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高中地理板塊構造教學

高中地理板塊構造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2-24 19:05:10

① 求高一地理。 下列應用板塊構造理論對地質地貌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 大西洋、北冰洋均由

C.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正解請採納

② 怎樣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海溝,島弧鏈和高大褶皺山脈的成因(高一地理)

板塊擠壓碰撞形成,海溝是因海洋內部擠壓,島弧鏈是由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碰撞,高大褶皺山脈是大陸板塊擠壓碰撞 如喜馬拉雅山脈,也有海洋與陸地板塊碰撞 如 安第斯山脈

③ 怎麼講解板塊構造學說這一塊高一地理需要解釋的很詳細嗎怎樣方式學生理解起來簡單

一般重點就在板塊運動這里了

④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

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內帶,地殼比較容活躍,多火山、地震.紅海位於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不斷的張裂拉伸,使紅海面積不斷擴大. 地中海位於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不斷的碰撞擠壓,使地中海面積在不斷的縮小. 阿爾卑斯山位於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是兩板塊不斷的碰撞擠壓形成的.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不斷的碰撞擠壓,使日本多火山、地震. 故答案為: 地理現象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 紅海在擴大 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拉伸 地中海在縮小 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 阿爾卑斯山形成 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 日本多地震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碰撞擠壓

⑤ 怎麼樣增強高中地理地圖教學的有效性

地理在高中教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學好地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在生活中地理知識的應用也極為廣泛,通過地理知識可以准確判斷出某一個地方的地形,了解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對於人們的生活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而地圖在高中地理中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對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一、培養學生的興趣

1.1高中地理的推理性比較強,被譽為「文科中的理科」,在學習地理的時候,很多時候都需要學生通過既有的知識,聯想其他的知識,空間感比較強。在地理教學中,地圖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但是大部分學生尤其是女學生對地圖的興趣都不大,密密麻麻畫著無數條彎彎曲曲的線條的地圖,在不少學生心中猶如一本看不懂的天書,讓人難以生出學習的興趣。

1.2因此,在高中地理地圖教學中,首先必須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基礎,如果沒有興趣,教師在地理課堂上即使將地圖的優點講得天花亂墜,學生也沒有學習的慾望,一切還是等於零。所以,增強地理地圖教學有效性的第一步就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要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可以從簡單的地圖開始。例如,提到「板塊構造」,可能很多學生都會想到「大陸漂移說」,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先向學生簡單地介紹一下提出「大陸漂移說」的地理學家魏格納的主要事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再將大西洋兩岸的地理輪廓圖拿出來,讓學生進行觀察對比,歸納和分析自己的一些發現,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讀圖技巧。

1.3其次,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採取形式多樣的讀圖方式。在地理教學中,地圖的種類很多,有洋流分布圖、地形圖、交通路線圖和人口分布圖等,不同的地圖向人們提供的信息不同,因此,讀圖的方式也有較大的差別。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根據不同的地圖種類,讓學生分析地圖。

二、增加讀圖方法和技巧

2.1在地理教學中因為有了地圖的參與,地理教學才變得更為有趣,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也在讀圖的過程中有了一個顯著的提升。而且不論是在考試中,還是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都有較多的題目是通過閱讀地圖來解決的。學生在閱讀地圖的過程中學會將地圖中潛藏的一些地理信息尋找出來,也有助於學生地理能力的提升。基於這樣的原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增加讀圖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圖習慣。筆者認為在增加讀圖方法和技巧的時候,首先就要讓學生多看多練。俗話說「熟能生巧」,如果學生不了解地圖,連地圖上一些基本的標示都看不懂,那麼即使讀圖方法再出彩,對學生來說依然毫無意義。

2.2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觀察地圖的能力,教師可以選取一本值得學生學習的地圖冊,讓每個學生都購買一本,在平時的學習中遇到不懂的知識點就翻一翻地圖冊多看一看,這樣學生在自己觀看和學習的時候,可能就會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觀察閱讀地圖的方法。其次,教師在結合地圖講解地理知識的時候,必須要選擇好恰當的地圖,使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講解學會合理地運用地圖。例如,在學習洋流知識的時候,要讓學生學會通過閱讀洋流分布圖,聯系氣候、地區差異等分析洋流形成的原因以及分布規律等。

三、靈活用圖,拓展知識

不同的地圖雖然描繪的是不同的內容,學習的也是不同的知識,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發現許多地理知識都是相互聯系和滲透的,例如,在學習地形分布的時候,學生可能發現地形的差異會對氣候和降水等產生影響。因此,在學習地圖知識的時候,不能將知識僵化而是要學會注意到不同的地圖之間的聯系,學會通過運用已有的一些地理地圖知識聯系其他方面的知識,拓展自己的地理知識水平。例如,在學習「亞洲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和主要分布地區形成原因的時候,還可以聯系其他的大洲看一下同一類型的氣候,在其他大洲上表現是怎麼樣的,有沒有什麼明顯的差異,這樣不僅能夠鞏固學生當前知識的學習,還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總之,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地圖中所包含的地理信息和知識十分廣泛,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認識到地圖對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做好高中地圖教學,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地圖知識,提高其地理學習能力。

⑥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 要地理書上的

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⑦ 地理板塊構造學說中,哪些是生長邊界,哪些是消亡邊界(高中會考過就可以了)

下圖中黑色的是消亡邊界,紅色的是生長邊界。

⑧ 如何進行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學

一、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 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 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 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課程內容與目 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 礎。
二、大膽改革教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 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 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 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例如:在學習長江時,我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並根據學生的意願進 行分工備課,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 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 出。尤其是我的地理科代表同學,「老師」當的有模有樣,他把長江水系 圖畫在黑板上,邊指圖邊講,還畫出長江流域一些大水電站的位置,並且 編出順口溜,形象、好記。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 班級反應強烈。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如果覺得某個問題答案不確切或占 時間太多,不必重復回答,就舉手站起來發言,以質疑的形式引入下一個 話題。最初學生看我舉手要求發言都笑了起來,但很快就接納了我這位「老 同學」。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這節課,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 通過練習檢測,我也發現學生真正學會了本節知識。
三、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 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像和創造的欲 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 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於創新的品格。 例如;上「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一課時,我不僅僅局限於教材,而 是讓學生結合身邊發生的一些現象思考,我們為什麼需要潔凈的空氣?現 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氣如何?你有什麼感受?我們能有什麼好的建議 來改變這一現狀? 經過一番熱烈地討論,「高招」出來了:大家一致認為應該使用無鉛 汽油,並大力提倡騎自行車,盡量少用汽車和摩托車來減少空氣的污染; 有的同學建議最好騎電動自行車,速度快,又沒有污染;有的同學說國外 對汽車尾氣的排放都實行歐1、歐11 標准,發達國家實行的是歐1 標准, 現在我國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實行歐 11 標准,假如超過這個標准就不準 使用汽車,我們長春也應該執行這個標准;有的同學建議應該在汽車尾氣 排放管上面安裝個過濾器,把有害物質都過濾掉……學生的建議頗有創造 性、這讓我感到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被動搖了。 我再次感悟:我們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信敢為的同時, 更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四、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 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 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 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 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 吸引力。 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 移動圖》製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 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 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