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課外實踐活動初探
❶ 高中地理課如何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高中地理是中學新開設的一門基礎課。它的知識面廣,實踐性強,綜合了文理多種學科的回基礎知識。為了探答索教學改革的路子,在認真進行課堂改革的同時,我組織了高一地學課外活動小組,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其具體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組織天文觀測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涉及許多天文基礎知識。學生對此既感新奇又很神秘。我便組織地學小組開展認星觀天象活動。我們以課本中提到的「九月的星空」為基礎,先從秋季星空中常見星座及主要恆星認起,同時輔以「星座與神話傳說」的專題講座,學生邊認星邊回味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興趣十分濃厚。以後發展到認識冬季、春季和夏季的星空,我滿足了學生的要求,繼續開展這一活動
❷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地理抄教學中的野外觀察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也增大了地理教學的開放性,如:在初一學習地形圖的判斷和氣溫的分布時,教師就利用雙休日組織學生到附近去登山,當學生們登上山頂後,教師就要指出地形圖上表示的山頂、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形態,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感覺山上與山下的氣溫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看、想,使學生逐步學會觀察事物或現象的方法和養成善於觀察的良好習慣,這樣才能更快地提高學生觀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教學的內容十分廣泛,它涉及到復雜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許多地理事物和現象存在於遙遠的地方和寬闊的空間,地貌的形成有著久遠的年代和漫長的時間。所以針對地理對象的復雜性、廣闊性、漫長性和認識的間接性,使學生不可能全部親身經歷或一一進行觀察,這就給學生們認識,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帶來很多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地理圖表的能力。雖然現在的學生藉助電視、電影等現代技術,看到親身不易接觸到的許多地理事物,但地圖表依然是地理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載體。
❸ 怎樣增加地理教學設備,開展實踐活動內容
經過新一輪的地理新課改教學以後,我們對課改有了進一步的熟悉:要真正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切實提高教學效果,教育思想的轉變應是先導。在《初中地理課程標准》中要求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作為指導思想,選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地理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這里,更多地強調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識的把握以及地理技能的運用,地理教師必須摒棄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地理,並且帶著地理知識走進生活,帶著生活中的問題走進地理課堂,才能夠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因此,結合地理教學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是地理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面。那麼如何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呢? 在初中中學教學中,地理課程的開設僅在初一、初二,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是: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年齡小,對中學階段學校還不適應,他們的學習愛好需要激發,學習方法需要培養,同學間的合作需要鍛煉,但他們有的是對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氣與活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方案是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取題,活動方式和目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能太難、太高,學生無法達到;也不能太簡單,學生沒有愛好。另外學生還比較小,活動應以家庭、校園和社區為中心,以人地關系為主線,既與教學相關聯,又聯系生活,只有這樣的方案才切實可行。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進行了如下幾種類型的嘗試: 一、結合教材設計實踐活動方案 地理課程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它兼跨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學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結合初中教材,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實踐活動方案。 ( 1)繪制學校的平面圖。 時間安排在在學習了《地圖》一節後。學生剛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通過繪制學校的平面圖,學以致用,又增進剛入學學生對新學校的了解。 ( 2)實地考察家鄉的海陸變遷。 時間安排在學習了《海陸的變遷》一節後。課後組織學生分組找尋我們身邊的海陸變遷,比如在沿海地區,身邊就有許多海陸變遷的實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成果也是顯著的,有海上公園的浪蝕崖,有山上的鵝卵石,還有「鯨園」名稱的由來(傳說曾經有一條巨大的鯨魚在此擱淺)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課本中學得的知識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二、結合環境教育設計實踐活動方案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長,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已從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因此,環境教育在中學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視,這也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又一平台。具體辦法如下: ( 1)結合重大的環保節日進行。 如4月7日「世界無煙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億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每一個節日來臨,教師都向學生具體地介紹它的由來和現實意義,讓學生搜集資料,並探討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都應該如何做。通過環保節日的宣傳,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 ( 2)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環境問題。 很多環境問題實實在在都存在於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能夠意識到、觀察到、並思考解決這些問題就是「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因此善於挖掘身邊的素材,比如:學校邊的一條小河的污染與治理情況、學生課間餐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數量等等,通過調查,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之中。這些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可行性強,並且對學生的現在乃至將來都會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也是我們進行環境教育比較典型的案例。 ( 3)結合學生各科課程學習設計實踐活動方案 在初一、初二階段,雖然學生的理解力、知識面都是有限的,但也不能忽視他們的能量,有時他們能夠自覺的把歷史、地理、生物、語文甚至音樂等學科課堂學到的知識與地理課堂的知識聯系起來,提出這樣那樣好奇的問題問老師。所以我們要抓住這樣的機會,了解其他學科教學內容與地理教學內容的關聯性,及時開展一些小演講、手抄報比賽、唱歌比賽等等活動,會使學生興趣盎然。如與歷史相結合,開展「介紹我的家鄉」的主題班會、介紹黃河及其流域人類活動的發展歷史(或重大事件);與語文相結合,組織一次「歌頌祖國」的演講比賽或者唱歌小展示;與美術課相結合,出一份《我們的家園》的手抄報;與音樂相結合,探究「歌詞中的地理名稱」等。這種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可以使不同的學生在自己擅長的方面得到肯定,有助於增強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打到綜合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是比較開放的模式,所以對活動的選取和設計教師要分外謹慎,活動方案一定要緊密聯系實際,可操作性強,可掌控性強。對於活動場所和方式的選擇一定要深思熟慮,要能夠預見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能力,活動前做好充分的預備。由於初一、初二的學生還比較小,對問題的解決和處理能力較弱,實踐活動應先以調查問卷、搜集資料為主。另外,實踐活動不能過多、 過頻,輕易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厭倦感而失去愛好,甚至會喧賓奪主,動搖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產生負面作用。
❹ 地理實踐活動有哪些種類
地理實踐活動教學開展的常用形式 新課程標准下的地理教學內容, 不僅科學體系強,
而且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知識的介紹有許多是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問題出發的。 所以「新課程標准」 下的地理的實踐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的種類比較多, 既有課堂內的實踐活動, 也有課堂外的實踐活動。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 地理講演、 地理競賽、 地理辯論、 地理游戲、
地圖繪制、 地理攝影、 教具製作、 地理實驗、 地理調查、 地理觀測、 地理參觀、 地理旅遊、 野外實習、 方案設計、 論文撰寫、牆報編輯等等。 (一) 動手製作教具 學生動手製作的過程既是一個手腦並用、 相互促進、 相得益彰的過程,也是學生有所發現、 有所發明、
有所創造的過程。 案例: 在進行《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時,我事先布置學生根據課本要求准備好製作地球儀的工具、 材料, 在上課時,讓學生獨立的自由地對這些材料進行觀察、 按按課本步驟操作製作地球儀。 藉助這一活動, 學生對經緯線、經緯度、
地球的形狀及大小等抽象的知識不僅理解的深刻、 透徹, 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同學們還親手製作了等高線、 時區轉動盤等教學用具,
在教學中既發揮了積極作用, 又彌補了教具不足的現狀。 (二) 小型辯論會 地理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
還要教會學生利用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能力必須經過學生自主動手參與才能真正的獲取。 辯論會的開展就是鍛煉學生創造思維,
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有力武器。 案例: 在講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內容時, 組織學生討論未來世界的人口能否超過地球環境人口容量。
❺ 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
一、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基礎點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基於學生主體性需求及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並通過地理教學中一系列實踐活動所獲得,課程標准對地理課程教學有指導性作用。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須以課程標准、學生需求為基礎,以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
1.以課程標准為基礎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其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闡述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編寫高中地理教材、指導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及高考命題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指南。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必須以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為基礎。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將地理實踐力素養作為地理課程理念之一,並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多個方面滲透了地理實踐力培養要求,即在考察、調查和模擬實驗等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搜集和處理各種地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備科學精神;能夠獨立或合作設計地理實踐活動的方案和計劃;能夠設計不同的地理實踐活動目標,並選擇運用適當的地理工具[2]。課程標准中學業質量標准進一步對地理實踐力學科素養水平劃分為五個等級,便於地理實踐力培養更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層次性。
2.以學生需求為基礎
學生需求有希望成功成才的需求和表現自我的需求等深層次需求,也有希望輕松學習的淺層次需求。從需求本身看,有學生的內在實際發展需求,即在一個特定階段的學生在已有的經驗、知識、思維、情感態度基礎上的最近發展區。還有課程總體目標、課程標准對學生提出能力發展的外在需求。地理實踐力培養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須遵循學生的需求。
地理實踐力培養應從學生興趣出發。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體會到實踐活動的樂趣,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更好地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地理實踐能力。所以,地理實踐力培養宜從學生興趣出發。同時,地理實踐力培養還應注意學生年齡特徵,高中階段學生相比初中階段已達到更高發展水平。其一,感知覺目的性和系統性增強,觀察力大有提升,並且趨向精確;其二,注意力更加穩定,思維表現出更高抽象概括水平。地理實踐活動設計和實施應遵循學生年齡特徵,體現出彈性和靈活性。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感受體驗,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觀察、行動、思考,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同時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二、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結合點
地理實踐力培養不僅以課程標准、學生需求為基礎,還需更為真實的情景供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操作、觀察、探究實驗等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體驗社會生活,其中充分結合校內外資源搭建實踐平台,是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重要結合點。
1.充分結合校內資源
依據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可將其劃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地理校內資源指學校范圍內可作用於地理課程的資源,包括校內教材、設施、地理師生等。豐富多樣的地理校內資源,為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提供充足的條件。應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實踐活動,如模擬實驗、教具製作、氣象觀測與天氣預報、天文觀測等。
室內課程實施過程中,可通過儀器演示、音像圖片等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提升,如在講授「晝夜交替和時差」時,視頻演示或地球儀演示,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地理知識,還有助於提升地理觀察能力。通過學校地理實驗室、地理活動室,充分利用相關設備也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如「模擬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在借鑒各版本教材優勢基礎上整合教材,為學生構建基礎性模擬實驗活動。充分利用地理園等地理場館或校內自然環境也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如結合氣象站觀測氣溫和降水,在地理園觀察自然或人文地理模型等,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生地理觀測能力,還有利於提升問題探究能力。
2.積極結合校外資源
校外資源即學校范圍外可作用於地理課程的資源,包括研究機構、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天文台、有關政府部門、工廠、農村等社會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等[3]。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外資源為學生的地理觀測、調查、考察等實踐活動提供廣闊平台,是培養學生實踐力的有效途徑。
利用課余時間到博物館、規劃館、科技館、研究機構參觀,如重慶市自然博物館參觀,可通過「山水都市」、「地球奧秘」、「生態家園」等場館線路,豐富學生地理知識同時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培養。利用國家地質公園、地方自然或人文資源環境供學生參觀學習,如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雲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等考察,可彌補學校實踐場地不足,促使學生體驗學習、拓展思維、提升能力。利用到工業園區、農業園、科技園等參觀學習機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獨立行動、主動思考、自主認知。如學習「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可到學校附近工廠實地考察,增強學生社會實踐體驗。學生將實踐中所獲得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進而轉化為個人發展所需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地理實踐力培養的落腳點
地理實踐力培養不僅應充分結合校內外課程資源,具體還要落實在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會調查和地理模擬實驗等各項能力的提升中。
1.提升地理野外考察能力
地理野外考察主要是指學生對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直接觀察,一般包括地質地貌、氣象物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專項觀察與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綜合觀察;還包括農業、工業、環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綜合觀察[1]。通過地理野外考察,可促進學生地理觀察觀測能力提升,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意識及能力。如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學生能夠運用遙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術和其它地理工具,對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和相關現象,進行觀察、識別、描述、解釋;能夠觀察比較不同區域的特點,掌握歸納區域特點的方法;能夠在野外觀察、測量和分析地質地貌基本形態,推斷其形成過程。
2.提升社會調查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到「社會即學校」,突出體現地理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社會調查就是通過參觀、訪問、查閱資料、展開調查等多種方式,對學校所在地或某一特定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等,進行直接的、有計劃的、全面系統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動。社會調查能力是地理實踐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三峽庫區移民」問題調查中,學生自主合作性設計方案,搜尋該區域統計信息及發展規劃,進而參與調查,並對相關問題及成因作出簡要解釋,有理有據提出可行性策略。調查結束後,撰寫調查報告並展開交流評價。
3.提升地理模擬實驗能力
地理模擬實驗即使用一定實驗器材及設備,人為地把所要學習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及其變化過程表現出來,以獲得和驗證地理知識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探究性和實踐性。學生地理實驗能力的提升具體體現為能夠設計和實施地理模擬實驗並作出解釋;能夠解決高考地理試題中相關問題。如模擬實驗「模擬山前洪(沖)積扇的形成」,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實驗,利用白紙和細沙等實驗材料進行模擬,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理解其中科學道理,獲得地理知識,還能夠分析和解決問題,促進認知和情感等素養提升,發展地理實踐力。
❻ 地理實踐活動有哪些種類
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分為六類。
(1)觀察。有氣象觀測、天象觀察、地震測報、環境監測、野外觀察等。
(2)閱讀。有時事地圖、地理牆報、地理課外閱讀等。
(3)集會。有地理專題報告會、討論會、地理晚會、地理知識競賽、地理游戲等。
(4)製作。有地圖、圖表、模型及教具的製作。
(5)參觀。有天文台、氣象台、博物館、展覽會及工廠、農場、市場的參觀和調查。
(6)研究。有鄉土研究等。可根據學校條件、學生愛好和初高中學生的不同特點,組織全體或部分學生參加一種或幾種。
地理課外活動是指學生從事的與地理學科內容有關的課外活動。這種活動可以在校內或校外進行;也可在教室內或其他場所進行。它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有利於學生擴大和加深地理知識領域,鍛煉實際技能,激發對地理的愛好以及培養優良的品德等。
(6)高中地理教學課外實踐活動初探擴展閱讀
地理實習,地理教學活動形式之一。旨在鞏固地理知識,擴大知識領域,培養應用地理知識的實際技能和能力。包括氣象觀測、天象觀測、地震測報、環境監測、野外觀察及地理調查等。氣象觀測包括將當地每天的氣溫、氣壓、降水、風向風力、雲量、濕度及其他天氣特殊現象記錄下來,結合氣象台(站)的天氣廣播進行分析,作出當地每天的補充天氣預報。
天象觀測包括記錄北極星等主要星座的位置及其變化,月相的變化及其他特殊天象等。地震測報包括對地下水變化、動植物異象及其他自然界異象(如氣溫及降水的異常、地聲、地光等)的觀察;記錄、分析和試作地震預報。環境監測包括對水、空氣雜訊、固體廢棄物、農葯等污染環境程度的監視、測算、分析和採取的對策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實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課外活動
❼ 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滲入實踐活動
一、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基礎點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基於學生主體性需求及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並通過地理教學中一系列實踐活動所獲得,課程標准對地理課程教學有指導性作用。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須以課程標准、學生需求為基礎,以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
1.以課程標准為基礎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其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闡述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編寫高中地理教材、指導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及高考命題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指南。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必須以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為基礎。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將地理實踐力素養作為地理課程理念之一,並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多個方面滲透了地理實踐力培養要求,即在考察、調查和模擬實驗等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搜集和處理各種地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備科學精神;能夠獨立或合作設計地理實踐活動的方案和計劃;能夠設計不同的地理實踐活動目標,並選擇運用適當的地理工具[2]。課程標准中學業質量標准進一步對地理實踐力學科素養水平劃分為五個等級,便於地理實踐力培養更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層次性。
2.以學生需求為基礎
學生需求有希望成功成才的需求和表現自我的需求等深層次需求,也有希望輕松學習的淺層次需求。從需求本身看,有學生的內在實際發展需求,即在一個特定階段的學生在已有的經驗、知識、思維、情感態度基礎上的最近發展區。還有課程總體目標、課程標准對學生提出能力發展的外在需求。地理實踐力培養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須遵循學生的需求。
地理實踐力培養應從學生興趣出發。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體會到實踐活動的樂趣,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更好地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地理實踐能力。所以,地理實踐力培養宜從學生興趣出發。同時,地理實踐力培養還應注意學生年齡特徵,高中階段學生相比初中階段已達到更高發展水平。其一,感知覺目的性和系統性增強,觀察力大有提升,並且趨向精確;其二,注意力更加穩定,思維表現出更高抽象概括水平。地理實踐活動設計和實施應遵循學生年齡特徵,體現出彈性和靈活性。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感受體驗,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觀察、行動、思考,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同時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二、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結合點
地理實踐力培養不僅以課程標准、學生需求為基礎,還需更為真實的情景供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操作、觀察、探究實驗等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體驗社會生活,其中充分結合校內外資源搭建實踐平台,是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重要結合點。
1.充分結合校內資源
依據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可將其劃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地理校內資源指學校范圍內可作用於地理課程的資源,包括校內教材、設施、地理師生等。豐富多樣的地理校內資源,為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提供充足的條件。應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實踐活動,如模擬實驗、教具製作、氣象觀測與天氣預報、天文觀測等。
室內課程實施過程中,可通過儀器演示、音像圖片等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提升,如在講授「晝夜交替和時差」時,視頻演示或地球儀演示,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地理知識,還有助於提升地理觀察能力。通過學校地理實驗室、地理活動室,充分利用相關設備也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如「模擬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在借鑒各版本教材優勢基礎上整合教材,為學生構建基礎性模擬實驗活動。充分利用地理園等地理場館或校內自然環境也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如結合氣象站觀測氣溫和降水,在地理園觀察自然或人文地理模型等,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生地理觀測能力,還有利於提升問題探究能力。
2.積極結合校外資源
校外資源即學校范圍外可作用於地理課程的資源,包括研究機構、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天文台、有關政府部門、工廠、農村等社會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等[3]。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外資源為學生的地理觀測、調查、考察等實踐活動提供廣闊平台,是培養學生實踐力的有效途徑。
利用課余時間到博物館、規劃館、科技館、研究機構參觀,如重慶市自然博物館參觀,可通過「山水都市」、「地球奧秘」、「生態家園」等場館線路,豐富學生地理知識同時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培養。利用國家地質公園、地方自然或人文資源環境供學生參觀學習,如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雲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等考察,可彌補學校實踐場地不足,促使學生體驗學習、拓展思維、提升能力。利用到工業園區、農業園、科技園等參觀學習機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獨立行動、主動思考、自主認知。如學習「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可到學校附近工廠實地考察,增強學生社會實
❽ 淺談怎樣加強地理課的實踐活動
一、轉變觀念,充分認識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
恩格斯說過「從事實踐活動是能力發展的基本途徑」。地理實踐活動對正確理解地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踐活動可以為課堂和書本上抽象孤立的知識提供極為生動形象的例證和解釋。通過實踐活動實現課程目標,變學科的「封閉型」為活動的「開放型」,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地理觀察能力,使用地圖、圖表的能力及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在信息時代中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及應用地理信息手段進行交流、表達的能力;為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揮提供舞台。因此,地理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素質提高的配套工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巧妙設計,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活動
設計實踐活動方案,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取題,活動方式和目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能太難、太高,學生無法達到;也不能太簡單,學生沒有興趣。另外,實踐活動應以家庭、校園和社區為中心,以人地關系為主線,既與教學相關聯,又與生活聯系,只有這樣的方案才切實可行。
1.結合教材開展實踐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在進行《地球的運動》教學時,我事先布置學生根據課本要求准備好製作地球,月球,太陽的工具、材料,在上課時,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對這些材料進行觀察、按照課本步驟製作三球儀。藉助這一活動,學生對地球經緯線、月球,太陽的形狀以及大小,相互運動等抽象的知識不僅理解得深刻、透徹,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還親手製作了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等教學用具,在教學中既發揮了積極作用,又彌補了教具不足的現狀。這樣,不但能夠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2.結合其他學科開展實踐活動
地理教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與其他學科的銜接,達到融會貫通。如與歷史相結合,開展「贊美家鄉」的班級討論會;與語文相結合,組織一次「地理知識」的辯論賽;與音樂相結合,探究「歌曲中的地理文化」等,多樣的實踐活動可以使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時還可以使不同的學科有機地融為一體,綜合提高學生素質。
3.貼近生活開展實踐活動
把課堂知識巧妙地與生活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知道地理就在身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可視、可觸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學習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的內容後,帶領學生參觀新鋼公司的污水處理設備,聽取廠領導的有關介紹,讓學生對工業「三廢」的治理過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既增加感性知識,也深化了理性知識的學習。
(2)結合春遊,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如去濕地公園、仰天崗春遊時,我就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討論:濕地公園、仰天崗旅遊資源的美在哪裡,怎麼欣賞?如何理解中國山水畫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等美德意識;建造江西自然博物館的實際意義等等。
(3)結合環境節日深入環保意識。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得到關注,聯合國確定了一些重大的環境節日,如3月12日植樹節、4月7日「世界無煙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億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每一個節日來臨,我要求學生思考由來,搜集資料,從搜集資料的實踐活動中體味環境的重要作用。
三、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1.在實踐活動中有很多時候是要走出課堂的,要注意學生的安全,要學生能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
2.在整個實踐活動期間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是起一個引導作用。
3.不能過多。頻繁的實踐活動容易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厭倦而失去興趣,甚至會喧賓奪主,動搖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產生負面作用。
4.注意實踐活動結束時的評價工作。要找出活動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樹立下次參與實踐活動的信心。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客觀地分析活動中的不足之處,以利於下次活動的開展。
由此可見,地理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方面,有著特殊重要性,它能幫助學生在思維、感觀、言行等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地理實踐活動,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