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的地理環境介紹
⑴ 蒙古族的地理環境
蒙古族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國地處亞洲中部的蒙古高原,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北面同俄羅斯西伯利亞為鄰,最西點到哈薩克共和國最東端只有38千米。邊境線總長8219千米,其中中蒙邊境線長4676.8千米,蒙俄邊境線長3543千米。蒙古國東西最長處2368千米,南北最寬處1260千米,幅員面積156.65萬平方千米。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1)內蒙古的地理環境介紹擴展閱讀:
蒙古國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氣候,季節變化明顯,冬季長,常有大風雪;夏季短,晝夜溫差大;春、秋兩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時間為大陸高氣壓籠罩,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蒙古高氣壓中心,為亞洲季風氣候區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
無霜期大約為6—9月,約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約120—250毫米,70%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許多高峰終年積雪。
蒙古國地質結構復雜,山脈多系火山岩構成,土層較厚,基岩裸露,土壤種類以栗鈣土和鹽鹹土為主,北部有凍土層,從北至南大體為高山草地、原始森林草原、草原和戈壁荒漠等6大植被帶。
⑵ 內蒙古的氣候及地理特徵
1.內蒙古是我國侵入岩期次最多、分布面積最廣的省區。其中大興安嶺是我國中生代火山岩分布面積最廣的地區。2.內蒙古地區是亞洲白堊紀至第四紀最著名的化石產地。世界著名古生物學家周明鎮教授等考察後認為「特別是第三紀化石,從始新世一直至上新世,地層發育最全,是世界公認的亞洲的『標准剖面』」。3.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1985年出土的距今1.2億年的「查干諾爾恐龍」,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恐龍化石骨架。裝架後體長22.4米,背高7米,抬頭高12米。4.內蒙古赤峰市平頂山冰臼群,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冰臼群。規模最大,群體最多,分布位置最高,類型最多。30多個冰臼呈南北兩個群落分布,相距400多米,冰臼全在海拔超過700米的山脊上。最大的冰臼直徑達4.5米,深約1.9米,口小肚大底平,規則而完整。5.內蒙古是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最多的省區,耕地總面積746.3萬公頃,人均4.81畝。6.內蒙古農墾企業是我國各省區農業地理氣候牧場土地面積最多的省區,管轄土地面積多達620萬公頃。7.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的河套灌區,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灌區總面積118.9萬公頃,由黃河自流引水,灌溉條件優越,排水骨幹工程已基本形成。8.內蒙古哲里木盟的莫力廟水庫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長1.1萬米,底寬100米,水庫大壩用積沙建成。9.內蒙古有我國最大的草場和天然牧場。草原面積8666.7萬公頃,其中有效天然牧場6800萬公頃,佔全國草場面積的27%。10.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上天然草原保留面積最大的地方,是我國最大的無污染源動物食品基地。11.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是我國最早的草地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草原自然狀態保存最好的地區。12.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濕地珍禽自然保護區和呼倫湖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好的鶴類資源寶庫。湖區鶴類佔世界鶴類的35%,佔全國鶴類的55.6%。13.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是我國草原牧區養畜規模最大、距出海港口和經濟中心最近的地區,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外運和進口條件最好的地區。14.內蒙古呼和浩特賽馬場是亞洲最大的國際標准賽馬場,其場地總面積為3.2萬平方米。15.內蒙古阿拉善盟荒漠中心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金字塔沙山(沙丘),是我國最高的沙山,高500米。
⑶ 內蒙古的地理環境怎麼樣
內蒙古的抄地形以高原為主,高原從東北向西南延伸3000公里,地勢由南向北、西向東緩緩傾斜。一般地區海拔 1000米- - 1500米。內蒙古高原可劃分為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和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上分布著遼闊的草原,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還分布著一部分沙漠。高原邊緣的山巒,主要有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等。這些山脈的位置和走向,構成一條牧業區與農業區的分界線。高原的外沿,分布著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和遼嫩平原。這三個地區,除鄂爾多斯高原土質較差和比較乾旱以外,其他兩個地區均為肥土沃野,是自治區的主要農耕地帶。
⑷ 內蒙古的地理和特點
1、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
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 和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2、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 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4、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
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5、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⑸ 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的地理位置,詳細說明.
內蒙古自抄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東起東經126度29分,西至東經97度10分,北起北緯53度20分,南至北緯37度20分,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東西直線距離為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為1700多公里。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毗鄰,南部、西南部與河北、山西、陝西 、寧夏四省區接壤,西部與甘肅省相連,北部與蒙古國為鄰,東北部與俄羅斯交界 ,國界線長達4221公里。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12.3% 內蒙古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即為內蒙古高原。
全境以高原為主,多數地區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稱內蒙古高原。本區除興安嶺山區屬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和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外,廣大中西部地區分屬溫帶半乾旱和乾旱大陸性氣候。因地域遼闊,各地差異較大;多數地區四季分明;夏短冬長,較為乾冷。
⑹ 內蒙古的地理環境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1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中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布最少。
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全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原約占總面積的53.4%,山地佔20.9%,丘陵佔16.4%,平原與灘川地佔8.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1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毫米以上。
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克魯倫河、額爾古納河);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罕諾河、那都里河、多布庫爾河、甘河等);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黃河、大黑河);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⑺ 內蒙古 地理環境特點
高原平原,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⑻ 內蒙古的地理特徵
按照中學地理的答法:
位於北半球中緯度的內陸地區;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坦盪版;氣候主要為溫帶權大陸氣候,冬冷夏熱,自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多位於半乾旱和乾旱區,這是當地生態環境脆弱的最重要的原因;河流稀少,徑流量小,汛期主要在夏季,冬季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大;有豐茂的草原植被;稀土、煤炭等礦產豐富,風能、太陽能充足;農業以畜牧業為主;工業基礎與設施薄弱,但能源工業與鋼鐵工業、紡織工業相對較完善;交通便利程度不夠;人口與城市相對稀疏。
⑼ 內蒙古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主要山脈,氣候,環境,人文風俗,語言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為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緯度,地處歐亞大陸內部,大部分地區處在東亞季風的影響之下,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復雜多樣,四季分明。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
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9650687人,佔79%;蒙古族人口為4226093人,佔17%;其它民族人口為829541人,佔4%。同2000年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826729人,增長4.39%,蒙古族人口增加196943人,增長4.89%;其他少數民族人口減少72778人,減少了8.07%。
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語(內蒙古方言),包括①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爾、巴林、鄂爾多斯、科爾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語。②巴爾虎-布里亞特方言,包括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新巴爾虎、布里亞特等土語。③衛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爾扈特、額魯特、察哈爾土語。[15]
漢族和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漢語(內蒙方言),各地不一致,東部地區(東四盟和錫林郭勒盟東部)使用東北官話居多;中西部(巴彥淖爾至錫林郭勒盟西部)使用晉語較多;阿拉善盟等受甘肅,寧夏影響較大,以蘭銀官話為主。
⑽ 內蒙古的地理知識
內蒙古平原廣闊,一望無際,尤其是以北部呼倫貝爾為中心的大興安嶺西麓林緣草甸草場,更是目前中國最佳的天然牧場之一,也是一處旅遊勝地。西部是黃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帶,高原上的大漠駝影,與草原的翠綠草色相映成趣。
其位於我國北邊中部,東經97°12』至126°04』,北緯37°34』至53°23』,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個)。 氣候:內蒙古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東部為半濕潤地帶,西部為半乾旱地帶。最主要的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可達10度左右,所以到這里旅遊要多帶衣服。內蒙古的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內蒙古從東至西可分作兩大氣候區: 草原氣候區,從東端呼倫貝爾盟至陰山河套平原一帶,冬季冰天雪地,歷達半年之久,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幾乎相連,五月至九月氣候溫和,是旅遊草原最佳季節。 沙漠氣候區,從陰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風暴,夏日酷熱,冬日奇寒, 最佳旅遊時間: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約40天)氣候溫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節。 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 約占國土面積的12.3%。 西部是黃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帶,高原上的大漠駝影,與草原的翠綠草色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