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文化地理學邁克爾布朗

文化地理學邁克爾布朗

發布時間: 2021-02-25 01:08:20

⑴ 高中有哪些書籍值得推薦一下關於學習的

我覺得讀高中的時候,主要學習的還是文化課,為了考試。比如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這一本書特別好,特別流行。

⑵ 推薦一下哪些高中學習方法的書籍

自己高中的時候很喜歡《重難點》這本書,老師也推薦這本書,對於預習來說這本書不適回合,但是對答於復習和拔高,這本書真的非常有用,裡面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全是拔高類型的,基本沒有基礎的知識,剛開始看這本書感覺特別難,但是高三的時候把這本書讀透,就會感覺很多知識點用起來得心應手。

⑶ 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城市是一種包含復雜物質要素、社會關系和活動內容的客體,許多學科以它為研究對象,如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等。城市地理學與這些學科有密切聯系,它著重從空間觀點研究個別城市或區域城鎮體系的功能結構、層次結構和地域結構。城市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關系密切,這些學科與城市地理學互為補充。
把城市當作一種地理現象記載,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對城市進行地理學研究始於19世紀。拉采爾和赫特納曾進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區位研究。1899年施呂特爾研究了城市的內部結構和類型及其與其他景觀要素的聯系。
城市地理學正式成為—門學科則是在20世紀。1907年德國的哈塞爾特發表《城市地理觀察》一書,接著1911年英國的格迪斯和法國的布朗夏爾分別對單個城市進行了研究。美國城市化過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學研究開始較早,發展很快。
在城市內部用地功能結構模式上先後出現了美國社會學家伯吉斯的同心圓學說、霍伊特的扇形學說以及哈里斯和厄爾曼的多核心學說。1933年克里斯塔勒創立的中心地學說,則闡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體系,成為城市體系理論的先導。
促使大批地理學家投入城市研究或城市規劃 工作。城市地理學也開始列入大學地理系的課程。
戰後的城市地理學廣泛吸取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人們對環境作出空間選擇的感應、行為過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間組織問題,產生了城市地理學的行為學派。
城市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城市地理學的內容的核心是從區域的空間組織和城市內部的空間組織兩種地域系統,考察城鎮的空間組織。
圍繞這兩種地域系統,具體有:
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過程,各國城市化的比較、城鎮人口集聚的規律,大城市的優勢,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問題等;
城市體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鎮綜合體的分布特徵和功能、規模結構;
城市形態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徵、城市總平面布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觀的研究;
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區研究;城市地域結構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研究;城市綜合地理研究等等。
比如:數量方法——應用數學方法加工處理反映空間關系的信息和數據,模擬空間關系的狀況和過程;行為科學方法——分析城市居民對城市環境的感知、評價、直至決策的空間行為過程;系統分析方法——把城市體系作為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城市信息系統方法;空間抽樣調查方法等等。
城市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心,是它所在地區經濟活動的中心。
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⑷ 城市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地理學的區別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規模,並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種特殊形態。
城市是一種復雜的動態現象,它的興起和發展受自然、經濟、社會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遷移特點,都對城市的發展速度、性質、規模、空間組織等產生影響。
城市是一種區域現象。它在地球表面占據著一部分土地,雖然面積不大,但它作為人類活動的中心,同周圍廣大區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具有控制、調整和服務等機能。
城市本身是一個「面」,它的內部有各種構成要素的演變和組合問題。但從區域角度來看,城市也是一個「點」。幾乎每個城市都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或文化的中心,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影響區域(腹地或集散區)。由於城市規模不同,影響范圍有大有小,各城市影響區之間也可能有疊加或交錯,但每個城市都在其影響區域內起著焦點或核心作用。
由此可見,城市不僅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而且屬於歷史范疇。一方面,人們都把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代表,時代經濟、社會、科學、文化的淵藪和焦點。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個社會生活、整個時代所具有的各種矛盾。所以,城市也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大系統。這個系統包含的內容很廣,不僅包括生產、消費、流通等空間現象,也包羅造成空間現象的非空間過程。為了揭示城市系統的空間現象,必須深入研究形成這種空間現象的社會、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等非空間因素。
城市地理學所要研究的對象就是這樣一種城市。城市地理學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城市形成發展、組合分布和空間結構變化規律的科學,既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學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講,城市地理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揭示和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規律,屬於認識世界的任務;科學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變化規律,屬於改造世界的任務。
就我國來說,當前正處於新舊體制交替時期,四化建設向我國城市地理學提出了許多重大的實踐問題。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鎮化水平的調控,區域城鎮體系的形成,農業勞動力轉移,城市職能的更替和空間重組等問題。我國城市地理學的迫切任務,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解決社會經濟建設中不斷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領導部門決策提供依據,以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城市地理學必須在總結我國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借鑒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加快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建設。西方城市地理學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是無數地理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其中有不少帶普遍性的理論和方法,經過了外國社會實踐檢驗,對於我國來說,雖然只是間接的,但只要注意到國情,取其精華,洋為中用,仍然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方法。
無疑,任何理論的產生總不能超越其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許多學說表面看來那麼抽象晦澀,遠離現實,但是,只要從它們的主導思想傾向和基本原理進行深入分析,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們的產生和發展的根源,都有著理論的客觀性。但是,所謂理論的客觀性只是相對的,總是有時代的局限性,受發明者和倡導者的立場觀點所制約,其中摻雜著不少主觀成分。作為社會科學的城市地理學也毫不例外,其本身的發展無不打上時代、文化背景及社會性質的烙印。因此,我們在學習外國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絕不能不顧國情,生搬硬套。
我們知道,西方理論本身在西方的國度里也不是完美無缺的,而是在發展之中。同時,西方理論,尤其是通過歸納法而得到的理論,其歸納范圍僅僅局限於過去一段時間的西方社會經驗,即使是今日的西方社會也不一定適用,更何況是不同時期的非西方社會!例如,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在西方18、19世紀的時空條件下,城市化確實促進了工業化。可是今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化,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工業化。
現代城市地理學的主要理論和模式,其歸納范圍主要是西方城市,特別是歐美的城市,這是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城市化地區和大城市主要集中於歐美地區。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三世界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可以預料,到2000年,世界上大部分城市人口,大部分大城市將出現在第三世界,而歐美地區的城市和城市人口在世界上所佔比例將愈來愈小,其代表性也將有所降低。未來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若循歸納法研究,忽略第三世界的城市,若循演繹法研究,沒有經過世界上各地區,特別是第三世界城市的檢驗,那麼,這種理論和研究方法便不可能有充分的代表性,必然缺乏現實意義。
我國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有著可以發展高水平的城市地理學的土壤。然而,可惜的是,我們缺少理論的概括,科學的推論,模式的建立。我們知道,一種理論,一個研究模式的創立、發展和運用是無數學者、實踐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因此,我們應該不斷總結我國城市發展的過程,並對西方理論加以驗證,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地理學的理論體系。
當然,城市地理學的發展離不了教學和研究的專業人才。從教學、研究來看,都需要不同層次的城市地理學專業人才。教學上,既需要高校的城市地理學教學人員,也需要中等教育的教學人員;研究上,既要一定數量的有較深造詣的專門研究人才,更需要大批能從事基本問題研究的普通研究人員。所以,專業人才培養是促使城市地理學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這門學科的任務之一。
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不論專業人才的培養,還是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都需要廣泛普及城市地理教育。通過對城市地理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廣大公民,特別是青年了解當今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以及它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而且可以結合個人的工作實際,更好地正確解決和處理城市活動與資源開發的相互關系,進而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⑸ 有關地理的知識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

* 地球表面: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

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國家 -- 世界政區 -- 各國首都 -- 洲 -- 地區 -- 州 -- 省 -- 自治區 -- 特別行政區 -- 聯盟 -- 市 -- 縣 -- 自治縣 -- 旗 -- 郡 -- 城市 -- 城鎮 -- 村落 -- 地名 paz

學科分支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 綜合性
o 綜合自然地理學
o 古地理學
* 部門性
o 地貌學
o 氣候學
o 水文地理學
o 土壤地理學
o 生物地理學
+ 植物地理學
+ 動物地理學
o 化學地理學
o 醫學地理學
o 冰川學
o 凍土學
o 物候學
o 火山學
o 地震學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 社會文化地理學
o 人種地理學
o 人口地理學
o 聚落地理學
o 社會地理學
o 文化地理學
o 宗教地理學
* 經濟地理學
o 農業地理學
o 工業地理學
o 商業地理學
o 交通運輸地理學
o 旅遊地理學
* 政治地理學
o 軍事地理學
* 城市地理學

其他分支學科

*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門基礎學科&自然科學。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還可分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氣候、動植物分布、風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
2.指研究地理的學科。
3.區域;區劃。
4.地址。
5.風水。

怎樣學好地理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門基礎學科&自然科學。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還可分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氣候、動植物分布、風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
2.指研究地理的學科。
3.區域;區劃。
4.地址。
5.風水。

⑹ 高中想多讀書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多去學校的圖書館看看,從比較出名的名著開始借閱起來,慢慢的你就有自己自己的讀書目標和想法了。

⑺ 為什麼不同民族會擁有同一個火把節而關於節日的傳說又各不相同

郭翠瀟:我們知道,西南地區的其他少數民族也過火把節,對這種地域文化現象您是怎樣看的? 巴莫曲布嫫:是的,火把節不僅僅只是彝族的傳統佳節,作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傳承,在彝語支其他民族如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等民族中也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了;而且,其他語支的少數民族如白族(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布朗族(孟高棉語族佤崩語支)也過火把節。據說,在雲南過火把節的人口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火把節可謂是一個傳承范圍極廣的盛大節日。從民俗文化行為的主體看,大致也有從彝語支民族向其他鄰近的少數民族族群傳播的走勢。火把節習俗在這些民族中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與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間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聯系,另一方面也與這些民族尤其是彝語支民族的歷史源流、文化傳承和社會交往緊密相關。這里,我們可以從「西南文化區」的范圍來理解這一跨族群的民俗文化現象。
郭翠瀟:那您能具體談一談「西南文化區」與火把節傳承的問題嗎?
巴莫曲布嫫:文化區是文化地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文化既包括最簡單的、最明顯的、客觀的行為方式,表現為衣飾、食物、住房以及一般性禮儀和人工製品,還存在於語言、法制、科學、哲學、宗教、文學、藝術之中,有更為復雜的形式。有關的文化物質(cultural traits)集合起來就構成文化復合體(cultural complex),一個文化體系(cultural system)包含著許多文化物質和文化復合體,而一個特定的居民區具有一個特定的文化體系就構成一個文化區(cultural region)。文化有它的歷史延續性,一個文化區有它自己的文化傳統。此外,文化傳播和交流也同樣離不開時間與空間兩個要素。
那麼,從時間的線索上講,我主要說的是文化作為歷史的傳統。秦漢以前,西南各民族先民就已經形成並活動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最早以「西南夷」名稱來記載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的,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他在舉世聞名的歷史巨著《史記》專列的《西南夷列傳》便是有關西南少數民族史的第一部專著。「西南夷」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民族概念,一是地域概念。也就是說「西南夷」分布地域廣闊,包括的民族種類繁多。在西南文化進程中,各民族的族稱也是一種歷史的、動態的概念,西南夷、西夷、南夷、昆明、蠻夷、和夷、百濮、百越、氐羌、東爨、西爨、烏蠻、白蠻、羅羅、摩些、盧蠻、金齒……層出不窮。近年來,在西南古代民族史的研究中,普遍流行的是三大系統劃分法:即從今日西南少數民族的語言譜系出發,結合歷史資料,把歷史上的「西南夷」劃分為三大族系:氐羌(藏緬語族先民)、百越(壯侗語族先民)和百濮(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先民)三個族群。火把節正是西南文化區中屬氐羌系統的藏緬語族彝語支民族的民俗文化傳統。因此,火把節主要盛行在彝語支民族中有其歷史的成因,同時,也從民俗傳承方面歷史地說明了這些民族之間除族群淵源關系與語言系屬關系之外的「文化親緣關系」。
其次,如果把西南文化放到一個寬泛的范圍中來看的話,西南文化是處於多種文化的交匯疊合的邊緣地帶。從歷史上的政治格局上,西南兩千多年都位居於中原王朝統治的邊緣地帶;從自然地理看,西南山險水急,大小壩子相互隔絕,往來交通困難不便,使西南交錯而居的各民族產生了一種相互認同的邊緣文化心態;如果從文化區的理論看,西南文化處於漢文化、印度文化和東南亞文化交匯的邊緣,即西南文化,首先是處在中原漢文化的西南邊緣;其次是處於印藏文化的東南邊緣;再者即是處在東南亞小乘佛教文化的北部邊緣。這種邊緣性使西南文化既具封閉性,又具開放性。我們都知道一個「夜郎自大」的典故,其實,最初問漢朝使者「孰與我大」的還是古代的「滇王」(《史記·西南夷列傳》),從此我們便能體會到西南歷史上的封閉與閉塞。其文化的封閉性或許從各民族的族源神話及文化發明神話中對多民族同源共出的認同,各民族口頭文學的相互影響和彼此交流中可以找到印證;與此同時,西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處於邊緣地帶的客觀現實又使具有相對的開放性,其文化的開放性也可以從彝族畢摩文化中的儒、釋、道的局部滲透、納西族東巴文化中的藏族苯教、藏傳佛教和中原道教的影響,傣族貝葉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流,以及諸多民族文化中的漢文化滲透中窺見一斑。而正是這種邊緣文化的封閉性與開放性結構,各民族之間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和族際間的文化溝通是極為自然的,正如西雙版納的彝族支系也跟傣族一道過潑水節一樣,也就是說,西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空間,促成了火把節在各民族地區廣泛流傳和發展的地域性民俗文化機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