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地理學發展史
㈠ 我想知希臘的歷史發展過程
你好LZ!以下是一些簡介 希望採納! 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年,古代希臘人以巴爾干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亞和義大利半島南部及西西里島的整個地中海地區建立的一系列奴隸佔有制國家。 公元前第2千紀(以耶穌降生那年為公元0年,在此之前多少年,就稱之為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前第2千紀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和第1千紀初期的希臘近代考古發掘揭示,希臘大陸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克里特島約於公元前第3千紀末出現了青銅文化,公元前第2千紀初有了國家和文字。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公元前第 2千紀的中、後期,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公元前第2千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傳說發生於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見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公元前12世紀以後的一、二百年內,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一些生活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國家、文字和宏偉的宮殿都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占統治地位的「荷馬時代」。 公元前8~前4世紀上半葉的希臘 從公元前8世紀初至前6世紀末,古代希臘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處於和平環境之中,沒有受到外族的嚴重威脅。由於與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聯系日益密切,希臘人從埃及和西亞學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鐵制工具已經普遍使用。盡管所有地區主要的經濟部門都是農業,但在一些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如科林斯、埃吉納、米利都、雅典、哈爾基斯、埃雷特里亞、希俄斯等地,商業和榨油、釀酒、金屬加工、制陶、武器製造等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造船技術和航海業也有長足進步,出現了三列槳戰艦。公元前 8世紀,希臘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公元前 6世紀中葉,在埃吉納、科林斯、雅典等地開始鑄造貨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從公元前8 世紀起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人中,又開始形成國家。一、二百年內,陸續出現了一批史家稱為「城邦」的小國。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會後期。 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前6世紀末希臘人的廣泛移民活動,是社會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貿易,破產者到海外謀生,政治斗爭的失敗者陸續在海外占據一些殖民點。隨著希臘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殖民范圍擴大,在東起黑海東岸,西至今法國的馬賽,包括義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的一部分,南達尼羅河口和利比亞,北抵今阿爾巴尼亞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的廣大地域內,幾十個希臘城邦(遠非所有城邦都參加了移民)先後建立了總數逾百的移民區。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敘拉古,斯巴達人建立的塔連同(見大希臘),邁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庭,米利都人建立的奧爾比亞等。大多數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耕地不足。這個時期移民的主要特點是絕大多數移民區都成了獨立的城邦。它們與母邦的關系,主要限於奉祀共同的神□。隨著條件的變遷,彼此間的關系有的疏遠,有的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希臘人與其他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有利於希臘經濟的發展,對各城邦社會、政治制度的演變也有一定影響。 希臘人在向外擴張的同時,也不斷發展內部各地區間的交往。以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許多「近鄰同盟」的建立,奧林匹亞、德爾斐等逐漸具有全希臘意義的宗教中心和競技中心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希臘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城邦之間也發生過不同性質的戰爭,包括斯巴達征服美塞尼亞那樣的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戰爭。 公元前 7世紀中葉以後,重裝步兵逐漸成為各城邦公民兵的主要兵種。兵制的變革對城邦政治和社會發展都有影響。貧富分化加劇引起的平民反對氏族貴族剝削、奴役以及政治上的壟斷地位的斗爭,以奴役外族人為主的奴隸佔有制的發展,使許多城邦的階級結構和社會、政治制度發生了變化。其突出表現為斯巴達的「平等者公社」的形成,以及僭主政治在許多城邦的興衰。同時出現了一些用成文法規定城邦基本制度的「立法者」的活動,如斯巴達的利庫爾戈斯(一譯「萊庫古」)改革、雅典的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除由波斯人扶植的一些僭主外,在公元前7和前6世紀的希臘,「僭主」一詞系指非通過選舉上台執政的人,他們大多得到公民中下層群眾的支持,採取一些有利於下層群眾、削弱氏族貴族勢力和影響、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措施。最著名的僭主是科林斯的佩里安德和雅典的庇西特拉圖。 公元前6世紀中葉起,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斯巴達逐步聯合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希臘一個城邦集團的領袖。以米利都為首的小亞細亞諸希臘城邦推翻波斯統治的起義(公元前 500~前494年),揭開了公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的序幕。公元前 492年、前490年和前480年波斯軍隊對希臘的侵略,都以失敗告終。在馬拉松、薩拉米斯、普拉蒂亞等戰役中,反抗侵略的數十個希臘城邦的人民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希臘人的勝利在希臘世界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見希波戰爭)。西西里島的希臘人也在公元前480年取得了打敗迦太基的重大勝利。 公元前478或前477年,以雅典為首的一些希臘城邦結成提洛同盟。該同盟的建立及其性質的演變,使希臘世界的整個政治格局變得日益復雜。以奴隸佔有制為基礎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對整個希臘世界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對雅典軍事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和擴張,斯巴達日益感到不安,並且企圖加以限制。忒拜、科林斯、阿爾戈斯等比較大的城邦則都權衡利害得失而在分別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兩大城邦集團之間周旋。公元前449年希波戰爭結束後,希臘各邦之間矛盾更加突出。伯里克利當政時期雅典臻於鼎盛。城邦之間的矛盾終於導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不僅牽涉到希臘半島的許多城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觸及散布在西西里、愛琴海諸島、色雷斯沿岸和小亞細亞等地的眾多希臘城邦。戰爭以雅典的失敗告終。戰後,雅典、斯巴達、科林斯、敘拉古等主要城邦內部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在一些地區,公民兵制逐漸瓦解,僱用兵制不斷發展。 在希波戰爭中失敗而暫時退出歐洲的波斯,從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期起重新成為操縱希臘政局的重要力量,並用大量金錢支持斯巴達,幫助其打敗雅典。不久,斯巴達因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政治地位問題與波斯發生武裝沖突,波斯人轉而支持不滿斯巴達統治的希臘諸邦。公元前 395年爆發了雅典等邦聯合反對斯巴達的科林斯戰爭(公元前387年結束)。同年,在波斯任職的雅典人農指揮的艦隊,大敗斯巴達海軍,迅速清除了斯巴達在愛琴海諸島派駐的軍隊。他勝利返回雅典,重建了公元前 404年根據斯巴達的要求拆除的雅典城牆。為了求得波斯人的支持,希臘交戰雙方競相派代表與波斯王廷談判。公元前 387年,斯巴達以承認波斯對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統治為條件,在波斯人直接干預下,強迫包括雅典在內的許多希臘城邦接受了有利於斯巴達的《安塔爾基達斯和約》。此後,斯巴達重新肆無忌憚地干涉其他城邦的內政,蹂躪他邦主權,扶植寡頭。 公元前 378年,忒拜的民主派在雅典人支持下推翻了斯巴達於公元前 382年扶植起來的寡頭統治,驅逐了強占衛城達軍隊。以忒拜為首的維奧蒂亞聯盟在埃帕米農達等人領導下,一時成為左右希臘大陸政局的首屈一指的強國。公元前 371年留克特拉之役後,斯巴達軍隊被逐出中部希臘。隨後,埃帕米農達率軍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促成了阿卡迪亞的獨立,使麥西尼亞擺脫了斯巴達人數百年的統治,重新獲得了政治獨立。此後,斯巴達不再是希臘的頭等軍事強國,其政治影響也江河日下。忒拜的稱雄於公元前 362年蒙提涅亞戰役後結束。在色薩利,費列的僭主雅松(公元前380~前370年當政)也一度雄踞一方,並企圖稱霸希臘。 留克特拉戰役紀念碑 利用對斯巴達暴虐統治的普遍不滿,雅典於公元前378 年組織了新的城邦聯盟。起初,它庄嚴保證入盟諸邦平等,不幹涉他邦內政,不在他邦境內駐兵和安置雅典軍事移民,一時博得廣泛的支持。但是以雅典為首組織的第二個城邦聯盟(史稱「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好景不長。忒拜不滿雅典接近斯巴達,帶領一部分支持者分裂出去。接著,因雅典違反同盟條約而爆發了盟邦反對雅典的「同盟戰爭」(公元前357~前355年)。雅典的失敗使同盟趨於瓦解,於公元前338年正式解散。 馬其頓王國的崛起和希臘化時代希臘的北方鄰國馬其頓的居民在種族和語言方面與希臘人很接近,並且深受先進的希臘文化的影響。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統治下的古代馬其頓的迅速崛起,不僅極大地推動了馬其頓歷史的發展,而且使馬其頓人的歷史從此長期與希臘人的歷史融為一體。馬其頓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的向外擴張,嚴重損害希臘許多城邦的利益,威脅它們的生存。以狄摩西尼(公元前384~前322年)為代表的雅典反馬其頓派,從公元前 4世紀50年代起,即為抵抗馬其頓的侵略在雅典內外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但以失敗告終。公元前 338年希臘諸邦聯軍在喀羅尼亞戰役中敗北,從此希臘的大部分城邦逐漸喪失了政治獨立,淪於馬其頓王國統治之下。 公元前334年開始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實質是以馬其頓人為主的馬其頓、希臘軍隊對亞洲和北非廣大地區的侵略。公元前 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歷史進入「希臘化時代」。經過數十年的戰亂,在歐亞非三洲的廣大地域內出現了以托勒密王國、塞琉西王國、馬其頓王國為主的一批「希臘化國家」。希臘化時代的希臘城邦多數程度不同地成了國王或僭主統治下的保有一定自治權利的地方自治單位。在希臘大陸,只有埃托利亞同盟和阿哈伊亞同盟以及斯巴達比較長期地保持了政治獨立。公元前 299年羅馬勢力開始侵入巴爾干半島。隨著希臘化諸王國陸續滅亡,羅馬人逐漸成為希臘人命運的主宰。公元前30年,羅馬滅亡了最後一個希臘化國家——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臘的歷史隨之告終。 古代希臘文化 在廣泛吸收西亞和埃及等地文化成就的基礎上,古代希臘人根據生產,社會和政治的需要,在包括數學、天文、醫學、建築、雕刻、戲劇、詩歌、哲學、歷史、演說術等眾多領域作出了富有創造性的貢獻。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文化領域希臘諸邦都為豐富希臘的文化寶庫作出了努力。在希臘化時期,由於希臘文化與亞洲和非洲各地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生某種程度地融合和相互影響,使傳統的希臘文化有了新的內容。古代希臘文化是屬於奴隸佔有制社會經濟形態的文化,其發展與奴隸佔有制密不可分,並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編輯本段]古希臘文化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指公元前第3千紀末至前1世紀下半葉生活在巴爾干半島和地中海周圍廣大地區的古代希臘人創造的文化。古希臘文化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世界,尤其對歐洲文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從公元前 4世紀開始,「希臘人」並不單純是一個種族概念,而是泛指一切接受希臘文化和講希臘語的人。 公元前第3千紀末和前第2千紀,在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大陸有過歐洲最早的青銅文化(見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這里主要講公元前第 1千紀的希臘文化。這一時期的希臘文化是適應原始社會瓦解和奴隸佔有制一定發展階段希臘人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並反映、服務於這種發展的;是希臘人廣泛吸收周圍各民族,尤其是古代西亞、北非諸國的優秀文化成果並創造性地予以改造和發展的結果,是不同地區的希臘人共同智慧的結晶。
採納哦
㈡ 自然地理的條件對希臘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許多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對此都有過專門的研究。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原因,地理環境有著重要影響,作為生產力發展所必不可少的自然環境,在特定的時期和地區甚至具有決定意義。普列漢諾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地理環境在人類的形成、工具的製造、生產的種類、生產力發展速度等方面,無不具有巨大甚至決定力量。對於人類社會關系、經濟制度性質的影響則通過生產力來實現間接影響。
作為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希臘文明,它的地理環境又是什麼樣的呢?
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東面的愛琴海和西面愛奧尼亞海的群島和島嶼,以及今土耳其西南沿海,義大利南部及西西里東部沿岸地區。地小山多、海岸曲折、島嶼密布為其地理環境特色。作為古希臘文明中心地區的希臘半島,其中部和南部以港灣眾多、海峽連綿著稱,為希臘文明提供了面向海洋的自然條件。就希臘陸地而言,則是山多土薄的貧瘠地區。無數的山脈和丘陵將希臘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地區,陸路交通的極為不便和地域的分割,是促成希臘難以統一、城邦小國林立局面的重要因素。就地理整體上看,希臘世界與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和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中心地理距離很近,易於接受兩大文明的積極影響。可以說,在古希臘文明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地理環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希臘半島山嶺交錯,河流短急,又沒有東方的大河流域和廣大平原,這種各地近乎隔絕的地理多中心,決定了希臘的經濟多中心。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和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了社會分工的基礎。以希臘工商業城邦的代表雅典為例,雅典境內多山,土質貧薄,只有幾片不大的平原和河流谷地適於種植穀物,農業相對斯巴達等城邦落後。山坡上適於栽種葡萄、橄欖等果樹,山中蘊藏著大量的銀礦、優質陶土和為希臘建築所需要的大理石這有利於雅典人在農業基礎上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同時,由於雅典所處的阿提卡半島是中希臘和愛琴海世界聯系的前緣地帶,因而為航海業和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為解決糧食危機,雅典大量輸入穀物等糧食作物和其它原料,同時將自身的手工業品輸往各地,有力的促進了雅典商品經濟的發展。
希臘綿延曲折的海岸線為希臘提供了眾多的天然良港,在陸路由於為山脈所隔,而難以聯系希臘世界的情況下,大海將它們聯系了起來,並將希臘和世界聯為了一體。同時大海也成為希臘擴大生存空間的便利通道,促進了希臘早期的對外殖民和後來的海外貿易。這都促成了希臘大多數城邦由封閉的農業經濟轉向開放的商品經濟。
希臘地理上的多中心決定了經濟上的多中心,而經濟上的多中心又決定了政治上的多中心。山脈縱橫、島嶼眾多的自然條件將整個希臘世界分為三百個左右的城邦。希臘城邦的一大特點就是小國寡民。最大的城邦斯巴達也不過8400平方公里,人口總計約40萬,而雅典則只有2556平方公里。小國寡民的特點使經常召開全體公民大會的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成為可能。
但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受地理環境影響下的經濟結構的變化。以雅典為例,在城邦形成之初,經濟形式主要為農業經濟,這使得佔有廣大土地的氏族貴族得以壟斷政權。但隨著海外貿易的不斷擴大和手工業的發展,使得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壯大,他們有著自己特殊的政治經濟利益。他們聯合同樣受貴族壓榨的無地和少地的平民,反對貴族政治,要求實現財富政治,廢除債務剝削,集城邦全體的力量,擴大海外貿易。公元前6世紀初,雅典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已達到公開暴動的程度。當時雅典人基本按地理所在而分為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在社會變革的大勢之下,公元前594年,雅典工商業貴族梭倫當選首席執行官,開始改革。後經過僭主政治,在經濟上扶植下層平民的階段,在新的階級和社會基礎上,雅典過渡到了民主政治。
而希臘世界的另一大邦,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的斯巴達,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猶羅達河貫穿南北,適於農業生產;海岸線平直,缺少優良港灣,不適於發展商業和航海業。這種天然的農業優勢,使掌握土地的貴族力量強大,而平民力量弱小,同時由於斯巴達社會生活的軍事色彩,斯巴達在政治上長期是處於貴族寡頭政體狀態。
地理環境對希臘文化也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
希臘地近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易於接受東方這兩大文明的先進文化,轉為己用。正如古樸時期中期的希臘文明被命名為東方化風格階段所示,希臘文明在它的形成過程中學習東方之處很多。例如希臘的藝術家從埃及和腓尼基學到青銅鑄像、石料建築和雕刻石像的方法,開始建造希臘神廟和雕塑希臘神像,這是以雕像為代表的古樸時期希臘藝術起點異常之低,但其發展速度卻很快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希臘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自身的具體自然環境,以雅典為例,利用多產陶土的自然優勢,在古樸時期就已生產出大量優質陶器,銷往各地。希臘哲學和史學的發展也離不開東方的影響,許多希臘的哲學家和史學家都曾游歷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東方國家,考察學習,吸納精華。到公元前5世紀,希臘有關天文、地理、數學、幾何、物理、醫學等曾向東方學習的自然科學的知識的積累與探討已逐漸進入系統理論的發展階段,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東方對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
當然,受地理環境影響的希臘政治經濟結構對希臘文化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縱觀希臘歷史,不難看出,希臘的政治經濟和希臘文化呈現出同漲同衰的正比例現象。凡是希臘政治經濟穩定興盛的時期,其文化發展也處於興盛時期,反之,則處於低落時期。文化與政治經濟緊密結合。例如希波戰爭之後的雅典希望有人能全面詳實地將這場戰爭記述下來,因此,當「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回到處於鼎盛之世之下的雅典後,馬上受到伯里克利的注意,將寫史的希望寄託與他,結果便是《歷史》的問世。
而在地中海對岸的埃及由於地理環境和政治經濟的影響在文化方面的體現與希臘就有許多不同。古埃及東臨紅海,西接利比亞,南接努比亞(今蘇丹),北瀕地中海,與希臘隔海相望。全國沙漠佔百分之九十六,人口集中在尼羅河流域,國家地理按尼羅河而分為上、下埃及。在古代,埃及實際上只有東北經西奈半島到達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條國際通道,雖有航海活動,但對埃及影響不大,因此埃及比於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其三千年間較少受外族入侵,文化也一脈相承,未有大變。由於埃及是農業國,要求對尼羅河泛濫和因此而導致的田界改動等生產實踐中的有關事例進行測量,計算。於是在文化成就上,埃及主要體現為實用科學的成就。在藝術上也以規模宏大的建築為主要體現,作為埃及文化成熟標志的金字塔,之所以能在埃及而不在希臘出現,地理環境因素也起到很大作用。
埃及是典型的東方大國,與希臘的分散性相反,表現為大范圍內的聚合性。尼羅河沖積平原使得土地肥沃,為了農業的發展,需要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這有利於促成負責水利的集權產生,從而產生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而這種集權帝國由於地理因素、經濟上的封閉性和政治上的限制,在文化上缺少創造力,三千年來,並未有大的變化。到後埃及時期,文化趨勢愈加保守,只想復古,不求創新,到希臘羅馬統治時期,象形文字也變為死文字,文明傳統由此斷絕。
綜上所述,古希臘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與制度、文化等方面無不受到希臘地理環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形成了璀璨的古希臘文明。不過,雖然地理環境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我們應認識到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可變數,起著增加或減少人類控制自然的力量的作用,而人類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推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希臘是建立在較高的生產力基礎上的。鐵器是希臘普遍進入階級社會的物質基礎,有可能出現城邦林立,鐵器也使希臘社會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在不到四個世紀的短暫時間內完成,為工商業奴隸制提供了階級基礎。文化作為經濟的上層建築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再加上本身創作受生產力的限制,所以在終極原因上也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可見,地理環境對希臘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雖有極大作用和影響,但並非希臘文明產生、發展的終極原因.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㈢ 詳細說一下希臘和羅馬的發展史,以及各個階段的重大事件。
最初只是台伯河畔的一個小城邦,地促勢微。公元前9世紀至前3世紀,羅馬通過一系列戰爭,基本統一了義大利半島。此後它進一步向海外擴張,發動了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前146年),征服了西部地中海強國迦太基。 公元前六世紀末,拉丁語族羅馬人建立的以羅馬城為中心的奴隸制國家。約公元前510年,過渡到共和時代。公元前三世紀初,統一義大利半島。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到前二世紀中葉,通過布匿戰爭和馬其頓戰爭,征服了迦太基、西班牙大部、馬其頓和希臘諸地區,控制了地中海。公元前27年,執政官屋大維稱「奧古斯都」(意即皇帝),共和制度瓦解,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公元一世紀和二世紀,帝國疆域西達今英國、西班牙、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地,東達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南麵包括非洲的北非地區和蘇丹,成為西方歷史上第二大帝國(西方歷史上第一大帝國是:亞歷山大帝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後期帝國,由於人民反對壓迫剝削,起義廣泛開展,如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義大利半島處於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 「古義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他們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並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他們起初過著游牧生活,但已經具有製作銅器、使 高盧地區的巴高達運動,北非的亞哥尼斯特運動,給羅馬的統治以沉重打擊。公元395年,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臘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化,在音樂、數學、哲學、文學、建築、雕刻等方面都曾取得過巨大成就。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年的古代希臘是以巴爾干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亞和義大利半島南部及西西里島的整個地中海地區建立的一系列奴隸佔有制國家。 原始社會 公元前2800至1400年,克里特島曾出現米諾斯文化,伯羅奔尼撒半島出現邁錫尼文化。 希臘大陸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克里特島約於公元前第3千紀末出現了青銅文化,公元前第2千紀初有了國 希臘
家和文字。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公元前第 2千紀的中、後期,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公元前第2千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傳說發生於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見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公元前12世紀以後一、二百年內,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一些生活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國家、文字和宏偉的宮殿都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占統治地位的「荷馬時代」。 城邦時期 從公元前8世紀初至前6世紀末,古代希臘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處於和平環境之中,沒有受到外族的嚴重威脅。由於與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聯系日益密切,希臘人從埃及和西亞學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 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鐵制工具已經普遍使用。盡管所有地區主要的經濟部門都是農業,但在一些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如科林斯、埃吉納、米利都、雅典、哈爾基斯、埃雷特里亞、希俄斯等地,商業和榨油、釀酒、金屬加工、制陶、武器製造等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造船技術和航海業也有長足進步,出現了三列槳戰艦。 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公元前6世紀中葉,在埃吉納、科林斯、雅典等地開始鑄造貨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從公元前8 世紀起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人中,又開始形成國家。一、二百年內,陸續出現了一批史家稱為「城邦」的小國。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會後期。 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前6世紀末希臘人的廣泛移民活動,是社會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貿易,破產者到海外謀生,政治斗爭的失敗者陸續在海外占據一些殖民點。隨著希臘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殖民范圍擴大,在東起黑海東岸,西至今法國的馬賽,包括義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的一部分,南達尼羅河口和利比亞,北抵今阿爾巴尼亞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的廣大地域內,幾十個希臘城邦(遠非所有城邦都參加了移民)先後建立了總數逾百的移民區。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敘拉古,斯巴達人建立 希臘著名的德爾斐太陽神廟遺址
的塔連同,邁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庭,米利都人建立的奧爾比亞等。大多數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耕地不足。這個時期移民的主要特點是絕大多數移民區都成了獨立的城邦。它們與母邦的關系,主要限於奉祀共同的神□。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 希臘人在向外擴張的同時,也不斷發展內部各地區間的交往。以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許多「近鄰同盟」的建立,奧林匹亞、德爾斐等逐漸具有全希臘意義的宗教中心和競技中心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希臘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城邦之間也發生過不同性質的戰爭,包括斯巴達征服美塞尼亞那樣的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戰爭。 公元前7世紀中葉以後重裝步兵逐漸成為各城邦公民兵的主要兵種。兵制的變革對城邦政治和社會發展都有影響。貧富分化加劇引起的平民反對氏族貴族剝削、奴役以及政治上的壟斷地位的斗爭,以奴役外族人為主的奴隸佔有制的發展,使許多城邦的階級結構和社會、政治制度發生了變化。其突出表現為斯巴達的「平等者公社」的形成,以及僭主政治在許多城邦的興衰。同時出現了一些用成文法規定城邦基本制度的「立法者」的活動,如斯巴達的利庫爾戈斯(一譯「萊庫古」)改革、雅典的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除由波斯人扶植的一些僭主外,在公元前7和前6世紀的希臘,「僭主」一詞系指非通過選舉上台執政的人,他們大多得到公民中下層群眾的支持,採取一些有利於下層群眾、削弱氏族貴族勢力和影響、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措施。最著名的僭主是科林斯的佩里安德和雅典的庇西特拉圖。 公元前6世紀中葉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斯巴達逐步聯合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希臘一個城邦集團的領袖。以米利都為首的小亞細亞諸希臘城邦推翻波斯統治的起義(公元前 500~前494年),揭開了公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的序幕。公元前 492年、前490年和前480年波斯軍隊對希臘的侵略,都以失敗告終。在馬拉松、薩拉米斯海戰、普拉蒂亞等戰役中,反抗侵略的數十個希臘城邦的人民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希臘人的勝利在希臘世界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西西里島的希臘人也在公元前480年取得了打敗迦太基的重大勝利。 公元前478或前477年以雅典為首的一些希臘城邦結成提洛同盟。該同盟的建立及其性質的演變,使希臘世界的整個政治格局變得日益復雜。以奴隸佔有制為基礎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對整個希臘世界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對雅典軍事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和擴張,斯巴達日益感到不安,並且企圖加以限制。忒拜、科林斯、阿爾戈斯等比較大的城邦則都權衡利害得失而在分別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兩大城邦集團之間周旋。公元前449年希波戰爭結束後,希臘各邦之間矛盾更加突出。伯里克利當政時期雅典臻於鼎盛。城邦之間的矛盾終於導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不僅牽涉到希臘半島的許多城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觸及散布在西西里、愛琴海諸島、色雷斯沿岸和小亞細亞等地的眾多希臘城邦。戰爭以雅典的失敗告終。戰後,雅典、斯巴達、科林斯、敘拉古等主要城邦內部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在一些地區,公民兵制逐漸瓦解,僱用兵制不斷發展。 在希波戰爭中失敗而暫時退出歐洲的波斯,從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期起重新成為操縱希臘政局的重要力量,並用大量金錢支持斯巴達,幫助其打敗雅典。不久,斯巴達因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政治地位問題與波斯發生武裝沖突,波斯人轉而支持不滿斯巴達統治的希臘諸邦。公元前395年爆發了雅典等邦聯合反對斯巴達的科林斯戰爭(公元前387年結束)。同年,在波斯任職的雅典人農指揮的艦隊,大敗斯巴達海軍,迅速清除了斯巴達在愛琴海諸島派駐的軍隊。他勝利返回雅典,重建了公元前404年根據斯巴達的要求拆除的雅典城牆。為了求得波斯人的支持,希臘交戰雙方競相派代表與波斯王廷談判。公元前387年,斯巴達以承認波斯對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統治為條件,在波斯人直接干預下,強迫包括雅典在內的許多希臘城邦接受了有利於斯巴達的《安塔爾基達斯和約》。此後,斯巴達重新肆無忌憚地干涉其他城邦的內政,蹂躪他邦主權,扶植寡頭。 公元前378年忒拜的民主派在雅典人支持下推翻了斯巴達於公元前382年扶植起來的寡頭統治,驅逐了強占衛城達軍隊。以忒拜為首的維奧蒂亞聯盟在埃帕米農達等人領導下,一時成為左右希臘大陸政局的首屈一指的強國。公元前371年留克特拉之役後,斯巴達軍隊被逐出中部希臘。隨後,埃帕米農達率軍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促成了阿卡迪亞的獨立,使麥西尼亞擺脫了斯巴達人數百年的統治,重新獲得了政治獨立。此後,斯巴達不再是希臘的頭等軍事強國,其政治影響也江河日下。忒拜的稱雄於公元前 362年蒙提涅亞戰役後結束。在色薩利,費列的僭主雅松(公元前380~前370年當政)也一度雄踞一方,並企圖稱霸希臘。 利用對斯巴達暴虐統治的普遍不滿,雅典於公元前378 年組織了新的城邦聯盟。起初,它庄嚴保證入盟諸邦平等,不幹涉他邦內政,不在他邦境內駐兵和安置雅典軍事移民,一時博得廣泛的支持。但是以雅典為首組織的第二個城邦聯盟(史稱「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好景不長。忒拜不滿雅典接近斯巴達,帶領一部分支持者分裂出去。接著,因雅典違反同盟條約而爆發了盟邦反對雅典的「同盟戰爭」(公元前357~前355年)。雅典的失敗使同盟趨於瓦解,於公元前338年正式解散。 馬其頓王國的崛起和希臘化時代希臘的北方鄰國馬其頓的居民在種族和語言方面與希臘人很接近,並且深受先進的希臘文化的影響。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統治下的古代馬其頓的迅速崛起,不僅極大地推動了馬其頓歷史的發展,而且使馬其頓人的歷史從此長期與希臘人的歷史融為一體。馬其頓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的向外擴張,嚴重損害希臘許多城邦的利益,威脅它們的生存。以狄摩西尼(公元前384~前322年)為代表的雅典反馬其頓派,從公元前 4世紀50年代起,即為抵抗馬其頓的侵略在雅典內外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但以失敗告終。公元前 338年希臘諸邦聯軍在喀羅尼亞戰役中敗北,從此希臘的大部分城邦逐漸喪失了政治獨立,淪於馬其頓王國統治之下。 馬其頓王國到托勒密王朝時期 公元前334年開始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實質是以馬其頓人為主的馬其頓、希臘軍隊對亞洲和北非廣大地區的侵略。公元前 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歷史進入「希臘化時代」。經過數十年的戰亂,在歐亞非三洲的廣大地域內出現了以托勒密王國、塞琉西王國、馬其頓王國為主的一批「希臘化國家」。希臘化時代的希臘城邦多數程度不同地成了國王或僭主統治下的保有一定自治權利的地方自治單位。在希臘大陸,只有埃托利亞同盟和阿哈伊亞同盟以及斯巴達比較長期地保持了政治獨立。公元前299年羅馬勢力開始侵入巴爾干半島。隨著希臘化諸王國陸續滅亡,羅馬人逐漸成為希臘人命運的主宰。公元前30年,羅馬滅亡了最後一個希臘化國家——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臘的歷史隨之告終,從此希臘進入古羅馬帝國統治時期。 古羅馬帝國統治時期 公元前30年羅馬開始統治希臘。 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去世,他把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分給長子阿卡狄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從此希臘歸東羅馬帝國管轄。 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 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㈣ 地理學發展史的古代地理學
(上古時期至18世紀末)
古代地理學是農牧業社會的產物。其特點是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學科內外分化不明顯;由於環境差異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學的體例和內容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 本時期的地理思想和著作主要出現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印度、古希臘和稍後的羅馬帝國等古代文明中心。它們各具特點,其中以中國和古希臘、羅馬最為重要。
古希臘羅馬 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繼承了古埃及地理學運用數學探討地理現象的傳統,成為西方地理學發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紀的希羅多德,他最早探索了歷史上的人地關系、討論了區域的界線;希波克拉底創立了人的 4種氣質學說,探討了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稍後,德謨克利特對宇宙的無窮性、大氣現象的原因、生物對氣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進行了觀察和推測。柏拉圖從唯心論出發,認為圓是最完美的對稱形,演繹出圓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這是球形說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唯物地認為地球和天體都是原質構成的,從實驗材料和實地觀察中進行了歸納判斷,科學地證實了大地球形說。
亞里士多德以後的古希臘文明衰落期和羅馬帝國時代,是西方經典地理學建立時期。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和羅馬時代的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氏被西方地理學界尊為「地理學之父」,他不僅第1次合成了 geographica(意為地理學或大地的記述)這個術語,而且用兩地竿影換算出弧度,計量了地球的周邊是252000希臘里(約摺合為39690公里),已近於近代的實測值。埃氏不僅是古代數理地理的創始人,還發展了亞里士多德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將世界分為歐洲、亞洲和利比亞(以後的非洲)3個地區,以及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和兩個寒帶等5個地帶,並首次根據經緯網繪制世界地圖。
斯特拉波整理荷馬史詩以來的古代地理知識,繼承亞里士多德和埃拉托色尼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利用當時商業航海的記載並結合自己一生旅行見聞,寫成17卷《地理學》。它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以地中海為中心的羅馬帝國地理情況,是西方區域地理的先聲。
托勒密的名著《地理學指南》(8卷),內容包括地圖投影、各地的經緯度表和繪有經緯度的世界地圖。這部著作為近代地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地心說統治人類的思想達1500年之久。
中國 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流派的人地關系思想。
在世界觀方面,主要是圍繞著所謂「天」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指主宰一切的上帝,一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兩者分別具有唯心和唯物傾向,但均有聽天由命的色彩。孔子提出「畏天命」,符合周王自命為天子的政治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視自然規律並具有地理唯物論見解。
在方法論方面,陰陽、五行、八卦學說作為一種樸素的辯證說理工具,對地理現象的解釋起到不少作用。《周易》認為自然界是由陰陽兩種對立力量作用下發生變化的,在地理書籍中山的陰坡和陽坡、河的北岸和南岸亦均以陰陽區分,沿襲至今。以八卦表示8個天象和地理方位,更是始於中國。
《內經·素問》這本最早的醫書將木、火、土、金、水類比為東、南、中、西、北 5個方位和春、夏、長夏(暑)、秋、冬5個季節,並認為東部地區主木,屬青色,象徵植物繁茂;南部地區主火,屬紅色,象徵土壤紅赤;中部地區主土,屬黃色,象徵黃土高原和沖積沃土;西部地區主金,屬白色,象徵戈壁大沙漠;北部地區主水,屬黑色,象徵日照短暫和土壤棕黑。
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和《管子·地員》。《尚書·禹貢》按地理特徵將古代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概要記載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物產交通,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員》探索了中國土地的分類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早對土地進行系統分類的作品。 (4~14世紀) 中國、阿拉伯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有長足的進步;歐洲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則出現了停滯和倒退。
歐洲 中世紀是經濟、文化衰落的黑暗時代,政教合一、閉關自守的小君主國使人們的地理眼界大為縮小,統治者力圖使地理學成為基督教的奴僕,出現了地理學思想的反動。不僅古希臘、羅馬在地理方面的優秀傳統未得到繼承,而靡用宗教迷信和占星術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如 6世紀商人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說代替球形說。書中以摩西的聖櫃作為地球的形狀,把大地看成為扁平長方形,東西長度為南北之兩倍,四周為海洋環繞,其外又有陸地,即天堂所在。12世紀以後,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成立和教會建立大學,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轉譯過來;加上指南針從中國傳入,使商業航海發達起來。所有這些使歐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圖繪制開始出現某些轉機。阿拉伯世界 7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團結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統治了中亞、西亞、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巴格達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他們翻譯希臘先哲的著作;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又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應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11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中國 這個時期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4個世紀。 (15~18世紀) 本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C.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旅行探險,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險同地理大發現不是一回事,說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發現者,正是從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社會事件出發的。哥倫布之後開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即西方由中世紀封建制向近代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從3方面闡明:①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16世紀初,P.亞皮安繪制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其弟子G.墨卡托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爾後又編繪《墨卡托地圖集》。在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②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德國S.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德國B.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區特徵,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清初劉獻廷提出地理學要闡明「天地之故」,即探討地理現象形成的原因等。但是,沒有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的主流,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③15世紀20年代到17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 則進行概括。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系的具體素材。另一方面,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二元論,均成為近代地理學的方法論基礎。中國沒有一個文藝復興,且地理發現的眼界遠較西方為窄,歷代封建王朝的權力集中,一方面保證了國家統一和經濟穩定,另一方面也阻礙了社會、文化和科學的變革。不變論的思想、傳統天人感應的唯心哲學觀,嚴重阻礙了地表事物內在規律的研究和正確人地關系的探討。
總之,從15~18世紀,地理學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西方地理學用了3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3方面的准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中國在明末清初,亦開始了整體地表規律的探索,但由於技術手段缺乏創新、科學資料積累不夠,特別是統治者仍鼓吹天命論等,新的地理學無法興起。
㈤ 論述古希臘在地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在後世西方人的地理觀念中留下了那些錯誤
公元前六世紀,泰勒斯最先在地球表面進行了測量和定位。公元前五世紀的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記述了許多民族聚居地區的江河湖海、山川地形、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政治、經濟等情況。
約公元前350年,亞里士多德證明地球是個球體,提出南、北半球因溫度差異可劃分成若干對稱的溫度帶。公元前331~前325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東方,取得了關於亞洲中部、裏海、印度河流域和波斯灣的資料。約公元前二世紀,喜帕恰斯提出用經緯網在地球表面確定地物的位置,並發明了極投影和正投影。
大量的地理資料豐富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促進了地理學思想的建立。它首先引導了古希臘學者去探索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在這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認識:
認為地球是一個扁平的圓盤,四周被海洋包圍,上方由拱形天空籠罩著,這種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荷馬和希羅多德;認為地球是一個浮在水面上的扁平圓盤。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持此觀點;認為地球是一個中間凸起的圓盤。德謨克利特還對這種推斷作了一定的解釋;認為地球是球體。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作出過這種推斷。
亞里士多德還提出了地球上人類可居住性同緯度有關的思想。他的思想得到了埃拉托色尼的繼承和發揮。
公元前二世紀的地理學家、天文學家埃拉托色尼創立「地理學」一詞,並著有《地理學》一書。他用幾何學的方法計算了地球的周長,奠定了數理地理的初步基礎。他把世界分為三個主要地區:歐洲、亞洲和利比亞(即非洲);五個氣候帶: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和兩個寒帶。同時劃定了氣候帶的界線。他還第一個根據經緯網繪制了世界地圖。
㈥ 希臘歷史
梭倫改革設立了新的政府機關——四百人會議,類似公民會議的常設機構,由雅專典的四個部屬落各選一百人組成,除第四等級外,其它各級公民都可當選。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五百人會議」,代替原來的「四百人會議」,五百人會議從10個部落的任何等級公民中,經抽簽各選出50人組成,五百人會議享有很大權力,並且對所有等級公民開放。這時所有公民可進入五百人議事會,並非可以擔任雅典一切官職。不要把五百人會議向所有公民開放和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搞混了。
書上說伯利克里時期各級官職對所有公民開放是指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並都以抽簽方式產生他們也都可以參加公民大會,商定城邦重大事務。
至於克里斯提尼時期哪些是不能對全部公民擔任,我只能說不清楚,古希臘年代久遠,又是國外,資料沒那麼齊全,克里斯提尼時期的官職全列出來太難。況且如果是高中歷史階段,沒必要這么糾結,克里斯提尼時期哪些官職是不能對全部公民擔任這個問題我相信不是考察重點。
㈦ 古希臘科學特徵、產生和發展的條件及歷史意義
特徵:古希臘的科學體現在天文學、數學、力學、醫學、生物學、地理學和物理學之中。如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是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古希臘的自然哲學為哲學與理論自然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古希臘自然哲學,亦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這一哲學時期也稱為宇宙論時期,它主要是關於「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本原等問題」的研究,研究的中心是『本原』問題」,主題是獲得關於宇宙萬物和萬物的必然性或規律性的知識。
產生和發展的條件:
古希臘自然哲學,始於公元前6世紀,終止於公元6世紀。古希臘地處愛琴海地區,海陸交錯,陸地山巒重疊,形成相互閉塞的小塊土地;氣候溫暖,但夏季少雨,肥沃土地極少。開始也有自己的農業,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決定,工商業發展較快,戰爭的頻繁,移民政策的實施,手工業和商業更加鞏固,決定了不同於大河流域的經濟基礎。以後其農業甚至附屬於工商業,具有了商業性質,階級分化以後,由經濟基礎決定,時常引起自由民主的斗爭,同時工商奴隸主也反對貴族統治,這決定了政治制度多採取民主,宗教形式也以「神人同形同性說」為其特點,不同於大河流域。
這個地區自古以來沒有形成統一霸權,各城邦的思想都比較活躍,形成了自由討論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商業和航海事業的興旺,亞歷山大帝國的形成,又使希臘人更多地接觸東方科學文化。
因此,古希臘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科學技術。
希臘人最初最主要的哲學研究對象是自然(研究自然的目的是「拯救現象」,為現象提供合理的根據和說明),研究自然的哲學叫做「自然哲學」。希臘人看待自然時,不同於神學家的地方就在於,他們不是以幻想和想像的方式,而是以理性認識的方式看待自然,他們試圖以自然的東西說明自然,這就形成了希臘哲學的早期形態,即「自然哲學」也被稱之為「宇宙論」或「宇宙生成論」,其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生成演變過程。在希臘哲學中,自然哲學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宇宙論衰落之後,自然哲學仍然構成了希臘哲學的重要內容,例如在亞里士多德留下的著作中,有百分之八十是自然哲學方面的著作。
歷史意義:古希臘、羅馬在科學技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對後世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尤其是希臘人面向自然界,注重於對基本規律的探索,並崇尚理論思維,這不僅促使其自然科學最早走向理論化、系統化,而且為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科學思想、科學問題和科學方法等多方面的借鑒和啟發,因此,歐洲人稱希臘文化為古典文化。
古希臘、羅馬科學文化對人類文明,包括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有著廣泛的影響。英國著名科學史家貝爾納曾說:「現代科學是直接從希臘科學導來的,並由它備下了一個大綱、一種方法和一套語言。」貝爾納分析了這種影響的兩重性:一方面近代自然科學需要清除古希臘科學中某些猜測和臆斷的東西;但另一方面近代自然科學又確實從古希臘人所提出和發展的一般科學問題和一般方法中得到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發。近代自然科學中的許多概念,都是直接借用古希臘人的描述方式,並根據實驗科學的成果而賦予了新的內容。總之,古希臘的自然科學、數學、力學,亞歷山大的傳統學風,阿基米德等著名科學家及他們的研究道路、研究方法、思維方法、學術思想,乃至羅馬的建築藝術,對後來歐洲的科學復興和整個人類文明都起過積極的作用。
㈧ 希臘科學的產生背景
近代科學產生於文藝復興後不久的歐洲,而沒有產生在曾有過科學技術高度繁榮歷史的中國。這也是本次兩篇學術文章爭議的中心。本人資歷尚淺,沒有能力和學者們商討,只將自己的愚見相應陳述一下。
首先,我同意說近代科學與古希臘文化有關系。近代科學技術產生的年代,中國無論從哪方面都有勝過歐洲之處,何故近代科學技術不產生在中國而產生在歐洲呢?這肯定是有其歷史和現實原因的。
當時歐洲剛剛經過了中世紀長期的黑暗時期,人們剛剛從陰暗中走出,絕大多數人嚮往美好的新生活,想去開拓自己的新生活。人們從各自的領域探索,文藝復興,航海進步,科學界自然也不會落下。而此時中國由於生產力相對高,人們生活比較安適。雖然有些人也處於被壓迫地位,生活窘迫,但也願意安於自給自足的生活。小農經濟在中國有著無以抗拒的控制力。而且當時中國也不重視科學的發展,而且還抵制科學技術的發展,認為這是歪門邪道。國家用人只用文人,而這些人的絕大多數是不接觸科學技術的。這是其現實原因。
現實是由歷史造成的,所以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應該是歷史的原因而非現實的原因。歷史上,歐洲文明源於希臘。大家可以看到,希臘是一個由群島邦國組成的國家。這些邦國多數一個島就是一個國。那些島往往不是很大,但比較富饒。人們在某島上定居下來以後開始開發島上資源,人口漸增。地中海的氣候又不利於環境的再生,生態被破壞了,這個國家的人也就在這個島呆不下去了,只能去發現新的島。人越來越多,島越來越少,只有少數一些島能長期養人。那些在貧瘠島上的當然不甘餓死,所以就想方設法去那些能生活的島。有兩種方式:1.將自己的好東西拿出來給島上人,請人們接受其定居下來。2.人不同意,戰爭,勝者留下。所以古希臘人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和生活做斗爭。這就造就了古希臘的民族精神:開拓、拼搏和樂觀。古希臘人生活在世界上,總是以樂觀的心態觀察整個世界。歐洲繼承了古希臘的文化,當然這種精神也被繼承了下來。雖然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象古希臘人那樣樂觀地生活,但有相當數量的歐洲人具有這種精神狀態。我認為這乃是歐洲產生近代科學技術的根本原因。只要想一下自己處理生活中問題的經歷便能理解我這個觀點。當你遇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解決與否對你影響都不大。而你大體上會有兩種精神狀態:1.心情很平淡,覺得無所謂,會隨便找個方法代替。2.雖然解決不解決都沒有什麼影響,但是你對生活有著濃厚的興趣。此時你會怎樣?你當然不會計較這個問題對你有什麼功用,你會去思考解決它的最佳方法。我認為,這就是希臘文化在科學探索方面的精髓。而這種精神正是中國缺少的。在中國,歷史上就是以農業為主。中國的土地異常肥沃,又伴以季風氣候,使中國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人不需要什麼探索,只要開一塊地安安心心地種就是了。這造就了中國文化穩字當頭的特點,有學問的人大多不去開發新的技術,而都來做學問。所以中國文化在學問上無敵,然而卻無形地阻撓了技術的進步。
西方文明是航海文明,航海文明突出特點就是特別重視經驗的積累和技術方法的研究。這就產生了實驗理性,邏輯理性和數學理性,發展了科學歸納法,科學實驗法和理性演繹法。航海的需要直接推動了天文、地理、物理等多門科學的發展。而中國在進入鐵器時代之後,似乎不再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來提高農業生產力了。
科學是一脈相承的,在我看來近代科學的產生主要不在於繼承了希臘的文明,而在於繼承了希臘的精神,一種樂觀、樂於開拓的精神。雖然古希臘的實驗理性,邏輯理性和數學理性的解對近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有推動作用,但是卻並非必須。而希臘民族的樂於進取的精神才是近代科學產生土壤。哲學和實踐相結合使這種精神得到了極大發揮,於是文藝復興不久的歐洲產生了近代科學技術。
總之,近代科學的產生固然少不了古代科學的鋪墊,但決定近代科學產生的不單是古代科學的發達程度,更是那些即具有古代科學的基礎又有樂觀開拓精神的人。文明進程和精神進程的統一乃是近代科學產生的土壤。這顯然和當時歐洲繼承了希臘文化而中國沒有這樣的文化有關。所以古希臘文化是產生近代科學的一個條件。這里要說明的它不是完全的必要,也不是充分條件。它需要古代科學的鋪墊,所以不是充分條件。若其它文化中也以這種樂觀開拓精神為核心,輔以古代科學技術也能產生近代科學技術,所以它不是完全的必要條件。但由於只有古希臘這個特殊的航海文明具有這樣的文化,所以繼承古希臘文化成了近代科學技術產生的必要條件。
近代科學產生於文藝復興後不久的歐洲,而沒有產生在曾有過科學技術高度繁榮歷史的中國。這也是本次兩篇學術文章爭議的中心。本人資歷尚淺,沒有能力和學者們商討,只將自己的愚見相應陳述一下。
首先,我同意說近代科學與古希臘文化有關系。近代科學技術產生的年代,中國無論從哪方面都有勝過歐洲之處,何故近代科學技術不產生在中國而產生在歐洲呢?這肯定是有其歷史和現實原因的。
當時歐洲剛剛經過了中世紀長期的黑暗時期,人們剛剛從陰暗中走出,絕大多數人嚮往美好的新生活,想去開拓自己的新生活。人們從各自的領域探索,文藝復興,航海進步,科學界自然也不會落下。而此時中國由於生產力相對高,人們生活比較安適。雖然有些人也處於被壓迫地位,生活窘迫,但也願意安於自給自足的生活。小農經濟在中國有著無以抗拒的控制力。而且當時中國也不重視科學的發展,而且還抵制科學技術的發展,認為這是歪門邪道。國家用人只用文人,而這些人的絕大多數是不接觸科學技術的。這是其現實原因。
現實是由歷史造成的,所以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應該是歷史的原因而非現實的原因。歷史上,歐洲文明源於希臘。大家可以看到,希臘是一個由群島邦國組成的國家。這些邦國多數一個島就是一個國。那些島往往不是很大,但比較富饒。人們在某島上定居下來以後開始開發島上資源,人口漸增。地中海的氣候又不利於環境的再生,生態被破壞了,這個國家的人也就在這個島呆不下去了,只能去發現新的島。人越來越多,島越來越少,只有少數一些島能長期養人。那些在貧瘠島上的當然不甘餓死,所以就想方設法去那些能生活的島。有兩種方式:1.將自己的好東西拿出來給島上人,請人們接受其定居下來。2.人不同意,戰爭,勝者留下。所以古希臘人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和生活做斗爭。這就造就了古希臘的民族精神:開拓、拼搏和樂觀。古希臘人生活在世界上,總是以樂觀的心態觀察整個世界。歐洲繼承了古希臘的文化,當然這種精神也被繼承了下來。雖然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象古希臘人那樣樂觀地生活,但有相當數量的歐洲人具有這種精神狀態。我認為這乃是歐洲產生近代科學技術的根本原因。只要想一下自己處理生活中問題的經歷便能理解我這個觀點。當你遇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解決與否對你影響都不大。而你大體上會有兩種精神狀態:1.心情很平淡,覺得無所謂,會隨便找個方法代替。2.雖然解決不解決都沒有什麼影響,但是你對生活有著濃厚的興趣。此時你會怎樣?你當然不會計較這個問題對你有什麼功用,你會去思考解決它的最佳方法。我認為,這就是希臘文化在科學探索方面的精髓。而這種精神正是中國缺少的。在中國,歷史上就是以農業為主。中國的土地異常肥沃,又伴以季風氣候,使中國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人不需要什麼探索,只要開一塊地安安心心地種就是了。這造就了中國文化穩字當頭的特點,有學問的人大多不去開發新的技術,而都來做學問。所以中國文化在學問上無敵,然而卻無形地阻撓了技術的進步。
西方文明是航海文明,航海文明突出特點就是特別重視經驗的積累和技術方法的研究。這就產生了實驗理性,邏輯理性和數學理性,發展了科學歸納法,科學實驗法和理性演繹法。航海的需要直接推動了天文、地理、物理等多門科學的發展。而中國在進入鐵器時代之後,似乎不再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來提高農業生產力了。
科學是一脈相承的,在我看來近代科學的產生主要不在於繼承了希臘的文明,而在於繼承了希臘的精神,一種樂觀、樂於開拓的精神。雖然古希臘的實驗理性,邏輯理性和數學理性的解對近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有推動作用,但是卻並非必須。而希臘民族的樂於進取的精神才是近代科學產生土壤。哲學和實踐相結合使這種精神得到了極大發揮,於是文藝復興不久的歐洲產生了近代科學技術。
總之,近代科學的產生固然少不了古代科學的鋪墊,但決定近代科學產生的不單是古代科學的發達程度,更是那些即具有古代科學的基礎又有樂觀開拓精神的人。文明進程和精神進程的統一乃是近代科學產生的土壤。這顯然和當時歐洲繼承了希臘文化而中國沒有這樣的文化有關。所以古希臘文化是產生近代科學的一個條件。這里要說明的它不是完全的必要,也不是充分條件。它需要古代科學的鋪墊,所以不是充分條件。若其它文化中也以這種樂觀開拓精神為核心,輔以古代科學技術也能產生近代科學技術,所以它不是完全的必要條件。但由於只有古希臘這個特殊的航海文明具有這樣的文化,所以繼承古希臘文化成了近代科學技術產生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