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地理環境
1. 河池的地理環境
河池市是主要的喀斯特旅遊地貌資源分布區,喀斯特旅遊地貌是廣西最重要的一類旅遊資源,也是河池市自然景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旅遊景觀。據掌握的資料,河池市轄區十縣市中喀斯特地貌出現的面積為21795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65.74%,占廣西喀斯特地貌總面積的24.34%,是廣西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積最多的城市,也是廣西喀斯特地貌型出露最多的城市,是名副其實的喀斯特王國。
河池境內地形多樣,結構復雜,山嶺綿亘,岩溶廣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多分布於邊緣地帶,北有九萬大山,西北有鳳凰山、東風嶺,西和西南有都陽山、青龍山等山脈。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東興鄉的無名峰,海拔1693米,是河池第一高峰。河池地區岩溶面積大、分布廣,佔地區總面積的66%。 河池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境內集雨面積30010平方公里,年均水資源總量為250億立方米,占廣西水資源總量的13.3%,名列廣西前茅。按耕地面積計算,畝均水量7100立方米,高於全國畝均1813立方米、廣西畝均4750立方米的水平,河網密度為0.153公里/平方公里。全市有大小河流635條,其中主要河流50多條,河流總長度5130公里。主要河流有紅水河和龍江河兩大幹流,均屬西江水系。
河池河流眾多,河流密度大,地形落差大,水能資源蘊藏量極為豐富。據統計,全市水能資源蘊藏量約1000萬千瓦,占廣西水能資源的二分之一以上,是未來華南的能源中心之一。國家計劃在紅水河建設的10座梯級電站,其中有4座在河池境內。已建成投產的大化電站和岩灘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40萬千瓦和121萬千瓦;已經上馬的天峨縣境內的龍灘電站,裝機容量420萬千瓦,遠期540萬千瓦,是在建的僅次於三峽水電站的大型水電工程,是紅水河梯級規劃中最大的「龍頭」電站。 河池有各種淡水魚類52種,其中經濟魚類有20多種。鱖魚(桂魚)、芝麻劍魚、黃峰魚、巴馬油魚、鯰魚等是淡水魚之上品,家魚以草魚、鰱魚、鱅魚、鯉魚、塘角魚、羅非魚為大宗。黃鱔、泥鰍等發展也很快,開發前景廣闊。
2. 廣西的地理環境與哪個省份的相似
地理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天氣氣候很多方面。桂西北地形地貌跟跟雲南貴州相似,都是位於版雲貴高原,權桂東南地形地貌跟廣東西部相似,以盆地丘陵居多。氣候是亞熱帶,南方的省份都差不多。但從整體上看廣西是獨一無二的,桂林也是獨一無二的,不然怎麼會有甲天下的廣西桂林山水???
3. 形成廣西區域特殊文化的歷史地理環境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4. 廣西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國南方沿海,位於東經104°26'—°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接鄰省區:廣東、湖南、貴州、雲南,與海南隔海相望。接鄰國家:越南,國境線全長約800多公里;海岸線長度:約1500公里。陸地區域總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總面積比例:2.5%,在全國各省區市國土總面積中排名第9位。
廣西南臨北部灣,屬於南海,大陸海岸東起合浦縣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侖河口,其大陸海岸線約1595千米,島嶼岸線461千米。南流江口、欽江口為三角洲型海岸;鐵山港、大風江口、茅嶺江口、防城河口為溺谷型海岸;欽州及防城港兩市沿海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為台地型海岸。廣西近海灘深廣大,面積達1005㎞²。0-20米淺海廣闊,面積達6488㎞²。整個北部灣的面積約12.93萬平方千米,東起雷州半島、瓊州海峽,東南為海南島,北至廣西,西迄越南。灣內海底平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過90米。廣西沿海有697個島嶼,總面積約84㎞²,其中最大的潿洲島面積約28平方千米。
5. 廣西省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廣西,全稱廣西壯抄族自治區,簡稱「桂」。廣西地處中國南部,東部與廣東省接壤,西部與雲南省接壤,南部面向大海,地理位置優越。廣西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同時是中國五個自治區之中唯一最發達的地區,唯一通地鐵的城市。
廣西由於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因此開放程度並不高,再加上地形多山和石灰岩地質,導致該地區較為貧窮,中國幾個重點扶貧對象都在廣西。
省府:南寧市。
人口數量:約5579萬。
下屬轄區:桂林市,柳州市,百色市,賀州市,欽州市,防城港市等(14個)。
交通樞紐:南寧吳圩國際機場,桂林兩江國際機場,南寧東站,桂林北站,柳州站,南寧地鐵。
著名旅遊景點:桂林山水(世界著名景點,第五套人民幣20元背景取自廣西桂林),北部灣,北海銀灘,德天瀑布,紅水河,天坑等。
主要民族分布:壯族,漢族,瑤族,傣族,回族,布依族,水族,苗族。
高等院校: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醫科大學,廣西藝術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桂林理工大學。
6. 地理環境對廣西人口分布的影響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內氣候、土地、河流容、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7. 來賓的地理環境
來賓,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東經108°24′-110°28′,北緯23°16′-24°29′之間,位居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故有「桂中腹地」之稱。來賓市是桂北與桂南、桂西與桂東的連接部,北與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交界,東與梧州市、桂林市、貴港市相鄰,西與河池市、南寧市相交,南與貴港市、南寧市毗鄰,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4+2」城市,珠江—西江經濟帶城市,同時也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賓市總面積13411平方公里,轄興賓區、象州縣、武宣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合山市。是一座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和睦聚居城市,2016年,來賓市總人口為268.56萬人,常住人口為220.05萬人,有壯族、苗族、瑤族等12多個民族,壯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75%。
(7)廣西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來賓市處桂中低山丘陵區,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兩頭高中間低,從西北向東南呈緩緩傾斜的湖盆狀。山地佔38.4%,丘陵佔26.2%,平原佔22.5%,台地佔8.8%,其他佔4.1%。東部為大瑤山山脈。位於金秀瑤族自治縣的聖堂山海拔1979米,為桂中最高峰。
來賓市地處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北回歸線從市內南緣通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0.30℃。極端最高氣溫38.9℃,極端最低氣溫-5.6℃。月平均氣溫高於15℃的月份為3-11月,年氣溫低於10℃的天數在10天以下,氣溫高於20℃以上的天數多達198天左右。本市地處北回歸線貫穿地帶,日照比較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1582小時。
8. 廣西的自然環境有什麼特點
一、地理
(一)地形概況
廣西位於全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處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二)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
廣西地貌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狀。其特徵是: 1、盆地大小相雜。西、北部為雲貴高原邊緣,東北為南嶺山地,東南及南部是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盆地中部被廣西弧形山脈分割,形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廣西弧形山脈前坳陷為右江、武鳴、南寧、玉林、荔浦等眾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雜的地貌結構。 2、山系多呈弧形,層層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為4列:第一列為大苗山—九萬大山;第二列為大南山—天平山—鳳凰山;第三列為駕橋嶺—大瑤山—蓮花山—鎮龍山—大明山—都陽山(此列亦稱廣西弧〕;第四列為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大青山。
山系走向明顯呈現東部受太平洋板塊擠壓、西部受印度洋板塊擠壓跡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為主,占廣西總面積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廣西總面積15.9%。桂東北貓兒山主峰海拔2141米,為廣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嶺最高峰。越城嶺—貓兒山與海洋山之間的湘桂走廊是中國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錯綜,占廣西總面積10.3%,在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連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廣西總面積26.9%。廣西平原主要有河流沖積平原和溶蝕平原二類。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於各大、中河流沿岸,較大平原有潯江平原、鬱江平原、賓陽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潯江平原最大,面積達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廣布,占廣西總面積37.8%,集中連片分布於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東北。其發育類型之多為世界少見。
(三)河流眾多
廣西河流大多沿著地勢呈傾斜面,從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了以紅水河—西江為主幹流的橫貫廣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於兩側的樹枝狀水系。其中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條,總長度有3.4萬公里,河網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屬珠江、長江、桂南獨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廣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的85.2%,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條,主幹流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西江自西北折東橫貫全境,全長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廣東入南海。長江水系分布處於桂東北,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3.5%,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條,主要河段有湘江、資江,屬洞庭湖水繫上游,經湖南匯入長江。其中湘江在興安縣附近通過秦代開鑿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獨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於桂南,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10.7%,較大河流有南流江、欽江、北侖河等,均注入北部灣。經越南入北部灣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0.6%。喀斯特地下河眾多,有433條,其中長度超過10公里的有248條,坡心河、地蘇河等均獨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四)海岸、島嶼
廣西南部瀕臨屬於南海的北部灣。大陸海岸東起合浦縣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侖河口,大陸海岸線長約1500公里,島嶼岸線46l公里。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樣。南流江口、欽江口為三角洲型海岸;鐵山港、大風江口、茅嶺江口、防城河口為溺谷型海岸;欽州及防城港兩市沿海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為台地型海岸。廣西近海灘塗廣大,面積達1005平方公里。0—20米淺海廣闊,面積達6488平方公里。整個北部灣的面積約12.93萬平方公里,東起雷州半島、瓊州海峽,東南為海南島,北至廣西,西迄越南。灣內海底平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過90米。廣西沿海有697個島嶼,總面積約66.9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潿洲島面積約24.7平方公里。
二、氣候
廣西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南瀕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按全國地形分類,廣西屬雲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降水豐沛、干濕分明,日照適中、冬少夏多,災害頻繁、旱澇突出的氣候特徵。
(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
廣西北部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熱量豐富。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6.5~23.1℃之間。等溫線基本上呈緯向分布,氣溫由南向北遞減,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區遞減。全區約65%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區在22.0℃以上,潿洲島高達23.1℃。桂林市東北部以及海拔較高的樂業、南丹、金秀年平均氣溫低於18.0℃,其中樂業、資源只有16.5℃。
(二)降水豐沛,干濕分明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降水量最豐富的省區之一,各地年降水量為1080~2760mm,大部分地區在1300~2000mm之間。其地理分布具有東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區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風坡多,背風坡少等特點。廣西有三個多雨區:(1)十萬大山南側的東興至欽州一帶,年降水量達2100~2760mm;(2)大瑤山東側以昭平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帶,年降水量達1700~2000mm;(3)越城嶺至元寶山東南側以永福為中心的興安、靈川、桂林、臨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達1800~2000mm。另有三個少雨區:(1)以田陽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帶,年降水量僅有1080~1200mm;(2)以寧明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寧一帶,年降水量為1200~1300mm;(3)以武宣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於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廣西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干濕季分明。4~9月為雨季,總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85%,強降水天氣過程較頻繁,容易發生洪澇災害;10~3月是乾季,總降水量僅佔全年降水量的15%~30%,乾旱少雨,易引發森林火災。
(三)日照適中,冬少夏多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年日照時數1169~2219小時,與鄰省比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雲南大部地區偏少,與廣東相當。其地域分布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區少。北海市及田陽、上思在1800小時以上,以潿洲島最多,全年達2219小時。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樂業、凌雲、那坡、馬山等地不足1500小時,金秀全年日照時數最少,只有1169小時。其餘地區在1500~1800小時之間。 廣西壯族自治區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特點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區春季多於秋季外,其餘地區秋季多於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時數為355~698小時,佔全年日照時數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時數只有186~380小時,僅佔全年日照時數的14%~17%。
9. 廣西春節習俗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廣西的地理環境和春節習俗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
廣西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屬版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廣權西日常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但境內南北亦有些許變化。
先秦時期,廣西屬百越之地一部分,壯族、侗族是嶺南廣西最古老的原住民族,分別源於先秦百越不同的越人支系。秦漢後漢、苗等北方中原民族南遷與土著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各族之間相互融合孕育各種文化的誕生和發展,在原百越文化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桂柳、嶺南等文化。
民俗主要有百龍舞賓州炮龍之夜文藝晚會和煙花燃放、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炮龍展示、百家宴以及書畫、攝影展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