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初中區域地理教學方法初探

初中區域地理教學方法初探

發布時間: 2021-01-23 01:40:25

❶ 如何整體把握初中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教學實錄

並輔以案例進行分析說明。

區域地理是高中新課程必修三的主要內容,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共同組成了高中地理課程的三個必修模塊,是中學地理教學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必修三是在學習了必修一、必修二有關地理環境的組成、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及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人地關系、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就區域可持續發展進行的綜合分析的學習過程。因此,必修三是依託具體區域案例,培養學生學會綜合分析、應用的能力。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是地理學的核心問題,而認識這一關系則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上,因此進行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時需要考慮到與必修一、必修二的聯系,同時突出區域地理特點及教學價值,需要對這部分內容有整體把握。

高中新課程必修三區域地理包括兩部分內容,「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是目標,認識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是基礎,只有在認識區域內地理環境、人類活動及其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才可能採取適當的策略,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進行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時,需要將這兩部分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單元教學設計,通過依託具體區域,分析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是本部分教學設計的主體思路。

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一般來說,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包括教學內容及其教育價值分析、學生及學習任務分析、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習效果評價的設計。這其中,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所有教學活動都為達成目標而設計,而教學目標的確立需要依據課程標准;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其教育價值分析是首要任務,因為「教什麼」遠比「怎麼教」更為重要,只有在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學才能順利實施。因此本講聚焦於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梳理出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思維主線,找出最核心的知識,從而回答區域地理部分需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知識的問題。

1 基於課程標准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一般思路

課程標準是對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所需要達成的最終教學目標,因此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首先需要在理解課標的基礎上進行。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中,必修三區域地理包括兩部分:「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其中,「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部分的標准如下:

1)了解區域的含義;

2)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4)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的課程標准如下: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展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2)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3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4)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5 )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總體來看,課程標准對於區域地理部分的要求,主要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特定區域為載體,從了解區域的含義入手,認識區域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並以具體區域為例分析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應用,進而達到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區域地理教學設計可以運用地理視角,即地理的空間視角、時間視角和綜合視角來分析和看待這部分內容,構築教學設計的思維主線,梳理知識間的聯系,建立有層次的知識結構。因此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可以有以下思路:

❷ 區域地理教學應重視的幾個問題

下面就區域教學中應該明確的幾個問題做簡單描述,以供同行,尤其非師范專業、非地理專業的地理教師交流。
一、地理位置的描述和重要性
1.半球位置是經緯度位置
一般來說,地理位置包括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人教版教材中,大洲位置的描述,是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進行的。這樣的敘述,看起來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好像是並列的關系。實際不然,我們知道,東、西半球的劃分是以20°W和160°E為界,也就是東、西半球分別是一定的經度范圍,即東、西半球位置是經度位置。
2.強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許多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理位置,如亞洲東南部顯著的季風氣候,是因為地處世界最大的大洲和大洋之間。
(1)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東南亞一節的第一框題――「十字路口」的位置,就突顯和強調位置的重要性。課文中,又對馬六甲海峽大篇幅敘述。這樣,許多人對「十字路口」的位置和馬六甲海峽在課文中的作用就會產生理解上的混淆。筆者認為,「十字路口」的位置和馬六甲海峽位置的重要性是東南亞位置重要性的兩個主要表現。如果說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是錦,那麼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歐洲非洲與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必經之地的馬六甲海峽則是其上的一朵鮮花。
(2)中東――「三洲五海之地」:和東南亞一樣,中東位置細化,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三洲五海之地」、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上。中東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周邊有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裏海。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被稱為「天下咽喉」,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間接地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
二、強調地質要素的案例:主要在《日本》和《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中
1.多火山、地震是日本主要的環境特徵
教材以「多火山、地震的島國」為標題介紹了日本的自然條件,把日本的位置、領土、地形多山、海岸線曲折多港灣、火山地震活動頻繁等特點聯系了起來,並用圖文資料多火山、地震對日本的影響進行了舉例描述。從中可見,「多火山、地震」在日本一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黃土是一種岩石,也是這一區域最顯著的自然環境特徵
《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一節課題是由原來的《黃土高原》改進來的,意在突出「黃土」這一地質要素。首先,要明確黃土在地理科學中是一種岩石,在教材中可以理解為黃土這種岩石及其上的黃綿土。其次,黃土已成為黃土高原這一區域最顯著的自然環境特徵。因為黃土是影響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響黃土高原水土嚴重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影響黃土高原許多人文現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有甚者,人們提到「黃土」「黃土地」已經不單指一個自然名詞,而往往帶有特定的人文含義,如「黃土文明」「黃土文化」「黃土風情」等。
三、初中地理中出現的自然環境要素有哪些
對自然環境要素,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概括和分類。有的認為自然環境要素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組成;有的認為包括土壤、位置、地形、地質、氣候、水文、生物、資源,災害等;有的認為包括岩石圈、大氣圈、生物圈、土壤圈和水圈;還有六大要素、五大要素等說法。
人教版課本中,七年級下冊第六章分為《位置和范圍》和《自然環境》兩節;八年級第一章為《從世界看中國》、第二章為《中國的自然環境》。從中可見,位置沒有被列為自然環境要素。須注意,在學習每個區域自然環境之前,必須學習位置。
四、日常生活用語與地理專業名詞的區分
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在學生的腦海中,有許多地理概念是錯誤的、或者是與教材內涵相差很遠的。如每到冬季,天氣突然變冷,隨時都可以聽到人說「西伯利亞的寒流來了」。這句話中的「寒流」就是一個典型概念錯誤的例子。我們知道洋流是海水大規模的運動,寒流是其中的一種。而冬季影響北方地區降溫的是來自西伯利亞地區的冷空氣,如冷空氣南侵達到一定標准就稱為寒潮。

❸ 區域地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教材

區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內容,主要為案例教學。教材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依據課程標准選取的案例各異。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教師教學過程中若對教材與課程標准把握不當,缺少對知識的歸納、小結與運用,則易出現主次不分、重點不突出、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死記硬背啃教材的現象,造成學生學了教材上的知識,卻難以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為此,筆者以流域的綜合開發為例,淺述如何有效利用教材進行區域地理的教學。
一、研讀課標,熟悉教材,全面把握知識點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要求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地球上的陸地有許多河流,流域面積有大有小,每條河流都有其特有的地理條件,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不盡相同,對河流的綜合治理措施各異。我們不可能對每條河流或主要河流逐一分析,故課程標准提出以某流域為例。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第二節內容:流域的綜合開發是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為做好此節的教學工作,須熟悉教材。教材內容有:流域和水系;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活動:墨累-達令河流域;閱讀材料:紅水河的梯級開發;問題研究:阿斯旺大壩。
教材對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通過對田納西河流域的學習,要求學生從中歸納出流域綜合開發的思路與方法,學會用所學思路與方法對其它河流的綜合開發進行分析,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二、注重歸納,系統小結,善於提取知識點
教材首先給出了流域和水系圖,但沒有給出概念,教師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理解流域與水系的含義。教材第二段給出田納西河流域示意圖,讓學生理解河流不同部位,其生態環境保護側重點不同。
教材中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從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三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對於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中,先引導學生讀圖及思考題,然後歸納: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利用的方向應從其地形、氣候、水文特徵及礦產資源的蘊藏狀況進行分析。
其次,教材簡單給出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及其後果,讓學生歸納出開發的三個階段所帶來的影響。
再次,教材第三部分: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第一段給出流域開發的總體構想,接著呈現田納西河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為讓學生充分理解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教材配備九幅圖及六道思考題。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上的圖時,可適當結合地圖冊上的圖進行分析與總結,如美國地形圖、氣候圖等。
通過對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學習,讓學生明確:河流的開發因地制宜,流域開發條件從地形、氣候、水系、礦產資源等方面進行分析,開發方式為梯級開發,開發項目表現在防洪、航運、發電、旅遊等方面。
三、遷移運用,解決問題,拓展延伸知識點
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而不僅僅教教材,應走出教材。世界河流眾多,有大江小河,有外流河與內流河。不同的河流所發育的位置不同,其氣候、地形、水系、礦產資源組合不同,要求我們在分析流域的自然背景時,遵循自然規律。學習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後,可借鑒其開發思路對所研究的河流進行分析,如自然背景分析可從氣候、地形、水系、礦產資源進行分析,綜合開發是否進行梯級開發,等等。
但每條河流的綜合開發分析又並非像田納西河流域那樣面面具到,應突出其特色。教材中給出的閱讀:紅水河的梯級開發與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極其相似。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只從農業的角度出發,就水庫和灌溉區分布進行分析。尼羅河的綜合開發是基於阿斯旺大壩的修建,分析的重點是阿斯旺水壩的利與弊。此外,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其它河流,如伏爾加河流域、萊茵河流域,台灣島上的河流,同時,還可就某一河流的某小支流進行分析,如長江上游貴州省境內的某一河流。
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一定的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能力將大大提高,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學習自信心得到增加。
四、講練結合,比較分析,熟練運用知識點
為更好地利用教材,教學過程中注意講練結合。教材上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水系特徵時,配備有思考題;活動: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是以問題方式呈現;問題研究更體現了探究學習。因此,教師運用教材進行教學時,正確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分析圖,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歸納與小結。在得出一些結論後適時進行運用,一是鞏固所學知識,二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過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分析方法後,選取其它一些河流,對其開發的自然條件進行分析,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效果明顯。
教材上呈現的知識內容較多,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與安排,對於內容豐富又較復雜的知識可採用比較法,該方法可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辨析。對本節內容的比較,可從該河流歷史開發過程中進行對比,亦可將不同的河流開發進行比較。如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及其後果的比較,尼羅河大壩修建的利弊比較,西江與萊茵河開發背景比較等。此外,可就兩條河流某方面進行對比,如湖南的湘江與西歐的萊茵河,兩河流航運價值的大小及原因對比。
區域地理的教材內容經有效處理後,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❹ 如何充分的進行初中區域地理教育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地理學走向更加綜合發展的道路。以前的地理學研究是研究地貌的作地貌,研究水文的作水文二級學科分化很細,大家各自以單項研究為主,但發展到今天,已明顯感到地理各分支學科的綜合研究加強了。

這可能也是形勢發展的需要,大家認識到地球表面本身就是一個系統,雖然每個學科各有側重,但不綜合起來,很難系統闡明地表的演化發展規律。

二、地理學在全球變化的高度上進行研究。地理學不只是站在中國國土上去考慮中國的事情。全球變暖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地球地表系統,這一點正是地理學的研究范疇。這些年來,地理學研究密切聯系全球變化,使中國地理學家的眼光更寬更高了。

三、地理學的研究已經從一般性的描述走向了更深入地揭示一些過程及其動態變化的機理機制。地表過程涉及水文、土壤、植被、氣候等狀況,而我們過去主要是對各要素作瞬間的描述記錄。

現在,我國已經建設了很多野外觀測站,通過長期觀測,就可以對比了解各個地方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對地理學的發展是很大的促進,使地理學對過程的研究更加深入。

(4)初中區域地理教學方法初探擴展閱讀

現代地理教育的特點是:

①、運用地圖。由於地圖具有地理的方位性、形象的概括性以及幾何的精確性,成為地理學的第二語言。

②、應用航空和遙感技術。航空和衛星照片大大地提高了直觀性,成為地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③、注重實地考察。使學生通過野外考查和郊遊等實踐活動學習地理。

④、注重綜合性。綜合性是地理學的特點所以地理教育涉及許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容。

❺ 初中地理課程,為什麼要以區域地理作為基本的教學內容

可以讓學生知道祖國各地的風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操。而且這部分內容可以吸引學生。為高中學習地理打下基礎。高中地理講原理,知識是要以區域地理為基礎的。

❻ 求高中區域地理全套教學視頻

區域地理綜合性比較強,需要很強的系統地理知識(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精華學校有專門用於高三復習的區域地理視頻,北京四中安迎老師講的,但貌似視頻比較貴。你也可以在網路視頻上搜索一些片段

❼ 不同尺度區域地理教學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研究區域特徵,定位是前提,一旦位置確定,其區域特徵自然會顯現出來。通內過地理位置→自然特容征→人文特徵。體現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區域地理的重點是從空間的角度表述區域特徵的,因而熟記各省區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❽ 區域地理:教什麼 怎麼教

區域性是地理學的基本特徵之一,地理區域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可以說一切地理事像都是在一定的區域空間內、一定的時期里存在著和發展著的。因此,關於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識內容是地理學的基礎性知識,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區域占據著重要地位,高中地理人地關系、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可持續發展都需要落實在區域上,這是我們地理教師都有的基本認識。然而,我們對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一直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困惑,特別是針對高考地理復習,老師們問得最多是如何把握區域地理知識內容的深度、廣度、難度問題。因此,區域地理教什麼、怎麼教成為地理高考復習中的疑難問題之一。本人認為老師們之所以在區域地理教學上有此困惑,可能由於以下兩個因素:(1)《高考說明》中對區域地理的具體內容沒有明示,只籠統一句「不同尺度區域(大洲、地區、國家)的主要地理特徵」,中國「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單元的主要特徵;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確實讓人難以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2)新課程高考試題中,沒有發現直接考查區域地理知識的試題內容,區域僅僅作為試題素材或問題背景出現在試題中。「教什麼」和「怎麼教」涉及了教學的兩個核心問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教育原理上分析,「教什麼」關涉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屬於課程范疇;「怎麼教」關涉教學方法和教學效率,屬於教學問題。教什麼和怎麼教兩者哪個更重要?取決於不同的考量。從課程設置的角度看,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些,因為,屬於課程內容和目標的「教什麼」具有「價值引導」作用。從教學效率角度看,怎麼教顯得更重要些,因為,涉及教學方法和效率的「怎麼教」具有「效率優先」的意義。對教師而言,通常會更多的注重和考慮怎麼教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的課程是由國家統一設置和學校規定的,特別是在統一高考這樣的制度下,中國教師對課程的自主權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我們頭腦中的課程意識比較淡薄,甚至是缺失的。我相信這是中國大多數教師的現狀,因為不需要、也沒必要、更沒可能自主地創編課程——選擇教學內容,留給我們唯一值得和需要研究的就是怎麼教的問題。所以,在我們的頭腦中,所謂教學研究一般就是指教法研究或研究教法,如此一來,我們的教育科研視野就「降格為一種技術」,我們的教學行為就淪為一種「狹隘和膚淺」技術性操作,這就是我們現今的一種教學生態。回到區域地理教學。你會發現,所謂的困惑其實就是我們需要同時面對「教什麼」和「怎麼教」這兩個問題,而且「教什麼」的問題成為更迫切的現實擺在了我們面前。面對大量龐雜的區域地理知識內容患得患失、莫衷如一:如何選擇、怎樣取捨?面臨時間緊、要求高、考試難的現實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如何教、怎樣學?這就是我們面對區域地理教學的心理困境和教學迷罔。怎麼辦?問題就是研究的向導。區域地理的高考復習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領域,需要我們作出認真的思考和艱辛的探究。對此,我曾經提出過本人的兩個基本觀點,這就是「以高中地理的知識視野看區域,從高考試題的能力導向教區域」。前一句重在「看」,是給區域地理一個確當的定位,明確應當給學生哪些區域地理知識,即明白區域應該「教什麼」的問題。後一句重在「教」,是給區域地理一個教學方法論的導向,知道高中學生「復習」初中區域地理的路徑和方向,即解決一個「怎麼教」的問題。這兩句話是原則性的提示,不具有操作性,做起來還是不好把握,借今天的話題稍作展開,以期引起討論。「以高中地理的知識視野看區域」。讓我們先看看高中地理知識體系中關於「區域」的內容,教材《必修III》是圍繞區域環境與人類活動這個主題來組織的,其核心思想是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下面我們對《必修III》中有關區域的內容進行梳理如下:地理區域區域特徵區域差異區域聯系區域發展區域發展階段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結構空間結構 產業結構 從上面的結構體系中,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的知識視野內,關於「區域」的地理主要不是關於區域的基本地理事實和知識,而是區域的特徵、結構、差異、聯系和發展,尤其關注區域的發展問題(區域發展是與區域問題緊密相關,是針對區域問題解決而發生的,這里的「發展」意味著對環境的改造和治理,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前景),這給我們區域地理教學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向度和一個合理的內容參照。那麼區域地理的基本的事實性知識還要不要?當然要,而且很必要。但這里有兩點要強調:(1)區域的事實性知識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所以不是區域地理復習的重點,區域地理教學內容要超越教材、教學立意要高於教材,因此區域復習不能停留在對事實性知識的低層次重復,要與高中地理知識發生聯系,初高中地理知識整合成緊密相連的整體;(2)對區域地理的事實性知識有所選擇,即恰當取、舍、增、減。因為沒有可能也沒必要要求學生都去掌握,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上面的分析能讓我們大致明白「教什麼」的問題。「從高考試題的能力導向教區域」。掌握知識是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但不是唯一的任務,通過知識的學習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是更重要的目標。就應對高考而言,學會知識信息的解讀和處理、學會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學會問題的論述和表述,是一種學力表現,也是應試要求。這就涉及「怎麼教」——如何有效復習的問題。怎麼教,不只是一個技術性的操作形式或教學形式問題,在我看來首先是一個教學的指導思想問題。它與教學內容和目標密切相關,不能撇開教學目標和內容,單純地談論教學方法。根據區域地理的教材編排體系,一般採用「總——分——總」結構形式。基於高中學生復習區域是直接為高考服務這樣的基本實情,應當與一般意義上的區域地理教學形式有所不同。根據我的課堂觀察和實踐經驗,區域復習中以下幾種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可供參考。第一種,區域模塊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可以簡寫「地理事實+區域」,這是目前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一種形式,特別是在第一輪復習,多採用這種模式。因為,它與教材的結構基本相似,教與學都顯得相對容易,教師對教材的處理也較為順手,教學進度和內容呈現,基本與教材的知識體系相一致,易於把握,各類輔導資料也容易找到,省力省心。這種結構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從突出某一區域的主要地理事實知識入手,展開課堂敘述,教學體現區域整體性原理,以掌握區域基本事實知識和地理特徵為主要目標。第二種,知識要素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可以簡寫為「地理要素+區域」。這種模式是區域地理教材的總論部分採用的形式,因為沒有在分區中採用,分區仍以區域模塊結構方式。教學中,老師們按照教材的編排體例,區域總論與分區採用不同模式,在有些內容上難免重復。如果我們大膽一點,能否設想對整個初中區域地理進行整體設計,分要素按區域進行「一次性」集成,用要素貫穿整個區域教學。如:用「位置」要素認識各區域的空間分布,按「氣候」要素認識各區域氣候分布、特點和氣候成因分析,按「地形」要素對不同區域進行地形地勢分析比較,就「經濟活動」、「產業結構」、「環境問題」。。。。等按知識要素對各區域進行系統掃描、知識梳理和特徵概括,不再按各分區進行模塊學習。第三種,教學主題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可以簡寫為「教學主題+區域」。這種模式不再系統地講區域知識,而是以主題帶區域背景知識的形式展開。區域的地理事實性知識作為主題背景被提示和發現,這里區域知識不是目的,問題分析和解決才是目的,主題才是關鍵。每一個區域設計一個(最多兩個)教學主題,以此為紐帶將區域地理基礎知識(自然和人文歷史)整合起來,綜合性強,要求高。這種教學結構雖更符合高考的要求,但執行起來的難度較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如果有第二論復習安排的話,對大多數普通中學而言,適宜於第二論復習。關於主題的確定,可以結合高中地理《必修III》,採用類似區域案例的方式,以區域為案例作主題解剖。以上提供的三種教學模式,是在實踐中老師們摸索和創造出來的。「模式沒有好壞,教學沒有模式」,模式只提供一種結構框架,一種教學意向,把模式固化就會走向僵死,靈活運用,因時因人而宜才是唯一正道。教什麼、怎麼教是教學永恆的研究主題,對它的探究沒有終結。

❾ 新教師如何上好區域地理

如何進行區域地理的教學

要上好地理課,確實不容易的。我上地理課,多是按傳統的方法上。後來我上了一節地理公開課《黃河的治理》,用「綜合法」和「比較法」進行區域地理的教學,比較成功。同時有一些感想和收獲,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那是在去年的縣下校聽課,我接到學校的通知要我上一節地理公開課,通知還特別強調要製作課件,要用多媒體教學。那段時間,我除了自己大量的查找資料、上網、下載、製作課件外,還要求學生也查找一些資料和圖片,忙了半個月才做好准備工作。
那天上八年級的課,有二十幾位老師來聽課。聽課老師的陣容比較大,學生起初比較緊張,以至於我在進行導入新課的環節比較困難。具體情形是:我在音樂聲中提出第一個問題「人們在自己受了冤屈的時候喜歡說自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這句話在我們的地理裡面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哪位同學明白這個道理?」問題提出來了,學生卻沒有反應,我只好鼓勵他們:同學們有什麼想法都可以說出來,讓這么多的老師感受一下我們八(5)班的風采。地理科代表才站起來說:「那是因為黃河水本身就不清,所以無論怎樣洗都洗不清。」我及時的表揚了這位同學並鼓勵同學們積極發言,同學們的情緒才慢慢被調動起來。
趁熱打鐵,我點名要一位同學上來畫出黃河的簡圖,並指出課件上的閃爍動畫出現黃河的發源地、主要地形區、流入的海洋、以及顯示黃河流經的省區。此舉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表達能力,自我表現能力,更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情緒高漲起來了,接著我讓學生分組討論:「有的人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有的人說黃河是一條害河,你的觀點呢?黃河是其中之一還是兩者兼有?」學生自由討論後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快歸納出以下幾點:一、黃河的奉獻包括:塑造平原、富蘊水能、提供水源;二、黃河的憂患包括:飽含泥沙、地上懸河、決口危險。再通過播放黃河上、中、下游的一些圖片和錄象讓學生比較,從而了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再討論出黃河的治理方法。最後,我播放了一些歷史上黃河泛濫時房屋倒塌,人民流離失所的凄慘情景錄象,讓學生感受洪水的危害,產生強烈需要解決水患問題的情感。
這節課獲得了聽課師生的一致好評,他們認為:課堂上學生的大腦始終處在積極的思維狀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並且隨著教學內容的層層深入,學生的情感也隨著跌宕起伏,時而驚喜、時而憂思,真正達到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本人課後反思這堂課的成功,除了得益於學生課前大量收集相關資料圖片,教師整理並製作出精美課件外,課堂上採用形式多樣的教法和學法,特別是綜合法和比較法用得比較成功。通過反思,我發現:在區域地理教學中,綜合法和比較法是用的最普遍的兩種方法。
區域地理是探究不同范圍,不同層次的區域特徵和區域差異,一個地區區域特徵的形成不是由某一地理要素決定的,而是由多個因素共同影響而形成的。因此,我們在進行區域地理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運用綜合法,從整體認識分析該地區突出特徵,而區域特徵是各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系而形成的。所以我們不能將區域地理特徵割裂開來一個一個地講,那樣會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知識要點,而是要通過全面,系統的分析,將教學變成學生「感知問題-分析問題-綜合探究-得出結論」的過程。上述課例里黃河的奉獻和憂患以及治理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其次,是要善用比較法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思維能力,比較法的種類可以有很多,但不外乎都是「比同」和「比異」「比同」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區域地理特徵的一致性,「比異」能使學生理解區域地理的差異性。這兩種方法都能夠體現比較的層次性和鮮明性。在教學效果上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黃河的講述中通過黃河上、中、下游的植被、地形、水質的比較,學生就加深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對「地上河「的形成的理解。教師在比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點構成知識網路,找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體的思維方式,所以說有比較就要有綜合,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常常要綜合運用,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❿ 高中地理教學和初中地理教學的區別

教學內容復不同:高中——理論地制理;初中——區域地理
教學對象不同:高中生、初中生思維方式,認識事物的能力不同
教學方法不同:高中——理性分析,原理為主;初中——感性認識,知識為主
教學目標肯定不同
當然就決定了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都有區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