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理教學論論文
Ⅰ 地理論文5000字
地理論文5000字 多好寫呀,湊湊就夠了,不會寫就去那些論文網上想辦法。591論文網什麼的。有挺多論文範例。
Ⅱ 初二地理小論文淺談地理教學中的幾點體會初二地理小
一、認真鑽研精心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課標。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認真鑽研教材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教師必須依據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三維目標進行科學定位。了解哪些內容要學生做一般了解,哪些內容要讓學生理解,哪些內容要做詳細掌握;這節課要讓學生達到怎樣的能力,要形成怎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了這些准備之後,上課才能有的放矢、分清主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其次,要精心選擇教學方法。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與方法,要符合知識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實際,不能千篇一律選擇某種固定的教學方式,更不能依葫蘆畫瓢,照搬別人的教學方式。提倡那些依照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對於陳述性、事實性的知識應用,建議通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索,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對於一些難於理解的知識,要圖文結合並運用教具(地球運行儀、掛圖等),通過教師講授的方式完成。
第三,要認真設計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目的性和實效性。所提的問題,既能體現教學的重點,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既能引發學生對知識沖突的興趣,又有利於學生思維活動的充分展開。
要做好以上三點,教師備課的立足點,應從傳統的「我想怎麼教」,轉變成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的「我該怎麼學」的立場上,更多地考慮學法的指導,考慮學生的全員參與,改變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才能從一點一滴中,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有同學認為:「地理課盡學位置、地形、氣候,多沒趣,上課就想睡覺。」可見,想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必須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穩定的持久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像力更加豐富,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
吸引學生產生興趣的方法多樣,一次充滿激情導入、一個耐人尋味的提問、一串形象生動的比喻,甚至老師幽默風趣課堂語言等等,老師應盡可發揮個人特長,大膽創新,積極嘗試。
例如:在講授「隨州的鄉土地理」時,我要學生為可愛得家鄉製作一張隨州的名片,以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一下子就誘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同學們爭先恐後,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教學效果自然與眾不同。
再如:學到中國的政區時,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單位要學生記住,難度是非常大的,我就妙用中國政區圖進行如下聯想和想像:把中國的輪廓看成一隻雄雞,東北三省是雞的頭,新疆、西藏是雞的尾,台灣、海南是雞的腳,巍巍群山是雞的骨骼,滔滔江河是雞的血液。北京像心臟,是祖國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天津像櫻桃鑲嵌在渤海之濱,河北像火炬,北京正好位於火炬的火芯,湖南像男子的頭,江西像女子的頭,他們比鄰而居,創造美好的家園。福建像相思鳥,祈盼台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懷抱。台灣像紡錘,紡不完的思親線。…….每個省級行政單位都想像成不同的形狀,趣味十足且容易記憶。
興趣是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只有在興趣的動因之下,學生才會認真地去思考去學習,從而掌握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挖掘和探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學習當中,既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情感,還陶冶了情操。這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
三、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手段
一節課45分鍾,教師必須精心籌劃、合理安排。
首先做好課前五分鍾的展示秀:九年級地理課一星期只有一節課,學生要學第二課時的時候可能把第一課時的內容給忘了,因此在每節課的前五分鍾完全放手交給學生取名叫「課前五分鍾,秀出你自己」。或要求學生結合將要學習話題,展示與話題相關的課外搜集。如:地理圖片、趣味故事、旅遊見聞等等,只要不游離話題之外均可。通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釋放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自信。或要求學生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鞏固方法有多種:小測驗、提問、老師歸納總結、填圖拼圖比賽、知識接龍等等。老師要制定相應的的評價機制,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項活動,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其次應預留課內的作業時間:講授新課的時候,有的教師講得過多、過細,以為這樣才能講得透徹,讓學生明白,其實這種作法擠掉了學生的大量的寶貴時間,學生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結果只好把作業留到課外做。而事實上這樣的作業既加重有了學生的負擔,又收效甚微。這樣的課堂教學怎能不低效呢。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精講、少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完成作業。老師要根據一節課的教學目
Ⅲ 地理教學方面的論文可以在哪些期刊上發表
現在的學術期刊大多都是要交版面費用的哦。。看你要求高不高。是省級的還是國家級的還是核心的。。
Ⅳ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地理教師 論文
我認為一個好老師應具備以下的素質:1. 真心熱愛地理教學,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內。要有不計得失容和不甘落後的拼搏精神。2.熱愛學生,這是教師道德修養的核心。具有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3. 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地理教育教學能力。4. 自覺培養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能。5. 與時俱進的持續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作為中學地理教師不僅要具有「教師意識」,同時還要有「地理教師」意識。在當今科技、社會、思想飛速發展的今天,地理教師必須努力學習新理論,樹立新觀念,努力具備良好的素質,不斷完善自我,這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作為一個中學地理教師所必須具備的。與時俱進更新知識,永續學習,勤奮進取,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
Ⅳ 地理小論文1000字
哥倫布發現美洲與海洋地理科學
海洋地理科學是推動航海實踐活動的主要基礎與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動實踐又反過來成為海洋地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與動力,二者互促互進.海洋地理科學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學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中.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哥倫布的航海作用,對於拓展對哥倫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創新研究內容,突出時代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地理科學與哥倫布西航思想及行動的形成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西歐人對「遠東」還不甚了解.《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東方「黃金」的描寫引起了西歐社會國王、封建貴族、僧侶以及商人日益熾熱的慾望.西歐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探險,配合尋找新航路.到哥倫布從事探險時,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進行了幾十年探險並取得成就.馬可波羅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倫布,他反復仔細閱讀,不僅精讀,還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至今還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書上有哥倫布做過的眉批.一個富庶的、遙遠的東方深深地吸引著他.他的理論與找黃金、辟航路、傳播基督教的熱情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促使哥倫布開始著手實施西航計劃.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未獲準的情況下,又來到西班牙,經過多番奔波磨難,沖破重重阻力,最終促成行動.
二、發現美洲對海洋地理科學的貢獻
1.為環球航路的開辟、「地圓說」的最後證實打下了基礎.
正因為他相信「地圓說」,根據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地理科學知識進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約周長以及從西歐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距離,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學理論基礎.。哥倫布以自己大膽的設想、科學的計劃和無畏的精神沖破了這一障礙,西航成功了.他雖未找到真正的東方,卻發現了美洲,通過這一發現,為後繼者鋪墊了環球航海成功的路.麥哲倫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哥倫布的航海情況,又在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不僅是開辟了一條通達美洲的航路,也是證實「地圓說」,並為以後開辟環球航路創造了條件,他開辟了航海活動的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對海洋地理的勘測、發現和利用.
在航海過程中,哥倫布始終仔細觀察、勘測所經海洋的水文、地理、氣象等情況,計算航程,判別方位和經緯度,精心繪制地圖並詳細記載航海日誌.他的《航海日誌》內容豐富,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為後人研究西印度群島、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哥倫布對大西洋風向、洋流的發現和利用也有貢獻.
Ⅵ 初中地理教學論文《讓快樂走進地理課堂的幾點做法》
針對地理課的特點,
老師要多用地圖講學,把地理課講活了,講有趣了,就成為了快樂的課堂。
Ⅶ 地理論文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關於公布安徽省第五屆
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評選結果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
各市中學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
根據省教科所《關於舉辦安徽省第五屆中學地理教學論文評選活動的通知》(教科研函〔2007〕3號)文件要求,省專家評審委員會對各地推薦的地理教學論文進行了認真評審,共評出獲獎論文一等獎 16篇,二等獎 36篇,三等獎71篇。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見附件),請及時通知有關單位及論文作者。
附件:安徽省第五屆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獲獎名單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
安徽省教育廳教科所 2007年10月19日印發
列印:吳儒敏 校對:吳儒敏 共印30份
附件:
安徽省第五屆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獲獎名單
一等獎
篇 目 單 位 作者
《淺談地理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能力的培養》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東
《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蕪湖市教育科學研究室 錢宏瑾《銅陵市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調研報告》 銅陵市教研室 章小明
銅陵市第一中學 楊國兵
《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 安慶市教研室 何陸禕
《論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阜陽市教研室 陳鵬飛
《地方環境教育課程構建的案例分析》 蚌埠市教科所 吳岱峰《透過一次地理評優課談新課程課堂教學》 滁州市教研室 郭仕榮
《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應加強對學生的關注》 穎上縣教研室 何長劍
《關於高中地理選修課程校本化的幾點探討》 馬鞍山市第六中學 林章和
《使用新教材的幾點體會》 淮南市第三中學 朱元坤
《地理空間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 合肥工業大學附中 洪成旗
《淺談新課程下我對地理教學的認識與實踐》 黃山市梘忠中學 汪德利
《探索課程標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 貴池二中楊淑萍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探究》 宿州市第二中學 苗紅青
《地理探究學習要重視學生的思維品質》 懷遠一中 孫尚樓
《談地理教學中學上情商的培養》 六安皋城中學 余 蕊
二等獎
《梳理經歷 整合資源 回歸生活——地理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
馬鞍山市第二中學 周躍紅
《談新課標下的「太陽高度」教學設計》 阜陽市第三中學 馬 靜
《巧用身體語言,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藝術》 合肥市第五中學 沈龍海
《談新課程背景下地理學思想和方法的貫徹》 亳州第一中學彭長玉
《新課堂教學下教學策略的初探》 蕪湖市城南實驗中學周慧本
《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實施地理課堂教學》 淮南實驗中學廖惠榮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養》 亳州第五中學 王玉龍
《地理主體性課堂教學的探究》 淮南市第二十中學 陳 中
《用新課程理念引領學生快樂地學習地理知識》 固鎮一中李方平
《構建科學與人文和諧統一的地理教育》 巢湖市第八中 柳宗柱
《如何調動學困生參與地理課堂教學活動》 蚌埠二十六中 宋長軍
《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自主學習》 郎溪中學 胡燕平
《淺談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的一些誤區》 來安中學 董桂山
劉 俊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徑和培養策略》 和縣二中 夏立軍
《高考地理復習的「虛」與「實」 》 合肥市第十七中學 黃永紅
《新課標理念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探微》 歙縣中學鍾彩琴
《淺談「問題研究」的作用與教學》 五河一中 劉繼英
《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地理分層教學策略初探》 樅陽縣浮山中學陳相林
《如何從地理圖像中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 黃山市黃山區一中崔仲文
《加強地理基本概念教學的探討》 亳州市譙城區大寺完全中學 汪明潔
《淺談Google Earth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滁州市實驗中學 曹 明
《「任務分解、自主交流」地理課堂模式的構建與實驗》阜陽第十中學 馬興海
《改變課堂教學方式 適應高中地理新課程》 安徽省石台中學 姚 萍
《新課標下淺談地理與各學科的經緯結網》 東至縣大渡口中學 江美麗
《「讀圖法」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宿州市埇橋區梅庵中學劉玉才
《多元智能評價與地理教學》 馬鞍山市第一中學 程 剛
《農村高中地理新課程課堂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 六安市雙河中學 劉全穩
《新課程地理課堂主體教學模式的設計與落實》 銅陵市第九中學錢義國
《以烈山區為例談農村高中地理活動課的開展》 淮北七中 吳才華
《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積極開發地理課程資源》 安徽廣德中學 江春芳
《選修7課標、教材研讀及開課條件分析》 銅陵市第五中學 陳俊群
《高中地理課題研究開設的一些設想》 宿松縣程集中學 石雅斌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 淮北市石台鎮中學蔡金燕
《新課程地理教學中的「敢問」與「會問」》 蕪湖縣第一中學 王邦忠
《淺談新理念指導下的中學地理教學》 宿州市第八中學張建國
《淺談在地理新課程教學中的「課堂提問」》 淮北市西園中學榮海俠
三等獎
《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學初探》 來安中學 盧玉斌
《地理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幾種偏離現象 》 阜陽第三中學 吳 強
《解讀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開放性特點》 和縣第一中學 陳曉明
《淺談地理新課程教學反思》 蚌埠包集中學趙東宇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創新學習》 蕪湖市田家炳實驗中學章 波
《淺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合肥市五十一中 陳 麗
《關於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幾點看法》 阜陽一中 巫祖安
《地理課堂互動型教學策略的構建》 馬鞍山市第二中學 盧大亮
《地理教學中的誤區及思考》 宿州埇橋區汴河辦事處北十里中學 武 波
《新課標下課程資源開發初探》 青陽縣木鎮中學 方 靜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道德教育的實踐》 黃山市屯溪一中 潘勝庭
《在地理教學中利用遠程資源學生合作學習的探究》 歙縣新安學凌文英
《地理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 祁門一中胡義松
《新課程地理課堂教學的思考》 歙縣中學呂文英
《地理教學中學生想像力的培養》 歙縣二中汪明鋒
《如何看待地理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和網路的作用》 鳳台一中李 全
《淺談以學生為主體的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 淮南望鋒崗中學廖和喜
《興趣教學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 淮南一中朱慶龍
《合作學習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淮南市第五中學孫 峰
《合適參照物選擇與「地球運動」教學難點的突破》 亳州三中 劉永志
《新課程改革下對中學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 利辛縣第一中學謝 堯
《高一地理新課改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 渦陽三中 王 娟
《談初中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淮北市西園中學孫 凱
《充分運用圖像進行地理教學》 五河縣安淮中學聶 鑫
《中學地理教學的美育的層次》 蚌埠十二中馬 燕
《立足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地理素養》 蚌埠第一中學李雲靜
《讓地理教學生活化》 蚌埠市第二十三中學王海燕
《新理念下培養地理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探索》銅陵市第十三中學戈廣兵
《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體會》 銅陵縣第二中學程納新
《在新課程目標下整合地理課程資源》 銅陵市第十六中學孫大信
《高中地理個性化教學初探》 銅陵縣第二中學程勝來
《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太湖縣徐橋高中 李永清
《將實驗教學引進地理課堂》 宿松縣程集中學周文招
《生活是地理教學中重要的課程資源》 安慶三中張 軍
《檔案袋評價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安徽省太湖中學黃鄭堯
《如何開展問題研究和活動》 桐城中學段煥榮
《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方法探討》 桐城市天城中學汪 宏
《中學地理多媒體教學初探》 滁州市滁州中學 季風勇
《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 滁州市滁州中學 孫 成
《作圖法在地理教學中應用研究》 全椒中學 李 君
《新課程實施的理解與體會——豐富地理課堂教學》滁州市第五中學 六振梅
《淺談新課標下地理教學手段的繼承與創新》 肥東縣梁園中學 周義兵
《發揮地理學科優勢 培養學生空間智能》 舒城縣南港中學 沈龍明
《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地理學習探討》 蕪湖市第二十六中 吳安寧
《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學探討》 五河二中劉叢蘭
《在地理社會實踐中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 懷遠縣龍亢中學 朱 英
《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蕪湖市二十七中學俞 敏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有效參與的教學策略》 蕪湖八中邱玉啟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探索》 安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裘偉東
《如何選編以社會熱點為背景的地理案例》 蚌埠第四中學劉運良
《中學生地理課堂興趣培養》 六安市三十鋪中學 李顯靜
《中學地理信息化教學設計之我見》 馬鞍山市第六中學 張 蕙
《為地理教學注入新活力——初中地理活動初探》 馬鞍山市星光學校 古 莉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認識與實踐》 蕭縣中學常書雲
《讓新課改沐浴和諧之風》 靈璧縣師范學校蘇 洪
《光照圖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探討》 安徽省碭山中學陳國華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發展學生個性淺議》 宿州市埇橋區支河中心校李永春
《關注學生發展優化地理教學》 安徽省青陽中學張 俊
《談地理新教材「活動」的使用》 石台縣崇實中學汪利軍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幾點心得》 貴池區杏花村中學程麗萍
《淺談探究學習在地理新課標教學中的應用》 界首市光武中心學校 李 濤
《借杜朗口「春風」促地理課鮮活》 阜陽四中 徐玉玲
《論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問題》 穎上縣第四中學 田華利
《巧妙點撥開啟自主學習之門》 界首一中 王 鍵
《評價共同體在學生地理學習評價中的應用》 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學 李 濤
《構建師生互動合作共同成長的綠色課堂》南陵縣何灣鎮中心初中廖必根
《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整合初探》 寧國市梅林初中 朱鐵軍
《新課程地理課堂教學策略淺析》 六安市徐集中學 張碧松
《夯實基礎突出主幹提高能力應對高考》 東至二中侯 俊
《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界首市田營鎮中心學校 閆 斌
《「問題教學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寧國市胡樂初級中學 張 文
自己網路吧~
Ⅷ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 如何總結地理知識規律(人教版)
資料概述與簡介 如何總結地理知識規律在學習了大量感性地理知識之後,通過進一步地綜合分析、比較判斷、逐步推理,最終抽象出來的本質聯系就是地理規律,任何地理規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具有連續不斷、符合實際變化過程中每一個狀況的特點。如何掌握知識規律是地理學習方法中的重要課題,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途徑之一。 1、學習知識規律的重要性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知識的記憶。在前面我們曾介紹了抓住地理規律推理記憶的典型實例和方法。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把握地理知識結構,特別是地理演變規律更是如此。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提高綜合與分析概括能力的水平。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培養空間想像能力,樹立地理時空觀念。 2、地理知識規律的基本分類 按地理學科的特點,我們將地理知識規律分為三大類型: 地理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這是反映各種地理事物之間本質的、必然聯系的規律。例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是地形、氣候、植被、動物、土壤、地表水與地下水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規律。這一規律普遍適用於各個地理區域的自然特徵的學習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資源、能源、工業、農業、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間也不斷建立起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規律特徵,並使得相互聯系這一人世間的普遍規律廣泛地應用在地理學科中,成為地理思維過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地理演變規律。這是反映地理事物發展變化必然趨勢的規律。例2:在地質作用中,內力與外力總是同時作用;內力使地形不平,外力使地形趨向平坦;內力為主導作用力,外力為輔助作用力;它們共同決定著地殼物質循環的變化規律,使人類生存的地表空間總是在動盪起伏-相對穩定-動盪起伏之間變化著,處在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之中。 地理時空分布規律。這是反映地理事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必然分布狀況,是中學地理知識規律的主要內容。依據時空范圍可分為五個小的類型:地理事物水平分布規律是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規律,例如世界上森林資源水平分布主要在熱帶和亞寒帶地區,以及中緯度大陸東西兩岸地區;地理事物垂直分布規律是地理事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規律,例如在對流層中氣溫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的變化規律;地理事物日變化規律是地理事物在一個太陽日內的變化規律,例如氣溫日變化規律-從午後14點到凌晨4點氣溫逐漸降低,從凌晨4點到午後14點氣溫逐漸增高;地理事物年變化規律是地理事物一年內不同季節的變化規律,例如塔里木河一年四季水量變化規律-隨著氣溫的增高水量不斷增多;地理事物的年際變化規律是地理事物在不同年份之間的變化規律,例如太陽黑子的11年變化周期。 3、總結知識規律的方法 (1)極值概括法。我們先一起分析一個實例,然後再總結方法。例3: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分布規律為由近日點到遠日點逐漸減小。可平時不少同學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卻總是出現「近日點線速度大,遠日點線速度小」的結論,這種結論顯然沒有概括出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分布規律,而只是提出最大和最小線速度值出現的空間位置,兩個特殊點不能反映出公轉軌道上每一個空間位置上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大小和連續變化的全過程。前面正確的描述是符合公轉軌道上各點線速度分布規律的。從實例中可以發現,兩種答案有著本質的差異,同時在手法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同學們是可以從失敗的過程汲取一些有用的經驗呢? 總結地理事物時空分布規律要從直觀圖像的仔細觀察入手,這是抽象概括出地理分布規律重要基礎。 抓住分布狀況中的極大值和極小值,這是抽象概括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金鑰匙。 由極大值(極小值)向極小值(極大值)做連續不斷的時空描述,其中文字上經常采
Ⅸ 淺談在地理教學中怎樣樹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面臨當今世界人口急劇膨脹,資源極為匱乏,環境嚴重污染以及生態瀕遭破壞等社會危機的困惑,仿徨與痛苦中,通過對人類工業文明進程的深刻的歷史反思而提出的,並逐漸達成共識的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就是走一條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人的生存發展構成危害的發展道路。所以,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世界關注的主題之一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也日益嚴重,對自然資源進行毀滅性的開發隨處可見,整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質量已經嚴重下降,環境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日趨明顯,所以治理環境,消除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國家在環境治理方面雖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效果卻不盡人意,關鍵原因是人們的環保意識非常淡薄。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只注意經濟利益,不注意對環境的保護,不進行環境評估,出現了短視的急功近利的行為。所以必須加強人們的環保教育,盡早、盡快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中學階段,利用地理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從小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地理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優勢,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環保教育。那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我認為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去進行。
一、確定環保教育的教學目標
1、啟蒙、發展和完善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每節課的具體情況,適時、適量地宣揚和滲入環保觀點,進行環保教育,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環境質量的現狀。獲取與環保相關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啟蒙和灌輸環保、資源、人口、環境質量等意識。使學生能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等方面的辨證統一的關系。
2、提高參與環保的意識
鼓勵學生積極、自覺地參與保護環境,可讓學生去搜集有關環保的熱點問題,如:三江源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沙塵暴天氣的成因及危害、厄爾尼諾現象、臭氧空洞、溫室效應、赤潮及水體富營養化、轉基因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外來物種引入對本地物種的影響等資料,通過分析資料幫助學生獲得環保意識及提高分析能力,並能運用所學知識初步分析和評價環境、環境問題、進行環境調查,嘗試提出改善和解決環境問題的初步方案。
二、建立較完善的環保教育知識體系
環保教育在教材中沒有編排專門的章節,有關的知識點散見於不同年級的地理教材中,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保教育,就必須較系統地掌握有關的知識體系,對各個章節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歸納。
新課標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是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義務教育階段地理的環保教育的知識體系可歸納為以下幾個要點:
1、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4、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5、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6、以水、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並滲透節約資源的教育。
7、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8、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三、完成環保教育的渠道
1、教師授課
課堂教學是環保教育的主要方式,地理教師應根據地理課的特點,在教學中適時地、有針對性地滲入環保教育,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事實材料進行授課,既提高了地理課的趣味性,加深學生的印象,又達到了教育目的。
2、學生活動
教師根據課本可以設計或補充一些活動讓學生完成,使環保教育更加直觀、形象,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苔蘚能作為指示植物的特點,帶領學生對本地區的苔蘚植物分布進行初步的調查分析,了解本地區的空氣污染情況;在學生中調查電池的使用情況,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等。
3、社會實踐和調查
在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和調查活動中,可與環保部門聯系,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帶領學生到不同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和考察。例如:2008年,本校的地理興趣小組在區環保局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前往區水泥廠、造紙廠進行調查,了解兩間廠對工業廢水的處理情況;2009年又對區城市建設綠化面積進行了調查,考察了本地區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處理。通過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加強了環保教育。
四、加強法律意識
目前,國家就環境方面已建立了多部法律,如:《礦產資源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有關法律宣傳,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能自覺遵守和維護法律,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情操。在宣傳過程中,為了避免枯燥、空洞,加強宣傳力度,教師可在課余時間多收集正反兩方面素材,結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教育他們遵紀守法。
五、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地理學是一門自然與實驗科學,學生對實驗及社會調查等活動興趣頗濃,踴躍報名參加興趣小組。教師利用這一特點,在組內進行宣傳教育,並通過小組以點帶面,向外輻射,達到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
1、舉辦專欄,宣傳環保知識 ;
通過收集報紙、雜志廣泛收集有關環保方面的資料,整理成專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如牆報、手抄報、班際競賽等。
2、舉辦興趣小組的成果展:
將地理興趣小組的活動成果,例如學生撰寫的小論文、社會調查報告、製作的地理標本、獲獎情況等成果在校舉辦活動成果展,既擴大地理小組的影響又可進行環保宣傳。
3、利用一些重大環境和地理節日,進行專題環保學習、宣傳和公益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活動能力。
地球日、環境日、無煙日、植樹節等,都是世界國際組織和我國政府為維護人類良好生存環境而發出的吶喊。在這樣的日子定期開展相應的活動,喚起學生與世人的全球環境憂患意識、環境責任意識、行動意識。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施展自己能力,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提供了舞台和機會,可以收到良好的社會和教育效果。
可持續發展教育應使學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類之家,大自然是同我們生死相關的朋友。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活動場所,也給人類社會、住行,發展工業、農業、交通、文化等各項事業提供了大地、陽光、空氣、水、森林、礦產等種種能源和資源,滿足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所以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現在和未來人類所享用資源和環境的權利。地理課堂教學要使學生這些觀點根深蒂固,才能加強其對社會的責任感,為祖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打下扎實的基礎。
Ⅹ 關於地理學科類論文範文參考文獻,與如何進行地理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在地理課堂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培養讀圖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並且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法指導,促進其有效學習,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很有趣味性的學科,地理知識豐富而精彩。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學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火山地震帶及其分布」為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地球」「地震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短片回顧我國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場景,把學生帶入教學情景中,讓學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強大破壞力,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從而調動了學生探索地震相關知識的極大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師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規的文字語言來對地理知識的描述外,還有另外一種語
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圖語言。對初中學生而言,教會他們讀圖、用圖,不僅能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畫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盡量把地理知識融入到地圖中去理解,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自然就養成了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例如我採用形象比喻法來教育學生記住一些圖形的輪廓形狀:黑龍江的輪廓像一隻美麗的天鵝,湖南的輪廓像美人頭,英國的輪廓像一隻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義大利的輪廓像一隻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學習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地勢起伏時我採用剖面觀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繪制各種圖表的方法,適當的統計分析知識以及地理問題的歸納方法等,然後指導學生通過資料的表達,地圖、各種圖表對地理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歸類整理和分析。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去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地理信息的聯系、差異,力圖發現新的更有價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實施探索性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於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識十分淡薄,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質量和學生聽課質量難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學就是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科學方法,探究性的獲得科學概念,並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例如,在「海陸變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圖片,並進行分析:喜馬拉雅山在地質年代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我們利用科學史來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地圖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略圖的運用尤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圖,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七大洲、四大洋」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七大洲、四大洋」簡圖的繪制;又如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每個省級行政區輪廓的繪畫中來,在這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
地掌握了它們的相對地理位置。地理略圖不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還能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地理略圖的運用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進行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提高課堂有效性
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習慣,同伴的評價和教師評價有助於學生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倡導賞識教育,無論學生的成就大小,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鼓舞和信任,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地理教學只有做到「三維目標」的統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