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內出學生地理學情方面研究
① 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 初一的 2000字左右 謝了,大神們 急用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為4萬千米。
2、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軸是地球自轉軸(假想軸),現實中並不存在。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4、地球的自轉軸叫做地軸,地軸的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叫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叫南極。
5、緯線是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長度不等,緯線長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緯線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度數<=90°地球上緯線有無數條。
6、經線是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相交的半圓,經線有東西之分,0°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0°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度數<=180°。所有的經線長度相等,地球上有無數條經線。
7、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位於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赤道紀念碑位於南美洲厄爪多爾首都基多市中心以北24千米處。
8、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160°E和20°W組成的經線圈。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可以用經緯網來確定。求一條經線相對的那條經線:度數之和為180°,東西經相反。
9、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4小時,也就是一天。
10、晝夜形成的原因:由於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在任何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11、由於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差異。
12、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
13、地球公轉的特點: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季節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范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五帶的劃分。
14、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范圍23.5°S~23.5°N)、北溫帶(范圍23.5°N~66.5°N)、南溫帶(范圍23.5°S~66.5°S)、北寒帶(范圍66.5°N~90°N)、南寒帶(范圍66.5°S~90°S)。
15、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是地圖的基本要素。
16、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圖例是地圖的語言,包括各種符號和它們的文字說明、地理名稱和數字;指向標指示圖上的方向。
17、比例尺可分為數字式、線段式和文字式三種類型。
18、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在經緯網地圖上:同一條經線只存在正南正北方向,同一條緯線只存在正東正西方向。北極是地球上最北的地方,其四周方向都是南;南極是地球最南的地方,其四周方向都是北。
19、圖例和注記幫助我們區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徵。
20、我們常用等高線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21、在既沒有指向標又沒有經緯網的情況下,通常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方向。
22、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兩條等高線之間的距離稱為等高距,等高線之間等高距相等;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23、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度相同;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24、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
25、去公園游覽,需要尋找景點,應該從導游圖上找到答案;外出旅行,確定行程,應該參考交通圖;了解國際時事,確定事件發生地點,應該查閱世界政治地圖。
26、在圖幅相同時,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範圍越大,內容越粗略。
27、河流發育於山谷(等高線彎曲部分向高處凸)中,不能發育於山脊(等高線彎曲部分向低處凸)中。
28、山地不同部位:
山峰:閉合曲線,內高外低
山脊: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
鞍部:等高線呈馬鞍形,位於兩山峰之間
陡崖:等高線重合
五種基本地形:
高原:海拔較高,1000米以上
山地:海拔一般高於500米
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盆地:中間高,四周低,海拔不確定
地球公轉補充:
節氣 太陽光直射位置 日期 晝夜變化情況
春分 赤道 3月20或21日 全球晝夜等長
夏至 北回歸線 6月21或22日 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有極晝現象(南半球相反)
秋分 赤道 9月22或23日 全球晝夜等長
冬至 南回歸線 12月22或23日 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以北有極夜現象(南半球相反)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27、地球表面最顯著的差別是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它構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徵。
28、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佔29%;概括地說,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9、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30、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31、面積較大的陸地叫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叫半島;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32、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按面積由大至小分別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33、世界四大洋按面積大小,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島嶼是北美洲的格陵蘭島,面積最大的半島是亞洲的阿拉伯半島。
35、亞洲與歐洲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爾其海峽為界;亞洲與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亞洲與北美洲以白令海峽為界;北美洲與南美洲是以巴拿馬運河為界。
36、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37、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1/4的陸地低於海平面。
38、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其在此假說中提出的地球「活動論」觀點,後來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並且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39、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40、板塊運動學說認為全球大致劃分為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等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於不斷地運動之中。
41、全球大致可劃分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
42、人們經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來描述天氣。
43、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第一,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第二,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44、天氣預報要說明一日內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的情況。
45、氣溫是大氣冷熱的程度;風向是風的來向,風力是風的強弱,共分13級,級數越大,風力越強。
46、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為0,表示肯定「無雨」。
47、在衛星雲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區,顏色越白,表示雲層越厚。
48、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
49、空氣質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有的時候,人類活動的影響尤為重要。
50、按污染指數的高低,空氣質量一般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和五級,它們對應的空氣質量狀況分別是優、良、輕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
51、一天中不同時間氣溫的平均數,就是日平均氣溫。
52、對氣溫的觀測,一般是在一天中北京時間8時、14時、20時、2時進行4次。
53、氣象台觀測和記錄的氣溫,是用放在百葉箱里的溫度計測得的,單位記做「℃」。
54、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的日變化;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年變化。
55、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叫做氣溫日較差;一年內的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做氣溫年較差。
56、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57、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58、通常用等溫線圖來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
59、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60、當等溫線呈封閉形狀時,如果中心氣溫比周圍氣溫低,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反過來,就是高溫中心。
61、一般來說,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
62、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63、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64、測量降水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
65、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
66、常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同一條等降水量線上,各點的降水量相等。
67、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68、終年炎熱的地方,降水有多少不同;常年濕潤的地方,氣溫有高低差別。
69、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區,氣候都具有全年高溫多雨的特點,這種氣候叫做熱帶雨林氣候。
70、全球的氣候大致可分為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地中海式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寒帶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11種氣候類型。
71、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們因此也成為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72、人們描述天氣時,關注的時間是一天,描述氣候時,關注的時間是一年。
73、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74、出生率是一年內出生的嬰兒數占總人數的比率;死亡率是一年內死亡人數占總人數的比率;出生率減去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
75、2006年3月,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5億。
76、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來表示;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單位是人/平方千米。
77、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等低緯近海的平原地區,是人口稠密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困難,是人口稀疏地區。
78、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
79、人口數量過多、人口數量增長過快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80、人口增長過快必然會帶來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和飢餓貧困等問題。
81、為了解決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82、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人類可以分為白種、黃種和黑種三個主要人種。
83、三大人種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分布區,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
84、黃種人皮膚呈淡黃色,頭發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白種人膚色、眼色、發色都很淺,頭發天生就是波狀,鼻樑高,嘴唇薄,體毛較多;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捲曲,嘴唇較厚。
85、世界上的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
86、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印度北部、北美洲中部、大洋洲東部和南部以及南美洲東部沿海。
87、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和大洋洲西南部,南、北美洲也有分布。
88、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8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90、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其次是英語,第三位是西班牙語;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1、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92、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伊斯蘭教徒被稱為穆斯林,該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
93、在中國,多數人不信教;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
94、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95、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96、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
97、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98、由於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不同類型的聚落所呈現出的景觀有較大的差異。
99、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100、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築風格。
101、如何保護好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群和遺址,處理好聚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102、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103、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美學、考古學、科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群和遺址。
104、傳統聚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05、法國的「巴黎塞納河岸」、義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國山西省的平遙古城、雲南省的麗江古城、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澳門歷史城區等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106、世界上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面積最大的是俄羅斯,面積最小的是梵蒂岡。
107、從陸地面積來看,居前六位的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108、到2003年為止,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共有11個,按人口數由多至少依次為: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奈及利亞、日本、墨西哥。其中位於東亞的是中國和日本,位於東南亞的是印度尼西亞,位於南亞的有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位於北美洲的有美國和墨西哥,位於南美洲的是巴西,位於歐洲的是俄羅斯,位於非洲的是奈及利亞。
109、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110、中國一貫主張「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的五項原則。
111、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112、國界是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它是國家主權范圍的邊界。
113、國界是人為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
114、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115、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116、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117、發展中國家有150多個,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118、中國是繼俄羅斯、美國後第三個發射載人太空飛船的國家。
119、習慣上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
120、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121、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122、聯合國的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123、聯合國有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秘書處和國際法院等6個主要機構。
124、聯合國安理會是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主要機構,它由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
補充:
緯線 經線
形狀特徵 圓圈 半圓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長度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相等
度數起點 赤道為0°,南北兩極為90° 本初子午線為0°
數量特徵 0°~90° 0°~180°
度數變化規律 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增大至90° 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逐漸增大至180°
表示符號 北緯用N,南緯用S 東經用E,西經用W
半球劃分 赤道劃分南北半球 20°W和160°E劃分東西半球
宗教 發源地 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 形成於亞洲的西部 歐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 產生於阿拉伯半島 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佛教 創始於古印度 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和國家
漢語 亞洲、東南亞等地區,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英語 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地區,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俄語 歐洲的東部、亞洲的西北部、北部等地區,主要是俄羅斯
法語 歐洲的西部、非洲等地區,法國及非洲的一些國家
西班牙語 歐洲的南部、拉丁美洲等地區,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的西部非洲北部的許多國家
溫度帶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熱帶沙漠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稀少
溫帶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氣溫在0℃以上,四季較分明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
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降水少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氣溫在0℃以下,四季分明
寒帶 寒帶氣候 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涼爽而短促
高山 高山氣候 氣溫垂直變化顯著
② 初中學生的學情分析怎麼寫
初中生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生理,心理不夠成熟,社會經驗不足,法律意識薄弱,大部分學生家長包辦過多過細,自我防範意識和能力很差,農民工子女集中的學校,因學生家庭環境等原因,安全隱患多。
七年級的學生對"意志"的 內涵可能認識並不深刻,有必要讓學生對意志有更深刻的認識.另外,現在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相對比較優越,缺乏應有的鍛煉,心理承受能力教弱,意志品質水平較低.因此,我們有必要引導學生認識意志和鍛煉意志.
從年齡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應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生理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特點,發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成長過程中,其情緒、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及性格還極不穩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變性。同時,我校學生理論知識比較薄弱,但思維活躍,課堂敢於發言,素質整體上呈現多層次的特點。八年級學情分析
由於當代中學生絕大多數是家裡的獨生子女,所以養成了他們很多人中以我為中心的心理,他們中有些人義務意識淡薄,有些人在行使自己權利的時候,不關注國家、集體、社會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另外,由於中學生是弱勢群體,有可能面對侵權受到傷害,而不知道用合法的方法和程序去保護自己。因此,對他們進行權利、義務教育,使之明確如何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九年級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受認知結構、能力水平的限制,對事物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上,學生享受著科技進步和教育發展的成果,但對於科技與教育戰略地位的認識還有待深化,一部分學生還存在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依據課程標准九年級的學生應該了解我國在科技、教育發展方面的成就,知道與發達國家差距,理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現實意義,感受科技創新、教育創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所以,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為什麼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創新、教育創新的必要性。
③ 地理學情分析怎麼寫
一、高中地理課堂中學生學情分析
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通過平時觀察交流聽課教研活動,從高一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偏差、學習風格與習慣、課堂參與、課後作業延伸及日常生活的表現等方面去了解學生,通過定性分析我們發現以下情況。
1.初、高中地理知識跨度大,致使高一新生在思想、學習方法以及地理知識和能力儲備方面一時不能適應或准備不足,普遍感覺地理難學。
2.面對地理課本不知從哪裡下手,總感覺腦子里亂糟糟的,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即便是認真學了,努力背了,但還是記不準、記不全,在解決問題時,不是理解出現偏差,就是沒有解題的思路,或是有了思路答不完整。
3.課堂參與程度低,僅限於一問一答,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深入思考。
4.很多同學課堂上不願意主動發言,幾乎不質疑,更別提上升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了。
二、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教學脫離學情的原因分析
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教師互聽互評課,交流教法,探討教育理論,發現存在以下原因:
1.備課過程中重「文本」輕「學生」
在「知識本位」「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地理教學中,教師的備課時間、精力幾乎都用於研究大綱、鑽研教材、撰寫教案。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閉門造車」式的教學設計,有些青年教師往往還對多媒體課件的製作特別研究,常常花大量的時間製作出精彩生動、內容豐富的課件,然後用設計好的教案、課件機械式地上課,不能隨機應變,也不會調整教學進程和策略。
2.教學起點和要求定位不恰當,分層教學措施缺失
一方面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班級和學生,在確定教學目標、教學起點時搞「一刀切」,提出的學習要求相同,導致對有的班級和學生教學起點偏高,有的班級則相反;另一方面對課堂教學提問的問題難度、作業難度和作業量、完成時間等方面的要求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學習興趣、認知能力和知識基礎等,難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自的起點上都有收獲,從而出現優等生「吃不飽」,基礎薄弱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
3.不能根據學情妥善選擇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不善於因勢利導、深入淺出,使學生對地理產生抑制情緒,這是學生感到地理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 如何培養初一年級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一、利用學科特點,引起地理興趣。 充分利用學生迫切探求地理知識的強烈動機,採用多樣化的地理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地理的學科特點,只為學生學習興趣提供了可能性。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以各種形象生動的直觀教學手段,引起、誘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好,調動學生主動認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二、改進課堂教學,激發地理興趣。 1.確定適當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年教學實踐我認為要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來確定適當的教學方法。我的具體做法是:難度較大,學生不易理解的教學內容,主要採用講授法;空間概念強,抽象不易懂的教學內容,主要採用教具、地圖演示法;難度小,容易理解的教學內容,主要採用自學指導法或提問討論法;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可採用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等。 2.充分利手各種地圖、教具和現代化的電化教學手段。 地圖展示了地理事物和現象空間分布、聯系的規律,也說明了地理事物和現象的運動、發展和變化。地圖語言的內容最精煉,表達最直接,使學生容易辨別、判斷和理解。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活動是地理教學最突出的特點。地理掛圖,自繪板圖、課本中的插圖,是最形象化、最直觀的教學手段,利用豐富多彩的三圖進行教學活動,可以獲得圖以載文的成效,有助於地理興趣的培養和教學內容的闡釋。多樣化的地理教具和現代化的電化教學手段,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知器官,有助於加深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 3.創設問題情境。問題與興趣是相輔相成的:興趣引導發現問題。問題可以激發興趣。教師就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根據每節課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回答,鼓勵學生提問題。 4.引用有趣的故事,深入淺出地比喻,幽默生動的語言,能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往往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多年來,我在備課時,總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幾個富有趣味的環節,精心琢磨具有一定幽默感的語言,引用有趣的故事,形象生動的比喻,使得一堂課顯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高潮迭起。 三、開展課外活動,增強地理興趣。 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地理興趣又一重要途徑。通過各種課外活動,學生增強了地理興趣與愛好,開闊了視野,深化了課堂知識,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⑤ 我初一學生,怎樣學好地理啊
我覺得地理要學好,關鍵是兩個字——「地圖」,所有的地理知識都可以在地圖上版找到圖解,當權然看地圖不是唯一的辦法,邊做題邊看圖能加深理解和記憶。
看地圖的最高境界,個人認為是把地圖記在大腦里,政區圖、平原、海洋、高原、河流、沙漠、重要城市等等各個地理單元,能在大腦里形成親清晰網路,提到哪裡,立馬能反饋出來。比如提到非洲,馬上聯想到非洲是高原大陸,宗教復雜,撒哈拉沙漠,重要國家有南非、埃及,奈及利亞等,主要城市開羅、開普敦、達累斯薩拉姆、達喀爾等,有世界最長河流尼羅河,本州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金剛石產量豐富,重要運河——蘇伊士運河等,太多了,我都說不完。
當然地理老師的講解和傳授也是要選擇性地聽一下,簡單的過去,難度大的聽認真點,多向老師請教。
⑥ 地理初一,學生反思50字
本學期期中考試結束了,七年級地理試卷批閱後,感覺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現了不容樂觀的狀況,尤其是在本次考試中,暴露出學生對讀圖題掌握不牢,練習不夠,知識點掌握不牢固。現對本次考試反思如下:一、試卷方面1.從整體上看,本次試題應該說難度比較適中,符合學生現階段的認知水平。考查到了學生所學的六、七章知識。內容緊密聯系學生所學知識點,有利於考察基本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程度。2.學生做題中暴露出的問題(1)基礎知識點掌握不牢固。(2)讀圖填空題出現填寫顛倒問題。(3)材料分析題,分析不夠確切。二、原因分析結合平時上課學生的表現與作業,發現我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誤區。1.思想認識不夠相信學生的能力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直接導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良好的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2.沒有充分認識到知識點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批閱考試試卷,發現中差生在答題的過程中,知識點混淆不清,基礎差。三、改進措施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點,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知知識。
⑦ 初中生如何學好地理
1、初中學好地理,首先要提高學習效率,因為它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⑧ (如何學好地理),初一的地理學習心得
學習最簡單的方法是:課試著記筆記,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到上課上來.其實學生應以學為主,全面發展.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勤能補拙.改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多聽(聽課),多記(記概念,記公式),多看(看書),多做(做作業),多問(不懂就問),多動手(做實驗),多復習,多總結.相信你一定會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獲得成功.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式會使你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但我們不能盲目的跟隨他人的學習方式,一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成為學習的管理者。1. 明確學習目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目標,而學習計劃則是實現學習目標的藍圖。古人雲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2.成為學習的管理者:第一:學會自主學習作為中學生,應學會逐步擺脫對父母和老師的依賴,成為一個管理學習者。就要在學習上能自律,自覺的學習。比如記好筆記,就是自主學習開始。(補充知識:筆記要注意格式、內容,注意以下方面:記錄、簡化、背誦、思考、復習環節。)第二:提高學習效率討論: 造成學習效率低的原因?(如做事拖拉,無計劃,學習習慣不好等)學習的過程包括很多環節,學習的效率就蘊涵在各個學習環節中,只有把握好每個環節的質量,如課前認真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課後及時復習,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學習效率。第三:科學安排時間隨著中學學習科目的增多,難度增加,科學的安排時間十分重要。首先要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總體上的規劃,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制定學習計劃時注意要遵循以下原則:彈性原則、自然原則、增強原則。3. 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堅持到底的精神。我們剛才一直在談論關於在校學習的問題。其實學習對我們來說不僅包括通過在校的途徑獲取知識,還應包括從其他途徑掌握知識。我們也要學會一些常用的獲得知識的辦法。活動:在很多時候我們還有自學一些我們感興趣或者需要研究的東西,這需要掌握哪些好方法呢?1. 學會運用各種手段搜集資料:圖書館:會檢索書目,用計算機查閱書籍借還情況上網:用搜索網站查尋所找的資料或信息(圖片),輸入關鍵詞,利用互聯網建立班級論壇,如建立QQ群等。2. 學會整理資料,提煉觀點。老師總結:今天我們一起討論了關於學習的一些話題,從中你是否有些收獲呢?在人生的道路是,初中生活是最美好難忘的,讓我們一起珍惜初中的學習生活,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每一天,為我們的未來打好基礎
⑨ 說課中的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的學情分析要怎麼說
初一學生處於行為規范階段,學習時精力不夠集中,但仍對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學習很有興趣,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同時初一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實踐能力有所欠缺,這也是本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