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榆林地理位置

榆林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01 22:22:43

㈠ 榆林是不是不是西北地區

屬於啊,陝西省就屬於西北地區

㈡ 榆林九溪半島小區地理位置的地圖(要圖)

A 榆林九溪半島小區地圖

㈢ 榆林市榆陽區第七中學的地理位置

榆林市航宇路血站對面,然後一直往裡走,就會有一棟黃顏色的樓,那就是了

㈣ 陝西榆林的地理位置

榆林,古稱「上郡」,始於春秋戰國,興於明清,明朝九邊重鎮「延綏鎮「(又稱專榆林鎮)駐地,有「屬小北京」之美稱,康熙皇帝賜「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 ,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美譽,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實屬罕見,這也是榆林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標志。
榆林位於中國陝西省的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東臨黃河與山西省隔河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南接延安,北與鄂爾多斯相連,系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㈤ 榆林的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榆林市位於陝西省最北部,西鄰甘肅環縣、寧夏鹽池縣,北連內蒙古准格爾、伊金霍洛、烏審、鄂托克等4旗,東隔黃河與山西河曲、保德、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等7縣相望,南與陝西省延安市吳旗、志丹、子長、延川4縣接壤。地理座標:北緯36°57′~39°35′,東經107°28′~111°15′。榆林市行政區劃版圖形似三角形。榆林最東端為府谷縣皇甫鄉段寨村,最北端為府谷縣古城鄉劉家坡村,最西端為定邊縣劉峁塬鄉,最南端為定邊縣白馬要鄉鐵角城。東西最大長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寬度295公里,總面積43578平方公里,約占陝西省21%,居陝西省10個地級市之首。 榆林市是中國日照高值區之一,在陝西省,日照時間最長,年平均日照時數2593.5~2914.4小時,東北部最高2898.7~2914.2小時/年,西部次之2739.9~2803.0小時/年,東南部較低2710.3~2731.7小時/年,南部最低2593.5~2698.4小時/年。一年之中5~8月日照較多,12~翌年2月份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異較小,一年中以降冬(12~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緩慢減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長。
氣溫四季明顯,春溫大於秋溫,春季升溫快而不穩定,秋季降溫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氣團控制,氣壓高、天氣晴朗,多高雲,冬季平均氣溫-7.8~4.1℃,氣溫變化梯度大,梯度方向東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為大地封凍期,一般年份凍土深度1~1.2米,入春以後,氣溫明顯回升,平均日增溫0.2℃左右。但由於西伯利亞極地乾冷氣團仍不斷南下侵襲,使得春季溫度很不穩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驟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陸氣團和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的影響,氣溫高,天氣炎熱,各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日最高氣溫≥30℃的日數,多年平均為22~68天。氣溫梯度小,梯度方向近東~西;秋季在極地氣團的侵襲和穩定控制下,迅速降溫,尤以10~11月最為劇烈,平均每天降溫0.27℃。 新中國成立後,榆林經濟雖有很大發展,但由於地下資源發現較遲,國家大的產業項目未在榆林布局,這里仍為全國經濟發展的滯後區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隨著神府煤田的開發以及靖邊天然氣田的探明,榆林的經濟從單一的農業型經濟模式向綜合型經濟模式轉變,其中煤炭、化工、電力、紡織、機械、食品加工等產業發展較快。1988年以來,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體系。到1992年,榆林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1.68億元,比1980年增長218%;國民收入17.57億元,增長177%;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4.11億元,增長150%;財政收入1.51億元,增長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471元,增長10倍。
2014年,全年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大關,達3005.74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04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2051.94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808.76億元,增長7.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8%、68.3%和26.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89005元,約合14546美元。 從各區縣來看,神木縣、榆陽區和府谷縣生產總值(GDP)領先,吳堡縣生產總值(GDP)最低;從人均生產總值(GDP)來看,神木縣人均生產總值(GDP)為32737.03美元,位居第一,府谷縣和靖邊縣分列第二、第三位,人均生產總值(GDP)分別為26921.55美元和15527.68美元,佳縣人均生產總值(GDP)最低,為2809.85美元。截止到2013年,榆林市仍有半數縣人均生產總值(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榆林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為游牧區域,農業不發達。秦、漢兩代王朝對這一地區採取屯兵守衛和移民實邊的墾殖政策,這里遂成為農牧交錯發展或亦農亦牧地區。
東漢末年,戰亂紛繁,陝北地區因漢族南遷,農業又退居次要位置。西晉以後,歷經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榆林地區仍然是北方少數民族游牧之地,唐朝時,獎勵農墾,榆林農業得到發展。北宋時期,延安、綏德、神木等地實行屯軍募民,墾植耕種,農業生產繼續有所發展。但唐、宋兩代榆林地區仍是農牧交錯、亦農亦牧之地,尚有一些森林資源。人口雖較前增加,但水土流失尚不嚴重,墾植尚未過度,大體維持生態平衡。
明王朝建立後,明政府為解決部分軍糧,陸續擴大開墾規模。到明萬曆年間,榆林地區北部6縣境內就開墾屯田345萬畝,相當北6縣現有總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延、綏兩地軍墾面積達100萬畝以上。農業成了社會經濟構成的主要成分,生態平衡遭到一定破壞。
清朝在榆林地區境內也推行移民實邊政策,允許農民在長城內外開荒種地。隨著長期移民和軍屯的增加,內地的農業技術也隨之傳入;晚清和民國時期,以開荒擴耕為增產手段、廣種薄收的不良做法沒有改變,植被繼續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更加嚴重。由唐宋開始特別是明清以來的過度墾植,形成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建國以後,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發展,但因合作化運動發展過快,不少農民適應不了形勢的迅速變化,農業增產實際效益不高。特別在1958年開展的公社化運動中,由於「左」的影響,使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加上歷年自然災害,農業生產水平徘徊不前,農村貧困面貌沒有根本改變。1978年以來,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振興農村經濟的政策,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建立各種類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由1980~1988年榆林各縣先後出現了許多科技戶、專業戶、專業村(重點村)。農業生產已開始由糧食為主的種植業向以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產業結構轉化,由封閉式自給生產向開放性商品生產過渡,全地區大部分農戶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1989年,榆林伏旱連秋旱長達80多天,糧食總產量仍然達到5.44億公斤,仍比1987年增長26.7%。
2012年,榆林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125.88億元,比上年增長5.9%。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9.72億元,增長5.8%。在總產值中,種植業產值109.48億元,增長7.0%;畜牧業產值85.60億元,增長4.1%;林業產值5.94億元,增長13.2%;漁業產值0.84億元,增長3.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86億元,增長6.9%。
2012年末全市耕地總資源1439.55萬畝,常用耕地面積870.94萬畝。 新中國成立前,榆林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除國民黨22軍開辦的幾個小廠外,其餘均系私人開辦的小手工業作坊,生產工藝落後,質量差。1949年榆林有各類工業企業62個,總產值323.9萬元,主要產品僅有原煤、食鹽、陶瓷、地毯、食油、純鹼等6種。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50年代的恢復和發展,60年代的調整,70年代的重點發展和80年代的全面改革,現已形成紡織、皮革、卷煙、食品、化工為主的30多個行業門類,產品達千餘種。1990年有企業714個,職工42835人,固定資產原值54448萬元,工業總產值69204萬元(鄉以上企業),是1949年工業總產值的212.6倍,實現利稅4745萬元。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有7個產品獲部優質產品,37個產品評為陝西省優質產品。
2012年,榆林完成工業總產值3126.88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工業增加值1991.41億元,增長13.6%。其中,全市62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999.17億元,增長17.9%;增加值1952.01億元,增長13.8%。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27.71億元,增長9.3%;增加值39.40億元,增長9.3%。規模以上重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959.37億元,增長17.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8.7%;輕工業完成產值39.80億元,增長36.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3%。 榆林商業活動開始較早,在堯帝時人們就在井邊進行交易,在戰國時期榆林就有交易場所——市、市內有各種各樣的「肆」,秦時榆林膚施已成為秦都咸陽與西北地區聯系的沖要。晉義熙9年(413),赫連勃勃征發嶺北各族人民10萬人在今靖邊縣白城子營築統萬城,此後一個時期,統萬城成了「九域貢以金銀、八方獻其珍寶,萬方輻輳,集於輦下」,財富集中、商業繁榮的城市。
宋淳化3年(992),占據榆林西北部地區與宋朝抗衡的黨項拓跋部物資匱乏,首領李繼遷請宋朝解除陝北邊禁,設立集市,得到宋廷的允許。黨項人以「馬、牛、駝、羊之產」,宋朝則以「金銀、繒帛之貨,互通有無,各得其所」。次年,宋朝又取消了不許黨項人所產之青、白鹽入境的禁令,允許黨項人在宋朝沿邊以青、白鹽交換穀物。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黨項拓跋部首領李德明請求宋朝在陝北等地、宋與拓跋部交界處設「榷場」,得到宋朝的允許後,在榆林今榆林市碎金驛村、佳縣通秦寨、神木等地相繼設置了榷場。
西夏建國後,除沿邊互市、榷場的貿易外,西夏常常通過派遣使節,深入宋朝內地進行貿易。乾順時,「夏國進奉使入邊,輒鬻其所乘馬,邊人以價值賤,爭市之,於是使者帶馬日多」。西夏、宋朝即使在兩國進行戰爭期間,邊民間的貿易從未停止過。
從元代直至民國時期,榆林市一直是西北蒙古等少數民族與漢民族經濟貿易交換的重要通道。明代,在榆林長城沿線,先後設立有紅山市、神木市、府谷皇甫川等市。從清朝直至民國時期榆林的蒙漢互市都非常活躍。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在榆林鎮川、魚河、神木、安邊等地設立物資「統制」站,置哨卡禁止物資進出陝甘寧邊區。但陝甘寧邊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力更生,發展了經濟,並制定優惠政策,使邊區商業日益興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度由於國家對市場統得過「死」,榆林商品流通不暢,商品經濟發展緩慢。1980年後,國家逐步開放市場和下放一些商品的管理,榆林的商品經濟逐漸發展,市場日益活躍,商品流通渠道不斷增多,商業日益繁榮起來。
2012年,榆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22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餐費收入30.30億元,增長11.1%,商品零售239.90億元,增長17.0%。批發業實現銷售額1243.90億元,增長10.9%;零售業實現銷售額260.30億元,增長31.1%;住宿業實現營業額13.60億元,增長27.6%;餐飲業實現營業額35.90億元,增長22.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3%,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2.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上漲2.5%。 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簡稱「榆林高新區」,前身為「榆林經濟開發區」)。2011年,陝西省政府批復,榆林經濟開發區更名為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更名後的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享受省級高新區的相關政策,園區產業定位是重點發展新能源、新型加工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葯、現代服務和環保產業;將設立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榆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對培育一批增長極、以點帶面引領區域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2012年,國務院批准榆林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是陝西省獲批的第五個國家級高新區。
榆林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一部分。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對榆林開展大規模勘探,榆林全市已發現礦產8大類48種,潛在價值超過46萬億元人民幣。特別是煤、氣、油、鹽資源富集一地,且組合配置好,國內外罕見,開發潛力巨大。1998年7月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總體規劃獲原國家計委批准,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正式啟動。為了開發陝北富饒的能源化工資源,國家計委於2003年3月正式批准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在榆林啟動建設,這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區域為榆林、延安兩市,面積8萬平方公里。

㈥ 榆林地區

榆林地區地處我國(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界;處於(季風)氣候向(大陸性)氣候的過度地帶;榆林地區北部主要受(風力)外力作用的影響;而南部受(流水)的侵蝕作用。

㈦ 榆林地區有那些風土人情,它們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

二毛子皮襖:陝北毗鄰內蒙地處邊關,冬季漫長而寒冷,皮襖是過去陝北人很常見的禦寒衣物,但皮襖在皮質方面也有區別,最好的是二毛子皮襖。二毛子皮主要產於三邊(定邊、安邊、靖邊)入冬前產的羊羔子,只吃媽媽的奶,很少吃草料。長到兩個月後殺了取皮,當地人叫二毛子皮。收集起來製成襲衣就叫二毛子皮襖。二毛子皮由於一根毛上有七道彎,且毛特別白,穿在身上暖和且輕巧,摸起來像綢鍛,從當時來講是特別珍貴的皮毛。也是榆林很獨特的貴重特產,當時除了狐皮襖,就數二毛子皮襖好。據說鎮守榆林的井岳秀曾經給上司張學良、閆錫山贈送過二毛子皮襖。因為做一件皮襖得數十張羊羔皮,所以產量並不多,當時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穿得起。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人們的穿衣形式也發展變化的很快,冬季有了更好的禦寒衣物,所以二毛子皮襖在八十年代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軟靡子笤帚: 糜子是一種古老的植物,古人稱其為「穄子」或「黍子」。它同穀子一樣,有軟硬之分。用硬糜子碾出的米被稱為「硬黃米」;用軟糜子碾出的米稱其為「軟黃米」,也叫「大軟米」。
陝北的黃土高原自古是黃米和小米的重要產地。過去,每到糜子收獲時節,農民們就將「軟糜子」的糜穗折下來,民間的能工巧匠就用靡子穗綁笤帚。綁笤帚先要用棒錘捶打,去掉糜粒。如果捶不凈,還要將糜穗在簸箕的木舌頭上刮,直到刮凈糜粒為止。除去糜粒的糜穗,將秸稈部分在熱水中浸煮變軟後,或是兩把或三把就可以扎制笤帚了。
笤帚是過去人們掃炕除塵的主要工具。綁笤帚主要的原材料是軟糜子穗,主要是因為硬糜子性硬,用其穗子扎的笤帚掃塵時容易被折斷。所以,人們就自然選擇柔韌的軟糜穗。紮好的笤帚用刮板去掉糜殼,為了使其色澤光亮、白凈、不霉爛,還需要用硫磺熏蒸滅菌。一把好的軟靡子笤帚一般能用十幾年而不壞。據說,榆林在合作社的時候還成立過笤帚社,工人還有十多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為本地就出產軟靡子,所以笤帚在榆林的歷史特別悠久。算得上是榆林的特產,過去,外地人來榆林總會帶幾把紅毛繩扎的軟靡子笤帚回去,不僅美觀且也實用。估計現在很多八零後人的記憶里還有那些挑著扁擔,走街串巷賣笤帚的人。但那一記憶只定格於過去。隨著社會發展,現在人們家中用的更多的是吸塵器,或者是塑料制的笤帚。雖然一些農民也會扎一些笤帚,但從實用和美觀的角度來講已經大不如前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