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理環境如何
『壹』 潮汕是一個什麼地區,有什麼特點
潮汕,不是潮州(潮州一詞始於隋文帝開皇十年,距今不到兩千年)。公元前195年,西漢在秦時龍川縣以東建立諸侯國,國名「南海國」,這是唯一中央政府認可的,其國境相當於揭陽戍(前214年)管轄范圍,包括了後來出現的閩越(前202至前110年)與南越(前203年至前111年)的昭義、綏安、程鄉。揭陽意為從山旮旯出來見到太陽。潮汕泛指受潮汕文化影響的人文地理概念,自第一條潮汕鐵路開通之後盛名於世。
潮汕VS潮州,正如廣府VS廣州。主要區域歷代行政名稱:揭陽戍【秦(公元前214年)】、揭陽縣【漢(公元前111年)三國】、義安郡【晉、南北朝】、潮州【隋、唐、宋】、潮州路【元】、潮州府【明、清】、潮循道【民國(道治潮安,包括汕尾地區)】、潮汕專區【解放後至1983年,包括汕尾地區】。2013年提案建議合並升級潮汕地區。在繼 汕頭經濟特區 排名之後,2014年國務院批文成立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潮汕也是海西經濟區、海上絲綢之路組成部分。
潮汕人VS潮州人,正如客家人VS梅州人。除原著民 主要由東南沿海一帶外來人口匯集,歷史來源廣泛復雜,福建源較多。宋時就有移民海外,曾在此生長生活的人們外出時,都會響亮的以「自己人」、「潮汕人」相稱;潮汕人崇尚宗親,不同猶太人衍宗教,都是以善於經商揚名海內外。明清以來政治束縛或生存壓力迫使一些人飄洋過海,分布於粵瓊港澳台、東南亞及歐美澳洲等沿海國家地區,因之原屬潮州府臣民,也自稱潮州人。
今日,"潮汕人"稱呼更為廣泛。
『貳』 潮汕文化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一般將潮汕文化分為三部分:
第一,以潮州為代表的韓江文化,包括潮州內、潮安、饒平、澄海容。
第二,以榕江為代表的榕江文化,包括榕城區、揭東、揭西。
第三,以潮陽為代表的練江文化,包括潮陽、普寧、惠來。
其中以潮陽為代表的練江文化非常有名。
汕頭文化特殊,現在汕頭人最主要的是由潮陽人移民過去的,文化上是以練江文化為主,並與其他文化融合為一體的新潮汕文化。
『叄』 請問潮汕的鄉土地理知識
潮汕,指廣東三大漢族群落之一——潮汕人的集聚地區,由於歷史原因,海內外人士習慣於將潮汕一詞稱之謂「潮州」(即原潮州府),由於自潮州府建立至
「潮汕」一詞取代「潮州」兩字的一千四百二十年間,潮汕地區行政區劃歷經二十多次大變革,潮汕地區並無作明確劃分,但為海內外近三千萬潮人所認同的潮汕范圍有兩種版圖:一種按現代行政區劃界定,范圍包括今日的潮州、汕頭、揭陽三座地級市,另一種則是按傳統的劃分方法:即在以上三地級市的基礎上加多梅州市的豐順縣,這三市三縣的組合便基本上是海內外潮人所認同的「潮屬八邑」了。
東經約115°~117°20ˊ,北緯約22°53ˊ~約24°,東西長160餘公里,南北寬約149公里。
潮汕平原丘陵區位於八鄉山、陰那山、韓江中游谷地及鳳凰山山地以南,大南山、娥眉嶂以東至粵閩邊界。地貌上以平原為主,丘陵為次。
境內有韓江,榕江,練江三大江河,潮汕平原由韓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練江平原、黃岡河平原、龍江平原五部分組成。東北與福建省的詔安、平和兩縣接壤,西北同梅州市為鄰,西接梅州市五華縣,東南瀕臨南海,與台灣遙相對望。海岸線曲折綿長,多優良港灣。海岸線陸岸部分,東起饒平縣大埕灣,惠來縣南海鄉,全長200多公里。
海域有大小島嶼76座和南澎、勒門2組列島。最大海島為南澳島,面積106.85平方公里,島岸線總長為79公里。
潮汕地區山地佔50.4%,沿海沙隴和海蝕崖等佔14.1%。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肆』 汕頭地理環境
汕頭地處南海之濱,自然環境優美,早在三十年代初便命定如下八景: (一)、中園晚棹。中山公園建成後風景優美,花樹扶疏,寬闊湖面碧波盪漾。春夏季時,夕陽已墜,電燈初明,遊人多泛舟其間,輕歌緩木翟,舞柳生風,祛暑滌塵,樂悠悠也。 (二)、香爐曉煙。香爐山位於市南郊 石西南面,為市境內最高山峰,極巔一巨石,大數十丈,色如古銅,非方非圓,足作鼎立,形若香爐,當曉氣初平,輕霞欲散,煙霧繚繞,如出爐中,上薰碧落,景象萬千。 (三)、草嶼綠波。以前汕頭南北諸山多怪石,罕生草木,獨江( 石海)西南畔,當潮揭航路之分點,得一小嶼,突立水面三四丈許,草色蔥郁,經霜不變,故名「草嶼」,碧綠水波環繞,景色秀麗。 (四)、饒山仙洞。位於礐石礐光中學南面之饒山,山擅天勝,多奇石,有巨石支覆成洞,稱「自然洞」,洞深二丈,寬丈許,夏日入內,暑氣不侵,清涼沁肺。周圍石壁鐫古今名人字跡,成游覽名區。 (五)馬嶼觀潮。馬嶼(現名媽嶼)位於汕頭港入口處,握汕頭海運之咽喉,形勢險要,島上建有炮台及燈塔,境甚超妙,形如馬,市民所謂「大馬行者」,指此嶼外海闊無際,波光盪漾,碧水連天,披襟東望,心胸為之豁然開朗。當風雨時,怒濤奔號,勢極雄壯。島東邊辟游泳場,游者益眾。 (六)鮀江曬網。汕頭舊稱鮀浦,盛產魚蝦,百十年前,為漁民集居之地,時屬荒野,而竹籬茅舍,掛網張罟,亦別饒風趣。後來填海立埠,蔚為商港,漁民逐星移市郊,時珠池肚(在今市區東部)一帶,猶見漁家風景。 (七)雞港檣林。漁民作息,一依潮候,經常是早出晚歸,故當朝暾初上,或殘照銜山,放雞港面(指馬嶼內港面)輒有漁舟千百馳帆徐駛,檣桅如林,洵為奇觀。 (八)礐峰柱石。礐石群山多奇石,雄拔峻秀,各生成趣,中峰極處一巨石,巍然特立,不啻撐天之柱,形勢尤偉。 汕頭新八景 「汕頭八景」的八個景點分別為礐石風景名勝區、汕頭海灣、中信高爾夫海濱度假村、桑浦山景區、陳慈黌故居、海門蓮花峰、南澳生態旅遊區和中山公園。其中,汕頭海灣含二橋(海灣大橋和礐石大橋)、二路(海濱路和南濱路)、二公園(石炮台公園和華僑公園)、游泳跳水館和人民廣場;桑浦山景區以北回歸線標志塔為主景點,連結周邊的汕大校園、七日紅公園和翁萬達書院等園區古跡;而南澳則是把整個島作為一個生態旅遊區來入選「汕頭八景」的。伴隨「汕頭八景」新鮮出爐的還有「汕頭八景」各個景點的景名。按照四字命名、平仄搭配、結構一致(偏正結構),並使八個景名能結成四個對子和一副對聯的要求,經專家組仔細推敲並徵集了有關方面的意見後,八景景點依次確定為「礐石山光」、「海灣虹影」、「龍灘逸韻」、「桑浦清暉」、「黌院惠風」、「蓮峰浩氣」、「瀛南翠色」和「月苑鶯聲」,四個對子分別為「礐石山光」和「海灣虹影」、「龍灘逸韻」和「黌院惠風」、「桑浦清暉」和「蓮峰浩氣」、「瀛南翠色」和「月苑鶯聲」,結成對聯則為:「礐石山光龍灘逸韻桑浦清暉瀛南翠色,海灣虹影黌院惠風蓮峰浩氣月苑鶯聲」。 汕頭每年都會舉行潮汕美食節,吸引成千上萬市民和遊客參加。2008年11月11日首屆粵東僑博會在汕頭舉行。 汕頭澄海是中國玩具、羊毛、塑料製造基地,奧飛玩具是全國玩具競爭力最高的玩具動漫產業,落戶與汕頭市澄海區,每年舉行玩具博覽會,吸引阿酋聯等50多個國家參加,年產值頗豐。 汕頭潮南是中國內衣、家居服製造基地,在全國2008十大家居服品牌中,就有6個在汕頭潮南。 汕頭正在加進建設中,南澳大橋,金鳳大橋,潮陽產業轉移園,污水處理廠,華能海門電廠。 汕頭概況 全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汕頭。 汕頭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9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於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雲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綉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汕話、潮劇、潮州音樂、潮菜、英歌、潮陽剪紙、和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伍』 潮汕地區的環境問題
我是汕頭人,對於我的家鄉我了解不少,也很關系這里的環境問題版。聽長輩說大概在權50-80年代我們這里的河水很清,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甚至還可以舀水做飯。80年代以後,由於工廠的增加,各種污染越來越重,水黑了,晚上星星少了,空氣顆粒多了,呼吸道疾病患者多了,白鷺一去不回來了,環境問題嚴重,近幾年,政府等有關部門開始重視環境問題,並且對於環境有所整治,我們這里的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田裡,白鷺那優美的身體,印入眼簾。。。
『陸』 粵東的地理條件
粵東主要有汕頭,潮州,梅州,惠州,河源等城市,簡介如下,如不滿意,可參考本網址 http://info.5ilife.net/jqzx/jingdian.aspx?id=001001034
汕頭
位置:北連興梅,西通廣州、南頻煙波浩瀚的南海,東接福建,與台灣隔海相望,是我國唯一在市區就能見到內海的城市。
氣候:汕頭位於北回歸線上,屬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陽光充沛。全年平均氣溫在22℃左右,7月中旬至8月初是全年最熱的時節,氣溫大約在35℃左右;冬季最冷的時候一般也在5℃以上。
最佳旅遊時間: 除了夏季,其他時間去汕頭旅遊都是不錯的。
面積:2131平方公里
人口:400多萬
行政區劃:轄龍湖、金園、昇平、達濠、河浦五區及南澳縣,並代管潮陽市和澄海市。
概貌:汕頭市是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中國東南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緊靠香港、澳門、台灣,瀕臨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汕頭市是全國著名僑鄉,是中國唯一市區有內海的亞熱帶濱海城市 。
景觀:南澳島、礐石風景區、中山公園、天壇公園、桃花澗等
潮州
位置:潮州市地處粵東,位於韓江中下游,毗鄰福建省和汕頭、揭陽、梅州市。
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4度,最高溫度39.6度,最低溫度-0.5度。年平均降雨量1668毫米,多集中於四至六月份。全年無霜期在丘陵,平原為347天,
面積:3613.9平方公里
人口:238.6萬
行政區劃: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
概貌:潮州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潮州是一座城鄉連結的城市,環境優美, 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潮州市於1985 被國家批准為水外開放旅遊城市;1986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沿海經濟開放的縣市之一;1989年列為廣東省直轄市。
景觀:潮州市現有文物點700多處,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海蝕、古建築、古祠、古寺、古井、古橋、古塔、古牌坊、摩崖石刻、碑碣等。
惠州
位置: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南臨南海大亞灣,毗鄰香港與深圳。
氣候: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年日照總數2000多小時,年平均氣溫22度,7月均溫28.3度,1月均溫13度。四季長青,全年無霜期達350天左右。
面積:11158平方公里
人口:272.95萬人
行政區劃:下轄惠陽市、惠城區、大亞灣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
概貌:惠州是粵東的一座歷史名城,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素有「粵東重鎮」、「嶺南名郡」之譽。市區及各縣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甚多,集湖、海、山、泉、瀑布之大全。
景觀:惠州西湖、羅浮山、南崑山、能貓金海岸等。
河源
位置: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上游,南接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北臨江西省的文化古城贛州。
氣候:河源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北回歸線在境內南部通過,屬南亞熱季風氣候。全年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20℃--21℃,平均降雨量1881.8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7%,年平均日照2051.1小時。
最佳旅遊時間:四季都適合旅遊。
面積:1.58萬平方公里
人口:324萬
行政區劃:轄源城、東源、龍川、紫金、連平、和平五縣一區
概貌: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上游,南接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北鄰江西省的文化古城贛州,其市區。河源市是廣東幅員較大的一個市,其自然資源豐富,是廣東的重要的礦藏區和林產區,素有「粵東寶地」之譽。
景觀:萬綠湖、龜峰塔、鱷湖、河源博物館、新豐江大壩、亞洲第一高噴泉、桂山等。
『柒』 潮汕自然氣候對當地生產生活的影響
潮汕地區的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潮汕平原地處亞熱帶,南臨大海,北靠回山區,
雨量充足,四季常答青,農田物產富饒,蔬果品類繁多,盛產名貴海味,素有魚米之鄉的
美稱。
背景①基本背景:潮汕地區處於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高氣壓帶之間,它在東信風區之
中。②具體背景: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受海陸的影響很大;冬半年常吹偏北風,夏
半年常吹偏南風,是明顯的季風區;夏季又處於西北太平洋低緯度地區台風盛行區域中
;地勢西北高、逐漸向東南傾斜,有西北向東南走向的高山,又有東北向西南走向的支
脈。因此,境內的山地、丘陵、平原的氣候不同,沿海與內陸的氣候也有顯明的差異。
總的特點是:陽光充足,熱量豐富;夏長冬暖,無霜期長;雨量充沛,降水集中在夏
半年;風向初夏偏東,盛夏偏南,冬半年偏北.
氣溫:年平均氣溫21.1~21.8℃。惠來縣氣溫最高,揭西縣最低。年間月平均氣
溫呈單峰分布,最熱月出現在7 月,南澳縣月平均氣溫 27.4℃,其他各縣(市)28.0~2
8.4℃;最冷月出現在l月,各地月平均氣溫12.8~14.1℃。
總的來說,對生產活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捌』 汕頭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是什麼
依海而立,於 1860年開埠,民眾更以刻苦耐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
『玖』 汕頭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汕頭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9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於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雲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綉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汕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台階,社會文明程度日益增強。先後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0.92億元,增長11.6%;工業總產值1469.9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8.6%。
城市名英文:Shantou, 曾稱 Swatow.日文 :スワトウ
語言:潮州話(或稱潮汕話) 英語稱:Teochew, Teochiu, Tiuchiu, Tiochiu or Diojiu
『拾』 廣東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東起南澳縣南澎列島的赤仔嶼,西至雷州市紀家鎮的良坡村,東西跨度約800公里;北自樂昌縣白石鄉上坳村,南至徐聞縣角尾鄉燈樓角,跨度約600公里。北回歸線從南澳—從化—封開一線橫貫廣東。
廣東省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中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從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時數由不足1500小時增加到2300小時以上,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約為19℃-24℃。全省平均日照時數為1745.8小時、年平均氣溫22.3℃。1月平均氣溫約為16℃-19℃,7月平均氣溫約為28℃-29℃。
廣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777毫米。降雨的空間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趨勢。受地形的影響,在有利於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風坡有恩平、海豐和清遠3個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於2200毫米;在背風坡的羅定盆地、興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島、潮汕平原少雨區,年平均降水量小於1400毫米。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佔全年的80%以上;年際變化也較大,多雨年降水量為少雨年的2倍以上。
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發生,台風的影響也較為頻繁。春季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凍,也是廣東多發的災害性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