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土壤地理學前後對知識的認知
① 土壤地理學問題
潛育化過程:土壤長期積水,並存在易分解的有機物,土壤長期處於還原狀態,鐵內、錳呈低價態,使土體形容成一層青色或青黑色的潛育層的過程。主要存在排水不良的水稻土中
瀦育化過程:淹水土壤落干時,鐵、錳氧化為高價態,形成有銹斑、銹紋、結核、紅色膠膜的瀦育層的過程。主要存在排水良好的水稻土中。
聯系是都是在水田中產生的。
② 土壤地理學 案例分析
土壤地理學是研究土壤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是土壤學和自然地理學之內間的邊緣容學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變、分類和分布,為評價、改良、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發展農、林、牧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土壤是覆蓋在地球陸地表面上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層。土壤不僅具有自己發生發展的歷史,而且是一個從形態、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質實體,它被看作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自然體。
③ 什麼是土壤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發展的國際和現狀
土壤地理學是研究土壤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是土壤學和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變、分類和分布,為評價、改良、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發展農、林、牧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土壤是覆蓋在地球陸地表面上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層。土壤不僅具有自己發生發展的歷史,而且是一個從形態、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質實體,它被看作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自然體。
土壤地理學今後的發展,將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①在方法論方面,將更加重視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的結合,注意用生態學觀點研究土壤地理學;
②在研究內容方面,重視土壤學與地理學及其他有關學科的聯系和滲透;
③在具體方法方面,將向指標化、數值化發展;
④土壤制圖和土壤理化分析方面,將向簡便、快速、准確的方向發展。
土壤地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時間還不長,但它在國民經濟和科學發展中,已顯示出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和生產的發展,必將對土壤地理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後,要很好掌握研究方向,推動土壤地理學的發展。
(一)圍繞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發展
土壤是可以再利用的自然資源,在合理開發利用下,保持其良性的生態平衡,是人類世代生存的依託。因此,土壤地理學應該把本身的理論和技術,運用在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壤資源這一關繫到國計民生的主題上,以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這里很重要的就是人與土壤資源的關系問題。據測算,到2000年世界人口達61億時,糧食應凈增6億噸,即需在現有耕地15億公頃基礎上擴墾耕地2億公頃。對此,聯合國糧農組織及教科文組織通過對世界陸地生態圖、世界土壤資源圖及世界土壤憲章等項研究,規定了土地資源開墾和保持與改善環境等國際政策;國際地圈計劃(IGBP)也提出影響生態環境的土壤資源在自然條件及人為條件下的變化。這些情況說明,當前國際上對土壤資源及生態環境的研究給予了充分重視。中國人口增長與糧食生產的矛盾也很突出。到2000年,人口若增至12億,在耕地總面積不太可能擴大的情況下,人均糧食按500公斤計,則糧食總產要比1984年增加80%。因此,圍繞滿足21世紀中國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今後要開展人類活動對中國生態環境影響及其對策的研究。其內容涉及土壤地理學方面的有:在人類活動影響下,中國環境生態良性循環規律與經驗總結,包括高低產土壤肥力的培育與提高、熱帶亞熱帶地區農業的綜合配置、長江流域的多熟制與集約耕作、沙漠的固沙造林、黃淮海平原旱澇鹽鹼綜合治理等;人類活動引起環境生態的惡化趨向,包括土壤退化與不同土壤肥力減退規律、水土流失規律與預測、土壤沼澤化、鹽漬化與沙漠化的演替與發展、森林及草原更替與退化趨勢等;建立高效能、高生產的環境生態良性循環示範模式。包括的地區有熱帶亞熱帶、長江中下游、華北平原、東北平原、東北森林和沼澤及山地丘陵等。通過研究,提出一批中國不同地帶與地區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的環境生態示範模式,為21世紀提高中國土壤資源生產承載能力,滿足人類對生物產品的需求提供科學依據。土壤地理學在解決這些國民經濟建設重大問題的過程中,將充分發揮作用,同時自身也必定得到發展。
(二)搞好本學科的基礎研究
在土壤地理學的今後研究方向上,應當把土壤提到「土壤圈」的認識高度,著重圍繞土壤圈的結構演化和功能開展深入研究。其中研究內容如土壤結構模式,復合農業生態系統和營養元素循環,能量轉換規律,土壤圈與大氣圈、生物圈、水圈的相互關系,在自然與人為條件下,土壤演化模式與演變規律,土壤水分循環等都與土壤地理學有關。國際土壤學研究現在從靜態成土因子的描述,向按熱力學研究土壤中物質運動的方向發展。同時通過長期動態觀察,研究水能和熱能運輸與土壤發生的關系,得出各種典型的土壤發生模式,運用數學及「診斷土層和診斷特性」鑒定法,將土壤分類由定性引向定量與指標化的方向,同時不斷注意將土壤發生分類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為此,今後中國土壤發生分類的研究,應在不同地區(如西北、華北、華南等)長期定位觀測、深入研究土壤動態發生特性和過程的基礎上(重點是不同土壤的元素空間分異、遷移特徵及土壤-植物間元素交換規律),全面建立以診斷層、診斷特性為依據的土壤分類數量指標,逐步完善中國自己的土壤系統分類制。還要建立完整的土壤制圖及土壤資源評價原則和方法。此外,中國土壤侵蝕規律及其防治;土壤鹽漬化的發生與防止;土壤水鹽運動規律及土壤鹽漬化預測預報;土壤生態及環境保護(包括農田、草原、森林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及能量傳遞);城鄉經濟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演變,都與土壤發生分類研究有緊密聯系,也是當今國際上共同關注的研究課題。
相關書籍
(三)加強綜合研究
土壤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其應用范圍也很廣泛。要使土壤地理學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加強學科的交叉與滲透,運用生態科學和系統科學的方法加強綜合研究。如數學向土壤地理學的滲透,使土壤地理學由定性進入定量階段,並用數理統計方法對土壤進行分類,研究土壤形成過程,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系統模擬,進而為人工調控土壤提供最佳方案。土壤信息系統是對土壤及其環境進行綜合分析和應用的系統,目的在於實現土壤及其有關信息的輸入、存儲、檢索、分析、加工及圖像、報告等輸出功能,為加速土壤學研究向數字、定量及模式化方向發展提供新的途徑。當前國際土壤信息系統大都以農業生態環境系統研究為主,著重收集包括土壤、土壤肥力、氣候等環境因子在內的農業與土壤資源信息,以便對施肥、灌溉等各種農業技術進行監控、建模,進而向具有系統分析和人工智慧特色的信息系統方向發展。針對上述情況,中國首先應從農業生態環境信息系統入手,通過對土壤、土壤肥力、氣象、作物品種及農業經濟等數值信息的採集、輸入和加工,從而加速農業生態研究,達到數量化、模式化,為實現農業生產的預報預控創造條件;其次再發展中國的土壤資源信息系統,研究內容包括土壤信息的處理與應用、土壤信息處理中的模式識別和判斷、土壤信息的計算機模擬、土壤資料庫的管理、土壤信息採集和信息本身的標准化、規范化問題等。
(四)積極應用新技術和新方法
土壤地理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研究方法的完善和技術、設備的改進。現代技術科學的進步,促進了土壤調查和測試技術的發展。如遙感技術,可以改變我們調查研究的程序,即由局部到整體而變成由整體到局部,從而爭取了時間和提高了質量,並能夠研究過去無法探索的領域和問題。儀器分析代替了冗長的化學分析,並提高了分析精度。隨著光譜、質譜、色譜及電化學分析技術向土壤科學的滲透,使得土壤測試新技術有很大推進,並使土壤基本性質的研究愈加深入。隨著偏光顯微鏡、電子計算機、電子顯微鏡等分析儀器技術的不斷進步,土壤微形態學,土壤生態系統的研究,土壤分類的定量化也隨之發展。可以預料,新興技術將促進土壤地理學取得新的突破。
國內外對比
編輯
(一)國外土壤地理學的發展概況
俄羅斯學者B.B.道庫恰耶夫(Докучаев)的是土壤地理學的奠基者,又是地理景觀學說的創始人和現代科學的地理學的奠基者。他的土壤地理學的理論長期指導著世界土壤地理學的發展。1883年他發表了著名的《俄國黑鈣土》一書,在書中他首先提出土壤是獨立的歷史自然體,認為土壤有它自己發生和發育的歷史。於是,土壤研究不再是農業化學和地質學的分支,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同時他把土壤形成與環境條件聯系起來,提出有名的成土因素學說。他認為,土壤是五大成土因素(母岩、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綜合作用下的產物,並創立了土壤生成因子公式。這樣就把土壤的發生與地理環境聯系起來。在這個思想指導下,他進一步發現,土壤與地理環境之間辯證的復雜關系,並從歷史發生的觀點發現,地球上的土壤有規律的與緯線平行呈帶狀分布的特點,從而提出土壤地帶性學說。同時他又擬定了土壤地理調查和編制土壤圖的方法。於是,他創立了以發生學觀點來研究和認識土壤的發生學派,為近代土壤地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道庫恰耶夫的土壤發生學理論不僅成為前蘇聯土壤學發展的指導思想,而且對國際的土壤學和自然地理學的深刻影響一直延續至今。他的繼承者B.P.威廉斯(Вильямс)在他的學說基礎上,提出統一的土壤形成過程是生物小循環和地質大循環的對立統一過程,而生物因素和生物小循環起主導作用,同時指出土壤的本質特性是土壤肥力。這種觀點被稱為土壤生物發生學派。
實際上,在土壤發生學建立之前,在西歐已經出現了以J.F.李比希(Liebig)為代表的農業化學土壤學派和以F.A.法魯(Fellow)為代表的農業地質土壤學派。前者是把土壤單純看做一種養料貯存庫,認為土壤生產力決定於所貯存養料的多寡,而植物只是從土壤中吸收養分、消耗土壤肥力的有機體。後者認為,土壤是岩石經風化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疏鬆層,由此導出隨著土壤的發育,風化和淋溶作用趨於增強,必引起土壤養料越來越少,肥力下降的結論。這兩個學派的基本觀點在土壤發生學派出現以後都被否定。但西歐土壤學者所建立的土壤研究方法如土壤分類體系,微形態學研究等,在西歐和其他一些地區還有一定影響。
美國土壤學發展史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接受土壤發生學派的觀點,美國土壤學者C.F.馬伯特(Marbut)是美國土壤科學的奠基者,他提出的美國第一個土壤分類系統仍然體現了土壤發生學的基本觀點。但他確定的基層分類單元土系是以土壤本身的性態為研究核心。40年代美國學者H.詹尼(Jenny)用函數式定量對土壤和環境因素之間的聯系進行了多相相關分析,隨後將土壤生成因子公式擴大應用到生態系統上,成為狀態因子公式。60年代斯密斯(Smith)等人對土壤形態、屬性和分類進行定量研究,1975年出版了《土壤系統分類學》(SoilTaxonomy),提出按土壤診斷層和診斷特性對土壤進行分類。這一分類制在世界上迅速推廣,與土壤發生學分類制對峙出現在土壤地理學領域中。
(二)中國土壤地理學的發展概況
中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隨著生產實踐經驗的積累,對土壤的認識愈來愈深刻。古代有關土壤知識的記載非常豐富。大約在兩千多年前的《尚書·禹貢篇》一書中記載了當時有關土壤的生產性質、地理分布和土壤等級的知識,可以說是世界上有關土壤地理的最早文獻。稍後的《管子·地員篇》對於土壤種類描寫得很詳細,該篇中把九州土壤劃為上、中、下3等,18個類型,每類又分5種,即所謂「九州之土凡九十物」,並敘述了它們的性狀、生產情況等。《管子·地員篇》可說是中國最早的土壤分類文獻。中國其他古書如《周禮》、《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等,也都有關於土壤地理知識的記載和總結,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累的這些寶貴經驗,為中國和世界的農業科學、土壤科學和地理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是由於長期封建統治的桎梏,中國古代開創的土壤地理研究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中國近代土壤地理學的發展約有60餘年歷史。1930年前後開展了較大規模的有計劃的土壤調查研究工作,曾調查中國中、東部的土壤,並純粹用地質學方法進行命名。1930—1949年期間,中國土壤科學的發展受歐美土壤學派的影響較大,在這段時間里,先後對中國的主要土壤開展了調查研究,編繪了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土壤圖,出版了土壤專報、土壤季刊,編譯了《中國之土壤概要》等專著,擬定了中國最早的土壤分類系統(1941),當時受美國土壤分類的影響,建立了2000多個土系。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土壤工作者在30年代就把水稻土作為獨立的土類劃分出來,而且明確地指出了水稻土的形成與灰化過程的本質區別,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土壤地理學有了長足的進步,土壤地理學的研究一直是圍繞國民經濟建設和土壤地理學發展的需要開展的。在土壤資源調查和開發利用方面,先後開展了全國性的土壤普查、黃淮海平原鹽鹼土治理和南方丘陵紅壤綜合利用等,在工作中廣泛採用了遙感航空制圖技術。在土壤發生與環境生態方面,重點開展了中國紅壤、黑土、鹽漬土、水稻土、山地土壤的發生分類研究。近年來還開展定量土壤分類研究。與此同時,不僅開展了生態系統研究,而且還在土壤本底、容量等研究方面,取得明顯的進展。隨著近代物理學等新興科學的發展,土壤測試手段和土壤信息系統研究也有了可喜的進展。
④ 用土壤地理學知識回答:什麼是診斷層和診斷特性試舉例說明在土壤系統分類中如何運用它們
土壤診斷層也就是土壤發生層,診斷特性也就是定量說明的土壤性質(參考張鳳榮主編的土壤地理學地49~50頁)。運用:見此書的第50頁
⑤ 地理學對認識和解決當今世界許多關鍵問題所起的突出作用
地理學利用各抄種方法和技術,直接的襲大地測繪尤為重要。空中攝影和人造地球衛星電子遙感技術使測量方法得到了改進。統計方法幫助對數量資料,主要是人口統計和測量數據,進行地域分析。但是繪制地圖一直是地理學家的獨特手段。
地理學有多種應用。它使人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特點、地區和居民的多種多樣、人與資源和自然的復雜聯系和相互關系,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面臨的問題。地理學研究能解釋地球上自然、生物和人類的分布特點以及它們相互聯系的復雜鏈條。實用地理分析對管理資源、了解環境問題、分析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和計量環境污染(城市、農業及工業廢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的分布很有助益。修建大壩和水庫造成的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特別重要。地理學家參與土地利用與住房規畫。他們還是負責研究、調查、開發或管理自然資源的國家機構和國際機構的重要力量。
⑥ 學習了地球科學概論之後你對認識自然和處理人際關系有什麼認識
第一節 地球科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地球。如人們要靠山 川大地獲取生活資料以維持生命,要從地球中開采礦物資源製造生產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以便發展生產,要與地球上發生 的各種自然災害作斗爭。因而,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加深了對地球的認 識,並且逐漸形成了一門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地球科學 (geoscience)。 地球科學簡稱地學,是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六 大基礎自然科學之一。地球科學以地球為研究對象,包括環繞地球周圍的氣 體(大氣圈)、地球表面的水體(水圈)、地球表面形態和固體地球本身。 至於地球表面的生物體(生物圈),由於其研究內容廣、分支學科較多、且 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獨立成一門專門的基礎自然科學——生物學。 但生物的起源與演化、生物體與生存的地球環境之間的關系也屬於地球科學 的研究范疇。 地球科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科學。它不僅承擔著揭示自然 界奧秘與規律的科學使命,同時也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如何利用、適應和 改造自然提供科學的方法論。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地球科學的研究 內容和領域也不斷地深入和擴展,逐漸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學科組成的綜 合性學科體系。地球科學目前主要包括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理學、氣象 學、水文學、海洋學、土壤學、環境地學等學科。其中,地質學(geology) 由於其研究領域廣博、分支學科較多,並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質特徵為目的, 因而成為地球科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以至於人們有時把地質學和地球科學作 為同義語使用,其實兩者的含義是有差別的,它們具有包容關系。隨著科學 的發展,地球科學還會不斷地誕生新的學科和出現一些邊緣學科。 地理學(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種地形、地理環境及其結構、 分布和演變規律,並涉及到自然和社會兩個領域之間的相互關系。地理學一 般可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組成部分。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環境的結構及發生、發展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學、 區域自然地理學、地誌學等。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和社會與自然地形、地理 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學、社會地理學、人口與聚落地 理學、經濟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等。 氣象學(meteorology)以地球周圍的大氣圈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大氣 的各種物理性質、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其研究內容也很廣泛,包括許多 分支學科和應用學科。主要的分支學科有大氣物理學、天氣學、氣候學、高 空氣象學、動力氣象學等,主要的應用學科有衛星氣象學、無線電氣象學、 航空氣象學、海洋氣象學、農業氣象學、林業氣象學等。其目的在於揭示大 氣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發生、發展本質,從而掌握並應用它為人 類生活和國家經濟建設服務。 水文學(hydrology)和海洋學(oceanography)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體 為研究對象。水文學主要研究地球上江河、湖沼、冰川、地下水以及海洋等 各種水體的數量、質量、運動變化與分布規律,以及它們與地理環境、生態 系統和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聯系。海洋學是以海洋作為一個獨立 體進行研究的,它實際上是從地球科學的其它幾個分支學科中獨立出來的, 這是由於海洋在現代地球科學、人類生存環境和未來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 越重要的緣故。海洋學是研究海洋中發生的各種現象和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 各門學科的總稱,根據研究內容不同可分為海洋物理學、海洋水文學、海洋 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氣象學和海洋地質學等。 土壤學(soil science)以地球表面發育的土壤層為研究對象。主要研 究土壤的物質組成、結構、類型、分布和形成發展過程。根據具體研究內容 和應用領域的不同,土壤學也有一些分支學科,如土壤生物學、土壤地理學、 土壤氣候學、土壤物理學、土壤化學、土壤地質學等。 地球物理學(geophysics)是應用物理學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門學科, 是近代發展起來的地球科學與物理學相結合的一門重要邊緣學科。廣義的地 球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固體地球及其表部的水體和周圍的大氣圈。但由於 水體和大氣圈的研究都已建立起相應的獨立學科,所以一般所稱的地球物理 學是狹義的,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固體地球,因而也可稱之為固體地球物理學。 地球物理學重點研究固體地球的各種物理性質、物理現象及其發生與發展過 程、地球的內部構造與組成、地球的起源與演化等。其主要分支學科有地震 學、地磁學、重力學、地熱學、地電學、大地測量學、大地構造物理學和應 用地球物理學等。其中,應用地球物理學主要是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 在地球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地球環境的監測與保護等方面的應用。 地質學(geology)研究的主體對象也是固體地球,當前主要是研究固體 地球的表層——地殼或岩石圈。地殼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為幾十到二百公里 左右,與地球的半徑(6371km)相比只是一個很薄的表殼。這一薄殼之所以 成為地質學當前研究的主要對象,一方面是出於實際需要,因為這一層與人 類的生活、生產及生存都直接相關;另一方面是受現時人類能力的限制。人 們可以直接觀測和研究地球表層,但現階段人類尚無能力對地下深處進行直 接研究。鑽井取樣是目前人們獲取地球較深部物質進行直接研究的唯一途 徑,但由於受當前技術水平的限制,鑽井所能達到的深度是有限的。目前世 界上最深的鑽井(12.5km)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島,這一深度尚不足 該區大陸地殼厚度的二分之一。可以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地質學研 究的對象將不斷向地球的深部(如地幔、地核)擴展。 地質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固體地球(重點是地殼或岩石圈)的物質組 成、內部構造和形成演化歷史。按其研究內容和任務的不同,地質學的主要 分支學科可簡舉如下: (1)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方面的學科,如結晶學、礦物學、岩石學等; (2)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方面的學科,如構造地質學、構造物理學、區 域構造學、地球動力學等; (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學科,如古生物學、地層學、地史學、 古地理學、地貌及第四紀地質學等; (4)研究地質學的應用方面的學科,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 資源方面的分科,如礦床學、石油地質學、煤田地質學、水文地質學等;其 二是研究地質與人類生活環境及災害防護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質學、環境 地質學、地震地質學等。 此外,人們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地質學的各個方面,不斷地吸收和借鑒 其它一些學科的先進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以促進和深化地質學的各項研究, 於是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邊緣學科,如數學地質、地球化學、同位素地質學、 天文地質學、海洋地質學、遙感地質學及實驗地質學等,這些邊緣學科在現 代地質學各領域的研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近幾十年來,由於世界各國工業、農業、軍事、航天、交通等產業的飛 速發展,其結果給地球的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有些是直接 的(如污染問題)、有些是間接的(如氣候變化),它已經嚴重地影響到地 球的自然生態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而受到科學工作者和全人類的廣泛關 注。這一問題與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關系密切,於是在地球科學中逐漸形成 了一門與環境科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即環境地學。環境地學主要研究地球 自然環境的組成、結構、形成、演變以及環境的破壞、污染、防止、保護、 改良與評價等。根據地球科學中各學科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分為環境 地質學、環境地理學、環境氣象學、環境水文學、環境海洋學、環境土壤學 等。
⑦ 土壤地理學的發展概況
1 歐洲
李比希( Liebig ):農業化學土壤學派,土壤只是養分儲存庫,植物只是吸收消耗土壤養分。
法魯(Fellow):農業地質土壤學派,土壤是岩石風化的疏鬆表層,隨土壤的發育,風化淋溶作用增強,使土壤養分減少,肥力下降。
2 俄國
土壤發生學代表
道庫恰耶夫:土壤地理學的奠基者
土壤是獨立的歷史自然體(《俄國黑鈣土》)
土壤是五大成土因素的產物
土壤分布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提出土壤地帶性學說
擬定土壤地理調查和編制土壤圖的方法
3 美國
土壤診斷學代表(定量)
4 中國
土壤研究歷史悠久
《尚書.禹貢篇》:土壤的生產性質、地理分布和土壤等級
《管子.地員篇》:土壤分類「九州之土凡九十物」
《氾勝之書》:比較完整的耕作原理和簡易測定宜耕期的方法
《齊民要術》:生產經驗的總結,如農作物輪作方法
近代學習國外知識
30-40年代受歐美地質學派影響。
解放後受前蘇聯發生學派影響
現代結合我國特點,向標准化、定量化和國際化發展
⑧ 土壤地理學知識求助
土壤地理學是自然地理學與土壤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它是以土壤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特殊矛專盾為對象,屬研究土壤的發生、發育、分異和分布規律的科學。高等院校地理、土壤等專業都把它作為一門必修的課程。近期,這門學科有了較大進展,特別是土壤診斷學研究的崛起,與土壤發生學研究形成了並存的局面,對本學科產生了較大影響。長期以來,中國使用的是以發生學分類為基礎的土壤地理學教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