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自然地理環境貧困

自然地理環境貧困

發布時間: 2021-03-14 23:39:45

㈠ 研究區的自然地理環境

本研究區位於河北西南部,南與河南省交界,西與山西省接壤。在行政區劃上屬於河北邯鄲市。區內交通比較方便,京廣鐵路南北貫穿東部地區,公路成網,通往各鄉鎮和村莊。磁縣和涉縣處於邯鄲的西南端,屬於太行山南麓,它們與河南省林縣、安陽市以及山西省陽城構成太行山食管癌高發區。涉縣為山區,磁縣自西向東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臨漳縣和魏縣為平原。

(一)地貌類型

本區地貌受地質構造控制,形成沖蝕和堆積地貌。由西向東依次為山區—丘陵—洪積扇—沖積平原地貌。食管癌高發區基本處於太行山區,太行山的主體為北東—南西走向,海拔高度一般為1000~1500m,山峰陡峭岩石裸露,山谷則為大大小小的山間谷地和盆地。磁縣和涉縣在太行山南緣。磁縣西部為山地,山區地貌為沖蝕地貌。丘陵地貌分布於磁縣中部,是太行山脈的邊緣,並由此過渡到平原。丘陵海拔一般50~300m之間,呈向東傾斜的山丘、崗地及其凹陷盆地。洪積扇在磁縣東部和臨漳縣西部,為河流和洪水的出口和排泄場所,呈平緩東斜的扇形台地。在臨漳縣以東地區和魏縣為平原地貌,海拔小於50m,為漳河和滏陽河沖積而成。

表4-31993~1995年磁縣食管癌標化死亡率(1/10萬)

調查者:河北省腫瘤研究所、磁縣腫瘤研究所。

(二)水系和沉積物

本區發育漳河和滏陽河兩條水系,河流自西部山區流向東部平原。漳河水系發源於太行山主脈,大致由西向東流經涉縣、磁縣、林縣、安陽等地進入山東省。清漳河、濁漳河由西部、西北部匯合為漳河。它是本區的主要河流,河谷不寬,具山區河流特點。滏陽河發源於峰峰礦區附近太行山與丘陵交接帶,由西向東流經磁縣縣城,後轉向北流入邯鄲市,途中在馬頭附近有芒牛河匯入。除此之外,在涉縣和磁縣山區再無常年性流水匯入,這是因為在山區岩石滲水性強,且少有隔擋層。使表層岩石中的水向地下深處滲漏,而無地表水源出露。而在滏陽河上游岩石中有頁岩和煤層等隔擋層和蓄水層,使地下水位淺,地下水出露的源頭多,並在丘陵地區形成網狀水系。

漳河沿岸堆積物主要來自上游地區的砂和岩石碎屑以及附近山區洪水帶入的礫石碎塊。滏陽河的一、二級水系在峰峰礦區和磁縣中部的丘陵凹陷區容易受山洪的影響形成沖洪積堆積,這是在丘陵地區河床中經常見到的堆積景觀。河流的三級水系流經的洪積扇台地,甚至在臨漳縣杜村集附近淺層表土下也能見到礫石和泥沙的堆積。在兩水系之間的廣大山區無水源出露,山中大大小小的乾涸的河道,是洪水的通道,河床兩側有薄層沖洪積礫石層。臨漳以東漳河古道堆積大量的沖積砂和風成黃土。

(三)土壤與植被

在山區谷地和盆地中發育褐土或褐土型粗骨土,其母質為寒武-奧陶系灰岩、白雲岩、砂岩以及太古宙片麻岩等原地堆積的殘坡積物。丘陵地區有兩種土壤類型:一種是山丘、崗地的二疊系砂岩、頁岩、煤層原地發育的灰色草甸土和褐土,另一種為丘陵凹陷沖洪積層發育的紅色、褐色砂質或黏土質褐土。洪積扇的洪積層上一般也發育砂質-黏土質褐土。平原區為沖積砂和風成黃土發育的砂質黏土或砂土,漳河流域沿岸為沖積砂發育的砂土和砂質褐土。上述土壤中,山區褐土和丘陵草甸土成分與原岩關系密切,然而其它環境中形成的土壤成分由於母質的不同而可能有較大差別。例如丘陵的砂質褐土與洪積扇的砂質褐土由於洪水能量釋放的差異其母質堆積的成分必然不同,因此其土壤成分也應有所不同。土壤類型與氣候、自然植被、海拔高度、基岩等有關,在海拔700~1000m以上的山地,多為棕色森林土,低山和丘陵地帶主要是褐土,平原區為洪積沖積的黃壚土和黃淤潮土(陳君石等,1991)。

自然植被從山區到丘陵、平原發生變化。涉縣、磁縣西部的山區,主要樹種有栓皮櫟、槲樹、落葉松、白樺、油松、遼東櫟、槲櫟等。丘陵自然植被以荊條、酸棗為主,其次為野皂莢、洋槐、白羊草、黃背草、蒿屬植物等。平原自然植被較少,已開墾為農田,只在沙崗上長有砂棘豆、沙蓬、蟲實、蒺藜等,低窪區有鹽吸、矸蓬、枸杞等,河流、公路兩旁及居民點有加拿大楊、毛白楊、旱柳、垂柳、杞柳、榆、洋槐等。本區的生態環境遭受到人類活動的巨大破壞,僅在山地殘存少量次生林,原生植被保存極少。

(四)氣候條件

本區地處中緯度,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少雪,夏季炎熱多雨,氣溫變化劇烈。年平均氣溫8~13℃,無霜期140~210天,年平均降水量570~620mm,為半乾旱地區。

(五)人口、資源與環境

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和紅薯,還有水稻、高粱。經濟作物有線麻、蓖麻、棉花等。山區盛產柿子、核桃、花椒等。平原盛產梨等。

本區工業主要以煤、鐵礦開采為主。峰峰煤礦在磁縣中部一帶,是著名的邯邢鐵礦基地。銅、耐火粘土、鋁土礦、水泥灰岩、電石灰岩、石膏、瓷土、水泥粘土和黃土等也是本地的重要礦種。

涉縣、磁縣經濟落後,農民比較貧困。新鮮蔬菜較少,當地居民喜歡吃酸菜,動植物蛋白攝入量也較少。臨漳縣和魏縣地處平原,交通便利,外來食物相對豐富。

隨著人口急劇增長和生存的需要,在山區大量開墾荒地,越來越多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本來就很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土壤中的某些組分將發生變化,從而通過食物鏈對人體產生影響。而在丘陵平原地區則大量增施化肥和農葯,以提高糧食產量,由於化肥和農葯的積蓄同樣會改變生態環境食物鏈的成分,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㈡ 中國哪些地方有貧困山區

中國的貧困山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以及西南地區,包括湖北、四川、廣西、甘肅、貴州等省份的部分山區。

貧困地區的特點如下:

1、面積廣

2011年,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覆蓋我國680個縣,覆蓋的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2%左右,覆蓋人群大概2億多人口。

2、在貧困地區中,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生態脆弱地區、邊疆地區佔主體,這些地區在國家整體發展當中相對脆弱。

3、貧困地區往往人口貧困與生態脆弱相交織

沿用傳統的以開發為主的方式發展,可能會影響我國的整體生態結構。

貧困人口的特徵如下:

1、分布廣

從建檔立卡的情況來看,貧困人口分布在2200多個縣,12.8萬個村。

2、既相對集中,又分散

所謂相對集中,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832個片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所謂分散,是指除了這些集中區域外,還有1000多個縣也有貧困人口。

3、在現有貧困人口當中,中西部佔了大約93%,東部佔百分之六點多。

4、貧困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佔比大,老年人貧困問題突出,個體特徵致貧的情況也越來越凸顯。

(2)自然地理環境貧困擴展閱讀

全國共有485個國家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旗、縣級市)。

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資格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不同評定標准,稱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國家級貧困縣分布於中國22個省級行政區內,在所有省份中,貧困縣數量前九均分布在西部地區,其中以西藏自治區最多,其後分別為貴州省、甘肅省、雲南省、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12年3月,國家級貧困縣調整名單出爐,調出38區縣,但總數不變。2014年10月17日是我國第一個扶貧日。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㈢ 分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貧困的自然地理原因

  1. 深居內陸,交通不便

  2. 氣候乾旱,多風沙

  3. 遠離經濟發達地區

㈣ 如何利用貴州省的自然地理環境來改變貴州省貧困區面積大的局面

實施差異化戰略,推行勞動力密集型高附加值生態產業。

㈤ 從地理角度分析非洲貧困原因 從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經濟,政策,人口方面分析非洲貧窮原因。

地形:非洲高抄原面積廣大,襲被稱為高原大陸
氣候:非洲大部分處於熱帶地區,被稱為熱帶大陸,氣候類型主要是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赤道穿過的剛果盆地為熱帶雨林氣候,還有地中海氣候
水源: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乾燥,熱帶草原氣候分明顯的旱雨兩季,河流除熱帶雨林氣候區內的水量較大外,其他河流水量較小
土壤貧瘠
經濟:經濟發展落後,多為單一的商品經濟,主要出口原料,進口工業製成品,民族工業落後
人口: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各大洲之最,人口數量多,人口增長快,經濟發展跟不上人口的增長

㈥ 貴州脫貧攻堅困難的自然原因屬於地理的哪一要素

貴州脫貧攻堅困難的自然原因屬於地理的地形要素,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嶂,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乾旱、秋風、凝凍、冰雹等頻度大,對農業生產危害嚴重。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
2002年,9個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興義市,為1480毫米;最少的是畢節市,為687.9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

㈦ 貧困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條件惡劣 導致中國貧困地區貧窮落後的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諸多方面。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亞歐大陸,地勢西高東低,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氣候復雜多變。西部乾旱少雨,南北氣溫和溫度相差較大,跨越熱帶、亞熱帶和寒溫帶三個氣候帶。近海大陸多台風,內陸多寒潮,西北、華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國災害氣候多,旱、澇、凍、風、沙等災害頻繁不斷。貧困地區多處於條件差的區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塊狀、片狀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區。這些地區或是乾旱嚴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滲透嚴重;或是高寒陰冷,有效積溫嚴重不足,不適合第一產業農業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災害頻繁。大多數地區降自然條件外,都較為偏僻,遠離經濟中心地區,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發達地區的自然條件衡量,相當多地區都被認為是處於人婁不適合生存的環境。
(2)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
(3)電力供應不足
1992年,全國有195年縣的戶通電率小於50%,有1389個縣(佔全國總縣數的58%)戶通電率低於95%,有28個無電縣,有1453個無電鄉、63120個無電村、1.2億農村人口沒有用上電。28個無電縣中,西藏21個、新疆6個、青海1個。1.2億無電人口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部、陝甘寧、豫東皖西、貴州、滇桂、川青、西藏等。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貧困地區。

(4)--交通不便
貧困地區多數處於偏遠山區,交通不便。我國最為落後的西部地區,雖然土地面積佔全國的2/3以上,但鐵路里程還不到全國的1/4
(5)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
(6) 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

㈧ 自然條件導致三區三州地區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1地形以什麼和什麼為主。2氣候

三區三州是我國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區域,那邊以高海拔高原山地地形為主,氣候寒冷,主要以畜牧業為主。因此比起中國內地其他地方,還是屬於貧困地區。

㈨ 雲南貧困的自然原因是什麼

天氣炎熱,乾燥,水分缺乏,造成農作物缺收家禽牧病故致使貧困加劇,富裕的變窮!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