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我國的近代地理學家

我國的近代地理學家

發布時間: 2021-02-24 23:51:19

『壹』 列舉五位我國近現代地理學

張相文,安徽泗陽人,生於1866年,卒於1933年,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地理學家。一生主要從版事兩大事業,其一是進行地權理教學和地理學研究。他從23歲時起開始他的教學生涯,先後在上海南洋公學、廣州兩廣師范講習所、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學堂擔任地理教員,1901年編寫了《初中地理》、《中等本國地理》,這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1905年又編寫了《地文學》、《地質學》等地學著作,其中的《地文學》是我國第一部自然地理教科書,首次把生物界納入自然地理學的范疇,增加了地文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的科學性,具有開創意義,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GZ/GZDL/DLBL/DLTS0068/11431_SR.HTM
在這找找

『貳』 中國的地理學家有哪些人

中國地理學家 聽語音
古代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眾多,體現在旅遊、方誌、建築、測量測繪、天文學等多個方面。[1]例如:
酈道元
沈括
徐霞客
張衡
一行
南宮說
郭守敬
裴秀
徐光啟
樂史
羅洪先
賈耽
朱思本
晏謨
王士性
何秋濤
嚴如煜
顧炎武
徐繼畲
楊守敬
於欽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對古代地理學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例如:
張騫父子
班超父子
法顯,晉代高僧
玄奘,唐代高僧
鄭和
近現代
中國近現代地理學發展迅速,涌現出一批著名地理學家。以下列舉部分:
白光潤
白眉初
白永平
包安明
寶音
保繼剛
鮑覺民
蔡建霞
蔡孟裔
蔡強國
蔡運龍
曹桂發
曹延藩
曹有揮
陳百明
陳朝輝
陳傳康
陳爾壽
陳發虎
陳廣庭
陳國階
陳漢欣
陳靜生
陳俊合
陳可馨
陳立人
陳能
陳沈良
陳述彭
陳曦
陳效逑
陳亞寧
陳永勤
陳永森
陳振樓
陳忠暖
諶湛溪
成升魁
承繼成
程國棟
程和琴
褚廣榮
褚亞平
崔功豪
崔鵬
代合治
鄧輝
鄧先瑞
丁四保
丁永建
董治寶
杜德斌
段漢明
範文紀
方創琳
方鳳滿
方俊
方修琦
馮德顯
馮起
馮學智
傅伯傑
傅先蘭
甘枝茂
高峻
高前兆
高全洲
高抒
高泳源
葛劍雄
葛全勝
葛綏成
宮輝力
龔勝生
穀人旭
顧朝林
顧祖禹
郭來喜
韓茂莉
韓昭慶
何秋濤
賀燦飛
侯仁之
侯甬堅
胡煥庸
胡序威
華林甫
黃秉維
黃國璋
黃健民
黃錫疇
景才瑞
藍勇
李春芬
李德仁
李國平
李吉均
李潤田
李四光
李小建
李小文
李旭旦
梁溥
林炳耀
林超
劉東生
劉科偉
劉培桐
劉興詩
劉興土
陸大道
陸林
羅洪先
羅開富
馬溶之
滿志敏
寧越敏
秦大河
任美鍔
沙學浚
沈玉昌
施雅風
石泉
史念海
宋家泰
孫鴻烈
覃成林
譚其驤
唐曉峰
塗長望
王成組
王恩涌
王鴻禎
王緝慈
王乃昂
王乃梁
王守春
王穎
王庸
伍光和
魏清泉
翁文灝
吳傳鈞
吳殿廷
吳尚時
吳松弟
吳中倫
徐建華
許學強
許學工
嚴德一
嚴如煜
閻小培
楊紉章
楊吾揚
葉嘉安
尤聯元
曾剛
曾世英
曾昭璇
張其昀
張偉然
張文忠
張相文
張曉虹
張修桂
趙榮
周立三
周尚意
周廷儒
周一星
周振鶴
朱鶴健
朱思本
朱震達
竺可楨
鄒代鈞
鄒逸麟
左大康

『叄』 中國近代著名地理學家

1.現代地理學家的開山鼻祖--張相文 張相文(1866~1933),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教育家。回字蔚西,號沌谷。宿遷泗陽答人。在上海南洋公學、北京大學等長期任教。1901年出版中國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書》...
2.現代地理學集大成者--竺可楨 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商人家庭。1909年,竺可楨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20歲),竺可楨考取美國「庚子賠款」第二期留美公費生。他選擇進入伊利諾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畢業後,他轉入哈佛大學地理系攻讀氣象學。1918年(28歲),獲博士學位。
3.跨界學者--翁文灝 翁文灝(1889—1971),字詠霓,浙江鄞縣(今屬寧波)人。出生於紳商家庭,清末留學比利時,專攻地質學,獲理學博士學位,於1912年回國。是民國時期著名學者,中國早期的最著名地質學家。對中國地質學教育、礦產開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傑出貢獻。

『肆』 1.中國近代氣象學奠基人 2.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 3.我國第一個環球旅行家

1.中國近代氣象學奠基人 竺可楨
2.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 徐霞客
3.我國第一個環球旅行家 潘德明

『伍』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學家

著名地理學家: 1、裴秀 2、酈道元 3、徐霞客 4、魏源 一、裴秀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酈道元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興三年(469),延興二年(427)之說,但都缺乏可靠依據,卒於孝昌三年(527)。 生於仕官家庭,父親酈范作過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看來他一生在政治上還是有所建樹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 希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游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出身於江陰的天資聰穎。童年上私塾時,即聽背經書,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沒興趣,有興趣的是看古今史書,尤其是地方誌,從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願。 幼年好學,博覽圖經地誌。因見明末政治黑

『陸』 近代地理學和地理學家的發生中心是哪個國家

德國,近代無論自然還是人文地理學都起源於德國。

亞歷山大.馮.洪堡和李希霍芬是奠基人。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德國科學家,與李特爾同為近代地理學的主要創建人。生於德國柏林,亦逝於德國柏林,是世界第一個大學地理系-柏林大學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他的哥哥是柏林洪堡大學創立者威廉·馮·洪堡。

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近代中國地學研究先行者之一。1833年5月5日生於普魯士上西里西亞卡爾斯魯赫(今屬波蘭)。他曾就讀於布雷斯勞大學及柏林洪堡大學,1856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奧地利的提羅爾(Tyrol)和羅馬尼亞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進行地質研究;在1860年到1862年之間,李希霍芬參與普魯士政府組織的東亞遠征隊[Preussische Expedition],前往亞洲的許多地方,例如錫蘭、日本、台灣、印尼、菲律賓、暹邏和緬甸等地旅行。1863年到1868年間,他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做了大量的地質勘查,發現了金礦,他的研究間接導致了加州後來的淘金熱潮。1868年到1872年間,他轉到中國做了七次遠征,這段時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羅布泊的位置(新疆已乾涸的鹹水湖,旁邊有古樓蘭遺址)。
曾任柏林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波恩大學地質學教授、萊比錫大學地理學教授等。1905年10月6日在柏林逝世。

現在德國就有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以下簡稱洪堡大學)成立於1810年10月,這所國家資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學府是當時的普魯士教育大臣、德國著名學者、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創辦。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

『柒』 我國現代著名的科學家有哪些人

我國現代著名的科學家有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華羅庚、葉企孫等

1、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應用力學、航天技術和系統工程科學家。

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193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1938年獲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

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葉企孫

葉企孫,上海人,中國卓越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1898年7月16日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24年回國後,歷任國立東南大學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

『捌』 我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是________。

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是:【竺可楨】

『玖』 新中國成立的第一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有哪些

地質學家李四光、
氣象學家竺可楨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東北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的首任院長。
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並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等職。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楨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1] 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楨公費留美學習,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34年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

『拾』 竺可楨是我國近代學和學的奠基人之一

竺可楨(1890—1974),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和愛國教育家,當代聞名的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深,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他始終從科學的視角,關注著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覺先行者。
竺可楨,又名紹榮,字藕舫。1890年3月7日出生於浙江上虞。竺可楨1910年公費留美,入伊利斯諾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夏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1918年以題為《遠東台風的新分類》(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7年任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國前他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1933年4月,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發出成立中國地理學會的倡議,學會於翌年成立。1936年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1949年,為了婉拒蔣介石赴台灣的邀請,而辭去了浙大的所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他擔任中國科學院第一任副院長,同時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於1962年光榮地參加中國共產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