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地理環境是什麼意思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
❷ 歷史地理環境該如何解釋
這個很好解釋,
比如說這里有一條河,空氣濕潤,灌溉方便,
但如果以前沒專有這條河,這條河是改道來的屬或者是人工開鑿的,
這個環境肯定跟現在不一樣。
除了河流改道,還能夠造成巨大環境變遷的因素還有
火山噴發;地震、海嘯;森林、草原退化;喀斯特地貌;
人工修建水庫;綠化還林;
......
❸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的影響,{一}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貿易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復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二}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三}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時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成度上決定了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早在秦漢時期,就擁有六千萬人口,而耕地面積卻遠遠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並,這樣不得不使農民在所分得的狹小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對土地作最精濟的利用。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的條件下,雖然忙碌辛苦,也僅能糊口,這便養成了安土重遷,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對他們來說,土地就是生命,離開或失去土地,就意味著貧窮與死亡。
這種經濟上對土地的依賴,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則表現為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厚情懷。這種文化特色,形成中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❹ 環境史與歷史地理的關系
中國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我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遷、人地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等的學科。由於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覆蓋自然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對於從總體上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同時也有很強的應用性。中國歷史地理學自誕生以來,涌現了譚其驤、史念海、侯仁之等一批學術大家,產生了許多重要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有關其學科性質、任務和學科屬性、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論,有關其各個分支學科的探索及今後的發展方向等重要問題仍舊存在諸多不同觀點和論爭。本刊將邀請幾位專家就此發表一組文章,以期對推進相關問題的交流和學科發展有所啟迪、有所助益。
中國歷史地理學在近30年取得了較大發展,研究領域大大拓寬,汲取了大量新方法和新手段。國內開設「中國歷史地理學」課程的高校越來越多,研究機構也越來越多。以歷史自然地理為基礎的環境史在歷史學的研究中與社會史一樣成為顯學。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還受到很大挑戰,面臨不少困難。
從學科發展現狀來看,以前與歷史地理學同處歷史學二級學科的考古學、世界史都已單列為一級學科,而歷史地理學還面臨學科歸屬爭論較大、學科整體積淀還不具規模、學科發展長期方向還不夠明確等困境,在學術界的整體影響遠不如考古學和世界史。以前我從發展角度提出的歷史地理學在將來應發展成為「人地時空學」的理念亦未引起重視。具體來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隊伍還相對薄弱,而且長期分屬於歷史學和地理學領域,未受到足夠重視。
❺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點
地理環境基本特點
地形,西高東低有3級階梯,山脈大多呈東西走向,
第一版階梯有柴達木權盆地,第二階梯有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四川盆地,第三級階梯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地理環境造成的氣候特點:
(1)氣溫,南北溫差大,越往北氣溫越低。
(2 )降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3)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齊全,人均資源佔有量少。
❻ 歷史地理環境是什麼意思
可以理解為來歷史條件下的源地理環境或者地理條件下的歷史環境.你應該知道,地理和歷史、政治之間的關系.因此,理解這個問題,應該把切入點放在三個學科的關系來看,就比較理解了.舉個列子,三大戰役中遼沈戰役為什麼是在錦州率先打響,就可以從地理方面來理解,因為錦州處在關內和關外的咽喉上……所謂的歷史地理環境,就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從地理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因素或者對其的影響.
❼ 歷史與地理環境有何關系
有非常大的關系,地理位置幾乎決定了這個min族的成敗,性格。習慣以內及文明的走容向以及他們的發展趨勢。
舉個例子。
以平原為中心的國家,zhong國,俄羅斯,都走向了土地面積大,並且中央ji權高度集中的方向。伊拉克也是類似的樣子。
以高原為中心的國家,西班牙,印度。都走向了強地方弱中央的狀態。
從經濟實力和農業來看,平原為中心同緯度地區國家耕地為長方形重犁多牛翻種,而山地國家多為方田,梯田用人推百步犁更重。前者在工業革命後就形成機械化大規模生產了,後者還是需要精耕細作。高原地區則無法大規模更重而為畜牧業發展。
從糧食產量上平原國家農產量在氣候環境相同的情況下自古就比山地和高原國家產量大。在工業化以後這個比例會更明顯。糧食產量多少決定了當地人口的多少和有多少士兵能去打仗。這也決定了國土面積大小。同時人口糧食也決定了稅賦,錢糧,國家政策,其他文明的沖擊以及抗力自然災害的能力。
所以地理和歷史是想通的
❽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徵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一、疆域、政區
(一)注意從秦統一到清乾隆回年間的疆域狀況,答建立疆域變動的概念,區別目前國際法意義上的疆域觀念與歷史的疆域觀念。
(二)中國古代政區存在二級制與三級制度的交替情況,可重點了解清代的地方政區情況。
(三)省的出現及演變。元朝是一個轉折點。
二、民族、人口
(一)了解中國歷史上民族的融合與演化狀況,注意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觀念。
(二)人口的變遷。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人口數量一直居世界前列。南北人口構成比例的變化。歷史上的幾次人口的遷徙,注意在人口遷徙過程中伴隨著文化的交融。
三、地形、地貌
這本分內容中學已經學過,可以思考多元地形與多元文化的關系。
四、氣候 注意古代曾經有過溫度與濕度的變化
❾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歷史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能給人類文化的創造提供物質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趨向和類型。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是一塊半封閉的大陸。亞洲大陸以帕米爾高原為界,東部為我國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區,盡管漢代已經形成絲綢之路溝通西域,但中國和西亞的聯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約;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交往受到橫斷山脈的大江大河與熱帶叢林的阻礙;北部地區從黑龍江沿海到東南沿海的海岸線長達兩萬余公里。中國盡管從唐宋以後形成了比較發達的海上交通,但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並沒有因此使中華民族向海洋縱深發展。總之,中國這種三面環陸、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中華民族與外部世界的相對隔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首先,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延續很重要。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北半球的溫帶地區,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也是從這里開始的,因此,中國很早就產生了農業文明,並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人文哲學思想。由於相對封閉,再加上這塊土地的富饒,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中國人很少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奪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相對溫和的性格和缺少競爭的性格。正如梁啟超所說:「以地理不便,故無交通,無交通故無競爭,無競爭故無進步。亞洲所以弱於歐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啟超的看法盡管有失之偏頗的地方,但也說明了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多次出現過人類文明因異族入侵而中斷的情況。但綜觀中國的文明歷史,由於這種半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中斷過。相反,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後,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這也是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