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地理學區位選擇案例
A. 如何從經濟地理學區位的視角分析開封城市地位的變化
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專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屬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B. 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試舉例說明
論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用一句話來概括是:經內濟地理學是研究經容濟活動區
位、
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這句話涵蓋了經濟地理學研究對
象的絕大部分內容,下面論述一下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具體內容。
首先,
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是經濟活動區位,
先分析經濟活動區位的基礎概念:
區位是人類活動
(人類行為)
所佔有的場所;
區位理論是關於區位即人類活動所
佔有場所的理論;
區位條件主要是影響人類活動在局地地點分布的原因;
區位因
子是指影響區位主體分布的原因。然後探討要素投入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
響,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資本、勞動力、技術和知識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
響。再次探討包括自然環境、市場環境、產業環境、政策環境在內的區域環境對
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最後單獨討論交通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C. 經濟地理學復習要點和題
這個是我們學校經濟地理學的題
一、解釋下列名詞(每題4分,共20分)
1、k=3的中心地系統(4分)
2、城市化(4分)
3、經濟全球化(4分)
4、區域管制(4分)
5、區域經濟協調發展(4分)
二、概念辨析題(每題10分,共20分)
1、橫向一體化與縱向一體化(10分)
2、通達指數和分散指數(10分)
三、簡答題(每題10分,共30分)
1、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10分)
2、用產品周期理論解釋跨國投資的發生(10分)
3、赫希曼的極化――涓滴效應學說(10分)
四、論述題(每題15分,共30分)
1、對比分析跨國公司生產單位四種區位類型之間的特徵和優缺點(15分)
2、分析弗里德曼的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理論應用(15分)
2007-2008第一學期經濟地理學B卷
一、解釋下列名詞(每題4分,共20分)
1、需求門檻(4分)
2、垂直一體化(4分)
3、交通網的連接度(4分)
4、范圍經濟(4分)
5、產業集群(4分)
二、概念辨析題(每題10分,共20分)
1、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10分)
2、雁行形態學說和赫克歇爾--俄林模型(10分)
三、簡答題(每題10分,共30分)
1、分析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機制及其作用機理和缺陷(10分)
2、綜合分析企業增長的原因、戰略和方法(10分)
3、分析區域經濟差異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10分)
四、論述題(每題15分,共30分)
1、論述增長極理論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15分)
2、對比分析集聚和擴散機制在區域空間結構形成中的作用機制(15分)
2008-2009第一學期經濟地理學A卷
一、解釋下列名詞(每題3分,共21分)
1、網路的分散指數(3分)
2、規模經濟(3分)
3、經濟全球化(3分)
4、區域管制(3分)
5、根植性(3分)
6、地方化(本土化)(3分)
7、空間距離衰減原理(3分)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9分)
1、20世紀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思維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前期的區位論研究以規范性分析為主,60年代的
計量革命帶來了____分析方法,後來又受行為學派的影響,注重____分析,60年代末期以來,又興起
_____分析,90年代以來,經濟地理學研究開始關注制度和文化因素對經濟空間的影響而出現_____
轉向。(4分)
2、制度厚度與區域發展的關系有三種觀點:____、____、____。(3分)
3、杜能圈的圈層結構由里向外依次是____、____、輪作式農業、穀草式農業、三圃式農業和____。
(3分)
4、克里斯塔勒市場原則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統稱K=____系統,系統中各級中心地市場區的比例關系是
____,各級中心地的比例關系是____。(3分)
5、經濟全球化形成了____、____、____三足鼎立的多極化世界經濟格局。(3分)
6、企業增長的戰略可分為____、____、____。(3分)
三、簡答題(每題8分,共32分)
1、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8分)
2、分析區域經濟差異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8分)
3、赫希曼的極化――涓滴效應學說(8分)
4、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區別與聯系響(8分)
四、論述題(每題14分,共28分)
1、對比分析集聚和擴散機制在區域空間結構形成中的作用機制(14分)
2、運用你最熟悉的經濟地理學理論解釋一個經濟地理案例或現象(14分)
2008-2009第一學期經濟地理學B卷
一、解釋下列名詞(每題3分,共21分)
1、需求門檻(3分)
2、垂直一體化(3分)
3、交通網的連接度(3分)
4、主導產業(3分)
5、產業集群(3分)
6、雁行形態說(3分)
7、區位因子(3分)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9分)
1、20世紀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研究____的變化、研究____的變化和研究
____的變化。(3分)
2、企業增長的動因有以下四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在弗農的產品周期理論中,弗農把產品的發展分為____、____和____三個階段。(3分)
4、克里斯塔勒市場原則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統稱K=____系統,系統中各級中心地市場區的比例關系是
____,各級中心地的比例關系是____。(3分)
5、主要的國際經濟協調組織是____、____、____。(3分)
6、區域增長極理論認為,增長極通過____、____、____對區域經濟活動產生組織作用。(3分)
三、簡答題(每題8分,共32分)
1、用產品周期理論解釋跨國投資的發生(8分)
2、分析企業增長的原因、戰略和方法(8分)
3、分析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機制及其作用機理和缺陷(8分)
4、橫向一體化與縱向一體化的區別與聯系(8分)
四、論述題(每題14分,共28分)
1、對比分析跨國公司生產單位四種區位類型之間的特徵和優缺點(14分)
2、區域空間結構的三種形式及其內在聯系(14分)
D. 經濟地理學的學科特點有哪些試舉例說明
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它的學科特性體現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地域性:是經濟地理學的根本特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間。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地表空間上,即落實到地域上,這就是地域性。經濟地理學地域性的核心問題是地域分異規律。綜合性:經濟地理學的綜合性具有三層涵義,涵義一,經濟地理學學科性質要求對自然、技術、經濟等條件進行綜合;涵義二,經濟地理學的地域性要求對特定地域內的諸多條件進行綜合,也要求對地域之間的差異與分工進行綜合;涵義三,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性和發展性,要求對產業布局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方向進行綜合。
E. 經濟地理學案例分析的例題
搜索一下相關書籍,到書店裡買一下
F. 經濟地理學 商業活動區位選擇所遵循的原則(4個)
交通最優,人口密度,經濟活躍,平原地區
G. 用經濟地理學的角度分析跨國公司投資的區位選擇
成本低
市場廣闊
生產要素(勞動力、礦產資源、土地等)
公司全球戰略(公司很強大有的不需要以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公司整體戰略意義等)
望採納╭(╯V╰)╮
H. 經濟地理學 韋伯的區位理論有哪幾項基本假設他分析了哪幾個區位因素的影響
韋伯,是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學家,是工業區位論的奠基人。他的工業區位論的核心,是通過運輸、勞動力、集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分析與計算,找出工業產品生產成本最低的點作為工業企業的最佳區位。韋伯的理論對我們認識我國鄉鎮企業的布局,認識我國鄉鎮企業的分散與集中問題大有裨益。一、運費與鄉鎮企業布局韋伯首先研究了運費對選擇工業區位的影響。他指出要使工業產品生產成本最低,就必須尋求噸公里總和的最低點。因為運輸費用與噸公里總和是成正比的。他認為運費對工業布局起決定性的作用。工業區位應盡可能地靠近原料產地、燃料地、市場,以節約運費,降低成本。地理位置,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傑佛里、薩克斯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說:「世界上被大陸包圍、沒有海岸線的28個國家和地區,一般都比較窮。被陸地包圍的地區,運輸成本高,很難參與國際貿易,有些國家因海拔很高,也無法避免巨大的運輸費用」(《經濟學消息報》2001.7.13)。海上運輸方便快捷,運費低廉。當今世界,海上運輸是世界經濟聯系的紐帶,佔世界貿易的2/3。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達,西部地區經濟落後,是與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條件有很大關系的。從對外貿易上看,東部地區臨海,便於產品的進出口;西部地區距海遠,且山區多,交通不便,進行國際貿易運輸成本很高,產品很難出口到海外,國外產品也很難進來。例如,2001年,東部鄉鎮企業完成出口產品交貨值8889億元,中部完成出口產品交貨值59億元,西部完成出口產品交貨值111億元。在全國鄉鎮企業出口產品交貨值中,東部佔93%,中部佔6%,西部佔1%。從吸收外資上看,目前我國所吸收的外商投資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很少。外商投資額,東部為337.98億美元,中部12.9億美元,西部只有1.3億美元。1999年,東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投資佔全國各地區的88.03%,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僅分別佔9.22%和2.75%。東部地區人均利用外商投資及其他投資71.4元,而西部只有3.96元,東部地區是西部地區的18倍。外商向什麼地方投資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區域位置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國東部地區也不願到西部投資。不僅如此,西部地區的資金還流向東部。例如1993年以來,國家每年安排100億元用於中西部鄉鎮企業投資,結果40%又流回到了東部地區。當然,韋伯的以最低運輸費用標准來選擇工業區位的理論是有局限性的。在現代交通運輸條件下,兩地之間的經濟距離和時間距離較之它們之間的地理距離大為縮短,距離對工業企業區位的確定的作用已大大的縮小。此外,由於國民經濟產品結構的變化,體積小、價值大的產品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例如,電子、電氣工業、精細化學工業的產品等,運量、運費很小,最低運費作為選擇區位的作用明顯降低。但盡管如此,只要存在著因距離而引起的運輸空間差異,韋伯的理論就有現實意義。當前我國鄉鎮企業的分散狀況是與運輸費用的因素緊密相聯的。我國20世紀80年代鄉鎮工業的十大行業分別依次為建材製品、紡織工業、機械工業、金屬製品、食品製造、化學工業、電氣機械、塑料製品、縫紉工業、煤炭采選業。這些行業絕大部分都以原料為指向,在原料產地建立企業,顯然有利於節約運輸費用,降低生產成本。因為原料較製成品一般體積大價值小、運輸費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鄉鎮企業雖有變化,但依然是以原料指向為主,資源型和初、淺、粗加工工業多,深、精、細加工工業少。這就顯示了距離、運輸費用仍然是影響鄉鎮企業區位的重要因素。認識這一點是有現實意義的。一個時期,人們強調鄉鎮企業集中,似乎什麼樣的企業都應向城鎮集中。這是不妥的,應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企業是原料指向的。對原料指向的企業,一般說來,不僅不應向城鎮集中,而且城鎮,特別是城市中的企業還應向鄉村分散,例如食品工業、紡織工業等。我國近年紡織業正由沿海大城市向產棉區轉移,即「東錠西移」,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韋伯在分析運費時,還將原材料進一步分組,提出了原材料系數這一新概念。指出原料系數大的企業以原料定向,原料系數小的企業以消費定向。根據這一要求,建築材料工業、造紙業、製糖業、塑料製品業等原料系數大,適宜在原料產地布局,適宜分散在鄉村。二、勞動力(工資)與鄉鎮企業布局韋伯重視勞動力費用在生產成本中的作用,把它看作是導致運費確定的工業區位產生第一次變形的因子,即廠址從運費最低點轉移到勞動力費用(工資)最低的地點。條件是節省下來的勞動力費用大於增加的運輸費用。韋伯為定量測出不同工廠區位勞動力指向的關系,提出了勞動力系數的概念。其含義是當成本中運費的比重大,勞動力的比重小時,工廠區位指向主要由運輸費確定;成本中運費比重小,勞動力比重大時,工廠區位指向於廉價勞動力地區。生產成本是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兩部分組成的(k=c+v)。勞動力(工資)在生產成本中所佔比重的大小直接決定著生產成本的高低,而生產成本的大小則決定著商品的價值大小,決定著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因此企業能否尋找到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區位至關重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向落後國家進行生產資本輸出,首先看到的就是落後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因為落後國家勞動力價格低廉是保證其獲取高額利潤的重要方面。我國吸引的外資越來越多,去年居世界第—位。這當然有我國政局穩定、投資環境好等原因,但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I. 有沒有從經濟地理學角度分析的企業擴張案例
那個沒有用的 都是瞎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