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初中地理板塊構造理論教學設計

初中地理板塊構造理論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2-24 08:34:46

1. 初中地理怎樣說課海陸變遷

《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海陸的變遷》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地理上冊的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一)《地理課程標准》中的相關要求的要求。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2、指導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於板塊運動的關系。
(二)本節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和模塊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二節課。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陸分布的基礎上,對地球表面形態的進一步認識。本節從動態運動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是區域地理中有關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內容教學和學習的理論基礎。
(三)教材處理
這節教材內容分三部分:
1、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原因);
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陸漂移假說);
3、板塊的運動(板塊構造學說)。
在教學過程中,將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首先從海陸變遷的一般現象入手尋求導致海陸變遷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嘗試對現在海陸分布格局進行理論解釋,向學生介紹了具有前後聯系的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這樣處理比較符由現象到本質、由理論到實踐的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由於本課內容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教材列舉了較多的實例,配備了較多的圖片,旨在加強內容的直觀性。
二、學生分析
(一)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
1、學生原有知識基礎
學生在小學已經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區的分布,知道荷蘭、日本、澳門填海造陸的事實。
2、 初一學生認知特點:
對直觀教具的反應和接受較快,思維活躍,不受定勢束縛,樂於動手,善於展示自我,缺乏空間立體概念,邏輯推理能力不強自控能力較差。
(二)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
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一些有關的地理分布知識較少,對地理事物分布知識的記憶缺少方法。
(三)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課時設計

2.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 要地理書上的

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3.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3)初中地理板塊構造理論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板塊構造學說將地球表面劃分為若干剛性的岩石圈板塊,板塊之間為俯沖、碰撞帶,中洋脊,以及轉換斷層等活動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面的運動主要由板塊之間的斷層活動來完成,而板塊邊界之間的寬闊的塊體變形很小,在全球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可以認為板塊是剛性的。

板塊運動認為剛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陸與大洋的地殼)的薄板在上地幔中粘性較小的軟流圈上移動。它是從大陸漂移說發展起來,而卻不同於大陸漂移說。

4. 初一地理地球的面貌的教案

1.世界上海洋和陸地的比例是C
A.各佔二分之一 B.四分之一是海洋
C.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D.三分之二是陸地。
2.地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是A
A.亞洲 B.非洲 C.歐洲 D.大洋洲
3.緯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D
A.南美洲 B.大洋洲 C.歐洲 D.南極洲
4.以下敘述正確的是B
A.北極周圍都是冰天雪地的陸地 B.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C.陸地主要集中於南半球 D.世界海陸分布是均勻的
5.關於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C
A.南極地區被三大陸包圍 B.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
C.北極地區被三大洋包圍 D.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
6.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A
A.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海洋和裂谷 B.各板塊既包括陸地也包括海洋
C.板塊碰撞地區都形成高山 D.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高山
7.六大板塊中全部屬於大洋板塊的是B
A.印度洋板塊 B.太平洋板塊 C.美洲板塊 D.非洲板塊
8.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魏格納是C
A.法國人 B.美國人 C.德國人 D.英國人
9.荷蘭「低地」產生的原因是B
A.海平面上升 B.陸地下沉 C.陸地上升 D.人類圍海造陸
10.半島是D
A.海洋伸進陸地的部分 B.陸地伸進海洋凸出的部分
C.陸地被海洋分割的部分 D.陸地被海洋包圍的部分
11.對四大洋的敘述,正確的是D
A.太平洋面積最大,印度洋面積最小
B.大西洋的形狀像「S」,太平洋形狀像「W」
C.太平洋的面積與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面積之和幾乎相等
D.北冰洋緯度最高、太平洋跨經度最小
12.促使阿爾卑斯山脈隆起成山的兩個相互碰撞的板塊是
A.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B.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
C.亞洲板塊和歐洲板塊 D.美洲板塊和亞洲板塊
1.關於地球形狀的敘述,正確的是A
A.地球是個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球體 B.地球是個赤道略扁的不規則球體
C.一個規則的球體. D.是一個平面
2.關於地球大小的敘述,不正確的是D
A.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l億平方千米 B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
C.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 D 地球的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略長
3.以下對地球儀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D
A.赤道到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 B.地軸是地球內部穿過地心的假想軸
C.南、北極是地軸與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 D.凡穿過南北兩極的都是經線
4.下列緯線圈中長度最長的是A
A.300 S B.400N C.700 N D.800S
5.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C
A.200E、1600W B.00、1800 C .200W、1600E D900E、900W
6.某地東側是西半球、西側是東半球,北側是北球,南側是南半球,該地點位置是C
A.西經200與赤道的交點 B.00經線與赤道的交點
C.東經1600與赤道的交點 D.1800經線與赤道的交點
7.有關經度的說法,正確的是A
A.00經線是劃分經度的起點,向東向西各劃分1800
B.00經線是劃分經度的起點,也是經度的終點
C.以00經度為起點,向東為西經,向西為東經
D.東經1000與西經800經線可以組成一個經線圈,但不能平分地球
8.本初子午線是指A
A. 00經線 B.00緯線 C.200W經線 D.1800經線
9.在右圖中,既位於南半球,又位於西半球的是()v 丁
10.(2003年桂林市)地球上陸地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11
A.29%B.71%C.31%D.69%
15.(2003年長沙市)歐洲地形是(C)
A.山地為主B.丘陵為主C.平原為主D.高原為主
16.四大洋中,跨經度最廣的是(B)
A太平洋B.北冰洋 二.大西洋D.印度洋
17.山地與丘陵的共同點是(C)
A.海拔多在500米以上B.海拔都在200米以下C.地面崎嶇不平D.坡度較陡
18.深度不大,一般不超過200米,是大陸向海洋的延伸部分被稱為(C)
A.大洋中脊B.大陸坡C.大陸架D.海溝
19.極塊構造學說認為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是(B)
A.板塊內部B.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C.大陸內部D.陸地與海洋交界的地帶
20.四大洋中,按大小順序排列正確的是(B)
A.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D.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
2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
A.地球上的火山與地震絕大數分布在海洋與陸地的交界線上。
B.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以及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是世界地震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
C.由於大洋中脊的板塊張裂作用,太平洋的面積正在逐漸擴大。
D.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撞處,大陸板塊俯沖到大洋板塊之下,往往形成海溝。
23.烏拉爾山一烏拉爾河一大高加索山是(B)
A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B.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
C.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D.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
24.下列四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是(C)
A.北美洲B.非洲C.亞洲D.南極洲

5.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

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內帶,地殼比較容活躍,多火山、地震.紅海位於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不斷的張裂拉伸,使紅海面積不斷擴大. 地中海位於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不斷的碰撞擠壓,使地中海面積在不斷的縮小. 阿爾卑斯山位於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是兩板塊不斷的碰撞擠壓形成的.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不斷的碰撞擠壓,使日本多火山、地震. 故答案為: 地理現象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 紅海在擴大 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拉伸 地中海在縮小 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 阿爾卑斯山形成 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 日本多地震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碰撞擠壓

6. 怎麼講解板塊構造學說這一塊高一地理需要解釋的很詳細嗎怎樣方式學生理解起來簡單

一般重點就在板塊運動這里了

7. 初中地理...關於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在1915年寫出了《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較完整地提出了這一學說,提出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歐亞大陸、南極大陸等是由大約3億年前一塊「超級大陸」分裂,經過漫長歲月的移動最終形成的。
2.海底擴張學說: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海洋探測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地球科學家們開始了對海洋盆地以及洋底岩石學的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科學家揭示出洋底的基本面貌。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擴張說」 ,以地幔對流說為基礎,認為地球內部的地幔物質在大洋中部上涌,向兩邊溢流,並推開舊有的洋底物質,逐漸向兩側對稱地擴張,形成新的洋底。
3.板塊構造學說:20世紀60年代以來,勒皮雄等人把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的概念發展成為著名的「板塊構造說」。基本觀點是:地球的岩石圈劃分為許多板塊,岩石圈板塊是在軟流圈上滑動的,岩石圈板塊之間在相互運動,板塊作用的驅動力是地幔對流作用。

http://ke..com/view/62290.htm
【板塊構造學說 網路】

8. 什麼是板塊構造理論

地球自從形成以來在地表和內部進行著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地球表面形態特徵正是地球的內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力是形成地球表面差異的重要原因。探討地殼運動的產生原因,需要用大地構造理論加以解釋。
板塊構造說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新的全球構造學說,由於板塊構造新理論的出現,地球科學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意義十分重大。目前板塊構造說已經成為綜合多學科成果的主要理論框架,成為現代流行的被普遍接受的最新理論形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海底擴張的現象已被證實,大陸漂移的假說也被普遍承認。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並將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
由此,人們設想,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可能表現為若干岩石圈板塊的相互運動。1968年,法國的勒皮雄(X.Lepichon)、美國的摩根(W. J. Morgan)和英國的麥肯齊(D.P. Mckenzie)等學者根據當時已經發現的諸多新的地質現象,把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的概念發展成為著名的「板塊構造說」。板塊構造說提出後,又被許多科學家不斷予以完善,很快得到了其他地學工作者的贊同。現代地球科學的發展,以板塊構造說的建立為標志進入了革命時期。
1970年後,板塊構造學說確立。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是:
(1)岩石圈板塊是在軟流圈上滑動的
地球的最上層沿垂直方向可劃分為物理性質截然不同的兩層:堅硬的岩石圈和部分熔融的軟流圈。全球岩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一部分)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相互運動著的若干剛性板塊所構成的。每一個板塊都「浮」在軟流圈之上,岩石圈板塊就在軟流圈上滑動,大陸漂移實際上是板塊運動的結果。這些板塊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2)地球的岩石圈劃分為許多板塊
岩石圈分為若干個板塊,各個板塊在不斷移動相互擠壓,而各個板塊內部相對比較穩定。勒皮雄把全球岩石圈劃分為6大板塊(圖5-3-7):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南極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它們決定了全球板塊運動的特點。板塊的分界不受海陸限制。岩石圈的厚度一般是70~100千米,在洋中脊其厚度不足10千米。
3)地球板塊之間在相互運動
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之間則比較活動,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4)板塊作用的驅動力是地幔對流作用
地幔對流體存在岩石圈之下,對流體上升的地區正是大洋的海嶺,在對流體的作用下,海底岩石受力破裂,地幔物質上升到達頂部冷卻凝結而形成海嶺,以後繼續上升的地幔物質從海嶺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湧出,形成新的大洋地殼,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殼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推向兩邊,使海底不斷更新和擴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