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台灣知識
⑴ 港澳台地理知識
港澳鄰省都是廣抄東,台灣鄰省是福建.香港分為九龍和港島,進港多從羅湖關及皇崗關,鐵路有廣九,京九線,有大嶼山和太平山,澳門接壤珠海,有拱北關和橫琴關,有主教山.澳門沒有鐵路也沒有地鐵.台灣是我國的第二大島與福建隔著台灣海峽,台灣主要山是啊里山.台灣歷來有寶島之稱,某些城市之間有鐵路聯通.由於政治上的原因,港澳與大陸間的往來已漸漸寬松,但台灣目前還不能.港澳台都是改革開放後收回的殖民地,經三者既有共同的特徵,又分別表現了特殊的政治及地位,這三個地方能否穩定繁榮地發展都與中國所採取的政策息息相關.(本人目前知道的只有這些,汗顏.)
⑵ 關於台灣的地理知識 >急
【①台灣降水最多了最少的地方在哪裡.為什麼? 】
最多:火燒寮
主要是地形因素,位於山脈的背風坡,多地形雨
【②說說為什麼台灣中部的等溫線呈環狀分布,其變化有何規律? 】
地形影響
中部有台灣山脈,等溫線由中間到四周遞增
【③台灣過去的歷史】
台灣的早期開發,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融匯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在中國的史籍記載中,台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流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灣」的名稱。
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台灣,墾拓、經營台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台灣。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增多。據載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台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是時,大陸和台灣已有貿易往來。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台灣,從事墾拓。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漸頻繁。
元代進一步加強了對台灣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萬戶楊祥、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珍部員外郎阮監到台灣「宣撫」。公元1335年(後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中國在台灣設立專門政權機構,也自此開始。
明朝以後,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訪問南洋各國,曾在台灣停留,給當地居民帶去工藝品和農產品。至今民間傳說高雄鳳山的特產「三寶姜」,就是鄭和遺留下來的。15世紀以後,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設「游擊」,「春秋汛守」;同時在基隆、淡水二港駐屯軍隊。
到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給台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其時,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領閩粵居民遷居台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的侵擾。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時值福建大旱,百姓無以為生,鄭芝龍(後官至都督同知)組織災民數萬到台灣,「使墾荒食力」,各地逐漸形成了許多村落。台灣自此進入了大規模的開發時期。
16世紀中葉以後,美麗富饒的台灣成為西方殖民主義者凱覦的對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強相繼侵擾台灣,或掠奪資源,或進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佔領。17世紀初,荷蘭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權地位,來到東方,積極參加對殖民地的掠奪。它先後於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啟二年)兩次侵佔澎湖。1624年(明天啟四年)。明政府出兵將荷蘭殖民者逐出澎湖,俘獲荷軍主將,余眾逃往台灣南部,侵佔了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兩年後,西班牙人又從呂宋入侵台灣,占據了基隆和淡水一帶。1642年,荷蘭人奪取了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據點,台灣自此滄為荷蘭的殖民地。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先後在台灣修築城和普魯文遮堡(赤嵌樓),作為進行殖民統治的中心。但其佔領區實際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區,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兩港,而且它的統治一直是極不穩固的。荷蘭殖民者對台灣同胞進行殘酷的盤剝,不斷激起台灣人民的反荷斗爭。1652年由鄭芝龍舊部郭懷一領導台灣軍民發動的起義,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群眾曾一度攻克熱蘭遮城,6000人在起義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愈發堅定了台灣同胞收復國土的斗爭決心。九年以後,他們終於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虜,收復了台灣。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生於1624年,早年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明桂王封為延平郡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台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農歷四月二十一日,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親自率領2.5萬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農歷四月二十九日,鄭軍在台南鹿耳門內禾寮港登陸,在台灣同胞的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後將荷蘭殖民總督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鄭成功在致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台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在圍城9個月之後,荷蘭殖民總督於1662年(清康熙元年)農歷二月一日不得不簽字投降。自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台灣寶島。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廢除荷人的殖民制度。改赤嵌樓為承天府,置2縣,設安撫司於澎湖,戍以重兵,總稱台灣為東都。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堡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肆墾荒,在台灣南部和西部的琅 、彰化、雲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鎮。
但鄭成功收復台灣不久,即不幸於1662年農歷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爽前後治理台灣22年。鄭氏祖孫三代治理台灣,獎勵製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些措施,推動了台灣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這在台灣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開發和發展時期,史稱「明鄭時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軍進攻台灣,鄭克爽率眾歸順。自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之後,翌年在台灣設1府3縣,隸屬福建省。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了,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⑶ 台灣的地理知識
絕對位置:120ºE~122ºE, 22ºN~25ºN
相對位置: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太平洋西岸,菲律賓北方,琉球群島西南方
時區:GMT+8:00 Taipei
台灣島位於西太平洋上,形狀似蕃薯,東岸為太平洋,與日本石垣島距離約75公里. 西岸隔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距離約150公里.南濱巴士海峽,與菲律賓距離約300公里. 北接東中國海。全島面積為35,798平方公里,南北狹長,東西窄。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盆地、台地、平原為主體。山地、丘陵約佔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台灣島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界處,地殼被擠壓抬升而形成的山脈,南北縱貫全台,其中以中央山脈為主體,地勢高峻陡峭。由此向東西兩側,逐漸降為較低且平緩的丘陵或台地,最後由河流沖積為低平的平原。盆地則散布於山地、丘陵或台地之間。其中平原、丘陵、台地主要分布於西部。
由於台灣島位於東亞島弧的中央位置,加上地扼台灣海峽這個國際重要航道,因此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地形
全島共有5條震旦走向的山脈,分為中央山地與東部海岸山脈。中央山地自北而南分別由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所組成。台灣地形以山地最為廣大,許多高山均超過三千米,其中又有一百座山峰被選為台灣百岳。中央山脈北起蘇澳,南至鵝鑾鼻,為台灣島脊樑,也是東、西部河川分水嶺。玉山山脈的玉山主峰高度3,952米,為全島第一高峰。也是東北亞第一高峰。
丘陵分布於山地與平原之間,主要分布在桃竹苗、恆春半島地帶;平原則分布於西南海岸及東部山脈谷地,占總面積的30%,西南部的嘉南平原最大,另有彰化平原、蘭陽平原、屏東平原、台東(花東)縱谷(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地形如平原平坦,而地勢較高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至於盆地地形,則以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較為典型。
由於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的火山地震帶,有若干火山地形,主要有北部的基隆大屯火山群、東部的海岸山脈火山群(含綠島、蘭嶼)和離島的澎湖火山群。但目前本島並無明顯活躍的火山活動。
海拔極限:
最低點:南中國海 0米
最高點:玉山 3,952 米
水文
大、小河川共129條,超過100公里只有六條,分別是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大甲溪、曾文溪、大肚溪。中部的濁水溪為台灣最長的河川,而南部的高屏溪流域面積最廣。其他主要河流有基隆河、鳳山溪、大安溪、大肚溪、八掌溪、秀姑巒溪、蘭陽溪等。平均年降雨量2,500mm(為世界陸地平均降雨量的3.5倍,但平均每人每年所分配的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位於台北縣平溪鄉的火燒寮是台灣也是東亞年降雨量最多之地。
台灣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面積僅4平方公里。其餘大多是由人工所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如虎頭埤、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石門水庫。
島嶼
台灣的附屬離島包括蘭嶼、綠島、小琉球、龜山島及基隆東北方的棉花嶼、彭佳嶼、釣魚台列嶼,總共22個。
火山島:台灣周圍離島絕大部分屬於火山島。其中澎湖群島的岩石構成較特殊為玄武岩,此乃因南海曾短期海底擴張所造成,其餘皆屬安山岩。龜山島最近一次噴發距今約7000年, 目前仍有火山活動。
珊瑚礁島:多分布於南部海域。
特例:金門與馬祖則是因為沿海丘陵受到海水面相對上升的影響,沒入水中形成島嶼。
氣候
台灣以北回歸線為界,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夏吹西南風,冬吹東北風)。冬季溫暖(山地低於平地、北部低於南部)、夏季炎熱(除山地外,其餘皆在20℃以上)、雨量多(山地多於平地、東岸多於西岸、北部多於南部)。五、六月為梅雨季, 六至九月為台風季。
台灣的天然災害
台風:平均每年三至四個。台風是影響台灣氣候的主要因素,除了強風造成的屋舍毀損,熱帶性低氣壓所帶來的瞬間雨量也容易造成豪雨,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水災以及土石流。另一方面,由於熱帶島嶼地形若缺少夏季台風所帶來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現乾旱。
地震: 由於台灣地處板塊交界處,因此地震頻繁,平均每年發生的有感地震超過百次,災害性的強震約5-10年一次,最近一次的大地震是1999年在南投縣發生芮氏規模7.3的九二一大地震。
寒害:台灣冬季雖溫暖,但偶爾大陸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至10℃以下,造成農漁作物損失。
海岸
西部海岸(沙岸)--多沙灘、沙洲、潟湖,海岸平直單調、海水較淺。
東部海岸(岩岸)--高山與深海相鄰,沿岸平原狹窄,海水較深。
北部海岸(岩岸)--岩石岬角與海灣相間,為台灣海岸最曲折的一段。
南部海岸(岩岸)--以珊瑚礁地形為主。
區域地形
山脈
中央山脈 —為台灣最長最大之山脈,北起蘇澳,南止鵝鑾鼻。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長達330公里。有台灣屋脊之稱。
雪山山脈 —位於台灣西北部,北起三貂角,南止濁水溪,長18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
玉山山脈 —位於中央山脈西側,北以濁水溪與雪山山脈為界,南達高雄縣旗山。
阿里山山脈 —位於玉山山脈西側,北起於濁水溪上游,南達曾文溪上游,長135公里,呈南北走向。山脈較低已無3000米以上的高峰。
海岸山脈 —北起花蓮溪出海口之南,南止於台東之北,呈南北走向,長148公里。北段較低,南段較高可達1,500米。
丘陵
桃竹苗丘陵
恆春丘陵
盆地
台北盆地
台中盆地
埔里盆地
泰源盆地
平原
彰化平原
嘉南平原
屏東平原
蘭陽平原
台東縱谷平原
台地
林口台地
桃園台地
大肚台地
八卦台地
河川
濁水溪 (最長)
高屏溪 (最廣)
淡水河 (人口最多)
湖泊
日月潭
鯉魚潭 (花蓮)
蓮池潭
澄清湖
海域
太平洋
台灣海峽
東中國海
巴士海峽
離島與外島
蘭嶼
綠島
龜山島
小琉球
基隆嶼
棉花嶼
彭佳嶼
東沙島
太平島
中洲島
澎湖群島
澎湖群島由64個小島嶼所組成。
釣魚台列嶼
釣魚台列嶼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大南小島、大北小島、飛瀨島等11個島嶼所組成。
金門群島
由金門島、烈嶼等12島嶼組成。
馬祖列島
由南竿、北竿等36個小島嶼組成馬祖列島。
面積
總計:35,980 平方公里
陸地:32,260 平方公里
水域:3,720 平方公里
注意:數字包含 澎湖列島、馬祖和金門
陸地邊界線:
0公里
海岸線長:
1,566.3 公里
海事請求:
領海:12海哩
專屬經濟海域:200 海哩
自然資源
只有儲量不多的煤、黃金、硫磺、天然氣、石灰石、大理石和石棉。
土地利用:
耕地:24%
長期作物:1%
其他: 75% (2001年)
環境問題
空氣污染
來自於工業廢棄物和未處理污水的水污染
飲用水供應的污染
保育動物的買賣
水土保持問題
河川地砂石盜采問題
地層下陷問題
外來種生物問題
低放射性核廢料處理問題
由於政治處境的問題,目前台灣並無參與任何國際環境保護條例
⑷ 關於台灣的地理知識
台灣位於西太來平洋邊,源四面環海,海岸線共長1,566公里。
原本與大陸相連,後來因造山運動引起地層變動而成島嶼,以風光優美綺麗而聞名於世。
台灣地區包括台灣本島、澎湖列島及其他屬島共86個,土地總面積36,000平方公里﹝台灣省面積35,575平方公里﹞。
台灣本島南北縱長為377公里,東西最寬處為142公里。台灣多山,海拔100公尺以上土地佔70%,海拔10公尺以下者佔30%。
中央山脈綿亘南北,分全島為東西兩部,東部多山,西部多平原。主要山嶽共有49座,其中以玉山最高,海拔3,950公尺。
台灣因受地勢影響,坡陡水急,流程甚短,10公里以上河流計有6條,其中以濁水溪最長為186公里。
而北回歸線通過嘉義縣境,分本省為熱帶及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因緯較低,故炎熱潮濕,年平均溫在20 ℃以上。
⑸ 地理——台灣
台灣島在交通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我國的石油進口和從外國進口的回商品絕大多數都是經過台答灣海峽運輸的,如果沒有台灣海峽海上交通會極不方便,而且會增加運輸成本。
台灣島附近有著豐富的石油礦產資源,這對我國的中長期戰略利益十分重要,在台灣島的附近經濟利益也十分龐大。
總之,台灣島對我國的中長期發展有著十分和顯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⑹ 台灣的知識
寶島台灣——地理知識競賽
寶島台灣與大陸一水相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美麗,它富饒,是祖國東南海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開展「寶島台灣——地理知識競賽」,旨在讓廣大的青年學生了解台灣的地理概貌,培養他們熱愛台灣、熱愛祖國的情感。讓我們共同期盼——台灣早日「回家」。
1、台灣的陸地面積有多少?(36006.22平方千米)
2、台灣第一大港口是什麼?(高雄港)
3、台灣第二大港口是什麼?(基隆港)
4、台灣第一大城市是什麼?(台北市)
5、台灣第二大城市是什麼?(高雄市)
6、台灣島西部彰化縣境內的秀水河畔,有個山清水秀的小山莊,猜猜看,它叫什麼村?(陝西村)
7、台灣是一個多山的海島,山地約占總面積的幾分之幾?(2/3)
8、台灣出產的稻米十分好吃,請問最出名的是什麼么品種?(蓬萊米)
9、我國最早的史書就有了關於台灣的記載,請問是什麼史書?(《尚書》)
10、 台灣山脈的主峰是什麼山?(玉山)
11、 大陸那個海港同台灣海上往來最近便?(廈門)
12、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川秀美,寶島台灣更是美麗如畫,請問,台灣被評為中國十大旅遊勝地之一的景區是什麼?(日月潭)
13、 你知道釣魚島周圍的大陸架下蘊藏有豐富的什麼資源?(石油)
14、 台灣年平均降水量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000毫米)
15、 台灣島上河流都不長,最長也不過180千米長,請問它是哪條河?(濁水溪)
16、 澎湖列島的名勝古跡有不少,請你說出至少兩處?(天後宮 跨海大橋 七美井等)
17、 聽過台灣的校園歌曲嗎?唱兩句。(如《外婆的澎湖灣》、《童年》等)
18、 哪五列山脈統稱台灣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脈、台東山脈——又稱海岸山脈)
19、 請問哪兩種魚是台灣魚類中的兩大特產?(魛魚、鮪魚)
20、 台灣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海島,它周圍還有大大小小100多個島嶼,請你至少說出三個島嶼或群島:(澎湖列島、蘭嶼、綠島或叫火燒島、釣魚島等)
21、 台灣有不少美稱,請你至少說出三個來:(海上糧倉、東方糖庫、樟腦王國、香蕉王國、蝴蝶王國、珊瑚王國、東方甜島、祖國東南鹽倉)
22、 說出你喜歡的台灣作家及他們的作品:(三毛、劉墉、瓊瑤、李敖等)
23、 說出你喜歡的台灣歌星及他們演唱的歌曲:(張惠妹等)
24、 台灣樹種繁多,經濟價值較高的就有300多種。請你說出其中的所謂「台灣五木」:(油杉、肖楠、台灣杉、紅檜、巒大杉)
25、 台灣以縱貫南北的什麼山脈為分水嶺?(中央山脈)
26、 近年來在台灣省台南縣左鎮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同著名的什麼古人類化石相似,同屬3萬年前的古人類?(北京周口店)
27、 長鬃山羊,是台灣特有的名貴山羊,又稱什麼?(台灣羚羊)
28、 台灣的主要糧食作物是什麼?(水稻)
29、 請你說出至少兩家蘇州(或其他地方)的台資企業?(統一、捷安特等)
30、 台灣是世界上著名的「東方甜島」,它出產的蔗糖按年產量排世界第幾位?(第四位)
31、 台灣樟腦的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是多少?(70%)
32、 台灣水果中的果王是什麼?(香蕉)
33、 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入侵台灣;1662年,誰率軍收復台灣?(鄭成功)
34、 台灣最主要的少數民族是什麼?(高山族)
35、 玉山四景是什麼?(奇峰、林濤、雲瀑、積雪)
36、 台灣多火山,其中什麼火山群最著名?(大屯火山群)
37、 台灣有三寶,是什麼?(水稻、甘蔗、樟腦)
38、 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遭到慘敗,被迫於1895年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把台灣割讓給了日本。請問是什麼條約?(《馬關條約》)
39、 澎湖列島中較大的三個是:(彭湖島、漁翁島、白沙島)
40、 台灣有一種被稱為「海上霸王」的魚類,它的尾翅就是與燕窩齊名的「魚翅」,請問這是什麼魚?(鯊魚)
41、 台灣海峽在台灣省與祖國大陸的哪個省之間?(福建省)
42、 台灣素有「珊瑚王國」的美稱,它的珊瑚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幾?(80%)
43、 台灣森林覆蓋率居全國第幾位?(第一位)
44、 請你說說「基隆」港的得名?(舊時因港口外窄內寬,形狀象一個巨大的雞籠,所以被稱為「雞籠」。後改為「基隆」。)
⑺ 台灣的人文地理知識是什麼急
台灣人文簡介
台灣的人口超過二千三百萬 , 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除了島上本來的三十二萬原住民之外 , 其餘的皆來自祖國大陸 , 其中尤以福建沿海的人民為多 。
從到處林立的寺院廟宇即可知道台灣人民虔誠的宗教信仰。 佛教 , 道教是台灣主要的宗教 , 信徒眾多。 慈悲的觀世音菩薩 , 海洋女神媽祖等諸神庇祐著台灣每一位居民。 基督教 , 天主教 , 回教等宗教 , 也擁有不少教徒 。
台灣面積雖不大 , 若您到台灣旅遊 , 其多彩的風貌 , 將成為您最美麗的海外記憶。
已從農業社會轉型成工商重鎮的台灣 , 仍保留了農業時期濃厚的人情味傳統 , 讓每位旅客倍覺溫馨。
以美食著稱的台灣 , 不論是名貴的筵席料理 ( 各省如廣東 , 四川 , 湖南 ...... 等家鄉口味之佳餚 ) 或親切的鄉土小吃 , 都不會讓人失望 。
自從葡萄牙探險家將台灣命名為福爾摩沙起 , 這片天然景緻優渥的美麗小島便為世人所贊揚。
台灣雖小 , 郤完整保留古老的中國文化 , 從林立街頭的古跡廟宇和故宮文物收藏之豐富即可知曉。
若您假期安排得巧 , 正好趕上台灣重要的端午 , 中秋和農歷新年三大節慶 , 將可目睹有趣的劃龍舟競賽 , 品嚐美味可口的月餅以及和中國朋友一起圍爐吃年夜飯 , 為您來台的假期 , 更添瑰麗的回憶 !
⑻ 八年級地理八下地理台灣省一節知識點
台灣省包括台灣島來,以及附近的彭湖列島源,釣魚島等許多小島,台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它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氣候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台灣島是個富饒的寶島,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島上約一半以上的土地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樟樹是台灣最著名的樹種,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台灣經濟以農業和農產品為主,出口蔗糖,菠蘿,稻米,樟腦等.從6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台灣"高科技,高收入"的代名詞是指新竹科學園區.
⑼ 台灣地理概況有哪些
在東海、南海和太平洋之間,有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它形似一片巨大翠綠的芭蕉葉,漂卧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之中,這就是我們祖國的寶島——台灣。
台灣地區總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由台灣本島和周圍所屬島及澎湖列島組成,共有大小島嶼100多個。
台灣,西隔台灣海峽與大陸相望,東臨太平洋,向北渡海可達日本,向南可通往東南亞、太平洋及印度洋各國,是我國與太平洋各國的交通樞紐。
、台灣地貌台灣本島為中國第一大島,北起富貴角,南到鵝鑾鼻,長約394公里。東起秀姑巒溪口,西到濁水溪口,寬約144公里。面積35873.2平方公里。台灣是一個多山的海島,以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為骨幹,與台東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阿里山脈一起,狀如五條巨龍伏卧於海島上,統稱台灣山脈。其中玉山山脈中段最為高峻,主峰玉山海撥高度為3997米,是台灣的最高山峰,也是我國東部的最高峰。山地面積佔台灣總面積2/3,餘下的1/3為平原丘陵地區,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帶。
台灣河流、湖泊眾多。大小河流共計608條,但一般較短。長度超過100公里的僅有6條,最長的河流是濁水溪,全長186.4公里。其下游土地肥沃,是台灣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主要的湖泊有日月潭、澄清湖、珊瑚潭、青草湖等。其中日月潭最為著名,它不僅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湖,也是台灣乃至全國著名的風景區之一。日月潭水面約9平方公里,湖中有一形如珍珠的小島,名珠子嶼。以珠子嶼為界,北半湖狀如日輪,南半湖形如弦月,故名日月潭。
、台灣氣候台灣地處溫帶與熱帶之間,北回歸線橫穿其境。氣候特點為高溫、多雨、多風。
台灣的夏季長達200天以上,有的地區甚至長夏無冬。常年氣溫差異不大,最熱的地方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27—28度,最冷的地方最冷的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15度,全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2度左右。
台灣降水量豐富,平原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而且一般來說,山區降雨多於平原,北部的基隆平均每年有214天下雨,年降水量超過3200毫米,距基隆市南10公里的雪山山脈的火燒寮山,年平均降雨6700毫米,最高曾達到8408毫米,是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區。就全省而言,台灣也是我國年降雨量最多的省份。
台灣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與海洋季風有密切的關系。冬季東北季風強勁,使迎風的東北地區也就變成了雨季。夏季盛行東南和西南季風,來自大洋深處的季風同樣為台灣帶來大量的雨水。同時台灣還是我國受台風影響最大的一個省份,每年6至10月為台風季節。
、台灣美譽台灣山地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52%左右,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分布著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溫帶的多種樹木,是亞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園。其中又以樟木最為著名,樟腦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台灣一向被認為是有種必獲的「農業樂園」,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非常優越。農作物以水稻為主,甘蔗、茶葉的產量也很大,被譽為「台灣三寶」。台灣曾有「海上糧倉」、「東方糖庫」、「茶葉之鄉」等美稱。
台灣四季鮮果不斷,因此也被人稱為「芬芳甜蜜之島」,有熱帶和亞熱帶「水果之鄉」的美名。
台灣的礦藏資源有上百種,主要有金、銅、煤、石油、天然氣等。水利資源也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