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海峽地理位置
Ⅰ 曼德海峽地圖溝通什麼海跟什麼洋是紅海跟印度洋么
曼德海峽,位於亞洲阿拉伯半島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連接紅海和亞丁灣、印度洋。
Ⅱ 曼德海峽是什麼意思
曼德海峽是連接紅海和亞丁灣的海峽,位於紅海南端葉門和吉布地之間。位於亞洲阿拉伯半島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連接紅海和亞丁灣、印度洋。
曼德海峽的全稱是巴布·厄耳·曼德海峽,是亞洲和非洲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海峽以東是亞洲國家葉門,海峽以西是非洲國家吉布地。厄利垂亞沾著曼德海峽的北邊,算是域內國家。
曼德海峽不長,只有18公里,但寬度足夠,最寬32公里,最窄也有25公里,足夠大船密集通過。
在曼德海峽中間偏東有個島,叫丕林島,面積13公里。曼德海峽被丕林島分為兩個部分,島東狹窄的水道稱為小峽,只寬3公里左右。島西較寬的水道稱為大峽,寬26公里。
(2)曼德海峽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該海峽最窄處僅30千米寬,其中又被小島丕林島一分為二,靠近亞洲的東半部又名「伊斯坎德海峽」(意即亞歷山大的海峽),3千米寬,30米水深,靠近非洲的西半部又名「馬雲海峽」,25千米寬,310米深。雖然西半部遠寬於東半部,但其中分布著一系列島礁,稱為「七兄弟島」,大大降低了通行能力。
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曼德海峽隨之成為具有戰略地位的重要海道,是世界最繁忙的海道之一。
持人類單地起源說的人士多認為曼德海峽是人類自東非向外遷移的第一站。
曼德海峽及其附近地區在地質構造體繫上屬東非大裂谷的東支北端,第三紀時因受非洲板塊和阿拉伯板塊分離作用發生地層斷裂沉陷而成。地峽形成後仍然在不斷地擴張、加寬,500萬年來每年擴張約2厘米。
Ⅲ 地理位置具體坐標!、
烏拉爾抄山:(北緯67°襲46 ,東經66°10 ) 烏拉爾河(北緯47~55。,東經50。~60。)
裏海(40~45°N,50°E) 大高加索山(30-40度E,40度N) 黑海(43N,30E-40E)
土耳其海峽(28E,40N) 蘇伊士運河(32E,30.5N)巴拿馬運河(79.5W,9.5N)紅海(12N-30N,35E-45E) 曼德海峽(40°E-60°E,20°N-40°N )
白令海峽(170W,66N)
德雷克海峽(60W,60S)
直布羅陀海峽(36N,6W) 地中海(0-35E,30N-45N)
Ⅳ 曼德海峽有什麼地理意義
馬六甲海峽:印度洋 南中國海 蘇伊士運河:紅海 地中海 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大西洋 曼德海峽:紅海 印度洋 霍爾木茲海峽:波斯灣 印度洋 巴拿馬運河:大西洋 太平洋
Ⅳ 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馬六甲海峽,朝鮮海峽,台灣海峽的經緯度是多少
馬六甲海峽--(105·E,0·)
霍爾木茲海峽--(56·30"E,26·30"N)曼德海峽--(45·E,15·N)台灣海峽:南北向:北緯版22.9度以北至北緯25.4度。權
東西向:東經121.3度以南至東經120.1度台灣省西部海岸線向西到東經119.4度以南至東經118.0度福建省東部海岸線。
朝鮮海峽 35N.130E
Ⅵ 曼德海峽在哪
Mandab,Bāb al 紅海的南口。阿拉伯語中bab意為「門」,mande意為「流淚門」。因為此處風大浪高,狹窄礁多。航船常傾覆於此,以至船員航行至此便膽戰心驚甚至流淚,漁民出海則家屬為其安全哭泣,故得此名。它位於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之間,紅海出入亞丁灣的海峽。全稱「巴布·厄耳·曼德海峽」(Babelmandeb)。海峽長50千米,寬26~32千米,水深30~323米 。海峽入口處有幾個小島,其中較大者名丕林島,面積13平方千米,把曼德海峽分為東西兩條分峽。東條峽寬僅 3.2 千米,水深約30米,稱為小峽,是紅海進入印度洋的重要航道;西條峽寬約28.8千米,水深323米 ,稱為大峽,因暗礁、險灘多不便航行。曼德海峽及其附近地區在地質構造體繫上屬東非大裂谷的東支北端,第三紀時因受非洲板塊和阿拉伯板塊分離作用發生地層斷裂沉陷而成 。地 峽形成後仍 然 在不斷地擴張、加寬,最近500萬年中每年擴張約2厘米。海峽地區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形成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高溫 ,8 月份表層水溫達27~32℃,成為世界上最暖的熱帶海峽之一。高溫增強了海水蒸發 ,而降水稀少 、周 圍很少河水補給 、海峽窄、淺,阻隔了與亞丁灣、阿拉伯海間海水交換,以致海峽中海水鹽度在38以上,成為世界上鹽度最大的海峽。曼德海峽北通紅海、南連亞丁灣,是大西洋通往印度洋最短航線上的必經航道,也是歐、亞、非三洲間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航道。 在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與非洲大陸之間,有一條西北一東南走向、從紅海南端連接阿拉伯海亞丁灣的海峽,被世人稱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棗一曼德海峽。它是紅海的南大門,自古以來,就是溝通印度洋、亞丁灣和紅海的一條繁忙的商路。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海船由蘇伊士運河、紅海通過曼德海峽進入印度洋,進而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太平洋西部的亞洲沿海一帶。曼德海峽己成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洋的海上交通要道,西方有人稱它是世界戰略心臟。 曼德海峽長18千米,寬25~32千米,在入口處有幾個小島,其中較大的是丕林島,面積為13平方千米。它是一個火山島,阿拉伯文為麥尤姆島。曼德海峽雖寬達30多千米,但被丕林島隔為東西兩條水道,東水道即丕林島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海峽寬3.2千米,水深30米,稱小峽。因該水道水深適宜,航道中很少島嶼、暗礁,是由紅海出入印度洋的主要水道。西水道即為丕林島與非洲之間的海峽寬28千米,最大水深323米,稱大峽。西水道雖寬且深,但航道內灘多礁險,散布著一群名叫「七姊妹」的小火山島,船隻不便從這里通航。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裡,航道測量和航標設置落後,不知有多少船隻在西水道觸礁沉沒。而東水道雖然航道干凈,但因峽窄流急,也有不少航經這里的船隻經常出事。所以提起曼德海峽,航海者都不免心涼肉跳。紅海附近的漁民,每逢出海捕魚採珠,送行的親人無不傷心落淚,擔心在途經曼德海峽時葬身魚腹,有去無回。每當客船航行至此,旅客們都不免提心吊膽,甚至悄然淚下。因此,人們把這個從古到今奪去無數人生命的險惡海峽稱之為『「曼德海峽」,其全稱為「巴布·厄耳·曼德」,在阿拉伯語中意即「淚之門」。 雖然如此,但由於曼德海峽是連結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紐帶,是往返兩大洋的捷徑,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都有兩萬多艘船隻通過。
Ⅶ 曼德海峽的地理意義
阿拉伯和非洲之間的海峽(東經43度20分,北緯12度40分)。連接紅海和亞丁灣、印度洋。寬32公里(20哩)。丕林(Perim)島將海峽分為兩部分。蘇伊士運河建成後,該海峽成為地中海和東方之間的重要通道,戰略和經濟重要性大增。曼德海峽是歐洲、地中海地區和亞洲間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船隻由蘇伊士運河、紅海通過曼德海峽即可駛入印度洋,進而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太平洋。它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古代的東西方貿易,經阿拉伯海到亞丁,過曼德海峽進入紅海,然後溯紅海而上,經埃及到達地中海各地。隨著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鑿通航,曼德海峽的地位日益重要。每年有成千上萬艘艦船在這里來來往往,穿梭而過。1956年和1967年的兩次中東戰爭,導致蘇伊士運河兩度關閉,切斷了印度洋同地中海與歐洲之間的海上交通線,影響巨大。1975年蘇伊士運河重新開放後,曼德海峽異常繁忙,過境的遠洋船隻比運河關閉前增加了一倍。目前,曼德海峽已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在這條航道上,隨時都可以看到巨大的油輪、集裝箱貨船以及色彩繽紛的遊船穿梭駛過。由於曼德海峽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一直是列強爭奪、控制的目標。冷戰期間,美蘇等國通過對海峽兩岸國家進行政治控制、經濟滲透、建立軍事基地等手段,在這一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冷戰後,海峽沿岸各國在海峽的控制問題上經常發生磨擦,甚至不惜兵戎相見。1995年12月,葉門和厄利垂亞在曼德海峽哈尼什群島中的大哈尼什島上發生了激烈的武裝沖突。1996年5月,兩國同意通過國際仲裁,和平解決這一爭端。1998年10月9日,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仲裁機構作出了大哈尼什島主權歸屬葉門的裁決,大哈尼什島之爭得到和平解決。葉門和厄利垂亞這種以「文明的方式」解決兩國領土爭端的做法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賞。
Ⅷ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馬六甲海峽,曼德海峽,土耳其海峽,直布羅陀海峽,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丹麥海峽
①丹麥來海峽,溝通大西洋和北自冰洋,歐洲和北美洲分界線
②馬六甲海峽,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
③麥哲倫海峽,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德雷克海峽,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南美洲和南極洲分界線
⑤直布羅陀海峽,溝通地中海和大西洋,歐洲和非洲分界線
⑥白令海峽,界於北美洲和亞洲之間
⑦曼德海峽,溝通印度洋和紅海,亞洲和非洲分界線
⑧土耳其海峽,溝通地中海和黑海,亞洲和非洲分界線
Ⅸ 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亞丁灣的地理位置
蘇伊士運河連接蘇伊士灣和北面的地中海
被夾在兩塊陸地之間,兩端連接兩大回海域的狹窄通道叫海峽,通常答位於兩個大陸或大陸與鄰近的沿岸島嶼以及島嶼與島嶼之間。而曼德海峽位於阿拉伯和非洲之間,連接紅海和亞丁灣、印度洋。
紅海是非洲東北部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海域。紅海由埃及蘇伊士向東南延伸到曼德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