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生物地理學家
A.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李四光、劉東生、孫樞、李廷棟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劉東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孫樞(1933年7月23日-),中國地質學家。出生於江蘇金壇市。195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8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所所長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李廷棟,區域地質學家、地質編圖專家,大地構造專家、地質科技管理專家。歷任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制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南極研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大洋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副理事長,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岩石圈計劃喜馬拉雅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科技司司長,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曾任長春科技大學名譽校長。
B. 誰知道有那些著名的地質學家及其著作(詳細點) 先謝謝各位了
《漢書·地理志》是我國東漢歷史和地理學家班固撰著的專門記述西漢一代地理沿革及郡縣邑地理情況的一部專志,也是我國最早以「地理」二字作為篇名的著作。它上承《禹貢》、《職官》,下啟歷代紀傳體史書,開辟了我國正史地理志的先河。它內容豐富、體例完善,影響我國地理學發展近兩千年,在我國地理學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
《水經注》是我國北魏時期的一部宏大的地理學著作。該書是酈道元在大量史料和實際考察基礎上寫成的一部巨著,是一部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歷史沿革地理等內容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被地理學家劉獻廷譽為「宇宙未有之奇書」。
《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唐代學者李吉甫撰著的一部全國地理總志,是我國現存最早而又比較完整的全國地理總志,是被學術界認為「傳於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的中國地方誌書的代表著作。該書成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即用當時的年號作為這部書的書名。由於此書每鎮篇首列有地圖,圖前文後,相互補充,故名《元和郡縣圖志》。到了北宋時期,由於各種原因,四十七幅方鎮圖已散失無存。到了南宋時期,人們覺得再稱「圖志」已名不副實,於是改稱《元和郡縣志》。
《馬可·波羅行紀》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1324)於13世紀末撰寫的一部記述東游途中所見所聞的關於中國及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南亞各國歷史地理、風土民情、政治經濟、城市管理、宗教信仰及游獵節慶等活動的重要著作。它對歐洲人民擴大地理視野和了解東方世界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本書以其生動感人的故事、豐富多彩的內容、朴實別致的風格贏得了各國人民的歡迎,並在歐洲知識界引起了震動,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
《徐霞客游記》是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通過三十多年的旅遊,以日記體形式寫成的有關山川源流、地形地貌、岩石洞穴、瀑布溫泉、動植礦物、經濟貿易、民風習俗、城鎮村寨、民族關系等逾六十萬字的巨著,它在中國科學史乃至世界科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讀史方興紀要》是清代學者顧祖禹用數十年心血撰寫而成的一部中國歷史地理名著,是中國史學家和地學史上的一部曠世奇書。這部著作,取材宏博,考核精審,辨山川之源流,記州郡之沿革,志形勢之險夷,論攻守之利害,旁及政事之興衰得失、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之跡,集歷代之論,匯百家之說,是中國學術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中國歷史地理巨著。
《地質學原理》是英國近代地質學家賴爾的主要學術著作,又名《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這部書曾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國內外都產生過廣泛影響。1872年由中國數學家華蘅芳和美國醫生瑪高溫合譯成中文出版,書名《地學淺釋》。1959年徐韋曼又重新翻譯,以《地質學原理》為書名,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一著作的出現,標志著近代經典地質學的成熟。
《物種起源》一書,用大量的事實向全世界說明了物種和人類起源的真相。達爾文進化論是進化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也是現代進化論的主要理論源泉。它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在生物學上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革命。同時,它不僅是許多自然知識的理論綜合,而且還對自然發展史作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在過去,而且在現在或將來,它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科學基礎。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在近代地理發展中,無論在德國還是在全世界,阿·赫特納的《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都稱得上是一部研究近代地理學理論問題的重要學術文獻。這部書以系統闡述地理學方法論而著稱,其中心思想是講述地理學的區域特徵。這部書的出版,在國際地理界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反響。在獲得有力支持的同時,還導致關繫到地理學的存在和發展的熱烈討論。
《地理環境的影響》是美國人文地理學家愛·丘·森普爾(E·C·Senple,1863—1932)的一部重要地理學著作。「雖然這是她著作中最缺乏創造性的一部」,但是由於她全面地把拉采爾氏的正統人類地理學原理介紹到美國,並畢生致力於它的推廣工作,始終熱情不懈。「她是拉氏見解的最積極、最成功的信徒,在仍和國家都無人能同她相比。」她的這部著作,也由此贏得了國際聲譽,成為重要的人文地理學名著。
《人文地理學問題》是法國著名地理學家阿·德芒戎的一部文集。他一生從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由於忙於教學和編輯業務,除了代表著作《法國經濟地理》之外,沒有寫出獨立的理論專著。他的學術貢獻,不僅在法國地理學界影響巨大,而且在西方近代地理學史和世界人文地理學界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去世以後,法國地理學界為紀念他而編輯出版了這部文集。這些論文涉及了他對人文地理學的定義、研究對象、方法的闡釋與探討,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地理學理論體系。這些論文,對當時法國和西方地理學界都產生過深刻影響。
《大陸和海洋的形成》較之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地質科學可謂「大器晚成」。把地質學真正奠定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科學革命,遲至20世紀上半葉才得以發生。人們公認,拉開這場科學革命序幕的是《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一書,作者即是被譽為「地質學中哥白尼」的魏根納。
《翁文灝選集》收集翁文灝的學術報告和學術論文共21篇,是翁文灝在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地理學、沉積學等方面的學術水平代表作。該書是一部代表我國近代地球科學尤其是地質學的奠基水平的學術著作之一。
《中國地質學》是中國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部地質學名著,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著作,是運用地質力學原理來研究區域地質形成規律的一部開拓性經典著作。此著作在地質科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中國現代卓越的氣象學家和地理科學家竺可楨於1966年發表的一篇重要的科學論著。這一論著系統科學地論述了我國五千年來氣候的歷史變遷,指出了冷暖波動的規律,並由此推測世界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可能存在著遷移現象。此項研究開創了我國歷史氣候學領域研究的新紀元,並成為世界地學界罕見的一部經典性著作。
《德國南部的中心地》德國地理學家沃爾特·克里斯塔勒,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和鄉村集鎮及其與四周的農村服務區之間的空間結構特徵的研究,於1993年出版了《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並提出了中心地理論。該理論是以古典區位理論的靜態均衡理論為基礎,進而探討了靜態一般均衡後種區位理論,為此後的動態一般均衡後種區位理論(此理論用於研究規劃問題)奠定了基礎。
《不列顛群島—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斯坦普和比佛是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們的合著《不列顛群島—地理和經濟概論》一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英國地理著作。該書涉及自然地理、工業地理、交通地理、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諸多方面。1960年吳傳鈞選擇了該書的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部分,並以《不列顛群島—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工業、交通和居民等部分,則因國內已有〈英國經濟地理〉譯本,未再漢譯。本書的翻譯出版,為我們了解英國的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特別是了解英國的土地利用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資料。
《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在地理學理論和地理學思想史研究中,美國地理學家R·哈特向撰著的《地理學的性質》(1939)和二十年後撰著的《地理學性質的透視》(1959),可以算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地學著作。這一著作被認為是對地理學思想的主要奠基人觀點的權威論述與闡釋。1959年作者撰寫並出版了《地理學性質的透視》,以便對地理學性質問題作出正面的結論。這一新的著作被認為是「嶄新的、生動的、有力的和前後一貫的,沒有一個認真的讀者會不對作者在地理學方法文獻上的艱巨努力以及他卓越的分析能力表示欽佩。」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科普作家萊切爾·卡遜於1962年寫成出版的科普著作。該書以嚴峻事實、犀利的筆鋒、通俗的語言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危機敲響了警鍾,警示人類不要自毀家園。
《西部科羅拉多河及其去流之探險》鮑威爾(John Wesley Powell)地質學家,美國原住民權威,該書不但是一部重要的地理論著,也被列入文學經典之作。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該書是黃汲清先生經過長期大量野外調查之後,總結中國及鄰區地質資料撰寫的一部中國大地構造的系統著作。該書以其精美的圖件和精練的文字,描繪了東亞大陸的基本構造單元的時空展布、構造樣式和相互關系,強調東亞中、新生代基底褶皺作用,分出古亞洲、太平洋和特提斯一喜馬拉雅三種構造型式,用活動論思想闡述了它們的發展、演化過程,提出多旋迴造山運動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特徵的著名論斷,被公認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經典著作,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用生物化石鑒定地層》英國地質學家史密斯1816年出版。該書是地層學的奠基性著作.此後,地層學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研究地層的年代、構造和分布規律的地質學分支學科。
C. 最著名的地理學家是誰
著名地理學家:1、裴秀2、酈道元、徐霞客4、魏源 5、李四光
一、裴秀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酈道元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興三年(469),延興二年(427)之說,但都缺乏可靠依據,卒於孝昌三年(527)。
生於仕官家庭,父親酈范作過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看來他一生在政治上還是有所建樹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希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游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出身於江陰的天資聰穎。童年上私塾時,即聽背經書,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沒興趣,有興趣的是看古今史書,尤其是地方誌,從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願。
幼年好學,博覽圖經地誌。因見明末政治黑
D.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學家
酈道元
沈括
徐霞客
張衡
一行
南宮說
李四光
郭守敬
徐光啟
樂史
羅洪先
賈耽
朱思本
晏謨
王士性
何秋濤
嚴如煜
顧炎武
E. 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有哪些
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有袁隆平、竺可楨、錢偉長、侯德榜、童第周等。
1、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2、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3、錢偉長(1912.10.9—2010.7.30),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兼長應用數學、力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5、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5)知名的生物地理學家擴展閱讀
成為科學家的一個標志是首先是一個獨立的研究者,也就是說一個科學家必需有參與科學研究,發表,交流等活動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是和成果掛鉤的,說白了所謂的成果無非就是發表文章或獲得專利權。
這對於一位以科學研究為職業的科學家是至關重要的。在過去我們總強調科學家應該首先具備科學精神,也就是你如果想以科學發現為職業,就必須從精神上有一種獻身,求實,嚴謹和持之以恆的內質,這就是所謂的科學精神
。隨著科學研究成了一種社會建制,特別是當現代科學活動出現了政府主導的特徵之後,科學就一下子從」小科學「變成了「大科學」,科學也隨之變成了一種職業。
F. 著名的生物學家有哪些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生物學家是:達爾文、林奈、拉馬科、哈維、法布爾、海克爾、布爾班克、孟德爾、瓦維洛夫、澳森和克里克。
達爾文 (1809-1882), 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里。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家裡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但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進到醫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他放棄了待遇豐厚的牧師職業,依然熱衷於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這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的環球考察,達爾文經人推薦,以「博物學家」的身份,自費搭船,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苦的環球考察活動。 1832年2月底,「貝格爾」號到達巴西,達爾文上岸考察,向船長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 當他們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時,達爾文意外地在山頂上發現了貝殼化石。達爾文非常吃驚,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貝殼怎麼會跑到高山上了呢?」經過反復思索,他終於明白了地殼升降的道理。達爾文腦海中一陣翻騰,對自己的猜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條件的不同而相應變異!」 後來,達爾文又隨船橫渡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6年10月回到英國。在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中,達爾文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回國之後,他一面整理這些資料,一面又深入實踐,同時,查閱大量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根據。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而寫成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終於出版了。在這部書里,達爾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說明物種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 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物種起源》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代表作,標志著進化論的正式確立。 《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轟動。它沉重地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從反動教會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們群起攻之,誣蔑達爾文的學說「褻瀆聖靈」,觸犯「君權神授天理,」有失人類尊嚴。 與此相反,以赫胥黎為代表的進步學者,積極宣傳和捍衛達爾文主義。指出: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啟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緊接著,達爾文又開始他的第二部巨著《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的寫作,以不可爭辯的事實和嚴謹的科學論斷,進一步闡述他的進化論觀點,提出物種的變異和遺傳、生物的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的重要論點,並很快出版這部巨著。晚年的達爾文,盡管體弱多病,但他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堅持進行科學研究和寫作,連續出版了《人類的由來》等很多著作。達爾文本人認為「他一生中主要的樂趣和唯一的事業」,是他的科學著作。還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學成果,如:達爾文本人所寫的著名的《考察日記》和《貝格爾號地質學》、《貝格爾號的動物學》等。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特別重大歷史意義的是《物種起源》,表明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和自然選擇理論的逐步發展過程。《物種起源》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義的大事,因為《物種起源》的出版標志著十九世紀絕大多數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物種起源》的出版,引起造化論者和具有目的論情緒的科學家們(而這些人卻是占絕大多數)對達爾文學說的猛烈攻擊,也引起維護達爾文主義的相應斗爭,積極參加這一斗爭的除達爾文本人外還有進步的博物學家;他們到處都成為達爾文學說的熱烈擁護者。 1882年4月1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逝世,人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牛頓的墓旁,以表達對這位科學家的敬仰。
G.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學家
1 安芷生 第四紀地質學家。原籍安徽六安,生於湖南芷江。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為確立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及其與深海沉積序列的對比,以及黃土堆積演化與環境變化關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首先引入了第四紀磁性地層學,最早指出我國240萬年前發生的重大地質氣候事件,測定了藍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時間尺度東亞季風變遷的代用序列:對控制我國中東部環境的古季風首次提出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指出了東亞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合著《黃土與環境》一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2 常印佛 礦床地質學家。江蘇泰興人。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質系。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地質礦產局技術顧問、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礦產地質勘查和科研,對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礦環境中的幾個主要銅礦類型有著相當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發現了銅陵近東西向隱蔽基底斷裂帶,提出了一個有關陸內成礦帶的構造背景、地質環境、成礦特徵和富集規律的系統的理論認識,豐富了陸內成礦理論,指導了找礦預測。所提出的「層控(式)矽卡岩型」礦床的分類建議,及相應的成礦模式,發展了矽卡岩成礦理論,指導了找礦實踐。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區第二輪普查和立體填圖的建議,並獲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導找礦方面,為銅陵有色冶煉基地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後備資源。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3 巢紀平 氣象學家。江蘇無錫人。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名譽主任研究員。在我國數值天氣預報、長期預值天氣預報、中小尺度大氣動力學、積雲動力學和熱帶大氣動力學熱帶海氣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等領域中取得了開創性研究成果。 1957年發表了我國第一張48小時數值天氣預報圖。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氣動力學方程組。70年代首次建立我國海氣耦合的濾波矩平長期天氣數字預報模式,成功地進行了月季天氣預報試驗。近十多年來,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後可激發出一類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的不穩定波,以及在非線形作用下可激發出2-3年ENSO型振盪等,提出了熱帶大氣和海洋運動的半地轉適應和發展理論,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海洋環境數字預報業務系統。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 陳旭 古生物與地層學家。1936年生於江蘇南京。1959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即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從1987年開始曾先後擔任國際筆石工作組主席、副主席,國際奧陶系分會選舉委員、副主席。 60年代師從穆恩之院士,參與《中國的筆石》的編著和建立和完善中國奧陶紀、志留紀及包括早泥盆世筆石帶的劃分和對比研究,80年代以來,主持多個研究項目,在國內外發表了較多的論著。1997年以他為主的國際工作組在我國浙江常山黃泥塘建立達瑞威爾階的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的研究被國際地科聯批准,是第一個在中國確立的「金釘子剖面」,為我國的地層學爭得了榮譽。近年來研究筆石大滅絕及倖存的過程和機制,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創新。與美國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 R. Scotese)兩位教授合作,編制了寒武紀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氣候緯向分帶重建圖,系統闡述顯生宙氣候帶的演變。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 陳 顒 地球物理學家。江蘇宿遷人。 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地震局研究員。曾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長期擔任國際地震預測和災害委員會主席。70年代從事高溫高壓下岩石物理學實驗研究。發展了測量岩石變形的激光全息技術,研究了應力途徑對岩石性質的影響。發現的岩石熱開裂現象已被應用於核電站的安全性監測。90年代致力於地震預測和地震災害研究。將地震學、工程科學和經濟學結合在一起,首次編輯了全球地震危險性圖和全球地震災害預測圖。該圖已被聯合國等機構用於減災規劃。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6 陳國達 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家。廣東新會人。193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南工業大學顧問,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地窪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窪構造與成礦研究總中心主席。最大貢獻是於1956年創立地窪學說,突破1959年以來美澳學者創建的地槽地台學說,為進一步認識地殼演化規律及找礦開辟了新思路。從60年代起這一學說被陸續介紹到十幾個國家,推動了有關學科的深入發展。1991年又提出了殼體(歷史-因果論)大地構造學,即把岩石圈的演化與運動統一研究的學術思想。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7 陳俊勇 大地測量學家。原籍浙江寧波,生於上海。196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1981年獲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獲科學技術博士學位。國家測繪局特邀顧問、科技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在幾何大地測量、衛星大地測量、地球重力場參數計算及地球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推導出大地測量中許多重要計算公式;首次結合衛星大地測量資料對中國參考橢球定位進行了詳盡研究。推導的世界「1980年大地參考系」全套參數計算公式被國際組織IUGG通過採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國首次民用的地心坐標轉移參數。主持了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瑪峰高程的計算工作。對建立和完善我國測繪基準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三維地心坐標基準、重力測量基準、經度基準、消除精密水準測量系統誤差、航測檢定場、長度野外檢定基線等。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8 陳夢熊 水文地質學家。原籍浙江上虞,生於江蘇南京。1942年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畢業。國土資源部科技咨詢研究中心咨詢委員、高級工程師。長期在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擔任副總工程師職務,主管水文地質科技業務,領導完成全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80年代以來,開始致力於地下水資源與環境水文地質問題的研究。完成國際水文計劃(IHP)兩項國際合作研究課題。除對水文地質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外,對環境地質,以及地貌、第四紀地質等方面,也造詣較深。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9 陳慶宣 地質力學家。湖北黃陂人。194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國土資源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首次在實驗構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條件和過程以及長期應力作用下岩石非彈性變形。提出了在分析岩石變形與應力場的關系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和東西向構造帶形成機制。為中國西南地區地震地質、重大工程選址、北京、深圳等城市地殼穩定性評價作出重要貢獻。發現銅官山外圍鐵帽,擴大了銅官山銅礦儲量;為包鋼找到優質耐火粘土;首次發現西康系中含三疊紀菊石化石的海相復理石沉積,解決了其地層時代問題;發現酒泉盆地早第三紀火燒溝組與白楊河組間不整合,重新釐定了盆地第三系地層,為該區石油遠景評價打下了基礎;首次發現祁連山震旦系和海相三疊系,為該區以後區測找礦作出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0 陳述彭 地理學、地圖學、遙感應用專家。江西萍鄉人。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史地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積極推動我國國家地圖集的編制。60年代倡導航空像片系列制圖與計算機輔助制圖。70年代致力於開拓遙感應用,組織自然資源與城市環境航空遙感實驗。80年代負責研製我國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規范,籌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開放實驗室,曾任第一任主任、設計黃河、長江中下游洪澇災情評估信息系統,兼任中巴資源衛星應用分系統總設計師(1987—1992)。90年代積極參與地球信息科學及全球變化及數字地球戰略研究,著有《地學的探索》文集4卷(1990—1992),《石堅文存》(1999);合著《遙感地學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統導論》二種教材,主編《地球系統科學》及《遙感大詞典》(1990)二種工具書;主編《地球信息科學》(1997一)及《遙感信息》(1986一)兩種期刊。曾參加編制《中國地形烏瞰圖集》、《國家自然地圖案》、《衛星遙感分析圖集》等地圖集10餘種。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學技術咨詢委員會主席、國家遙感中心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1 陳永齡 大地測量學專家。北京人。1939年獲德國柏林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國家測繪局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教授。早期著有大地測量學、測量平差法、實用天文學等大學叢書。主持制定了我國大地測量法式。1965年制定測量珠穆朗瑪峰海拔高程的技術方案,測定其高程為8848.13米,為世界所公認。70年代推動採用衛星多普勒定位技術,初步建立了我國地心坐標系統。80年代建議採用全球定位系統(GPS),並提出研究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的技術方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2 陳運泰 地球物理學家。原籍廣東潮陽,生於福建廈門。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從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論的研究。改進和應用了哈斯克爾矩陣法。提出了測定中、小地震震源參數和介質品質因數的實用方法;應用與發展了靜力學地震位錯理論;在中國最早綜合利用地震波、「零頻」和重力資料求得中國一些大地震的發震構造和破裂過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過程中「質量遷移」、「震前蠕動」等新觀點。定量地分析論證了滑動弱化在地震不穩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區介質的流變性對地震自身的重復性及地震序列類型的控製作用,介質與應力的不均勻性對地震斷層的不穩定擴展與地震輻射的控製作用。獲取了一批高質量的近震源強地面運動的記錄;在國際上最早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記錄反演天然地震的矩張量並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過程的復雜性。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3 程純樞 氣象學家。浙江金華人。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理系。中國氣象局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研究員。長期從事氣象業務技術工作。60年來,為我國氣象事業的建設、發展和現代化做出了貢獻。早期從事天氣預報業務研究工作,1949年後在從事氣象業務技術領導工作的同時,致力於大氣探測、氣候資源及農業氣象等方面的研究,並帶領和指導開拓這方面業務服務和研究的領域。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4 程國棟 凍土學家。上海人。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院長、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凍土研究,解決工程問題。完成青藏鐵路東線工程地質調查。在熱水煤礦論證富冰高溫凍土路段應採用保護凍土原則修築路堤,並提出有效措施。結合青藏公路改建,提出高含冰量凍土分布規律和識別標志。創造性地提出近地面厚層地下冰形成的重復分凝機制(程氏假說)和凍土三向地帶性理論。前者解決了凍土學界長期懸念,被廣泛應用於解釋多種冰緣和寒區水文現象。後者指明凍土隨緯度、海拔和乾燥度變化。近年來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西北水資源形成、變化及與社會協調發展研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5 程裕淇 地質學家。浙江嘉善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名譽院長、研究員。曾任地質部副部長。早年在英國蘇格蘭提供了國際間系統研究交代型混合岩的範例,闡明其交代機理:發現川西丹巴遞進變質帶;發現昆陽富磷礦(1939),是中國尋找沉積磷礦床的突破。長期從事和領導中國鐵礦的研究和勘查以及早前寒武系的研究和總結,指出鐵礦找礦方向;提出鐵礦類型組和鐵礦成礦系列以及所有礦床的成礦系列的概念,促進了成礦學和早前寒武系研究。提出混合岩系列和混合岩化成礦的觀點,進行混合岩化作用的地質背景分類和區域變質岩石的詳細分類,闡明中國各時代變質岩系、岩帶的特徵,從而促進了變質地質學的發展。近年來關於變質岩深熔作用方面有初步開創性成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6 池際尚 岩石學家。女。湖北安陸人。 1941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 1947年和1949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布侖茂學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中國地質大學教授。50年代初發表的岩組學論文具有當時國際水平。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後負責山東等地區域地質調查及北京南口花崗岩科研工作,特別是山東金剛石原生礦的科研工作,發表了大量論文,提出了我國金伯利岩的分類、命名的原則和方案,總結了各類金伯利岩的岩石學特徵,對尋找金剛石原生礦有重要指導意義,至今被沿用。80年代完成了獲獎成果《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主編的《岩漿岩岩石學》和《費德洛夫法簡明教程》反映了當時國內外的最新成果,至今仍是重要的教學參考書。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7 丑紀范 大氣科學家。湖南長沙人。 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北京氣象學院教授。早年從事數值天氣預報基礎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提出將數值天氣預報問題由原來的初-邊值問題推廣為廣義初-邊值問題,使問題更為可解和易於求解;將變分法和泛函分析引入數值天氣預報問題中,提出使用過去資料的理論和方法。論證了准地轉模式大氣溫壓場的演變與下墊面熱狀況的等價性,提出由歷史資料反求大氣要素和參數並使之與長期預報模式相匹配的方法。近年,研究大氣動力學長期演變的漸進性質,得到在特定情況下大氣動力運算元向外源的非線性適應特性,得到定常外源作用下大氣運動的自由度縮減的結果。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8 戴金星 天然氣地質與地球化學家。浙江瑞安人。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70年代後期,在我國首先從事和倡導煤成氣研究,開辟了我國煤成氣勘探新領域。在全面系統研究我國天然氣的碳氫氦同位素特徵、建立鑒別各類天然氣理論及天然氣的成因分類、完善和發展煤成氣(烴)模式、煤成氣的富集規律、氣藏類型、天然氣聚集帶和聚集域、我國大中型氣田形成條件和控制因素,從而為中國第一大氣田——長慶氣田的發現提供了科學依據和預測、在研究中國東部(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蘇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無機成因氣及其氣藏形成條件,特別是無機成因CO2氣藏及烷烴氣藏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 鄧起東 地質學家。1938年生於湖南雙峰。1961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地質系。曾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現任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活動構造和地震地質研究,對我國華北、山西、天山、阿爾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動構造和大地震區地震構造有深入的研究;對走滑、擠壓和拉張等不同類型構造的幾何學、運動學和形成機制有創造性發展;建立和發展了活動構造大比例尺填圖技術,發展了古地震研究,領導了全國活動構造地質填圖和研究工作,推進了定量活動構造學研究;系統編制了我國活動構造圖,總結了我國活動構造和應力場特徵,提出了新的運動學和動力學模式;主編完成了我國第一份經國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區劃圖,成為全國抗震設防標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動構造及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為經濟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些不夠的話留郵箱,我這有文檔,還有一些
H. 世界上著名的動物科學家有誰
埃爾頓(Charles Sutherland Elton,1900~1991) 英國動物生態學家。生於曼徹斯特,卒於牛津。1922年畢業於牛津大學動物系。他曾作為牛津大學赫胥黎的助教赴挪威參加1921年斯匹次卑爾根島的考察工作。以後又於1923、1924年參加了北極和瑞典拉普蘭的考察。1925年被加拿大哈德遜灣公司聘為生物學顧問。他利用該公司約200年的毛皮收購記錄研究了這些動物的數量變動。1932年他在牛津大學建立了動物種群研究所,該所後來成為國際性的動物數量和生態學的研究和情報中心。他創造性地研究了動物(特別是小哺乳動物)自然種群的數量變動規律,其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所著的《田鼠、小鼠和旅鼠:種群動態問題》(1942)一書中。他對嚙齒類動物種群動態規律和鼠害防治方法的研究,直接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食物保存帶來了實際效益。他對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很重視,他所著的《動物生態學》(1927,1935,1947)、《動物生態學與進化》(1930),對30~50年代的生態學發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晚期著作有《動植物的入侵生態學》(1958)和《動物群落的類型》(1966)。1953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68年被授予美國科學藝術和科學研究院的國外榮譽院士稱號。1967獲林奈學會金獎、1970獲皇家學會達爾文金獎,1976年獲泰勒生態學獎,1977年獲布朗寧環境保護獎。 美國動物生態學家。1885年6月5日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附近,1955年3月18日卒於佛羅里達。1908年在印第安納的厄勒姆學院獲學士學位,1910年和1912年在芝加哥大學先後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10~1912年任該校動物學助教,1914~1915年為俄克拉荷馬城大學副教授。1915~1921年任雷克福利斯特學院教授。1921年任芝加哥大學副教授,1925~1927年任教務長,1928~1950年任教授,1950年後為名譽退職教授。1950~1955年為佛羅里達大學生物學教授會主任。他是美國生態學家謝爾福德(V.E.Shelford)的學生,早年研究池塘動物群落演替,隨後研究海洋無脊椎動物生態學。他一生以研究動物的社會行為和集群而聞名;《動物的集群》(1931)、《動物的生活和社會增長》(1932)、《動物的社會生活》(1938)等書為他的主要著作。他發現集群能提高動物的存活能力,生態學中的阿利規律,就是說明過疏和過密對種群都不利。1949年,以阿利為首的5個生態學家合編的《動物生態學原理》的出版,標志著動物生態學已成熟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至今仍有參考價值。1929年,阿利任美國生態學會主席。1930~1955年任《生理動物學》雜志主編。1944~1950年任《大英網路全書》動物學方面論文的校訂委員會主席。 廷伯根(N.Tinbergen, 1907~)英籍荷蘭動物行為學家。1907年4月15日出生於海牙。自幼對動物有濃厚興趣。自己飼養1缸二棘刺背魚,常常一連數小時進行觀察。他對動物進行觀察的習慣,為他以後成為行為生物學家奠定了基礎。1932年獲萊登大學博士學位,後任該校講師。1947年任實驗動物學教授。1949年任牛津大學動物學教授,並建立了動物行為研究所,一直工作到1974年退休。他曾與K·符瑞西合作,共同研究了鳥類的行為。後來又繼續研究三棘刺背魚。這種魚的背部具有3根硬刺,可防止肉食性魚的吞食。他觀察到,在繁殖季節,雄魚具有強烈保衛自己水域「領地」的行為,不允許其他雄魚闖入,但對雌魚的進入卻不作任何攻擊。由於雄魚腹部有一處明顯的紅色斑塊,是引起雄魚產生攻擊行為的刺激條件。通過多種模型實驗證明,雄魚對腹部塗有紅色的模型也進行攻擊。由此廷伯根認為,大多數動物往往僅對某一物體的局部刺激(信號刺激)產生反應。這種信號刺激引起的行為,多是動物生來就有的,行為的形式比較固定,不隨個體的生活改變而改變。雄魚如見到腹部膨脹的雌魚進入,就會作「Z」字形的求偶舞蹈。雌魚如對此發生反應,即可游入雄魚早已「築好」的巢內。雄魚在巢內用嘴觸動雌魚尾部下方,使其排卵,同時又刺激雄魚射出精液。廷伯根在英國曾多年主持海鷗的生活習性研究,並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北冰洋區域觀察和考查鷗類的活動,成為研究海鳥行為聲譽最高的科學家之一。由於他對三棘刺背魚的求偶行為和鷗類社會行為的研究成就而聞名於世。主要著作有《鯡鷗的世界》、《鳥類生活》、《本能的研究》、《動物的群居行為》等。1973年,與K·勞倫茲和K·馮·符瑞西同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洛倫茲(Konrad Lorenz,1903~1989)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孩童時代就喜歡飼養動物,並對它們的行為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1922年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後來進維也納大學解剖學系並獲得了醫學學位,此後便留校任教並花一定的時間觀察寒鴉(Corvus monela)的行為。大學期間,他研究了比較解剖學並開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動物的行為。在1935年出版的《鳥類的社會行為》一書中,總結了他對30多種鳥類的比較研究,分析了親鳥、幼鳥、性配偶和其他親屬的行為功能和引起這些行為的條件。該書是應用比較方法研究動物行為的一個典範。洛倫茲研究鳥類行為的另一個重要方法是使鳥類對他本人產生印記,這樣他便能夠與所研究的鳥類建立親密的關系,便於對鳥類行為的研究。利用這種方法他曾研究了灰雁、綠頭鴨和寒鴉等各種鳥類的印記行為,並比較了它們之間的差異。洛倫茲還深入地研究過本能理論並提出了欲求行為的概念。他是現代行為學奠基人之一,1973年與廷伯根和費里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主要著作有《鳥類的社會行為》、《所羅門王的戒指》、《人與狗》、《攻擊與人性》和《動物與人類行為的研究》等。 弗里希(Karl von Frisch,1886~1982) 動物學家。出生在維也納,童年時熱愛大自然,並養了很多動物,中學時就發表過幾篇對自然的觀察文章。曾在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學位,後轉入慕尼黑大學研究動物學。1910年在慕尼黑大學任助教。1921年被聘為羅斯托克(Rostock)大學動物學教授,1925年又回到慕尼黑大學任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澳大利亞,戰後在澳大利亞格拉茨(Graz)大學任教授,但很快又回到了慕尼黑。1973年與廷伯根、洛倫茲共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弗里希在慕尼黑大學的最早研究是測定魚對顏色的感受能力,他通過給魚提供報償來訓練魚區別不同的顏色,首次證明了魚類不是色盲。他還用雲斑鮰魚(Amiurus nebulosus)作實驗,證明了魚類具有聽覺。弗里希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研究魚和蜜蜂,通常是冬天研究魚,夏天隱居家鄉研究蜜蜂。使弗里希贏得科學榮譽的是他對蜜蜂行為和感覺能力的研究。本世紀20年代,他曾提出過蜜蜂的氣味通訊理論。但40年代所作的一些實驗使他對氣味通訊理論發生了懷疑,並發現了蜜蜂的舞蹈語言。他的成名之作是1965年出版的《蜜蜂的舞蹈語言和定向》一書。蜜蜂的舞蹈語言理論已被廣泛接受。 勞倫茲(K. Lorenz, 1903~1988)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現代行為生物學的奠基人。1903年11月7日生於維也納。自幼酷愛動物,尤其喜歡飼養鳥類。1928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比較解剖學助教,1933年獲博士學位。1936年,任德國《動物心理學》雜志副主編。1937年,任維也納大學講師。1940年,任阿爾伯都斯大學教授兼系主任。1935年提出「印記學習」這一新的學習類型。1935~1938年就鳥類幼雛的「印記學習」發表了一系列的觀察報告,獲得學術界的關注,名噪一時。1949年,在奧地利阿爾滕堡主持比較行為學研究所工作。1951年,在布爾德恩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創辦比較行為學系,1954年任副系主任。1958~1973年,在西維森的馬克斯·普朗克行為生理學研究所工作,1961年任該所所長。1973年在奧地利科學院比較行為研究所動物社會學系任系主任。勞倫茲認為,動物的行為是對環境適應的產物。動物行為的方式是能遺傳的。因而創立了一個新的研究學派——歐洲自然行為學派。勞倫茲能模仿灰雁鳴聲,召喚小灰雁隨他一起游泳。他與N·廷伯根合作,共同研究鳥類的行為。也研究過鴨、蛙、鼩鼱、猴和狗等多種動物的行為。著作有《動物和人類行為的研究》、《行為的進化和變異》等。歐洲的自然行為學家和美國的實驗心理行為學派,對勞倫茲都很尊崇。J·赫胥黎稱勞倫茲為「現代行為學之父」。由於勞倫茲,N·延伯根和K·馮·符瑞西3人在動物行為領域中作出了出色的工作和優異的成績,並為新興的行為生物學奠定了基礎,因而於 1973年共同獲得國際上有史以來第一次頒發給行為生物學方面的諾貝爾獎。他的最後一本著作《拯救希望》,警告人們要防止核戰爭和破壞自然環境。1988年2月27日,與世長辭,享年85歲。 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國動物學家,細胞學說的創立人之一。出生於德國諾伊斯。他先就讀於科倫的耶穌學院,隨後又在波恩、維爾茨堡和柏林大學學醫,1834年在柏林大學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接著為德國著名生理學家繆勒(J.Mǖller,1801~1858)當了4年助手。1839年離開德國到了比利時,1839~1848年在盧萬的羅馬天主教大學任解剖學教授,隨後又在列日大學任解剖學教授,直到1882年在科倫去世。早在1833年,法國化學家佩耶(A.Payen,1795~1871)就從麥芽中分離出一種酶。次年,施旺著手研究消化過程。兩年後,他從胃粘膜中分離出一種能消化蛋白質的化學物質,他稱之為胃蛋白酶。這是從動物組織中分離出來的第1種酶。1836~1837年,施旺研究發酵,指出糖的發酵是活酵母細胞生命活動的結果。後來,他又創造了「新陳代謝」一詞,以表示活組織中的化學變化。他的發酵研究遭到了以德國化學家烏勒(F.Whler, 1800~1882)和李比希(J. von Liebig, 1803~1873)的攻擊,使他不得不離開德國。直到19世紀50年代巴斯德的發酵研究成功後,施旺的觀點才得到公認。同時施旺還研究過有機物的腐敗,目的是駁斥當時還影響著某些科學家的自然發生說。1839年,施旺出版了《動植物的結構和生長一致性的顯微研究》一書,系統地闡述了細胞學說。一年前,施萊登已提出植物方面的細胞學說,施旺將這種觀點擴展到動物,並加以明確的闡述。施旺藉助從各種動物組織得來的大量實例,在上述著作中斷言,所有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均由細胞或細胞產物構成,每個細胞的生命活動,均從屬於整個生物的生命活動。細胞學說提出後不久就被人們廣泛接受。如今,它已成了生物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施旺還研究了環繞神經軸突的髓鞘細胞(即施旺細胞);並探討過食道上部橫紋肌的功能。 馮·符瑞西(K.von Frisch, 1886~)德籍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1886年11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1910年在慕尼黑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先後任研究助教、講師和教授。1950年重返慕尼黑大學任教授,直至1958年退休。他的突出貢獻是極詳盡地研究了蜜蜂的行為。數十年如一日,細心觀察蜜蜂的各種活動,終於揭開了蜜蜂「語言」的奧秘。解釋了偵察蜂的兩種舞蹈(圓舞、擺尾舞)是向其同伴通報蜜源方向、距離等信息的一種方式。他在蜜蜂的身上編上號碼作為標記,便於在特製的玻璃窗向巢內跟蹤觀察它們的活動。他用含酒精的快速塗料溶劑調和成的5種油畫顏料,在蜜蜂背部前端點上白點、紅點、藍點、黃點、綠點,分別代表1、2、3、4、5號;在胸部後端用同樣顏色的小點,分別代表6、7、8、9、10號;在胸部的前側面用2種顏色的小點來表示十位數,如白、紅點表示12,在前左和後右分別點上紅、黃點,則表示29號;在後腹上的小點則代表百位數。他採用5種顏色的小點編到599號,對蜜蜂行為作了深入的觀察。此外,馮·符瑞西的研究還證實蜜蜂不是色盲,能分辨不同的顏色,花卉的鮮艷色彩對蜜蜂具有吸引作用。早在1919年他已證明,經過訓練的蜜蜂,還能夠辨別不同的味道和氣味。他又用無脊椎動物和魚類作實驗,發現它們的感覺能力很強,不僅能辨別光度,而且還能辨別色彩的差異。尤其是弄清魚確有聽覺作用。鑒於他對動物行為研究的成就,1973年,他與K·勞倫茲和N·廷伯根共同獲得諾貝爾獎。馮·符瑞西的名著《蜜蜂的生活》,於1927年出版後,歷經50年,不斷補充新的發現內容,並進行全面的重新修訂後,於1977年出版第9版。時年已滿91歲。他那驚人的毅力和嚴謹治學的精神,給青年生物學家以鼓舞和力量。 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 英國博物學家和動物地理學家。解釋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的創始人之一。家貧,13歲即輟學,自學成才。曾當過7年勘測員,游歷了荒原和山川,成為一名熱愛自然的博物學家。他最初採集植物,自從認識了英國著名昆蟲學家貝茨(H.W.Bates,1825~1892)以後,又增添了對蝴蝶和甲蟲的興趣。1848年與貝茨一道去亞馬孫河流域採集標本,企圖解決物種起源問題。1852年回英途中,因輪船失火沉沒,全部標本資料損失殆盡;但他並不灰心,1854年又到馬來群島採集考察,1855年寫成《控制新種出現的規律》一文,提出了解釋物種滅絕、產生、更替和進化的見解,明確反對「生物神創」的教條。1858年2月又寫成《論變種無限地偏離原始類型的傾向》一文,闡述了他的物種進化觀點。他指出,生物大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但由於食物、天敵、氣候等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造成了大量個體的死亡,才保持著生物體間的一定比例。他認為,環境變了,那些在結構、習性、「能力」上產生了「有益變異」的個體將在生存競爭中占優勢並趨於增多,而產生了「有害變異」的個體則趨於減少或消滅。這樣,占優勢的變種最終將取代原始物種。變種的這種「不斷地偏離原始類型的前進趨勢」就是生物的進化。華萊士將寫好的這篇論文寄給了達爾文徵求意見,並托他轉給地質學家賴爾審閱,看看能否交付出版。達爾文看到華萊士的觀點與自己的「自然選擇」見解不謀而合,就想放棄發現的優先權。後經賴爾和植物學家胡克商量和推薦,華萊士的這篇論文與達爾文在1844年起草的有關自然選擇學說的論文摘要連同達爾文1857年9月5日寫給美國學者愛沙·葛雷(AsaGray)的信一起,在1858年7月1日的林奈學會上宣讀,並發表在同年的「林奈學會會報」上。這就是著名的有關自然選擇學說的「聯合論文」,它奠定了科學進化論的基礎。華萊士對動物地理學也有重要貢獻,1868年提出爪哇東端的巴厘島與對岸的龍目島之間為「東洋區」與「澳洲區」的分界線,世稱「華萊士線」。主要著作有《亞馬孫地區旅行記》(1853)、《馬來群島》(1869)、《對自然選擇學說的貢獻》(1876)、《動物的地理分布》(1876)、《海島生物》(1882)和《達爾文主義》(1889)等。
I. 世界上較著名的地理學家有哪些
徐霞客
顧祖禹
張相文
胡兆量
王恢
吳尚時
侯仁之
趙其國
國際著名旅美地理學家謝覺民
林超先生是國內著名的地理學家,珠穆朗瑪峰的正名,就是他的功勞。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古都學會會長、陝西師范大學教授朱士光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
任美鍔,著名地理學家和海洋學家
著名地理學家吳傳鈞院士 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和人文地理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原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明代著名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教授、滿志敏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李長傅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諮詢委員,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王育民先生
沙學浚,著名地理學家
李旭旦教授(1911-1985)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
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
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恩涌老先生
蔣君章畢生從事教育、新聞工作,是著名的地理學家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
著名地理學家劉胤漢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黃盛璋
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羅洪先
J. 世界上較著名的地理學家有哪些
瓦格納
哥倫布
達·伽馬
麥哲倫
哥白尼
迪亞士
僧一行
王凡
黃凱
徐霞客
顧祖禹
張相文
胡兆量
王恢
吳尚時
侯仁之
趙其國
國際著名旅美地理學家謝覺民
林超先生是國內著名的地理學家,珠穆朗瑪峰的正名,就是他的功勞。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古都學會會長、陝西師范大學教授朱士光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
任美鍔,著名地理學家和海洋學家
著名地理學家吳傳鈞院士 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和人文地理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原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明代著名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教授、滿志敏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李長傅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諮詢委員,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王育民先生
沙學浚,著名地理學家
李旭旦教授(1911-1985)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
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
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恩涌老先生
蔣君章畢生從事教育、新聞工作,是著名的地理學家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
著名地理學家劉胤漢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黃盛璋
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羅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