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地理位置
① 隨州市屬於湖北的什麼位置
位於湖北省北部,地理位置介於北緯31°19′至32°26′,東經112°43′至113°46′。地專處長江流域和屬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陽,北面與河南省南陽、信陽二市毗鄰,南面與湖北省江漢平原的京山縣、鍾祥市相連。
隨州市:
湖北省下轄地級市,截至2019年11月,隨州市下轄廣水市、曾都區、隨縣,轄區內有37個鄉鎮,8個街道,834個行政村,7767個村民小組,165個社區。
(1)隨州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湖北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位於中國中部,長江中游,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介於東經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6′47″之間。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11月,湖北省共轄13個地級行政區,包括12個地級市(其中一個副省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為:
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② 河南省隨州市是屬於哪個市的
隨州位於湖北省北部,抄聞名於世的編鍾出土於此,也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的誕生地;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陽,北臨南陽、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沖」,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國務院於2000年6月25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
應答時間:2020-12-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③ 隨州市是哪個省
截至2018年底,隨州市隸屬於湖北省。
隨州市是湖北省下轄地級市,位於湖北省北部,素有「漢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稱,地理位置介於北緯31°19′至32°26′,東經112°43′至113°46′,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
(3)隨州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以西周封國隨為名。春秋分屬隨、厲、唐三國。戰國末,楚滅隨建縣,秦漢因之。晉設義陽郡,南北朝改設隨陽郡,後又改為隨郡、北隨郡。
北周設漢東、義陽二郡。西魏隨升為州,轄郡、縣。隋仍設州,後廢州設漢東郡。唐改郡為隨州。宋、元仍為隨州。
民國後廢州為縣,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湖北省三專區公署設在隨縣。
1949年,屬孝感專區。1952年,屬襄陽專區。1970年,屬襄陽地區。1979年,隨縣城關鎮從隨縣劃出,成立縣級隨州市,均屬襄樊市。
1983年,撤銷隨縣,並入縣級隨州市,屬襄樊市(今襄陽市)。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隨縣,將襄樊市隨縣的行政區域並入隨州市(縣級)。
1988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孝感市應山縣,設立廣水市(縣級)。1994年,除公檢法和武警、部隊仍屬襄樊市管轄外,隨州屬省直管縣級市。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將隨州市由襄樊市管轄改為省轄。2000年6月25日,撤銷省直轄縣級隨州市,設立地級隨州市。
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曾都區;隨州市設立曾都區,以原縣級隨州市的行政區域為曾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烈山大道;將孝感市代管的廣水市劃歸地級隨州市代管。
2009年5月,根據國務院有關精神,在現有隨州市曾都區區劃范圍內,劃出部分鄉鎮成立隨縣,曾都區繼續保留。
④ 湖北省隨州市地理位置
隨州官方資料
郵編:441300
區號:0722
人口:258萬
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北臨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沖」,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 隨州交通便利,京廣鐵路、漢渝鐵路、西寧鐵路和1117、引2、引6國道以及」漢十」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隨岳」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隨州市是國務院於2000年6月25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全市版圖面積9636平方公里,總人口25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50萬),轄曾都區、廣水市,有55個鄉、鎮、城(郊)區辦事處和國營農場,2個省管經濟技術開發區,1610個行政村、居委會。1999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119.6億元(現價),財政收入8.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30元。
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是特大城市武漢向西北輻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戰略地位日益突出。京廣鐵路、漢丹鐵路和107、316、312國道以及即將興建的「漢十」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國家正在興建的 西寧鐵路經過隨州北部,西寧鐵路與漢丹猛跌的連接正在隨州建設,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隨州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已初步形成了以醫葯化工、汽車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建材、卷煙為主的工業體系。車輪、電梯、齒輪、油泵、油咀、氣泵、台鑽、避雷針等產品在全國均有較高知名度。7240細帆布、牛仔布、牛仔服裝是國際市場的搶手貨,鐵樹牌商標和鐵樹牌牛仔服獲第三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金獎。臘梅王、偉哥牌香煙,高強度電瓷配件,L-乳酸,高效節能風機,PVC管材管件等60多種產品獲國家和省級創優、創新獎。農業形成優質大米、優質小麥、優質棉等9個全國農業基地;香菇、油桃、銀杏、大棗、紅梅李、葡萄、板栗、銀魚產量居全省前列,是湖北省林業、烤煙、蒜薹出口和鱷魚養殖的重要基地。其他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先後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科技達標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城市。
隨州物產豐富,是全國優質大米、優質小麥、優質棉、商品牛基地。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有40多種,其中黃金、鐵、磷礦石、大理石、重晶石、鉀長石等18種資源已經開發使用;特產眾多,茶葉、香菇、銀杏、蜜棗等產品?名海內外。
隨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這里,他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興貿易,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編鍾震驚世界,被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遊區享譽省內外。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州。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類風景名勝之精華,峰峻、山秀、林幽、洞奇、泉醇、湖美,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封江、徐家河水庫岸柳依依,百島競秀、漁舟游弋,有「水上公園」之勝名;平靖、黃土、武勝三大古關雄踞險地,突兀而立,氣勢非凡。處處佳境引人入勝。
⑤ 隨州以前的地理位置是什麼l歷史國家
史 前 時 期
據考古發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遠古人類在隨州生息勞作。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會文物調查組在距隨州市區約5公里的山地採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經專家鑒定,確認這件石器是舊石器。這是湖北乃至長江流域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物。
隨州境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文物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50餘處,新石器時代文物近幾年來3000件。其中,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園遺址和三里崗冷皮埡遺址。
淅河西花園遺址距隨州城約20公里,遺址分上下二層。下層因潛入水面以下,未能大規模發掘,從出土少部分遺物來看,已證實其文化內涵與中原地區仰韶文化類似。上層為屈家嶺文化層。在這一層中發掘房基5座,皆由紅燒土塊堆積而成,木骨泥牆,茅草蓋頂。還發現大量稻穀殼、窖穴、成人墓葬、兒童瓮棺葬及當時人們使用的石刀、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和彩陶壺、杯、缽、豆、碗、罐、鼎、盆、鍋、甑、空心陶器、玉珠等大量生活用具和工藝品。
三里崗冷皮埡遺址距隨州城西南約40公里。遺址中不僅出土了磨製石斧、石刀、石鐮、石箭鏃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夾砂陶、泥質灰陶及泥質磨光黑陶等陶器,尢其以彩繪蛋殼黑陶最為典型,還發現了大量含稻穀殼的紅繞土塊。經專家分析鑒定,其文化內涵包括屈家嶺文化和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這兩種文化遺存。
大約5000年至6000年前,炎帝神農部落在隨州一帶繁衍生息。關於炎帝神農其人,據大量文獻記載和當今學者考證,有「一人說」,即炎帝就是神農,神農就是炎帝;有「合二而一說」,即春秋早期時,炎帝、神農分見文獻,春秋中期後,周人與楚蠻融合,南北方共尊的炎帝、神農合成炎帝神農氏。兩種稱號合二而一過程大致完成於秦漢之際。也有「代表說」,「文化英雄說「,即炎神農是新石器中晚期南方部落首領的優秀代表,是中華民族創世的」文化英雄「。關於炎帝神農的生地,據大量史籍記載,有「厲山說」,即炎帝神農「起列山,謂列山氏,今隨厲鄉是也」。厲鄉位於今隨州北,此說代代相因,足證不謬。也有「寶雞說」、「華陽說」、「遷徙說」。但隨棗走廊西花園、冷皮埡、雕龍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表明:炎帝神農具有深刻的南方屬性,漢水中游的隨州厲山一帶是炎帝神農興起之地及活動的中心地帶。炎帝神農部落在這里發明了「烈山澤而焚之」的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法,首創耒耜等農業生產工具,首創種植業,製作陶器,首創紡織業,發明醫葯、煮鹽,首作琴瑟,始作集市,開創中華民族的農業文明之先河,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演進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夏、商、周時期
夏朝建立前後,即堯舜禹時期,隨州一帶乃至整個長江中游都是三苗的居地,而隨州地區處於三苗的北疆,因而在夏人同三苗的斗爭中,隨州成為雙方的爭奪的要地,堯舜禹也由此同隨州地區結下了不解之緣。
「堯放丹朱」。據《世本》、《尚書 · 堯典》、《漢書 · 律歷志 · 世經》等記載,丹朱即堯的兒子。堯為了征服三苗,封其子丹朱於丹水為諸候。丹水即今河南淅川縣西南,在隨棗走廊西端,其中包括今隨棗走廊。
「舜耕厲山」。舜繼位後,對三苗採取「先教化、後分流」的策略,初步改善了夏人與三苗的關系,部分夏人移居隨棗走廊,於是,出現了「舜耕厲山」的傳說。厲山,即今隨州厲山。古往今來,隨州留下許多紀念舜的遺跡。如:厲山山上有帝舜廟,山腰有舜田,山腳有舜井。據清同治《隨州志》記載,隨州城南一里有東漢靈帝光和三年之舜子巷義井碑。《方輿勝覽》稱,「舜井碑在隨州······相傳秦時碑」。後來秦碑遭毀,宋時續立新碑。此碑抗戰時不知去向,1996年在隨州市涢水河旁徐家灣重新發現。
「舜葬九嶷」。原學者大都認為舜所葬之九嶷山位於湖南零陵,然據張良皋先生多年潛心研究,認為舜葬之九嶷山即今隨州大洪山。
「禹敗三苗」。禹接替舜的地位後,對三苗進行了更大規模的討伐。《墨子 · 非攻》詳細記載了這場戰爭。經過這場毀滅性打擊之後,作為三苗北疆的隨棗走廊首當其沖地納入了夏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從隨州西花園遺址中發掘的早於商、晚於龍山文化的大量陶器,即是禹佔三苗在考古上的反映。
殷商時期,隨州乃至整個江漢地區被稱作「南土」。商王盤庚遷殷後,「殷道復興,諸候來朝」。商王武丁時,為了征服不朝者,發起了對荊楚的征戰。殷人這次南征不僅取道隨棗走廊,而且藉助了漢東地區諸方國包括曾國的軍事援助。古曾國的地望在今棗陽、隨州、京山一帶。隨州淅河梁家畈發掘的一座商代墓葬,印證了早在武丁伐荊楚之前,殷人已基本控制了隨棗走廊。
周王朝建立後,為了掠奪當時最重要的物資---銅,頻繁地對居於江漢地區的諸侯國用兵征戰,隨州走廊成為周人「俘金」的通衢,即必經之地。
商周之際漢東姜姓古國---厲國。」厲國又稱「賴國」相傳系厲山氏(即烈山氏)後裔所建,姜姓。其地望在今隨州市東北20公里之厲山鎮一帶。據西周初年的銅器《太保玉戈》銘文考證,厲國至遲在商代末年已經立國,西周初年已成為周的諸侯國,並與周王室有著密切的關系。春秋早期,厲國成為楚之與國。魯昭公四年(前538年),楚國為了加強對漢東地區的控制,滅掉了這個長期處於楚人卵翼之下的厲國。
周代漢東同姓封國--唐國。據西周早期銅器《中斛》銘文考證,唐國至遲在西周早期就已立國,文獻最早出現在西周晚期。唐國地望在今棗陽東南、隨州西北的唐縣鎮。還有一說認為唐國系由北方遷徙而來。其族姓一說系周的宗支,屬姬姓;一說為祁,系堯之後。據《左傳 · 哀公十七年》載,春秋早期,楚國就憑武力威服了唐國。春秋中期,唐國淪為楚的附庸。魯定公元年(前509年),唐成公朝見楚昭王,貪婪的楚令尹子常看中了他的兩匹肅霜馬而得不到,把他扣留了三年,後來唐人灌醉了唐成公的隨從,竊馬獻給子常,唐成公才得以歸國,唐從此與楚結恨。定公四年(前506年),唐參入吳蔡聯盟攻陷楚國郢都。次年秦人出兵幫助楚人擊退盟軍,收復失地。這年7月,秦楚聯軍滅唐。
周代漢東姬姓大國---隨國。在周王朝所封的漢東諸侯國中,隨國最為強盛。據眾多史書記載,「周初建國千八百,見於春秋經傳 者,六十有五而隨稱為大」。隨國的疆域,包括今漢水經東,桐柏以南,廣水以西,鍾祥、京山以北地區。隨國立國滅國時間,文獻無明載。但據《車語 · 鄭語》、《春秋 · 哀公六年》等文獻分析,隨國至遲春秋晚期已立國,或許更早些,其國祚延至戰國,隨國之滅年代約在公元前328年前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文獻中大量記載有隨國。如「隨侯珠」與「和氏璧」齊名,南珠北璧,珠聯璧合,童叟皆知。但在隨州境內卻出土了大量曾國文物,且曾隨姓氏相同、疆域相同、年代相當,從多專家學者提出「曾隨合一」說。也有少部分異說,認為或是曾滅隨,後楚又在隨地分封了一個曾國。曾隨之謎的徹底破解,仍有待於新的考古發現。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隨國故都的今隨州市郊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的隨國國君墓葬----曾候乙墓。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銅禮器、漆木器、金銀器、珠玉器及各類樂器、車馬兵器和紡織服飾等,不僅展現了鼎盛時期隨文化的輝煌成就,而且在諸多方面還代表著當時乃至世界文化的最高水平。
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具有量多、型大、體重、工精等特點,其採用的復合范鑄、分鑄、鑄接、焊接、失蠟法等工藝,反映出隨國金屬鑄造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我國鑄造史上的創舉。
曾候乙墓首次出土了16股粗弦線、絲麻交織物、單層錦織物和鎖綉,反映了隨國紡織技術的高超技藝,是我國紡織史上的突破。
曾侯乙墓出土的眾多文物,造型優美,紋飾瑰麗,無論銅塑、雕刻還是繪畫都 造 型生動,令人叫絕,其高超的美術水平,成為我國美術史上的奇葩。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種類之全、數量之多、性能之優,為迄今所僅見。其中,首次發現了早已失傳的十弦琴、五弦琴、排簫等出土的笙,發現有竹質簧片。近代歐州音樂家和物理學家正是通過對我國笙簧的研究,才發明手風琴和口琴。此墓出土的全套編鍾可演奏七聲音階,從而使外國學者對我國先秦時期樂器是否具有七聲音階的疑慮渙然冰釋。曾侯乙鍾磬上的銘文記載了先秦的樂理知識,尢其是十二個半音階齊備,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十二個半音階的定調樂器。曾侯乙樂器的面世,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堪稱空前「絕響」。
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衣箱蓋上,兩端分別畫有蒼龍、白虎圖和二十八宿天文圖,是迄今所見我國二十八宿全部名稱的最早的記載,成為我國天文史上的界碑。
季梁,隨國都人,出生於春秋初年。約公元前來世紀中葉,開始登上隨國的政治舞台。他在輔助隨國君治理隨國期間,勵精圖治,內修國政,外結睦鄰,政績顯赫,被後人譽為「神農之後,隨之大賢」。死後葬於今隨州市東郊義崗,建有墓祠,為後世所敬重。
季梁傑出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和軍事思想至今仍射出穿越時空的光彩。其中,「民為神主」是季梁哲學思想的精髓;「修政而新兄弟之國」是季梁政治思想的集中體現;透過假相分析事物的實質,「弗許而後戰」、「怒我而怠寇」的避實就虛戰略思想和政治決定軍事的「小道大淫」的政治策略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的軍事思想和學說,奠定了季梁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他不僅成為開我國儒家學說和古代民「主」思想之先河的思想家之一,而且不愧為我國歷史上無神論者的先驅和傑出的軍事家。
戰國時期農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許行假託神農之名撰寫《神農》一書。該書闡述了君民並耕與重農思想,兼及農業生產經驗與技術。《呂氏春秋》比較完整系統地保存了《神農》一書的內容,成為後人了解神農時代的珍貴文獻。
秦 漢 時 期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國,隨縣隸屬南陽郡。
東漢班固撰《漢書》,作《食貨志》強調食、貨「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充分肯定炎帝神農對農業和商品流通的創始之功。漢代學者和著作言及炎帝神龍者多,對炎帝神龍與隨縣厲鄉關系的認識漸趨一致。
東漢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在縣城東郊築台讀書。
新朝天鳳四年(17年),荊州大飢。王匡、王鳳在隨州境內的大洪山發動綠林軍大起義。起義軍以綠林山為根據地,堅持斗爭5年之久,最後發展成為推翻王莽政權的主力武裝。
地皇三年(22年)秋七月,平林(今隨州市柳林鎮古城畈)人陳牧、廖湛在平林起兵響應綠林軍,號稱「平林軍」。
隨州境內出土大量漢代墓葬,隨葬品有陶倉、陶制庄園模型,陶制的雞、鴨、豬、狗和陶罐、陶馬、陶車、陶俑及鐵農具、五銖錢,顯示了當時隨州手工業的高超水平。其中,1994年初在隨州城東北古遺址中出土西漢至王莽時期的五銖錢1.75噸,數量之大,令人驚嘆。
魏晉南北朝時期
太康九年(288年),將隨、平林二縣從義陽郡中分出,置隨郡。晉武帝司馬炎封宗室司馬邁為隨郡王,稱隨國。
太安二年(303年),義陽(今隨州市境北)人張昌聚飢民起義,於隨西大敗晉騎督靳滿,攻克江夏,立劉泥(丘沈)為帝恢復漢朝,建元「神鳳」,自為相國。嗣後,分兵破武昌,攻宛地,取襄陽,克江州,長沙、湘東、零陵等郡,設官鎮守。晉惠帝詔令寧朔將軍領南蠻校尉劉弘率陶侃等統兵鎮壓,義軍失利。次年張昌被擒遇害。
西魏大統元年(535年),隨升為州,轄郡、縣。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周明帝封楊忠為隨國公。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靜帝宇文闡晉封左大丞相、隨國公楊堅隨王,建隨國,領20郡。
隋 唐 時 期
開皇元年(581年),楊堅廢黜靜帝宇文闡,代周稱帝。他以自已曾受封於隨,以隨為國號,但忌惡「隨字」帶「走」旁,又有隨從之義,便命去「走」為「隋」。把歷史上早已有過的郡國名稱,去其偏旁,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統一王朝的國號,這是唯一的一次。
開皇元年(581年),隨州改為「隋州」,隸屬漢東郡。
開皇三年(583年),撤銷漢東郡,隨州領隨縣、厥西縣。
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復置漢東郡,領隨、土山、安貴、順義、光化、平林、上明、唐城等八縣。
武德三年(620年),秦王李世民平定西北後,揮戈 東征。十一月,唐軍攻克襄陽樊城,隨州總管徐毅風大勢已去遂舉州降唐。唐朝以皇帝高祖李淵之妹同安公主夫婿王裕出任隨州刺吏。
貞元元年(785年),淮西節度使、南平郡王李希烈占開封稱帝,國號「楚」,其部將李惠登據隨州。次年,唐朝安州刺史伊慎攻隨州,李惠登舉州歸順並任隨州刺史在其後20年間,「政清靜,田疇辟,戶口日增,人歌舞之」。
貞元十五年(799年)唐朝將隨州由下州升為上州,這是唐後期隨州經濟政治地位上升的標志。
乾符四年(877年)八月,王仙芝(亦說黃巢)義軍克隨州,俘唐隨州刺史崔休徵,唐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之子率部救隨斃命。嗣後義軍撤離隨州城。
宋 元 時 期
乾德五年(967年),按軍的建制改隨州為崇義軍,後趙光義即位是為太宗,避諱改為崇信軍。隨州為宋的軍事要地。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隨由崇信軍改為隨州,並劃為上州。其貢品有絹、綾、葛、覆盆子等,隨州絲織業發達程度在京西南路中可謂首屈一指。
元佑元年(1086年),重修唐代靈峰寺(俗稱洪山寺)。紹聖元年(1094年)詔以少林寺僧報恩和尚為洪山寺住持,洪山寺規模日漸宏大。金兵南下,寺院受損,部分僧侶遷至武昌東山寺,改東山寺為洪山寺(今稱寶通禪寺),易名為小洪山。
紹興四年(1134年),南宋朝廷授民族英雄岳飛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蘄黃州招討使,旋提升為太尉,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認為襄陽等六郡為恢復中原之基本,提出「今當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郢州一戰獲勝後,岳飛派張憲、徐慶馬不停蹄收復隨州。此後,隨州成為岳飛「營田」、支援北伐的根據地之一。
開禧二年(1206年)十一月,金兵破隨州,旋被收復。次年十二月,金兵再破隨州。隨州一帶呈現拉鋸戰狀態。
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宋將劉世英在隨州大敗金兵。次年,金軍圍棗陽。防守棗陽的隨州籍將領孟宗政,在隨州守軍配合下,迫使金軍潰退 。
端平二年(1235年)七月,蒙古兵侵犯唐州,宋隨州知州全子才棄城逃跑。次年蒙古兵占隨州。
嘉熙元年(1237年)一月,宋京西兵馬都監、隨州駐扎程再暹在大洪山抗蒙古兵有功,晉為合門宣贊舍人、京西鈐轄兼知隨州。
淳佑十二年(1252年)二月,數萬蒙古兵攻隨州。
德佑元年(1275年)五月,隨州知府傅安國投降蒙古兵。宋帝欽命朱端履為隨州知府,州治由城遷大洪山黃仙洞。十二月,蒙古兵攻破大洪山,朱端履投降,蒙古委朱為隨州知州,仍以黃仙洞為州治,領隨縣、應山縣。
至正十一年(1351年),隨州梅丘里玉沙村(今柳林鎮古城畈)人明玉珍,聚千名飢民於現光山、青林山築寨起義,捕殺隨州、鍾祥、應山縣官吏鄉紳。後加入徐壽輝紅巾軍,率部入川。1362年在重慶稱帝,建立大夏王朝,年號「天統」。
明 清 時 期
洪武元年(1368年)隨州降為縣,屬黃州府。
洪武二年(1369年),守御撫李富等始建隨州磚城,隨州古城為土城(外城),磚城(內城)。土城為元代建造,周長5里45丈,高2.5丈,設聚奎門、漢東門、玉波門等八個門。磚城周長625丈,高2.5丈,設東、北、西門和大小南門,均建有門樓。南門城樓設有鍾樓。建造敵台23座,女牆950座。成化年間修挖城濠,弘治年間又築護城堤。經歷代修築,隨州古城的整體形態從高處窺視頗似古編鍾形狀,成為我國古代城 市建築史上一絕。
洪武十三年(1380年),編里甲、定田賦,升隨縣為州,以應山縣屬隨州,屬德安府,隸湖廣布政司。
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宋元遺址上重建學宮,始重視教育。萬曆年間遷和主城內,立明倫堂。順治九年於明倫堂左邊立禮部教條。康熙四十一年欽頒訓飭士子文。乾隆十年又立欽頒飭士子文。
崇禎八年(1635年)八月,張獻忠、羅汝才等11支農民起義軍與明援總兵官曹文詔部在隨州城激戰,失利後轉移。
崇禎九年(1636年)冬,張獻忠、羅汝才部回師隨州,圍攻厲山等集鎮。明巡撫王揚基率兵追至孤山沖,其先鋒副將楊世恩領兵3萬於三道 河陷於義軍埋伏,除楊偕數百騎突圍,其餘被殲。崇禎十年(1637年)二月一日,張獻忠、羅汝才部破隨州城外南關廂,十一月占隨州城。十二月,明監紀張大金、副總兵楊世恩領兵攻城,起義軍突圍。
崇禎十四年(1641年),義軍張獻忠、羅汝才部克隨州,旋撤走。七月二十三日,義軍李自成部再破隨州城。次年春,明巡撫宋一鶴領兵攻隨州,義軍撤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取隨州,任汪鷺為隨州牧。明10萬京營兵追擊義軍,於隨之小壩山遇大雨,衣甲火葯盡濕,義軍乘機四面沖殺,明軍死亡無數。後義軍走厲山,其右隊克安居、破長慶堡,駐扎運糧。明軍追至,義軍犧牲千餘人,余部會合主力,撤離隨州。
嘉慶元年(1796年)襄陽白蓮教首領王聰兒(女)率眾起義,二月,義軍進入隨西進行游擊活動。次年二月轉戰隨北,三月二十八日與清軍激戰失利後撤離。
咸豐四年(1854年)三月,太平軍陳玉成部包圍隨州城,並斬殺清西安將軍扎拉芬。
咸豐十一年(1861年)二月,太平軍范川部攻克隨州,築城據守。十月一日,清軍施計,授意太平軍叛將劉維楨,借英王陳玉成之命騙義軍出城,州城失陷。
民 國 時 期
1912年,德裕恆商號在隨縣試銷洋靛,並逐漸發展成為縣內專營洋貨的最大商號。外國商業資本開始滲入本地市場。
1917年冬,在武漢讀書的張紹書、丁覺群等人加入惲代英組織的進步青年社團,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19年張紹書等人受武漢學聯派遣回隨縣,創辦《覺劍》進步周刊。同年6月24日組織和發動縣城保校300餘名師生走上街頭抗議北洋軍閥賣國行徑,宣傳抵制「日貨」。1920年2月張紹書、陳忠農、周耀先等進步青年,在烈山書院成立「隨縣新文化協進會」,宣傳科學和民主。
1926年10月4日,中國共產黨隨縣特別支部委員會在厲山鎮成立,李彩奇任書記。
1926年至1937年間,隨縣棉花種植面積和皮棉輸出額均居全省第一位,最高年分植棉面積達萬畝,超過江西全省的棉田面積。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先後派遣張學武、李富春、王一飛及陸沉、阮芳臬來隨縣領導秋收暴動,並成立中共隨縣委員會,隸屬中共鄂北特別委員會。
1927年秋至1928年2 月,中國共產黨發動隨北武裝暴動成功,建立了祝林、青苔、吳山三個工農武裝割據區。
1931年月4月至於932年6月,桐柏山蘇區、大洪山蘇區建立了個鄉蘇維埃政府。
1936年9月,湖北省銀行在縣城玉石街成立辦事處。1937年1月改 為支行。隨縣金融業一直不發達,民國初年縣內雖有王洪璋創辦的「隨裕銀行」,但因資金不足,開業僅次3個月即倒閉。玉石街支行的成立,標志著現代金融業開始在隨縣萌芽。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隨縣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作出了寶貴的貢獻。1938年初月建立中共隨縣委員會,積極發展共產黨員及進步組織,輸送青年參加抗戰。同年11月,中共鄂中區委員會在隨縣長崗店成立。11月17日,第五戰區豫鄂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在隨縣均川成立,陶鑄任特別顧問,石毓靈任主任,李范一任副主任。
1938年11月8日,日軍對隨縣公路沿線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將淅河費家屯全村男女老少集中村頭稻場後,四處放火,全村一片火海,20餘人當場殺死。
1939年2月,李先念率新四軍獨立大隊及隨行幹部160餘人,從河南前往隨縣長崗店,與鄂中黨組織負責人陶鑄、楊學誠等會唔。10月4日,李先念率部開進隨南洛陽店、柳林店、古城畈一帶,司 令部進駐九口堰(孫家大灣)。中共鄂豫邊黨委成立,由朱理治(書記),陳少敏(副書記)、李先念、陶鑄、劉子厚等11人組成。李先念任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司令員。
1939年四月,27架日本飛機突然飛到隨縣城關上空瘋狂轟炸,縣城內一片火海。此次日軍共投下炸蛋150餘枚,炸死炸傷800餘名平民,縣城鬧區內房屋無一完整。同年5月,日軍突然包圍萬店梁家灣,一次屠殺逃難百姓300餘人。
1939年6月4日,日軍為報復一名索要「花姑娘」的日本兵被當地村民打死,出動三個據點兵力,前往金屯一帶進行清鄉報復。日軍在范農灣抓住17名「可疑犯」,帶到敖農崗全部用機槍射殺,又到王家窩子抓走農民24人,綁至王家口集體槍殺;抓走馬觀花3名抗日士,割去鼻子、耳朵,其中5人被軍犬活活咬死,7人被釘在板凳上折磨至死。
1940年6月,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發動白兆山戰役,殲滅了盤踞在隨南洛陽店一帶的頑軍楊弼卿部。隨南白兆山抗日根據地宣告成立,並很快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鄂豫邊區發動抗日游擊戰爭的指揮中心。鄂豫挺進縱隊司令部及所屬機關,相繼遷入九口堰一帶。
1941年2月18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鄂豫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任命李先念為師長兼政委。4月5日,李先念率全軍將士在九口堰通電就職,並舉行了隆重的建軍典禮。
1941年9月,中共鄂豫邊區負責人陳少敏在隨南縣開展興修「千塘百壩」的水利運動。
1944年至1945年,隨南和信應隨地方武裝,成功地進行了「反掃盪」斗爭。1945年二月,日軍駐淅河部隊副司令鹿田台太郎,被肖店農民自衛隊擊斃。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0月,一直在鄂豫邊區堅持抗戰的新四軍第五師,與八路軍三五九旅用南下支隊、嵩岳部隊在隨縣合編為中原解放軍,隨即在隨北桐柏山發動自衛反擊戰役,收復大片土地,隨縣境內建立了8縣級委員會。
1948年1月7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江漢獨立團第一次解放隨縣城;6月4日,漢江獨立旅第二次解放隨縣城;12月17日,解放軍民在成功粉碎國民黨軍隊第五次「掃盪」後,第三次解放隨縣城。隨即投入了鞏固解放區和全民性的支前工作。僅據隨北、隨南兩縣不完全統計,兩縣在支前工作中先後出動民工68.5萬人次,擔架3萬余副,運轉軍糧640萬斤,做軍鞋1.5萬雙,送慰問品1.35萬件,組織木船87隻,牲畜3.9萬匹,運送傷員2421人,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軍的渡江作戰,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隨北、隨南合並為隨縣,歸孝感地委(專署)領導;撤銷洪山地委(專署)。洪山縣歸襄陽地委(專署)領導。5月16日,隨縣人民政府成立,李必烈任縣長。同時成立中共隨縣委員會,韓國治任書記。
⑥ 隨州站的地理位置
隨州新站距離隨州主城區三公里,城市規劃綱要,隨州客運東站已搬遷至新火車站專附近,設計為屬公路客運一等車站,日發送旅客5000人以上。城東新區路網建設加速,橫向有站前大道(鹿鶴大道)、編鍾大道、中央大道、新316國道,縱向有通站路、迎賓大道、波導大道、青年東路等,屆時也將增加通往新火車站的公交路線。
隨州新火車站以東以北,計劃投資10億元建設隨州糧食物流中心,佔地2000畝;以南1000畝地將建成鋼鐵物流基地。火車站廣場附近,2011年開建建季梁文化公園,佔地1000畝。波導大道以南為隨州經濟開發區工業用地,齊星華裕工業園位於其內;波導大道以北,為城東新區,將建成商貿、住宅綜合區。計劃用五年時間完成全部建設,屆時隨州城區將擴大一倍,實現「五年再造一座隨州城」的宏偉目標。
⑦ 隨州在什麼地方
隨州
隨州位於湖北省北部,聞名於世的編鍾出土於此,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北臨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沖」,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
隨州交通便利,京廣鐵路、漢渝鐵路、西寧鐵路和107、312、316國道以及」漢十」高速公路、「隨岳」高速公路和即將修建的「麻竹」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跨北緯31度過19分至32度26分,東經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全市南北長約130公里,東西寬約105公里,總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萬。
其中,山地面積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積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灘面積80平方公里,分別占總面積61.3%、30%、7.6%、和1.1%。隨州北面與河南省南陽、信陽二市毗鄰,南面與湖北省江漢平原的京山縣、鍾祥市相連,恰好處於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的交接地帶,真可謂西通宛洛,南達吳越,地當荊豫要沖,扼阻襄漢咽喉。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曾對隨州的地理形勢作了如是描繪:「隨北接黽厄,東蔽漢沔,介襄、郢、申、安之間,實為要地;義陽南陽之鎖鑰,隨實司之;其山溪四周,關隘旁列,幾於鳥道羊腸之險,洵用武者所必資也。」
⑧ 隨州的地理環境
蕙蘭--隨州境內野生蘭花資源豐富,品種多達120餘種,數量在1.8億株以上。其中尤以隨縣萬和鎮蘭花生產而著名,以蕙蘭為主,存量佔全國80%以上,被稱為「中國蕙蘭之鄉」。
銀杏--隨州曾都區洛陽鎮千年以上古銀杏樹有308株,百歲以上17000多株,定植銀杏510多萬株,構成群落,深藏群山之間,匯聚成谷,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銀杏群落之一。 隨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隨州市常住人口為2162222人;隨州常住人口數量位於全省第十二,僅次於荊門、咸寧、黃石。其中廣水市常住人口最多,人數達787730人;隨縣次之,常住人口為755910人,較少的為曾都區,常住人口為618582人。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096328人,占總人口的50.70%;女性為1065894人,占總人口的49.30%。市常住人口中,0至14歲的人口為298967人,占總人口的14.00%;15-64歲的人口為1664910人,占總人口的77%;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98345人,占總人口的9%。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218.3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1.55萬人。 厲山至萬和、厲山至均川上、均川至洪山、洪山至棗陽、洪山到吳山等公路。目前已完工的有厲均公路(厲山至均川段),其他路段正有序展開中。
隨州東望江漢,西走川陝,南至洞庭,北通中原,隨州交通便利,漢丹鐵路、寧西鐵路,福銀高速麻竹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橫穿東西公路(隨州境內漢十段),鄂高速S49(隨岳高速)貫通南北;107、316、312三條國道,隨南、小應、周新、寺沙、牛程、宋長、平伏7條省道構建出完善的公里網;境內武康、京廣、寧西、小厲四條鐵路成為通往外界快捷、便利的大通道。G107:北京——深圳,G316:福州——銀川,G312:上海——霍爾多斯。 隨州中心客運站
市內:均川、安居、廣水、余店、徐店、界河、王家沖、陳巷、肖店(廣水)、吳店、漿溪店、小林、淮河、三道河、天河口、岩子河、殷店、新城、萬和、三合店、唐鎮、吳山、萬福店、雙河、長崗、解放、洪山、環潭、鄖陽、新集、三里崗、尚店、古城、彭家河、洛陽、建國、府河、新街、河源店。省內
省內:武漢、孝感、天門、十堰、襄陽、沙市、宜昌、鍾祥、荊門、宜城、京山、大悟、孝昌、黃岡。
省外:信陽、桐柏、唐河
隨州客運東站
市內:同中心客運站
省內:武漢、孝感、天門、十堰、襄陽、沙市、宜昌、鍾祥、荊門、宜城、京山、大悟、孝昌、黃岡、宜城。省外信陽、桐柏、唐河。
省外:北京,蘇州,崑山,上海,溫嶺,路橋,石獅,晉江,廣州,深圳,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桂林,南寧,海口。 隨州站、隨州南站(規劃)、廣水站、厲山站、小林站、馬坪站、平林站、高城站、殷店站、草店站、唐縣鎮站、長嶺崗站(長嶺鎮)、凈明鋪站等。
隨州火車站(新站),隸屬於武漢鐵路局,現為二等站。新站位於隨州城東新區,處在雙向十車道的迎賓大道的終端。隨著武襄二線(武漢—安康雙線電氣化鐵路)的開通,隨州新站也於2009年6月30日正式啟用,同時隨州老站停止使用,只做火車票代售點,新老車站之間開通216路公交便於人員往來。
隨州站距漢口站166公里,距襄陽站149公里,宜萬鐵路開通之前,是前往川渝必經之地。2010年底途徑隨州站的列車達95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