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上的夏季
㈠ 地理上怎麼判斷一個地方夏季和冬季吹的是什麼風
1、要記住所在地區的氣壓帶、大氣環流狀況以及大氣環流在實際中遭到回擾亂的幾個因素答。
2、要明確一年四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形成位置和移動情況;
3、地球偏向力對流動中的空氣產生的偏轉作用;
4、了解地形對氣流的阻擋作用;
5、洋流主要是由大氣(漂流)運動引起的(當然也有密度流、順岸流,潮流)洋流的流向代表地球上風帶的風向,同時洋流冷熱循環又影響局部地區的風向;
引起風向的原因是一個綜合因素,不過,風在世界各地區的流動在一年裡的變化基本不變。掌握以上一些知識才能對風向進行判斷。總之是空氣由高壓向低壓流動。
例如:白天與夜晚海洋與陸地的風向。因為陸地的比熱容比水小,所以在太陽的照射下,白天陸地上方空氣溫度高密度小熱空氣上升,而海洋上方空氣溫度低密度大下沉流向溫度高的地方,所以白天的風由海洋吹向陸地。而夜晚相反,陸地上方的空氣溫度低,而海洋上方空氣溫度高密度小上升,所以風由陸地吹向海洋。
㈡ 請問,地理學中的雨熱同期是怎麼回事情啊請問,地理學中的雨熱同期是怎麼回事情啊
雨熱同期就來是說降雨和高溫季節是同源步的。例如我國的氣候規律是夏季高溫多雨,所以就是雨熱同期的。就是說熱的季節(就是溫帶的夏季)同時也是雨季,一般溫帶大陸氣候和溫帶海洋氣候都是這樣的,地中海式氣候不是這樣,它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即「雨熱不同期」 雨熱同期對農業的影響應該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有利的,一個是不利的。有利:水熱充足,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不利:因降水集中,容易造成洪澇災害,造成農業減產。 請採納回答!
記得採納啊
㈢ 請用地理學的知識解釋下夏天比較熱的原因
地球的地軸是來回偏轉的,這個角度叫黃赤交角,為46°52,就是地球上的南北回內歸線。
北半球容夏季偏向太陽,日照時間長,自然就熱。
另外,樓上說法錯誤,北半球夏季(6月22日)地球在遠日點,是離太陽最遠的,12月22日在近日點,是太陽最近的。
㈣ 地理學中的氣候類型分為哪幾種
這好像是高中地理里的知識吧!我的記得好像還是地理中的難點呢!
首先,來說一下氣候形成的原因:
氣候成因的影響因素有:緯度、海陸位置、氣壓帶風帶和氣團、洋流、地形五類。
(1)緯度決定了熱量帶
(2)海陸位置大陸東西兩岸風向和洋流類型不同——主要影響降水量的多少內陸和沿海大陸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響降水量的多少
(3)氣壓帶、風帶和氣團
①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多陰雨天氣甘共苦副熱帶高氣壓帶——盛行下沉氣流,多晴朗、乾燥的天氣副極地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多陰雨天氣
②風帶性質信風——一般是溫暖乾燥,但如果是從海洋吹向陸地,則變性為溫暖濕潤西風——溫涼濕潤,帶來溫差小的陰雨天氣極地東風——寒冷乾燥
③氣團:海洋氣團和大陸氣團及具體氣團對氣候的影響各不相同。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5)地形:地形輪廓、山脈走向、地勢高低等對氣候都有一定的影響。
全世界的氣候類型好像一共有9種,其中熱帶4種,亞熱帶2種,溫帶3種.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10°之間
熱帶草原氣候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
分布規律:南北緯10°到南北回歸線之間
熱帶季風氣候
形成原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旱雨兩季分明
分布規律:北緯10°到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熱帶沙漠氣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
分布規律: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形成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
地中海氣候
形成原因: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 冬季溫和多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形成原因: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氣候特點:終年溫和多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
溫帶季風氣候
形成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分布規律: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陸內部,受大陸氣團影響
氣候特點: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乾旱少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30°-60°之間的大陸內部
簡單地說,就是這樣了.但是也有人說全球氣候類型要分為16種,我也搜了一下,太多了!給你把網站鏈過來,感興趣的話,自己去看看吧!
http://www.zxzsd.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8
㈤ 地理上的四季是幾月至幾月地理上的。
四季劃分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分類法: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分類法: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分類法: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分類法: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㈥ 在地理上,夏季每天傍晚或中午下的雨叫什麼
這種叫對流雨
是由地面空氣劇烈受熱,上升,在高空快速膨脹降溫,水蒸氣液化甚至凝華而致雨的,有別於其它3種常見雨
㈦ 地理上說的春汛,夏汛是什麼意思啊我地理每次才考30多分郁悶- -
春汛又稱「桃汛」、「桃花汛」。春季江河水位上漲的現象。多因春季氣候專轉暖,冰雪融化屬而引起,也有因冷暖氣流交替,致霪雨霏霏,乃至暴雨而引起。
什麼是夏汛
1、夏天雨季多發季節,暴雨集中在這期間,容易造成澇災
2、漁業上,夏季某種魚群或水產集中捕撈季節
PS::1、西北地區的內流河多為夏汛。因為它們的河流補給類型是冰川融水!夏季氣溫最高,冰川融化最快,所以河流補給最多。
東北地區的流河多為春汛。因為它們的河流補給類型是季節性積雪融水!春季氣溫回暖,山上積雪很快融化,所以增加了河流的水量。
華北、黃淮和華南地區的河流補給一般為地下水和降雨補給,夏季降水多,易形成夏汛。
2、凌汛,俗稱冰排,是由於冰凌阻水而引起的江河漲水的水文現象。冰凌有時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壩,造成水位大幅度地抬高,最終漫灘或決堤,稱為凌洪。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開河期都有可能發生凌汛。
㈧ 地理上四季是怎麼劃分的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分類法: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分類法: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分類法: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分類法: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㈨ 什麼月份為夏季(地理學上的和生活上的不同嗎)
6月22日到9月23日.
㈩ 地理學涉及的氣候類型有哪些
八字方針:「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以溫定帶:以溫度判斷處於哪個溫度帶,最冷月均溫大於15°的是熱帶,在0-15°之間是亞熱帶,在-15到0°之間是溫帶的(溫帶海洋性氣候例外,它的最冷月溫度在0-15°之間),最熱月均溫<-5°,為極地氣候 以水定型:再根據降水定型,只有地中海是冬雨型,很容易判斷,還有熱帶雨林,熱帶沙漠都比較好判斷,季風氣候一般也容易判斷,熱帶季風降水比熱帶草原降水多,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根據溫度來判斷 熱帶雨林氣候 又稱「赤道多雨氣候」。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5°~10°之間。終年高溫多雨,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之間,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季節分配均勻,無乾旱期。主要出現在南美洲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的馬來群島大部和馬來半島南部。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亞洲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伊里安島,大洋州從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 主要是緯度因素影響: 1 .太陽輻射:太陽輻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圍內。使得全年高溫。 太陽輻射再強烈的地區將變為沙漠。 2.大氣環流:處在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雲致雨。 3.海陸影響。熱帶雨林氣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並使氣溫差較小。地勢較低,適合雨林生長。 4 .植被影響樹的蒸騰作用強,使環境更加潮濕。 熱帶草原氣候 又稱熱帶干濕季氣候、薩瓦納氣候、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處於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C。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的較長乾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數草原。 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是: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時,形成濕季;受信風控制時,形成乾季。其分布規律是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對此學生會產生疑問:「赤道低氣壓帶的移動范圍是在南北緯10°以內,它是怎麼控制熱帶草原氣候的呢?」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把這種氣候的成因歸納為: 一、季風型 盛夏季節,在低緯度地帶(特別是在大陸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風帶插入一個赤道西風環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於行星風帶的季節移動;另一方面是由於大陸的加熱作用,更助長了赤道低壓槽移動時在大陸上被加強。 北半球夏季時(7月),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南半球夏季時(1月),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這一現象,在從非洲經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帶最為顯著。 1、非洲10°N至20°N地區和北美洲南部 夏季,兩地分別受到掠過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濕西南季風的控制;且由於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2、非洲10°S至20°S地區和澳大利亞北部 夏季,兩地受到暖濕的西北季風控制,且由於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二、熱帶鋒型 夏季,在廣闊的熱帶太平洋東部,赤道西風不顯著,且由於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暖濕季風對南美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影響幾乎沒有。但來自陸上的西南季風和西北季風,分別與來自熱帶大西洋上、並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在此輻合上升,形成熱帶鋒,多對流雨,氣候濕熱。 赤道以北的蓋亞那高原、奧里諾科河流域和哥倫比亞北部,6月至10月潮濕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內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豐富,形成濕季。冬季,兩地分別受單一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控制,乾燥少雨,形成乾季。 三、副高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陸內部形成范圍廣大的熱低壓,暖濕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南信風吹向大陸,為南非高原帶來較多的降水,形成濕季。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於地勢高,氣溫更低,大陸南部形成高壓,並與東部的海上高壓連在一起。由於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加之陸上高壓的存在,來自海洋上的信風影響程度減小,形成乾季。 2、澳大利亞南部(30°S至32°S) 由於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夏季(1月),該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濕潤西風控制,形成濕季。 四、垂直地帶性類型 東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區 本地區海拔達3000米以上,由於地勢高,改變了這里的氣溫和降水狀況,氣候暖和,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夏季,受來自印度洋上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暖濕東南信風的影響,降水比較多,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信風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發旺盛,形成乾季。 五、背風坡型 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部和馬達加斯加島西部 兩地由於地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較少,但干濕季明顯,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綜上所述,夏季時,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赤道輻合帶的影響,該帶的位置一般也就是赤道低氣壓帶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說是受赤道低氣壓帶的控制。 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為廣大。 1.降水量少而變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亞斯文曾有連續多年無雨的記錄;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連續十七年中僅下過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陣雨,而三次總量僅0.51厘米,降水量極少。同樣位於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連續四年無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陣雨就降了15厘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陣雨記錄竟達63.5厘米,可見變率之大。熱帶沙漠的降雨多為暴發性的陣雨,往往引起劇烈的水土流失。 2.氣溫高、溫差大:由於雲量少,日照強,又缺乏植被覆蓋,空氣濕度小,因此白天氣溫上升極快。在北非曾有高達58℃的記錄,一般夏天的月均溫大都在30℃~35℃之間,而且高溫的時間很長,如阿拉伯半島的亞丁,一年有五個月的月均溫在30℃之上。沙漠的夜間較涼,因為整夜無雲,地面輻射強,散熱快,夜間最低溫度一般在7℃~12℃之間,也有出現薄霜的日子。年溫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溫差更大,在15℃~30℃之間。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個氣象測站,於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熱達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溫-0.6℃的記錄,日溫差達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襖午穿紗」來形容。 3.蒸發強、相對濕度小:熱帶沙漠氣候因為經常無雲、風大、日照強、氣溫高、相對濕度小,因此蒸發力非常旺盛。可能蒸發散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達百倍。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現2%左右的相對濕度。 亞熱帶沙漠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草原氣候 地中海季候 溫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