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不丹的地理位置

不丹的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03 14:10:18

A. 錫金的具體地理位置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是印度的邦,面積7096平方公里,海拔超過1500米,人口約61萬人專,居民信奉婆羅屬門教和佛教。錫金曾經是一個王國,1975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錫金舉行全民投票,廢除錫金王國,加入印度,第12代國王佩登東杜南嘉流亡美國。

錫金邦東面與不丹毗鄰,西面與尼泊爾接壤,北面與中國西藏交界,南面與印度西孟加拉邦鄰接。

(1)不丹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1、人口

錫金人口為61.06萬(2011年)。主要分布於中、西及南部。民族主要包括尼泊爾移民(占人口75%)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如:菩提亞人(又稱錫金族佔16%)、雷布查族(佔13%)、藏族等等。

2、經濟

錫金邦政府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森林資源和運輸業。旅遊業及農業也很重要。礦物資源主要有銅、褐煤、鈾、黃鐵、石墨和石灰石等,其中銅和褐煤蘊藏量豐富。森林面積占該邦的總面積36%。林區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盛產名貴葯材麝香、鹿茸、天麻和貝母等。

B. 介紹下不丹的地理位置

面積3.8萬平方公里,地處喜馬拉雅山南坡。北部及東北、西北與中國為鄰;專南部與印度屬接壤。 不丹舊都-普那卡宗
境內多山,北高南低;南部山區屬亞熱帶氣候,濕潤多雨,年降水5000~6000毫米;中部河谷區 ,氣候溫和,年降水760~2000毫米;海拔180~7550米。河流均由北向南,主要有阿穆曲河、旺曲河及莫曲河等。藍綿羊、蘭花、野罌粟和罕見的雪豹就在這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生長,這里還有傳說中的喜馬拉雅雪人。茂密的高海拔橡樹林,甚至有老虎爪的印痕。南亞虎通常出沒於低海拔的森林地帶,但在不丹,它的蹤跡卻可能出現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線之上。

C. title:(不丹)地理位置

在我國西南邊境
干什麼你是梁朝偉的粉絲嗎

D. 急急急!關於不丹的地理問題

一、不丹地形特點
不丹的地勢北高南低,全國除南部小范圍的杜瓦爾平原外,山地佔全國總面積的95%以上,素以山國著稱。不丹各地的海拔高度相當懸殊。東南部地區的馬納斯河(the Manas Chhu)海拔高度只有97米,是全國海拔最低的地區;而北部喜馬拉雅山脈的大多數山峰海拔高度都在6000~7000米以上,庫拉康日山(Kula Kangri)海拔高度達到7554米,是全國海拔的最高點。
不丹的地勢高低懸殊,從北至南,逐漸下降。隨著氣候的垂直變化和受印度洋季風氣候影響程度的不同,全國大致可劃分分3個主要地形區,即北部高山區、中部河谷區和南部丘陵平原區。
(一)北部高山區
北部高山區亦稱大喜馬拉雅山區,位於不丹最北面,沿中國西藏邊界延伸,高度一般在海拔5000米以上,年降雨量不足500毫米。本區山勢高峻,冰峰林立,地形險要,大多數雄偉山脈高達5000多米,並常年處在雪線以上。終年被冰雪覆蓋的山峰有馬桑甘峰、卓莫拉日峰、瓦吉拉峰、梅拉卡爾春峰、波德拉峰、梅拉拉峰等。著名的卓莫拉峰等超過7000米的四座高峰均位於此,是中國與不丹之間的天然屏障。本區氣候嚴寒,空氣稀薄,含氧量少,並有冰川發育。本區除部分高山草甸可供放牧外,大部分地區地表荒漠,幾無人煙。
(二)中部河谷區
中部河谷區又稱內喜馬拉雅山,由喜馬拉雅山脈向南延伸的支脈及其間的谷地構成,面積約為不丹總面積的1/2,海拔2000~5000米。本區地形起伏較大,平均比差約1500~2000米,山嶺河谷南北縱橫,東西交通不便。綿亘於不丹中部的黑山山脈(the Black Mountain),海拔達到4900多米,把不丹從地理上分割為東、西兩大部分,構成了不丹東、西部之間的一道天然障礙。
中部河谷區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年平均氣溫約8℃,年降水量為500~1000毫米。山嶺普遍為針葉或針、闊葉混雜的高山溫帶森林,林下藤蔓植物繁茂。本區多谷地,有不丹著名的廷布河谷(the Thimphu Valley)、帕羅河谷(the Paro Valley)、普那卡河谷(the Punakha Valley)、布姆塘河谷(the Bumtang Valley)、扎西崗河谷(the Trashigang Valley)等著名谷地。這些谷地地形開闊,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特產豐富,人口稠密,是不丹重要的經濟區和政治文化中心。
(三)南部丘陵平原區
南部丘陵平原區由喜馬拉雅山山麓丘陵地帶和杜瓦爾平原組成,海拔2000米以下。
喜馬拉雅山山麓丘陵地帶,又稱亞喜馬拉雅山區。該地帶從杜瓦爾平原徐徐崛起至600米許,然後地勢逐漸升高,起伏增大,再以陡峻懸崖升至1500米以上。該地區較大的河流有阿莫河(the Amo Chhu)和馬納斯河等。年降雨量為1200~2000毫米。河谷地帶多為交通要沖,是進入不丹腹地的門戶。
杜瓦爾平原是印度阿薩姆平原的北延部分,南北寬約30~50公里,最低處海拔僅150米,地勢平坦開闊。杜瓦爾平原大致可分成南北兩部分。偏北部分緊靠丘陵,地形受北方高山山嘴影響,地面堆積著粗礫石、漂石、卵石、粗圓礫石以及沙石等沉積物。溪流河床寬而河堤矮,旱季易斷流。偏南部分的地形與南面的阿薩姆 ——孟加拉平原相似,河流流速較緩,河道固定,土壤肥力中等,草、竹以及娑羅雙樹林等亞熱帶植物生長茂盛,並辟有部分農田。
南部丘陵平原地區氣候濕熱多雨,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約14℃,年降水量2000~5000毫米,每年6~9月為雨季,雨季降水集中,常釀成洪災。區內河流流量較大,河床平坦,但河水淺,不能通航。本區氣候宜於動植物生長,山麓丘陵地帶植被繁茂,多系熱帶、亞熱帶雨林,林中多野生動物。東部的馬納斯河流域。是不丹著名的動物保護區。本區經濟作物以糧食生產為主,並盛產柑橘、香蕉、鳳梨等熱帶水果。

二、冰川
不丹冰川主要存在於不丹北部高山區,覆蓋著不丹領土總面積10%的土地。
不丹冰川是不丹河流重要的可再生水資源,每到冬季,冰川凝聚了大量的新雪,夏天一到就慢慢融化,每年可給不丹帶來大量的清新水源。同時,冰川也曾給不丹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冰川的融化會使河流出現季節性漲水,常常造成洪災和潛在災難。

三、主要河流和河谷
不丹層巒疊嶂,河流密布,降水豐富,河水補給充足。不丹全景主要有阿莫河、旺河、普納昌河和馬納斯河四大水系。這些河流多數發源於喜馬拉雅主脈地區,順著河谷由北南下,流經不丹和印度的阿薩姆平原後,注入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屬常流河。隨著地形的變化,上、中、下遊河段各具特點。總的來看,上遊河段因地處高寒地帶,河水主要來源於融化的冰雪和夏季的少量降水,因而河床窄,落差大,水流急,水溫低,不能通航。中遊河段河床變寬,河水流速減緩,但河水淺,仍不具備通航條件。下遊河段地處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區,支流匯集,河水流量增大,河床較寬,流速較緩,有些河段可以通航。但由於地勢較低,每到雨季,洪水泛濫嚴重。
(一)主要河流
馬納斯河(the Manas Chhu)——又名當梅河(the Drangme Chhu),位於不丹東部,境內長150公里,流域面積達18375平方公里。它起源於中國西藏地區塔拉山,從卡門地區進入不丹,在不丹南部同其支流芒德河(the Mongde chhu)和奔湯河(the Bentang chhu)匯合後注入印度布拉馬普特拉河。馬納斯河河面寬,水流急,落差大,最寬達48米(扎西崗河段)。該河系高山河流,上、中、下游海拔高低懸殊。該河有兩條主要支流,即奔湯河(長149公里)和芒德河(長151公里)。馬納斯河及其支流排泄了整個不丹東部的全部水量,是不丹最大的河流。
普納昌河(the Punatsang Chhu)——又名散科什河(the Sankosh Chhu),位於不丹西部,境內長220公里,流域面積達10725平方公里。它起源於加莎城堡上面的雪山和魯納納(Lunana)地區,朝東南方向流注,至普那卡附近折而往南,流入賈莫納河(the Jamona chhu)。上游的幾條支流,如莫河(the Mochhu)、帕河(the Pachhu)、普那卡河(the Punakha chhu)在普那卡附近匯合。在普那卡以南,河床變寬,最寬處達約300米。但在旺迪頗章以南,河道受陡峭峽谷的影響,突然變窄。普納昌河及其支流排泄了卓莫拉山和庫拉康日山之間的大喜馬拉雅山脈的全部水量,是不丹的第二大河流。
旺河(the Wang Chhu)——又名萊吉河(the Raigye Chhu),位於不丹西部,境內長368公里,流域面積達3600平方公里。它起源於卓莫拉山脈和林格西地區,由哈河(the Ha Chhu)、帕羅河等幾條支流組成。這些支流也是通往中國西藏亞東地區的主要通道。帕羅河全長75公里,起源於卓莫拉峰以南的雪山,流經都基宗和開闊的帕羅谷地。哈河在賈普查城堡以西注入汪河。旺河河床狹窄,高低懸殊,水流湍急。該河的河床在扎西卻宗河段海拔高度為2100米,而在杜瓦爾平原臨近出口的地方,其海拔高度僅為90米。萊吉河的水量約為普納昌河水量的1/2,是不丹的第三大河流。
阿莫河(the Amo Chhu)——又名托爾薩河(the Torsar Chhu),位於不丹西部,流域面積達1400平方公里。它起源於中國西藏的江孜地區,由春丕谷亞東偏南向東南方向經不丹流入印度。該河水流湍急,水量充足,甚至在冬季,水深平均至少達1米以上,且波濤洶涌。進入杜瓦爾平原後該河河道擴大,且成辮子狀。不、印公路和不丹的南部邊境重鎮彭錯林市就坐落在阿莫河的左岸。阿莫河在不丹境內長70公里,水量大約是普納昌河水總量的1/3,為不丹的第四河流。
(二)主要河谷
不丹境內山多,河流多,因此,河谷也多,並且,一個河谷就是不丹的一個經濟區,河谷在不丹的經濟發展中處於重要位置。不丹的主要河谷就有不少。
哈宗河谷(the Haa Valley)——位於不丹的西部,平均海拔約3000米,面積約40 平方公里。谷地狹長,呈西北——東南走向,哈河穿流其間,兩岸土地肥沃,谷壁溫帶針葉林茂盛。哈宗位於谷地中段,1957年以前,哈宗是不丹同中國西藏地區之間的貿易中心。現在,哈宗是不丹軍事中心之一,不丹皇家軍二中隊、旺楚克洛宗軍事學校和印軍駐不丹軍事顧問團司令部均駐於此地。當塘(Damthang,又稱達姆塘)位於谷源,是不丹通往中國西藏西部重鎮亞東的交通要沖。
哈宗河谷盛產水稻、大麥、棉花、豆類及多種水果和蔬菜等農作物,是不丹的主要產糧區之一。
帕羅河谷(the Paro Valley)——位於不丹的西部,在哈宗河谷以東,平均海拔 2300米,谷地面積約55平方公里。該谷地在帕羅宗以北分為兩條支谷,向南延伸至旺河。該谷地土質肥厚,物產豐富。不丹政府在此建有農場、農藝場和養殖場等。谷壁溫帶針葉林茂盛。主要礦產資源為石墨和石灰石等,其中石墨貯量達1500萬噸。谷地交通較為發達,帕羅市位於谷地中央,並與延布、都基宗、契卡、哈宗等均有公路相通。不丹皇家政府在帕羅宗建有民族博物館、師范學院和國內惟一的國際機場。帕羅河谷在歷史上是不丹的權力中心,不僅對不丹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在不丹的文化史上也佔有重要位置。現任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登基前曾任帕羅省長。
帕羅河谷是不丹最美麗的河谷之一,同時也是不丹的宗教和旅遊勝地。著名的帕羅宗、都基宗、仁蓬宗(這里的宗指的是城堡)均坐落在谷內。在廷布市未設首都之前,不丹國民議會常常在仁蓬宗舉行會議。都基宗建於163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阿旺·納姆加爾法王設計並經手建造。位於該谷地的基楚寺為中國唐代西藏王松贊干布所修建,是不丹古老而著名的寺廟之一,一直是不丹朝聖者的聖地。
帕羅河谷盛產水稻、玉米、小麥、棉花、柑橘、蘋果等農作物,是不丹的主要產糧區之一。
廷布河谷(the Thimphu Valley)——位於帕羅宗以東,平均海拔2300米,谷地面積約45平方公里。該河穀穀地狹長,呈南北走向,廷布河穿流其間,兩岸物產豐富,谷壁為溫帶針葉林所覆蓋,著名的廷布市坐落在河谷中央的廷布河畔的一塊沖積台地上。廷布市以前是不丹國王的夏宮,1955年成為首都,現已成為不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家各行政機構均設於此。廷布市規模宏大,結構考究,有著名的騰錯林皇宮、皇家別墅廣場等等。廷布市以北2公里的塔巴,設有不丹最早的廣播電台;廷布市以北5公里處的辛托卡,是不丹全國的宗教中心。林格西宗位於河谷最西北邊緣,從那裡可以看見常年積雪巍巍山峰的美麗景色。
普那卡河谷(the Punakha Valley)——位於廷布宗以東,平均海拔約2000米,谷地面積約100平方公里,谷地平坦開闊,氣候溫和,谷地較低處為亞熱帶松林所覆蓋,較高處(海拔3000米以上)為溫帶常綠櫟林。不丹著名的古都——普那卡宗位於谷地中央,稍北分兩條支谷頗河和莫河延伸,宗以南與旺迪頗章谷地相連。谷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
普那卡宗的西北面為加莎宗,周圍有優良的牧場和聞名遐邇的溫泉。加莎宗以它生產的黃油、肉和乳酪製品而聞名於世。
普那卡河谷盛產水稻、小麥、玉米、豆類、棉花以及多種水果和蔬菜。
莎河谷(the Shar Valley)——亦稱旺頗章河谷(the Wangdi Phodrang Valley),位於普那卡宗以南,平均海拔約2000米,面積約150平方公里,是不丹最大的河谷。該河谷寬闊平坦,氣候較乾燥,谷壁植被稀疏,多裸岩和草地。板岩貯量約為1600萬立方米,居民大多從事牧業和石板、石器雕刻等。旺堆頗章宗和達迦納宗坐落在這一河谷。該河谷以它寬闊而優良的牧場而聞名全國,是不丹飼養業很發達的地區。皇家政府在這個河谷修建有牛奶場、乳酪廠和農場,為不丹其他地區提供了大量的乳製品,對改善不丹人民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芒得河谷(the Mongde Valley)——亦稱同薩河谷(the Trongsa Valley),位於莎河谷以東,平均海拔約2300米,面積約30平方公里,是不丹較小的河谷之一。該河穀穀地狹長,呈南北走向,谷口開闊平坦,氣候燥熱,谷壁部分地段多裸岩和草地,其餘為溫帶針葉林所覆蓋,著名的同薩宗坐落在河谷北面的山脊上,是不丹的重要城市。同薩宗的首領曾統治過整個不丹東部好幾個世紀。現代不丹王國的一世國王烏顏·旺楚克在1907年就任國王以前,是同薩宗的首領。同薩城堡是不丹最大,也是最壯觀的城堡。此外,同薩宗還是不丹著名的佛教聖地,建有喇嘛廟200餘座,朝聖者甚眾。
布姆塘河谷(the Bumtang Valley)——位於同薩宗的東北面,平均海拔約2750 米,面積約50平方公里。該谷寬闊平坦,呈東北——西南走向,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氣候較乾燥,乾旱地段多草甸,間有稀疏落葉松和灌木林。布姆塘宗坐落在這個既遼闊又美麗的河谷里。這里辟有大型農場,面積達5000畝以上,是不丹的重要糧倉。該河谷放牧條件好,1976年,不丹政府在這里建有綿羊和氂牛飼養場,是不丹的重要牧區之一。
布姆塘地區還是不丹的宗教聖地。據傳,中國西藏王松贊干布於15世紀在這個河谷修建了著名的強巴(Jampa)寺廟,而偉大的印度聖人蓮花生在這座寺廟里完成了他的「奇特功績」。因此,這個河谷在不丹人民的心中占據著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在不丹的宗教史上也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庫爾托河谷(the Kurto Valley)——位於布姆塘河谷以東,扎西崗河谷的西北面,隆子宗就坐落在這個河谷。該河谷以它生產的紡織品,圖案既復雜又精美,特別是馬特拉毛料更有名。此外,這個河谷有兩個溫泉和許多寺廟。
松加爾河谷(the Shongar Valley)——位於庫爾托河谷以南,扎西崗河谷以西。該河谷土地肥沃,水草豐茂,是不丹的重要牧區之一。孟加爾宗就坐落在這個河谷。
扎西崗河谷(the Trashigang Valley)——位於不丹的東部,平均海拔850 米,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不丹海拔最低的河谷之一。谷地呈東北——西南走向,馬納斯河穿流其間,兩岸熱帶植物茂盛,盛產水果和蠶絲,是不丹熱帶農作物和水果的主要種植區,手工紡織業亦較發達。1959年以前,該河谷同中國西藏地區有著廣泛的貿易往來,採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以大米、玉米、干辣椒、絲綢、油漆等物品換取西藏地區的食鹽、羊毛和茶葉等物。東部重鎮扎西崗宗和羊孜宗坐落在這個河谷,是通往中國西藏門隅地區的交通樞紐,在扎西崗市西南的楊普拉建有一中型機場。
肯河谷(the Kheng Valley)——位於布姆塘河谷以南,松加爾河谷以西。這個河谷以它所生產的手工業品、特別精製的竹編工藝品和金屬製品而聞名全國。仁工宗就坐落在這個河谷。
乞朗河谷(the Chirang Valley)——位於不丹南部,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盛產柑橘,手工造紙業比較發達,特別是用月楂樹紙漿全憑手工生產的薄紙最為有名。這個地區人口稠密,大部分人屬尼泊爾族人。乞朗宗就坐落在這個河谷。
桑契河谷(the Samtse Valley)——位於不丹西南部,是不丹的工業區之一。最近幾年,這個河谷的小型工業發展較快,興建了許多小工廠。桑契宗、著名的彭錯林和楚卡水電站等均位於該河谷。彭錯林是不丹的南大門,是不丹通往印度的交通要道,也是不丹重要的工業城鎮。楚卡電站興建於1975年,裝有4台8.4萬瓦發電機,總發電量為33.6萬瓦,總投資為28.8億盧比,是不丹國內最大的水力發電站,90%的電力出口印度,是不丹政府重要的出口創匯來源。

四、不丹主要山脈和山峰
(一)主要山脈
不丹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其境內有不少雄偉的山脈,除喜馬拉雅山主脈外,還有不少支脈。這些支脈,大多呈南北走向,地勢北高南低,山脈北端大多海拔5000~7000多米,並常年在雪線以上。其主要山脈有:
喜馬拉雅(Himalaya)山脈主脈——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系,分布在不丹、尼泊爾、中國、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境內,東西長約2450公里。在不丹境內主要位於不丹北部,呈東西走向,長約400公里,海拔4800~7300多米。山脊為不丹與中國的分界線,沿山脊有6000多米的高峰20餘座,山峰終年積雪,是中國與不丹兩國的天然屏障,只有極少數山口可供通行。由於本區域長冬無夏,積雪深厚,通行條件極差,交通經常中斷。主脈南側有少數谷地可供放牧,其他則為石質荒漠和冰川。
頓嘎山脈——該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支脈,位於不丹東部,呈南北走向,長約110公里,寬約35公里,海拔300~4500米,為古汝河與古隆河的分水嶺。該山脈北高南低,山頂較平,山峰一般在3500米左右,河谷較深。
汝東山脈——該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支脈,位於不丹東部,呈南北走向,長約100公里,寬約30公里,海拔600~4500米,為木江普曲河與古汝河的分水嶺。該山脈北高南低,山脊平緩。
尤多山脈——該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支脈,位於不丹中部,呈南北走向,長約90公里,寬約30公里,海拔1200~4500米,為馬納斯河與木江普曲河的分水嶺。該山脈南端止於這兩條河的匯合處,地勢南北高,中間低。
黑山山脈——該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支脈,位於不丹中部,呈南北走向,長約120公里,寬約65公里,海拔1500~4500 米,是不丹境內喜馬拉雅山支脈中最大的山脈,也是普納昌河與馬納斯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該山脈南北高,中間低,黑山山峰海拔4916米,是內喜馬拉雅山地區的最高峰。
朵炯山脈——該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支脈,位於不丹西部,呈南北走向,長約80公里,寬約35公里,海拔600~4500米,是萊吉河(Raigye Chhu)與普納昌河的分水嶺,地勢北高南低,東坡較西坡平緩開闊。首都廷布以及普那卡、旺迪頗章等重要城市分別位於該山脈東西兩側。
孔桑炯洞山脈——該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支脈,位於不丹西部,呈南北走向,長約90公里,寬約60公里,海拔1000~4500米,是阿莫河與萊格河的分水嶺。該山脈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勢陡峻,河流切割嚴重,河谷開闊平緩,著名的廷布、帕羅、哈宗谷地位於該山脈的中段。
其他山脈——在不丹還有一些著名而海拔較低的山脈,如色里拉(3658米)、乞里拉(4087米)、則里拉(3552米)、多爾楚拉(3174米)、佐東什(4918米)、佩里拉(3370米)、尤托拉(3354米)、當拉拉(3811米)、潤滾拉山等。這些山脈都是以著名的山口或山峰而命名的。位於不丹、錫金邊界的東恰山在不丹境內延伸一條不太短的山嘴。它的走向不規則,方向多變,但總的是向南,形成了西面提斯塔河和東面托爾薩河的分水嶺。它的高度由北向南逐漸減低,並在不丹西南部與杜瓦爾平原合成一體。
(二)主要山峰
不丹山峰多,海拔高,其中,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大多位於中不邊境喜馬拉雅山脈地區,且長年被冰雪所覆蓋。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著名山峰,其中有些位於中不邊境地區,有些位於不丹境內腹地,海拔2000~6000米不等。

E. 南亞地理位置

南亞
指亞洲南部地區,介於東南亞與西南亞之間。緯度在0°―40°N(北緯)之間,經度在60°E(東經)―100°E,陸地基本在10°N―30°N地區。大體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南亞共有7個國家,其中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為臨海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為島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和克什米爾地區同中國相鄰。南亞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高原東西兩側有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南北和東西距離各約3,100公里,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0億以上,使用200餘種語言。北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與亞洲大陸主體相阻隔,東、西和南三面為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環繞,在地理上有一定的獨立性,故亦稱南亞次大陸(或簡稱次大陸)。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熱季(3-5月)、雨季(6-9月)和旱季(10月至次年2月)。在北部喜馬拉雅山地有高山氣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使夏季吹西南季風,冬季吹東北季風,這是形成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原因之一。北部與亞洲內陸之間的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超出6,000米,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尼伯爾、印度與中國三國間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氣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變化顯著。中部為由印度河、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的大平原,河網密布,灌溉渠眾多,農業發達。南部為德干高原和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高原與海岸平原之間為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戈達瓦里、克里希納等河自西而東流,注入孟加拉灣。盛產水稻、小麥、甘蔗、黃麻、油菜籽、棉花、茶葉等。富煤、鐵、錳、雲母、金等礦藏。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07791.htm?fr=ala0
望採納!

F. 不丹這個國家是在哪個洲的誰能介紹一下

不丹王國(Kingdom of Bhutan)簡稱不丹,是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內陸國,該國的國名當地語言叫「竺域」(或作「朱玉」Druk Yul,藏文:vBrug-yul,),意為雷、龍之地。不丹王國(The Kingdom of the Bhutan )在梵語中意為「西藏的邊陲」別稱:神龍之國(不丹人自稱「竺域」,意為「龍」)、森林之國、花卉之國 、雲中國度。據日經BP社,該國2010年人均GDP為1978.28美元,世界排名122位。
人口
695822人(2010年)。人口增長率約為12.5‰,不丹族約占總人口的50%,尼泊爾族約佔35%。不丹語「宗卡」和英語同為官方語言。藏傳佛教(噶舉派)為國教,尼泊爾族居民信奉印度教。
首都

首都廷布(16張)廷布(Thimphu)是全國的政治、宗教中心。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旺河從城市穿過。城市海拔2500多米,42465人(2005年)。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金黃色和桔紅色的兩個直角三角形組成,中間一條白色的飛龍,四個 不丹國旗
[1]爪子各抓一顆白而亮的寶珠。金黃色象徵國王的權力和作用;桔紅色是僧侶長袍的顏色,象徵佛教的精神力量;龍象徵國家權力,又指這個國家的名字,因為不丹可譯為「神龍之國」。龍爪上握有白珠,象徵威力和聖潔。不丹自8世紀即為吐蕃(西藏)領土,元朝統一西藏後,成為中國的領土,到清朝時才分裂出去,但作為清朝的藩屬國,深受藏族文化的影響。
國徽
不丹國徽
呈圓形。圓面上兩條龍騰空而起,象徵權力和尊嚴。龍的周圍是燃燒的火焰,圓面中心是十字形圖案,它是大自然雷電霹靂的象徵。圓面外圈的白色圓環的上部,用藏文書寫著「光榮的不丹是不可戰勝的」。
政治
1998年,第四世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不再兼任政府首腦,將政府管理權移交給大臣委員會。2001年,成立憲法起草委員會,啟動制憲工作。2006年,第四世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讓位於其子吉格梅·凱薩爾·納姆耶爾·旺楚克。2007年12月,舉行首次國家委員會(上院)選舉。2008年3月,舉行首次國民議會(下院)選舉,標志著不丹開始向君主立憲制轉變。2008不丹頒布首部憲法。
議會
實行兩院制,由國王、國家委員會(上院)、國民議會(下院)組成,擁有立法權。上院由25名議員組成,均為非黨派人士,其中20名由各宗選舉產生,其餘5名由國王任命知名人士擔任。下院由47名議員組成,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兩院議員任期5年。2007年12月,產生首屆國家委員會(上院)。2008年3月,產生首屆國民議會(下院),組成為:繁榮進步黨(Druk Phuensum Tshogpa)45席,人民民主黨(People's Democratic Party)2席。現任國民議會議長吉格梅·楚提姆(Jigme Tshultim)。根據不丹憲法,經三分之二議員同意,議會有權對國王提出退位動議。如動議獲議會四分之三投票通過,則應舉行全民公投以決定國王是否退位。國王在位年限不得超過65歲。
政黨
(1)不丹和平繁榮黨(Bhutan Peace and Prosperity Party),不丹和平繁榮黨2007年7月成立,8月15日正式注冊,主張保守和忠於君主制度。領導人為吉格梅·廷里 (2)不丹人民民主黨(People's Democratic Party of Bhutan),2007年3月建立,9月1日注冊,該政黨主要關注民主和人權,屬中左翼社會民主黨類型政黨,領導人為桑加伊·恩格杜普
軍事
武裝力量主要由皇家陸軍(包括皇家衛隊)和皇家警察組成實行義務兵役制,國王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皇家陸軍於1963年由民兵武裝組織改編組建,兵力約9000人(2007)。現任首席作戰指揮官是巴圖·澤林中將。皇家衛隊正式組建於1961年,主要負責王室成員的安全保衛工作。皇家警察正式成立於1965年,隸屬於不丹內政與文化部,主要職能是維護社會治安並擔負邊界警衛和消防任務。不丹的全部軍費、大部分裝備和給養由印度提供。
政府
根據不丹憲法,在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多數議席的政黨領導人將由國王任命擔任首相,負責組閣。首相任期不得超過兩屆,各政府部門大臣人選通過首相推薦由國王任命。經三分之一以上議員同意,國民議會可對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如動議獲國民議會三分之二以上投票通過,則國王有權解散政府。2008年3月,繁榮進步黨在首次大選中贏得壓倒性勝利。4月9日,該黨主席吉格梅·廷里(Jigmi Thinley)就任首屆民選政府首相。11日,新政府10位大臣就職,包括:工程與人員安置大臣益西·金巴(Yeshey Zimba)、經濟大臣坎杜·旺楚克(Khan Wangchuk)、財政大臣旺迪·諾布(Wangdi Norbu)、外交大臣烏金·策林(Ugyen Tshering)、衛生大臣藏萊·杜克帕(Zangley Dukpa)、內政與文化大臣明朱爾·多爾吉(Minjur Dorji)、教育大臣塔庫爾·鮑德耶爾(Thakur S Powdyel)、農業大臣佩瑪·嘉措(Pema Gyamtsho)、信息與通訊大臣南達拉爾·拉伊(Nandalal Rai)及勞動與人力資源大臣多爾吉·旺迪(Dorji Wandi)。 政府還設有11個直屬機構:皇家文官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環境委員會、國家勞動局、皇家貨幣局、國家技術培訓局、皇家管理學院、法律事務局、不丹研究中心、地方發展委員會、國家文化事務委員會。
司法
高等法院為最高司法機構,但國王擁有最高司法權力,包括受理最高上訴案件。高等法院於1968年在廷布設立,包括首席法官在內共有8名法官,其中2名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5年;其餘由國王指派,任期由國王決定。各宗設有地方法院,由國王任命的宗長和地方法官負責處理地方訴訟案件。現任首席大法官為索南·多傑(Sonam Tobgye)。
寺院團
是宗教事務的唯一仲裁機構,由中央寺院團和地方寺院團組成。全國約有5000名僧人,享受政府提供的財政資助。坎布為最高宗教領袖,由寺院選舉並經國王批準的一名高僧擔任,享有穿著與國王同樣顏色披肩的特殊權力。坎布下有4名大僧人輔助。
編輯本段經濟
資源
有白雲石、石灰石、大理石、石墨、石膏、煤、鉛、銅、鋅等礦藏。水力資源豐富。不丹水電資源蘊藏量約為2萬兆瓦(MW),目前僅約2%得到開發利用。森林覆蓋率約占國土面積的72%。1995年,不丹國民議會規定,不丹森林覆蓋率至少應保留到60%。
農牧林業
可耕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16%,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稻子、小麥、大麥、蕎麥、馬鈴薯和小豆蔻。畜牧養殖較普遍。主要樹種有婆羅雙樹、橡樹、松樹、冷杉、雲杉、樺樹等,以豐富的名木花草聞名遐邇。盛產水果。蘋果、柑桔等大量向印度和孟加拉國出口。 靜謐的鄉村
農業是不丹支柱產業。上世紀50年代實行土地改革後,98%以上農民擁有土地、住房。糧食基本自給。目前,農業約占不丹GDP23%(2005/06財年),農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63.3%。近年來,不丹第二、三產業比重快速上升,2005/06財年分別約佔GDP35%和42%。向印水電出口及相關建築業成為不丹經濟支柱之一。
民俗
垃圾桶
不丹全國只有一個機場,沒有鐵路,森林覆蓋率達72%。不丹林木品種多,品位高,木材蓄積量約6.7億立方米,但不丹沒有濫伐現象,而是適度科學合理開發。山民砍一株樹需要特別許可,國有林區伐木必須經過嚴格審批。在首都廷布附近的三界岡,我們碰到一名叫干金的中學生。他告訴我們,其父正在山裡砍樹。他們家有親人亡故,政府准許砍一棵樹做經幡豎桿,另外,還可以砍一些枯枝用於火葬。不丹政府還規定每年6月2日為全國植樹日,要求所有公民都參加植樹,綠化祖國。 不丹百姓的環保意識很強。小事最能說明問題,走在不丹西部重鎮帕羅干凈的街道上,筆者要扔廢紙,在一家商店門前找到一個垃圾桶,從垃圾桶進口朝里看時發現非常干凈,桶中竟然沒什麼垃圾,筆者在不丹的另外幾處都發現了類似的情況。垃圾桶的「容貌」也折射出該國公民的環保意識。
丹丁村
佛教是不丹的國教,75%的不丹人信奉佛教,25%的人信印度教。很多人家中都擺著佛龕。記者驅車來到首都廷布附近的多迪那村,采訪了一個名叫丹丁的村民。他屬於這個國家占人口比率3%―4%的窮人。他住在矮小的房子里,共約12平方米左右。筆者低頭穿過房門進入里間,裡面非常擁擠,一張床鋪抵住兩面牆壁。雖然房間小,但佛龕占據了屋子最顯眼的位置,佛龕上鋪著黃色的檯布,金色的佛像置於其上,酥油燈長期點亮,這是房間里最神聖、氣派的地方。丹丁早晚一天數次膜拜,非常虔誠。
服飾
身著不丹傳統服飾的當地居民
走在不丹首都廷布的街頭,能看到不丹女子身穿齊腳踝的「基拉」裙;男子都寬衣肥袖,上身穿著名為「果」的傳統長袍,挽著雪白整齊的袖口,下著齊膝裙和長筒襪。據當地人說,肥大的衣袖可兼作口袋,把東西往衣袖裡一塞,用手捏住袖口,裡面的東西就不會掉出來。男子的服裝上既沒有扣子,也沒有兜,只靠一根寬腰帶束緊衣服,因此形成了不丹男子「開闊的胸懷」,袖子里裝不下的東西可以放在懷里。成年人將身上帶的「零碎」都堆在懷里。學生上學不用背書包,所有文具和書本都揣在懷里,衣服鼓鼓囊囊的。 不丹人的服裝體現了他們崇尚悠閑的生活態度。當地朋友對我說,由於長期受佛教教義的熏陶,寬厚待人、與世無爭的思想早已滲入當地人的生活中。鎖和鑰匙在不丹幾乎已無用武之地,這是因為不丹的社會治安良好,犯罪率極低,人們外出很少鎖門。與世無爭的性格並不表明國民孱弱。不丹森林茂密,黑熊、雪豹等猛獸多,當地男子的懷中都少不了匕首。而且,上至國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個個都是射箭高手,一些不丹高級官員上班時甚至還隨身佩帶長劍。
五彩經幡
無論是山邊路旁,還是房頂門前,不丹各地隨處可見一片片迎風招展的五彩旗,場面蔚為大觀,古樸中透出幾分神秘和怪譎。當地人說,國民信奉藏傳佛教,這些五彩旗其實是印著經文的經幡。以前,這種長三尺、寬1尺的經幡上都印有「嗡、嘛、呢、叭、咪、哞」六字箴言和龍、虎等圖案,旗子的邊沿為藍、白、紅、綠、黃五種顏色,象徵藍天、白雲、火焰、綠水和土地,代表了宇宙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風、空。 松枝上五彩經幡隨風飄動
據說,古代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興盛時期,統治者對那些戰功卓著的勇士,除了賞賜大量牛羊和金銀珠寶外,還要賜哈達。勇士把哈達掛在自家四周,以示英武,久而久之人們都以掛哈達為美。佛教興起後,一些僧侶聰明地借用這種盛行的方式在當地推廣佛教。他們宣稱,只要信徒在布帛上印上經文,製成經幡懸掛起來,每當經幡被風吹動,就等於將經文向上天誦讀了一遍,與口誦有同樣積善修行的功效。於是,這種方式得到許多不識字的牧民的推崇,風行至今。 現在,人們為了方便,不丹當地的大部分經幡乾脆做成五彩旗,不印圖案和文字。每到喜慶生辰、逢年過節甚至喬遷新居時,人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掛經幡,以祈求神靈的庇佑。有趣的是,不丹人經常把經文塞進木桶里,讓其順水飄流。在當地人看來,木桶因水流而動,也是自己向神誦經的一種方式。 在這個深信神靈無處不在的國度,類似牛頭馬面、鷹嘴猴臉的面具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到了重大的宗教節日,不少不丹人載歌載舞時,都要身穿鵝黃色的絲緞裙,腳蹬綉花牛皮靴,頭戴各式各樣「面目猙獰」的面具。當地人稱,這些面具是原始宗教的產物,有的是表示對大自然的虔誠,有的是為了趕走妖魔鬼怪,有的則是祈求來年上天能賜予好收成。
辣椒為主菜
辣椒成為主菜
不丹人的生活習慣和中國人相似,他們也吃餃子。但是,不丹菜之辛辣比中國的川菜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丹人把辣椒當蔬菜,而不是調料。家家房頂上都曬滿紅辣椒。日常生活中,不丹人不僅吃任何菜都會加上大把干辣椒,而且還喜歡將不切碎的生辣椒涼拌,直接當沙拉吃。
自然地理
面積3.8萬平方公里,地處喜馬拉雅山南坡。北部及東北、西北與中國為鄰;南部與印度接壤。 不丹舊都-普那卡宗
境內多山,北高南低;南部山區屬亞熱帶氣候,濕潤多雨,年降水5000~6000毫米;中部河谷區 ,氣候溫和,年降水760~2000毫米;海拔180~7550米。河流均由北向南,主要有阿穆曲河、旺曲河及莫曲河等。藍綿羊、蘭花、野罌粟和罕見的雪豹就在這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生長,這里還有傳說中的喜馬拉雅雪人。茂密的高海拔橡樹林,甚至有老虎爪的印痕。南亞虎通常出沒於低海拔的森林地帶,但在不丹,它的蹤跡卻可能出現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線之上。

G. 不丹國在什麼位置

不丹王國,簡稱不丹,是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內陸國,該國的國名當地語言叫「竺域」(或作「朱玉」Druk Yul,藏文:vBrug-yul,),意為雷、龍之地。

H. 南亞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南亞指位於亞洲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專。它東瀕孟加拉灣,西屬瀕阿拉伯海。
位於0°―北緯37°,東經60°―97°之間,非島嶼基本在北緯10°―30°之間,南北和東西距離各約3100公里。南亞共有7個國家,其中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為臨海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為島國。有人認為阿富汗也屬於南亞。
從測繪學來看,南亞以印度板塊為主體,從海平面升起成為印度次大陸及興都庫什地區。按順時針方向,環繞南亞的,從西到東,有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印度洋。

I. 南亞的地理位置

南亞指位於亞洲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它東瀕孟回加拉灣,西瀕阿拉答伯海。
位於0°―北緯37°,東經60°―97°之間,非島嶼基本在北緯10°―30°之間,南北和東西距離各約3100公里。南亞共有7個國家,其中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為臨海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為島國。
從測繪學來看,南亞以印度板塊為主體,從海平面升起成為印度次大陸及興都庫什地區。按順時針方向,環繞南亞的,從西到東,有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印度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