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委員會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委員會

發布時間: 2021-02-25 04:33:07

『壹』 王振忠的介紹

王振忠,1964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86年考入本校中國歷史地理研專究所,屬1992年春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8年起擔任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現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委理事、中國明史學會、上海史志學會理事,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評審專家。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生導師。並擔任《歷史地理》、《徽學》等刊物編委。歷任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貴州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相關研究機構的兼職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曾兼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文史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歷史地理、明清以來中國史、社會史、徽學及域外文獻研究。

『貳』 歷史地理的介紹

《歷史地理抄》是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歷史地理學集刊,供歷史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參考。中國歷史地理學以中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和發展的學科。近現代學者有顧頡剛、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陳橋驛、石泉、鄒逸麟、張修桂、葛劍雄、周振鶴、李孝聰、唐曉峰、辛德勇、韓茂莉、吳松弟等。

『叄』 1735年中國地圖的專家觀點

「《康熙皇輿全覽圖》繪成後,被藏進了內庫,一般百姓無緣目睹,只有省巡撫一級才能看到。」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的韓昭慶教授對紙牌屋記者說,「直到上世紀20年代左右,這幅圖的銅板才在沈陽故宮博物館被發現,重新印刷。」
據韓昭慶教授介紹,參與繪圖的法國傳教士把這份地圖帶到了歐洲,於是,中國境內的全圖反倒在歐洲通行開來,而非如在中國僅限於皇室高官才能一睹。在當時的歐洲,任何人都可以擁有地圖。商人尤其喜歡這類圖。「地圖可以被畫在茶杯上,牆壁上,或是畫在羊皮上掛在屋裡,作為裝飾,相當常見。」
因為沒有看到實物,韓昭慶教授對默克爾贈送的是否為霍曼及其家族成員製作的那份地圖不能肯定。
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德國的霍曼及其家族曾給韓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在制圖方面很有地位,」她說,「歐洲的很多圖書館都收有(霍曼及其家族繪制的地圖)。就我在美國看到的,霍曼家族的藏圖,圖書館都是收藏的,還專門以家族名稱(做分類),算做一個單獨收藏類型。」
17世紀,法國地圖學開始嶄露頭角,法蘭西王室的制圖家桑松在歐洲繪制中國地圖的標准化過程中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他所畫的中國地圖,被認為對羅明堅、利瑪竇、卜彌格、衛匡國與曾德昭等五位耶穌會士工作的綜合。」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周振鶴說。
對默克爾送的這張中國地圖,周振鶴教授告訴紙牌屋記者,粗看起來依然是衛匡國《中國新地圖集》的模式,與《康熙皇輿全覽圖》扯不上關系。「我過去在一篇文章里提到過,最早的德國人畫的中國地圖是1737年的,還是衛匡國的模式。(默克爾送的)這幅1735年的(地圖)我沒有提到,倒是新的信息,很有意思。」

『肆』 馬強的學術兼職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韓國《亞洲研究》通訊編委,四川大學歷版史地理研究權所兼聘教授,陝西理工學院「漢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重慶市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四川省西部區域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央電視台科教節目咨詢專家,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理事,中國武則天研究會理事,中國唐史、宋史學會會員。2007年曾在中央電視台十頻道擔任三國文化節目主講嘉賓。

『伍』 王振忠的人物履歷

王振忠,1964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86年考入本校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89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8年起擔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現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委理事、中國明史學會、上海史志學會理事,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評審專家。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生導師。並擔任《歷史地理》、《徽學》、《江南社會歷史評論》、《中國人文田野》等刊物編委。歷任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貴州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相關研究機構的兼職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曾兼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文史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曾擔任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日本創價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客員研究員、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客座教授。
獨立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歷史地理創新基地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課題。曾赴日本、法國、土耳其、澳大利亞、台灣、香港等地參加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及講學,與海內外學界同行有著密切的長期聯系,受聘擔任日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檔案研究系古文書研究項目合作教授,參與多項國際合作項目,並具體組織、主持過數次重要的學術活動。

『陸』 中國地理學會的出版書籍

(1) 《中國自然地理》(總論),(科學出版社,1985年)(在編委會領導下,由我會具體組織實施)
(2) 《中國自然地理》(地貌),(科學出版社,1980年)
(3) 《中國自然地理》(氣候),(科學出版社,1984年)
(4) 《中國自然地理》(地表水),(科學出版社,1981年)
(5) 《中國自然地理》(地下水),(科學出版社,1981年)
(6) 《中國自然地理》(土壤地理),(科學出版社,1981年)
(7) 《中國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下冊),(科學出版社,1983年,1988年)
(8) 《中國自然地理》(動物地理),(科學出版社,1979年)
(9) 《中國自然地理》(古地理,上下冊),(科學出版社,1984年,1986年)
(10) 《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1982年)
(11) 《中國自然地理》(海洋地理),(科學出版社,1979年)
(12) 《中國自然地理》(自然條件與農業地理),(科學出版社,)
(13) 《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中國經濟地理(科學出版社,1998年)
(14) 《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中國政區地理(科學出版社,1999年)
(15) 《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中國農業地理(科學出版社,2000年)
(16) 《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中國交通地理(科學出版社,2000年)
(17) 《地理學名詞》(科學出版社,1988年)
(18) 《GEOGRAPHY IN CHINA》(Science Press, 1984)
(19) 《RECENT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IN CHINA》(Science Press, 1990)
(20) 《論地理科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21) 《邁向21世紀的中國·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1999年)
(22) 《邁向21世紀的中國·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1999年)
(23) 《邁向21世紀的中國·城鄉與區域發展》(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1999年)
(24) 《世紀之交的中國地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25) 《中國地理學90年發展回憶錄》(學苑出版社,1999年)
(26) 《生態系統建設與區域持續發展研究》(測繪出版社,1997)
(27) 《1960年地理學術會議文集(地貌)》(科學出版社,1962年)
(28) 《中國地理學會一九六三年年會論文選集(地貌學)》(科學出版社,1965年)
(29) 《中國地理學會一九六五年地貌學術討論會文集》(科學出版社,1965年)
(30) 《中國地理學會1977年地貌學術研討會文集》(科學出版社,1981年)
(31) 《中國地理學會第一次構造地貌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科學出版社,1984年)
(32) 《喀斯特地貌與洞穴》(科學出版社,1985年)
(33) 《喀斯特地貌與洞穴研究》(科學出版社,1990年)
(34) 《地貌及第四紀研究進展》(測繪出版社,1991年)
(35) 《地貌過程與環境》(地震出版社,1993年)
(36) 《喀斯特景觀與洞穴旅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年)
(37) 《地貌實驗與模擬》(地震出版社,1993年)
(38) 《地貌、環境、發展》(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
(39) 《資源、環境、區域開發研究》(科學出版社,1988年)
(40) 《機遇與挑戰——90年代的地理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41) 《自然地理學與國土整治》(科學出版社,1988年)
(42) 《自然地理學與中國區域開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43) 《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研究》(科學出版社,1990)
(44) 《生物和土壤資源利用與保護》(科學出版社,1993)
(45) 《資源產業化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年)
(46) 《地理學創新與全球變化區域響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47) 《1978年中國地理學會陸地水文學學術會議文集》(科學出版社,1981年)
(48) 《中國地理學會第三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86年)
(49) 《中國地理學會第四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測繪出版社,1989年)
(50) 《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五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92年)
(51) 《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六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97年)
(52) 《中國雨水利用研究文集》(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8年)
(53) 《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商務印書館,1980年)
(54) 《工業布局與城市規劃》(科學出版社,1981年)
(55) 《農業布局與農業區劃》(科學出版社,1982年)
(56) 《地理學與農業》(科學出版社,1983年)
(57) 《城市氣候與城市規劃》(科學出版社,1985年)
(58) 《國土規劃與經濟區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
(59) 《數量地理學在生產布局中的作用》(科學出版社,1988年)
(60) 《環境中重金屬研究文集》(科學出版社,1988年)
(61) 《環境中污染物及其生物效應研究》(科學出版社,1992年)
(62) 《第二屆全國凍土學術會議論文選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年)
(63) 《地圖學的開拓與進展——理論探討與實踐經驗》(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
(64) 《遙感新進展與發展戰略》(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柒』 曹樹基的個人簡介

曹樹基,來1956年4月生,江自西鄱陽縣人,歷史學博士。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現擔任任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該系的創系主任。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

『捌』 歷史地理的附錄

是研究歷史時期人類地理環境變化,以及環境與人類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的學科。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傳統學科,又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編著)
學科的性質而言,歷史地理學並不屬於歷史學,而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文。中國歷史地理卻一直是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它的研究成果始終是其他各個分支所不可或缺的。由於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因為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現象,卻都是發生在過去的,所以離不開歷史文獻資料和對歷史本身的認識。而歷史研究也同樣不能缺少對當時的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條件——歷史本身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舞台——的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歷史地理的傳統,極其豐富的歷史文獻這樣的條件所決定的,因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歷史地理學能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時又能從歷史文獻中吸取豐富的、無法替代的泉源。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皇朝的更迭、政權的興衰、疆域的盈縮、政區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斷發生;黃河下游的頻繁決口改道經常引起有關地區地貌及水系的變遷,給人們社會生活也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發達的文化使這些變化大多得到了及時的記載,但出於在如此巨大的空間和時間中所發生的變化是如此的復雜.已不是一般學者所能隨意涉足,因而產生了一門專門學問——沿革地理。到清代,沿革地理學的成就達到了高峰,是乾嘉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 沿革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發源於1900年前的《漢書·地理志》,並可以追溯更長的歷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於是歷史地理學,兩者不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區別。就研究的內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區和疆域、地名、水道的變遷,後者卻包括地理學的各個分支。
就研究的性質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現象的描述和復原,很少涉及變化的原因;後者則不僅要復原各種以往的地理現象,而且要探求它們變化發展的原因,掌握它們的規律。中國的沿革地理雖然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卻一直沒材形成一門學科,所以數百年來除了有少數幾位專治沿革地理的學者之外,大多隻是歷史學家、經學家、訓訪學家、文學家、金石家的副業,它的成果主要也是作為歷史學和其他學科的注釋檢索之用。歷史地理學則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是現代地理學的一部分,一般說來需要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於解釋自然發展規津,也可用於解釋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在特定條件下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很顯然,歷史地理學形成和發展的一個決定因素是現代地理學的建立,這在中國是本世紀中才具備的條件,所以中國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是30年代以後才開始的。成立於1934年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及其主辦的《禹貢》半月刊還是以研究和發展沿革地理為宗旨的。1935年,《禹貢》開始正式使用「中國歷史地理」這個名詞,這說明禹貢學會的學者們已經受到現代地理學的影響,產生了將傳統的沿革地理向現代的歷史地理學轉化的願望。但從此後《禹貢》的內容和學者們的研究方面、方法來看,還是側重於沿革方面的。面且,不久爆發的抗日戰爭和隨之進行的內戰使禹貢學會的活動不得不停頓,學者們的願望無從實現。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當時的教育部所列出的大學歷史系課程中還只有「沿革地理」。對學科發展滿懷熱情的學者及時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其中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的意見最為有力。1952年院系調整以後,一些大學的歷史系以歷史地理學取代了沿革地理。不久,北京大學率先在地理系中招收了歷史地理專業的研究生,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成立了歷史地理研究室。此後復旦大學、陝西師范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單位也先後設立了專門的研究室、教研室,有的還招收了專業本科生。到60年代初,有關學者對歷史地理的學科性質以及它與沿革地理的關系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見,僅個別人還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與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到60年代中期,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員已經粗具規模,作為一門學科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盡管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出現了多年的停頓,集中反映歷史地理研究成果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還是在70年代末大體完成了。
中國歷史地理學取得長足進步的時期。一種全國性的大型叢刊《歷史地理》已經出版了十六輯,並以其學術價值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在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的組織協調下,召開了四次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和不少地區性的和專題性的討論會。數十名專業研究生完成學業,取得了博士、碩士學位,並陸續成為各研究機構的中堅力量和分支學科帶頭人,開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領域;他們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原有的研究人員。一批總結性的論文集、概論和開拓性的專著先後問世,大批新的研究項目正在進行。盡管以一門完整的學科的要求來衡量,還存在不少空白的分文和地區,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方面和邊疆地區;還缺乏系統的學科理論和現代化的研究手段;與我國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的幅員相比,專業研究人員尤其顯得太小,但我們還是可以這樣斷言:經過近40年的努力,中國歷史地理學這門學科已經基本形成了,從30年代的《禹貢》開始的、從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轉變發展過程已經基本完成了。
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科奠基者:顧頡剛
近代歷史地理三大家:侯仁之、史念海、譚其驤。
現當代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有:陳橋驛、石泉、鄒逸麟、張修桂、葛劍雄、周振鶴、李孝聰、唐曉峰、辛德勇、韓茂莉等。 1、如同歷史學一樣,歷史地理學探討的是有關往日的問題。
2、如同歷史學的資料與理論一樣,歷史地理學的資料與理論是未定的。
3、辯論是歷史地理學實踐的中心。
4、歷史地理學本質上關注時間過程中的地理變化。
5、歷史地理學在總體上是地理學的核心,不是地理學的邊緣。
6、歷史地理學主要關注地點綜合體,而不是關注空間分析。
7、歷史地理學特別突出特定地點的歷史特性。 歷史文獻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
地圖與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
1、航空照片、彩紅外遙感的判識
2、田野考古與環境考古
3、孢粉分析與古植被和古地理環境 對歷史學的意義
對地理學的意義
現實功能:歷史邊界、中外關系、行政區劃、地區差異、經濟開發、社會變遷、文化區域、旅遊資源、人口與移民、民族分布與遷移、城市規劃、生態保護、減災防災、國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夠提供決策咨詢。 傳統沿革地理
《禹貢》雜志與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創立
幾大歷史地理學家和研究機構:
顧頡剛
譚其驤與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史念海與陝西師范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侯仁之與北京歷史地理研究
陳橋驛的《水經注》研究 《歷史地理論叢》,陝西師范大學主辦(1981年創刊)
《歷史地理》,復旦大學主辦,(1981年創刊)
《歷史自然地理》(1982年創刊)
《環境變遷研究》,北京大學主辦

『玖』 周振鶴的介紹

周振鶴,1941年生於廈抄門,襲1959-1963就讀於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礦治系;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讀研究生,師從譚其驤院士,1983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為我國首批兩名文科博士之一。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兼職有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行政區劃與地名學會行政區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擅長政區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聞史、以及文化語言學、語言接觸史的研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