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學報塔里木2017
⑴ 大型不整合面與風化殼岩溶發育關系——以塔中地區奧陶系為例
陳新軍1,2蔡希源3紀友亮2周卓明1
(1.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無錫214151;2.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上海200092;3.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北京100027)
摘要 塔里木盆地經歷了多期構造運動,造成沉積間斷,繼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地層不整合面。塔中地區奧陶系主要發育有兩個大型的不整合面T47和T07,它們受構造和海平面的共同控制,暴露時間長,規模大,在區域上控制了兩期強烈的風化殼岩溶事件的發育。第一期位於下奧陶統頂部不整合面之下,第二期位於上奧陶統頂部不整合面之下,這兩期岩溶特徵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特徵不同而不同。不整合面對岩溶發育的控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整合面形態對風化殼岩溶發育范圍的控制;二是不整合面的強度級別對風化殼岩溶發育深度的控制。
關鍵詞 不整合面 岩溶 塔中地區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rge Scale Unconformity Surface and Weathering Crust Karst——Ordovician in Central Tarim Area
CHEN Xin-jun1,2,CAI Xi-yuan3,JI You-liang2,ZHOU Zhuo-ming1
(1.Wu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SINOPEC,Wuxi,214151;2.School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3.SINOPEC,Beijing100027)
Abstract The Tarim basin has experienced periods of structure movements and developed a series of large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ies.The Ordovician has two large unconformity surfaces T47 and T07 in central Tarim area,which were predominated by structure movements and sea level changes.They were exposed for a long time,and locally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wo periods regolith karst.The first period karst located under the unconformity』s at the top of Lower-Ordovician,the second located under the unconformity at the top of Upper-Ordovician,the character of two periods』 karst are different for their unconformities are different.The effects of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on karst mainly include two aspects:one is that the configuration of unconformities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regolith karst,another is the intensity of unconformities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depth of regolith karst.
Key words unconformity surface karst central Tarim area
地層之間的不整合接觸關系是地面露頭和地震剖面上常見的地質現象,進行不整合分析對於劃分地層層序,確定地層格架和構造運動,分析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改造以及研究與不整合有關的圈閉均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許多學者曾對不整合的概念、類型及其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取得了重要的進展[1]。不整合的認識與研究自18世紀末以來已經歷了200年的歷史,但僅是在20世紀30年代才因其與油氣圈閉有關而受到廣泛關注。在總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Bates和Jackson[2]在美國地質詞彙中對不整合作了這樣的定義:它是相接觸岩層的構造關系,以沉積間斷、風化作用或特別是新岩層沉積前的陸上或水下侵蝕作用為特點,常常(但不總是)表現為地層間的非平行接觸關系。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地震地層學及層序地層學的發展,地層不整合面被應用在層序地層學中,不整合面更主要的是在成因上與海面相對變動聯系起來,並被作為劃分層序級別及類型的關鍵界面。Vail等將作為層序界面的不整合面劃分為代表陸架暴露的第一類層序界面和陸架未暴露的第二類層序界面,以分別反映海面的相對下降幅度[2]。但是,並非所有不整合面都可歸為低海平面成因,因為多數全球性構造事件在時間上與海面上升期相對應[3]。許效松[4]則從Vail等[5]的兩類層序界面劃分中獨立出第三類層序界面,專指發育於碳酸鹽岩層序之上的溶蝕型卡斯特界面,以區別於碎屑海岸由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侵蝕界面,並且這一劃分是非成因的。
不整合面不僅是構造運動或海面變動事件的記錄者,而且還代表了後期地質作用對前期沉積岩(物)的不同性質和程度的改造。這一改造作用通常具有明顯的經濟價值。風化作用除能直接形成殘坡積風化礦床外,與風化面相關的岩溶型油氣藏已在碳酸鹽岩油氣勘探中占據了重要地位[6~8]。與不整合面發育相伴的岩溶作用強度及其分帶性是控制碳酸鹽岩次生儲集空間形成與展布的關鍵因素。而不同成因的不整合面以不同方式控制著岩溶儲層的產出。油氣勘探成果證明,世界上許多含油氣盆地均發育有碳酸鹽岩古風化殼含油氣層,據統計,世界油氣的20%~30%與不整合面有關,且主要與古風化殼岩溶有關[9]。因此對不整合面進行研究在岩溶儲層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區域地質概況
塔里木盆地位於我國西北邊陲,面積約56×104km2,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塔中地區在區域構造位置上屬中央隆起中段的塔中低隆起,北以塔中1號斷裂帶與滿加爾凹陷相鄰,西面及南面分別與阿瓦提凹陷和塘古孜巴斯凹陷呈斜坡過渡關系,東與塔中東凸起相鄰(圖1)。目前,該區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基礎地質研究工作,經過多年的研究大家對碳酸鹽岩儲層發育規律已達成基本共識,即岩溶作用是控制碳酸鹽岩儲層質量的關鍵因素。為此,眾多研究者運用各種理論和方法對碳酸鹽岩儲層的岩溶發育規律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0~13]。本文從不整合面分析的角度出發來研究風化殼岩溶的發育規律,為油氣勘探服務。
2 不整合面發育情況及其特徵
塔里木盆地自震旦紀以來,經歷了加里東期、海西期、印支期和喜馬拉雅期構造旋迴,形成了四大構造層[14]。每個構造旋迴又發生過多期構造運動,相應地引起了海平面的大規模相對升降變化,造成沉積間斷和地層變形,繼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地層不整合面。其中,在塔中地區奧陶系主要發育有兩個大的不整合面(圖2),一個是發育在下奧陶統與中上奧陶統之間的
圖1 研究區平面位置圖
圖2 塔中地區奧陶系大型不整合面
2.1
該不整合面在塔里木盆地普遍分布,位於下奧陶統頂,在塔中地區剝蝕程度較大,在剖面上容易識別(圖2)。
根據塔中地區下奧陶統上覆地層分布圖(圖3)可以得知,沿塔中Ⅱ號構造帶一線,TZ64—TZ18—TZ46—TZ37—TZ9—TZ19—TZ4—TC1—TZ1—TZ25—TZ27 一線以南至 TB1—TZ3—TZ38—TZ48一線的廣大地區,下奧陶統之上均缺失了中上奧陶統、志留系,且下奧陶統發育不全,表明該區除了受下奧陶統頂部早加里東期運動影響外,還經受了上奧陶統與志留系之間的晚加里東運動等後期構造運動。因此,該區受構造活動影響較大,擠壓抬升幅度較大,古地貌較高,遭受剝蝕程度巨大。
圖3 塔中下奧陶統上覆地層分布圖
2.2
該界面在塔里木盆地普遍分布,位於奧陶系與志留系之間,在塔中地區為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層主要是碎屑岩,其下主要為碳酸鹽岩,在露頭、測井及地震剖面上都非常容易識別(圖2)。鑽井揭示塔中隆起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志留系依次不整合覆於中上奧陶統、中奧陶統和下奧陶統之上。
根據塔中上奧陶統上覆地層分布圖(圖4)可以看出,除了下奧陶統裸露區外,塔中大部分地區均有中、上奧陶統分布,並且大部分地區的奧陶系頂部發育有一套泥岩沉積,僅在TZ37—TZ20—TZ16—TZ401—TZ101一線附近,上奧陶統頂的泥岩層缺失,導致中、上奧陶統的灰岩在志留系沉積之前裸露地表遭受剝蝕和溶蝕。
3 岩溶發育特徵
塔中地區奧陶系主要發育有兩期風化殼岩溶,第一期位於下奧陶統頂部不整合面之下;第二期位於上奧陶統頂部不整合面之下。這兩期岩溶發育特徵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發育特徵不同而不同。
3.1 平面發育特徵
從平面上看,下奧陶統頂部的風化殼岩溶分布范圍較大,岩溶作用比較強烈,溶蝕深度較大。主要分布在塔中Ⅱ號構造帶、TZ3—TZ7井區、TZ48—TZ38井區、TG1井區和TB2井區。
圖4 塔中上奧陶統上覆地層分布圖
上奧陶統頂部的風化殼岩溶早期分布范圍很小,岩溶作用也不大,僅在TZ25—TZ27井區分布,隨著後期構造運動的改造,在Z1—TZ37—TZ16—TC1—TZ101一線及TB2井周圍一定范圍內由於缺失上奧陶統泥岩段而形成比較強的岩溶作用,該期岩溶作用在上奧陶統灰岩厚度不大的地區還間接地影響到下奧陶統頂面的岩溶發育。
3.2 縱向發育特徵
從縱向上看,在塔中地區兩期風化殼岩溶都具有良好的分帶性,大致可以分為3個帶,自上而下依次為:垂直滲流帶、水平潛流帶和深部緩流帶(圖5)。
圖5 TZ16井中上奧陶統岩溶帶
3.2.1 垂直滲流帶
該帶常位於不整合面與最高潛水面之間,沉積物以代表古土壤的紫紅色泥岩、灰綠色粘土質泥岩、覆蓋角礫灰岩及角礫白雲岩等為主。岩溶作用以垂直方向為主,常形成一些垂向溶孔、溶縫、侵蝕溝、古梁和孤立的落水洞等。該帶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發育各種裂縫,尤其是風化縫和構造縫,且這些裂縫常被溶蝕。這主要是因為垂直滲流帶處於不整合面地表附近,岩石溫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岩石在冷熱溫差懸殊下極易產生風化縫[15]。在這些垂向溶孔、溶縫和溶洞中,常被泥、粉砂、各種成因的角礫(垮塌角礫、構造角礫、岩溶角礫)所充填,有些還被方解石膠結物所充填,這些充填物的形態極不規則,大體上以與圍岩垂直或近於垂直的囊狀或脈狀產出,與圍岩呈清晰的溶蝕接觸。
垂直滲流帶在測井曲線上常呈漏斗型,因為在垂直滲流帶中各種膠結、充填作用較強,其儲集性能較差,常形成岩溶帶中相對緻密的岩溶殼,電阻率相對於其下部的潛流帶要高,自然伽馬測井曲線相對於不整合面頂部要低。在地震剖面上有時可見一些沿不整合面發育的侵蝕溝,呈「V」或「U」型。垂直滲流帶的發育深度與岩溶作用強度、所處構造部位和潛水面高低有關,一般在距侵蝕面50m內。
3.2.2 水平潛流帶
水平潛流帶位於枯水期的最低潛水面之下,距侵蝕面一般30~200m,其厚度與補給區高程有關。該帶以發育大量的溶洞和溶孔為主,當然也有一些溶縫,但遠不及垂直滲流帶發育。這是因為該帶處於包水帶,地下水十分活躍,並多沿水平方向流動,在潛水面附近,地下水不飽和,CO2含量高,分壓大,岩溶地下水交替快,溶蝕作用強,易形成水平溶洞,甚至地下暗河,由於構造運動引起的地表升降,在古岩溶地層中可形成若干層水平溶洞[16]。
水平潛流帶在自然伽馬曲線與電阻率曲線上都表現為低值,深、淺側向電阻率間具有較大的正幅度差。在地震上,該帶常表現為低能量、低頻率和弱反射,反射軸的連續性極差。若地下暗河發育,該帶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一弱反射帶,且與相鄰反射呈切割接觸,呈一水平囊狀體。水平潛流帶由於具有大量的孔洞和溶縫,即使被充填,也仍有許多有效儲集空間,因此常成為良好的油氣儲層。
3.2.3 深部緩流帶
該帶位於水平潛流帶下,最大底界深度是岩溶作用的下限,一般可達侵蝕面下300m左右,該帶僅見一些小型水的溶孔和零星溶縫,與普通未發生岩溶作用的層段差別不大,膠結作用在該帶較明顯。
在對塔中地區岩溶發育特徵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該區奧陶系的岩溶地貌發育模式。區內岩溶地貌表現為較大的地形起伏。從整體上看,具明顯的北高南低的特徵,南北兩側是岩溶高地,中間部位為岩溶谷地,二者之間為岩溶斜坡。
4 不整合面與岩溶發育的關系
影響碳酸鹽岩岩溶發育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如古氣候、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構造活動等[17]。其中構造不整合面決定了古遞降水流平衡面、地下水的深度及活動范圍,水動力場大小對碳酸鹽岩岩溶發育與否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風化殼岩溶。因為碳酸鹽岩必須直接出露地表或出露到大氣水能改造的范圍內才會受大氣水中溶解的CO2形成的碳酸溶解[13,15]。構造擠壓運動形成隆起,地層出露水面遭受剝蝕,形成不整合面,這為岩溶的發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研究表明,不整合面對岩溶發育的控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古構造所形成的不整合面形態;②古構造的形成不整合面的強度級別。
4.1 不整合面形態對風化殼岩溶發育范圍的控制
通過細致研究塔中地區岩溶發育區圖(圖6)可以發現,塔中地區奧陶紀的岩溶幾乎都分布在古構造高點,四周被斷層包圍形成了構造控制岩溶的格局。在古構造的高點,下奧陶統上部和中上奧陶統頂部的地層在不同時期都出露地表遭受剝蝕,這樣下奧陶統頂部和中上奧陶統頂部的灰岩直接出露於不整合面之上,遭受大氣水的淋濾、溶蝕,形成風化殼岩溶。也就是說,風化殼岩溶發育范圍受不整合面形態的控制,即只有在不整合面發育區域,風化殼岩溶才有可能發生。
圖6 塔中地區岩溶發育區示意圖
值得注意的是出露於不整合面之上的中上奧陶統頂部灰岩,由於大部分地區發育有一套泥岩沉積,阻隔了中、上奧陶統頂部灰岩與大氣水的接觸,抑制了風化殼岩溶的發育。這些被泥岩所包圍的碳酸鹽岩「岩塊」區域,在地貌上為高地或丘陵,雖然在志留系前的古地貌背景上存在區域上的地表水古徑流體系,但對這些呈地貌高地的碳酸鹽岩「岩塊」來說,其區域古地表徑流的作用不太大。這些「岩塊」區的大氣水滲入,補給主要靠「岩塊」自身捕獲的大氣降水。另外,這些「岩塊」區頂部的岩性和岩相特徵也是控制其岩溶作用發育的因素之一。TZ50井區至TZ15井區處於棚內緩坡、棚內窪地與棚緣內的相變區內,其上部的泥質條帶灰岩段厚度大、泥質含量高。這些含泥質的泥晶灰岩孔、縫發育較差,可溶解性差,其較低的滲透性和較差的可溶性,影響了岩溶作用的發育。
4.2 不整合面強度級別對風化殼岩溶發育深度的控制
風化殼岩溶發育在垂向上的發育深度不僅與古地貌、構造、岩性和古水文條件等因素有關,而且還與不整合面的強度級別有關。
綜上所述,在全球性的海平面大規模下降時形成的大型不整合面對岩溶發育具有控製作用,在古地貌較高部位,由於遭受強烈的剝蝕,缺少泥岩封蓋,碳酸鹽岩直接出露地表,因而岩溶作用相對較發育。
5 結論
在研究區內,通過不整合面的研究可以得出:多期構造運動和海平面的大規模相對升降變化,形成了區內大型不整合面,並對風化殼岩溶作用產生了一定的控制。風化殼岩溶發育在不整合面的下部,岩溶特徵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發育特徵不同而不同。不整合面的形態控制了風化殼岩溶發育范圍,不整合面的強度級別控制了風化殼岩溶的發育深度。塔中地區中、上奧陶統碳酸鹽岩為特低孔和特低滲儲層,因此對碳酸鹽岩儲層的岩溶發育規律進行研究,對於正確預測碳酸鹽岩儲層的發育規律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不整合面特徵與岩溶作用研究相結合,探討不整合面對風化殼岩溶發育的控製作用,旨在探索本區碳酸鹽岩的油氣儲層研究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陳發景,張光亞,陳昭年.不整合分析及其在陸相盆地構造研究中的意義.現代地質,2004,18(3):269~275.
[2]Bates R L,Jackson J A,Falls Church.Glossary of geology.Virginia: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1980,749.
[3]Miall A D.Principles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4,490.
[4]許效松.層序不整合界面的綜合標志與盆地性質.見:王英華,鮑志東,朱筱敏編.沉積學及岩相古地理學新進展.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442~445.
[5]Vail P R,Mitchum R M Jr.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global changes of sealevel,Part 1:Over view,In:Payton C E.Seismic Stratigraphy 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AAPG Memoir,1979,26:51~52.
[6]Saller H A,Budd A D,Harris M P.Unconformities and porosity development in carbonatestrata:Ideas from a Hedberg Conference.AAPG Bulletin,1994,78(6):857~872.
[7]Shanmugam G.Origin recognition and importance of erosional unconformities in sedimentary basins.In:Kleinspehn K L and Paola C.New Perspectives in Basin Analysis.New York:Springer-Verlag KG,1988,83~108.
[8]Sun S Q.Dolomite reservoirs:porosity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AAPG Bulletin,1995,79(2):186~204.
[9]Fritz R D,Wilson J L,Yurewicz D A.Paleokarst related hydrocarbon reservoirs[M].New Orleans:SEPM Core Workshop.1993,(18).
[10]陳強路,王恕一,錢一雄等.塔里木盆地阿克庫勒地區下奧陶統古岩溶及油氣分布.沉積學報,2002,20(4):633~638.
[11]陳新軍,蔡希源,高志前等.寒武、奧陶系海平面變化與烴源岩發育關系——以塔里木盆地為例.天然氣工業,2005,10(25):18~20.
[12]陳新軍,謝其山,邢作雲等.塔中地區石炭系層序地層分析與沉積相研究.新疆地質,2004,2(22):187~190.
[13]郭建華.塔里木盆地輪南地區奧陶系潛山古岩溶及其所控制的儲層非均質性.沉積學報,1993,11(1):56~63.
[14]賈承造主編.中國塔里木盆地構造特徵與油氣.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15]郭建華.塔北、塔中地區下古生界深埋古岩溶[J].中國岩溶,1996,15(3):207~216.
[16]顧家裕.塔里木盆地輪南地區下奧陶統碳酸鹽岩岩溶儲層特徵及形成模式[J].古地理學報,1999,1(1):54~60.
[17]馬永生,梅冥相,陳小兵等.碳酸鹽岩儲層沉積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⑵ 吐哈盆地砂岩型鈾礦賦礦砂體沉積體系
作為中國西北部重要的含能源盆地之一,眾多的基礎地質研究單位以及能源資源勘查與開發部門的地學工作者,對吐哈盆地的構造、地層等作過詳細研究工作。有關盆地的結構、構造特徵、層序、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豐富。隨著可地浸砂岩型鈾資源重要經濟和環境意義的認識,以及對吐哈盆地砂岩型鈾資源的勘查與開發工作的深入,眾多學者又對吐哈盆地中砂岩型鈾礦床的地質特徵、成礦機理等給予高度關注,吐哈盆地西南緣十紅灘鈾礦化區砂岩型鈾礦床的控礦因素、含礦砂岩的層序地層學特徵等都已經作了詳細研究。
這里從盆地砂岩型鈾礦床賦礦砂體的沉積體系特徵出發,探討盆地中砂岩型鈾礦的成礦作用與沉積體系的關系,旨在從另一個側面探索鈾成礦作用及其分布特點,為進一步研究砂岩型鈾礦的成礦機理和盆地中鈾資源的勘查與開發提供參考依據。
一、區域地質背景
吐哈盆地是我國繼伊犁盆地之後的又一個重要的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勘查基地。這些礦產資源的產出均與侏羅系的含煤碎屑岩建造關系密切。
吐哈盆地與准噶爾盆地、三塘湖盆地以及中亞盛產地浸砂岩型鈾礦的楚·薩雷蘇-錫爾河盆地同處於哈薩克坦陸間型板塊內,位於哈薩克坦陸間型板塊、西伯利亞大陸型板塊、卡拉庫姆-塔里木大陸型板塊的匯合部位(圖2-7-21)。盆地北側為北天山縫合帶-博格達-哈爾里克構造帶,南側為覺羅塔格構造帶。因而盆地在整體上表現為被不同時代和不同性質的構造活動帶所環繞。
盆地由於主要受到近東西向的南、北兩條構造帶的圍限,其內部構造單元首先表現出南北分帶的特點,即沿南北向可劃分為北部坳陷帶、艾丁湖斜坡帶和南湖隆起區。同時,由於受基底構造格局和受大地構造位置的制約,盆地還表現出東西方向的差異,自東向西分為東部哈密坳陷、中部了墩隆起和西部吐魯番坳陷(圖2-7-22)。目前已發現的砂岩型鈾礦主要分布在艾丁湖斜坡帶,賦礦層位主要為中侏羅統西山窯組含煤碎屑岩系。
吐哈盆地的基底包含前寒武紀的結晶基底和海西期的淺變質褶皺基底。褶皺基底為泥盆系、石炭系及下二疊統海相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陸源碎屑岩。上二疊統-三疊系分布局限。從早侏羅世開始,沉積作用面積逐漸擴大向四周超覆,直至中侏羅世末期,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含煤碎屑岩系、油氣和鈾的儲集層。晚侏羅世至第三紀是在擠壓應力作用下形成的退覆沉積,其中第三系為廣泛分布的洪積相和河流相沉積。
二、吐哈盆地侏羅系沉積相類型和沉積體系特徵綜述
在整個侏羅紀,吐哈盆地經歷了三個沉積階段:第一階段為八道灣期至西山窯中期,第二階段為西山窯晚期至三間房晚期,第三階段為七克台期至喀拉扎末期。包括三次湖侵期和三次沼澤發育期。在沉積相序上表現為兩大沉積旋迴,第一旋迴以南部物源為主,第二旋迴物源則南北兼而有之。
圖2-7-21 吐哈盆地大地構造位置示意圖
1—盆地;2—板塊邊界;3—國界;4—地名
①吐哈盆地;②三塘湖盆地;③准噶爾盆地;④伊犁盆地;⑤楚-薩雷蘇盆地
圖2-7-22 吐哈盆地構造單元劃分示意圖
(據桑樹勛等,2001)
1—伊拉湖構造帶;2—大墩構造帶;3—勝青構造帶;4—維木西構造帶;5—肯德克構造帶;6—煤窯溝構造帶;7—火焰山構造帶;8—勝北構造帶;9—丘陵構造帶;10—溫吉桑構造帶;11—鄯勒構造帶;12—七克台構造帶;13—小草湖構造帶;14—紅台構造帶;15—十三間房構造帶;16—四道溝構造帶;17—五堡構造帶;18—火石鎮構造帶
有關吐哈盆地侏羅系的沉積相類型和沉積體系,前人做過大量工作。吳濤等(1997)大致以後期沉積湖岸線為界,將晚二疊世至侏羅紀的沉積分為水上與水下兩大沉積體系。沉積作用則以湖泊、河流和沼澤沉積為主,發育的沉積相類型主要有三角洲、河流、湖泊、扇三角洲和沖積扇沉積相。張鵬飛等(1997)(參考文獻中未例出)則從岩相特徵出發,在盆地內的早、中侏羅世含煤岩系識別出29種岩相類型、5種沉積體系、18種沉積相和多種沉積類型。根據野外調查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有關吐哈盆地侏羅紀古地理演化和沉積體系的發育歸納於表2-7-5。其中,西山窯期是地浸砂岩型鈾礦儲集層形成的主要時期。
表2-7-5 吐哈盆地侏羅紀古地理演化與沉積體系
八道灣組沉積期,邊緣斷裂活動較強,地形高差懸殊,在盆地周邊以沖積扇、河流相沉積為主,沉積物普遍較粗。從張鵬飛等(1997)編制的這一時期的岩相古地理圖(圖2-7-23)可知。這一時期的地層等厚圖(圖2-7-24)、砂岩加礫岩等厚圖(圖2-7-25)與岩相古地理圖的總體走勢基本一致,反映當時的物源主要來自南部,但在西部艾維爾溝具有明顯的西部物源區和由西向東的三角洲體系。
西山窯沉積時期是盆緣構造活動相對比較平靜,地形坡度比較平緩的時期。盆地沉積物在總體上要比八道灣組偏細,沉積范圍也更為廣闊。但也是盆地中沉積作用比較活躍的時期和沉積作用比較復雜的一個時期。主要表現為西山窯組總厚度變化大,從200m到1300多米不等;物源既有南部覺羅塔格剝蝕區,又有北部博格達剝蝕區。地層等厚線、砂岩加礫岩等厚線之間存在明顯的交角(圖2-7-26、2-7-27),而不是像八道灣期那樣兩者具有相近的走勢。說明在八道灣期,盆地的物源方向主要來自盆地長軸方向的西端及短軸方向的南側;西山窯期,盆地西部的吐魯番坳陷,粗碎屑沉積物主要來自盆地短軸方向的南側(圖2-7-28),其次是北側。東部哈密坳陷的沉積物主要來自南湖隆起,而在十三間房、三道嶺一帶則以了敦隆起為的北部為共同的主要物源區。
圖2-7-23 早侏羅世八道灣期岩相古地理
(據張鵬飛等,1997)
1—辮狀河-上三角洲平原;2—曲流河-上三角洲平原;3—下三角洲平原;4—水下三角洲;5—濱淺湖;6—物源方向;7—岩相界線;8—盆內隆起
圖2-7-24 吐哈盆地下侏羅統八道灣組(J1b)等厚線圖
1—等厚線/m;2—盆內隆起
圖2-7-25 吐哈盆地下侏羅統八道灣組(J1b)砂岩加礫岩等厚線圖
1—等厚線/m;2—盆內隆起
圖2-7-26 中侏羅統西山窯組等厚線圖
(據張鵬飛等,1997,修編)
1—等厚線/m;2—盆內隆起
圖2-7-27 中侏羅統西山窯組砂岩加礫岩等厚線圖
(據張鵬飛等,1997,修編)
1—等厚線/m;2—盆內隆起
圖2-7-23~圖2-7-25的分析結論與表2-7-5中總結的吐哈盆地侏羅紀古地理演化與沉積體系一致,說明這一時期吐哈盆地的古地理演化不僅對沉積格局有重要影響,而且對砂岩型鈾礦賦礦砂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圖2-7-28 中侏羅世西山窯期(J2x)岩相古地理
1—三角洲平原;2—水下三角洲;3—淺湖;4—物源方向;5—岩相界線;6—盆內隆起
三、吐哈盆地十紅灘鈾成礦區侏羅系沉積體系
十紅灘鈾成礦地區侏羅系水西溝群(J1-2sh)包括八道灣組(J1b)、三工河組(J1s)和西山窯組(J2x),地層主要特徵見表2-7-6。其中八道灣組(J1b)為一套濱-淺湖沉積的中-細粒砂岩、泥岩,在上部發育了較穩定的煤層組。具有從濱淺湖向泥炭沼澤演化的沉積序列。三工河組(J1s)以湖泊及三角洲沉積為特徵,厚度3.0~61.0m,平均厚度較薄,僅為21m。主要由灰色-灰黑色泥岩、泥質粉砂岩、粉砂岩和砂礫岩組成。
表2-7-6 十紅灘地區侏羅系水西溝群(J1-2sh)主要岩性特徵
西山窯組(J2x)則是以辮狀水系沉積為主的產物。其中西山窯組下部是以礫質辮狀河沉積為主的礫質-砂質辮狀河沉積;中部為三角洲沉積;上部為以砂質辮狀河為主的砂質-礫質辮狀河沉積。因此,可以說十紅灘鈾礦化區的「西山窯組」整體上表現為辮狀三角洲沉積。主要由灰色砂岩、砂礫岩、粉砂岩及灰綠色、灰黑色泥岩、炭質泥岩和煤組成。在砂體中可見大量植物碎屑,在未被氧化的砂體中常見黃鐵礦。若從整個盆地來看,根據這一時期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特點,十紅灘鈾礦化區的「西山窯組」也就是在中侏羅世湖侵過程中,於艾丁湖斜坡帶形成的自南向北的一個大型辮狀三角洲沉積單元。或者說是在湖相沉積主體中,局部所夾的一套辮狀三角洲沉積。這是源自南部覺羅塔格山蝕源區的辮狀河進積到濱湖而形成的。其沉積砂體粒度較粗,泥質含量較低,滲透性好,有利於後生砂岩型鈾礦的形成,十紅灘鈾成礦區的鈾礦化正是發育於這個沉積單元中。
圖2-7-29是美國懷俄明地區溫德河盆地南部的氣山鈾礦區,在氣山鈾礦區范圍內,受沖積扇控制的長石砂岩段呈近乎NNE走向,呈相互平行的舌狀體展布,地層的總體走向則為NEE向。氧化水的蝕變作用主要發育於由長石砂岩段構成的舌狀砂體內,其推進方向也與沖積扇軸線方向一致。這些特點與吐哈盆地十紅灘鈾礦化區十分相似,因此,前者的找礦實踐對吐哈盆地進一步擴大找礦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圖2-7-29 溫德河盆地氣山鈾礦區溫德河組沉積格局,蝕變前鋒自格拉尼特山區往北推進的分布狀況
1—中新世沉積物;2—始新統溫德組;3—中新生界;4—前寒武紀花崗岩;5—溫德河組礫岩和河道砂;6—覆蓋的溫德河組等厚線(英尺);7—蝕變暈的總體鋒面;8—鈾礦床;9—鈾礦點
四、結論
吐哈盆地侏羅紀含煤碎屑岩系為典型的內陸盆地沉積物,在整體上,盆地內的沉積作用主要受到盆地基底構造格局和盆緣控盆構造的制約,其沉積體系包括辮狀河體系、曲流河體系、辮狀河三角洲體系、曲流河三角洲體系和湖泊體系。盆地中已發現的鈾礦化主要發育在中侏羅統西山窯組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中,這一特點為進一步研究砂岩型鈾礦的成礦機制與成礦規律奠定了基礎,也為分析可地浸砂岩型鈾礦的空間分布提供了理論依據。
另外,根據沉積體系與砂岩型鈾礦分布的關系來看,盆地西南緣十紅灘鈾礦化區可與美國懷俄明地區溫德河盆地中的砂岩型鈾礦相比較,這對陸相沉積盆地中鈾資源的勘查部署具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董文明等.1998.吐魯番-哈密盆地南緣侏羅系層序地層特徵及成鈾規律.鈾礦地質,14(3):129~132
侯慧敏等.1997.吐哈盆地西山窯組第二段岩相古地理和聚煤作用.煤田地質與勘探6(3):10~14
紀友亮等.1998.吐哈盆地侏羅系層序地層學及復雜儲層研究.北京:石油大學出版社
李文厚等.1997.吐哈盆地侏羅系沉積相帶與砂體的展布特徵.石油實驗地質,19:168~172
裘懌楠等.1997.中國陸相油氣儲集層.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沈守文等.2001.吐哈盆地侏羅系層序地層學研究.沉積學報,19:169~172
田在藝等.1997.中國含油氣盆地岩相古地理與油氣.北京:地質出版社
吳濤等.1997.吐哈盆地煤系油氣田形成和分布.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向偉東等.2000.吐哈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鈾礦含礦岩系地層時代與層序地層特徵.鈾礦地質,16:272~279
張鵬飛,金奎勵,吳濤等.1997.吐哈盆地含煤沉積與煤成油.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
Charles L.Van Alstine,Sr.and Donald L.Curry.1970.The Economics Of Mining Uranium In Wyoming Sandstones,TwentySecond Annual Field Conferernce.Wyoming Ge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book
Frank C.1970.Armstrong,Geologic Factor Controlling Uranium Resources In The Gas Hills District,Wyoming,Twenty-Second Annual Field Conferernce.Wyoming Ge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book
James F.1970.Davis,Uranium Deposits Of The Powder River Basin,Wyoming,Twenty-Second Annual Field Conferernce.Wyoming Ge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book
(管太陽,林子瑜,李朝陽)
⑶ 塔里木盆地依南2氣藏侏羅系緻密砂岩氣藏特徵及勘探潛力
唐雁剛 雷剛林 馬玉傑 楊憲彰 陳元勇 李 偉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新疆庫爾勒 841000)
作者簡介:唐雁剛,男,工程師,石油地質勘探專業。E-mail:tangyg-tlm@petrochina.com.cn。
摘 要:緻密砂岩氣藏主要指發現於盆地中心或者是連續分布的大面積天然氣藏,該類氣藏的發現預示 著巨大的資源量,在目前儲量增長和能源供應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的依南 2氣藏發現於20世紀90年代末期,之後按照常規砂岩氣藏的認識經過了多年的勘探評價,但部署在該氣藏范 圍內的鑽井均未獲得成功。本文通過對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依南2氣藏的研究表明,該氣藏具備形成緻密砂 岩氣藏的有利地質條件:構造位置位於庫車前陸盆地依奇克里克沖斷帶,具有典型的前陸逆沖變形特徵,為 緻密砂岩氣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構造背景;同時侏羅系阿合組儲層岩性緻密,至上傾方向物性變好趨勢明 顯,為氣藏的形成提供了儲集空間;中生界侏羅系-三疊系的煤系地層為緻密砂岩氣藏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 氣源;同時儲層頂部為侏羅系陽霞組中下部的一套厚層夾煤層泥岩,底部為三疊系厚層泥岩及煤層,為緻密 砂岩氣藏的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測試資料表明構造內表現出深層含氣、淺層含水的氣水關系,氣藏所在地 層壓力異常,深淺層壓力系統不一致,獲工業產能油氣井在未採取儲層改造前測試產能低等特點,都表現出 緻密砂岩氣藏的大部分特徵。通過對依南2氣藏類型研究、正確認識成藏地質特徵及機理總結認識,並提出 針對緻密砂岩氣藏的測試措施及建議,為整體評價緻密砂岩氣藏的資源潛力並合理開發該類型氣藏有著一定 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依南2氣藏;緻密砂岩氣藏
Features of Tight-gas-sandstone Reservoir and Prospects of Exploration in Yi'nan 2 Reservoir of Tarim Basin
Tang Yangang,Lei Ganglin,Ma Yujie,Yang Xianzhang,Chen Yuanyong,Li W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Development,Tarim Oilfield Company,Kurlo,Xinjiang 841000)
Abstract:Tight-gas-sandstone reservoir means which is found in the center of basin or the consecutive a huge area distribution gas,and also indicated the tremendous resource.It brings the most important effect in the reserves increase and energy accommodation.Yi'nan 2 gas reservoir in Kuqa depression of tarim basin discovered in 1990s,and by years of exploration in term of the conventional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but failed.By the investigation,Yi'nan 2 structure may have the profitably geologic conditions of forming tight-gas-sandstone gas reservoir:Yi'nan 2 structure locates at the incline of Kuqa foreland basin,be provided with typical thrust-nappe transmutation of foreland,provides with the good structure backdrop;the resources in Ahe formation of Jurassic have the compact reservoir,physical property becomes well to the upside,provide the good reservoir space for the gas reservoir;the lacustrine environment coal stratum of Jurassic -Triassic provides the prolific gas resource;simultaneity great thickness coal and shale in the top and bottom of Ahe formation provides the imporant guarantee;the test information indicate that:the gas-water inversion of structure,whichmeans water in shallow area,and oil&gas in deep area of structure;abnormity of pressure in stratum of gas reservoir,disaccord pressure systemin deep and shallowstratum;low proction of gas in trial-proce before stimulationtreatment of instrial proction oil&gas wells,and ect.Al l the phenomenon put up the mostly characters of tight-gas-sandstone.By the investigation of Yi'nan 2 gas reservoir,legitimacy confirms the reservoir accumulation model and geologic features,and aims at the cognition of tight-gas-sandstone,provides the steps and advises for the tests.For overall rte and logical develop Yi'nan 2 gas reservoir,it has the important academic guidanc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Tarim basin;kuqa basin;Yi'nan 2 gas reseroir;tight-gas-sandstone reservoir
1 緻密砂岩氣藏特徵
緻密砂岩氣藏是指位於深處或盆地深部的含有天然氣,具有較低孔隙度(一般小於10%),高含水 飽和度(大於40%),而滲透率勉強能使天然氣滲流的氣藏。據估算目前世界上非常規天然氣資源有(800~1000)×1012m3處於尚未全面開發階段,其中緻密砂岩氣的資源量為(75~100)×1012m3,而 現今技術上可開採的緻密砂岩氣儲量為(10.5~24)×1012m3,居非常規天然氣之首。目前緻密砂岩 氣藏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均有發現並利用。從目前發現的緻密砂岩氣藏來看,其地質特徵與常規儲氣層 有很大不同:(1)孔隙度和滲透率低,孔隙度通常為3%~12%,滲透率都在0.01×10-3μm2以下。(2)次生孔隙發育,緻密砂岩氣藏內次生孔隙常見,也有少量粒間孔隙,孔隙度和滲透率無明顯線性關 系,孔隙中粘土含量較高。(3)地層壓力變化不一。(4)緻密砂岩層的氣多聚集在地層圈閉中。較為常見 的是散布在較厚層段中的多層透鏡狀含氣層(如美國落基山盆地陸相地層),為河流沉積。(5)伴有裂 縫,特別是微裂縫。在碎屑岩中隨其埋藏壓力、溫度的升高,壓實、膠結、顆粒次生加大等成岩作用的 加強使得滲透率降低,脆性增大,導致伴有裂縫。(6)生氣源岩成熟度不高。從國外勘探實例來看,致 密層生氣時有機質成熟度一般不高,Ro一般為1%~2%。(7)氣水關系分布復雜。儲集緻密氣的岩系,上傾部位為水,下傾部位形成氣藏,中間有一個氣-水過渡帶等。
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的依南2氣藏發現於20世紀90年代末期(圖1),之後按照常規砂岩氣藏的 認識經過了多年的勘探評價,但部署在該氣藏范圍內的鑽井均未獲得成功。本文通過對庫車坳陷依南2 氣藏的剖析認為:依南2氣藏屬於帶有緻密砂岩氣藏特徵的非常規氣藏,其位於構造斜坡的平緩部位,發育厚度大的煤系地層,儲層岩性緻密,構造內表現出氣水關系倒置、地層壓力異常等特點,對依南2 氣藏的剖析為評價依南2氣藏的資源規模及勘探潛力提出了理論依據。
2 依南2緻密氣藏地質條件特徵
依南2構造位於庫車坳陷依奇克里克沖斷帶,該沖斷帶受燕山、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影響,具有典 型的前陸逆沖變形特徵,其中依奇克里克大斷裂逆沖至地表,該斷裂上盤發育一系列東西走向的線性背 斜構造,如依奇克里克、吐格爾明背斜構造,斷裂下盤則形成了一系列斷鼻、斷背斜構造,如依南2斷 鼻構造。
依南2氣藏主要分布在侏羅系阿合組,次為陽霞組。據中測所得天然氣分析成果可知:侏羅系 阿合組天然氣具相對密度低(0.6283~0.6335g/cm3),甲烷含量高(88.6104%~89.4456%),具 干氣特點。地層溫度116~152℃,地層壓力68.59~81.47MPa,壓力系數1.73~1.84,為常溫高壓 干氣氣藏。
2.1 依南2構造位於構造斜坡部位,為緻密氣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構造背景
依南2氣藏位於依奇克里克沖斷帶中段,受南北向強擠壓應力影響,該區斷裂發育。依南2構造主 要受兩條逆沖推覆斷層控制,南邊界為迪那北斷裂,北邊界為依南斷裂。依南斷裂是控制依南2斷鼻 的主控斷層,為區域性的北傾逆沖斷裂,走向為近NE向,延伸長度約100km,斷距300~400m,斷 面呈上陡下緩的犁狀,斷面傾角30°~40°,向下消失於基底,向上消失於新近系吉迪克組鹽岩、膏 泥岩之中。依南斷裂與依奇克里克斷裂之間發育一系列逆沖斷層,走向與依南斷裂基本一致,造成 地層重復。
圖1 依南2氣藏位置圖
依南地區主要構造活動開始於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期受天山隆升影響開始大規模構造活動,逐漸形 成依南地區現今的構造格局,庫車組沉積階段是喜山運動的造山作用達到高峰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庫車 前陸盆地構造運動的主要活動期,在該區北部形成一條斷穿至地表的依奇克里克斷裂,依南斷裂也持續 活動,斷層上盤受強烈擠壓,形成一系列逆沖斷層,並且多條斷層相互疊置,造成地層重復,依南斷裂 下盤的斷鼻構造也持續發育,最終形成依南2斷鼻構造。
依南2氣藏位於依南斷裂下盤,構造為一向南傾伏的斷鼻,構造演化過程穩定,在排氣集中的 康村-庫車期一直處於穩定,這與緻密砂岩氣藏多分布於盆地向斜軸部或構造下傾部位特徵一致。在凹陷區沉積活躍,沉降快速,並且由於處於陸相-湖相交互環境,煤系地層發育,成岩作用又加 快了緻密儲層的形成,後期隨著快速的埋深而開始進入了大量生排烴的階段,並在圈閉位置聚集成 藏。根據多輪次構造研究,依南2井鑽揭阿合組264m,測井測試解釋均為氣層,氣藏明顯不受低幅 度背斜控制。
依南2氣藏位於依奇克里克背斜南部,處在庫車地區最大的生烴凹陷——拜城凹陷的邊緣,優越的 地理位置使得在生烴過程時更容易捕獲油氣。
2.2 依南地區侏羅系阿合組緻密砂岩為氣藏的形成提供了儲集空間
依南2氣藏主要位於侏羅系阿合組砂岩內,主要為辮狀三角洲的辮狀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 砂體,由多個從灰白色粗、中砂岩或含礫粗、中砂岩到灰白色、淺灰色中、細砂岩或粉、細砂岩的 正韻律組成,岩性主要是岩屑砂岩、長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長石砂岩,成分成熟度比結構成熟度高,磨圓度中等,以次棱—次圓或次圓—次棱為主,分選中等為主(部分中—差、中—好),自生膠結礦 物和雜基含量較低(平均0.8% ~3.9%)。該組砂體厚度大,泥質夾層較少,縱向疊置,橫向分布 穩定,儲層主要以低孔低滲型為主,中孔-中滲型少量(圖2)。其中依南2井在侏羅系阿合組鑽遇 了厚264m砂岩,測井解釋氣層45m/9層,差氣層43.5m/11層,干層46.5m/18層,完井測試證實均 為氣層,不含水。
侏羅系阿合組儲層較緻密、裂縫發育,以依南2井為例,侏羅系阿合組孔隙度分布區間主要為 0.3%~12.3%,平均5.2%,滲透率主要為(0.01~41.2)×10-3μm2,平均1.42×10-3μm2,為一 套緻密儲層;儲集空間多為次生孔隙,成岩作用使砂體或砂體內部的儲集物性形成嚴重的非均質性,同 時次生孔隙的形成使得阿合組的砂體成為低滲透層,這樣的儲層不僅可以儲存油氣,也可作為油氣散失 的遮擋層,在下傾方向含煤層系地層產生的油氣則由於緻密層的存在在使得向上流動減緩而被捕獲;並 且由於依南地區中、下侏羅統儲層成岩壓實普遍較強,粒間常呈嵌合狀,殘存孔隙度往往是孤立狀分布 而缺乏連通性,所以儲層物性尤其是滲透率很差(常小於1×10-3μm2),成為緻密特低滲儲層,裂縫 的發育能極大地改善這些緻密儲層的性質。雖然裂縫(隙)增加的孔隙度很有限(絕對量一般小於 1%),但使孤立狀分布的孔隙相互連通,因而儲層滲透性大為提高,滲透率值呈數量級遞增。同時研 究表明,自依南2構造向北,至上傾方向的依南4、依深4構造侏羅系阿合組物性變好趨勢非常明顯,為形成「上傾方向含水,下傾方向含氣」 這一氣水倒置特徵的緻密砂岩氣藏提供了有利儲集條件。
區域蓋層分布。侏羅系阿合組儲層頂部為陽霞組中下部的一套夾煤層泥岩,厚110~120m,底部為 三疊系厚層泥岩及煤層,為緻密砂岩氣藏的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
圖2 依南地區侏羅系阿合組對比圖
2.3 中生界侏羅系-三疊系煤系地層為緻密砂岩氣藏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氣源
依南2氣藏的儲層底部為一套三疊系湖相煤系地層,分布面積大,可作為充足氣源。依南2井陽霞 組油砂與阿合組原油甾、萜分布特徵與三疊系烴源岩特徵更加相似。
庫車坳陷東部的有效烴源岩包括克拉瑪依組(T2-3k)、塔里奇克組(T3t)及恰克馬克組(J2q) 暗色泥岩及煤系地層,最大累計厚度600m左右,有機質豐度較高,普遍達到中等到好烴源岩標准。依 南2井三疊系暗色泥岩TOC為0.45% ~24.43%,均值2.95%;侏羅系暗色泥岩TOC為0.28% ~ 16.35%,均值4.31%。主要由陸生高等植物組成的有機質類型以Ⅲ型為主,其次為Ⅱ2型。新近紀以 來,上三疊統和下—中侏羅統烴源岩陸續成熟生烴(Ro值為0.6%~1.88%),有機質演化程度較高,依南2井三疊系Ro為1.32%~1.43%,侏羅系Ro為0.78%~1.26%。根據庫車東部烴源岩演化史研 究表明,三疊系烴源岩排油高峰約在23~12Ma,侏羅系烴源岩排油高峰大約在12~5Ma,三疊系和侏 羅系烴源岩排氣高峰均是在康村-庫車期,因此早期圈閉主要捕獲三疊系的原油,晚期充注天然氣,依 南2氣藏的油氣主要是來源於三疊系。
2.4 依南地區深層普遍含氣、淺層含水的特徵,構造整體反映出氣水倒置的現象
通過對依南地區老井復查,特別是對測試出水原因分析及測井重新解釋,明確了依南地區同一儲層 及侏羅系阿合組在構造下傾部位飽含氣層(依南2井),而在向構造上傾方向(依南4、依深4井)逐 漸變為氣水過渡帶,氣水呈明顯的倒置狀態。從低部位向上傾方向,含氣層逐漸變為氣水過渡帶直到水 層(圖3)。
圖3 依南2氣藏模式圖
在測試過程中,依南2、依南2C、依南5、依南4、依深4井在侏羅系阿合作或陽霞組取得大量水 樣分析資料,測井重新解釋成果及水樣資料分析研究認為:
依南2井在侏羅系阿合組的水分析層產量低,其中在4776~4785m測試井段(21.4m3/d)及 4905~4913m測試井段(22.14m3/d)所出水均為三疊系的串水,測試結論均為氣層,pH值約為 5.48~8(地層水中pH值小於7);顏色為黑、黃、棕色(地層水無色或受鑽井液污染顏色淺),氯 根值偏低,為2158.91~18062.84mg/L,總礦化度為6067.11~33501.77mg/L,水型為MgCl2或 NaHCO3。
依南4井在侏羅系阿合組水分析層為含氣水層和干層,氯根為9227.21~32742.04mg/L,總礦化度 為16860.89~61579.26mg/L,水型分析均為NaHCO3;依深4井在分別在侏羅系阿合組4072~4093m、 4147~4169m井段測試見水,產量均不高,侏羅系陽霞組-阿合組水分析氯根為6393.83~ 12673.52mg/L,總礦化度14015.13~25410.83mg/L,水型均為NaHCO3,因此在構造上傾部位含水明 顯(依深4、依南4井),而在構造下傾方向無明顯水層特徵,說明受斷裂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相通,在構造上傾部位形成了一個開啟的地層水系統。
2.5 依南地區侏羅系阿合組地層壓力異常也顯示了緻密砂岩氣藏的特性
緻密砂岩氣藏的氣層壓力總是低於或者高於區域靜水壓力,表現出異常的壓力狀態,其出現的位置 和范圍與侏羅系阿合組天然氣聚集的位置和范圍一致,這也反映出依南2氣藏油氣晚期運移聚集,並且 還處在動態調整過程中的特徵。
根據對依南2氣藏侏羅系測試井段壓力數據研究分析認為,受埋深影響依南2、2C、5井屬於同一 壓力系統,反映出異常高壓的環境,依深4、依南4井為高壓環境,井下侏羅系陽霞組-阿合組壓力系 數自北向南逐漸增大,整體表現出北邊壓力系數低,南邊壓力系數高的規律特徵(圖4、圖5),也說 明氣藏處在壓力泄漏的環境下,為一個開啟的壓力系統。
圖4 依南地區侏羅系壓力分布關系圖
圖5 依南地區侏羅系壓力系數分布關系圖
3 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依南地深層緻密砂岩氣藏的綜合分析研究取得以下認識:
(1)庫車坳陷依南2構造位於構造斜坡區,該區生烴強度大、侏羅系儲層緻密,同時伴有氣水倒 置、氣層壓力異常等特徵,反映出明顯的緻密砂岩氣藏特徵。
(2)若按照緻密砂岩氣藏邊界不受構造等因素控制,構造下傾部位均含氣考慮,氣藏范圍南邊能 達到迪那北斷裂附近,保守估算資源量可達4200×108m3,具有巨大的勘探潛力。
(3)根據緻密砂岩氣藏認識建議對該氣藏帶有評價意義的探井迪西1井在侏羅系阿合組增產措施 以壓裂為主,採用水基壓裂液,增加泥土穩定劑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並結合採取超大性水力壓裂;同 時結合國外緻密砂岩氣藏開發特點,建議對該井區部署採集三維地震,准確認識依南2構造及其儲層的 非均質性和裂縫展布,為有效提高開發井成功率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Masters J A.Deep basin gas trap,western Canada[J].AAPG,1979,63(2):152-181.
[2]Reeves J J.Advancing 3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methods to find the sweet spots in tight gas reservoirs[J].Journal of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2006,25.
[3]Michael E.Mccracken,Dale Fitz,Tom Ryan.Tight gas surveillance and characterization:impact ofproctionlogging.,2008(2),Keystone,Colorado,USA.
[4]M M Abu-Shanab,G M Hamada,et al.Improved porosity estimation in tight gas reservoirs from NMR and density logs.SC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TE53/30/ 2005.
[5]李健,吳志勇,曾大乾,陳恭洋,等.深層緻密砂岩氣藏勘探開發技術.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2~37.
[6]何治亮.中國陸相非構造圈閉油氣勘探領域[J].石油實驗地質.2004,26(2):194~199.
[7]姜振學,龐雄奇,張金川,王德華.深盆氣研究現狀綜述.地球科學進展,2000,15(3):289~292.
[8]牛寶榮,陳慧,李潤梅,余青松.緻密砂岩氣藏特徵及關鍵技術展望.吐哈油氣,2010,15(2):300~307.
[9]張運東,薛紅兵,朱如凱,等.國內外隱蔽油氣藏勘探現狀[J].中國石油勘探,2005,10(3):64 ~67.
[10]張哨楠.緻密天然氣砂岩儲層:成因與討論[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8,29(1):1~10.
[11]朱彤.成岩作用對緻密砂岩儲層儲集性的控製作用研究-以川西新場氣田上沙溪廟組氣藏為例[J].成都理工學院 學報,1999,26(2):157~160.
[12]唐海發,彭仁,趙彥超,等.緻密砂岩儲層物性的主控因素分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07,22(10): 59~63.
[13]壽建鋒,斯春松,朱國華,王少依,皮學軍,等.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下侏羅統砂岩儲層性質的控制因素.地質 評論,2001,47(3):272~277.
[14]陳子炓,壽建鋒,張惠良,沈安江,等.庫車坳陷下侏羅統儲集層微觀非均質特徵.新疆石油地質,2001,22(5):405~407.
[15]姜振學,林世國,龐雄奇,王傑.兩種類型緻密砂岩氣藏對比.石油實驗地質,2006,28(3):219~221.
[16]龔正榮譯.緻密儲氣層地質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57~93.
[17]馬力.特低滲砂岩氣藏氣井真實產能特徵研究.科技咨詢.2010,26:119
[18]王瀅,唐洪明,謝曉永,葉玉男,劉岩.緻密砂岩氣藏水基欠平衡鑽井損害評價.鑽井工程.2008,28(12):71~ 73.
[19]付永強,李鷺光,何順利.儲層改造技術在包界地區須家河緻密氣藏的應用.天然氣技術.2007,1(6):17~20.
[20]楊建,康毅力,李前貴,張浩.緻密砂岩氣藏微觀結構及滲流特徵.力學進展.2008,38(2):229~236.
⑷ 高崗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的
高崗自殺
關於高崗的死,《高崗是如何畫上人生休止符的》中記載:
8月16日,是個星期天。這天沒有學習。高崗吃罷早飯,便在樓上四處走動,從卧室到起居室、辦公室,從走廊這一頭到那一頭,又到值班室、衛士長卧室、秘書卧室……似隨便走動,又像是在察看什麼。
上午11點多,高崗的妻子李力群從外面回來,匆匆上樓,6歲的小女兒告訴媽媽:「爸爸在房間里弄什麼東西,一閃一閃的,還啪啪響。」李力群馬上去卧室,見高崗手裡拿著台燈的電線,站在裝有電插座的牆邊。
「你在這干什麼呀?」
「噢,沒什麼,看看這插座有電沒有。」
李力群一把奪過電線,說:「你呀,你呀,想找死呀!」
高崗很尷尬:「沒有的事……你去報告趙秘書吧,馬上叫人來把我帶走吧!」
「你不是想自殺,我報告什麼呀!」
李力群意識到高崗有自殺的企圖,但她怕刺激他,對他不利,所以沒有報告此事。恰巧這天,高崗的秘書、管教組組長趙家梁輪休,而是副組長趙光華值班,李力群與他畢竟不如與趙家梁熟悉,這也是她沒有及時反映這事的一個原因。她只是更加倍警惕,不讓高崗脫離自己的視線。
午睡起來不久,忽然不見了高崗。李力群到處尋找,最後發現他在起居室的小樓梯下面。那裡是通往樓下大廳的過道,半年來一直封閉著,堆放了許多雜物,布滿蜘蛛網和灰塵。高崗去那裡,顯然很反常。
「你是干什麼!」
「我沒幹啥,隨便下來看看嘛。」
「你想找死呀!」
高崗說:「那你馬上去報告,叫人把我抓走吧!」
李力群急得直跺腳:「你呀,你呀!」說著,把他拉了上來。
這以後,高崗拉著幾個人打麻將,李力群依然什麼也沒說。
下午6點,趙家梁回到高家,高崗拉他一起打麻將,一直玩到半夜。後來趙家梁才明白,高崗是存心不讓李力群單獨和自己接觸,怕她報告白天發生的事情。
直到17日凌晨1點,高崗勉強吃了一碗稀粥(算是16日的晚飯),不久,就上床休息。李力群早已躺下休息。高崗卻毫無睡意,跟李力群談了很久很久。
最近一段時間,高崗經常在深夜與李力群長談,這天晚上談得更多,情緒也很激動。他講自己的經歷,講近幾年發生的事情,講他思想上的矛盾和疑惑,等等。他說:「我這輩子做了不少對革命有利的好事,也做了一些對不起黨和人民,對不起你的事情。現在,我的問題牽扯到那麼多的人,我怎麼對得起他們呀!……不如死了算啦!」
不知不覺間,時間已過了凌晨兩點半,懷有身孕的李力群實在太睏乏了,她對高崗說:「兩點半都過了,快睡吧!有什麼話,明天再說吧。」
高崗重重地長嘆一口氣,少氣無力地說:「睡吧……」
李力群回到自己的折疊床上,很快就入睡了。
高崗卻毫無睡意,凌晨3點20分,他穿過洗漱間,來到值班室,向值班人員要了一杯溫水,喝了一大把「速可眠」膠囊。
⑸ 塔里木大學怎麼樣
塔里木大學原名塔里木農墾大學,位於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爾市。是為了適應國家屯墾戍邊事業和開發塔里木墾區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在原國家副主席王震將軍的倡導和關懷下,於1958年創建,他生前一直任名譽校長。學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本科院校,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塔里木大學。原為農業部直屬高校,現隸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在近60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發揚南泥灣優良傳統和抗大作風,形成了「艱苦創業、民族團結、求真務實、勵志圖強」的優良校風,培育出以「艱苦奮斗、紮根邊疆、自強不息、甘於奉獻」為主要內涵的胡楊精神,確立了「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的辦學理念,明確了「做塔里木文章、創區域性優勢、建綜合性大學」的發展思路,形成了「環塔里木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研究特色,彰顯了「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的鮮明辦學特色,走出了一條有特色、跨越式、可持續的學校振興與發展之路。
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農為優勢,農、理、工、文、管、法、經、教育、藝術、歷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校園佔地面積2530畝,校舍建築面積53.7萬平方米,現有專任教師796人,教授、副教授453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665人,占專任教師的83.5%,學校現面向全國20多個省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學生13000多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佔30%,內地生源學生佔35%,碩士研究生480人。圖書館藏書130萬冊,編輯出版的《塔里木大學學報》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學校現有11個學院(植物科學學院、動物科學學院、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院、機械電氣化工程學院、人文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歷史與哲學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55個本科專業(農理科類20個,工科類18個,人文社科類17個)。4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生物學、園藝學、作物學、獸醫學),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作物學、園藝學、生物學、農業工程),3個專業學位碩士點(農業碩士、獸醫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招生專業(領域)共計28個。現有1個國家級科研平台(「南疆特色果樹高效優質栽培與深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兵團與科技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塔里木盆地生物資源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國家省部共建培育基地)、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兵團塔里木畜牧科技重點實驗室、南疆特色果樹生產工程實驗室、南疆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兵團重點實驗室、自治區級現代農業工程重點實驗室、新疆兵團南疆化工資源利用工程實驗室、塔里木盆地生態保護與生物資源利用國際合作基地)、2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自治區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非傳統安全與邊疆民族發展研究院、西域文化研究院)、3個農業部試驗站(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站、農業部西北區域農業微生物資源 利用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阿拉爾作物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2個兵團協同創新(培育)中心(西域文化與絲路文明共享協同創新中心、環塔里木生態農業協同創新中心)。近五年,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908項,累計立項經費1.63億元。取得科研成果521項,專利授權498項,標准19部,植物新品種3項,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⑹ 加里東期揚子古板塊的構造演化
汪新偉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要 根據前震旦紀基底年齡與震旦系分布規律認為加里東期(Z—S)古揚子板塊的范圍比現今狹義的揚子板塊要大,至少包括了松潘-甘孜地塊和秦嶺微板塊,屬原特提期洋東部的多島洋體系。按影響克拉通盆地演化的板塊活動所經歷的擴張、會聚、碰撞和均衡調整等4個階段把揚子古克拉通加里東期的構造演化劃分為5期,即震旦紀的均衡調整期、寒武紀的擴張期、早-中奧陶世的會聚期、中-晚奧陶世的碰撞期和志留紀新一輪的均衡調整期。由此可以推斷,早古生代在川東—湘鄂西一帶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生烴中心,加里東期形成的古隆起如樂山-龍女寺隆起、江南-雪峰隆起、黔中隆起等是該期油氣運移的指向區。
關鍵詞 揚子古板塊 東原特提斯 加里東期 構造演化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Paleo-Yangtze Plate ring Caledonian Epoch
Wang Xin-wei
(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100083)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ages of the pre-Sinian basem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inian,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paleo-Yangtze plate was bigger than the present,at least including the Songpan-Garze massif and the Qingling micro-plate,and that it was a component of archipelagic-ocean of the eastern Proto-Tethys ring Caledonian epoch(from Sinian to Silurian in this paper).In terms of the four evolution stages of a craton basin influenced by moving among plates,the Paleo-Yangtze craton』s evolution wa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i.e.a balanced adjustment stage ring Sinian,a extension stage ring Cambrian,a convergence stage ring the early-middle Ordovician,a collusion stage ring the middle-late Ordovician,and a fresh balanced adjustment stage ring Silurian.Thus it can be deced that there was a tremendous Paleozoic hydrocarbon-generated depression from eastern Sichuan to western Hunan-Hubei,and that the paleo-uplifts caused by Caledonian orogeny,such as the Leshan-Longnüshi uplift,Jiangnan-Xuefeng uplift,central Guizhou uplift,were accumulation belts of oil and gas ring Caledonian epoch.
Key words Paleo-Yangtze plate eastern Proto-Tethys Caledonian epoch tectonic evolution
狹義上的揚子板塊范圍是北以嘉山-響水斷裂和勉略-大別山南緣斷裂為界與華北板塊和秦嶺微板塊相接,西以龍門山斷裂和金沙江-哀牢山斷裂為界與松潘-甘孜地塊和昌都地塊分開,東南以江紹古縫合線與華夏板塊為鄰(圖1)。揚子板塊作為我國南方油氣勘探的主要領域,長期以來我國地質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多側重於大地構造演化、層序格架及受後期構造運動改造後的殘留盆地研究[1~4],對加里東期(本文指震旦紀—早古生代)揚子古板塊以克拉通內盆地發育的特徵及其與原特提期洋的關系等方面的研究還有所欠缺。本文在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按影響克拉通盆地演化的板塊活動階段,分析了揚子古克拉通在加里東期的構造演化及其與原特提斯洋的關系,並主要討論了志留系的原型盆地性質及分布特徵。
圖1 古揚子板塊范圍示意圖
(據參考文獻[2]修改)
1 基底結構與古板塊范圍
揚子板塊的基底系指新元古界震旦系以前的地層,具雙層結構[5]。下部結構層為太古宇—古元古界的結晶基底層,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組成的深變質岩(變質程度均達角閃岩相)和具有強磁性的基性-超基性岩侵入體,在各地分別稱為康定雜岩(康滇區,1760~3100Ma)、崆嶺群(神農架區,(2850±15)Ma,鋯石U-Pb法)和後河群(川陝區)等;上部結構層為中—新元古界的淺成變質岩系,變質程度為綠片岩相,原岩為一套深、淺海相碎屑岩、火山碎屑濁積岩、枕狀拉斑玄武岩、硅質岩和碳酸鹽岩等,在各區分別稱為昆陽群(康滇區,1002Ma)、黃水河群(川西)、火地埡群(川北區)、神農架群(川鄂區)和梵凈山群(川黔區)、板溪群(川東區)、溪口群與歷口群(皖南—贛東北,963~1401Ma,Rb-Sr法)、張八嶺群(浙西,1031Ma,鋯石U-Pb法)等。發生在新元古代青白口紀晚期的晉寧運動(800~850Ma)使上、下結構層發生褶皺變形,經岩漿侵入與區域變質作用,形成了震旦系及其以後蓋層沉積的基底。
震旦系是揚子板塊進入地台階段的第一套沉積蓋層,許多學者根據基底年齡與震旦系分布規律認為古揚子板塊的范圍比狹義的揚子板塊要大得多,可能包括了松潘-甘孜地塊和秦嶺微板塊。主要證據有:
(1)在松潘-甘孜地塊東側文縣-青川地區,出露大面積的中元古界深變質碧口群組成的基岩塊體,兩翼均有燈影組地層覆蓋,由此可推測在燈影組沉積時,應與四川盆地基底是相連的[6]。
(2)南秦嶺降扎東發育有下震旦統白依溝群粗陸源碎屑岩,沉積物顆粒南粗北細,礫石由南向北減少,其陸源礫石及細碎屑岩的同位素年齡值有3組,即約2000Ma(凝灰岩)、1000~1400Ma(花崗岩)和約740Ma(流紋岩),表明為其提供物源的若爾蓋地區存在古老的基底[5]。
(3)松潘-甘孜地塊東南部基岩塊體均為晉寧期構造岩漿作用的產物,如丹巴格宗花崗岩體(1585Ma,碎屑鋯石207Pb/206Pb)、沙坪關花崗岩(1017Ma,鋯石U-Pb法)、興文坪輝長岩(1043Ma)等,表明整個揚子板塊西緣的新元古代造山帶應是古揚子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7]。
(4)秦嶺微板塊具有揚子板塊的雙層前震旦紀基底,即太古宇—古元古界的結晶基底與中—新元古界的過渡性變質變形基底。下層基底的變質程度已達中—深變質的角閃岩相-麻粒岩相,主要出露為佛坪雜岩和小磨嶺、陡嶺雜岩;上層基底的變質程度多數為淺變質綠片岩相,為一套以火山岩為主的中-新元古代沉積-火山岩系,分別出露有隕西群(965~1304Ma)、耀嶺河群(711~1019Ma)和毛堂群等。秦嶺區普遍缺失下震旦統,而南秦嶺區廣泛發育上震旦統陡山沱組和燈影組,且向北不越過商丹一線,由此可以說明,秦嶺微板塊屬揚子古板塊范疇,且在早震旦紀揚子古板塊與華北古板塊已經分離[8]。
由以上證據可以推測,揚子古板塊的范圍除狹義上的揚子板塊外,至少還包括了松潘-甘孜地塊和秦嶺微板塊,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范圍較大的揚子古克拉通(圖1)。
2 與原特提洋的關系
發生在新元古代青白口紀末的晉寧運動,形成了揚子古板塊的褶皺基底,其動因除了與華夏同揚子陸塊沿江紹斷裂(縫合)帶的碰撞拼合有關外,還與揚子古板塊與華北古板塊當時發生了沿商丹縫合帶的碰撞拼接有關[2]。黃汲清等[9]則認為中國大陸晉寧運動(在塔里木盆地稱為塔里木運動)後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國地台,並稱之為古中國地台,經歷了震旦紀至早寒武世的拉張作用後,古中國地台解體,形成祁連、秦嶺等洋,羅志立等[10]稱這時的拉張運動為「興凱地裂運動」。中國大陸晉寧期的匯聚作用與震旦紀開始的拉張環境可能具全球性,從屬於新元古代全球的Rodinia泛大陸的形成與前寒武紀末—早古生代初的泛大陸裂解[11~12]。泛大陸解體後形成了原始岡瓦納大陸和勞亞大陸以及散布在原特提斯洋(時限為震旦紀—早古生代)中的中朝、揚子-華夏、羌塘-昌都、印支與塔里木、柴達木等陸塊、微陸塊。李興振等[13]根據現今大陸內部各縫合帶的空間展布位置,將原特提斯洋分為4支,即北部的古亞洲-南天山洋、中部的秦祁昆洋和南部的古金沙江-哀牢山洋與古瀾滄江洋(圖2),這幾個洋向西均與西亞和歐洲的古特提斯相連,同屬於原特提斯范疇。同時,華南殘留海盆從震旦紀開始重新拉張,分隔了揚子古板塊與華夏板塊,向南與古金沙江-哀牢山洋相連;阿拉善地區發育的恩格爾烏蘇洋(又稱古阿爾金洋)可能將古亞洲洋和秦祁昆洋溝通。因此,震旦紀—早古生代揚子古板塊屬於原特提斯多島洋體系,其構造演化與兩側華北板塊、華夏板塊的構造演化及原特提斯洋向古特提斯洋的轉化密切相關。
圖2 東特提斯多島洋分布示意圖
(據參考文獻[13]修改)
(1)古亞洲洋縫合帶;(2)秦祁昆洋縫合帶;(3)古金沙江-哀牢山洋縫合帶;(4)古瀾滄江洋縫合帶;(5)恩格爾烏蘇洋縫合帶;(6)華南有限洋盆縫合帶
3 加里東期的構造演化
揚子古板塊自震旦紀開始進入克拉通盆地演化。板塊構造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所產生的板內應力在克拉通盆地內的有效作用范圍是影響克拉通盆地演化的主控因素[14]。影響克拉通盆地演化的板塊活動一般可分為4個階段,即:①擴張階段,克拉通內以發育裂陷系和地塹或拗拉槽為特徵,裂谷作用與快速沉積同時發生;②會聚階段,一般伴隨有弧前和弧後盆地的形成,並同時形成濱克拉通前淵與克拉通內弱擠壓撓曲盆地;③碰撞階段,由陸-陸碰撞(A型俯沖)和陸內碰撞(C 型俯沖)所產生的擠壓應力使盆地發生傾掀,碰撞帶內的構造載荷引起克拉通邊緣的岩石圈撓曲,並形成前陸盆地和克拉通內盆地在較長時間內成對出現的格局,同時,擠壓應力可傳遞到克拉通深部,使地殼早期的構造薄弱帶(如古裂隙和縫合線等)發生變形,形成穹窿、基底隆起上升和斷層帶活化帶,從而分割克拉通盆地;④終止與均衡調整期,伴隨著地殼縮短與增厚以及巨縫合線的固定,大陸或部分大陸上升到海平面以上,遭廣泛剝蝕而形成了主要的沉積間斷;同時和期後,由於碰撞帶內的構造載荷遭受剝蝕而減小以及深部岩石圈板塊的拆沉而發生造山帶伸展垮塌作用,致使地殼發生均衡回彈,區域傾掀增大;當新的應力場出現時,板塊構造就會產生新的活動范圍,而使克拉通盆地進入新一輪的演化旋迴。在多數情況下,克拉通盆地中的主要層序界面均為不整合面,它反映了板塊運動方向和運動速率改變的主要時期,而新的應力場改變了未來盆地形成的形態和方向。因此,本文根據克拉通盆地演化的構造旋迴,將揚子古克拉通加里東期的構造演化分為5個階段,即震旦紀均衡調整期、寒武紀擴張期、早—中奧陶世會聚期、中—晚奧陶世碰撞期與志留紀的新一輪均衡調整期(圖3)。
圖3 揚子古克拉通加里東期構造演化示意圖
3.1 震旦紀均衡調整期
經過晉寧期末強烈的板塊碰撞與拼合後,隨著造山帶頂部的剝蝕-去載作用與底部岩石圈的拆沉-去根作用,發生造山期後伸展垮塌,震旦紀揚子古板塊進入一個均衡調整期,包括早震旦世的大陸內裂谷與晚震旦世的裂谷期後坳陷兩個階段(圖3(a))。
早震旦世揚子古板塊及周緣裂谷作用的主要表現為:①揚子古板塊北緣,在晉寧晚期與揚子板塊縫合的華北板塊從震旦紀開始重新拉開,裂谷作用導致秦祁洋的形成,北秦嶺區丹鳳群中的蛇綠混雜岩表明經歷了裂谷-小洋盆-活動陸緣的完整演化旋迴;②在揚子古板塊西北緣甘洛地區發育蘇雄組火山岩系;③在揚子陸塊西部裂谷作用形成石棉-澄江裂谷帶,裂谷中堆積了巨厚(3~6km)的下震旦統陸相火山-沉積岩系;④在揚子板塊南緣與華夏板塊北緣之間在晉寧期殘留華南海盆的基礎上發育華南裂谷系,即湘桂次深海裂谷盆地(揚子板塊南緣)與贛粵次深海裂谷盆地(華夏板塊北緣),均沉積了厚約3~6km的次深海碎屑岩組合,湘桂裂陷盆地的北界大致相當於現今的江南-九嶺-雪峰隆起帶;⑤揚子古板塊內部除中-下揚子區發育伸展坳陷盆地、沉積了一套濱淺海碎屑岩組合外,大部分地區均為古陸,為陸內裂谷盆地與大陸邊緣海盆地提供物源。
晚震旦世隨著伸展作用的增強,演化為裂谷期後坳陷沉積。整個揚子古板塊被海水淹沒,成為典型的克拉通內盆地,廣泛接受台地相淺海碳酸鹽岩沉積。上、下震旦統之間的不整合屬裂谷盆地向坳陷盆地轉化而形成的裂解不整合(Separation unconformity)[14],局限於裂谷盆地所分布的區域。
3.2 寒武紀擴張期
經過震旦紀的均衡調整後,寒武紀揚子古克拉通進入擴張期(圖3(b))。此時在揚子古板塊周緣,北側的北祁連山多處發育寒武紀—奧陶紀蛇綠岩,反映北祁連在寒武紀—奧陶紀已經拉出典型洋殼(祁連洋);西南側的金沙江-瀾滄江裂谷開始擴張,導致昌都-思茅地塊離開揚子古板塊;東南側華南裂谷系進一步擴張為華南裂陷洋盆,發育了一套硅質岩、黑色頁岩及濁積岩深水沉積建造。在揚子古克拉通內部,後龍門山地區發育克拉通內裂陷海槽,沉積了一套淺海碎屑岩;南秦嶺安康-紫陽-竹溪一帶拉張出裂陷槽(上寒武統二道橋組火山岩),在裂陷槽以南沉積了淺水相-斜坡相碳酸鹽岩;揚子古克拉通南緣的湘桂克拉通邊緣盆地及分布於郯廬斷裂東側滁州一帶的滁州克拉通邊緣盆地,均屬大陸坡或下斜坡的深盆環境;在現今的中-上揚子一帶,則表現為克拉通內伸展坳陷沉積,且於早寒武世早期(梅樹村-筇竹寺組沉積期)達到最大海侵范圍,廣泛沉積了黑色頁岩及磷塊岩,成為下古生界的主力烴源岩;早寒武世中期(滄浪期)盆地沉降機制由伸展作用轉變為以熱沉降作用為主,地貌上的隆凹格局消失,隨著沉積速率增大,海平面下降、海水變淺,至中寒武世已演化為潮坪相和局限台地相泥岩、白雲岩沉積,出現膏鹽岩沉積環境[15];晚寒武世繼續海退,總體上為局限台地相的濱淺海碳酸鹽沉積。
3.3 早—中奧陶世會聚階段
發生在寒武紀和奧陶紀之間的鬱南運動標志著從早奧陶世開始揚子古板塊進入會聚階段(圖3(c))。在揚子古板塊南側,華南裂陷洋盆沿武夷-雲開帶的北西側向SE俯沖,造成雲開地區的隆升以及武夷-雲開帶的島弧型火山岩活動和混合岩化作用(奧陶-志留系無此現象),同時使雲開大山一帶的下-中奧陶統類復理石碎屑岩建造呈微不整合覆於寒武系之上、廣西白黃陵一帶的下-中奧陶統的花崗質碎屑岩底部發育有厚達數百米的含礫長石砂岩以及大明山地區下奧陶統底部發育厚達45m的礫岩層[16]。在揚子古板塊北側,秦祁洋會聚收縮,揚子板塊向華北板塊之下俯沖,導致華北板塊南緣的性質由前期的被動大陸邊緣轉化為活動大陸邊緣,並形成完整的溝-弧-盆體系,主俯沖帶的位置大致應為商丹縫合帶,弧後盆地以北秦嶺區二郎坪群火神廟組(厚達3000m)的「雙峰式」火山岩為典型,代表了早期弧後拉張下的產物。在揚子古板塊內部表現為克拉通內弱擠壓坳陷沉積,岩性主要為台地相淺海碳酸鹽岩與泥質岩等,此時江南-雪峰帶可能為水下低隆。
3.4 中奧陶世晚期—晚奧陶世碰撞階段
中奧陶世晚期—晚奧陶世隨著華南裂陷洋盆和祁秦洋的關閉,揚子古板塊進入碰撞階段(圖3(d))。海南島崖縣地區中奧陶統尖嶺組磨拉石與沙塘組頁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圖4),表明了該期構造運動的起始時間。整個華北板塊主體因同時受到其南側秦祁洋、北側古亞洲洋俯沖作用的影響,表現為整體抬升剝蝕,從而缺失了上奧陶統—泥盆系沉積;南秦嶺、後龍門山和滇黔桂等地區均上升成陸,缺失中奧陶統上部—上奧陶統。浙閩沿海地區受揚子古板塊與華夏板塊對接、碰撞的影響隆升成山,同時在浙西地區形成晚奧陶世前陸盆地,堆積一套淺水陸屑復理石;欽防一帶因華夏板塊與揚子古板塊右行剪切碰撞所形成的殘留海槽繼續著深水盆地沉積;揚子古克拉通腹部則為擠壓坳陷盆地,沉積了一套淺海-次深海的碳酸鹽岩,隨著擠壓作用的增強,盆地面積減小、古陸擴大,轉化為陸棚相碎屑岩沉積。晚奧陶世末,強烈的加里東運動致使古欽防海槽閉合,在華南地區地層遭受擠壓變形成加里東褶皺帶,在揚子古克拉通內部形成了「大隆大坳」的構造格局,如江南隆起、黔中隆起、樂山-龍女寺隆起及寧巢台隆等,成為加里東期油氣運移的指向區。
圖4 海南崖縣榆林港中奧陶統尖嶺組(O2j)與沙塘組(O2s)不整合示意圖[16]
1—第四系蓋層;2—鈣硅質復成分礫岩;3—頁岩;4—礫狀灰岩;5—灰岩
3.5 志留系均衡調整期
進入志留系,碰撞作用終止,擠壓應力鬆弛,地殼發生均衡回彈,從而發育造山期後裂谷作用,使揚子古克拉通進入新一輪的演化旋迴(圖3(e))。華北板塊與揚子古板塊大致沿勉略帶一線伸展裂陷形成裂陷槽[17],主要標志為勉略帶北側的志留系白水江群深水沉積和火山岩沉積、大巴山地區志留系洞河群的「雙峰式」火山岩和鹼性火山岩及泥質岩、硅質岩。此外,在揚子古板塊西緣還發育有西秦嶺白龍江群、後龍門山茂縣群等狹長狀的深水濁流沉積;在其東南緣沿欽防一線地殼重新拉開形成再生裂陷海槽,下志留統靈山群底部發育一套數十米至數百米由粗砂岩、含礫砂岩和礫岩組成的滑塌濁積岩系,不整合超覆在中-上奧陶統之上。相應地,在上揚子區表現為克拉通內弱伸展坳陷沉積,主要為淺海碳酸鹽岩和碎屑岩組合。
揚子古板塊在志留紀均衡調整期所產生的地殼伸展、拉張程度比震旦紀要低,表現為大部分裂谷帶不發育「雙峰式」火山岩、而只發育伸展滑塌型深水濁積岩,這可能與晉寧期末的造山作用比晚奧陶世末的造山作用強烈得多有關。揚子古板塊經過志留紀的均衡調整後,進入新一輪的擴張、會聚、碰撞等克拉通盆地演化階段;同時,隨著勉略洋、昌寧-孟寧洋、金沙江洋、甘孜-理塘洋及八布洋等在海西期的形成與擴張[2],東特提斯域完成了從原特提斯多島洋體系向古特提斯多島洋體系的轉化。
另外,綜合揚子古板塊加里東期的構造演化可知,川東—湘鄂西一帶一直是克拉通內盆地沉積的中心,發育了一個巨大的生烴坳陷,加里東期形成的古隆起如樂山-龍女寺隆起、江南-雪峰隆起及黔中隆起等是該期油氣運移的指向區。
4 結論
(1)前震旦紀基底年齡與震旦系分布規律表明,揚子古板塊加里東期(Z—S)的范圍比現今狹義的揚子板塊要大,至少包括了松潘-甘孜地塊和秦嶺微板塊,其與華北板塊、柴達木板塊、塔里木板塊、華夏板塊及古亞洲洋、秦祁昆洋、古金沙江-哀牢山洋和古瀾滄江洋等共同組成了原特提斯洋(Z—S)東部的多島洋體系。
(2)按影響克拉通盆地演化的板塊活動所經歷的擴張、會聚、碰撞和均衡調整等4個階段將揚子古克拉通加里東期的構造演化劃分為5期,即震旦紀的均衡調整期、寒武紀的擴張期、早-中奧陶世的會聚期、中-晚奧陶世的碰撞期和志留紀新一輪的均衡調整期。
(3)早古生代在川東—湘鄂西一帶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生烴中心,加里東期形成的古隆起如樂山-龍女寺隆起、雪峰隆起、黔中隆起等是該期油氣運移的指向區。
參考文獻
[1]趙宗舉,朱琰,徐雲俊.中國南方古生界—中生界油氣藏成藏規律及勘探方向[J].地質學報,2004,78(5):710~720.
[2]趙宗舉,俞廣,朱琰等.中國南方大地構造演化及其對油氣的控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0(2):155~168.
[3]戴少武.中揚子及鄰區層序地層與原型盆地演化[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2,23(3):229~235.
[4]葉舟,馬力,梁興等.下揚子獨立地塊與中生代改造型殘留盆地[J].地質科學,2006,41(1):81~101.
[5]楊逢清,殷鴻福,楊恆書等.松潘甘孜地塊與秦嶺褶皺帶、揚子地台的關系及其發展史[J].地質學報,1994,68(3):208~218.
[6]羅志立,金以鍾,朱夔玉等.試論上揚子地台的峨眉地裂運動.地質論評,1988,34(4):25~27.
[7]徐士進,王汝成,沈渭洲等.松潘-甘孜造山帶中晉寧期花崗岩的U-Pb和Rb-Sr同位素定年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中國科學(D輯),1996,26(1):52~58.
[8]張國偉,孟慶任,賴少聰.秦嶺造山帶的結構與構造[J].中國科學(D輯),1995,25(9):994~1003.
[9]黃汲清,任紀舜等.中國大地構造及其演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105~110.
[10]羅志立.中國西南地區晚古生代以來地裂運動對石油等礦產形成的影響[J].四川地質學報,1981,(2):1~22.
[11]Ilin A V.The 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its Precambrian rifting and breakup into a number of conti nent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1991,33:1~14.
[12]Lindsay J F.Timing the breakup of a Proterozoic Surpercontinent,evidence from Australian intracratonic basins.Geology,1987,15:1061~1064.
[13]李興振,許效松,潘桂棠.泛華夏大陸群與東特提斯構造域演化[J].岩相古地理,1995,15(4):1~13.
[14]Ziegler.克拉通內盆地[M].1988.石油科技動態,1993,(4):1~36.
[15]金之鈞,龍勝祥,周雁等.中國南方膏鹽岩分布特徵[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6,27(5):571~583.
[16]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廣東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1~941.
[17]張國偉,程順有,郭安林等.秦嶺-大別中央造山系南緣勉略古縫合帶的再認識——「兼論中國大陸主體的拼合」[J].地質通報,2004,23(9~10):846~853.
⑺ 新疆塔里木大學二本理科專業有哪些
新疆塔里木大學二本理科專業有:
農學,園藝,植物保護,園林,農業資源與環境,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動物科學,動物醫學,水產養殖學,草業科學,動植物檢疫,生物技術,應用生物科學,應用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土木工程,農業建設環境與能源工程,農業水利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城市規劃,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紡織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農林經濟管理,工商管理,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
塔里木大學,簡稱「塔大」,創辦於1958年10月,當時取名叫「塔里木河農業大學」。
1960年,在時任國家農墾部部長的王震的支持下,擴大辦學規模,改稱「塔里木農墾大學」,王震任名譽校長。
1977年秋恢復高考,塔里木大學直屬農業部,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塔里木大學」,為中央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建。列入國家「2011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根據2018年6月學校官網,校園佔地面積2554畝,校舍建築面積62.3萬平方米;專任教師854人;有11個學院,55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學生14000多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佔30%,內地生源學生佔41%,碩士研究生488人;圖書館藏書130萬冊。
⑻ 陳建強的學術論文
1) 1986. 陳建強、王鴻禎, 長刺泡沫狀珊瑚(Gyalophylloides Cao 1975)屬骨骼微細構造的電鏡研究。 地球科學—武漢地質學院學報 11(5):481-488, 圖版1—2。
2) 1986. 何心一、陳建強,論奇異珊瑚屬(Idiophyllum)。古生物學報,25(5):525—530,圖版1—2。
3) 1988. 王鴻禎、陳建強, 四射珊瑚Aulophyllum fungites骨骼微細構造的電鏡研究. 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 2(3): 293-298, 圖版1-2)。
4) 1988.王鴻禎、陳建強, 四射珊瑚的骨骼徽細構造及分類體系. 第五屆國際刺絲胞化石討論摘要, 69頁。
5) 1988. 王鴻禎、陳建強、王訓練, 四射珊瑚的演化階段及全球生物古地理. 第五屆國際刺絲胞化石討論摘要 70頁。
6)1989. 王鴻禎、陳建強, 四射珊瑚亞綱的骨骼構造與系統分類. 見: 王鴻禎、何心一、陳建強等著,中國古生代珊瑚分類演化及生物古地理 ,第二章,6—60頁,科學出版社。
7) 1989.何原相、陳建強,中國泡沫珊瑚目的骨骼構造與分類演化。見: 王鴻禎、何心一、陳建強等著,中國古生代珊瑚分類演化及生物古地理 ,第三章,61—71頁,科學出版社。
8) 1989. 王鴻禎、陳建強, 四射珊瑚的骨骼構造與系統分類。澳大利亞地區古生物協會專刊,8:179-190。
9)1989.王鴻禎, 陳建強, 張玲華,奧陶紀和志留紀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與全球古大陸再造。28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節要, 3:323-324頁)。
10) 1989. 王鴻禎, 陳建強, 張玲華,奧陶紀和志留紀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與全球古大陸再造。見:中國地質學會編,中國地質科學進展(1985—1988)——獻給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17—18,地質出版社,北京。
11) 1989. 崔新省、陳建強譯,構造路輪廓和大地構造單元。見張壽廣、薛子儉、崔新省等譯,中國地質學,第十九章,237-256頁。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譯自:Yang Zunyi, Chen Yuqi and Wang Hongzhen, 1986, The Geology of China, Chapter 19,237-256頁,Clarendon Press Oxford.
12) 1990. 王鴻禎、陳建強,四射珊瑚屬Lophocarinophyllum 的骨骼構造兼論Lophophyllidiidae 科。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15(3):257—262, 圖版1-2.
13) 1991.王鴻禎、陳建強, 晚奧陶世和早志留世四射珊瑚生物古地理與全球大陸再造。 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 86(1991): 3-21.
14) 1991. 顧德林、陳建強等,關於在1:5萬區調中如何貫徹教學、生產、科研三
結合方針的幾點體會。高教研究,1991(1—2):63—69。
15) 1996. 陳建強、陳秀珍, 山東諸城石門、理務關地區下白堊統萊陽組地層及沉積相分析。見: 顧德林、張長厚、陳建強等著, 膠南隆起北部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第六章,58-73頁,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6)1996.陳建強、顧德林,山東諸城下白堊統萊陽組中礫石所含有孔蟲和蜓類化石的地質意義。見顧德林、張長厚、陳建強等著, 膠南隆起北緣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第七章,74-77,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7)1996 .何心一、陳建強,四射珊瑚扭心珊瑚科、剌喇叭珊瑚科和閉珊瑚科骨骼微細構造和分類。見:王鴻禎, 王訓練主編,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孫雲鑄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第四章,36-41頁,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8) 1996.陳建強、李志明、龔淑雲、李全國、蘇文博,中國貴州東北部早志留世層序地層。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摘要集(北京),2 of 3:32。
19) 1996.陳建強、何心一,中國揚子區奧陶紀和志留統四射珊瑚動物群和組合帶。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摘要集(北京),2 of 3:91。
20)1997. 陳建強,Maikottia屬骨骼微細構造及其分類。古生物學報,36(4):446-452, 圖版1-2。
21) 1997. 陳建強、 何心一, 揚子區奧陶紀和志留紀四射珊瑚動物群及組合帶.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2(1):15—19。
22) 1997. 陳建強、 何心一, 上揚子區下志留統四射珊瑚組合帶與層序地層序列的關系。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11(1):1—7。
23)1997. 陳建強、史曉穎,華北地台張夏組上部高頻沉積層序與米蘭科維奇周期。地學前緣(中國地質大學,北京),4(3-4):100。
24) 1997. 陳建強、 王訓練、 王鴻禎,論四射珊瑚包珊瑚科(Amplexidae Chapman, 1893)的分類。古生物學報,36(1):42-51, 圖版I-II。
25)1997.陳建強、李志明、龔淑雲、李全國、蘇文博,貴州東北部下、中志留統層序地層研究。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2(6):559—565,圖版I。
26)1997. 何心一,陳建強, 黔東北早志留世四射珊瑚新資料。古生物學報,36(4):432-445,圖版I-II。
27) 1997. 陳建強、 何心一, 上揚子區下志留統四射珊瑚組合帶與層序地層序列的關系。30屆國際地質大學文集, 11:85-90。 荷蘭國際科學出版社。
28)1998. 陳建強、李志明、龔淑雲、李全國、蘇文博, 上揚子區志留紀層序地層特徵。沉積學報,16(3):58-65。
29) 1998. 陳建強、 史曉穎、張國仁、梅仕龍、胡明花, 華北地台中寒武統張夏組上部高頻層序研究。地層學雜志,22(2):109-115。
30) 1998. 陳建強、王訓練、周洪瑞、杜子圖、胡明花、胡樹庭,論層序地層與岩石地層單位之間的關系-兼論沉積岩區1:5萬區調中填制「層序-組圖「的雙重表示方法。中國區域地質,17(4):440-448。
31) 1998. 何心一、陳建強, 揚子區奧陶紀和志留紀四射珊瑚的起源、擴散及生物古地理。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12(2):151—159。
32) 1998. 王訓練、陳建強、王鴻禎,論四射珊瑚征珊瑚屬Charactophyllum Simpson, 1900。古生物學報,31(1):22-39, 圖版I-VI。
33) 1998. 王鴻禎、陳建強,四射珊瑚生物結晶作用和微細骨骼構造。亞洲地區《生物礦化作用》討論會論文摘要,2-3頁。(in English abstract)。
34) 1999. 陳建強、王鴻禎, 上揚子地台下古生界層序地層序列。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13(2):248—250。
35)1999. 何心一,陳建強,西秦嶺迭部地區早志留世四射珊瑚動物群。古生物學報,38(4):423-434,圖版I,II。
36)1999. 史曉穎,陳建強,梅仕龍,中朝地台奧陶系層序地層序列及其對比。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4(6): 573-580。
37)1999.陳建強、 何心一,上揚子區下志留統(蘭多弗里統)四射珊瑚組合帶與沉積層序之間的關系。見王乃文、項禮文主編,地層學,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11卷,66-71頁,北京:地質出版社。
38)2000. 陳建強,上揚子地台下古生界層序地層與海平面變化。見:王鴻禎、史曉穎、王訓練、殷鴻福、喬秀夫、劉本培、李思田、陳建強等著,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第三章,第三節,124-142頁,圖版6-9。
39)2000. 陳建強、王訓練,層序地層、地層界線優化與新型沉積岩區地質圖。見:王鴻禎、史曉穎、王訓練、殷鴻福、喬秀夫、劉本培、李思田、陳建強等著,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第八章,第二節,406-415頁。
40) 2001. 陳建強、胡樹庭、楊欣德,山東淄博地區奧陶系層序地層劃分和層序界面的識別標志。 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15(3):247-253。
41) 2001. 陳建強、於炳松,塔里木地台北部寒武系層序地層研究進展。 現代地質—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學報,15(3):254。(詳細摘要)
42) 2001. 陳建強、 王訓練、於炳松、林暢松、李興武, 層序地層與地層界線優化。地層學雜志,25(4):241-298。
43) 2002. 於炳松、陳建強、李興武、林暢松,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統底部黑色頁岩地球化學及其岩石圈演化意義。中國科學( D輯), 32(5): 374-382.
44) 2003, 何心一,陳建強,黔北晚奧陶世和早志留世四射珊瑚新資料。古生物學報,42(2):174-188,圖版I-III。
45) 2003, 陳建強、王訓練、胡樹庭、杜子圖、周洪瑞、田明中,層序地層區域地質調查方法。見:中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地質調查局「九五」期間區域地質調查叢書《二十世紀末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方法新進展》。北京:地質出版社。1-14頁。
46) 2004, 何心一、陳建強,揚子區中、晚奧陶世和蘭多維利世四射珊瑚起源、擴散及生物古地理關系。古生物學報,43(2):179-191。
47)2004,何心一、陳建強,滇東曲靖地區晚志留世四射珊瑚動物群。古生物學報,43(3):303-324, 圖版I-III。
48)2005) 陳建強、何心一、唐蘭,滇東北大關地區早志留世晚期(Telychian期)的四射珊瑚動物群及其意義。古生物學報, 44(2): 229—246。
49)2004,何心一、陳建強,揚子區奧陶紀晚期四射珊瑚的大滅絕。見:戎嘉余、方宗傑(主編),生物大滅絕與復甦-來自華南古生代和三疊紀的證據。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第二章,第六節,153~168,1043—84)
50)2004,陳建強、何心一,上揚子區早志留世四射珊瑚的復甦與輻射。見:戎嘉余、方宗傑(主編),生物大滅絕與復甦-來自華南古生代和三疊紀的證據。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第二章,第七節,169~186,1044—85)
⑼ 女沉積學家——吳崇筠
朱小鴿
吳崇筠(1921~1995),沉積學家,我國沉積岩石學的創始人之一。20世紀50年代初創建了第一批石油地質實驗室,主編了石油高校第一本《沉積岩石學參考教材》與《沉積岩石學》,是我國石油高校沉積岩石學教學和教材建設的先驅。她提出並總結了大慶油田薩爾圖砂岩體的分布、結構、沉積特點,為大慶油田的勘探開發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獲石油工業部「紅旗手」稱號。其專著《沉積岩》是國內第一本沉積岩石學專著。她創立了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主編的《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是國內外第一本系統的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專著,在理論和應用上都有重要價值,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兩次出版,並出版了該書英文版。她為我國石油工業與沉積岩石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地質學史論叢·6·
吳崇筠,四川江津縣人。1938年,南開中學遷到重慶,吳崇筠初中未畢業,即以同等學歷報考南開高中,得到錄取。1941年高中畢業考大學時,一些著名大學各自分別在不同日期報名考試,吳崇筠報考了5個大學:成都華西壩醫學院,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重慶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及中央大學地質系;先後發榜,竟然都被錄取。她本喜歡物理和農業,但認為國家富強,資源開發利用是大關鍵,不僅「抗戰」需要,子孫後代也需要。哥哥不放心她獨自遠行昆明,最終進了中央大學地質系。
中央大學地質系的同班只她一位女生。她學習努力,以致畢業時系裡的老師都不肯放她走。1945年畢業後當了張更系主任和李學清教授的助教。「抗日」戰爭勝利後,隨中央大學到南京。
1947年,吳崇筠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地質系留學,師從系主任拉塞爾博士(R.S.Russell),研究沉積物中的微古生物學。1949年夏季獲得碩士學位,8月與同校留學生朱康福結婚。1950年1月到威斯康星大學地質系攻讀博士學位。不久即響應新中國的召喚於1950年9月乘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夫妻共同回到祖國,11月進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吳崇筠夫婦把帶回的將近2000美元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1951年,她生下第一個孩子後56天就參加了全國第一屆石油展覽會的籌辦。根據蘇聯專家來華後提出的勘探方針「自西而東」,石油總局組織勘探隊。1952年春節後不久,與幾位老師帶一批年輕人西出玉門關,以全隊唯一女性又是小隊長身份,深入現場,在青草灣、紅樹峽、積陰功台等處進行地質勘探,後調到玉門擔任實驗室主任,組建新的實驗室。1953年春末,她再次出差去四川和西安。一年半之間,在玉門、成都、西安三處分別籌建第一批石油勘探實驗室。
1954年,她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學院任地質勘探系礦物岩石教研室(簡稱岩礦室)主任,副教授,講授本專業的沉積岩石學、普通岩石學、結晶礦物學、光性礦物學及鑽井物探專業的岩石學等。當時主要採用蘇聯教科書,不適合我國具體情況,要重新編寫教材。作為教研室主任,她一邊授課,一邊組織安排和編寫教材,同時組建實驗室。
1959年9月,松遼盆地松基三井噴油,12月,吳崇筠將剛剛出生4個月的第三個孩子斷奶,陪同蘇聯專家前往。1960年春大慶會戰開始,3月,吳崇筠與石油學院的一批師生到大慶,石油部領導點名讓她負責組建地質實驗室;7月份,調去前線指揮部對比大隊任岩心隊隊長,專搞鑽井岩心的收集、整理與分析,是當時取全取准數據的重要一環。指揮部領導人包括余秋里部長曾聽她講解地質知識,從此被稱為吳教授。直到年底才回京。1962年再去大慶並見到了周恩來總理。大慶油田開發期間她先後6次去大慶工作,被石油工業部授予「紅旗手」稱號。
1963年,吳崇筠擔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2月,周總理在全國人大第二屆第四次會議上宣布我國石油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她在人民大會堂聽了報告,為祖國的逐漸富強而激動不已,為自己能參與其中做些工作而欣慰。
1969年11月,吳崇筠隨北京石油學院遷往山東東營,1970年為第一批工農兵學員講課,帶野外實習,根據學生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的特點因材施教,深受好評。
1974年借調回北京,當時世界上已發現不少大油田在碳酸鹽岩中,我國南方也有大面積的碳酸鹽岩沉積,部領導把這一課題交給她。吳崇筠翻譯並摘編國際上有關碳酸鹽岩的重要文獻,進行現場調查,多次為碳酸鹽岩學習班、研討會講課。
1977年,吳崇筠調入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1978年任院副總地質師,在沉積室工作,是該院第一批博士生導師。
1985年,「大慶油田長期高產穩產注水開發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吳崇筠是主要參加者。她是中國石油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二、三屆理事,沉積學會副理事長。
吳崇筠歷經8年,抱病完成了《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的編寫。該書由石油工業出版社於1992年兩次出版,1993年獲「第七屆中國圖書獎」,1994年獲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了該書英文版。當時吳崇筠已於1995年8月7日去世,享年74歲。
一、新中國石油地質實驗室的創建人
吳崇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回國的留美學生之一。當時國家嚴重缺油,國家領導人已經注意到石油的重要性,勘探找油成為石油管理總局的第一要務。根據蘇聯專家的意見甘肅-青海一帶是重點,1952年春她與勘探隊西出玉門關,深入西北高原進行野外地質勘探,並任小隊長。野外工作加強了,很快就顯露出實驗室工作跟不上。吳崇筠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時的碩士研究課題就是對標定沉積岩年代起決定性作用的微古生物學的研究,大部分工作是在實驗室中完成的。因此總局把她調回玉門擔任實驗室主任,組建新的實驗室。她在當時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組織實驗室,調配試驗設備,培訓人才。她按不同的實驗項目,分組定向培訓專業人員,使實驗室工作得以較快地全面展開,配合野外工作上了軌道,成為國內第一個石油地質實驗室,很快完成了古、新近系岩礦綜合剖面,對缺少生物化石的陸相古、新近系地層劃分起了很大作用,為確定鑽井目標層位提供了依據,開創了岩礦工作在石油地質勘探中的研究與應用前景,同時培養了一批年輕人。
隨著地質勘探工作的不斷開展,實驗分析工作日益加重,實驗技術的推廣迫在眉睫。1953年她又去四川組建實驗室,下半年在西安建成全國石油地質中心實驗室,培訓更多的年輕人。當時她正懷著第二個孩子,卻沒有告訴同事。只是隨身帶一把開水煮過的剪刀和幾塊紗布以防萬一,跑野外時路途崎嶇不平,她就把手放在座位,坐在自己的手上以減少顛簸。
新中國第一批石油地質實驗室就這樣建立起來,為石油勘探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基礎數據與分析成果,大大提高了油氣勘探開發的科學水平,促進了石油工業的發展。她當年培訓的人員,後來都成為這方面的骨幹。
1960年春,吳崇筠參加大慶會戰,石油部領導點名讓她負責組建地質實驗室。後又去前線指揮部下屬的對比大隊任岩心隊隊長。鑽井岩心的對比分析是摸清油藏地層情況、計算儲量、制定開發方案的重要方面,是「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種數據」的重要一環。但鑽井取心既麻煩又影響進尺,鑽井隊不很重視。為了提高取心率與保證岩心質量,她帶領隊員到井隊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時宣講取心工作的重要與意義。在各級領導與工人的支持下,大幅度提高了取心率,關鍵井位上的取心率與岩心質量都達到要求。當年大慶會戰的條件極其艱苦,她帶領全組人員自己動手收集、搬運岩心,並自己拼裝活動板房作為實驗室,對岩心進行整理、保管、分析。根據岩心數據和其他地質資料建成了大慶油田生產實驗區地宮。為大慶油田的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我國石油高校沉積岩石學教學和教材建設的先驅
1954年,吳崇筠調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學院,是該校講授沉積岩石學的第一人。當時高教部指定以蘇聯教材為主,但並不適用。她一邊擔任繁重的授課任務,一邊自學俄語,從美國帶回的兩大箱英文書籍只能在家中查看;編寫了約30萬字的《沉積岩石學參考教材》,大大提高了沉積岩石學的教學水平。這本北京石油學院鉛印的教材是全國石油系統高校沉積岩石學教材的先導。在此參考教材的基礎上,1962年她又主編了石油高校教材《沉積岩石學》,38萬字,由中國工業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沉積岩石學教科書,也是第一本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沉積岩石學教材。從此國內幾乎所有高校的相關專業都採用這一教材,使用范圍遠遠超過石油院校,其影響廣泛而深遠。
1963年,吳崇筠又組織各石油廠礦專家與北京石油學院岩礦教研室的教師合作,花3年時間編寫了54萬字的專著《沉積岩》。以後幾經修改重編,於1977年由燃料化學工業部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公開出版的第一本沉積岩石學專著。歷經文化大革命,吳崇筠主編該書,與編者們一起冒了很大風險。但一經出版即受到高校及油田、勘探等科研與生產部門地質工作者的好評,被作為工具書廣泛應用。
吳崇筠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調離石油學院之後,仍然主審了由華東石油學院主編的《沉積岩石學》1982年版與1993年版,為兩書的最後定稿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兩本教材都是上述教材與專著的延續和拓展。其中1993年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沉積岩石學》(第二版),100萬字,獲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高校第三屆優秀教材特等獎,是以吳崇筠為首的中國石油大學兩代人40餘年教學實踐與教材建設的結晶。
三、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的創立者
國外的大部分油田都為海相沉積,而中國90%以上的原油儲量來自陸相沉積或以陸相沉積為烴源岩,即生油岩。因此研究陸相沉積盆地的沉積學對查明油氣的生成、聚集與分布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與實際應用價值,對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吳崇筠自我國陸續發現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後,就在教授沉積岩石學與編寫教材的同時,對我國油田的陸相沉積特點進行研究。1977年正式調入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後,更進一步對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的特徵、規律及其與油田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研究,多次深入油田,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與研究,她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提出了中國中新生代陸相盆地的分布規律、湖泊分類與湖盆充填類型、湖泊內部沉積環境的劃分、湖盆砂體類型及分布規律等。
吳崇筠通過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中國中新生代湖泊沉積特徵及其控制因素,提出古構造性質、古地理位置、古氣候環境為劃分湖盆類型的三原則。綜合分析結果與實際應用的需要,建立了中國中新生代湖泊分類系統、12種湖泊類型,即近海斷陷淡水湖、內陸斷陷淡水湖、近海坳陷淡水湖、內陸坳陷淡水湖;近海斷-坳過渡型淡水湖、內陸斷-坳過渡型淡水湖;近海斷陷鹽湖、內陸斷陷鹽湖;近海坳陷鹽湖、內陸坳陷鹽湖、近海斷-坳鹽湖、內陸斷-坳鹽湖。她指導其研究集體編制了中國中新生代沉積盆地沉積相系列圖,展現了各類湖盆的沉積演化歷史與油氣生成和聚集環境,為油氣資源評價和明確勘探領域奠定了沉積學理論基礎。
吳崇筠深入研究了古代湖泊沉積特徵,詳細考察和分析現代湖泊岸線變遷、水動力狀況及相應沉積物的特徵與分布,提出以浪基面、枯水面、洪水面3個界面作為湖泊內部環境劃分的依據。這3個界面控制著生儲油層的分布;良好的生油層分布於浪基面以下,大部分儲集砂體如三角洲、扇三角洲和灘壩分布於浪基面和洪水面之間;濁積砂體位於浪基面以下。以3個界面作為湖泊內部環境劃分的依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得到普遍的贊同、推廣與應用。
吳崇筠對湖盆中從近源區至遠源區所發育的各類砂體的沉積特徵和成因環境進行了系統剖析,提出了劃分的原則方法、鑒別標志與劃分系統。劃分原則強調從湖盆整體著眼,根據砂體所處的湖泊亞相帶,即砂體所處的水深、坡度、距源區、距岸帶和距河口遠近等因素來劃分砂體類型。劃分方法則從沉積相分析著手,不僅研究砂體本身的沉積特徵,還要研究砂體圍岩的沉積特徵和環境因素,實際上就是應用相的共生組合原理的沉積相綜合分析方法,提高了砂體預測能力和勘探預見性。將湖泊砂體劃分為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灘壩、廣義濁積砂體五大類。對於各類砂體的鑒別標志,從沉積環境、圍岩特徵、沉積作用、砂體特徵、主要發育階段、相鄰砂體及與相似砂體的區別,作出了全面系統的總結。
吳崇筠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中國中新生代湖盆沉積模式,闡明了坳陷、斷陷、斷陷-坳陷過渡型3種湖盆沉積模式和沉積格局、生油層和儲層類型,及其在湖盆中的分布規律。她帶領研究集體對中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南沿海大陸架眾多的新生代沉積盆地開展了系統的分析與含油氣性研究。東部盆地包括松遼、二連、渤海灣、南襄、江漢、蘇北等;中部盆地包括陝甘寧、四川、滇黔桂等;西部地區包括酒西、柴達木、吐魯番、准噶爾、塔里木等;沿海大陸架地區包括東海、珠江口、鶯瓊、北部灣等。對盆地地質構造、沉積環境、沉積相類型與沉積演化、成岩作用,油氣生儲組合與分布等作了全面剖析。揭示了各種類型盆地的含油氣潛力和油氣分布形式。指出中國中新生界是以河湖沉積為主的陸相沉積,東部少數地層中見到的少量海相或海陸過渡相化石,說明這些盆地受到海侵的影響,但影響的時期和地區是短暫和局部的,這是近海盆地、近海湖泊的特點。還進一步指出受海侵影響的時期正是主要生油層發育期。通過綜合分析判斷出古、新近紀中國東部的海侵方向趨勢為從南至北、自西而東的特點。
吳崇筠的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思想構思縝密,體系完整,既有對湖盆沉積基本理論的闡述,又有對重要含油氣盆地沉積特徵及含油氣性的描述,並上升為陸相沉積與油氣生成、儲集、成藏關系的總結,主要成果體現在她主編的《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中,這本從1983年開始醞釀,直到1989年完稿,在她確診患了鼻咽癌後,仍然堅持完成的專著,1992年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簡裝本,1993年再版精裝本,成為從事盆地地質研究和石油勘探開發有關人員的必備參考書,也是有關院校重要的教學參考書,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1997年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了此書英文版,在北京舉辦的世界石油大會上面世,其影響更為廣泛和深遠。葉連俊院士稱為:有廣度,有深度,有創見,具國內外先進水平,是我國第一本較全面的油氣沉積學專著。
隨著我國油氣勘探事業的不斷發展,岩性地層油氣藏儲量不斷提升,吳崇筠開創的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中國沉積岩石學的創始人之一
沉積岩石學是地學中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其原理和方法對尋找沉積礦床,特別是對油氣勘探與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自從1954年吳崇筠調入北京石油學院,就從事沉積岩石學的教學與教材編寫工作。當時根據新中國建設的需要,地質學科快速發展,地質、石油高校急需相應教材,吳崇筠花費了很大心血編寫出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教材。她主編的《沉積岩石學》(1962年出版),與《沉積岩》(1977年出版)分別為第一本中國人自己編寫、公開發行的沉積岩石學教材與專著。
吳崇筠對沉積岩石學的研究,具有與中國的石油事業緊密聯系,與實踐相結合並為實際生產服務的特點。她在參加大慶油田勘探開發期間,提出並總結了薩爾圖砂岩體的的分布、結構、沉積特點,為大慶油田的勘探開發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她對我國東部斷陷湖盆不同類型沉積相模式進行了研究,撰寫了「油區岩相古地理」、「中新生界湖盆三角洲與油氣分布」、「斷陷湖盆濁積岩」等論文,豐富了我國沉積學研究的內容,為石油勘探開發奠定了基礎。1982年在加拿大召開的第十一屆沉積學家大會上所作的學術報告「構造湖盆三角洲與油氣分布」引起與會學者極大的興趣與好評。
20世紀70~80年代,隨著我國油氣勘探開發事業的迅速發展,各個油區相繼發現了豐富多彩、沉積特徵各異的多種油氣儲集砂體。吳崇筠把握國際沉積學研究的前沿,領導和組織翻譯了國外有關濁流和扇三角洲的最新論文,親自撰寫綜合評論文章。
20世紀80年代中期,油氣儲層作為石油部重點攻關項目,既已取得重要成果,也面臨進一步提高研究水平的問題。在此關鍵時刻,吳崇筠提出兩項重要建議:一是研究和編制我國含油氣盆地岩相古地理圖;二是建立專門實驗室,開展水槽試驗與現代湖泊沉積的調查研究。兩項建議都被採納。水槽實驗室由江漢石油學院負責,吳崇筠被聘為顧問,負責人是她的學生,多次得到她的指導。該實驗室於1998年開始運行,為大慶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積體系、長慶油田油層沉積微相、遼河油田扇三角洲砂體形成機制等作了沉積模擬,收到良好效果。全國岩相古地理圖的編制由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承擔,開展1:400萬編圖,吳崇筠帶領課題組完成了中國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沉積相系列圖。為進一步開展的以石油勘探目的層為對象的研究打下了基礎,既解決了生產中提出的問題,又發展了基礎學科的研究。
吳崇筠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期間,雖然是院副總地質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但始終在沉積室工作。她借鑒、吸收在石油勘探與地學領域中國際上的新進展與研究成果,對我國東部油田獨特的湖相沉積特點與開發經驗進行總結、對比與分析。她帶領研究集體,多次深入油田和野外實地考察,進行踏實的針對我國特色的沉積岩石學研究。她積累幾十年的科學實踐與辨證思維,創立了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提出以古構造、古氣候、古地理三因素劃分的湖盆類型是油氣資源潛力評價的重要沉積學基礎;以浪基面、枯水面、洪水面3個界面劃分湖泊內部次級環境,指明了不同類型湖泊的油氣生成和聚集環境;湖盆砂體成因分類是油氣儲層評價與預測的科學根據,為我國沉積岩石學開創了一個新領域。
《沉積學報》於1983年創刊,吳崇筠任副主編。她對每期的稿件進行認真審核。這一刊物受到國內外同行的注意,1992年被列入「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還被北京高校圖書館協會與北大圖書館期刊研究會評為「核心期刊」,被甘肅省評為「優秀科技期刊」。
《沉積岩石學》、《沉積岩》、《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是吳崇筠畢生從事沉積岩石學教學與研究的3個里程碑,也是她對我國沉積岩石學的創立與發展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五、為人師表,淡泊名利,甘為基石
吳崇筠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從事教育事業,她對於教書育人看得很重,對學生有高度的責任心,編者從小就經常聽她說,絕不能誤人子弟,不能耽誤一個學生。在北京石油學院的初期,她擔任了五門課程的教學任務,都要編寫教材,同時作為教研室主任,還要組建實驗室,安排培養年輕人,任務十分繁重。但她絲毫不肯馬虎,每門課都要先在教研室中試講,再給學生講,講過一遍再修改成正式教材。除沉積岩石學教材外,她編寫的教材還有《結晶礦物學》、《光性礦物學》、《普通岩石學》,都由北京石油學院鉛印出版。
除了教學,她多次在石油系統的學習班、培訓班、研討會上講課,在大慶會戰時為指揮部領導人包括余秋里部長講解地質知識,極受好評,被稱為吳教授,從此這個稱呼伴隨她終生。
1969年11月北京石油學院遷往山東省東營勝利油田所在地。1970年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大學生,吳崇筠給他們授課並帶野外實習。這批學員有些是從油田、農村直接選拔出來的,基礎知識非常差,知識水平又參差不齊。吳崇筠因材施教,講課中盡量深入淺出,在油田以實例施教,並經常在家中為個別基礎太差的學生補課,深受好評。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人不點名地把矛頭指向她。而吳崇筠卻能沉住氣,對擔心她的學生說:只要不直接點我的名,我就照樣上課、去野外,不耽誤你們。
20世紀80年代,當國家批准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招收研究生時,吳崇筠是第一批被聘請的導師,先後招收碩士和博士生11名。她對研究生的培養十分認真負責,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講授沉積學課,帶學生到油田調查研究,與油田技術負責人共同商定在學術上有研究價值、對生產有實際應用意義且資料較豐富的課題。指導學生的資料收集與研究,認真審查論文,論文定稿時更是逐句逐字的審定,一絲不苟。有一位研究生對沉積岩中的微細構造很有興趣,並以此為論文,偏離了原定主題與研究內容。吳崇筠嚴肅指出不妥之處,並推遲了答辯,讓其按要求重新撰寫論文。
吳崇筠同時十分尊重油田、廠礦等基層工作者從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成果,在著書立說時或採取合作的方式,或認真說明資料出處,因此油田、廠礦的人都願意與她合作。她主編的專著,1977年出版的《沉積岩》與1993年出版的《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都有油田科技人員共同參與完成。
吳崇筠不願當官,只願作一個普通的學者,她始終保持了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尊重他人成果、不圖虛名的中華傳統美德。
1993年沉積學會(中國地質學會與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共同領導的二級學會)推薦吳崇筠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到上一級學會就沒了下文。1995年初中國石油學會(一級學會)又推薦吳崇筠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經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同意上報,但未當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The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 Center)的「國際名人辭典」(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及美國「95年人物」(Men of ྛ)都欲選列入吳崇筠,她鑒於他們要收費而拒絕。20世紀90年代,國家對有特殊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津貼,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上報她為有資格領取此津貼人之一。不久國家對早年歸國的留學生也給予補貼,院里讓她讓出位置,僅領早年歸國津貼,她完全同意。但以後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作為一種榮譽,在職稱(院士)評定、住房分配等方面有各種實際的好處,她卻從無怨言。
吳崇筠自回國後,從事的都是教書育人與基礎性科研工作。她自己說:40多年來,教書、帶研究生與培養年輕人占較大比重。做點實際工作與研究,也都是基礎性的,服務於油氣勘探的整體目標。我認為這是一個普通科技人員應盡的責任。「後來居上」與「青出於藍」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我能作為更多年輕人發展途徑中的一個台階,是心滿意足的。
吳崇筠淡泊名利,甘為墊腳石,但願祖國強盛,人民富裕,便是她最大的欣慰。
六、主要論著
[1]吳崇筠.沉積岩石學參考教材.北京:北京石油學院
[2]吳崇筠,等.沉積岩石學.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2
[3]吳崇筠,等.沉積岩.北京:燃料化學工業出版社,1977
[4]吳崇筠.判斷沉積相的古生物標志.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0
[5]吳崇筠譯.砂岩體油氣田地貌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2
[6]趙澄林,吳崇筠.油區岩相古地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7
[7]吳崇筠,薛叔浩,等.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英文版,1992)
[8]吳崇筠.談談生物礁.石油勘探與開發,1979(6):74~85
[9]吳崇筠.湖泊沉積相的劃分.石油勘探與開發,1981(2):1~10
[10]吳崇筠,劉寶珺,王德發,等.碎屑岩沉積相模式.石油學報,1981(4):1~10
[11]吳崇筠,裘亦楠,朱國華.暴風浪形成的丘狀交錯層理和窪狀交錯層理.石油勘探與開發,1983(4):77~80
[12]吳崇筠.構造湖盆三角洲與油氣分布.沉積學報,1983(1):5~26
[13]高延新,吳崇筠,龐增福,等.遼河盆地大凌河油層湖底扇沉積特徵.沉積學報,1985(4):83~93
[14]吳崇筠.沉積學進展.石油實驗地質,1986(1):1~7
[15]吳崇筠.湖盆砂體類型.沉積學報,1986(4):1~27
[16]吳崇筠,薛叔浩.我國油區碎屑岩沉積學研究現狀.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1988(2):81~82
⑽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這次地震具體的發生機制一開始主要是擠壓,到地震快結束時可能還有走滑的能量釋回放。
從大的方面來答說,汶川處於中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
中國地震局的專家認為,因為中國東部和西部的地質分布、地殼厚度、地殼運動速度差別很大,而這次地震發生在東部和西部變化差別最大的這個帶上,即南北地震帶——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都為地震密集帶。
這種背景下,陳學忠研究了四川地區的地震危險性,發現從歷史經驗性上看,以前四川地區7級以上強震發生之前幾年,周圍都有一個接近8級左右的大震發生,根據這種現象,然後往後推,昆侖山2001年已經發生了8.1級地震,如果這種規律延續的話,幾年之後四川地區就會發生這種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