總體思路是以中心城市為依託,以交通干線為骨架,形成由點帶線的開發模式。以懷化等城市為點,以鐵路線為開發軸,把「十」字型軸線作為全區經濟優先發展帶。通過懷化、張家界、吉首、武岡等點的極化,壯大點的規模,然後通過點的擴散,促進交通線上及周圍次級點的成長,進而形成發展軸為經濟分布重心的「十」字型經濟隆起帶。
● 構建四大經濟圈
構築以張家界為核心的旅遊型產業經濟圈;構築以吉首為重點的特色產業型生態經濟圈;構築以懷化為中心的物流型生態經濟圈;構築以邵陽為依託、以武岡為中心,以特色農業為主體的綠色食品產業經濟圈。
● 建設五大生產基地
生態旅遊基地、綠色食品基地、林果基地、葯材基地、水電基地。
● 突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
湘西地區的產業開發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應該抓住本地區的資源特點發展優勢產業。
1.融自然景色與民族風情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業
2.以水電為主的能源工業
3.基於特色資源的綠色食品工業
4.以天然葯材為主的生物醫葯工業
5.以交通樞紐和區位條件為基礎的物流和邊貿業
6.依託礦藏資源發展的礦產業
空間結構與布局
湘西地區形成中心城鎮集聚、主導產業突出、空間軸線發展,以點帶線、以線拓面的網路型、開放式區域城鎮空間結構和城鎮功能布局體系。
「三軸四心」的區域空間結構
● 主軸線:是聚合區域核心功能的湘西地區發展「脊樑」,慈(利)一通(道)為城鎮發展主導軸線,以懷化、張家界、吉首為依託,以枝柳鐵路、包茂高速公路和209國道為聯系通道和輻射軸線,構築湘西地區城鎮、經濟、產業發展主軸線。此軸線從北至南縱貫慈利、張家界、永順、古丈、吉首、鳳凰、麻陽、懷化、中方、洪江、會同、靖州、通道等縣市,是本區域主次城鎮分布最密集地帶,集聚了區域商貿物流、旅遊生態等主導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主要作用。
● 次軸線:龍(山)—新(寧)和新(晃)—漵(浦)兩條城鎮發展次軸線,龍(山)—新(寧)發展軸從北至南貫穿龍山、桑植、張家界、沅陵、辰溪、漵浦、洞口、武岡、新寧等縣市;新(晃)—漵(浦)發展軸從西至東貫穿新晃、芷江、懷化、漵浦等縣市。形成湘西城鎮發展縱橫兩條次軸,龍新軸集聚了一定的旅遊資源、新漵軸集聚了商貿物流產業,構成湘西地區產業發散輻射體系。
● 「四心」:湘西地區四個中心城市(區域城鎮經濟增長極核)——懷化市區、張家界市區、吉首市區和武岡市區。四個中心城市具有較好的基礎和優越的發展條件,並已經形成各自所在區域的功能中心,懷化的物流、張家界的旅遊、吉首的商貿、武岡的食品已成為區域產業支柱的經濟龍頭。隨著各自特色產業的強化發展,四個中心城市的經濟水平將會迅速增強,其在區域中的影響和輻射范圍更廣、作用更強。
「兩主兩次六層次」的城鎮等級體系
● 區域性主中心——懷化市:我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湘西地區及周邊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湘、桂、黔、渝、鄂五省(市、區)邊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規模57萬人左右。
● 區域性主中心——張家界市:以「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為依託的面向國際的新型山水旅遊城市。城市人口規模35萬人左右。
● 區域性次中心——吉首市:湘西自治州首府,湘、鄂、渝、黔四省邊區的物流中心和旅遊集散中心,以發展商貿、旅遊、優勢資源特色加工業為主的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規模35萬人左右。
● 區域性次中心——武岡市:在邵陽市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下,逐步建設成為邵陽市域西部六縣市的中心城市,是發展以食品、機械工業為重點,以商貿和旅遊業為主導,具有古城風貌特色的現代山水城市。城市人口規模25萬人左右。
● 片區中心——慈利:以發展商貿、食品、建材、化工、旅遊為主的山水園林城市。
● 片區中心——龍山:湘、鄂兩省邊區重要的邊貿城市,以旅遊、商貿為主的新型城市。
● 片區中心——花垣:以發展礦產品深加工為主的現代工貿城市。
● 片區中心——鳳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知名的風景旅遊城市。
● 片區中心——漵浦:懷化市域的東大門,是懷化、益陽、婁底、邵陽四地區交接地重要商貿交換中心。
● 片區中心——洪江市:湘西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湘西南部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懷化市域次中心城市。
● 片區中心——靖州:懷化市域南部三縣市的首位城市,湘西地區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湘黔邊境重要的邊貿城市,湘西南地區重要的經濟輻射點和重要的中心城市。
● 片區中心——沅陵:以發展商貿、有色金屬、旅遊為主的現代新型城市。
● 片區中心——新寧:以「崀山風景名勝區」為依託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旅遊服務基地。
● 片區中心——隆回:以發展商貿、建材、機械、旅遊為主的山水園林城市。
● 縣域中心城市——永順、保靖、古丈、瀘溪、辰溪、麻陽、芷江、新晃、會同、通道、綏寧、洞口、城步縣城,是縣域一級中心城市,規模為10萬人左右小城市。
● 重點鎮——經濟現狀條件好,帶動作用強,有發展潛力或者區位條件較好的小城鎮共選擇了33個。規模為2—8萬人。
● 一般小城鎮——其他建制鎮共142個,規模為2萬人以下小城鎮。
生態環境建設
● 規劃目標
要繼續維持良好的自然生態和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生態破壞趨勢得到完全控制,環境污染得到完全控制和有效治理。將湘西地區建設成為生態良性循環、環境清潔優美、經濟持續發展的生態型區域。
1. 人口、資源與環境——良性循懷
遵循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使人口數量保持在環境容量以內。合理地、有節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變資源掠奪式粗放生產經營為資源節約型集約經營,從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向以內涵增值再生產為主;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最佳效益。
2.整體生態環境——根本改善
加強實施以天然林保護,荒山荒地綠化,坡耕地退耕還林(草)為主要內容的造林綠化工程,減少水土流失,治理現有污染源,根本改善生態環境。
3.生態脆弱地區——生態移民
對自然條件差,缺乏人類基本生存條件的地區,實行有計劃的生態移民,將這一地區居民逐步遷移到城鎮或城鎮郊區,從事二、三產業或城郊農業,使生態脆弱地區永久恢復生態。
4.生態敏感地區——重點保護
對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主要河流的源頭,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地區實行嚴格的環保措施,重點加以保護。
● 生態功能分區
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因地制宜實施相應的生態建設和保護策略。
湘西地區劃為以下四大生態功能區:
武陵山地生態區、沅(陵)麻(陽)紅岩盆地生態區、雪峰山山地生態區、邵陽丘陵盆地生態區。
● 生態建設重點
一是退耕還林工程。二是防護林建設工程。三是綠色通道建設工程。四是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五是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六是生態移民工程。七是礦山地質保護工程。
旅遊業發展
● 重點打造十三大特色旅遊區
1.張家界世界遺產、自然風光、生態觀光度假旅遊區
2.溇水—九天洞—八大公山自然山水旅遊區
3.里耶—烏龍山戰國古城(含保靖酉水古纖道)、溶洞旅遊區
4.猛洞河—棲鳳湖自然山水旅遊區
5.吉首—鳳凰古城特色民族風情旅遊區(含邊城)
6.鳳凰山—五強溪水上活動和古黔中郡歷史文化生態旅遊區
7.洪江古商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8.芷江和平文化旅遊區
9.靖州—通道—黃桑侗文化兩江民俗風情旅遊區
10.崀山丹霞地貌、森林風光旅遊區
11.武岡—城步森林草原風光旅遊區
12.新晃夜郎文化旅遊區
13.隆回瀑布群旅遊區
● 重點培育七條旅遊精品線路
1.張家界—永順—龍山—吉首—鳳凰—洪江—武岡—崀山 湘西風光之旅
2.張家界(慈利)—吉首—鳳凰—洪江—通道—桂林 情城之旅
3.張家界(慈利)—猛洞河—坐龍溪—棲鳳湖—吉首—鳳凰—貴陽 山水之旅
4.長沙—沅陵—張家界—永順—古丈—吉首—鳳凰—洪江—洞口—隆回—長沙 神秘湘西循環之旅
5.張家界(慈利)—古黔中郡—芷江和平文化園—新晃夜郎谷—鳳凰古城 歷史文化之旅
6.張家界(慈利)—吉首—洪江—洞口—綏寧—城步(南山) 森林(草原)商城之旅
7.長沙—崀山—雲山—南山—龍勝—桂林 山水之旅
● 旅遊城鎮建設
構建以張家界為中心,以吉首、鳳凰、新寧為重點,以永順、龍山、瀘溪、古丈、麻陽、沅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岡、城步、隆回等為節點的旅遊城鎮網路,使之成為湘西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支撐和依託。將張家界建成國際性旅遊城市,吉首、鳳凰、新寧建成全國型旅遊城市,永順、龍山、瀘溪、古丈、麻陽、沅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岡、城步、隆回建成湖南省的旅遊強縣和區域性旅遊城市。
綜 合 交 通
● 交通發展總體目標
通過構築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交通運輸體系,形成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協調配合、內外交通聯系緊密的綜合性強、效率高的公路、鐵路、航空、水路立體交通網路。
● 航空:以張家界荷花機場為核心,以銅仁大興機場、芷江機場和武岡機場、黎坪機場為外圍航空港的航空運輸網路群,為湘西地區的經濟建設、區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 鐵路:通過現在鐵路的完善和新建鐵路的建設,湘西地區將形成「五橫一縱」的鐵路干線布局。
● 公路:規劃期末建成由高速公路和一、二級公路組成的,以懷化為中心,內聯區域內各個城市,外聯周邊省、市區之間直接快速交通聯系的「兩縱五橫」湘西地區干線公路骨架網路。
城鎮建設用地
實行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城鎮建設用地盡可能選用閑置地、荒地、山丘地,不佔或少佔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對於城鎮建設佔用的耕地,必須做到占補平衡。結合抗震、人防的建設需要,大中城市和設防城市要積極開發和綜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
規劃2010年、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分別為44220公頃、70000公頃。主要城市建設用地控制指標規劃見下表。
主要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控制指標
序號 城市
名稱 2010年 2020年
城市人口(萬) 人均用地(m2) 總用地(km2) 城市人口(萬) 人均用地(m2) 總用地(km2)
1 張家界 22.5 111 25 35 100 35
2 懷化 43 107 46 57 107 61
3 吉首 25 95 24 35 98 34
4 武岡 15 100 15 25 100 25
風景名勝區體系
規劃湘西地區風景名勝區形成國家重點、省級和市縣級三級風景名勝區體系。其中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由現狀3處增加到9處,德夯風景名勝區(2005年已升格為國家級)、鳳凰風景名勝區、南山風景名勝區、萬佛山風景名勝區、法相岩雲山風景名勝區、里耶—烏龍山風景名勝區由省級升格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為16處,將瀘溪沅水風光帶風景名勝區(2005年已升格為省級)、芷江風景名勝區、虎形山—花瑤風景名勝區(2005年已升格為省級)、五雷山風景名勝區、思蒙風景名勝區、羊角尖大峽谷風景名勝區、夜郎谷風景名勝區升格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社會事業發展
建立完善的區域服務中心體系和城鄉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包括教育科研、文化、體育、醫療衛生、市場建設、社會福利等各個方面。加快現化文明向農村輻射、擴散和城鄉融合步伐,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整體生活質量,增加區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空 間 管 制
為了合理保障城鎮體系規劃的正確實施,綜合考慮城鄉空間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和湘西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將整個湘西地區分為區域生態綠地保護區,區域基本農田保護區,區域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區,區域城鎮發展區,區域重大基礎設施與通道建設區等五大類,分別對各類區域提出保護與管制措施。為空間開發管理提供依據。
行 動 計 劃
籌劃和實施近期迫切需要進行的六項重大行動。
● 行動一:強化區域協作——發揮整體優勢
加強湘西地區與周邊五省市區交界區的經濟協作力度,加強與湘中及湘東地區的合作,拓展自身的發展空間。
——發展覆蓋不同地區的各種經濟協作區,不斷完善各種區域組織、經濟網路和區域市場。
——大力促進邊境貿易,消除市場壁壘。
——加強企業聯合,組建大型企業集團,發展規模經濟。
——加強人才的培訓和交流,促進各地經濟發展成功經驗的交流與移植。
——加強對外通道的建設,打通湘西地區對外交通的瓶頸。
● 行動二:培育中心城市——形成重要增長極核
中心城市是目前湘西地區城鎮體系中的薄弱環節,經濟實力和人口規模都明顯偏低。注意發揮大中城市在大湘西地區城鎮體系中的龍頭地位。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和用地規模,使之盡快發展成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大中城市,發揮其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以滿足湘西地區城鎮體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擴大城市規模,加強對城市空間布局的科學規劃。
——突出其功能建設,調整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
——重視發揮經濟、金融、信息、貿易、科教和文化中心的作用。
——保證生態綠地,促進可持續發展。
● 行動三:突出發展優勢產業——增強經濟實力
湘西地區的優勢在資源,要利用高新技術開發湘西豐富的礦產、水力、林木、特色農業等資源,開展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大力發展特色果品加工業和生物制葯業。
——集中優勢發展水電業和礦產品加工業。
——加強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和挖掘,加快發展民族風俗旅遊業。實現資源整合,壯大旅遊產業。
——扶優扶強,著力培育一批骨幹企業。
——走集約化、集群式發展的道路,每個市州集中辦好1-2個工業園區,每個縣市集中辦好一個工業園區。
● 行動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構建生態區域
轉變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思路,變退耕為退人和退耕並重,即把扶持貧困地區發展、村村通工程、救災抗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治水土流失等與加塊城鎮化統籌規劃。在環境脆弱地區實現生態移民,並與大力發展勞務輸出,與推進人口的跨區域遷移和異地城鎮化結合起來。近期應抓緊實施四大工程:
——以提高森林覆蓋率為目標的生態工程;
——以農村沼氣為重點的農村能源工程;
——以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風景名勝區核心保護區人口遷移為主的生態移民工 程;
——以城市空氣、水環境質量、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為主要內容的環境保護工程。
● 行動五:完善內外交通網路——實現交通一體化
提高區域內外城市間的交通可達性,縮短時間距離,增強交通運輸能力。
——繼續抓好國道省道改造,建成常吉、常張、邵懷、懷新高速公路及包頭至茂名湖南段高速公路和若干連接線。
——加快區域通往鄰省的省際公路建設,完成鳳凰至貴州大興機場公路,城步至貝子河公路,慈利至石門等公路的建設。
——建設和改造沅陵至張家界、龍山經桑植至張家界、新寧高木氹至塔子寨等旅遊線路公路。
——加強縣際及縣通鄉,鄉通村公路建設。
——加快張家界機場的擴容改造。
——搞好沅水、舞水、酉水等航道改造,加強沅陵碼頭配套設施建設。
——加快區內鐵路貨站的改造,建設渝懷鐵路東延和張家界至黔江鐵路。
● 行動六:實施人力資源全面開發——增強發展後勁
人力資源全面開發既是湘西地區開發的基礎,也是湘西地區開發的根本目的。實現人力資源全面開發,一是現有勞動力的充分就業; 二是人口素質的全面提高。
——構建人力資源自由流動的制度環境。
——構建人力資本形成的機制。
——強化義務教育,推進非義務教育產業化。
——發揮城鎮科教中心的功能,重點辦好懷化學院、吉首大學以及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文化科技教育和後續教育基地。
實 施 機 制
● 成立區域協調機構
建議成立湘西地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主要著重解決湘西地區區域內不同的行 政單元之間因行政分割導致的在區域層面上存在的資源利用、產業布局、環境影響、基礎設施對接等主要問題。
● 制定湘西地區協調發展的規章制度
啟動《湘西地區開發規章制度》的制定工作,並力爭早日完成。其內容主要是規范政府行為,制定產業政策,建立人才保障機制等。通過建立法制化管理機制,穩定可靠的投資機制,嚴格的土地供應機制和靈活的稅收機制,控制引導建設項目取向,鼓勵基礎設施建設,避免重復和盲目建設,共享資源,提高建設效益,實現湘西地區城鎮體系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 健全湘西地區協調手段
綜合運用政策手段、規劃手段、經濟手段、科技手段等,多管齊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湘西地區城鎮體系的協調機制。
● 建立規劃實施監測、信息反饋機制
為確保湘西地區城鎮體系規劃對湘西地區城鎮發展發揮綜合調控作用,並能隨未來發展的實際情況作適時調整,應建立規劃實施監測機制,跟蹤反饋,定期修編。
8. 沈從文湘西小說中描寫湘西地理環境的部分
田園牧歌詩情畫意的湘西世界
《邊城》是沈從文一部優秀的中篇小說,作者創作時曾告給讀者:「我准備創作一點純粹的詩,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情感上積壓下來的一點東西,家庭生活並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點傳奇,一種不朽的痛苦經驗,一分從我『過去』負責所必然發生的悲劇.換言之,既完美愛情生活並不能調整我的生命,還要用一種溫柔的筆調來寫愛情,寫那種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與我過去感情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4]。」顯而易見,作者的緣由,是出於「不朽的痛苦經驗」,是對於過去甜美生活的痛苦回憶。
《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國。在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美,這里人人勤勞,為他人作奉獻,如老船夫忠於職守,對過河人分文不收,即使硬給他也要退回去,實在難卻的則買了煙茶再招待過往的鄉親。這里雖有貧賤之分,富人卻樂施好善,如掌水碼頭船總順順不因家境富實而盛氣凌人,能夠常常體恤窮人,送給老船夫鴨、粽子等;老船夫死後,他資助並組織安排以料理喪事。這里未經商業文化的侵染,商人好義遠利,如屠戶見老船夫前來買肉,特意切一塊好肉給他,執意不收老人的錢。楊馬兵、翠翠、天保、儺送、商客、妓女、船工,各式人等均待人以誠,表現出仁厚、純朴的原始民風。加上美麗的自然環境,青山綠水,往來的船隻,彎彎的山路,吊腳樓支撐的茶峒小鎮,儼然是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
《邊城》中,翠翠是沈從文傾注了「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沈從文在《老伴》、《水雲》等文章中說過,翠翠是由「絨線鋪小女孩」、青島嶗山的「一個鄉村女子」以及「身邊新婦」三個原型「合成」的。是經過作者鄉戀情結與懷舊思想孕育起來的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翠翠的出身具有傳奇性,是其父母聖潔愛情的結晶。她的母親即老船夫的女兒與茶峒一位軍人熱戀並且懷孕,軍人既不能違背老船夫女兒的意願與之遠走高飛,又不能回軍隊有損軍隊的名譽,便服毒以身殉情;船夫女兒疼愛腹中胎兒,待生下翠翠後去飲冷水致死,追隨情人而去。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小相依為命。「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為一個眉目清秀、聰慧溫柔,且帶有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既是人的至性---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孕育與教化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沈從文同樣是把他放在「愛」與「美」的人性天國進行刻畫的。
他是邊城世界裡的公僕,五十年如一日,在溪水中為往來過客擺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職,任勞任怨,鞠躬盡瘁。他為別人活著,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靠公家發給的三斗米、七百錢維持祖孫二人的清貧生活。他質朴憨厚,俠義心腸,不僅拒收過客的錢財,而且慷慨大方、善待鄉親,有時在渡口遇到熟人,常請到家中喝酒,有時在城裡別人想嘗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蘆遞上讓人喝個夠,因此他頗受眾鄉親的尊重。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它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劃船人一點「敬意」。
《長河》以沅水上游碼頭呂家坪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沈從文依然以激情淋漓的筆觸,描寫呂家坪的人性美與風俗美,他一開篇就介紹當地橘子「只許吃不肯賣」的純朴風俗,尤其對呂家坪的橘林秋色、農家摘果、行人擺渡、船攏碼頭等鄉土風俗風情,描寫得絢麗多彩,詩意盎然,頗具鄉土氣息,從人性美的表現看,塍長順與夭夭身上,依然保留著老船夫與翠翠的影子,作者通過這兩個主要人物,表現著湘西自古不變的「常」,即人性永恆的美。
《三三》里的三三與翠翠、夭夭一樣,天真、單純、乖巧、活潑,有著湘西少女特有的純情天性,她生活的環境也與翠翠、夭夭生活的環境一樣,毫無世俗的侵染,堡子里比屋連牆、山明水秀、嘉樹成蔭、池水澄澈,魚戲其間,猶如浮在透明的空氣里,誰想吃魚了,誰都可以拿個釣竿去釣,願意釣多少就釣多少,末了,釣魚人總是把釣到的大魚送兩條給住在池塘門前的主人,而三三也在這個世外桃源般的仙境里,換幾回新衣,過幾回節,看幾回獅子龍燈,慢慢地就長大了。
9. 湖南湘西經濟開發區的地理環境
2016年湘西經開區共有公辦高校1所;公辦高等中學1所;公辦小學3所;公辦幼兒園1所。
高等院校: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高等中學: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學湘西經開區分校(在建)
小學:吉首大學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湘西經開區分校(在建)、湘西經開區實驗小學(在建)、湘西經開區灣溪小學
幼兒園:湘西自治州幼兒園湘西經開區分園(在建) 苗族銀飾:苗族人佩帶銀飾有四種作用:一是便於遷徙時「人走家隨」;二是「避邪」;三是身體健康狀況的「睛雨表」;四是裝飾打扮自己。苗族銀飾種類繁多,但從佩戴部位上劃分,大體可分為頭飾、胸飾、背飾三大類。頭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髻簪、耳環、項圈等;胸飾有胸鏈、針筒、圍腰,外加戒指、手圈及披肩、腰帶等。
苗族婚俗:鳳凰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
爬刀梯:爬刀梯是苗族還儺願祭祀儀式中庄嚴神聖的程序之一,充分表現苗族人民祭祀祖先時心靈的虔誠和苗族人民向祖先祈禱時感情的真摯,具有十分神秘的苗族巫文化色彩。
踩火犁:踩火犁,同爬刀梯一樣,原來都是苗族還儺願過程中向祖先表明心跡,祈求保佑的祭祀活動,因其驚險刺激且自成體系,久而久之便逐漸從祭祀活動中剝離出來,形成苗族獨特的高難度的傳統表演藝術。
攔門酒:攔門酒是苗家老的一種習俗,一些地方直呼「識友酒」。相傳古時候苗族的祖先生活在平原、湖濱,生活幸福。後歷盡峰煙,被迫遷徙至深山老林間。無情的歲月養成了苗家人豪爽狂放、愛憎分明的個性,但凡有人來訪,入門前主人以酒一碗敬之。飲者為友,就會受到苗家人的熱情款待。時代變遷,如今的攔門酒已成苗家歡迎貴客光臨的一種禮節。 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向順榮;
黨工委副書記:陳文君;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再貴;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吉鳳投資公司總經理:向鴻鵠;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伍郁文;
黨工委委員、紀工委書記:覃水來。
10. 湘西地區的地理地貌特徵
湘西地處雲貴高原之東側,北西高,東南低,屬中國由西向東逐漸降低第二階梯之東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由北東向南西斜貫全州,北部多山,有大小山峰130多座大靈山雄居州境北界,八面山、大青山、白雲山、太陽山、蓮花山、臘爾山、高望界、黑桃界、摩天嶺等崛起於西南貴州境內。最高點龍山縣大靈山1,736米,最低點瀘溪縣上堡鄉大龍溪出口河床97.1米。經多次抬升、剝蝕和夷平作用,形成了1,500~l,600米、1,200~1,300米、1,000~1,200米、800~900米、500~600米5個夷平面。大小溪流1.000餘條,幹流長度大於5公里的溪河530條,總長7,100多公里,河流密度40平方公里/條,水域面積舌州域總面積1,57%主要啊梳有酉水、猛洞洞、武水沅水和辰水。因受北西高、南東低地形條件和北北東向構造條件制約,域內主要河流流向,首先沿構造線方向呈近南北向,然後橫切山勢走向呈東西向匯於沅水、澧水之主流中。地面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小盆地、台地和高峰、溝谷和陡坡,相互交錯,山巒重疊,千姿百態。河床多被切割成峽谷,坡陡流急,梯級裂點多,水能資源豐富。域內耕地零星分散,土層厚薄不一,山上山下氣候變化明顯,山南山北降水量差異顯著,地層發育齊全,構造復雜多樣,礦產資源豐富。
碳酸鹽岩廣布,岩溶地貌發育,基岩裸露面積占州域總面積,19.2%。山原峰叢、峰叢峽谷和槽谷、溶蝕窪地和平原、溶蝕崗地和丘陵,以及溶溝、石芽、石林、漏斗、天坑、溶洞、落水洞、暗河、伏流等岩溶景觀到處可見。溶洞多而密布,形態多樣復雜,規模大小懸殊。經對827個溶洞調查,面積大於1萬平方米的39個。猛洞河小龍洞、花垣縣大龍洞、鳳凰奇梁洞、龍山縣惹迷洞、吉首市堂樂洞等,均已開發成旅遊勝地。
暗河十分發育,經對187條暗河調查,出露標高200~100米,流量0.05~150立方米/秒的岩溶大泉有150多處。
湘西州域總面積15,4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山原12,628.7平方公里,約占州域總面積81.5%;丘陵1,599.6平方公里,佔10.3%;平原635.2平方公里,佔4.1%;水域247.2平方公里,佔15.9%;其它面積379.4平方公里,佔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