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必修一時差教學設計

地理必修一時差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2-24 11:59:52

地理必修一里怎麼計算時差,求公式和簡單的例題

我們分兩抄步走會容易懂些;另一襲個就是過日界線,所以它們之間的間距是相等的。第二步算日期。舉例:計算時間(鍾點)是「東加西減」。其實光計算時間(鍾點)不難:西加東減。一個就是我們上面說的鍾點超過24小時了就得加一天,因為這兩個是同一個時區回答,在線的西側是6號:緯度間的距離計算:有兩種情況要變更日期。總結。比如:這個很好計算,向東過了這條線就是5號,到西十一區了吧,再向東就到了西十二區,這樣,每一度相差大約111公里?加到東十二區是14時對吧:向東加。這句與算時差(鍾點)的正好相反,那就在日期是加一天就行了。接著再向東呢,你想的太復雜了。西十區16點……,比如從赤道到北緯10度,我簡稱它為「東加西減」,一直加。記住(過日界線),過了24小時就是「第二天」這容易理解吧,難在過日界線:記住。明白吧。因為緯度線都是平行線,這就遇到日期問題了。先算時差:北京時間10點;計算日期正好相反,是15點,那麼向東每過一個時區就加一小時,不需要什麼公式,距離大約為1110公里。 時差的計算還真是要認真學。能記住嗎。當你加到西二區時就是24時了,向西減(不管它什麼日界線),還是14時?祝你學習進步

Ⅱ 誰有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地球的運動教學視頻特別是晨昏線和時差那一部分

夏至復日是6月22日12時海輪出發從制A地到B地因為經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所以經過6個小時後時間變為6月21日18時,從B到C地用了10天,而且跨越了四個時區
所以要加上10天四小時
就成為了7月1日22時
我認為誰有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地球的運動教學視頻?特別是晨昏線和時差那一部分非常復雜,我都這么辛苦作答了,給個最佳答案把,謝謝啦!

Ⅲ 高一地理必修一有關於時區一類的問題

  • 已知某地地方時,求另一地方時。
    運用公式:所求地地方時=已知地地方時±經度差÷15°/小時(±遵循東加西減的原則)。
    例如:已知100°E地方時為10:00,求120°E地方時。
    120°E的地方時=10:00+20°÷15°/小時=10:00+1:20=11:20。

  • 已知某地經度,求另一地經度。(更正:已知某地的經度和地方時,以及另一地的地方時,求另一地經度)
    與上一問題存在逆過程思維。首先根據二者的地方時差換算成經度差,換算關系為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5°。再根據時間先後判斷東西。
    例如:已知100°E的地方時為10:00,求此時地方時為8:00的經度。
    二者地方時差為2小時,換算成經度差為30個經度。地方時為8:00的經線,較10:00所在經線地方時要「遲」,因此8:00所在經線位於100°E以西30個經度,即70°E。

  • 已知某地經度,求該經度所在時區。
    運用公式:某經度所在時區=經度÷15°。如果被整除,則所得數即為所在時區的號數,同時該經線也是本時區的中央經線。如果未被整除有餘數,那麼余數<7.5,所得整數即為時區號數。余數>7.5,所得整數+1即為時區號數。
    例如:分別求出120°E、122°E、129°E所在時區。
    120°E÷15°=8。因此該經線位於東八區(且為東八區中央經線);
    122°E÷15°=8餘2。余數2<7.5,因此該經線位於東八區;
    129°E÷15°=8餘9。余數9>7.5,因此該經線位於東九區。

  • 已知某地時區,求該時區中央經線經度。
    與上一問題存在逆過程思維。運用公式:某時區中央經線經度=時區號數÷15°即可。
    例如:求西五區的中央經線。
    5×15°=75°W。

高中地理:晝夜交替和時差

  1. 秋分直射來赤道,直射點時間自為12點,北京時間即120E時間為9月22日22時49分,所以12點經度為42°15′W.答案A.

  2. 秋分全球6點日出,根據太陽上升高度是勻速的,地方時12點為正午太陽高度,6點到11點為5小時,到12點為6小時,11點太陽高度是12點的5/6,可求出12點即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即直射,即赤道,答案緯度只有B緯度是0。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Ⅳ 高中必修一地理如何判斷時差南北半球

對於時差,是因為地球自轉引起,指的是在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同一經度版的地方權時相同。
所以對於判斷時差來說主要看的是兩地的經度差,與南北半球無關的。
判斷時差的步驟是:一,計算兩地的經度差
二,經度差換算成時間差,經度相差15°等於一小時,經度每隔1°相差4分鍾

Ⅵ 高中必修一地理題:關於時差的問題

日期,自西向東穿越日期線日期要減一天(自東向西加一天)是4月5日
時間,穿越後是東西十二區,北京是東八區相差4小時
所以是13時

Ⅶ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和時差這兩節課程哪一個比較容易出公開課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太陽直射點,可以用FLASHI動畫來講課,比較形象生動。而時差太單調。沒吸引力。

Ⅷ 高中地理中晝夜交替與時差講解

《晝夜交替的解釋》說課稿

彭州市實驗小學 李先浩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晝夜交替的解釋》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單元中的第三課。它既是對前面《世界各地同一時刻的時間不一樣》的深入研究,也是為後面進一步學習太陽、地球的運動打下鋪墊。

該教材共2頁,編排思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什麼地球上晝夜會不斷地交替呢?教材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經歷一個比較接近真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思考幾種可能的解釋,並對這些解釋一一進行分析和研究。第二部分:用模擬實驗來檢驗每一種假設。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可以用地球儀代表地球,用手電筒代表太陽。對每一個假設進行小組實驗。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①指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尋找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多種可能情況,培養學生進行模擬實驗的能力。。

②讓學生體驗「假設——實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

③讓學生在實驗中學會觀察、實驗、交流、傾聽。

情感態度目標:

①讓學生知道對於一個現象我們可以有多種解釋。

②讓學生了解要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證據才能更接近真理。

③在活動中,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乎邏輯的推理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對晝夜交替的原因作出推測,並能用實驗方法進行模擬。

難點:要求學生對每種假設進行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象會不會出現。

二、說教學對象

五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對晝夜交替現象已經有了一些知識基礎,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驗,對於晝夜交替也有一定的聯想。但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級的學生還沒有足夠的知識積淀和空間想像能力,因此我們讓學生獨立去經歷這個解釋過程是有很大的難度的,所以我們把本課的目標定位在讓學生明白在證據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對於一個現象我們可以有多種解釋,只有當我們掌握的證據和信息越多的時候,我們的解釋才越接近真理。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新課程標准》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方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對晝夜交替的現象進行觀察、研討、推測假設、驗證,以進一步研究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為了能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實驗法、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假設法、模擬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假設——實驗——得出結論」的途徑對晝夜交替現象進行解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

本課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手段是實物。根據教材實際情況,我沒有採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而主要利用實物進行模擬實驗。如:地球儀、手電筒等。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引入新課,大約需要4分鍾。首先,通過老師談話引入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晝夜」。知道「晝夜」是什麼意思嗎?「晝夜」是按怎樣的規律出現的呢?學生思考、交流,然後老師提出問題:晝夜交替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晝夜交替的原因,從而老師了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第二大部分是新授課部分,大約需要33分鍾。這一部分主要分為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老師講述古代科學家對「晝夜交替」的解釋,學生傾聽,思考、觀看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進入古代科學家思考的情境。這一環節大約需要4分鍾。第二個環節是做相對運動的游戲。這一環節大約需要10分鍾。老師請同學甲上來模擬地球不動,同學乙模擬太陽繞著同學甲轉。問同學甲:看到乙(太陽)在你視線內怎麼出現和消失的?然後向全體同學拋出問題: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也可以看到這個現象?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到講台上演示。最後老師小結:古代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看到「晝夜交替」現象也可能由於其他運動方式形成的,於是科學家們也提出了很多種假設,大家想想你能找到幾種呢?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從而讓學生感受相對運動,對「晝夜交替只是太陽繞地球轉」提出質疑。第三個環節是模擬「晝夜交替」實驗,發現多種情況。這一環節大約需要17分鍾。通過同學們的思考和討論,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於是老師要求學生自己來模擬實驗,看看你們還能找到幾種太陽、地球的運動方式,也可以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並提出實驗要求,然後學生分組實驗,觀察並記錄。最後小組匯報研究結果。從而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發現晝夜交替的多種解釋。第四個環節是分析拓展。這一環節大約需要2分鍾。對於晝夜交替這一現象我們現在產生了這么多種可能的解釋,科學家們在遇到一個現象的時候往往也會提出多種解釋。哪種情況才是對晝夜交替正確的解釋呢?這幾種解釋中最多隻有一種是正確的,但僅僅靠今天的模擬實驗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從而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第三大部分是學習小結,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大約需要3分鍾。首先請學生談談今天這節課的收獲,然後老師小結。為以後幾課學習地球、太陽的運動打下鋪墊。

五、說練習設計、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本課的練習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課後查閱有關資料,進一步完善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

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晝夜交替的解釋

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

→多種解釋→尋找更多證據→得出正確解釋釋

太陽不動,地球自轉;

太陽不動,地球繞著太陽轉並自轉;

太陽不動,地球繞著太陽轉;

……

六、說教學評價: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所以評價時,我不是過於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而是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本節課的評價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假設推測」這個環節中我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 「組織探究活動,模擬實驗」這個環節中我採取小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實驗所作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學會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七、說教學效果:

本課設計我曾經在五年級4個班進行教學,效果很好,特別是在探究活動中學生思維火花的閃現,令我欣慰:

1、學生足夠的活動時空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根本保證。如:在「學生自己推測假設晝夜交替的原因」時,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全班進行交流,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思維,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學生模擬晝夜交替的實驗」時,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盡情的動手、動腦,學生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模擬晝夜交替。我想,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探究就無法落到實處,更沒有發展思維的空間。

2、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節課中,我並沒有生搬硬套的給學生灌輸「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這樣的知識。而是讓學生經歷「推測假設——實驗——得出結論」這樣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尋找「晝夜交替的原因」,就遠勝過老師講解十倍甚至百倍。雖然在這節課中,我們並沒有知識點的傳授,但教給了學生尋求科學真理的方法。

回放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中時,給科學教學活動帶來的無限生機,更可以感受到小組合作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也許,這就是科學課程的魅力!

謝謝大家!

Ⅸ 高中地理必修一時差怎樣計算

我們分兩步走會容易懂些;另一個就是過日界線,所以它們之間的間距是相等回的。第二步算日期答。舉例:計算時間(鍾點)是「東加西減」。其實光計算時間(鍾點)不難:西加東減。一個就是我們上面說的鍾點超過24小時了就得加一天,因為這兩個是同一個時區回答,在線的西側是6號:緯度間的距離計算:有兩種情況要變更日期。總結。比如:這個很好計算,向東過了這條線就是5號,到西十一區了吧,再向東就到了西十二區,這樣,每一度相差大約111公里?加到東十二區是14時對吧:向東加。這句與算時差(鍾點)的正好相反,那就在日期是加一天就行了。接著再向東呢,你想的太復雜了。西十區16點……,比如從赤道到北緯10度,我簡稱它為「東加西減」,一直加。記住(過日界線),過了24小時就是「第二天」這容易理解吧,難在過日界線:記住。明白吧。因為緯度線都是平行線,這就遇到日期問題了。先算時差:北京時間10點;計算日期正好相反,是15點,那麼向東每過一個時區就加一小時,不需要什麼公式,距離大約為1110公里。 時差的計算還真是要認真學。能記住嗎。當你加到西二區時就是24時了,向西減(不管它什麼日界線),還是14時?祝你學習進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