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土斷

地理學土斷

發布時間: 2021-02-25 05:51:52

❶ 歷史問題 呀

南朝

東晉十六國之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在南方,雖然先後有劉宋、南齊、蕭梁和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59年。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3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歷3代4帝,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最終喪亡於隋朝之手。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歷史上把宋、齊、梁、陳這南方四朝稱之為南朝。
南朝的歷史是門閥士族由盛而衰的歷史,南朝的皇權比較強大,門閥士族社會地位雖然高貴,卻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隨著江南開發的不斷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漸上升,步入官僚行列,為皇帝所倚重。從梁陳之際開始,南方內地的土豪,也成為割據的一方勢力。

宋武帝劉裕原為東晉北府軍的將領,在桓玄之亂後掌握朝廷。他為了獲得聲望來篡晉,發動了兩次北伐,共收復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關中後被胡夏佔領)。之後劉裕殺晉安帝,改立晉恭帝。並在兩年後(420年)如同魏晉舊事篡位,建國南朝宋,東晉亡。南方進入「南北朝時期」。北方至440年由北魏統一後,方與南朝宋形成南北對峙。
宋武帝出身於軍旅,為人剛毅儉朴,稱帝後仍力行節儉,一時政風甚佳。但是他似乎不重視皇室教育,以至於所託非人,釀成巨變。他察覺當時世族權勢盛重,君主威權移墜,所以在朝政上重用寒族掌握機要,軍權重鎮則託付給宗室皇族。由於宗室掌握軍權及政區,因此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與宗室時常發生骨肉相殘的大屠殺。
宋武帝去世後由宋少帝繼立,因為嬉戲失德,被輔政大臣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所殺,改立宜都王義隆,是為宋文帝。他後來與北府名將檀道濟鏟除把持國政的徐羨之等人,至此政局穩定。宋文帝提倡節儉並澄清吏治,開創了「元嘉之治」。430年開始,宋文帝屢次北伐,但由於准備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錯誤指揮,以致「兵荒財單」,國力大減。名將檀道濟因軍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鏟除,又使南朝宋失去能與北魏制衡的大將。於是當北魏發生蓋吳起事時,南朝宋因內部矛盾,沒能即時北伐。到450年時,宋文帝再度北伐,初期取得較大戰果。450年秋末,魏軍全面反攻,甚至一度進抵長江北岸,但因水土不服,將士多染病而北還。南朝宋在此後,國力衰破,無力再舉。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殺,三子劉駿趁機率軍奪位,即宋孝武帝。他為人荒淫猜暴,姦淫其侄女,發生兩起宗室戰事,最後還屠廣陵城。當時民謠言道:「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即表示這段歷史。其子前廢帝繼立後又大殺宗室,後為湘東王劉彧所殺,是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殺宗室,使宋孝武帝的子孫盡亡。其子宋後廢帝繼立後政局動湯,履有叛變,將軍蕭道成漸漸掌握軍權。後廢帝去世後,蕭道成擁立宋順帝,獨攬朝政。在消滅政敵袁粲與沈攸之後,於478年篡位,建國南朝齊,史稱齊高帝,南朝宋亡。齊

齊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僅有23年。
齊高帝屬於蘭陵蕭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權貴鄙視。他的政風也如同宋初,為政節儉,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賾繼立,即齊武帝。齊武帝為政清明,與北魏無戰事,安民保境,史稱「永明之治」。當時皇帝利用典簽官作為耳目,來監察諸州政事及宗室諸王。齊武帝去世後,由皇太孫蕭昭業繼立,由蕭子良與蕭鸞輔政。然而齊帝奢侈荒戲,國政漸由蕭鸞掌握。蕭鸞有意篡位,殺齊帝後改立其弟蕭昭文,不久廢帝自立,是為齊明帝。齊明帝繼位後,利用典簽官大殺宗室諸王,高帝與武帝的子孫都被殺盡。齊明帝去世後由太子蕭寶卷繼立。他昏庸殘暴,殺害顧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鎮叛亂。亂事平定後,他又殺平亂有功的雍州刺史蕭懿。501年蕭懿之弟蕭衍宣布舉兵,在江陵立其弟寶融為帝,是為齊和帝。蕭衍在攻入建康後,齊帝寶卷被將軍王珍國所殺。在次年蕭衍篡位,建國南朝梁,史稱梁武帝,南朝齊亡。


梁武帝為蘭陵蕭氏的旁支,為人節儉,勤政愛民,使得梁朝前期開創盛事,國力勝過逐漸混亂的北魏。鑒於宋齊宗室的屠殺,梁武帝對其宗室十分寬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學問淵博,提倡學術發展,使得南朝梁教育發達,南朝的文化發展至極致。然而在梁武帝後期,他喜聽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捨身同泰寺。由於僧侶道士不用賦稅,以致近一半的戶口記名其下,國家財政蒙受重大損失。當時的宗室及官員貪財奢侈,沉陷在紙醉金迷中而不可自拔。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漢化運動後矛盾叢生,國力漸漸輸給南朝梁。至503年始,北魏與南朝梁會戰於淮南地區,最後昌義之、曹景宗、韋睿在鍾離之役大敗魏軍。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圍不出淮南地區。於516年壽陽之役擊潰魏軍後因損失過大暫停北伐,至十年後才奪下壽陽。
梁武帝喜用降將,以期不勞而獲。
北魏發生六鎮之亂時,梁武帝派陳慶之護送北魏北海王元顥北返繼位。當時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關中一帶平叛,陳慶之與元顥攻至洛陽,但因孤軍無援,魏軍主力又回師洛陽,最後失敗。
東西魏時期,東魏將侯景受東魏及西魏逼迫投奔南朝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東魏。但在梁軍戰敗後,梁武帝意圖送還侯景以求和。他得知後舉兵叛變,南攻建康,史稱侯景之亂。梁將蕭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之後各地雖有勤王之師,但皆觀望。侯景聞知勤王師後一度和談,但最後叛約並攻陷台城。建康淪陷後他屠殺江南世族,為南朝政治帶來毀滅性打擊。梁武帝最後餓死,侯景先後立殺梁簡文帝蕭綱及蕭棟,最後篡位,建國漢。但是侯景勢力僅在江東一帶,湖廣、四川一帶依舊由梁室掌控,只是各軍互相牽制,不願討伐。之後由廣州太守陳霸先率軍與湘東王繹派遣的王僧辯合進攻滅侯景。
湘東王繹於江陵繼位,為梁元帝。之後據守益州的武陵王紀稱帝並攻擊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紀後為西魏攻滅,益州亦被奪走。次年,蕭詧引西魏軍趁機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殺,西魏立他為魁儡,史稱西梁。
梁元帝被殺後,陳霸先與王僧辯立晉安王方智為帝,即梁敬帝。而後北齊迎蕭淵明南下,梁軍被擊敗,王僧辯屈事而迎立為梁帝。陳霸先於是率軍殺王僧辯,復立梁敬帝,之後陸續擊潰北齊南侵及王僧辯余黨,專政梁廷。最後於557年篡位,建國南朝陳,史稱陳武帝,南朝梁亡。


中國歷史上朝代名與皇帝之姓重合者,僅南朝陳一家。
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
陳武帝是吳興人,為南方吳人。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當時僑姓世族及吳姓世族皆因侯景之亂而受創,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許多地方勢力亦紛紛割據。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便註定是短命的。由於陳武帝無法盡數平定而采安撫的方式。
武帝死後其侄陳蒨繼位,即陳文帝。此時盤據兩湖的王琳叛變,聯合北齊、北周大軍東征建康。陳文帝先是擊潰王琳北齊聯軍,繼而封鎖巴丘,阻止北周順江東進。至此國勢方定。在位時期,他勵精圖治,復甦江南經濟,使南朝陳國勢強盛。
文帝去世後由太子伯宗繼位,即陳廢帝。不久,其叔安成王頊廢帝自立,即陳宣帝。當時北周意圖滅北齊,於是邀南朝陳共伐北齊。陳宣帝有意收復淮南於是同意,並於573年派吳明徹北伐,兩年後收復淮南。
陳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時為最廣。太建五年伐北齊,得和、南司、衡、巴、羅、定、揚、霍、合、江、西楚、東廣、淮、涇、南譙、東豫、光、建、譙、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僅恢復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復了淮北的部分州縣。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陳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當時北齊衰落,陳宣帝本能趁機攻滅,但他只想守成即可。而後北周趁機攻滅北齊,並在577年南征,陳軍慘敗,南朝陳岌岌可危。然而北周武帝突然去世,權臣楊堅准備篡位,北周遂無意南征。
楊堅在建立隋朝後陳宣帝去世,由太子叔寶繼位,即陳後主。他荒淫奢侈,國政大亂,朝政極度腐敗。當時官吏剝削嚴重,人民苦不堪言。隋軍在南方收成季節,火燒南方的田地,南朝陳國力大衰。
588年,隋文帝任楊廣為主將,發動南征。陳叔寶恃長江天險,照常歌舞。隔年,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與愛妃張麗華、孔貴人避入井中後被俘,南朝陳遂亡。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的歷史是門閥士族由盛而衰的歷史,南朝的皇權比較強大,門閥士族社會地位雖然高貴,卻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隨著江南開發的不斷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漸上升,步入官僚行列,為皇帝所倚重。從梁陳之際開始,南方內地的土豪,也成為割據的一方勢力。

北朝

北朝時期自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華北開始,至589年隋滅陳為止。經歷北魏、東魏西魏對峙、北齊北周對峙三個時期,並包括隋立國至滅陳時期。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
北魏興起與漢化運動
北魏於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於淝水之戰崩潰後,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復國,都盛樂,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經營下逐步壯大。拓跋珪與後燕交惡,發生多次戰爭,並在參合陂之戰擊潰燕軍。而後他率軍攻破後燕首都,遷都至平城。並在次年稱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殘忍,後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同年道武帝長子拓跋嗣平亂繼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燾繼位,即太武帝。他勵精圖治,國力大盛,並屢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脅後展開統一華北戰爭。在439年攻滅北涼精闢結束「五胡十六國時期」,與南朝宋對峙。北方至此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然而,還有後仇池,至443年方亡於北魏。
北魏雖國力鼎盛,但北有強敵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盧水胡人蓋吳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打擊佛教,成為三武滅佛之一。
太武帝統一華北後又滅西域五大強國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南朝宋,直逼瓜步,並揚言渡江。之後掠奪五萬戶北返,至此北朝軍力壓倒南朝,但軍力也大損。
太武帝於後期刑罰殘酷,最後被宦官宗愛所殺,宗愛之亂至文成帝時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後來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北魏孝文帝元宏
獻文帝執政時,被其母馮太後毒殺。馮太後改立獻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並把持朝政。馮太後猜忌多智且濫刑,但使國政平穩。孝文帝可能因為馮太後的關系而傾慕漢文化,認為鮮卑人應該要深入漢化。他為人英明好學,在親政後擴建首都平城為漢城。基於洛陽較平城繁華,地理位置控制全國,易發兵於江南,可擺脫保守派勢力,於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齊名義,率眾南遷洛陽。
北魏初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從5世紀下半期開始,其漢化趨勢加快,開創了北魏黃金時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遷都後在三年間展開漢化運動,例如全用漢官官制、禁胡服胡語、推廣教育、改姓氏(包括改拓拔氏為元氏)並同漢人世族通婚、禁止歸葬及度量衡采漢制,並頒詔宣布吸收漢族文化。孝文帝企圖通過限制自身文化,來達到與漢族融合的目的。
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然而,雖然南遷的鮮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質,但使得暮氣重重的鮮卑貴族趨向奢侈及文弱。而後孝文帝在多次南征南朝齊後皆無功而返。至於留在北方六鎮的鮮卑貴族由於不願南遷,逐漸不受洛陽朝廷重視而失勢,這使得北魏內部分裂成鮮卑化與漢化兩大集團,成為日後六鎮民變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圖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後廢太子並賜死。保守派穆泰、陸睿於平城擁王兵變,後被鎮壓,孝文帝還親自北巡安撫。孝文帝死後,北魏開始走入下坡。
六鎮民變與北魏分裂
499年孝文帝去世後由宣武帝繼任。他沉迷佛教,國政大亂,貴族競相奢侈。孝明帝繼任後,由胡太後執政。胡太後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懌並寵信元叉、劉騰。元劉二人因與清河王不合而叛變,並掌控朝政。劉騰去世後,到525年孝明帝與胡太後方平定亂黨。但胡太後依舊如故,並與孝明帝不合。而後北方發生六鎮民變,北魏走向滅亡之路。
早在北魏初年,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於陰山黃河一帶設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及懷荒等六鎮來拱衛首都。六鎮將領由鮮卑貴族擔任,將士多是鮮卑族或漢族的高門子弟。他們被視為「國之肺腑」,可隨時返京任職。但在遷都洛陽後,六鎮地位下降。由於仍保有鮮卑原始習性,被漢化的貴族歧視為「代北寒人」,將領升遷備受壓抑,心懷不滿。最後北方貴族與屯兵於523年發生六鎮民變,秦隴、關東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事。此事歷經三年方定,並形成許多軍閥。其中以鎮守晉陽的爾朱榮的勢力最大,他曾攻滅關東勢力最大的葛榮。
孝明帝意圖聯合爾朱榮對付胡太後,但被胡太後毒死。胡太後先後立孝明帝獨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釗為帝(即幼主)。同年爾朱榮以替孝明帝報仇為由,率軍攻佔洛陽,掌控朝政,史稱河陰事變。他在河陰將北魏幼主和胡太後沉入黃河溺斃,殺死大臣兩千餘人,改立孝庄帝,爾朱榮則於晉陽遙控朝政。孝庄帝憤為魁儡,於530年在爾朱榮晉見時親自殺掉。而後爾朱榮之子爾朱兆及從弟爾朱世隆擁長廣王元曄為帝,攻下洛陽後殺孝庄帝,改立節閔帝。同年軍閥高歡於信都擁元朗為帝,並在532年攻下洛陽後,改立孝武帝。
孝武帝為其所制,有意聯合關中鎮將賀拔岳對付高歡。高歡先發制人,於534年殺賀拔岳。孝武帝則任宇文泰代之,並與高歡決裂,投奔宇文泰。高歡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子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遷都鄴城。孝武帝西奔後不久被宇文泰所殺,改立南陽王寶炬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長安。北魏於534年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滅亡。
總括而言,孝文帝死後,由於部分守舊貴族和鮮卑武人的反對。北魏統治者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於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鎮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內戰。給中國歷史吹入融合新風的鮮卑族逐漸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連鮮卑族姓氏也煙消雲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願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廊中鐫刻出不可磨滅的豐碑,昭示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性進程。
北朝崇尚漢族文化,為後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東西魏對峙
東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後裔所繼承,實際上分別由高歡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數年後分別篡奪,形成北周與北齊的對峙。基本上東西魏為沿山西陝西的邊河黃河為界。由於東魏繼承北魏的國力較多,所以不論在軍力、經濟或文化上均勝過西魏,但東魏在多次進攻後皆失利,雙方的對峙至此已定。
高歡所控制的東魏,是由鮮卑化的六鎮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組成,高歡本身也是胡化漢人,使得在政治上較倚重鮮卑族。後來北齊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鮮卑習俗,提倡說鮮卑語及武事。高歡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夥伴,這些皆為後來的北齊打下堅固基礎。然而他戰術不及宇文泰,三次戰役屢敗。536年高歡率竇泰等人西征西魏,於潼關戰敗,竇泰自殺。隔年高歡趁關中大飢時率軍再度西征,於沙苑之役敗給軍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勢大定,戰場也轉向河東地區。546年高歡再率十萬大軍西征,於玉壁和西魏守將韋孝寬發生玉壁之役。最後高歡戰敗,死傷七萬餘人,隔年病死於晉陽。高歡死後,長子高澄繼之。他凶橫暴烈,姦淫大臣妻子,後被家奴刺死。高洋繼任後於550年廢殺東魏帝,並屠殺東魏皇室,東魏亡。他建國北齊,史稱北齊文宣帝。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國等將領協助下,有效地抵抗東魏的多次進攻,鞏固西魏局勢。當時西魏在經濟及文化不如南朝梁及東魏。他讓蘇綽等人改革,建立關中本位使胡漢將領同心協力、設置府兵制以建立職業軍人,維持尚武精神。這些皆使西魏國力強盛,也影響隋唐的政治制度與集團分布。宇文泰趁南朝梁於侯景之亂後諸王內斗之際,先後攻下蜀地及江陵,並立西梁為魁儡國。西魏帝後由廢帝、恭帝相繼繼立。556年宇文泰去世後,其侄宇文護專政。他於隔年廢西魏恭帝,建國北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覺為北周孝閔帝,西魏亡。
北周與北齊對峙
北齊繼承東魏版圖,於550年由齊文宣帝建國。齊文宣帝先後擊敗庫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屬匈奴族)等族,並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區。在經濟方面,農業、鹽鐵業、瓷器業都相當發達。北齊大致上同北魏,持續推行均田制。這些使得北齊的國力在初期均勝過北周及南朝陳。然而齊文宣帝在後期荒淫殘暴,並為了維護鮮卑貴族,屠殺漢人世族。他對人民的壓迫更重,使得北齊國勢衰落。齊廢帝繼立後,由其叔高演輔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殺帝,是為齊孝昭帝。齊孝昭帝在位期間,國力漸漸復元,還親征庫莫奚。但於兩年後去世,由其弟長廣王湛繼立,即齊武成帝。齊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齊國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後主高緯繼立。高緯同其父昏庸好色,國政混亂,還誅殺名將斛律光。之後北齊被南朝陳攻下淮南,並在577年亡於北周。
北周繼承西魏版圖,於556年由周孝閔帝立國,但朝政由堂兄宇文護掌握。周孝閔帝意圖聯合趙貴、獨孤信推翻宇文護。然而被其發現,趙及獨孤二人被殺,周孝閔帝於隔年先廢後殺。宇文護改立宇文毓為帝,即周明帝,但於560年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韜晦之計,在十二年後成功殺死宇文護,親掌朝政。周武帝為人英明雄偉,在他任內推動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國力更盛。577年周武帝東征昏庸混亂的北齊,於隔年攻克鄴城,北齊亡。周武帝統一華北後又獲得李德林等關東世族的歸附,聲勢浩大。他立即南征南朝陳,但於同年逝世,而後北周發生內亂,使得南朝陳得以維持下去。
隋朝建立與統一
楊堅為北周開國元勛楊忠之子,他的女兒為太子妃。578年周武帝去世後,由太子宇文贇繼立,即周宣帝。他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五位皇後並奪人妻子。他殺宗室功臣宇文憲並大撤諸王就國。這些皆為楊堅的篡位鋪好路。楊堅開始集結周廷文武諸臣,形成一股龐大的集團。周宣帝去世後,其子宇文闡繼位,即周靜帝,由外戚楊堅專政。尉遲迥、司馬消難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起兵反楊。楊堅得李德林策劃,以韋孝寬等人平定。581年楊堅篡位自立為帝,即隋文帝,建國隋,北周亡。587年隋文帝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發動隋滅陳之役,以楊廣為主將,同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發兵攻陳。隔年隋軍攻陷建康,南朝陳亡,中國再度統一。自永嘉風暴以來,中國分裂近三百年之久,至此「南北朝時期」結束,進入「隋朝」。歷經民族混成後的新漢族,不久即開創隋唐盛世,在世界史留下不朽的偉業。
[編輯本段]南北朝版圖疆域
南朝政區承襲東晉,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而僑州郡縣及雙頭州郡也因為土斷而變成一般州郡。自東漢末期實施的州郡縣三級制,到隋平南朝陳後改為州縣二級制而結束。南朝的州設刺史,郡設太守,只有丹陽郡因為是首都所在地而設尹。縣設令、長。自宋以後,令多於長。與郡同級的有王國和公國,設內史和相。還有特為習稱蠻民及僚族、俚族等少數民族設置左郡、左縣和僚郡、俚郡。例如有南陳左郡、東宕渠僚郡等。當時州郡縣有等級之分,大致上以距離首都遠近為品級高低之分,諸州佐吏則按州的等級設置官員。揚、荊二州還有「二陝」之稱呼。
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繼承東晉疆域,基本上為二十二州上下。河南地於太初四年(422年)之後逐漸被北魏並吞,改以淮水為界。南朝齊基本上同南朝宋為為二十二州上下,可是相繼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南朝梁時州郡設置和疆域變化很大,因北伐獲得淮北之地,一度達河南地。又開拓閩、越、平俚洞,破牂柯。到539年共有大小不一的一百零七個州。侯景之亂後,北齊佔領江北淮南之地,西魏佔領漢中巴蜀。西魏又受蕭詧之託,率軍奪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國西梁。南朝陳成立後國土不多,至569年開始陸續收復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並且一度奪下北周長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到陳末時受北周入侵使得國土減少,僅剩長江以南至交廣地區。
北朝政區承襲西晉與十六國,如同南朝一樣為州郡縣三級制。然而州轄區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級直接管理縣,使得郡級逐漸虛級化,到583年隋朝正式定為州縣兩級制。北魏也設有僑州郡縣和雙頭州郡(如南雍州),並將州郡縣按人口數分等級。為了防範新附或異姓叛變,於406年將各級行政長官分立三位,其中州刺史方面須一位為宗室。北魏原設有負責地方軍政的行台及管理數州軍事的都督。到北齊定為行台制,北周則為總管制,都是負責數個州郡軍事與行政的政區單位。北齊因為州轄區越分越細,於是設置行台兼管數州民政及軍事。西魏則改稱都督為總管,性質同北齊行台。北周時,總管一般兼任駐州刺史,並以所駐之州為名。北魏還特為鮮卑本族或其他民族(漢人除外)設置領民酋長來管理該族,地位只次於州刺史。又延續十六國政區,設有管理州境內其他民族的護軍。其地位等同郡守,至457年廢除。還有鎮戍制,於重要的軍事要地設鎮。鎮由鎮將管理,下置戍,由戍主管理。其中又以鞏固首都平城的六鎮最重要,至孝文帝遷都後勢微。六鎮民變後,北朝的鎮戍專管軍事,不再具政區性質。
北朝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今山西省北部)崛起,至439年統一華北而結束十六國時期。其屢次入侵南朝宋,佔領山東、河南與淮北地。又取南朝齊淮南地及南朝梁漢中、劍閣一帶。至此疆域北至漠南草原,西抵西域東部,東達遼西,南達江漢流域。在擴充領土期間,州郡多因時制宜,到487年開始整頓。到北魏孝明帝之後領土減少,州郡濫置。魏分東西後東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北齊建立後,開始整頓政區規劃,廢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縣。北齊江淮之地後被南朝陳佔領。西魏屢次攻佔南朝梁巴蜀之地與江漢之地。北周武帝滅北齊,取南朝陳江淮之地,領土大大擴充。到隋高祖開皇八年(588年)11月時南征南朝陳,開皇九年(589年)3月底統一南北。
[編輯本段]南北朝政治制度
南朝宋之後設有門下省,至此確定了三省制度。門下省負責獻計策和勸諫皇帝,參與機密之事,又成為大權掌握的機構。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後,官制模仿南朝,至唐代仍沿用。北周時按周禮,設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是隋唐之後六部體制的源頭。
[編輯本段]南北朝軍事制度
在南北朝時期,朝代常因為軍權流入權臣手中而更替。南朝的軍事制度大至延續兩晉兵制,然而世兵制衰落,所以以募兵制為主。北朝在軍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採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統一華北後逐漸成為世兵制。北朝後期出現府兵制,成為隋唐兵制的基礎。
南朝兵種以步兵和水軍為主,騎兵較少。兵源原本來自世兵制。但是因為戰爭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戶變為民戶,兵源趨於枯竭,於是改以募兵制為主。南朝軍隊區分為中軍(亦稱台軍)及外軍。中軍直屬中央,平時駐守京城,有事出征。在南朝宋時,宋武帝劉裕加強皇宮兵力,以圖扭轉東晉以來外強內弱的局面。然而,由於宗室自相殘殺而失敗,歷朝屢次有篡位之事發生。外軍則歸各地都督管制。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與中央抗衡。
北朝方面,北魏軍隊在初期以鮮卑騎兵為主力,其補給是由各部自行掠取。在統一華北過程中,漢族逐漸加入軍隊。當攻城戰增加後變為步、騎兵混合。之後步兵成為主力兵種。北魏統一華北後,軍隊分為中軍、鎮戍兵和州郡兵。中軍在平時守衛京城,有事則成為對外作戰的主力。鎮戍兵是為保衛邊防而設置的。鎮相當於州、戍相當於郡。初時僅設於北部邊境,後來擴展到南部邊境。州郡兵,是維持諸州治安的軍隊,有時也充作鎮戍兵或是隨軍出征。北魏後期也逐漸形成固定的兵戶。
東魏和北齊的軍隊主要由六鎮鎮民和洛陽的鮮卑兵所組成,在北齊時又編成「百保鮮卑」。另外,也選漢族勇士來防備邊界。西魏和北周受到鮮卑族傳統和漢文化的影響,於550年創立府兵制。該制度將遷至關中的六鎮軍民編成六軍,並設立八位柱國大將軍。西魏權臣宇文泰為最高統帥,西魏廣陵王元欣無實權,其他六個柱國則分領府兵,各督署2大將軍。北周時又擴增柱國人數,並將兵權集中在皇帝手中。府兵雖為主力,但仍有守衛京師的中軍、地方的鎮戍兵及州郡兵等其他軍隊。而且由於世家豪族勢力強大,大都擁有實力不弱的私兵。府兵制的特色為平時為民,戰時為兵,達到兵農合一的目標。後為隋唐兵制採用,並影響之後的歷代兵制。

❷ 東晉南朝的問題

我認為是不包括的!在回答問題之前得明確三個概念:
括戶:通過檢查戶口,將隱漏不報和逃亡人口搜括出來,遣送還鄉或就地入籍。又稱括客。這種清查浮客的活動,歷代均有。
檢籍:企圖清查偽冒士族, 增加財政收入,因各級官吏作弊, 使窮人深受其害.
而土斷:東晉、南朝整理戶籍及調整地方行政區劃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劃定州、郡、縣領域,居民按實際居住地編定戶籍,故稱土斷。
是針對當時僑人和僑州郡而實行的政策。

❸ 董潔何潤東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給他倆配音的都是誰

都是配音的

何潤東的配音是 謝天添
董潔的配音是 馮駿驊

❹ 急求!!魏晉南北朝包括西蜀、東吳和十六國嗎

1992年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可觀。9月,在陝西師大舉行了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
第四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百餘位中外學者就本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文化等問題進行
討論,提交論文90餘篇。出版的專著有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學出版社)、余鵬飛《三國經濟史》(河南大學出版社)、杜士鐸主編《北魏史》(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論文集有南陽諸葛亮研究會編輯的《諸葛亮躬耕地新探》(社會科學出版社)。此外,見諸報刊的學術論文數量達200餘篇,覆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軍事戰爭、思想文化、社會生活、民族等領域。現就將學術論文的研究情況做一簡述:
一、政治史研究
田余慶《孫吳建國的道路》(《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從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入手,指出三國之中,東吳建國最晚的原因在於孫氏起自孤微,在江東沒有強大勢力,孫策是袁術舊部,江東大族對袁術舊恨甚深,因此對孫策霸有江東難以接受。孫氏兄弟經歷了憑借淮泗武力打擊吳會英豪,仰仗張昭、周瑜籠絡外來人士,才保全了江東統治,繼而採取對會稽虞、魏等族既使用、又防制,並借重顧雍、陸遜疏通與江東大族的關系,廣泛吸收江東人士參政的過程,完成了孫吳政權江東地域化的進程,才終於建國。在此過程中,江東大族也經歷了敵視、觀望、嘗試合作和竭誠結合的轉變。該文還進一步分析了東晉建國比東吳順利的原因,指出,在民族矛盾尖銳之際,司馬氏的名份地位具有很大的優勢,晉末僑姓土族的從政能力及社會威望又遠高於孫氏兄弟最初依賴的淮泗集團,所以江東大族沒有理由也無力抗拒,只有臣服。吳鉒鉒《豪門政治在南方的移植——王導的「憒憒之政」》(《福建師大學報》1992年第2期)認為,王導「綏靖南北,清靜為政」的治國方針,實際上是西晉豪門政治——「憒憒之政」的延續,東晉之國不能僅歸功於王導的「憒憒之政」,廣大人民群眾在民族矛盾的驅使下的一致支持以及祖逖、桓溫、陶侃、謝玄等才智之士的努力也當在其中。何德章《北魏國號與正統問題》(《歷史研究》1992年第3期)一文揭示了漢族士人從以晉室為正統到以拓跋魏為正統,對少數民族政權則經歷了由歧視到認同,由不合作到積極參與的過程。與此同時,拓跋政權自登國元年至天興元年的12年間,在國號上也始終存在「代」、「魏」之爭,最終才定國號為「魏」;其都城建築模仿鄴城、儀定五行從曹魏土德都是為了表明自己是曹魏法統的繼承者。其後,拓跋燾統治時期的改革,又使北魏向漢族傳統王朝邁進了一步,孝文帝的全面漢化政策,終於把北魏改造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漢族政權,北魏政權也隨之被漢族人士完全接受,視為正統。張金龍《高肇專權與北魏宣武帝統治時期集團內部矛盾》(《蘭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認為,高肇專權對宣武帝一朝政局有重要影響,是君主信任和高肇具有專職宰相權力的結果,是孝文帝改革後漢族官僚的力量首次超過鮮卑貴族、尤其是宗室貴族力量的反映。對國家政令的決策和執行沒有多大消極影響,主要是影響了統治集團力量的變化。
薛軍力《州的地方化與曹魏時期中央與地方關系》(《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一文,以刺史地方化為突破口,研究了曹魏時期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兩漢以來,州刺史只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監察官;東漢末才演化為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地方大員;曹魏時,刺史掌一州大權,對穩定地方統治起有重要作用。為強化對地方的控制,曹魏重視刺史人選,並輔以各種監察措施,約束刺史權力過於膨脹,基本上達到了目的。田昌五、馬志冰《論十六國時代塢堡壘壁組織的構成》(《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指出,往昔認為塢堡壘壁是以宗族鄉黨為基礎,塢堡主是由東漢至魏晉地方大族中孕育出來的看法值得商討。指出十六國時期的塢堡組織有少數民族和漢族居民兩種,後者又分流民或乞活與當地居民兩種。少數民族塢堡大多以部落組織形式為基礎,其中匈奴胡人與氐、羌的部落組織形式又有不同。漢族塢堡主要由流民建立,塢堡主有流民、乞活帥,還有一些地方大族,身份相當復雜,當時的北中國可分為三個地區:匈奴胡人為主的並州地區,氐羌為主的關隴地區,民族關系比較復雜的關東地區。受各自塢堡組織的影響,這些地區的社會結構也不同程度地發生了一些變化。
政治制度研究主要包括封爵、監察和考課等。高敏《孫吳封爵制的創始年代略考》(《許
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2期)一文考證了孫吳的封爵制,認為這一制度開始於建安二十四年末及建安二十五年之間,在孫權稱吳王、改元黃武時正式確立;孫權稱帝、改元黃龍元年時達到高潮。它的創立與奉邑制的停止在時間上前後相繼,反映了其間的內在聯系。李小滄
《曹魏時期監察徹度的形成與特徵》(《南開學報》1992年第3期)指出,曹魏監察制度旨在改革兩漢舊制,加強吏治。它的形成可分為曹魏草創、曹丕定製兩個階段,具有四方面特徵:御史台成為獨立機構;監察系統呈多重結構;皇帝保留、控制部分監察權;中央與地方的上下控制失調。該制度表明皇權相對衰落、權臣權力膨脹。余世明《東魏、北齊的監察制度》(《貴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認為,東魏、北齊的監察制度確立的「寺署台案」制衡機制,起到整頓吏治、肅清弊端、澄清吏治的積極作用,較前代趨於完善、健全,開唐代「三司推事」制之先河。但受「家國一體」封建意識影響,使這一制度成為統治集團權力紛爭的工具。楊普羅《北魏官吏考課制度述略》(《甘肅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認為,北魏官吏的考課始於道武帝時期,完善於孝文帝改革時期,到北魏末期漸於廢弛。按程序考課分為內考、外考兩種,由尚書主持。考第劃分嚴格,一般據此賞罰官吏。
二、社會經濟史研究
土地制度方面,蔣福亞《東晉南朝的大土地所有制》(《江海學刊》1992年第2期)、《東晉南朝的佔山護澤》(《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4期)兩篇文章頗有新意,前文不同意目前較為流行的土地買賣是東晉南朝時期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的觀點。認為在當時,靠購買土地不可能形成大地產,佔山護澤、憑恃私人武裝或權勢侵凌百姓、巧取豪奪才是同一時期大土地所有制發展的主要渠道,土地買賣充其量只是補充手段。後文指出,佔山護澤是在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人口大幅度增長,開辟山林川澤有利可圖的產物,東晉南朝正具備了這些條件。三吳地區所以成為此時佔山護澤最瘋狂的地區,是由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政治及階級斗爭的形勢、僑姓與吳姓士族的力量對比等因素決定的。東晉南朝的佔山護澤,可以大明年間的佔山法劃分為兩個階段。佔山法旨在限制,積極性是提出了墾辟的要求,此時掠奪自然富源是佔山護澤的主流,故不能過高估價其對南方經濟開發的作用。「占」、「請」、「求」等名義是將山林川澤據為己有的代名詞,「借」則只是擁有使用權。佔山護澤是否違法,太守擁有裁決權。
區域經濟研究,有萬繩楠《江東僑郡縣的建立與經濟的開發》(《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許輝《論六朝時期長江流域經濟的整體開發》(《江海學刊》1992年第4期)、陳長琦《六朝廣東發展的考古觀察》(《廣東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等。萬文在對西起蕪湖、東至無錫的僑郡僑戶進行數量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僑民對開發淮南、建康、南東海、晉陵等地區功不可沒,以至內地一些地區也受其影響。作者還就「土斷」提出新釋:正其鄉土與斷其白籍。許文則以長江流域的巴蜀、江漢、三吳三個經濟區為視角,對其歷史沿革和發展狀況進行論述。指出六朝時期的長江流域在經濟開發上具有范圍不斷擴大並向縱深發展,並且開始形成一個整體的特點。陳文力主糾正視六朝廣東為落後地區的觀點。作者運用考古材料,分別考察了農業經濟、手工業生產以及海外交往,進而論證除手工業與中原和江東地區有差距外,其它兩方面的發展均不遜色,這一發展得益於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另外,還有黎虎的《北魏前期的狩獵經濟》(《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該文認為拓跋魏的社會經濟呈現遞進性:早期拓跋部的經濟是畜牧——狩獵經濟;北魏建立後,狩獵經濟與農業、畜牧業經濟並存,但已退居次要地位;孝文帝以後,狩獵經濟基本消失於社會生活中。
陳海新《論西晉末期汾涑地區的居民與經濟》(《山西師大學報》1992午第2期)和陸慶夫《十六國時期五涼地區的人口遷徙》(《蘭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均就人口流動與經濟的關系發表看法。陳文以西晉末期的汾涑地區為例,指出這一地區的農業人口大量流亡,以畜牧業經濟為主的匈奴、羌、氐等少數民族進入,使居民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經濟生活也從原來的農業區變為半農半牧區。陸文則以五涼地區的人口流動為研究對象,提出內地流民和塞北民族的遷入,不僅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經濟開發,對五涼文化的繁榮和民族融合也起到作用。
絲路貿易方面,張榮芳《論漢晉時期樓蘭(鄯善)王國的絲路貿易》(《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1期)根據佉盧文書等文獻資料,考證漢晉時期的鄯善王國扼絲路南道咽喉。其與中原王朝的貿易得到雙方政府的鼓勵。從事貿易的人成份復雜,既有往來使者、自由商人,也有管轄西域的政府官員。貿易以實物交換為主,貨幣交換為輔。錢伯泉《從〈高昌內藏奏得稱價錢帳〉看麹氏王朝時期絲綢之路的商人和商品》(《西北史地》1992年第3期)主要依據吐魯番出土的四件有關價錢的文書,對絲路中段的貿易狀況進行概述: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有粟特九姓胡商、西來的漢商、西域各國各族的商人,其中男女均有;金銀、香料、生絲等西方名貴特產為主要貨物,貿易多為中轉型,波斯銀幣為通用貨幣;各國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經濟收入歸王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自然災害較秦漢、隋唐都為嚴重。李丙寅《略論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環境保護》(《史學月刊》1992年第1期)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進行分析:受長期戰亂的影響,國家分裂,即使建立了虞衡等環保機構、頒布了環境保護的法令,卻很難執行。文章也同時肯定這一時期在農業生態習性的考察、利用,對物種遺傳變異的認識上均比前代有所提高,水利設施也有所增加。
三、軍事戰爭史
軍事制度方面,薛軍力《魏晉時期都督制的建立與職能轉變》(《天津師大學報》1992年第4期)意在闡釋於漢魏之交建立的都督制,在維護西晉統一時起到一定作用;但與此同時,都督的職能已發生變化,到八王之亂前,都督已基本擺脫中央控制,成為凌駕地方各州之上的地方割據力量。高敏《西晉時期兵戶制考略》(《歷史研究》1992年第6期)指出,西晉兵戶制源於曹魏士家制,所以具有典型世兵制的一切特徵。但是兵戶休假制度、家屬從軍大致開始實行於魏末晉初。在連年戰爭、世家大族對兵戶的強占等影響下,兵戶制發生嚴重危機,西晉政府乃採取逼良、募兵、發奴隸僮客為兵的措施補充兵源,才使兵戶製得以維持。作者另一篇論文《十六國前秦、後秦時期的「護軍」制》(《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認為在前秦和後秦,「護軍」制既是軍職名稱,也是地方長官名稱。護軍兼有軍、政兩權,擁有實際領地,是為統治少數民族而設置的機構,貫徹胡漢分治的原則。
吳蜀荊州之爭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事件。其中的曲直是非,至今莫衷一是。朱紹候《「借
荊州」淺議》(《許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5期)和張兆凱《論吳蜀荊州之爭》(《求索》1992
年第5期)二文,均對荊州為吳國疆域這一觀點提出異議。朱文認為,荊州原來就不是吳國的疆域,所以劉備「借荊州」之說不能成立,但劉備又確曾向孫權借過荊州幾郡。張文則進一步分析了吳蜀荊州之爭對當時魏、蜀、吳三家的影響:吳國雖然取得勝利,但並非真正的贏家。蜀國受到打擊後,力量削弱,使三國鼎立的局面消失,為曹魏滅蜀、平吳、統一中國提供便利。譚良嘯《論三國初期的荊州爭奪戰》(《成都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通過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以及荊州自身的地理位置,說明荊州之爭,吳勝蜀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就具體戰例進行探討的有關治中《論曹操平定關隴的奠基戰役——潼關之戰》(《西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和楊德炳《失街亭斬馬謖與蜀軍的戰鬥力》(《武漢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關文認為,關隴之戰對曹魏和西蜀政局有重要影響:曹操平定關隴,進而統一北方,加強了曹魏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使蜀國的北伐屢屢受挫,並且為司馬氏統一全國,滅蜀創造條件。楊文認為,馬謖「違亮節度」、「依阻南山,不據下城」等並非街亭兵敗的真正原因,蜀軍素質不高、戰鬥力不強,才是街亭兵敗及這次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即使馬謖有罪,也只應承擔一半,罪不致死;諸葛亮本人亦應承擔一半責任。諸葛亮斬馬謖是出於當時政治及形勢的需要,因此不能把他視為「明法」的楷模。
關於赤壁古戰場今地的討論仍在繼續。朱靖華《黃州赤壁與古戰場地理環境吻合》(《中國地名》1992年第2期)和王琳祥《赤壁戰地辨析——與萬繩楠先生商榷》(《安徽師大學報》1992年第4期)兩篇文章都認為,武昌赤壁說和蒲圻赤壁說都不能成立,而位於今長江南岸的黃州才是古赤壁戰地。
四、思想文化史研究
宗教方面。楊輝坤《漢晉之際佛教發展的思想基礎》(《四川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指出,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的傳統思想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既調和傳統儒學,也融進當時流行的玄學,逐步成為中國化的佛教。藍勇《魏晉南北朝隋唐佛教傳播與「西南絲路」》(《西南師大學報》1992年第2期)考證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路線之一,就是由位於我國西南邊疆雲貴川地區的西南絲綢之路進入內陸,再向四周播散。鄭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宣佛小說》(《文史哲》1992年第2期),認為當時佛教題材的小說創作與宣揚佛教、回擊反佛派的攻擊有關。創作的成功與失敗為後世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奠定基礎,並且提供了經驗教訓。
關於玄學問題的研究,張運華《荊州之學與魏晉玄學》(《湘潭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通過荊州之學的形成、特點的闡述,對比了玄學的領袖人物王弼的治學內容、特點,提出荊州之學是魏晉玄學的重要淵源的觀點。楊珍生、劉龍伏《玄學人生與世俗人生——魏晉與文藝復興時期人生觀比較》(《江漢論壇》1992年第10期)運用比較方法,得出魏晉時期的玄學人生,是一種消極處世的人生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世俗人生觀是努力進取,追逐功利的人生觀的結論。吳代芳《個體意識的崛起和社會諸矛盾的演變》(《大慶師專學報》1992年第3期)一文,對魏晉時期的人們性格進行透析:試圖打破傳統禮教的束縛,追求思想解放,充分認識自我的個體意識迅速崛起,並成為當時人們性格的主旋律。孔定芳《論東晉南朝文化精神對儒家理想的叛離:兼論東晉南朝的文化特色》(《華中師大學報》1992年第1期)認為,東晉南朝的文化精神已與儒家思想尊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截然不同。這一時期的人看重個體,輕視功利;適意自然,淡泊塵世,有較強烈的幻滅意識。這種文化取向為後世文化思想的發展增添了新的生機。
五、社會生活史研究
社會風氣方面,郝春文《論東晉南朝時期的佛教結社》(《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認為,佛教迅速向世俗社會滲透的途徑之一就是佛教結社。文章考察了單純從事造像、造塔等一次性活動的結社,和在造像之外從事其它佛教結社的這兩種結社,指出佛教結社已非單純的宗教活動,它受當時政治形勢、經濟發展的影響,與統治者的好惡密切相關。這時的「社」、「邑」有別,佛教的中國化尚未完成,還無力改造中國傳統的社會團體。謝寶富《兩晉南朝隱土成因及其他》(《安慶師專學報》1992年第3期)認為,兩晉士人消極遁世,隱居山林的現象與當時社會環境有關。西晉隱士主要是為了逃避戰禍。隱居之後消極待命,寄神陰陽五行之術以占卜未來;東晉南朝的隱土則多受社會風氣熏陶,他們隱居之後主要從事研習經書等活動,帶有弘揚文化的性質。王永平《論東晉上流社會的享樂風尚》(《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3期)指出,東晉統治階層以門閥制度做庇護傘,土地與財富的集中為經濟後盾,大肆縱情享樂,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奢侈性消費急劇膨脹,破壞了社會經濟的正常進行。士族階層喪失治國能力,封建政府的行政效能下降。文章還指出,這種享樂之風是對儒家思想謹奉的克己主義的強烈沖擊。
婚姻方面,施光明《從〈魏書〉所記鮮卑拓跋部婚姻關系研究》(《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認為鮮卑拓跋部的婚姻分兩個時期:北魏前期,拓跋貴族的婚配范圍限於本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後期則多為漢族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拓跋鮮卑的封建化。楊銘《氐族的姓氏與婚姻》(《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指出,氐族盛行的族內婚,在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浪潮中受到沖擊,並走向瓦解。其婚姻形態轉向族外婚,逐漸與漢、羌等族通婚。此外,王大良《從北魏刁遵墓誌看南北朝世族婚姻》(《北朝研究》1992年第2期)從研究個案入手,發現渤海刁氏家族的婚姻對象主要是當時的北方世家大族。由此說明婚姻已成為世族之間維持、保護世襲特權的工具,成為政治交易,經濟聯衡的紐帶。
六、人物研究
李憑《北魏道武帝早年經歷考》(《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1期)主要考證了道武帝早年(6~15歲)的活動。前秦滅代後,道武帝年僅6歲,隨同祖父什翼犍被執送長安。後又被貶至蜀地,輾轉長安、中山等地。其間耳濡目染漢族先進文化和各民族的交往,為以後拓跋社會的封建化和漢化打下良好的基礎。陳偉強《從劉宋王朝和謝氏家族的關系看謝靈運的玫治悲劇》(《北京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認為,劉宋政權與謝氏家族的矛盾以及謝靈運政治對抗,導致了他悲劇性的命運,成為政治漩渦的犧牲品。此外,還有孔毅《論正紿名七傅嘏》(《許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3期)、張德鵬《曹操的政治性格略記》(《江漢論壇》1992年第11期)等文章,在此就不一一介紹。

❺ 南北朝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1、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字木末,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鮮卑族。 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 ,道武帝拓跋珪長子,母為宣穆皇後劉氏,太武帝拓跋燾之父。

登國七年(392年),拓跋嗣生於雲中宮。聰明睿智,寬厚弘毅。天興六年(403年),拜為相國、車騎大將軍,封為齊王。 天賜六年,冊立為太子。得知生母賜死後,悲傷不已,遊行出宮。

2、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為明元密皇後杜氏。

拓跋燾自幼聰明大度,應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登基,年號始光。心懷「廓定四表,混一戎華」之志。親自率軍征戰,周旋於險境。

3、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遷都洛陽後改名元宏,河南洛陽人,獻文帝拓跋弘長子,母為李夫人,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後撫養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後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

4、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劉裕自幼家貧,初為北府軍將領。自隆安三年(399年)後,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

5、宋文帝劉義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字車兒,彭城綏輿里(今安徽蕭縣)人。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453年在位),宋武帝劉裕第三子,宋少帝劉義符之弟,母為文章太後胡道安。

初封宜都王,歷任前將軍、鎮西將軍等職,元嘉元年(424年)即位,在位三十年,年號「元嘉」。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

❻ 如何學習中國歷史地理文檔

一、了解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性質和歸屬
什麼是歷史地理學,我們認為現代歷史地理學應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及與人類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的科學。
長期以來,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歸屬問題爭論較大,歸納起來有四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輔助學科。這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主要是探討歷史上州縣興廢和疆域變遷,進而為歷史學的研究提供輔助,為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提供空間的定位。故在很長時期內,人們一直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在全國高校歷史系的教學中,中國歷史地理學在一些學校是作為專業必修的基礎課,一些作為專業選修課。
一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即地理學的一門輔助學科。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為,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是與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復原過去的地理環境,進而闡明當前的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為當代地理學服務。這種說法成為目前歷史地理學界的主流觀點。
一種說法是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與地理學的一門交叉學科。由於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理學,而研究時間、資料和方法又多是歷史學的,認為歷史地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新學科。歷史上便有所謂「史地不分家」之說,一不了解歷史地理學的人,往往還認為是中學的歷課與地理課的簡單重合。
當然,隨著歷史地理學學科的發展,已經有些學者感到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相對獨立的、綜的科學。其實早在20 世紀60年代中國已經有人感到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獨立的學科。20 世紀 9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公開認為歷史地理學應將社會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作為最重要的研究內容,提出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獨立的綜合的學科。
不管學科歸屬怎樣,中國歷史地理學目前在歷史教學中受到的關注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這體現了中國歷史地理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的重要。
現代歷史地理學是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及與人類和人類社會關系的科學,歷史上的人地關系是這門學科的核心。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學科特色主要是盡全時空和人地互動,這應成為我們學習歷史地理學最終應樹立的理念。要達到這個境界,則首先要對一些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和認識,這是我們歷史專業的中國歷史地理課教學所要達到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中國歷史地理的基本內容
歷史地理學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各方面要求掌握和理解的內容和重點並不完全一樣。
歷史自然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基本背景,是承載歷史人文地理各種景觀的舞台。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了解歷史自然地理知識,是了解人類產生以來人類環境變化及與人類關系的關鍵,也是進一步學習歷史人文地理的基礎。在歷史自然地理中,歷史氣候的變化影響著水文、植被、土壤、海岸等方面的發展趨勢,故歷史氣候變化的學習應是歷史自然地理學習中最重要的內容。從學習這個角度上講,我們需要了解近五千年來中國氣候冷暖的周期性變化規律,並對這種周期性氣候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有一定的認識。如果從研究的角度來說,則還需了解這些周期性變化的主要特徵、產生變化的自然和社會原因,怎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從考古學、物候學、文獻學、現代觀測資料來復原過去氣候的方法。植物生長特性和周期、年輪判讀法、動物的生長特性、海平面的升降、雪線的升降、冰川的變化等方面的知識對學習歷史氣候地理用處十分大。如果從更高的要求出發,學習怎樣復原過去的森林覆蓋率、河流徑流量、土壤肥力變化、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歷史人文地理是我們學習歷史地理的主要內容,我們如果將歷史地理學作為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來看,學習歷史地理學的這部分內容就是為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歷史發展服務的。
歷史政區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最傳統的部分,學習者應完全掌握實行郡縣制以來這兩千多年來中國行政區劃的基本變化規律,並初步了解這種變化與中國傳統社會的關系。進一步研究,則應從行政區劃與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面來考慮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並對現實行政區劃的實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像秦漢時期的郡縣制、監察州、道、都護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僑置郡縣、土斷、雙頭州郡,唐宋時期的道路制、都督府、羈縻州、市鎮、軍、監、頭下軍州和元代以來的行省、道、市等有特別意義的行政區劃變化都應是重點了解的。
中國歷史疆域地理主要是分析近五千年來,在東亞地區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地域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的疆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歷史疆域史不應僅是幾個中原核心王朝的疆域變遷史,而應是活動在這個時空內的所有民族和政權的疆域變遷史。歷史疆域地理的學習重點應是近代中國疆域的變遷史,西北和東北疆土的喪失、外蒙古的喪失、南海諸島的爭端、中印和中越邊界的變化等都是十分敏感而重要的內容。
歷史經濟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學習中內容最多的部分,廣義的歷史經濟地理應包括經濟區域的演變、農牧分布線的推移、農業植物的嬗變、手工業分布、交通通道的變遷、城鎮的分布、人口的分布變遷等內容。傳統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經濟的發達程度左右著整個經濟的水平,故在學習中要特別注意。以農業為核心的經濟區域地位的升降應是歷史經濟地理學習的重點,其中唐宋之際中國經濟中心的東移南遷的過程及其原因,應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在學習這個問題時,要充分利用歷史地理從人地關系思考問題的優點,除充分考慮社會的因素外,更要十分重視自然因素,特別是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環境變化的因素。同時,從技術層面分析,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個新的學習角度,如漢、宋、明清三次農作物的引進對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歷史交通地理在古代承載著主要的信息傳遞功能,各歷史時期的主要交通通道也應成為學習的重點。如歷史上的直道、馳道、西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隋唐和元明清的大運河,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與交通有關的是城市的分布變遷,城市分布變遷與經濟區域重心的發展變化關系十分大,故歷代重要的都城位置變化和重要的經濟都市分布變化也是歷史城市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 歷史人口地理在傳統社會里也可以包括在歷史經濟地理中,因在傳統社會里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當然,由於歷史人口發展的重要性,我們也可以單獨分出來學習和研究。
歷史人口地理與人口史的學習方法和側重有所不同,相比而言,歷史人口地理的學習更應看重歷史人口的地理密度變化。在歷史人口地理學習中,人口流動產生的移民現象也是一個學習的重點。與移民史不同的是,移民地理的研究更重視人口移動造成的人口和經濟要素的空間變動及其原因和影響,特別是造成資源與產業配置的變化,尤為重要。一些重要的歷史移民事件,如歷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唐末波動、靖康之亂等事件造成的北方民族南遷,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四川、闖關東、走西口、跑口外、走台灣,都是應重點掌握的典型,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較大影響的事件。
歷史文化地理的學習應重點掌握歷史人才和學校書院分布的變遷,這是與中國經濟文化分布的東移南遷關系十分密切的。至於文化地理的其他部分由於目前在歷史地理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對於它的學習還需更多地本著從探索角度來分析一些問題。
三、熟悉有關中國歷史地理的著作
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國歷史地理,閱讀一些中國歷史地理書籍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青年出版社在 1981年出版了一本 《中國古代史常識·歷史地理部分》,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是我們學習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一本入門書籍。1985 年以來,先後出版了 11 部中國歷史地理的通論性專著和教材,即王育民的 《中國歷史地理》、馬正林的 《中國歷史地理簡論》、張步天的《中國歷史地理》、鄒逸麟的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史念海的《中國歷史地理綱要》、陳昌遠的《中國歷史地理簡編》、韓賓娜等的 《中國歷史地理》、陳代光的《中國歷史地理》、張全明等的《中國歷史地理論綱》、李恩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耿占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今年,我編著的 《中國歷史地理學》教材和主編的 《中國歷史地理》教材也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些專著和教材都是我們初步了解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讀物。如果需要進一步的學習,自然地理方面可參閱中國科學院編著的 《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人文地理方面可參閱鄒逸麟主編的《中國人文地理·歷史人文地理》一書。歷史地理的學習中閱覽歷史地圖是十分必要的,這方面可以參考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全書共 %冊,主要是歷代政區和疆域圖。如果在學習的同時有探索的興趣,可以先了解研究現狀,可參考杜喻等主編的 《中國歷史地理學論著索引》和華林甫編著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兩書,並可閱覽《歷史地理》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兩個專業刊物。在此基礎上,再閱讀有關歷史地理的重要歷史文獻。
四、學習歷史地理學應注意的問題
由於歷史地理學特殊的學科特點,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 現代歷史地理學涉及學科知識眾多,主要涉及歷史學、地理學、地質學、生物學、考古學、物候學、統計學、人類學等學科,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了解有關知識和技能,在探索中學習,不斷向其他學科的同事學習,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文獻。
2.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核心是人地互動和盡全時空,這樣,對地理學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樹立空間觀念對每個學習歷史地理學的初學者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3. 現代歷史地理學由於其研究方向越來越向統計計量發展,故對歷史地理學的學習更應樹立數量觀念,如人口的地理密度、氣候的溫度波動、植被覆蓋率、生產的產量、墾殖指數、江河的徑流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數字統計。在學習中要善於將難以量化的因子量化並進行比較,是歷史地理在思維方式上的優勢。
4.由於歷史地理學特殊的學科特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成為學習和研究歷史地理學的座右銘。對於剛開始學習和研究歷史地理學的學生來說,樹立和培養熱愛自然,走向野外的志向尤為重要。一方面我們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自然和社會的變化,一方面要求我們有一種探險獻身的吃苦精神。
5. 歷史地理學涉及的歷史文獻比其他歷史學分支的文獻更廣泛,因為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現象都是以一定的空間為背景和舞台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習和研究者不僅只利用正史、會典、會要、實錄等史籍,還需要廣泛地涉獵各種野史筆記、詩文集、地理志和各類雜著,盡全一切空間資料,也就是對歷史上的重要歷史地理文獻應盡可能涉獵到,如各代的地理總志、正史的地理志等是必讀之書。當前由於二十五史和四庫全書都有了可供檢索的光碟,故對這方面的資料應充分運用,但需與原始版本核對比較,以防出錯。
現代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正在發展的學科,我們應以一種發展的和探索的眼光來學習這門課程。一方面由於對其生疏,我們首先要掌握相關的歷史地理名詞,熟悉一些重要的概念,一方面我們在學習中應積極發揮主動性,使這門學科在學習和研究中日趨完善。

❼ 怎樣學習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習地理學需要掌握哪些要點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