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地理位置
1. 阿爾巴尼亞的地理特徵是怎樣的
該國總面積為28748平方公里(11,100平方英里)。位於東南歐巴爾干半島西岸。北接塞爾維亞和黑山(內蒙迪內格羅),容東北與馬其頓共和國相連,東南鄰希臘,西瀕亞得里亞海和伊奧尼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海岸線長472公里。
山地和丘陵佔全國面積的3/4,西部沿海為平原。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 東部為迪納拉山脈南延部分,一般海拔1000-2000米,最高峰耶澤爾察山,海拔2694米。山間多河谷盆地。山脈西側是海拔200-1000米的丘陵。
屬亞熱帶地中海海洋性氣候。降雨量充沛,年均為1300毫米。夏天乾燥。一年中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4度,最高達41.5度;最冷為一月份,平均氣溫7度,最低達零下10度。
主要礦藏有石油、鉻、銅、鎳、鐵、煤等。探明石油儲量約4.37億噸,鉻礦儲量3200萬噸。水利資源較豐富。
2. 阿爾巴尼亞是非洲國家么
正式國名抄: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拼音襲:ā ěr bā ní yà
阿爾巴尼亞語:Shqipēria
首都:地拉那
語 言:阿爾巴尼亞語為官方用語。
國家政要:總巴米爾·托皮(Bamir Topi),2007年7月當選,同年7月宣誓就職 ;總理薩利·貝里沙 ,2005年9月任職。
主要城市:科爾察、斯庫台、都拉斯和費里。
貨幣單位:列克。
位 置:面積為28748平方公里。位於東南歐巴爾干半島西岸。北接塞爾維亞(南斯拉夫),東北與馬其頓相連,東南鄰希臘,西瀕亞得里亞海和伊奧尼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海岸線長472公里。山地和丘陵佔全國面積的3/4,西部沿海為平原。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
面 積:28,784平方公里(11,100平方英里)。
人口:約313.4萬(1992年)。主要民族是阿爾巴尼亞族(98%),希臘族(1.8%),馬其頓族(0.1%),其餘有黑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族等(0.1%)。全國通用阿爾巴尼亞語。信奉伊斯蘭教(70%)、希臘東正教(20%)和羅馬天主教(10%)。
首都地拉那(Tirana)。境內多山,地中海氣候。工業在經濟中佔主要地位,世界主要鉻礦石生產國之一。
3. 阿爾巴尼亞首都是哪裡有那些著名城市使用何種語言
阿爾巴尼亞 首都:地拉那(Tirana) 2008-10-24 14:55 阿爾巴尼亞簡介 阿爾巴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干半島西部,北部和東北部分別與塞爾維亞、黑山及馬其頓接壤,南部與希臘為鄰,西臨亞得里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境內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77%,平原為23%。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降雨量充沛,年均為1300毫米。1月平均氣溫1~8℃,7月24~27℃。首都:地拉那(Tirana)
阿爾巴尼亞的地理概況
阿爾巴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干半島西岸,北部與東北部分別與塞爾維亞和黑山(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及馬其頓接壤,南部與希臘為鄰,西臨亞得里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
面積28748平方公里。境內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77%,平原為23%。森林覆蓋率為36%,可耕地面積佔24%,牧場佔15%。海岸線總長472公里。阿爾巴尼亞有河流長1250公里,湖泊1250公里和1萬公頃鹹水湖,是一個水利資源較比豐富的國家,適合水電的發展。目前水利資源只利用了30%。全國共有6座水電站,83座(僅有20座運行)小型水電站和一座火力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64.2萬千瓦。
阿爾巴尼亞民族概況
阿爾巴尼亞族人佔98%。少數民族有希臘族6萬多人,馬其頓族0.5萬多人,還有黑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族等。全國通用阿爾巴尼亞語。現阿居民中近70%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20%為東正教,10%為天主教。
阿爾巴尼亞人口概況
據阿爾巴尼亞最新人口統計結果,2005年1月1日,阿全國人口總數為313.5萬,其中男性為156.2萬,女性為157.3萬。城市人口139.6萬人,農村人口173.9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9.1人。15歲以下人口83.1萬人,15至64歲的佔204.3萬人,64歲以上的佔26.1 萬人。
阿爾巴尼亞風俗概況
阿爾巴尼亞人「點頭不算搖頭算」,即點頭表示否定、不同意,而搖頭表示肯定、贊同。見面禮節以握手為主。見面擁抱、親臉、貼面頰限於親人、熟人之間。夫妻之間親吻。父母子女之間親臉、親額頭,平輩親友之間貼面頰。在與人交往中,阿國人通常彬彬有禮,極善言辭。喝咖啡是阿國人的偏好。阿國人絕大多數為穆斯林,但並不十分虔誠。阿國人的午飯時間一般較晚,通常在下午三、四點鍾,而晚飯時間則為晚上九、十點鍾。阿國人家庭觀念極強,絕大多數的家庭中女主人幾乎承擔全部的家務。
阿爾巴尼亞的氣候概況
屬亞熱帶地中海海洋性氣候。降雨量充沛,年均為1300毫米。夏天乾燥。一年中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4度,最高達41.5度;最冷為一月份,平均氣溫7度,最低達零下10度。
阿爾巴尼亞首都概況
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Tirane),是全國第一大城市,也是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位於阿中西部平原,達依特山麓下,距亞得里亞海40公里,海拔110米,氣候溫暖潮濕。地拉那市區人口52萬(2003年統計),面積約31平方公里。
地拉那市始建於1614年,1920年定為首都。1922--1939年是索古王朝所在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中心。
地拉那現有大學3所,市內有科學院、文化宮、民族歷史博物館、國際文化中心等重要科學文化設施。以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名字命名的廣場座落在市中心。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塑像和古清真寺是地拉那象徵性建築。地拉那"里納斯"機場為全國唯一的國際機場。
阿爾巴尼亞的公眾假期的概況
阿爾巴尼亞一年中有13天假期,分別是:
新年(1月1日、2日);
拜蘭節(小拜蘭節和大拜蘭節各一天,日期不固定);
內夫路斯(Nevruz)日(3月22日);
復活節(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復活節各一天)
國際勞動節(5月1日);
烈士日(5月5日)
特里薩麽麽日(10月19日);
獨立日(11月28日)
解放日(11月29日)
聖誕節(12月25日)
如果節日碰巧與周六或周日在同一天,那麼將順延補休一天。
阿爾巴尼亞的主要城市概況
地拉那,是阿國首都(見首都介紹)。
都拉斯市,位於阿爾巴尼亞西北亞得里亞海濱,距首都地拉那41公里,是阿第二大城市,阿國最大的港口都拉斯港就位於這里。都拉斯市始建於公元前 627年,是阿古老城市之一,該市歷經滄桑,經歷過幾次大地震,現保留和發掘的古跡有古城牆和斗獸場等。此外,在城北朱里拉海岸的山頂上聳立著建於二十世紀初的索古國王夏宮。
此外,其它主要城市還有發羅拉(VLORE)、薩蘭達(SARANDA)、費里(FIER)、斯庫台(SHKODER)、愛爾巴桑(ELBASAN)等阿爾巴尼亞地圖
4. 曾經「好兄弟」阿爾巴尼亞,為何如今混成歐洲最窮國
對於歐洲,我們就會想到悠閑富足的歐洲人,經濟發達,人口素質高,社會福利好等等。誠然,歐洲確實有很多發達國家,但不是全部,就像皇帝也有幾個窮親戚一樣,有的國家窮得甚至與東南亞的小國也無法比擬,這就是阿爾巴尼亞。
說到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今天的年輕人所知甚少,但是我們的祖父輩們肯定對這個國家甚是熟悉,那為什麼曾經的“同志”和“兄弟”變成歐洲最貧窮的國家?
即使經濟處於逐漸崩潰的邊緣,這個國家卻發生了瘋狂的利率戰爭,甚至政府也捲入其中。這個夢一直持續到1997年,直到地下銀行最終宣布破產,傳銷行動完全摧毀了阿爾巴尼亞的經濟。
自那時以來,它在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中永遠排名第一,而所有這些罪孽的根源都在於它自己。其實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眼高手低,不走正道,阿爾巴尼亞淪落成歐洲最窮國家,完全是做自受。當夢醒來,就是要面對現實的時候。
5. 科索沃戰爭發生地理位置
科索沃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南臨馬其頓共和國,西南面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黑山。大約在17°E,40°N。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6. 阿爾巴尼亞的地理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 2010年該國人均GDP為3960美元。工業以食品、輕紡、機械、冶金、動力、建築材料、化學為主。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馬鈴薯、甜菜等。山區牛羊畜牧業較發達。交通以公路為主。都拉斯、發羅拉為重要海港。輸出以瀝青、鉻礦石、鎳鐵礦石、銅精礦、煙草、水果為主;輸入工業設備、運輸工具、農業機械等。 以歐洲的標准來說,阿爾巴尼亞經濟上比較貧窮落後,正在艱難的過渡到更加現代化的開放市場經濟。政府採取措施遏制暴力犯罪,並且刺激經貿活動。每年有來自國外的4-6億美元匯款的經濟支持,主要是近鄰希臘和義大利;這幫助彌補了規模可觀的貿易逆差。
農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二分之一,這主要由於頻繁的乾旱和現代化設施的缺乏,財產權的澄清以及小塊土地的鞏固。嚴重的能量短缺和陳舊且不充分的基礎設施使它很難吸引和支撐國外投資。新的火力發電廠在Vlore近郊正在建設,而且交通運輸設施的改善也減輕了能源的缺乏。同樣,政府也在慢慢地改善短缺的國道和路軌網路,對經濟增長也是一個長期的障礙。值得肯定的是:在2003年和2004年經濟強勁增長,國家擁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也沒有通貨膨脹的問題。 旅遊業
阿爾巴尼亞政府將旅遊業作為優先發展產業。2011年,阿爾巴尼亞入境外國遊客273萬人次,同比增長18.7。遊客主要來自馬其頓、黑山、希臘、義大利等國。
財政金融
2011年,阿財政收入約32.75億美元;財政支出37.28億美元;財政赤字4.53億美元,赤字率3.5%。截至2010年底,阿公共債務余額約合68.9億美元,佔GDP的58.52%。外匯儲備為23.12億美元,外債余額33.36億美元。
對外貿易
2011年,阿外貿進出口總額73.56億美元,同比增長19.6%。其中出口額為19.58億美元,同比增長26.6%,進口額為53.98億美元,同比增長17.2%,逆差34.4億美元,同比增長12.1%。出口商品主要為紡織、製鞋等來料加工產品及農副產品,進口商品主要為機械設備、礦產品和紡織品等。2011年,阿爾巴尼亞前5大貿易夥伴為義大利、希臘、土耳其、中國、德國。
2011年阿吸引外國直接投資10.33億歐元,同比下降1.6%。主要投資國為義大利、希臘、美國、歐盟、德國、土耳其、日本、加拿大等。
外國援助
2008年,外國援阿資金總額5037萬美元。
7.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地理
面積為2.87萬平方公復里。位於東南歐巴制爾干半島西岸。北接塞爾維亞和黑山(南斯拉夫),東北與馬其頓相連,東南鄰希臘,西瀕亞得里亞海和伊奧尼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海岸線長472公里。山地和丘陵佔全國面積的3/4,西部沿海為平原。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
人口:約313.4萬。主要民族是阿爾巴尼亞族(98%),希臘族(1.8%),馬其頓族(0.1%),其餘有黑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族等(0.1%)。全國通用阿爾巴尼亞語。信奉伊斯蘭教(70%)、希臘東正教(20%)和羅馬天主教(10%)。
8. 阿爾巴尼亞的歷史
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干半島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亞人的後裔。
公元前167年,阿爾巴尼亞被羅馬佔領。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這個國家又屢遭入侵。
公元9世紀以後,分別受到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
1190年建立獨立的封建制公國,1385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軍事入侵阿爾巴尼亞,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統治近500年。
到18世紀,在阿爾巴尼亞人聚居區周圍逐漸形成了兩個民族群體,並形成不同的書面語言,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從事農業,由於地理和交通條件較好,所以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19世紀中期阿爾巴尼亞人民曾舉行過多次大規模的起義,都被土耳其統治者鎮壓下去。
1911年4—8月阿爾巴尼亞德契奇山區爆發民族起義,由於領導起義的封建主同奧斯曼帝國統治當局謀求妥協而告失敗。
1912年1月阿爾巴尼亞愛國者乘奧斯曼帝國解散議會、新議員選舉之機,再次發動起義。4月賈科瓦地區爆發起義。5月波及整個科索沃,7月從北部地區擴大到中部和南部,成為全國性的總起義。8月起義者佔領斯科普利亞、費里等許多城市。10月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參加的巴爾干國家希臘、黑山、塞爾維亞密謀打敗土耳其人後,共同瓜分阿爾巴尼亞
19世紀下半葉,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解放運動日漸高漲。
1912年11月28日在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伊斯梅爾·捷馬利(1844—1919)組建第一個阿爾巴尼亞政府。同年12月英、奧、法、德、意、俄六國大使在倫敦開會,承認阿爾巴尼亞脫離土耳其獨立,但同時又把它置於六國控制之下。根據會議的決定,阿爾巴尼亞的領土被縮減一半:科索沃劃歸塞爾維亞,北伊庇魯斯劃歸希臘。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奧匈、意、法等國軍隊佔領,1920年阿再次宣告獨立。
1922年12月封建反動勢力的代表阿赫梅特·索古出任政府總理。
1924年6月阿爾巴尼亞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民主力量推翻了索古政府,建立了以范·諾利為首的民主政府,他是一個希臘正教主教。政府頒布了資產階級民主施政綱領,但沒有得到實現,民主政府於同年12月24日被索古推翻。
1925年1月索古宣布成立阿爾巴尼亞共和國,自任總統。
1928年改行君主制,1928年9月索古又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改為王國,自封國王索古一世。 他的統治是殘暴的,但他在經濟和國民教育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
1939年4月,第二次大戰爆發前5個月,義大利人一舉佔領了阿爾巴尼亞,迫使阿爾巴尼亞國王逃到英國,索古王朝告終。索古為了反對南斯拉夫覬覦阿爾巴尼亞,與義大利簽訂了同盟條約,成為義大利的附屬國。隨之,從義大利那裡得到了財政援助。他還鼓勵義大利資本家到阿爾巴尼亞投資。
1943年,義大利戰敗後,德國人入侵並控制阿爾巴尼亞。
1944年11月29日,阿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奪取政權,並解放全國。
1945年,舉行了選舉,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領袖恩維爾·霍查獲勝,成為政府首腦。
1946年1月11日,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68年,在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阿爾巴尼亞退出了在1961年加入的華沙條約組織,與蘇聯徹底斷絕關系。
1975年,阿爾巴尼亞面臨的經濟困難導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斗爭。
1976年修改憲法,改稱為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年4月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1978年,霍查在其著作《帝國主義與革命》中說:「毛澤東的思想絕不是馬克思主義。」阿爾巴尼亞堅持擁護斯大林及其路線。
1979年1月,阿爾巴尼亞以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名義,為紀念斯大林誕辰一百周年舉辦了官方的、民間的慶祝活動。
阿爾巴尼亞從1978年起能自行生產農用拖拉機,1980年能夠生產所需零配件的90%。
1981年12月18日,地拉那電台宣布:自1954年以來一直擔任部長會議主席,黨的領袖恩維爾·霍查的左右手穆罕默德·謝胡因神經崩潰而自殺身亡。
1982年12月7日,阿爾巴尼亞又在勃列日涅夫的繼承人尤里·安德羅波夫上台後發表的第一篇評論中表示:「地拉那不曾同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發生過關系,也絕不會與安德羅波夫以及任何背信棄義的蘇聯領導人發生關系。」
1982年1月,霍查要求議會任命阿迪爾·查爾查尼代替謝胡擔任部長會議主席。查爾查尼在其聲明中宣布:他將繼續執行黨的領袖霍查的「真正的馬列主義路線」。恩維爾·霍查去世以後,新領導拉米茲繼續著霍查的思想和政治路線。
1991年4月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2009年4月1日阿爾巴尼亞同時與克羅埃西亞正式加入北約。
2009年4月28日阿爾巴尼亞總理貝里沙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向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總理托波拉內克正式遞交了阿爾巴尼亞加入歐盟的申請;
2009年底歐盟批准了阿爾巴尼亞的入盟申請。
2014年6月24日正式獲歐盟批准成為候歐盟選國。
9. 關於阿爾巴尼亞的常識有哪些
國名:阿爾巴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lbania)
首都:地拉那
面積:2.8748萬平方千米
人口:31.34萬(2005年)
民族:98%以上是阿爾巴尼亞人,還有希臘人、馬其頓人、塞爾維亞人及黑山人、吉卜賽人和猶太人等。
語言:阿爾巴尼亞語是各民族的通用語言,官方語言以托斯克方言為基礎。
貨幣:列克
阿爾巴尼亞瀕臨亞得里亞海和伊奧尼亞海。自然地理上的特點是境內多山,全國80%是山地,是東歐各國中山嶺最多的國家。巴爾干半島西部地區唯一的一塊沿海平原,坐落在亞得里亞海岸上。它地勢平坦,有一系列的海灣、岬角和谷地,是阿爾巴尼亞的主要農業區。處於溫帶氣候區的南部,各地的氣候差別很大。阿爾巴尼亞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約為1300毫米,是歐洲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德林河是阿爾巴尼亞最長的河流。此外還有布納河、馬蒂河和維約薩河。著名的湖泊有奧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和斯庫台湖。擁有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自然礦物蘊藏量,以石油、天然氣、瀝青、鉻、銅、鎳、鐵、煤為多,其中,鉻的產量居歐洲第二位。水力資源豐富。
阿爾巴尼亞國名的由來
以民族名稱命名的國家。傳說其最早的部族名為「阿爾本」,國名為「阿爾伯」,阿爾巴尼亞即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