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經貿地理試卷
❶ 地級市排名是怎樣的
1、蘇州市。古語有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風景秀美的蘇州一直都是江南城專市的代表。到了現代屬,蘇州不僅憑借全國獨一無二的園林景色大力發展旅遊業,還有非常多的電子業等高新產業。事實上在2018年蘇州以1.85萬億元的GDP總量位居全省第一,超過省會城市南京。
4、佛山市。盡管佛山的整體經濟規模不如廣州和深圳大,但佛山畢竟是中國第一批發展的城市。在互聯網發達的現代,網上購買的大部分產品都是佛山製造的,這是佛山的經濟實力。此外,隨著廣州和佛山的融合,佛山的經濟只會在未來更加強大。
❷ 王衍用的社會兼職
1.世界休閑組織中國分會常務理事2.國家旅遊局旅遊規劃專家庫成員
3.國家發改委培訓中心專家
4.中國旅遊營銷專家委員會副會長
5.中國城市發展與環境建設專家
6. 中國旅遊文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7.中國地質學會理事
8.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
9.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10.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旅遊開發專業委員會委員
11.中國生態學會旅遊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
12.中國城市發展與環境建設專家
13.北京市旅遊學會理事
14.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管理專家庫成員
15.山東省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6.山東省旅遊專家委員會委員
17.寧夏回族自治區旅遊局高級顧問
18.貴州省旅遊規劃設計中心高級顧問
19.中國旅遊報專家團成員
20.山東省泰安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1.山東省煙台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2.山東省淄博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3. 山東省臨沂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4.山東省棗庄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5.山東省泰山區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6. 河南省開封市人民政府文化旅遊產業顧問
27.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政府經濟發展顧問
28.河南省鞏義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29.河南省蘭考縣經濟顧問
30.河南省雞公山文化旅遊綜合開發實驗區顧問
31.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政府顧問
32.海南省東方市人民政府顧問
33. 安徽省潛山縣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34.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政府旅遊顧問
35. 西安曲江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顧問
36.寧夏沙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37. 福建師范大學旅遊學院客座教授
38.河北經貿大學客座教授
39.徐州師范大學客座教授
40.三峽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❸ 連雲港的地理環境
連雲港位於中國沿海中部,江蘇省東北部,處於北緯33°59′~35°07′、東經118°24′~119°48′之間。東瀕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北與山東日照市接壤,西與山東臨沂市和江蘇徐州市毗鄰,
南連江蘇淮安市和鹽城市。東西最大橫距約12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約132千米。土地總面積7499.9平方千米,水域面積1759.4平方千米,市區建成區面積120平方千米。 連雲港位於魯中南丘陵與淮北平原的結合部,境內山海齊觀,平原、大海、高山齊全,河湖、丘陵、灘塗、濕地、海島俱備。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形如一隻飛向海洋的彩蝶。地貌基本分布為西部崗嶺區、中部平原區、東部沿海區和雲台山區四大部分。西部丘陵海拔100米~200米。中部平原海拔3米~5米,主要是山前傾斜平原、洪水沖積平原、及濱海平原3類,總面積5409平方千米。擁有耕地面積3797.9平方千米。東部沿海主要是約700平方千米鹽田和480平方千米灘塗。雲台山脈屬於沂蒙山的余脈,有大小山峰214座,其中雲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4.4米,為江蘇省最高峰。 連雲港有雲台山、錦屏山、馬陵山、羽山等山脈。
連雲港有標准海岸線162公里,21個島嶼,其中東西連島為江蘇第一大島,面積7.57平方公里,基岩海岸為江蘇省獨有。 新中國成立前,連雲港人口發展緩慢,明顯呈現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的特徵。新中國成立後,人口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特徵,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維持在高水平,從而出現了人口高增長狀況,並形成建國後的第一次生育高峰。連雲港人口規模迅速擴大,總量由1949年的163.82萬人增長到1957年的229.23萬人,8年凈增65.41萬人,年均增加8.18萬人,年均增長率高達42.89‰。
1959至1961年,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和政府工作的失誤,使經濟發展出現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銳減。連雲港人口總量極度萎縮到1961年的220.26萬人,比1957年減少近9萬人。1958年甚至萎縮到212.61萬人,比1957年減少近17萬人。
三年自然災害過後,經濟發展狀況逐漸好轉,人口死亡率開始大幅度下降,強烈的補償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長進入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並一直持續到70年代初。這一時期,連雲港死亡率大幅下降到10‰以下,並逐步穩定在7‰左右。人口總量以高達30‰的年均增長率不斷擴大,1971年達到296.06萬人,形成建國以後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逐步打破過渡性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的人口再生產類型,人口快速增長勢頭得到有效控制。1980年,連雲港出生率降到15‰以下,人口總量為331.48萬人,9年凈增35.42萬人,年均增加3.94萬人。
進入八十年代後,雖然國家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到了戰略高度,計劃生育被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的措施更加嚴格。但是,由於六十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生育年齡,加之八十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許多不到晚婚年齡的人口提前進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現回升,接近20‰,形成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連雲港人口總量突破400萬人。1991年,人口總量達到412.39萬人,11年凈增80.91萬人,年均增加7.36萬人。
進入九十年代後,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加強完善和群眾生育觀念的深刻轉變,八十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並持續穩步下降,生育水平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進入平穩增長階段。2005年,連雲港人口總量472.18萬人,14年凈增59.79萬人,年均增加4.27萬人,年均增長率僅9.72‰。
據《連雲港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連雲港常住人口為439391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653701人相比,十年共減少259787人,減少5.58%。年平均減少0.57%。常住人口中,家庭戶1287127戶,家庭戶人口為420746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2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71人減少0.44人。
2012年末,連雲港常住總人口440.69萬人,其中市區109.74萬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1.49‰,自然增長率4.73‰。2012年末戶籍總戶數139.81萬戶,其中市區29.57萬戶;戶籍總人口510.99萬人,其中市區96.65萬人。 2015年,連雲港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全市實現GDP2160.64億元、居民收入19418元,同比分別增長10.8%和9.1%,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位。 ;數據顯示,201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2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8元,同比分別增長9%和9.2%,農村居民收入增幅快過城鎮居民。去年消費品市場中,批發業實現消費64.66億元,增長12.2%,零售業實現消費688.64億元,增長11.3%,住宿業實現消費9.71億元,增長11.5%,餐飲業實現消費67.7億元,增長24.4%。
2013年,連雲港GDP總量達到1785.42億元,增長11.8%,居全省第六位,總量較上年增加182.00億元。
2013年,連雲港第一產業增加值259.17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807.42億元,增長13.0%;第三產業增加值718.83億元,增長13.1%。三次產業協調性增強,逐步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發展的格局。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5:45.9:39.6調整為14.5:45.2:40.3,和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持平,第二產業下降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0.7個百分點。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共同體在2010年5月7日正式啟動了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
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65.89億元,同比增長10.2%,總量較上年增加180.47億元。人均GDP突破44000元,達到44277元,較上年增加3861元,同比增長9.6%, 其中市區人均GDP達到52238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89.8億元,增長12.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1.8億元,增長1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23.6%、13%、20.8%;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3%、12.3%。十大民生工程和百件惠民實事順利實施,一批社會關注、群眾關切的事項得到解決,在加快改革發展過程中群眾得到實惠。 連雲港高校名單層次 學校名稱本科院校淮海工學院(原淮海大學、
江蘇海洋大學 (籌)) 江蘇師范大學連雲港校區
(海州師范學院 (籌)) 獨立學院淮海工學院東港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專科連雲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財會職業學院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連雲港校區高職江蘇省連雲港中醫葯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省連雲港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省連雲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省經貿技師學院、江蘇省經貿高級技工學校) 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縣(市、區)學校名稱海州區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 江蘇省海州高級中學江蘇省板浦高級中學連雲港外國語學校連雲區江蘇省連雲港高級中學贛榆區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贛榆縣第一中學江蘇省海頭高級中學城頭高級中學贛榆智賢中學 東海縣江蘇省東海高級中學江蘇省白塔高級中學東海縣石榴高級中學灌雲縣江蘇省灌雲高級中學灌雲縣第一中學 南京師范大學灌雲附屬中學 灌南縣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註:連雲港外國語學校因初高中未分離,一直未參與普通高中四星級評估。直至2014年學校高中部晉升為江蘇省三星級高中。該校根據《連雲港市高中段學校招生工作意見》與四星級高中同時參與第一錄取批次,並在四星級高中錄取結束後錄取。 連雲港市區部分優秀中小學層次 學校名稱 初中 連雲港市新海實驗中學 連雲港市海寧中學連雲港外國語學校連雲港市海州實驗中學連雲港東港中學連雲港市西苑中學小學 連雲港市解放路小學 連雲港市海寧小學連雲港市建寧小學連雲港市新海小學連雲港市海州實驗小學 連雲港市幸福路小學連雲港師專一附小連雲港師專二附小連雲港師專三附小(連雲港市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第三附屬小學) 連雲港位於南北過渡和陸海過渡的交匯點,是國際通道新亞歐大陸橋(中國境內為隴海、蘭新鐵路)東端橋頭堡,具有海運、陸運相結合的優勢。是國家規劃的42個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
連雲港已形成海、河、陸、空四通八達的立體化、現代化的交通網路,具備較強的物流承載和運輸能力。 連雲港有連雲港東站、連雲港站2個客運站。境內鐵路全長99248米,可直達全國各大中城市,並開通至鄭州、西安、成都、蘭州、阿拉山口和綿陽等地的集裝箱運輸「五定」班列,承擔新亞歐大陸橋90%以上的過境集裝箱運輸。
連雲港依託隴海鐵路線,連雲港鐵路客運和貨運列車可直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武漢、西安、寶雞、蘭州、烏魯木齊等大中城市,並通過京滬線、京九線、隴海線等連接中國各地。
已經開工建設的鐵路有青連鐵路(青島-日照-連雲港)、連鹽鐵路(沿海鐵路江蘇段,連雲港-鹽城-南通-上海)、連淮揚鎮鐵路(連雲港-淮安-揚州-鎮江)等,進行前期工作的鐵路有徐連客運專線 (隴海客運專線徐連段,徐州-連雲港) ,合連高速鐵路(合肥-宿遷-新沂-連雲港),規劃的鐵路有臨連鐵路(臨沂-連雲港) 。 連雲港白塔埠機場為軍民合用機場,佔地5平方公里,位於連雲港西25公里,東海縣境內。1984年經中央軍委、國務院批准,使用白塔埠機場開展航空運輸業務。1985年3月26日開通第一條民用航線。
民航機場達到國際4D級標准,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0多條航線。2010年12月,開通至韓國首爾航線。
連雲港新機場(連雲港花果山國際機場) 力爭在2015年開工建設,是江蘇「兩樞紐一大六中」規劃的第三大國際機場,僅次於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和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定位為區域性國際大型機場 。 公路對外交通已全部實現高速化,密度在全國、全省名列前茅,204國道穿境而過,是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之一。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36千米,密度達451千米/百平方千米。
國家重點建設的瀋海(同三高速沈陽至海口段)﹑連霍﹑長深、三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也是中國南北、東西最長的兩條高速公路——同三高速(黑龍江同江——海南三亞)和連霍高速(連雲港——新疆霍爾果斯)的惟一交點。 連雲港港位於黃海之濱,中國沿海中部的海州灣西南岸,江蘇省的東北端,位於北緯34°44',東經119°27',是中國沿海十大海港、全球百強集裝箱運輸港口之一,開通了50條遠近洋航線,可到達世界主要港口。
港口北倚長6㎞的雲台山,為橫貫中國東西的鐵路大動脈——隴海、蘭新鐵路的東部終點港。與韓國、日本等國家主要港口相距在500海里的近洋扇面內,是江蘇最大海港、蘇北和中西部最經濟便捷的出海口、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以腹地內集裝箱運輸為主並承擔亞歐大陸間國際集裝箱水陸聯運的重要中轉港口,集商貿、倉儲、保稅、信息等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沿海商港。《連雲港港低碳港口建設實施方案》通過交通部專家評審,這標志著連雲港港成為全國交通運輸行業首個低碳港口建設試點港。
連雲港港未來將形成由海灣內的連雲主體港區、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區、北翼的贛榆和前三島港區共同組成的「一體兩翼」總體格局。2007年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8500萬噸,集裝箱運量200萬TEU。2008年港口貨物吞吐量沖刺億噸,集裝箱運量300萬TEU大關。
2011年3月17日,連雲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開工儀式在連雲港徐圩港區隆重舉行,這標志著連雲港港沿海深水大港建設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
連雲港港客貨班輪航線擁有連雲港—仁川、連雲港—平澤兩條客貨班輪航線。 連雲港境內定級航道83條,總里程1138公里。目前已基本形成以鹽河為主通道,北接沭北運河,西接薔薇河、淮沭新河、柴米河,東接善後河、東門河、灌河,南接京杭大運河等通江入海航道,構成了干支相通的水運網。
2010年建成通航的連雲港港疏港航道工程,構成連雲港除鐵路、公路外的第三大疏港通道, 並通過連申線(通榆河)向南溝通連雲港港與大豐港、洋口港、如皋港等沿海、沿江港口,經南通直達長江。
2012年宿連航道開工建設,宿遷到連雲港港水運距離縮短100公里,連雲港港至京杭大運河再增一條水上大通道,為連雲港港打通了一條便捷的內外貿水上出海通道,連雲港港的腹地范圍將擴大到9個中心城市,面積達7.9萬平方公里,使連雲港港真正成為海河聯運的重要節點。 2012年10月1日上午,連雲港快速公交BRT一號線全線通車。連雲港快速公交系統(BRT)是2012年江蘇省連雲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大民生工程、重大交通工程。是繼常州、鹽城之後的江蘇省第三條真正意義的快速公交線,是中國第16個建設快速公交系統的城市,是江蘇省建設周期最短的一條快速公交線。由西向東貫穿連雲港整個城區。
連雲港快速公交系統(BRT)由快速公交主線B1、B3、環線H1和H2及配套支線(B11、B12、B13、B15)組成。整個系統長136.9公里,其中,BRT1號線為34公里,環1線為18公里,配套支線為84.9公里,它貫通了連雲港城區的東西南北,並將之貫穿起來,連成一體。
連雲港在軌道交通建成前規劃快速公交線路共11條,包括3條客流培育線和兩條服務延伸線。 連雲港快速公交線路首站末站線路走向主線B1 海州客運站 在海一方公園 海州客運站經幸福路、海連路、港城大道、中山路、海棠路至在海一方公園 H1 火車站 火車站 火車站經人民東路、郁洲路、海連路、鹽河路至火車站 H2 西城公交總站 西城公交總站 西城公交總站經海連路、瀛洲路、朝陽路、幸福路、海連路至西城公交總站 B11 火車站 花果山景區 火車站經人民路、解放東路、310國道、港城大道、霞輝路、花果山大道、聖湖路至花果山景區 B12 海州客運站 連雲港東站 海州客運站經幸福路、秦東門大街、鹽河南路、海寧大道、瀛洲路、朝陽路、學院路、花果山大道、港城大道、前進路、朝陽大道、港城大道、黃河路、昆侖山路、港城大道、五羊路、匯泉路至連雲港東站 B13 港口汽車站 連雲港東站 港口汽車站經中山路、港城大道、新光路、雲和路、五羊路、匯泉路至連雲港東站 B15 連雲區區政府 華蓋山居 連雲區政府、西墅路、鴻海路、北固山大道、大港路、平山路、雲和路、五羊路、昆侖山路、華蓋山居 2014年,連雲港軌道交通規劃5條輕軌線路,總長度約172.6公里。
1號線:長約32公里,聯系新海老城、龍河廣場商業中心、市政府、開發區中心、連雲新城;
2號線:長約45公里,聯系青口鹽場、連雲新城、開發區、連雲經濟開發區、徐圩新區;
3號線:長約46公里,聯系新海老城、火車站樞紐、猴嘴高鐵站樞紐、火車東站樞紐;
4號線:長約27.5公里,聯系連雲新城商務核心區、連雲新城中心區、青口鹽場、贛榆區政府、贛榆商業中心;
5號線:長約22公里,旨在加強濱河新城、南部新城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溝通火車站樞紐、龍河商業中心、蘇欣快客換乘樞紐、南站城鄉換乘樞紐、新客運南站。 連雲港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由連雲港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創建,自行車系統站點共有122個,每個站點樁有6~25個,每個站點擁有自行車2~23個,分布在19條城市主幹道,滿足市民出行需求。
2014年7月份完成一期工程,服務網點143個,公共自行車1800輛。
❹ 我們的思想品德復習卷上的題!希望各位幫忙啊!(最好十分鍾之內就回答,我有急用!)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演變大致分為3期:
①第1期運河。
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②第2期運河。
主要指隋代的運河系統。以東都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
到隋煬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7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自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經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積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門(今崇文門)外向東,在今天的朝陽區楊閘村向東南折,至通州高麗庄(今張家灣村)入潞河(今北運河故道),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庄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台兒庄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隋朝時分為四段: (1)永濟渠 (2)通濟渠 (3)邗溝 (4)江南河
③第3期運河。
主要指元、明、清階段。元代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號)十八年(公元1281年)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至須城(東平縣)安山,長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開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開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元朝時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
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陰)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並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庄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18個市區。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裡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
京杭運河自北而南流經京、津2市和冀、魯、蘇、浙4省,貫通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一系列湖泊;從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織,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國主要糧、棉、油、蠶桑、麻產區。人口稠密,農業集約化程度高,生產潛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滬寧和滬杭鐵路及公路網相繼修建,與運河息息相通;沿線各地工業先後興起,城鎮密集,是中國精華薈萃之地。
[編輯本段]現狀特徵
京杭運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條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復雜,流向總體概括為四個節點、五種流向:
節點1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運河向南流;節點1與節點2 東平湖 之間的南運河、魯北運河向北流;節點2與節點3長江(清江)之間的魯南運河、中運河、里運河向南流;節點3與節點4長江以南的丹陽之間河段向北流;丹陽以南河段(江南運河)向南流。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 ①通惠運河。歷史性通航河道。由於清末實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紀以來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貨物轉為陸運,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僅有少量船隻作間歇性通航。目前該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②北運河。長約180公里,集水面積5.11萬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節性通航外,其餘河道均不能通航。
③南運河。又名御河,長414公里。四女寺至臨清段稱衛運河,長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狹彎曲,底寬15~30米,水深約 1米,建有楊柳青、獨流、北陳屯、安陵4座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水庫攔蓄,兩岸農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現已處於斷航狀態。衛運河底寬30米,水深約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宮屯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岳城水庫畜水,截走水源,尤當衛運河擴大治理後,航道情況驟然惡化。
④魯北運河。也稱位山、臨清運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選新線,長104公里,但未開挖。1960~1968年,根據引黃輸水要求,開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兩頭河段尚未開挖。
⑤魯南運河。國那裡至梁山段稱東平湖湖西航道,長20公里,1968年雖經疏浚整治,但河道嚴重淤積,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長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南旺至濟寧段長27.1公里,底寬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僅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濟寧至二級壩段長78.1公里,航道順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寬50米,可通航100噸級船舶。
⑥中運河。二級壩至大王廟段原來是走韓庄、台兒庄一線。1958年在江蘇省境內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經徐州市北郊通過,至大王廟與中運河匯合。大王廟至淮陰段仍循原來河道南下,長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經近年分段拓寬,航道一般底寬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噸級以上拖帶船隊。是為徐州煤炭南運主要線路。
⑦里運河。全長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近年屢經整治,航道底寬一般達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噸級拖帶船隊。年運貨量1500萬噸左右。
⑧江南運河。自長江南岸諫壁口經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條航線,即東、中、西線,如以東線計算,全長323.8公里,大部分底寬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噸級船舶,年貨運量達1600餘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將江、河、海銜接起來,構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以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相連通的水運網。
反復論證了近20年的京杭運河二通道工程,終於開工了。12月18日,京杭運河二通道八堡船閘引航道工程奠基,意味著「二通道」從紙上藍圖進入工程建設階段。
交通部門稱,「這條全長39公里、總投資估算為77.5億元的二通道,是解決現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堵航、環保以及運輸功能降低的『殺手鐧』。」
從1989年提出京杭運河「二通道」方案到18日正式開工,該工程反復論證了近20年。杭州交通港航部門在這漫長的時間里,進行了「二通道」線位綜合分析論證、方案預審、線位初定,以及與相關縣市的協調、上報項目建議書、組織工可研究等大量工作。僅「二通道」的線位問題,就先後有過東、中、西三套方案。
東線:起自杭申線的餘杭區博陸,穿320國道、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01省道、杭浦高速公路,穿繞城高速公路、德勝路、下沙路,在八堡附近入錢塘江;
中線:經杭州主城區從三堡入錢塘江的現有通道。起自北星橋,經拱宸橋,越武林門中山北路橋、艮山鐵路橋,從三堡船閘出錢塘江;
西線:起自北星橋,西穿勾運路、104國道,經三墩穿繞城公路、天目山路,經屏峰在花牌樓與繞城公路置換,出龍塢、望江山至新浦沿出富春江。
天價「架高」滬杭鐵路
最終,工程按照東線方案施工。「雖然要下穿滬杭鐵路、穿過3條高速公路和錢塘江出口等不利因素,但從貫通的可能性來講,最具優勢。」而西線從航運的角度來看是最理想的,但建設成本巨大,破壞西線附近的景區旅遊資源,不利於環境保護,與城市規劃有一定沖突;改造現有航道的中線方案會極大地破壞已有的城市規劃,難以解決文物保護等難題,也不是一個好的方案。
杭州市港航管理局負責人表示:「選擇東線方案,僅僅為了航道下穿鐵路,就要為架高滬杭鐵路買一筆『巨單』。可以說,為了保護城市規劃和環境,我們做了最不經濟但也是最經濟的選擇。」
運河通道變「瓶頸」
運河二通道建成後,京杭運河航道等級將達到三級,屆時1000噸級的船舶可從山東東平湖直達浙江杭州,運力提升40%。
隨著二通道開通,市區航道將可用於旅遊等,現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堵航、噪音環保等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京杭大運河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隋代開始全線貫通,經唐宋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要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籲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這58位委員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蘇、河北等大運河沿岸六省市的現任政協主席及原政協主席,也有國家文物局的前後兩任局長——張文彬和單霽翔。舒乙、王鐵城等知名人士也紛紛簽名。
第一提案人劉楓委員說,大運河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民俗陳列室」,其歷史遺存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站在保護人類文明的高度看,大運河不僅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也為世界所公認。大運河水系綿延數千里,縱貫南北,構成獨特的自然風情,孕育出濃郁的線形文化景觀,如果再加上還未被很好發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就更加豐富。 「如果將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相加,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與長城媲美。」兩位權威專家——1985年呼籲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鄭孝燮、羅哲文如此預測,「我們堅信,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成功率非常大。」
「大運河和長城在遺產名錄上應該是姊妹篇。」劉楓委員提醒說,但是必須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功能逐步衰弱,真實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壞。如果不注意啟動有如「申遺」這樣重大的、為各地重視的保護工作,她的歷史文化、遺跡和自然風光等,將不可避免地退化並迅速消亡,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河道、沿河風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又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會不復存在,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對大運河進行搶救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河道、沿河風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又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會不復存在,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對大運河進行搶救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在此,我們呼籲:
━━喚起公眾對大運河重要地位和多重價值的社會認知度,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的保護意識,總結和宣傳各地在保護與發掘運河深厚歷史文化內涵方面的經驗,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延續運河文脈,傳承運河文明。
━━從國家戰略高度,建立統一協調機構,制定大運河保護的法律法規,統籌保護與發展規劃,調動各方力量,實施有效保護,科學合理利用,造福子孫後代。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要求,重視並啟動京杭大運河申遺工作,以創新的思路,正確處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正確處理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切實把申遺的過程變成加強大運河保護與管理的過程。
━━盡快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家、沿線城市參加並全力支持的研究機構,收集資料,摸清家底,以嚴肅的科學態度,開展調查研究和價值評估工作,向有關部門提出可行性建議。
━━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大運河沿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實施過程中,更加註重大運河的整體風貌,確保沿線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資源,維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使古老的運河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
為了更好保護京杭大運河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我國將「開鑿」「數字京航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2007年5月初在京召開的全國社會發展科技會議提出,我國將在「十一五」期間實施數字京杭大運河專項。
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我國專家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制定京杭大運河住處採集標准,系統開展調查評估工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手段建立京杭大運河文化遺產綜合信息系統。
《規劃》介紹,這一系統能將京杭大運河的文字、圖片、地圖、遙感圖像等非空間數據在同一地理參考坐標系下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通過文字和圖形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通過文字和圖形進行雙向查詢、檢索並對圖象進行瀏覽、查詢、分析和制圖,形成基礎信息資料庫,為實施京杭大運河的保護、研究、展示、管理和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太湖流域內年用水總量290億立方米,而流域內本地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只有162億立方米,剔除因污染不能利用部分,太湖流域3000多萬人口年創造近萬億元GDP,用水量竟是實際資源量的兩倍。由於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與經濟發展和流域人口數量不相協調,流域水體污染十分嚴重,使太湖流域面臨水質型缺水的嚴峻形勢。根據1998~2000年三年間連續水質監測評價表明,盡管近幾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力度,但太湖水體水質總體上尚未得到明顯好轉,湖泊富營養化在整體上也未得到明顯改善,2000年總磷、總氮、化學耗氧量均遠未達到規劃治理目標;河網的水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方還有惡化的趨勢,太湖流域水資源面臨嚴峻的形勢。
另一方面,京杭運河與錢塘江溝通後,隨著杭州城市的發展,船舶運輸在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船舶的噪音和廢氣的排放,已經嚴重影響了市民的生活品質,船舶航行發生的多起涉橋事故,對拱辰橋等重點保護文物也構成了不可避免的威脅,貨運船舶的參差不齊的外觀形象,也與目前的景觀河道很不協調,並且已經發生了多起船舶碰撞、損壞景觀設施的事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杭州生活品質之城的建設。如果運河杭州到塘棲段停止貨運船舶航行,改為完全的旅遊河道,旅遊經濟產生的效益和沿岸房地產業的經濟效益,將是巨大的。
因此,開辟錢塘江水系富春江與太湖水系東苕溪的航道,溝通錢塘江太湖流域,引富春江的優質水源,自然流經東苕溪,沖排太湖水系的劣質水,為杭嘉湖地區及上海提供優質水源,改善這些地區的水資源環境,在逐步對污水進行截污納管後,使京杭運河及其叉河成為杭州、嘉興等城市的優質自來水源,具有現實的意義和可持續發展的遠景。為確保船舶航行安全和水質不受船舶污染、以及節約土地資源,採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電氣化輕軌控制船舶航行,從而實現低航道等級、高通航能力的安全型、節約型航行方式,在全國率先實現綠色航運。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春秋至清時期的偉大工程,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博物館京杭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戰國,歷隋、元二朝而全線貫成。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長1794公里,無論歷史之久、里程之長,均居世界運河之首。兩千餘年來,大運河幾歷興衰。漕運之便,澤被沿運河兩岸,不少城市因之而興,積淀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人將大運河譽為「大地史詩」,它與萬里長城交相輝映,在中華大地上烙了一個巨大的「人」字,同為匯聚了中華民族祖先智慧與創造力的偉大傑構。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正是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座落於杭州市城北運河文化廣場,毗鄰大運河南端終點標志——拱宸橋。運河博物館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護、研究運河文化資料,反映和展現大運河自然風貌與歷史文化。博物館於2002年開始籌建,2006年9月建成開放。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建築面積10700平方米,展覽面積五千餘平方米。建築呈扇形環繞運河文化廣場,造型獨特,「傳統而不復古」,以平坡結合和開放式的格局,將室內外融為一體,古運河及橋、船、埠巧借為活的展物。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陳列主題,分序廳和「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沿運河城市」和「運河文化」四個展廳,其間穿插「漕運故事半景廳」、「運河模擬游艙」兩個多媒體展廳,將文物史料與高科技巧妙結合,生動地再現古運河曾經的繁榮景象,使觀眾能身臨其境地體驗大運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內涵。另外,尚有一個「十里紅妝——運河水上婚俗」專題展廳,展示的是與運河文化休戚相關的另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寧紹朱金木雕紅漆傢具,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多姿多彩的運河文化。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既是一個運河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時也是運河文物與運河史料的收藏中心與研究中心。博物館收集和征藏的文物包括五類:一,與運河漕運直接相關的文物,如蘇州府官斛、「日進千金」小升;二,與運河水上運輸相關的文物,如余錦洲老行水單、「順風快利」船票等;三,運河出土文物,如大關橋北出土唐開元通寶錢、運河出土宋代瓦當等;四,運河水上人家生產及生活用具,如竹編酒葫蘆、船用水桶等;五,沿運河城市文物及工藝品,如明嘉靖三年臨清大青磚、揚州漆器雕屏等。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是目前國內第一家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國家文物局認為它的建成填補了博物館界的一大空白。目前,它也是杭州市運河保護整治「一館二場三園、兩帶六埠十五橋」系列工程中的開篇之作,它的建成開放,使得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畔又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中國(北京·通州)運河文化節以「弘揚運河傳統文化、宣傳和諧魅力通州、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為主題,由通州區委、區政府主辦,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委、北京新城基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北京盛世明煌廣告有限公司承辦。運河文化節將以通州為中心,聯合運河沿線17個城市共同參與,通州也將切實把本屆運河文化節辦成國際性的文化盛典。
「中國運河文化節」開幕式暨大型晚會(10月15日在通州運河文化廣場舉行),通過電視轉播、第二現場及相關媒體報道,主題鮮明地展示通州濱水宜居新城、弘揚運河文化、提升城市品位,讓世人的目光聚焦到這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通州,促進通州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墨·當代(10月15日——10月17日,在宋庄小堡村舉辦),藉助畫家村的人才集聚效應,優先發展視覺藝術產業,讓畫家村真正成為群眾參觀的熱點,搭建產業平台,創造藝術與市場對接的空間,使才華與財富真正的轉換,打造創意產業基地,使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先進性和代表性;攝影展、運河書畫展(10月15日——10月17日,在通州經貿中心舉辦),書畫展將體現通州籍書畫家和駐通書畫家及運河沿岸書畫家群體,邀請黃永玉、韓美林等大家為顧問,以運河為藝術思維空間,創作、展覽新作品;運河歷史文化展(10月15日——10月17日,在三教廟舉辦),展覽安排了漕運篇、民間工美篇、文物篇、民俗篇、名人篇、皇木展等豐富內容;高峰論壇,論壇將邀請文物保護、遺產研究、城市規劃等方面的權威專家學者,運河沿線城市市長及相關部門領導,相關旅遊、媒體、高等院校等各界人士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平台,為正確處理大運河遺產保護與可持續開發之間的關系提出具有科學性、指導性和操作性的思路和方法。
❺ 了解邳州
餓就是邳州人 邳州位於徐州的東北部 人口160萬 支柱產業是板材 有什麼問題可以來問我
❻ 徐州有哪些大學
徐州的大來學有:
本科:中國礦業源大學(教育部國家211)、工程兵指揮學院、江蘇師范大學、徐州醫學院、徐州工程學院、徐州空軍學院。
專科: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九州職業技術學院。
(6)徐州經貿地理試卷擴展閱讀:
江蘇師范大學坐落於徐州市,是江蘇省和徐州市重點建設的省屬重點大學,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國培計劃」、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高校、數據中國「百校工程」。
學校前身是1952年創辦的蘇南軍區轉業幹部文化速成學校。56年成立江蘇省中學師資訓練班。1957年成立江蘇師范專科學校。59年與徐州師范專科學校合並,成立徐州師范學院。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96年學校更名為徐州師范大學。2011年學校更名為江蘇師范大學。2017年成為省級博士立項建設單位。
❼ 未來的徐州市什麼樣子
如今,新一輪徐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徐州都市圈規劃展現在市民的眼前,它描繪出徐州城市美好的前景和發展的藍圖,它標志著徐州城市建設與發展將以更高起點跨入新的歷史階段。本次規劃展展出的規劃方案,僅供參考,需經報批後方可作為實施依據。
總體規劃
隨著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徐州市「單核心、圈層式」空間結構以及計劃經濟模式下的理念已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為了貫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圈、五軸、四個特大城市」的發展戰略,體現城市化、現代化、生態化的發展趨勢,我市適時地開展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為徐州未來20年的發展描繪了一幅壯麗的藍圖。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到2020年徐州將發展成為市區300萬人、主城區220萬人規模的現代化特大城市,成為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隴海蘭新經濟帶東段的區域中心城市和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製造業基地。
都市區總體規劃中都市區面積3126平方公里,城市發展為組團式結構布局。城市北部為微山湖濕地保護區和大洞山風景保護區,西北部為城市濕地,東部為呂梁山風景區,南部為雲龍風景保護區。重點發展5個組團。適度發展10個衛星城鎮。
都市區規劃結構的總構架:一心,五組團、十鎮。一心是城市主城區,五組團是賈汪、利國、大許、鄭集和雙溝航空城;十鎮是張集、三堡、漢王、大彭、柳新、茅村、大吳、青山泉和汴塘等。
都市區綜合交通規劃建設京滬高速鐵路、徐州至濟寧、棗庄、臨沂的鐵路,形成「米」字型鐵路骨架,預留徐州至鄭州方向高速鐵路走廊;京福、連霍、徐宿和規劃建設的徐豐(沛)、徐州至武漢方向高速公路,形成又一個「米」字型高速公路骨架,加上航空運輸和水運,構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放射狀的快速道路系統和軌道交通快線系統,聯系五個外圍組團。
同時,設置生態敏感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控制區,建立「兩湖、四區、六山、八水、十二帶」的基本生態框架。
主城區用地
規劃全市居住用地共分為15片,其中:中心城區4片,九里片區2片,金山橋片區1片,銅山新區2片,城南新區2片,壩山片區2片,城東新區2片。各片區又分為2-4個小片區。
公共服務設施分市級、區級、片區、居住區級,老城區淮海路商業圈和城市新區環大龍口水庫形成兩個市級商貿服務中心。
近期大力發展地面快速公交系統,遠期建設軌道交通系統,中心城區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綠地系統以周邊山水風貌為依託,規劃建設32處市區級公園。以步行5分鍾為服務半徑建設眾多街頭綠地。壓縮中心老城區地下水開采規模,綜合開發利用礦井水。依靠「南水北調」工程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
關於都市圈
徐州都市圈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江蘇省三大都市圈之一。構建和發展徐州都市圈,是我省實施城市化戰略、整合城鎮群體優勢、促進蘇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徐州都市圈規劃充分尊重各市利益,加強市際協作和區域一體化進程,按照「培育、發展、協調」的總體原則,提出了「一個核心城市、兩條城鎮發展軸、一條城鎮聯系通道、單核心放射狀」的城鎮空間結構,以及「三橫」、「四縱」的網路化遠景發展框架。
徐州都市圈規劃范圍主要是以徐州為圓心,半徑100公里的圈層。包括江蘇的徐州市、連雲港市、宿遷市,安徽的宿州市、淮北市,山東的棗庄市、濟寧市的微山縣,河南商丘市的永城市,共涉及8個地級市。2000年總人口3188.4萬人,面積48042平方公里。
根據都市圈空間組織要求,提升東西向運輸能力,完善南北向交通網路,利用國家級交通大動脈,配套完善相應設施,建成徐連線、棗徐宿線、京滬線和沿海線的「一橫三縱」運輸通道。合理銜接內外交通,提高四個功能組團的綜合實力,推動徐連經濟帶和城鎮發展軸的建設。
城市設計規劃
淮海路與中山路交叉口規劃模型
雲龍風景區設計模型
湖北路城市設計模型
迎賓路城市設計模型
迎賓路建築物效果圖
湖北路主體建築效果圖
湖北路街區規劃效果圖
淮海路淮海路是徐州市總體規劃中確定的中心區東西主要軸線,全長約5.4公里,具有商業布局密集、交通便捷、區位優越的優勢。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現淮海路在用地結構形態和土地利用上、綠地布局和分布上、道路等級和密度上、建築形態和空間環境上以及街道設施等方面,存在著不合理、不成體系、不完善問題。
這次規劃設計充分考慮目前已經形成的地區特點和現狀條件,充分挖掘潛力,提出了前瞻性和現實並重,標本兼治的發展理念和原則;以現實可行為出發點,注重系統性和先進性,理順關系、優化結構,在空間上、時間上、人與自然上和諧共生;最終形成淮海路沿線整體的生態體系和園林格局,即以淮海路沿線的廣場公園和社區綠地系統為核心,以淮海路外緣雲龍山、雲龍湖、泉山、九里山等自然生態防護綠地為基礎,以黃河故道自然生態水系,韓山自然山林綠地和城市道路綠帶貫穿連接,城郊一體,內外環繞的城市綠地開放空間系統。
中山路中山路是貫穿徐州市中心南北的主要幹道,全長4.3公里,目前中山路兩側存在著布局不合理,人車混行嚴重,購物環境質量不高,缺少商業活力,部分地段街道景觀較差,道路功能不完善,群體空間和外部形象落後等問題。
新規劃以現代化都市中心街區空間結構形態為出發點,全面改善中心街區和中山路沿線建築形體布局;調整了用地功能,優化了空間結構,確立了中山路南入口對徐州中心區「門戶」意義,對中心區標志性建築進行了合理的形態空間設計;重新對規劃范圍內公共綠地和園林系統進行了設計;建立了完整的開放空間體系和城市景觀;規劃中,著重梳理了社區道路的分布,完善了城市道路布局和停車場,適當保持了城市中心街區原有的肌理和歷史脈絡,維護了場所的可識別性和認同感。
此外,新規劃還針對性地對慶雲橋、黃樓周邊地段,奎河、建國路地段,中山南路地段等提出了可行的意見和設想,在發揮本地區人文、自然因素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意。
雲龍風景區雲龍風景旅遊區位於徐州市西南,規劃面積65平方公里,其「山、水、堤、城」等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漢、宋、彭、軍」等文化內涵集於一身,是風景優美、環境優良的城郊型風景旅遊地。同時,它也是徐州西南的綠色屏障,如同徐州的「城市之肺」,發揮著巨大的生態效應。規劃遵循「優先發展重點,強化兩個中心,形成三個拳頭產品,陸續開發建設四個游覽區」的方針,以雲龍湖環湖地帶和雲龍山為建設重點,塑造「湖光山色,人文勝地」的總體形象,充分利用資源現狀,突現雲龍山水,展現豐富多彩的軍事、宗教、東坡、彭祖文化景觀或游覽主題,加強風景保護和生態建設,以旅遊業為基礎,調整產業結構,合理布局和豐富游覽內容,為徐州市市民及遊人提供一個高質量的戶外活動空間。
規劃區的總體布局為「一核六區」的放射狀結構,用城鎮公路和水上觀光線路構成 「雙環相扣、一軸貫通」的交通骨架,形成有山水觀光、濱水遊憩、田園風情、文化博覽、軍事體驗、革命教育、休閑度假等七大旅遊精品,融休閑、度假、會務、科考、健身等多種活動內容並存的城郊型風景旅遊區。
把京福高速在風景旅遊區內的入口立交移至風景旅遊區外,控制三環路兩側的60米綠帶;開辟水上交通,構築縱貫淮海中部地區的山水生態游覽黃金水道。內部交通規劃將旅遊區內的主要交通結構劃定為「兩環一線、水陸並進」,形成「兩環連六區,區區相連;一線貫南北,首尾相通」的水陸立體交通格局。
根據規劃區的現狀景觀特點和發展目標,將雲龍湖沿湖地區劃分為六個功能區,採用「眾星拱月、五區連珠型」布局結構,以雲龍湖水上游覽活動的組織為核心,通過主要游覽路線把沿湖的湖東文化古跡游覽區、濱湖都市休閑遊憩區、西鳳山綜合游覽度假區、珠山佛教游覽區、小南湖生態游覽觀光區和水上游覽觀光景區的各部分組成要素串聯起來,構成有機整體。根據規劃區「水光山色、人文薈萃、湖山一體、人游畫中」的景觀特色,規劃39個游覽項目,安排布局各類景點108個。使雲龍湖沿湖地區成為風景優美、活動精彩、主題鮮明、游覽方便的風景旅遊地。
沿湖地區游覽線路組織規劃依據雲龍湖沿湖地區的項目與景點的類型、分布特點,規劃游覽方式為水陸兩線和日夜兩種,依據各景區的景觀特徵,劃分出七條專項游覽線。依據雲龍湖沿湖地區的整體環境保護要求,以及雲龍風景旅遊區總體規劃確定的保護要求與發展目標,規劃對沿湖規劃地區採取分類與分級保護措施,分別提出控制與建設要求,使保護規劃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北大堤濱湖廣場位於雲龍湖北大堤東部,面積0.5平方公里。景區以規則綠地和散布的小型廣場為主體景觀,創造綠色背景中的遊憩中心,形成生活氣息濃郁、氛圍活潑生動的景觀特色。湖東路位於雲龍湖東部北段,西臨雲龍湖、背依雲龍山,面積0.82平方公里,以豐厚的歷史文化與秀美的自然景觀相融相生為景觀特色,北部以一園兩館三廣場為主景觀節點,構築一組山水相伴、文化多樣的景觀畫卷。南部以東坡文化為景觀內涵,形成山水一體、情景交融的景觀特色。
珠山嘴地段位於雲龍湖西南岸,面積0.38平方公里。通過宗教、華祖文化的引入,形成依山環水、文化濃郁的山水人文景觀。主要景點有大山寺、華祖廟、華祖苑、望彭閣等景點,一寺一廟、一苑一閣,融於青山碧水的大背景中,成為融宗教文化、療養健身、休閑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游覽區。
小南湖位於雲龍湖南部,面積1.45平方公里。景區一池二島、三軒五園、水面精巧、環湖布景,以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的會館藝苑、水鄉人家、小橋流水、茗苑流香、荷塘魚藕為主體景觀,形成靜湖幽園的景觀特色。
湖北路:東至蘇堤南路,西接韓山,是聯系風景區與城市新、老中心的重要聯系道路,也是市中心南移後一條重要的城市生活風景岸線。其規劃設計以「龍」為主題,以「龍脈」貫穿湖北路,以龍首、龍咽、龍身、龍爪、龍尾等形象元素充實湖北路,使其成為一條「巨龍」,與自然的雲龍山合抱雲龍湖,形成二龍戲珠之勢。
世紀大道:北連徐州老城區,東南接城南新區潘塘立交,總長約12公里,是城市未來的發展軸。規劃以廣場、地塊標志性建築為中心,注重山、水、城、史、人的特點與結合,提升城市環境質量與生活質量,建成一條展現徐州的歷史和現代化城市景觀帶。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保護徐州的特色與發掘的文化內涵。主要保護有形的74處文物保護單位、11片地下文物埋藏區、3片歷史街區、4處古城城牆、71株古樹名木以及6片自然山水風貌;無形的保護指挖掘地方傳統文化、曲藝、工藝等。
主城區由「雙核」(中心城區、城南新區)加上銅山片區、九里片區、金山橋片區、壩山片區和城東新區五個片區組成。片區之間以大片綠地相隔離,以快速交通相聯系。
徐州新城區三五年內建成
新區起步區規劃
徐州市新區位於徐州市東南部,東至京滬高速公路,西抵世紀大道,南臨連霍高速公路,北接故黃河風光帶,總面積40平方公里。「跳出老城區,建設新中心」,形成「雙核心、五組團」的空間布局是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所制定的嶄新的城市架構,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圈、五軸、四個特大城市」的發展戰略,同時對於提高徐州的區域服務功能、塑造現代化城市形象、加快城市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無疑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新區發展目標,至2020年,該地區將成為以現代區域交通為依託,以商貿、金融、文化、信息、會展、教育、居住、高新產業為支撐,設施完備、環境良好、風景優美的城市新區。新區將成為徐州新的「門戶」和「窗口」以及對外聯系的口岸,成為區域型中心城市對外服務的主要城市組團。
為了推動新區的建設,市委、市政府將大龍口水庫周邊地區10個平方公里劃定為新區起步區。邀請了清華大學規劃院、東南大學規劃院、德國GMP國際建築事務所、香港巴碩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中國建研院設計院和義大利輝恩建築師事務所等國內外著名的規劃設計單位,成功地舉行了起步區規劃設計國際招標,使新區的規劃建設與國際接軌,充分體現了新區規劃建設中的新觀念、高標准特色文化與時代精神,新區將成為徐州現代化特大城市和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標志性地區。
規劃方案成型始末
■2003年9月1日、2日,新區起步區規劃設計國際招標會在徐州市迎賓館召開,會上介紹了基本情況和規劃設計要求,踏勘了現場,確定了提交的成果和時間限制,並進行了答疑。
■2003年10月27日、28日,中國建築學會秘書長周暢和徐州市規劃局方彭局長一起到南京、上海、北京查看了5家投標設計單位編制的中期方案,並解決了各單位提出的具體問題。
■2003年11月25日,各參加投標的設計單位按招標要求,將設計文本、圖版、模型和多媒體演示光碟交到徐州市規劃局。
■2003年11月30日、12月1日,在徐州市雲泉山莊召開了起步區規劃設計國際招標的方案評審會。
本次評審會,由中國建築學會組織召開,邀請了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等9位國內知名專家組成方案評委會進行方案評選工作。徐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市各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以及參賽單位的代表出席了評審會。會議分別聽取了6家設計單位(匿名方式)的簡要方案匯報,進行了提問和答疑,然後進行了討論,每位專家都分別對各方案的優缺點提出了各自的意見,最後大會進行了兩輪無記名投票,分別評選出一等獎一名和二等獎一名。
經過專家的綜合評價,認為清華大學規劃院編制的設計方案具有整體上的優勢,因此榮獲了本次方案競賽的一等獎。德國GMP國際建築事務所編制的設計方案榮獲本次方案競賽的二等獎。據了解,獲得一等獎的方案必須進行不斷地修改完善,充分吸收其他方案的優點,並結合徐州實際情況,最終形成可供實施的最優方案。
新城區有望三五年內建成
依據東南部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及有山有水、易於創造鮮明的城市形象的自然地理優勢,政府爭取在3—5年內將新城區建成一個集行政機關、商業機構、金融貿易、文化娛樂、高科技園區等多功能、現代化的市級政治、經貿中心,從而帶動整個城市的發展。
新政策保障新區建設
隨著城市建設發展戰略的轉移,新區開發建設將逐步開展,為避免個別開發商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擅自突破已審批的規劃指標,犧牲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而修改具有法律效力的規劃,市行政規劃部門將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法》、《徐州市城市規劃管理條例》和《徐州市違反城市規劃建設行為行政處罰辦法》,對違法建設依法從重、從嚴、從速處罰,對嚴重影響新區規劃的依法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拆除,並沒收違法建築物或構築物。
具體規定為:
1.在新區規劃尚未報批前,停止一切新區規劃范圍內的建設項目申請及建設項目審批;
2.對新區范圍內的違法建設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查,並依法作出處理;
3.對新區規劃范圍內已獲得土地使用權的單位(個人),按照新區規劃的用地性質、功能布局作有效的整合。
❽ 徐州和營口哪個好
這就難了,我營口的沒去過徐州,我想反過來徐州的來營口的也不會太多。
我只是介於經版驗說,你是哪的權,又想去哪呢,就營口來說我認為還行,小城市生活節奏也不快,基本上也沒旱澇災害,就開春風大點,生活水平也不算太高。同理可能發展機會也差點,鮁魚圈還不錯。徐州??我沒去過,就知道以前有個陶謙。
❾ 山東科技大學地理位置
黃島校區:山東省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前灣港路579號 郵政編碼: 266510
泰安校區:山東省泰安市岱宗大街223號 郵政編碼: 271019
濟南校區:山東省濟南市勝利庄路17號 郵政編碼: 250031 城市簡介:泰安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泰山南麓(東經116°20ˊ~117°59ˊ,北緯35°38ˊ~36°28ˊ),北依山東省會濟南,南臨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故里曲阜,東連瓷都淄博,西瀕黃河。面積7762平方公里,人口538.6萬人。轄泰山區、岱嶽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東平縣6個縣市區。
泰安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早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存、繁衍,5萬年前的新泰人,已跨入智人階段;5000多年前這里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成為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泰安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境內的泰山為「五嶽之首」,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每年有430多萬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泰安是國家衛生城市,城市依泰山而建,山城一體,城景交融,古老的泰山與現代化的城市形成了古與新的和諧統一。
泰安是山東省高校科研集中之地,擁有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泰山醫學院、泰山學院等四所國內外有影響的高等院校和三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學院兩院院士。
泰安地處中國南北交通要沖,京滬(北京--上海)鐵路、京滬高速公路和京福(北京--福州)國道在泰安交匯,擬建的京滬高速鐵路將在泰安設站。
泰安是中國石膏、自然硫和花崗石的主要產地,石膏會計師居亞洲之冠;泰山花崗石因賦有「穩如泰山」、「重於泰山」之意,北京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等中國著名建築均採用泰山花崗石。
泰安機電、紡織、化學、建材、煤炭、電力、食品工業有傳統優勢。交聯電纜、高壓開頭蒸汽熱水鍋爐、柴油機、衡器、大麻紡織品、玻璃纖維、紙面石膏板、泰山特曲系列酒等產品均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
泰安在滬深股市上市的泰山石油、泰山旅遊、魯潤股份等四支股票,均有較好的業績,是股民爭相購買的績優股。
歷史沿革:泰安歷史悠久,早在5萬年前有人類生息繁衍。5000年前產生了繁盛的大汶口文化。夏商時泰安分屬青州和徐州,周代時分屬齊、魯兩國。秦朝時歸齊郡。公元前200年(西漢初)設泰山郡,隸屬兗州剌史部,郡制始置博縣(今市郊區舊縣村);公元前69年移至奉高(今市郊區故縣村);北魏時又移至鉅平(今市郊區大汶口鎮)。北齊時改為東平郡,郡治置博縣。隋至宋代未設單獨行政區。金初設泰安軍;公元1182年(金大定22年)設泰安州,治於岱嶽鎮(今泰城),隸屬山東西路。元時仍為州,始隸東平路,後隸中書省。明代隸濟南府。公元1724年(清雍正2年)為直隸州;公元1735年(清雍正13年)設泰安府,隸山東省布政使司。
1912年(民國初期),廢州、府,改省、道、縣三級制,原泰安府所轄各縣,分屬濟南、濟寧、東臨三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道。1937年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將泰安劃為第12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始置歷城,後移至泰安縣陵查(今新泰市境內);1947年劃為第15行政督察公署,專署駐泰城(日偽時設偽泰安道,道尹公署置泰城岱廟)。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泰安專署於1940年3月在萊蕪縣成立,始隸魯中行署;1943年1月泰安境內共產黨領導下的泰西專署、遠東專署合並為晉冀魯豫邊區第16專署;1946年兩專署又分置;1948年9月,泰山、泰西兩專署均改屬魯中南行署;1950年5月,泰山、泰西兩專署合並為泰安專署,駐泰城;1958年11月,泰安專署撤消;1961年5月復置;1967年3月成立「泰安地區革命委員會」;1972年7月改為泰安地區行政公署;1985年5月撤區,原縣級泰安市升為地級市。
經濟發展與消費:1998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56.3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分別為66.11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62.8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27.4億元,增長12.8%。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6%、45.7%、35.7%。二、三產業所佔比重上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產業結構由「二、一、三」格局轉變為「二、三、一」格局。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02年,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5∶45.1∶38.4,調整為14.7∶47.8∶37.5。第二產業在經濟增長中仍處主導地位,拉動GDP增長8.6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拉動6.8個百分點,比上年分別增加2.4和1.4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迅速膨脹。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7.4億元,比上年增長56.6%,增速同比提高35.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率達32.5%,比上年提高8.6個百分點。其中,城鎮投資109.1億元,增長47.5%;農村投資58.3億元,增長76.8%。縣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新增固定資產54.4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53.8%。
投資規模快速擴張。全市城鎮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619個,比上年增加130個,其中當年新開工項目446個。在建項目總規模達251.8億元,比上年增加58.2億元,增長30.1%。
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82元。
文化活動(教育):泰山國際登山節的具體時間,基本固定為9月6日至10日,經貿活動可前後延伸。遵循的宗旨:第一屆至十一屆為:「以山為題,借題發揮,文體搭台,經貿唱戲」,「廣交四海朋友,振興泰安經濟」;第十二屆為「弘揚泰山文化,優化旅遊環境,推動全民健身,促進經濟發展」。第十三屆為「堅持改革創新求實、文明健康的辦節方向,努力為各項活動全方位搞好服務,以提高泰山泰安的知名度,增加旅遊客源為目標,進一步弘揚泰山文化、優化旅遊環境、加快旅遊業步伐,促進發展」。第十四屆為「繼續改革創新,突出旅遊主題,充分發揮登山節載體作用,進一步弘揚泰山文化,提高泰山、泰安的知名度,促進全市旅遊經濟的發展」。第十五、十六屆為「充分發揮登山節的載體作用,宣傳旅遊,招商引資,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
氣候:泰安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3℃,7月份氣溫最高,平均26.4℃,1月份最低,平均-2.6℃。年平均降水量697毫米。境內泰山海拔1545米,具有明顯的高山氣候特徵。山頂氣溫一般比山下常年低7~8℃,年平均降水110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