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地理環境
『壹』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的本質是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1)作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地理環境及其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是指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相聯系的自然條件的總和。自然環境是社會存在或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2)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人口是指從事生產和自我生產的人們。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數量、質量、增長率和密度等。人口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社會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2.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1)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社會雖然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但它又同自然界有本質區別。唯物史觀從實踐活動特別是勞動出發,揭示了社會的本質特徵,認為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社會歷史的發源地,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實踐決定了社會歷史規律不同於自然界發展的規律。社會歷史規律的主要特點在於,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
(2)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構成了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活動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而最基本的活動是物質生產實踐,它是人類社會的深刻基礎。包括政治、軍事、藝術、文化、宗教、哲學在的一切活動都是建立在生產活動的基礎之上的。生產活動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物質根源。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決定著人類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文觀念結構。
(3)社會歷史是自然歷史過程。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不同,但是二者又有許多相似之處。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在本質上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人類社會是在自然界長期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4)生產方式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們為了獲取物質資料而改造自然的勞動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或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是社會發展中的決定力量。
3.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
為維護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生活條件,就必須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以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為前提。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已成為當前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而尖銳的問題。
4社會生活在本質是實踐的
實踐活動是使人從動物中分化出來而成為人的基礎,也是使社會從自然界分化出來,形成社會的基礎。歷史唯物論對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揭示,就是著眼於實踐並以實踐為基礎來進行的。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這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生產勞動實踐是人類社會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的前提。自然界原來只是客觀物質自在存在的一種形式,自然界的物質運動是自發的、無目的的運動。而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本質上是有目的、有計劃的,這種實踐活動體現了人類活動的特性,同時也創造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第二,實踐活動構成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質和內涵。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如社會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等都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第三,實踐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關系的活動,這種活動不斷推動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從而構成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5.社會歷史是自然歷史過程。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不同,但是二者又有許多相似之處。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在本質上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
人類社會是在自然界長期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人類社會離不開自然界,必須以自然界為其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前提。社會歷史發展與自然歷史發展的一致性表現在:首先,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具有客觀實在性。它是以物質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特殊的復雜的物質體系。其次,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是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人類社會的發展受其內在的客觀規律所支配,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
『貳』 如何理解地理環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或者說,社會發展的自然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條件之一。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等。地理環境是上述諸方面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復雜系統。不僅如此,不能只從自然物質及其運動規律來看待地理環境,還應當從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來看待。這樣,地理環境不僅和各個地區、各個國家的人類活動構成了一個復雜的大系統,而且在今天,整個人類社會和整個地球已經形成了一個十分復雜的更大系統。
人類創造歷史的活動是在一定的空間內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地理環境似乎就是人類活動的背景,起著類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但是,人類歷史創造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通過和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或者說,通過對自然物質的調整、控制和改造,以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地理環境不單是人類歷史活動的沉默背景和消極的旁觀者,它本身就是人類歷史創造活動的參與者,是這種活動的對象和材料。地理環境不僅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或不利的條件,它自身也在與人類活動的交互作用中不斷改變面貌。自有人類以來,地理環境因自然本身的發展而引起的變化一般來說是緩慢的,而在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下引起的變化,卻隨社會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強而不斷擴大、加劇和加深[2]。因此,作為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一個方面的地理環境主要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地理環境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更具體些說,第一,自然界本身由於自己內部原因而在發生變化,盡管這種變化一般來說是緩慢的,但其中有一些變化終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相當的影響。一兩千萬年至幾百萬年前的亞非大陸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某些地區地理環境的變化,給古猿向人的演化帶來了有利的自然條件。我國五千年氣候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3],已經為人所習知。而氣候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後果,也開始有人探索[4]。至於局部地區,短暫時間內的地理環境由於自身原因而引起的劇烈變化,如地震、火山噴發、山崩、海嘯、洪水、大旱等等,往往對該地區的人類活動產生重大的有時竟是決定性的影響。至於局部地區地理環境由於自身原因引起的緩慢變化,雖然不那麼驚心觸目,但也對歷史的發展起過或大或小的影響。像唐後期非常繁榮,被稱為「揚一益二」的揚州,在這以後由於長江航道的淤塞和海岸線的延伸,失去了海港河港的優勢而趨衰落,在歷史上並非少見的現象。
第二,在人類發展的初始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簡單和狹隘的。最早,人們所利用的更多的是獲得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隨著人類進入較高的發展階段,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瀑布、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獲得了更重要的意義。如今,人類活動的地理環境的范圍已從陸地表面伸展到了外層空間、洋底和地層深處。而人類所能利用的自然物質、自然力和自然條件也日益增多、擴大和深化。原先不知其性質與用途,或限於技術水平而無法利用的自然物質、自然力和自然條件,像低品位礦石,工業廢料,稀有金屬,潮汐力,缺乏引力接近於真空的外層空間等被利用起來,參加到人與地理環境交互作用的大系統中來。
第三,自從人類擺脫動物狀態,從動物界分化出來以後,人類就通過勞動從單純依賴於自然界,利用現成的自然條件逐漸走上了改造與支配自然的道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改造的規模日益擴大,程度日益加深,以致今天的地球上遍布著整治過的土地,人工馴化的動物,經過育種的栽培植物,巨大的堤壩,無數的城市村鎮,四通八達的道路和運河等,和遠古的面貌已經大不相同。後人就在先輩改造過的地理環境中活動,並繼續先輩從事地理環境的改造。而這種經過人類改變過了的地理環境,又會給活動在其間的人類帶來新的巨大的影響和前所未有的問題。人和自然的關系就是這樣不斷地擴展、深化和交融。人類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發展,就越能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克服地理環境對自己的限制。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地理環境的作用是反比關系,彷彿人類社會越發展,地理環境對社會的作用就愈小。事實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和自然的關系逐步進入更寬、更深和更高的層次。許多新的自然條件和人們尚未認識或尚未充分認識的自然規律,隨著人和自然關系的擴展和深化而加入到這種關系中來,使人類征服自然的活動出現了新的局面,新的動力,也帶來了始料所未及的後果。例如農業的發展帶來森林和草原的破壞,引起水土流失和氣候變化,工業的發展帶來環境污染乃至大氣層二氧化碳增加這類全球性的長遠問題等。人類對自然的斗爭永無止息,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始終在進行,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歷久而又常新的過程。
第四,即使是同樣不變的自然條件,在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往往起著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洋曾經妨礙了人們的交往,但當帆船、輪船相繼出現以後,它就成了人類最重要的交往途徑之一。多少年來,外層空間與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幾乎毫不相關,今天由於火箭及人造衛星的發明,它已經深深進入人類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領域。
總之,地理環境的范圍、深度、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各不相同,它是隨人類發展而變化的,是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的產物。之所以如此,不僅是自然界本身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取決於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水平和社會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類改造、利用、控制地理環境的能力。因此,我們說地理環境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正因為這樣,在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時絕不能忽視地理環境及其作用。馬克思、恩格斯說:「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
『叄』 什麼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
指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要素的總和。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三個方面。地理環境,指社會所處的各種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地、山脈、河流、礦藏等等;人口,指人口的密度、質量、發展速度等等。地理環境和人口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但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它們的好壞優劣雖然可以加速或遲緩社會的發展,但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它們只是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決定社會發展進程的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人們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向自然界謀取生活資料的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制度的性質面貌,生產方式的更替,必然引起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轉變
參考資料:http://myy.cass.cn/file/200512177391.html
可持續發展:
字面上的定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體;可持續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 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
人類在向自然界索取、創造富裕生活的同時,不能以犧牲人類自身生存環境作為代價。為了人類自身,為了子孫後代的生存,通過許許多多的曲折和磨難,人類終於從環境與發展相對立的觀念中醒悟過來,認識到兩者協調統一的可能性、終於認識到「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必須愛護地球,共同關心和解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並開創了一條人類通向未來的新的發展之路——可持續發展之路。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歷史背景:
本世紀以來,地球上發生了三個影響深遠的變化:一是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的空前擴大;二是人口爆炸性的增長。三是由於自然資源的過渡開發與消耗和污染物質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環污污染和生態破壞。這一切嚴重地制約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繼而威脅著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人類開始認識了自己的過失,反思自己的行為,並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經濟行為和走過的歷程,認識到高消耗、片面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適應當今和未來的發展要求,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參考資料:http://www.stkx.gov.cn/Surround/surround_share.asp?id=105
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意義及深遠影響: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協調一致,讓人類子孫後代能夠享有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需要人類世世代代的共同奮斗。現在是從傳統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轉變時期,因而最近幾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關鍵。
如何走出環境與發展關系問題上的認識誤區,尋找新的正確的發展模式,就成為影響人類未來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正是在這個方面,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為人類世界的發展指出了一條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道路,為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思想模式。可持續發展觀要求在發展中積極地解決環境問題,既要推進人類發展,又要促進自然和諧。因此,它既有別於不計自然成本的傳統經濟增長觀念,又不同於消極保護自然環境的零增長觀念。貫徹可持續發展理論將會導致人類文明的新的更替。可持續發展將呼籲人類社會從當前的工業文明走向未來的生態文明。完整地說,可持續發展觀與工業革命延續下來的傳統發展觀念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從以單純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轉向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發展,從以物為本位的發展轉向以人為本位(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的發展,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科技與知識)推動型的發展。正是在這些方面,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標志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觀念的重大革命,標志了它是一個有利於人類健康地走向21世紀的新的發展理念和行動綱領。我們可以期望,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將會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參考資料: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GZ/GZDL/DLBL/DLTS0025/7188_SR.HTM
『肆』 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包括哪些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要
素總專和。具體說,包括屬三個方面:(1)人類社會生存的自然條件,即地理環
境。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性的必要條件。(2)社會存在和發展
的人口條件,指一定數量、質量和密度的人口。人類社會是由人和人的活
動而組成,人口素質的高低、數量增長的快慢,對社會發展能起加速或延
緩的作用。(3)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它是人們在生產物質資料過程
中所結成的一定的方式。任何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主要都是由這三方面組
成,它們互相作用、相互制約。但在這三方面條件中,唯有物質資料的生產
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為只有它決定著整個社會的性質和面貌;地理環境和
人口條件只有通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才能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產生
作用和影響。
『伍』 社會存在包括() A 生產力 B 地理環境 C 人口因素 D 生產方式 答案是BCD。求解釋
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地理環境、版人口因素和生權產方式。具體一點就是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其中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方式(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的條件,而且它作為勞動對象也不斷進入人們的物質生產領域。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對社會發展起著制約和影響的作用。
生產方式是指人類使用什麼樣的工具,在什麼樣的社會關系下從事物質生產活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這種社會關系是屬於社會存在的,人們實踐活動所創造的生產力,屬於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
屬於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范疇的有:如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是生產活動),人們實踐活動所利用的自然資源(地理環境要素),人們實踐活動所創造的生產力和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是生產方式)。
『陸』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地理環境指的是什麼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抄 : 指人類社襲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要素的總和。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三個方面。地理環境,指社會所處的各種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地、山脈、河流、礦藏等等;人口,指人口的密度、質量、發展速度等等。地...
『柒』 最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地理環境是
自然條件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有利於不同地區不同環境的進行交流跟發展
地理環境對社會歷史發展起著什麼作用地理環境,或者說,社會發展的自然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條件之一。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等。地理環境是上述諸方面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復雜系統。不僅如此,不能只從自然物質及其運動規律來看待地理環境,還應當從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來看待。這樣,地理環境不僅和各個地區、各個國家的人類活動構成了一個復雜的大系統,而且在今天,整個人類社會和整個地球已經形成了一個十分復雜的更大系統。
人類創造歷史的活動是在一定的空間內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地理環境似乎就是人類活動的背景,起著類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但是,人類歷史創造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通過和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或者說,通過對自然物質的調整、控制和改造,以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地理環境不單是人類歷史活動的沉默背景和消極的旁觀者,它本身就是人類歷史創造活動的參與者,是這種活動的對象和材料。地理環境不僅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或不利的條件,它自身也在與人類活動的交互作用中不斷改變面貌。自有人類以來,地理環境因自然本身的發展而引起的變化一般來說是緩慢的,而在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下引起的變化,卻隨社會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強而不斷擴大、加劇和加深[2]。因此,作為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一個方面的地理環境主要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地理環境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更具體些說,第一,自然界本身由於自己內部原因而在發生變化,盡管這種變化一般來說是緩慢的,但其中有一些變化終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相當的影響。一兩千萬年至幾百萬年前的亞非大陸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某些地區地理環境的變化,給古猿向人的演化帶來了有利的自然條件。我國五千年氣候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3],已經為人所習知。而氣候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後果,也開始有人探索[4]。至於局部地區,短暫時間內的地理環境由於自身原因而引起的劇烈變化,如地震、火山噴發、山崩、海嘯、洪水、大旱等等,往往對該地區的人類活動產生重大的有時竟是決定性的影響。至於局部地區地理環境由於自身原因引起的緩慢變化,雖然不那麼驚心觸目,但也對歷史的發展起過或大或小的影響。像唐後期非常繁榮,被稱為揚一益二的揚州,在這以後由於長江航道的淤塞和海岸線的延伸,失去了海港河港的優勢而趨衰落,在歷史上並非少見的現象。
第二,在人類發展的初始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簡單和狹隘的。最早,人們所利用的更多的是獲得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隨著人類進入較高的發展階段,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瀑布、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獲得了更重要的意義。如今,人類活動的地理環境的范圍已從陸地表面伸展到了外層空間、洋底和地層深處。而人類所能利用的自然物質、自然力和自然條件也日益增多、擴大和深化。原先不知其性質與用途,或限於技術水平而無法利用的自然物質、自然力和自然條件,像低品位礦石,工業廢料,稀有金屬,潮汐力,缺乏引力接近於真空的外層空間等被利用起來,參加到人與地理環境交互作用的大系統中來。
第三,自從人類擺脫動物狀態,從動物界分化出來以後,人類就通過勞動從單純依賴於自然界,利用現成的自然條件逐漸走上了改造與支配自然的道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改造的規模日益擴大,程度日益加深,以致今天的地球上遍布著整治過的土地,人工馴化的動物,經過育種的栽培植物,巨大的堤壩,無數的城市村鎮,四通八達的道路和運河等,和遠古的面貌已經大不相同。後人就在先輩改造過的地理環境中活動,並繼續先輩從事地理環境的改造。而這種經過人類改變過了的地理環境,又會給活動在其間的人類帶來新的巨大的影響和前所未有的問題。人和自然的關系就是這樣不斷地擴展、深化和交融。人類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發展,就越能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克服地理環境對自己的限制。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地理環境的作用是反比關系,彷彿人類社會越發展,地理環境對社會的作用就愈小。事實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和自然的關系逐步進入更寬、更深和更高的層次。許多新的自然條件和人們尚未認識或尚未充分認識的自然規律,隨著人和自然關系的擴展和深化而加入到這種關系中來,使人類征服自然的活動出現了新的局面,新的動力,也帶來了始料所未及的後果。例如農業的發展帶來森林和草原的破壞,引起水土流失和氣候變化,工業的發展帶來環境污染乃至大氣層二氧化碳增加這類全球性的長遠問題等。人類對自然的斗爭永無止息,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始終在進行,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歷久而又常新的過程。
第四,即使是同樣不變的自然條件,在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往往起著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洋曾經妨礙了人們的交往,但當帆船、輪船相繼出現以後,它就成了人類最重要的交往途徑之一。多少年來,外層空間與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幾乎毫不相關,今天由於火箭及人造衛星的發明,它已經深深進入人類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領域。
總之,地理環境的范圍、深度、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各不相同,它是隨人類發展而變化的,是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的產物。之所以如此,不僅是自然界本身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取決於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水平和社會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類改造、利用、控制地理環境的能力。因此,我們說地理環境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正因為這樣,在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時絕不能忽視地理環境及其作用。馬克思、恩格斯說:;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
『捌』 如何理解社會物質條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社會的職能就是發展生產力,生產力就是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社會的物質條件好了,那麼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就增強了。
『玖』 哲學選擇題
第【1】題
哲學是( )。
A.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B.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C.系統化和理論化的世界觀
D.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世界觀
正確答案:C
第【2】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A.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問題
B.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關系問題
C.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D.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問題
正確答案:C
第【3】題
哲學與具體科學的區別表現在()。
A.哲學是世界觀,具體科學是方法論
B.哲學是絕對的,具體科學是相對的
C.哲學揭示一般規律,具體科學揭示特殊規律
D.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
正確答案:D
第【4】題
哲學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
A.一般方法
B.經驗材料
C.理論結論
D.具體方法
正確答案:A
第【5】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具體科學的關系是()。
A.普遍和特殊的關系
B.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關系
D.有限和無限的關系
正確答案:A
第【6】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是()。
A.古希臘樸素唯物主義哲學
B.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哲學
C.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
D.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
正確答案:D
第【7】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意味著()。
A.人類哲學思想的發展達到了頂峰
B.科學哲學體系的最終完成
C.絕對真理的體現
D.人類優秀哲學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階段上發展的起點
正確答案:D
第【8】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
A.主要內容
B.理論基礎
C.核心部分
D.實質和靈魂
正確答案:B
第【9】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
A.勞動人民的世界觀
B.無產階級的世界觀
C.為全社會服務的世界觀
D.新興階級的世界觀
正確答案:B
第【10】題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目的在於()。
A.提高知識理論水平
B.培養和確立科學的世界觀
C.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質
正確答案:B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11】題
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在從事地質學研究中,自覺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創立了地質力學的新理論,對我國石油地質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說明(
)。
A.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
B.哲學隨具體科學的發展而發展
C.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和
D.哲學對具體科學的研究有指導作用
正確答案:D
第【12】題
哲學的生命力從根本上說在於()。
A.適應時代的需要
B.滿足統治階級的需要
C.反映勞苦大眾的需要
D.適應思想創新的需要
正確答案:A
第【13】題
我黨一貫倡導並長期保持的優良學風是()。
A.艱苦奮斗
B.實事求是
C.理論聯系實際
D.勤儉節約
正確答案:C
第【14】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最主要的特點表現在()。
A.實踐性
B.科學性
C.革命性
D.開放性
正確答案:A
第【15】題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不存在()。
A.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斗爭
B.辯論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
C.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
D.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斗爭
正確答案:A
第【16】題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一著名詩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質運動的客觀性和時空的主觀性的統一
B.物質運動的無限性和時空的有限性的統一
C.時空的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統一
D.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統一
正確答案:D
第【17】題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慧能觀點的根本錯誤在於(
)。
A.否認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B.否認了運動具有客觀規律性
C.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
D.否認了物質是意識的根源
正確答案:A
第【18】題
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問題上,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的共同錯誤為( )。
A.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
B.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
C.僅把運動和某些具體物質形態聯系起來
D.把物質和運動完全割裂開來
正確答案:D
第【19】題
把感覺、經驗當成第一性的觀點是()觀點。
A.唯物主義的
B.主觀唯心主義的
C.唯物主義經驗論
D.客觀唯心主義的
正確答案:B
第【20】題
劃分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唯一的標準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問題
B.思維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問題
C.世界是否運動變化的問題
D.是否承認世界統一的問題
正確答案:B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21】題
辯證法同形而上學的斗爭是()。
A.又一個哲學的基本問題
B.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斗爭的表現形式
C.從屬於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斗爭,並同這種斗爭交織在一起的
D.高於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斗爭的
正確答案:C
第【22】題
「人的意志高於一切,決定一切」的觀點是( )。
A.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B.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C.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D.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正確答案:D
第【23】題
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范疇的定義是通過()界定的。
A.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B.個別與一般的關系
C.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D.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正確答案:A
第【24】題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運動的絕對性
B.存在性
C.客觀實在性
D.實物性
正確答案:C
第【25】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
A.各種實物的總和
B.物質和精神的統一
C.多樣性的物質統一
D.主觀與客體的統一
正確答案:C
第【26】題
認為正確或錯誤的意識都是對物質的反映是()的觀點。
A.詭辯論
B.唯心主義
C.不可知論
D.唯物主義
正確答案:D
第【27】題
「靜者,動之靜也」的觀點是()。
A.否認靜止的相對性
B.否認運動的絕對性
C.認為靜止是不存在的
D.認為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正確答案:D
第【28】題
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
A.存在性
B.物質性
C.意識性
D.真理性
正確答案:B
第【29】題
設想脫離物質的運動必然導致()。
A.唯心主義
B.二元論
C.辯證唯物主義
D.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正確答案:D
第【30】題
相對主義運動觀認為()。
A.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B.運動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
C.運動的形式是多樣的
D.只存在絕對運動而無靜止
正確答案:D
第【31】題
「司馬光破缸」的故事是說司馬光小時侯看到一小孩掉進水缸後,他沒有按常規讓人脫離水,而是打破水缸,盡快讓水脫離人。這一故事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
A.想問題、辦事情要學會抓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規,有創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正確答案:D
第【32】題
黨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主和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的哲學依據是()辯證關系的原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同一性和斗爭性
D.內因和外因
正確答案:D
第【33】題
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民經濟布局,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據支配地位,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產重組的結構調整,提高國產資產的整體質量。這一論斷突出體現了(
)。
A.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相統一的觀點
C.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
D.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論
正確答案:D
第【34】題
看問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是()。
A.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B.客觀唯心主義
C.形而上學觀點
D.不可知論
正確答案:C
第【35】題
一個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是由教師的水平、學校的設施、學生的主觀努力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造成的,從因果關系來看,這是()。
A.異因同果
B.同因異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正確答案:C
第【36】題
「蒼蠅不叮沒縫的蛋」這一說法直接表達的哲學思想是()。
A.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C.事物的運動是外力推動的結果
D.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正確答案:A
第【37】題
「讓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後逐漸擴展,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這體現了()。
A.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原理
B.質變形式非爆發式的原理
C.質變過程中量的擴張的原理
D.質、量、度三者關系的原理
正確答案:A
第【38】題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揭示的是()。
A.時間、空間可以離開物質自己運動
B.時間、空間不隨物質運動的速度而變化
C.時間、空間是主觀精神的表現形式
D.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不可分
正確答案:D
第【39】題
「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體現的哲理是()。
A.要重視外因的作用
B.要重視內因的作用
C.要重視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D.要重視外因通過內因作用
正確答案:C
第【40】題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之說的錯誤在於它割裂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C.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的關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正確答案:A
第【41】題
「一個地區的發展會產生全國效益」強調的是()。
A.整體和部分不可分割
B.整體和部分有嚴格的界限
C.整體的性能狀態與及變化會影響部分
D.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
正確答案:D
第【42】題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根本對立的焦點在於()。
A.是否整體地看問題
B.是否承認事物在運動
C.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D.是否承認事物的質變
正確答案:C
第【43】題
事物發展的源泉在於( )。
A.人的主觀能動性
B.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C.事物的內部矛盾
D.外力的推動
正確答案:D
第【44】題
唯物辯證法否定的「揚棄」是指()。
A.全盤拋棄
B.絕對否認
C.全盤肯定
D.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繼承
正確答案:D
第【45】題
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是()。
A.保守和進步關系
B.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
C.主要與次要的關系
D.對立統一的關系
正確答案:D
第【46】題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轉化揭示了事物的發展是()。
A.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B.前進性和重復性的統一
C.連續性和階段性(飛躍性)的統一
D.直線性和循環性的統一
正確答案:C
第【47】題
否定方面是指()。
A.保持事物自己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走向死亡的方面
C.事物內部好的方面
D.事物內部壞的方面
正確答案:B
第【48】題
實際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錯誤是由於忽視了事物的()。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爭性
正確答案:D
第【49】題
聯系是指一切現象、事物()。
A.都有共同點
B.都沒有確定的界限
C.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D.都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和互相制約
正確答案:D
第【50】題
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是()。
A.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B.對立統一規律
C.系統規律
D.否定之否定規律
正確答案:B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51】題
唯物辯證法認為,在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問題上,結果是指()。
A.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
B.先於某種現象的現象
C.被一定現象所引起的現象
D.後於某種現象的現象
正確答案:C
第【52】題
事物的質是指()。
A.構成事物內在要素的總和
B.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
C.一事物區別與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
D.事物的規模、發展程度和速度等規定性
正確答案:C
第【53】題
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是()。
A.辯證統一的關系
B.因果關系
C.內因和外因的關系
D.等同關系
正確答案:A
第【54】題
物質從一般反映特性到人類意識產生所經歷的三個決定性環節是( )。
A.概念、判斷、推理
B.實踐、感性認識、理性認識
C.客體、主體、客體
D.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類的意識
正確答案:D
第【55】題
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角度來看,人類認識發展的動力在於()。
A.人類的需要
B.人類的創造力
C.人類的社會實踐的發展
D.人類的正確認識路線
正確答案:C
第【56】題
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 )。
A.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問題
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問題
C.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D.人民群眾和傑出人物的關系問題
正確答案:C
第【57】題
社會基本矛盾是( )。
A.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
B.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
C.公有制與私有制的矛盾
D.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矛盾
正確答案:A
第【58】題
劃分兩種歷史觀的根本標準是( )。
A.是否承認人類社會的內部矛盾
B.是否承認階級斗爭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C.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D.是否承認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正確答案:C
第【59】題
社會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於( )。
A.人口太多而造成貧窮落後
B.國際階級斗爭形勢的影響
C.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D.人民群眾覺悟及其積極性
正確答案:C
第【60】題
階級劃分( )。
A.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
B.的惟一根據是生產資料佔有關系的不同
C.最根本的是根據取得社會財富的不同方式
D.主要是根據在社會勞動組織所起作用不同
正確答案:B
第【61】題
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 )。
A.階級斗爭
B.社會基本矛盾
C.人民群眾
D.統治階級
正確答案:A
第【62】題
社會革命( )。
A.在生產力發達的國家才會發生並取得勝利
B.在生產力落後的國家才會發生並取得勝利
C.在人民群眾覺悟高的國家才會發生並取得勝利
D.在具備了革命的客觀形勢和主觀條件的國家才會發生
正確答案:D
第【63】題
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 )。
A.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B.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搞資產階級自由化之間的矛盾
C.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正確答案:D
第64】題
在整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社會進步以( )。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為動力
B.革命階級和反動階級的矛盾為動力
C.先進思想和落後思想的矛盾為動力
D.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為動力
正確答案:A
第【65】題
經濟基礎是指( )。
A.一定歷史階段上生產力的總和
B.一定歷史階段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總和
C.一定歷史階段上科學技術和經濟管理的總和
D.一定歷史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
正確答案:D
第【66】題
技術社會形態是( )。
A.以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劃分
B.以生產關系性質劃分
C.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統一的程度劃分
D.以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劃分
正確答案:A
第【67】題
判斷一種生產關系是否先進的標志是( )。
A.公有制還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
D.勞動產品分配是否公平
正確答案:C
第【68】題
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這個觀點是( )。
A.辯證法的正確觀點
B.機械唯物主義的錯誤觀點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錯誤觀點
D.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觀點
正確答案:D
第【69】題
歷史人物的成功或失敗,歸根到底取決於( )。
A.他們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B.他們的意志是否堅強
C.他們的願望是否善良
D.他們的行動是否果斷
正確答案:A
第【70】題
黨的群眾觀點的實質在於堅信( )。
A.群眾運動都是合理的
B.群眾自己解放自己
C.群眾都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
D.群眾的意見總是正確的
正確答案:B
第【71】題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劇中人』,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劇作者』」,這個觀點是( )。
A.唯物史觀
B.英雄史觀
C.二元論歷史觀
D.不可知論的觀點
正確答案:B
第【72】題
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由( )。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經濟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學技術水平引起的
正確答案:B
第【73】題
生產力是人們( )。
A.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
B.征服自然的能力
C.掌握知識的能力
D.解決人際關系的能力
正確答案:B
第【74】題
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是由( )。
A.「理性」的發展所決定的
B.領袖人物的正確領導所決定的
C.大多數人的意志所決定的
D.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所決定的
正確答案:D
第【75】題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從辯證法范疇上說屬於( )。
A.必然性決定偶然性
B.本質決定現象
C.現實性決定可能性
D.內容決定形式
正確答案:D
第【76】題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最終原因是( )。
A.必然性決定偶然性
B.本質決定現象
C.現實性決定可能性
D.內容決定形式
正確答案:D
第【77】題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最終原因是( )。
A.生產關系的發展
B.生產力的發展
C.上層建築的發展
D.經濟基礎的發展
正確答案:B
第【78】題
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 )。
A.搞好上層建築領域的革命
B.發展生產力
C.搞好階級斗爭
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
正確答案:B
第【79】題
社會進步的根本標準是( )。
A.生產資料公有製程度的高低
B.社會財富的分配是否合理
C.社會成員是否團結一致
D.基本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正確答案:D
第【80】題
對科學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是( )。
A.社會生產
B.社會制度
C.文化教育
D.社會意識
正確答案:A
第【81】題
人類區別於動物界的根本特徵是( )。
A.人類的活動具有社會性
B.能影響周圍環境的改變
C.人有語言
D.人能在人腦支配下進行活動
正確答案:A
第【82】題
類人猿進化為人類的內在根據是()。
A.氣候的變化
B.類人猿的生理結構和生活特點
C.類人猿是高等動物
D.製造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正確答案:B
第【83】題
資產階級所宣揚的「一般民主」的唯心史觀基礎是( )。
A.天賦人權論
B.抽象人性論
C.社會契約論
D.三權分立論
正確答案:B
第【84】題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是()。
A.按勞分配製度
B.勞動者的互助合作關系
C.共產主義的勞動態度
D.生產資料公有制
正確答案:D
第【85】題
政體是指( )。
A.政權的組織形式
B.國家的政治性質
C.國家的經濟體制
D.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
正確答案:A
第86】題
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法的根據主要是( )。
A.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
B.社會主體的人的發展情況
C.社會的階級關系
D.生產力發展水平
正確答案:A
第【87】題
歷史唯心主義的本質在於它肯定( )。
A.社會意識是歷史的決定力量
B.人類的精神力量
C.傑出個人的重大歷史作用
D.人們對理想的追求
正確答案:A
第【88】題
經濟社會形態( )。
A.是直接或間接以生產關系性質劃分
B.是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程度劃分
C.是以如何進行產品分配劃分
D.是以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水平劃分
正確答案:A
第【89】題
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 )。
A.經濟基礎
B.生產方式
C.科學文化
D.精神文明
正確答案:B
第【90】題
人類最終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的根本標志是( )。
A.直立行走
B.手腳分工
C.抽象思維
D.製造使用勞動工具
正確答案:D
第【91】題
上層建築對社會發展作用的性質決定於( )。
A.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
B.它是否同自己的經濟基礎相適合
C.它是否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
D.它是否有利於公有制的鞏固和發展
正確答案:A
第【92】題
區分不同性質國家的根據是( )。
A.政權的組織形式
B.是否存在著民主
C.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
D.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正確答案:C
第【93】題
使人與自然既區別開來又聯系起來的基礎是( )。
A.人的直立行走
B.語言和思維
C.氣候變化
D.生產勞動
正確答案:D
第【94】題
社會存在( )。
A.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的總和
B.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
C.是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D.就是指社會環境
正確答案:B
第【95】題
作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地理環境,指的是( )。
A.全部自然界
B.勞動資料
C.直接影響生產力發展的自然條件
D.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
正確答案:D
第【96】題
享樂主義是( )。
A.現代社會高消費的價值觀
B.剝削階級腐朽、頹廢的價值觀
C.把生命置於首要地位的價值觀
D.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
正確答案:B
第【97】題
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應根據他( )。
A.對社會的貢獻
B.能力大小
C.社會地位的高低
D.擁有的金錢財富
正確答案:A
第【98】題
人的價值的最顯著特點在於( )。
A.人在價值關系中既可以是客體,又可以是主體的二重性
B.在價值關系中只能作為客體
C.在價值關系中只能作為主體
D.只具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滿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正確答案:A
第【99】題
所謂抽象的人性論是指()。
A.一種對人類共同人性的科學抽象的理論
B.否認人的社會性的關於人的本質的唯心主義理論
C.一種否認人的共性的錯誤理論
D.一種資產階級哲學獨創的理論
正確答案:B
第【100】題
自由王國作為歷史觀的范疇是( )。
A.泛指人的自由
B.指人們完全認識了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而獲得了自由
C.指人們擺脫了社會歷史的客觀必然性的制約而獲得了自由
D.指人們擺脫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為自己社會關系的主人
正確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