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的研究重點是人地關系

地理學的研究重點是人地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25 17:13:13

人文地理學借用心理學新的研究成果來分析人地關系的是

人文地理學分析人的關系最主要是研究人的內心世界。

Ⅱ 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

首先通俗的抄講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球表層(地質研究地球內部,天文研究地球外部)
而研究地球表層自然活動與現象及其規律屬自然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人文地理學則重於研究地球表層(地)上人的活動,也就是「人」與「地」的關系,是人改造地表或者適應地表的一個過程
人文地理離不開「地」,離開了就不叫地理,也不開「人」,離開了就不叫人文地理

Ⅲ 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現象空間特徵與人類活動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活動、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作用的變化和規律以及探討如何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以協調人地關系。 在人地關系中,「人」指社會屬性的人,具體來說,指在一定地域空間和一定生產方式下,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的具有群體行為的人。「地」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具體而言,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聯系的,空間上存在地域差異的自然、經濟、人文復合系統。人地關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所謂人地關系理論是指各種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即人們對自然環境在文化(包括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類文化系統的重要要素,是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對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方式和強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人地關系論應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影響到人文地理學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人地關系論,當前應突出研究如人口、資源環境如何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從人的文化適應中,可以看到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反映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如果將這三種文化及其相互間與環境的關系做深入研究,也就會對人與環境的關系有全面了解。與人地關系論相比,文化景觀論與行為論雖然有著各自的理論價值和獨到之處,但各自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文化景觀只是過去人文活動的結果,並不能說明人文活動的動力和原因。行為論只能說明人在某種環境中的一些行為。 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最基本的理論。長期以來它左右著地理學的發展。19世紀到20世紀初,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曾經是地理學界最熱衷的話題,當時興盛一陣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曾經為二次世界大戰的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做過理論上的辯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過「左」批判,曾經導致這些國家除經濟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學大衰退;關於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僅是現代地理學、哲學,而且是整個社會所關心的論題。關於人與自然共生的社會生態學思想已經為絕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地理學從以往的形態學方法向生態學方法轉化,體系性更強了,它給地理學的理論建設和各個分支領域的學術建設帶來了新的生機。從一定意義上講,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Ⅳ 地理科學:人與地的關系

人地關系,即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也專是當今社屬會發展必須直面和探討的問題,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永恆命題。
從公元前幾百年亞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環境決定論,到工業革命以後風行一時的人類意志決定論,再到20世紀初由法國地理學家白蘭士提出的可能論,人類對於人地關系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經歷漫長的上下求索,對於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當代人越來越趨向一個觀點——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Ⅳ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那麼

惠州市農村村民與城市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服務的調查不屬於屬於地理學范疇。如版果與人口增長和遷權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相結合就屬於地理學范疇了。
地理要素是地圖的地理內容,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態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與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網、通訊設備、工農業設施、經濟文化和行政標志等社會經濟要素。

Ⅵ 為什麼說人地關系是地理研究的永恆主題

人地關系,即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當今社會發展必須直面和探討的問題,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永恆命題。

Ⅶ 誰知道《經濟地理》中「人地關系」的定義啊謝謝

1.人地系統(即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理論《形成過程》
人地系統研究具有跨學科的特點,人地系統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為此要從空間結構、時間過程、組織序變、整體效應、協同互補等方面去認識和尋求全球的、全國的或區域的人地關系的整體優化、協調發展及系統調控的機理,為區域可持續發展和區域決策與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其中心目標是協調人地關系,重點研究人地系統的優化,並落實到區域可持續發展上。在人地關系協調中,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自然資源和環境之間,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反饋作用並相互交織在一起。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有促進與抑控作用;人類對自然系統投入可控資源、治理自然災害、改善環境質量、開發各種資源,從而實現產出並予以優化。任何區域開發、區域規劃和區域管理都必須以改善區域人地相互作用結構、開發人地相互作用潛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統中的良性循環為目標。
吳傳鈞 廣州 認為人地關系系統主要內容包括:人地關系的形成過程、結構和發展趨向的理論;各子系統相互作用強度的分析、潛力估算、後效評價與風險分析;兩大關系間相互作用和物質傳遞與轉換的極力、功能和結構、整體調整的途徑與對策;地域的人口承載里分析;根據一定地域人地關系系統的動態仿鎮模型以及系統內各個要素間相互作用結構潛力,預測特定的地域系統演變趨勢;地域分異規律和地域類型分析;不同層次、不同尺度的各種類型地區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優化調控模型。
對人地關系提出系統理論的是拉采爾
2.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綱領《21世紀議程》。隨著《21世紀議程》在全球范圍內的貫徹實施,中國政府於1994年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被納入全國、各省區和一些大城市的國民經濟計劃之中。隨著可持續發展實踐工作的開展,地理學者也展開了對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可持續發展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手段,而人地關系的協調需要從全球、國家和地區等不同尺度和層次上進行。人口、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和生態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無不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內涵也不同。區域尺度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是地理學更能發揮優勢的領域。地球上凡是有人類居住的地區,以人類和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為一方,以地球表層包括岩石、大氣、水、土壤、生物為主體的,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另一方,組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綜合體,即人地系統。人地系統包括人對地的依賴性和人的能動作用,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歷史經驗表明,人和地之間應保持和諧、協調的關系,人類應當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去利用和改造「地」,妥善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勞動地域分工理論 古典經濟學一開始就注意到地域分工的經濟效益,並將其應用到國際貿易方面,隨後,區域經濟又將其發展和推廣,作為引導地域分工,促進區域專業化的理論基礎;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原則;+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俄林的價格差異說。這三個是權威學說,但昂惕夫發展俄林模式並不成立,叫昂惕夫之迷。巴朗司機將地理分工分為兩種:一是自然條件根本不能生產,二是成本高;隨著技術進步,運費減少,勞動地域分工的廣度加大,而關稅是超經濟因素。其他學說:list主張用貿易政策扶持弱小的德國工業,「扶持幼小產業說」日本學者認為暫時的劣勢可以變成優勢,不應該放棄,應該扶持,「動態的比較生產費用學說」
4.經濟區位理論(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佩蘭德、胡佛、艾薩德的區位理論;現代區位研究學派:成本—市場學派(成本與市場相依存的關系);行為學派(以人為主題的發展目標);社會學派(政府幹預迂曲經濟發展);歷史學派(空間區位發展的階段性);計量學派(定量研究的可能性和准確性))

2.人地關系的含義
「人地關系」是一概括用語,它並非僅指一般的人口與土地關系,而是有著更為廣闊的內涵,它指的是人類社會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有時,人們用它來泛指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地關系這一名詞現在已逐漸為人們熟悉、關心和使用。不僅是地理學,在環境學、土地學、人口學、經濟學、農學、社會學等學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視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學是從空間觀點出發去研究人地關系的。
人地關系屬人與自然關系的范疇,但是作為地理學的理論概念,它又不同於一般人與自然的關系。一般的人與自然關系,是人與空氣,人與動、植物,人與礦產,人與山脈、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間的關系。作為地理學的理論概念的「人地關系」應當是:「人」,是指社會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產方式下從事各種生產活動或社會活動的人,是指有意識地從事同自然進行物質交換而組成社會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間上活動著的人;「地」,是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關系的、無機與有機自然界諸要素有規律結合的地理環境,是指在空間上存在著地域差異的地理環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經改變了的地理環境,即經濟、文化、社會地理環境。「人地關系」,就是指人類社會不停地向前發展,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不斷地擴大和加深改造與利用地理環境,增強適應地理環境的能力,改變地理環境的面貌,同時,地理環境也更加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活動的地域特徵和地域差異。①
對人地關系的研究有不同的側重點和出發點,或側重於人;或側重於地;或強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或強調自然對人類的控制。
人地關系的探討一直是地理學的主題之一,許多地理學者把人類的居住地(人的環境)作為研究對象,這是地理學的古老傳統。
近代地理學產生以來,人類與自然界的相互依賴關系就一直是地理學研究的一個著重點,可以說,一直到本世紀20年代,人地觀點一直在地理學中起著主導作用,特別是在人文地理學中,不管是環境控制或環境影響的論點,還是人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論點,其著重點是相同的,都在研究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接著,地區差異和空間結構的研究在地理學中先後受到重視。到了70年代,地理學研究中的人地觀點令人注目地復興了,並與空間觀點密切地結合起來,也與地區研究的觀點結合並相互補充。
人地關系研究復興是因為:第一,由於人們已經認識到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是無法割裂開來研究的,脫離了人類活動的純自然或脫離了自然環境的社會生產既不真實,這種研究也不利於地理學科的前進;第二,由於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心日益增強,這種關心掀起一種強大的聲勢,使得對人與環境關系的研究成為地理學的一個發展方向;第三,由於地理學更趨於深入到國家建設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中。1970年英國的費希爾(C.A.Fisher)在「區域地理學往何處去」一文(載英國《地理學》雜志55卷373—389頁)中,極力呼籲要恢復以人與環境為主旨的區域地理學,並認為它當然是地理學的核心。但70年代的人地關系已不同於30年代的人地關系,過去講的是因果關系,現在側重於函數關系。目前,人與環境的關系已用空間系統來研究,即用數學模型來探索位置、距離、方向、范圍、密度、演替等人地空間要素在函數上的重要關系。這些新的理論和方法為研究人與環境關系提供了豐富的內容。這也說明了新的人地觀點是如何與區域觀點和空間觀點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的。

Ⅷ 論述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1. 人文地來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源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現象空間特徵與人類活動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活動、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作用的變化和規律。

  2. 人地關系理論是指各種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它影響到人文地理學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人地關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3. 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最基本的理論,長期以來它左右著地理學的發展。關於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僅是現代地理學、哲學,而且是整個社會所關心的論題。從一定意義上講,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Ⅸ 為什麼人地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核心

一、從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看。 1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涉及復雜多樣的社會現象和事物,但其核心內容都離不開人地關系的研究。 2、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是地球表面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所形成的現象的分布與變化。 3、現代人文地理學以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為研究核心。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是以地球表層一定地域為基礎,由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兩個相互聯系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統交錯構成的開放的系統。 二、從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過程看 1、從近代地理學產生到20世紀20年代,人地關系一直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內容,在拉采爾、白蘭士等學者的著作中表現十分明顯。 2、後來重視地區差異和空間結構,使人們一度忽視了人地關系的研究。 3、到了20世紀70年代,由於人類面臨日益突出的人口加速增長、環境惡化、資源供求失調等全球性問題,使地理學的研究重心又轉到人地關系研究上來,把人地關系作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三、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包括部門研究和區域研究。 1、部門研究的對象是各種人文地理要素,即社會現象和社會事物。 2、它不同於相應的社會科學之處在於,它所揭示的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間地理特徵,必須分析人文地理要素與其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關系。 3、區域人文地理學主要研究特定區域的人文地理環境,即一定空間各種人文現象和事物所構成的地域系統。 4、對該系統特徵的認識,要考慮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人類社會地域系統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Ⅹ 人文地理學人地關系

地理學中的人地關系中的。人。是指社會的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間中,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下從事保種生產和生活活動的人。人地關系的地指的是地理環境,即與人類各項社會活動密切相關的各種要素,通過空間相互結合的整體。地理環境表現為一個以人為中心事物的系統。

人地關系是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一種簡稱。該關系是以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的相到作用為基礎,以人地之間的物質流和能量流為紐帶建立起來的。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關系都是以人地關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如生產關系,血緣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對於這些,你可以自己舉例加以說明)

自然環境處於永恆不斷、合乎規律的變化和發展中,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都以不同的速度變化著,而人文環境比自然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更大的變動性,所以,人地關系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關系,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經濟條件和環境條件中,其人地關系的特徵並不相同,人地關系的平衡只是一定狀態下的平衡,這種平衡過程就是不斷打破各種舊平衡,建立新平衡的過程。自然環境所建立的某種平衡,未必有利人類的長遠發展,在人地的對象性關系中,人是主體,在人地構成的調控體系中,人是控制者,她不僅能調節人地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而且還能跳出這個系統,有目的、有意識干預和管理人地關系,通過植樹造林、設立自然保護區、制定各種法律法規,消除自然的負面影響。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適度管理和干預下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的高度統一,使各種平衡能為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提供持續的經濟利益和環境效益。人地關系協調實質上是一種有序化過程,是對無序、混亂的不斷克服,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