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中國自然地理學發展

中國自然地理學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24 07:24:18

⑴ 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1,理論體系鬆散作為一門邊緣學科,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涉及到區域經濟、國土整治、生產力布局、城鎮體系、文化景觀、環境保護、旅遊規劃、人口問題、種族歧視、生活福利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各分支學科均以人地關系地域系統作為其研究的基礎,但大部分的分支學科相互間缺少必然的聯系。同時,也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與成套的模式將它們聯系起來。換句話說,人文地理學不像自然地理學的氣候、土壤、岩石等組成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和聯系的環扣,它至今仍然缺乏把各研究要素、各分支學科連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理論基礎,即使其組成要素部分有密切的聯系,而從整體來看,大部分仍缺乏相互間的聯系。人文地理學理論體系鬆散,影響了它的綜合發展。

2各分支學科的發展不平衡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較原來傳統的小區域、區域經濟的研究擴大了,但仍主要集中於國土整治、區域規劃、城鎮體系布局、旅遊等方面。換句話說,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密切的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等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發展較為迅速,在理論與實踐應用上都有所創新,基本上建立了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地理學科體系。一些薄弱的分支學科如鄉村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等,雖也有論著出版,其理論建樹與實踐應用都明顯落後,發展相對較緩慢。我國至今仍有64%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有關農村聚落的產生、發展、地域特徵、建築類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聚落的合理分布與規模及節約用地等急需解決的問題,都迫切要求鄉村地理學快速發展,但它的發展卻跟不上形勢的需要。因此,吳傳鈞院士認為,今後應大力拓展包括政治地理學、鄉村地理學、社會地理學等在內的第二類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的實踐領域,它們是至今沒有真正復興起來或尚待開發的一些新領域。

3人文地理學創新艱難一門學科的獨立性在於具有自己的特殊領域、方法和理論,其理論發展為該學科存在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這門學科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隨著研究內容的拓展,越來越多的學科介入,勢必會在發展中形成競爭。當前,西方「以人為出發點」的人本主義和「注意問題的特殊性」的後現代主義的出現,對人文地理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美國有許多人文地理學者將文化地理學作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並以它為理論基礎來闡釋各種人文地理現象。20世紀80年代中期,北京大學的王恩涌教授第一個將文化地理學的現代理論體系引入了中國。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中國人文地理學理論該如何發展?在各種挑戰面前,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理論應本著理論指導實踐,為社會經濟發展能作出正確指導的原則,結合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使它不斷完善。創新為一門學科的靈魂,是一門學科持續發展的基礎。然而,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向來重視學科性質的探討與工作方法的總結,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建設、人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與機理的規律研究等尚待加強。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人文地理學再也沒有出現像中心地理論那樣的重要基礎理論,不難看出人文地理學創新之艱難。

⑵ 中國古代地理學發展過程

給你個地址吧,你去哪裡可以看到更詳細的 http://tieba..com/f?kz=91840680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認識,依賴於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至今我國發現的 最早的原始文化,直立人的代表是屬於舊石器時代的雲南「元謀人」。新近 測定其絕對年代應不早於距今 73 萬年前。(1)他們生活在亞熱帶草原過渡到 森林邊緣的地理環境中,選擇依山濱湖的地方生活與活動。這里果實豐富、 野獸出沒,具有採集和狩獵的優良環境。他們選擇堅硬的岩石、打制粗糙的 工具,產生了萌芽狀態的感性地理知識
以後經過漫長的歲月,在距今 50—20 萬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一帶居 住著「北京人」。這里山前有寬而淺的河流,水源豐富、湖沼眾多,森林、 草原交匯,各種動物來往頻繁。人們對地理環境的選擇,表明他們較前已具 備了更豐富的感性地理知識。
至 1 萬 8 千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已進入新石器時代。他們已 能磨製石器、骨針,穿孔海蚶殼等。(2)他們用獸皮縫制簡單的衣服,抵禦寒 冷的天氣。海蚶殼的發現,證明他們的活動范圍已遠及東海之濱。
「仰韶文化」距今 6—7 千年前。這里定居農業已出現,萌芽狀態的文字 符號也出現了。人們已能選擇地形和利用土壤、氣候資源。並且聚族而居, 其居住區、墓地、窯場已有地理布局的觀念。(3)他們還能測定和辨認方向。
80 年代中葉,在遼寧西部東山嘴村和牛河梁村一帶發現了距今 5 千年前 的紅山文化遺址。人們看到,「祭壇遺址內有象徵『天圓地方』的圓形和方 形祭壇,建築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注重對稱」。(4)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當時的天地觀和地理學思想。
此後,在山東大汶口文化層中出土的陶器上刻有「■」和「■」圖形, 描繪了太陽、雲氣和山崗,(5)反映了當時對自然地理現象的認識與記錄。
龍山文化已進入到父系氏族社會,私有制逐漸確立,為保護財產,標志 著中國傳統城市特徵的城牆,在山東龍山鎮城子崖村被發現。它是夯築泥土 而成的,周長約 2 公里,平均厚 9 公尺,高約 6 公尺,略呈矩形。(6)河南安 陽後崗也發現此期的夯土圍牆遺跡。(7)它們都是最早萌芽狀態的城址,是當 時城市地理知識的反映。龍山文化時期還發明了鑿井術。這是當時人們利用 地理環境資源的一大進步。從此人們可以遠離江河、湖泊,開辟淺層地下水 為生活水源與灌溉水源,於是相應的尋找地下水源的地理知識也必然豐富起 來。龍山文化分布的地理范圍遠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蘇北、 皖南、湖北以及內蒙河套地區和遼東半島等地。這反映了當時同一種文化類 型所達到的地理范圍。它與夏文化的疆域范圍差不多,表明了其間的親緣關 系。
二、夏、商時期的地理知識
夏、商(公元前 21 世紀—前 11 世紀)是我國農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同
時手工業興起、城市出現、宮殿建造等技術大為提高。這時期專門從事科學、 文化活動的專業文化人的出現,又使得文字成熟、科學萌芽、造型藝術得到 發展,地理知識也取得了與過去漫長石器時代不可比擬的突出成就。
傳說約 4 千多年前的夏代,曾發生洪水,禹繼父業治水,曾命諸侯百姓
「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他們爬山涉水進行野外作業,
「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並「相 地宜所有以貢」。(8)因治水直接推動了地理考察、測量和制圖的發展。「准」 是測量方向與物體平直距離的工具;「繩」是測量距離的工具;「規」是校 正圓的工具,「矩」可以構成直角,是畫方形的曲尺。這表明當時已經出現 了最早的地理定向、定位和量度數據的方法。(圖 1)漢畫像石上繪出了禹 的使臣,拿著繪圖與測量的儀器「規」和「矩」。在測量的基礎上,使地理 概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歷法是早期人們對地理環境認識的集中體現。《尚書•堯典》記載遠在 帝堯時代已專門設置觀察天象和時令的官。堯曾派人到當時認為極遠的「暘 谷」(山東東部)、「南交」(長沙南)、「昧谷」(甘肅境內)、「幽都」
(北京附近)觀察鳥、火、虛、昂四恆星在黃昏時刻的天象,用以確定一年
366 天和四季。(9)今人根據歲差計算,證明此四星的位置確實是四千多年前 夏代初年的天象,證明了遠古文獻的可靠性。當時人們已認識到了南方熱, 北方冷,冬日短,夏日長的自然現象,並用之與一年四季鳥獸生長、發育、 交配、繁殖的狀況相對應,說明其間的緊密聯系。商代進一步認識到鳥星、 火星是測定春分、夏至的重要標志,有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知識。 這時以干支紀日,用月亮的朔望周期紀月,太陽的四季變化紀年,用閏月調 整年、月、日之間的分配。這就是商代的歷法,它的平年有十二個月,大月 三十日,小月廿九日,十二月為歲首。(10)當時已能根據草、木、鳥、獸等 物候現象及一些天文現象來確定與之相對應的農耕、收割、蠶桑、畜牧等農 事活動。《禮記•夏小正》就是後人整理的總結夏、商、周時期物候知識的 著作。
城市的出現是地理知識發展的結果。河南偃師二里頭上層發現了一處迄 今所見到的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河南登封王城崗與淮陽平糧台發現的城 址,都有可能是夏代的建築。由於城內僅有高級建築區遺址,沒有發現手工 業與商業區,說明當時的城市僅具有城堡性質,這與夏代進入私有制社會是 吻合的。
經考古發掘與文獻印證,考古工作者目前找到的最早國都是鄭州商城遺 址。其地在今鄭州市二七廣場以東。人們在這里發掘出周長約 7 公里的夯土 城垣及其它遺存。城牆基本上為正南北方向,約在 25 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斷 斷續續分布著許多作坊、房基、地窖、水井、壕溝、墓室等。(11)那裡的街 道、宮殿區、居民區、作坊區都有一定布局。夯土牆內由炭 14 測定為 3570
±135 年。有人認為,這里就是《史記•殷本紀》中「帝中丁遷隞」的隞都。 城內發現熱帶象牙,原產於我國西北的綠松石,產於華南、西南的錫以及來 自祖國各地的銅礦石、玉石、金、海貝、海蚌、鱘魚甲等。這些都標志著商 代人們的地理知識水平和活動的地理范圍。
商代的甲骨文是一種古老、成熟的文字。現已出土有字甲骨片 16 萬多 塊。其中記錄了不少城市、河流、聚落的地名,以及狩獵區、民族居住區的

地名等。其中也記錄了豐富的氣象、氣候現象,如晴、曇、陰、霾、霧、雷、 電、霜、雪、暈、虹等天氣現象以及連續一旬的氣象實況。甲骨文中還記錄 了當時所見到的動物名稱 70 余次,代表 30 多種動物。(12)甲骨文從字形結 構上反映了當時動物分類的知識和動物地理的知識。
在殷人的地理概念中,殷是個城市,商是居於四方、四土的天地之中的 中心區域。由於商代奴隸制國家的建立,領土觀念逐漸明確。當時商朝統治 者對於中心區之外的四周,是按部族、氏族的分布來分區統治的。殷商時期 的政治勢力所及,包括今河南全境,山東、河北、山西、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周圍又有大大小小的許多屬國環繞著。這些就構成了殷人的地理思想。

⑶ 自然地理學中國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徵

問題太大.

⑷ 近六十年來我國綜合自然地理研究有哪些主要成就

綜合自然地理學(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是在部門自然地理學的基礎上對自然
地理環境整體進行系統的綜合研究。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前蘇聯A.R.伊薩欽科
來中國講學,系統介紹了有關地理殼、自然區劃和景觀學的進展。這個講學的進修班在
林超教授領導下經集體討論,確定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名稱,並發展為自然地
理學的一門獨立分科。綜合自然地理學是中國學者創立和命名的學科,這與中國傳統文
化的影響有關,也與老一輩地理學家的長期努力有關。在此之前,林超、黃秉維等就已
從事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工作,如黃秉維在20世紀30年代編撰了《自然地理原理》和
中國地理》等,周廷儒在30-40年代開創對歷史時期環境變化的綜合研究。我國綜合自
然地理學實際上既經歷了20世紀初的西方近代地理學的傳入,又繼承了中國古代地理學
的傳統,還受到原蘇聯地理學思想的深刻影響,並且與國家的經濟建設密切結合,形成
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自然地理學。
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提出要發展地球表層學,本來即以地球表層為研究對象,
並在全球自然地域分異規律方面有所建樹的綜合自然地理學正好與之契合。面對地球表
層這一復雜巨系統,綜合自然地理學在研究中採用了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90年代針
對西方提出的地球系統科學和可持續發展,黃秉維提出建立「陸地系統科學」[6]的理論體
系。他指出,區域持續發展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對地球表層(主要陸地表層)自然與人文
各種要素的綜合規律的揭示,即陸地系統科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大氣基本是氣體,海洋
基本是液體,陸地由固體、液體、氣體組成,生物界亦最復雜,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最
深,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又最密切[6]。建議以研究中國區域可持續發展為任務帶動陸地
系統科學的發展[7]。陸地系統科學的提出進一步體現了綜合性地理研究的思想,促進了綜
合自然地理學的理論建設。進入21世紀,綜合的理論和方法在與國際重大研究計劃結合
中進一步得到發展。
綜合自然地理學還大量展開了綜合研究實踐,如綜合自然區劃、資源綜合開發、國
土整治、區域規劃、環境保護等工作,以自然地理學為基礎,結合相鄰學科的理論方法,
去解決那些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復雜問題,這使它的發展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有老一輩綜合自然地理學家如林超、黃秉維、周廷儒、趙松橋、陳傳康等奠定的基
礎,也有許多中、青年綜合自然地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的綜合自然地理學已經有
了長足的發展。50多年來,中國的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在古地理學、現代自然地理過程、
土地科學、綜合自然區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發展均取得了顯著進展[3]。綜合自然
地理學理論和應用的深化對整個地理學綜合研究的深入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2綜合自然地理視角的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和改善空間格局與生態和社會經濟過程相互
關系的整合性交叉學科。其核心內容包括景觀結構、景觀功能和景觀動態等,研究重點
集中在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相互關系及其尺度效應、人類活動對於景觀結構、過程和功
能的影響,及其景觀異質性的持續性利用與管理等[8]。
景觀生態學既有地理學派也有生態學派,目前在地理科學領域中與綜合自然地理學
難分伯仲,許多景觀生態學家也是綜合自然地理學家。這要從它的淵源說起。
景觀生態學起源於歐洲,一般認為其創始人是德國地理學家特羅爾(Carl Troll,
1899-1975),他於1939年正式提出「景觀生態學」一詞[9],並在1968年將其定義為:
「研究一個給定景觀區段中生物群落和其環境間的主要的、綜合、因果關系的科學。這些
關系在區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景觀鑲嵌體與組合),在自然地理分布上具有等
級結構」。歐洲的景觀生態學不論從誕生的學科背景還是其完善過程和學科貢獻,以及應
用指向,都帶有濃重的綜合自然地理學色彩。其關注的重點從土地利用評價與規劃逐漸
擴展到資源開發與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在理論上強調景觀的多功能性、綜合
整體性、景觀與文化的協同,並提出了整體性景觀生態學的概念框架。北美的景觀生態
學是在歐洲影響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景觀
生態過程、數量化和模擬研究以及自然景觀研究見長。歐洲和北美的景觀生態學研究基
本上引領了國際景觀生態學發展的主要方向,二者也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推
動著景觀生態學學科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10]。
中國的景觀生態學從介紹國外先進國家的同類研究工作開始。早期翻譯歐洲景觀生
態學文章的有劉安國、林超、陳昌篤等,而李哈濱則是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北美學派的景
觀生態學。1990年,肖篤寧主持翻譯了R.T.T.Forman和M.Godron的《景觀生態學》一
書[11],標志著景觀生態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已基本被我國學界所接受。此後,我國景觀
生態學工作者相繼開展了實質性的研究工作[12]。經過20餘年的努力,在景觀格局與生態
過程、土地利用與動態、景觀規劃與設計、環境影響評價與自然保護等方面的研究與應
用中取得了重要進展[13]。從整體上看,盡管我國的景觀生態學發端於對歐洲景觀生態學理
論、方法和技術的引進,但研究範式接近於北美地區,即更多的帶有生態學方法論色彩。
2.1基礎研究與理論進展
2.1.1陸地表層系統自然地理過程陸地表層系統自然地理過程研究與近年來國際上非
常活躍的地球系統科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相呼應,結合「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人
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機制」等科學命題[14,15],自然地理過程研究從自然過程研究轉向
自然過程與人文過程的綜合研究,從無機過程研究轉向無機—有機的綜合研究,從單一
要素研究轉向多要素綜合研究,從宏觀研究轉向宏觀與微觀的結合研究。研究強調人為
因素在各種過程中的作用,強調人為因素作用下的地理過程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
強調地理過程與全球變化之間的耦合作用以及可能引發的後果,強調地理過程在土地退
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研究內容從地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向動態拓展。理論研究從系統
變化的驅動力與過程向機制研究深化,並從簡單綜合向系統綜合與集成轉變[16]。進而開展
了自然和社會經濟驅動、時空變化過程以及資源、環境、生態和災害效應等地表環境變
化的驅動力、過程和效應的研究。綜合自然地理學在陸地表層系統、環境系統、人地系
統方面的理論建設更加系統化;通過要素綜合、過程綜合與區域綜合,綜合性不斷得到
加強;通過自然與人文的交叉、科學與技術的交叉、多學科交叉研究,交叉性更加明顯。
在理論上,發展了綜合的格局—過程、驅動力—過程—效應的研究[17]。從近3年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資助的綜合自然地理(D010106)項目看,與上述命題相關的研究2006年占
63.0%,2007年佔56.1%,2008年佔67.9%,3年平均佔61.5%,足見陸地表層系統自然
地理過程研究在綜合自然地理學中的基礎研究地位和重視程度。
2.1.2土地科學
土地科學的研究重點結合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與國際全球環
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的聯合核心項目「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及新階段
的「全球土地計劃(GLP)」取得進展。近年來所發表的論文可以歸為土地利用分類系統
與分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LUCC及其驅動力、土地可持續利用和土地利用規劃等5
個研究主題。據張鐿鋰等對土地利用文獻的統計,我國在2002-2007年發表的論文占
1978年以來文獻總量的65.0%,2007年一年的論文數量達到796篇。這表明我國土地利
用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展,從事土地利用研究的科技隊伍不斷加強的同時,國家有關部門
對該領域研究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強,項目資助數和經費額度均明顯提高[16]。隨著國際上將
LUCC這一研究主題上升為「土地變化科學」的學科範疇[18],隨著土地利用問題在國際科
學研究與區域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化,更加重視基礎理論探討[19]。土地資源學的
學科基礎理論問題主要圍繞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開,包括土地資源的倫理觀問題、
土地資源的系統理論問題、土地資源的過程理論問題、土地資源價值論問題、土地資源
產權理論等諸多問題[20]。土地保護學所涉及的基礎理論問題主要是圍繞土壤學、生態學以
及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問題展開的[21],作為土地退化及其防護的重要研究內容—水土保持及
荒漠化防治仍舊屬於土地保護學研究領域關注的主要對象。土地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問題
則主要是基於系統理論和生態學理論提出的,主要包括土地的生物生產力、土地的生物
棲息和承載功能、土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功能、土地的環境功能、土地生態過程、土
地生態變化規律以及土地生態的分異理論問題等[22]。土地利用與規劃基礎理論問題研究主
要包括地租和地價理論、土地區位理論、土地可持續利用理論、生態經濟理論、人地協
調理論以及系統工程理論等[19,23,24]。
2.1.3自然區劃
上一世紀,以林超、羅開富、黃秉維、任美鍔、侯學煜、趙松喬和席
承藩等為代表的科學家為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25-32],奠定了我國這一領
域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鄭度等的「中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33]是近年自然區劃的代表性
研究,在分析前人區劃研究工作與成果的基礎上,探討了自然地理區劃方法論及其體系。自然地理區劃既是區域劃分的結果,也是區域劃分的方法與過程,同時還是認識地理特
征和發現地理規律的一種科學方法。鄭度提出了包括區劃本體、區劃原則、區劃等級系
統、區劃模型和區劃信息系統的自然地理區劃範式,並通過區劃模型,實現區劃原則、指
標體系和單位等級系統的綜合[34]。另一個基礎性研究是「中國主體功能區劃」,樊傑闡述
了主體功能區劃的科學基礎,提出了區域發展的空間均衡模型。並探討了地域功能演替
對空間均衡過程的影響,提出了區劃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區域如何劃分和對地域功能隨
時間變化的正確把握程度相關的[35]。自然區劃已向帶有自然區域劃分性質的綜合區劃發
展,在《中國地理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一書中,蔡運龍闡述了三大地帶和七大地區及
其內部的地理多樣性,可視為綜合區劃性質的著作[36]。自然區劃的趨勢還表現為區劃方案
多樣、應用領域廣泛、影響決策顯著等。在中國期刊網上檢索到2007-2008年發表的自然
區劃及其相關研究文章約有696篇。
2.1.4景觀生態學近年來中國的景觀生態學研究發展迅速,人才培養成果顯著,研究
隊伍不斷擴大。在中國期刊網上,以「景觀生態」作為主題詞檢索到的博士和碩士論文
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由2000年的3篇,增加到2007年的127篇;與此同時,以景觀
生態為主題的學術論文發表數量也急劇增加,由2000年的86篇,增加到2007年的504
篇。據傅伯傑等的檢索統計,從1996到2007年,在以「景觀生態學」為主題詞檢索到
的3164篇SCI論文中,有96篇來自中國,約占總數的3.03%,位列全球第七。景觀
生態學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加強,促進了新的學科生長點的產生和發展。廣度上,
開始注重自然與社會經濟、人文因子的綜合,以解析景觀的復雜性;深度上,注重宏觀
格局與微觀過程的耦合,深入的微觀觀測和實驗為宏觀格局表徵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
可靠依據;宏觀格局的規劃和管理反過來強化了微觀研究的實踐意義。並進一步加強了
格局-過程和尺度效應研究[10]。隨著景觀生態學研究範式從平衡範式向遠離平衡範式、線
性範式向非線性範式、平穩範式向非平穩範式,以及簡單性範式向復雜性範式轉換,一
些新的理論成為景觀生態學繼續發展的重要科學支撐。近年一些復雜性科學的概念和方
法在景觀生態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如分形理論、元胞自動機、自組織臨界理論、復雜適
應系統理論等等[8]。建立了空間分析法(如分形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基於相似性的尺度
上推方法、基於局域動態模型的尺度上推方法、隨機(模型)法的尺度推繹途徑[37],正在
試圖將這些途徑和轉換方法構建成統一的尺度推繹理論框架。一些新的理論如空間自相
關理論、空間非平穩理論和地統計理論等被應用到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采樣技術體繫上。
呂一河等則提出了一個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耦合研究的基本框架[38]。
2.2方法和技術進展
面對復雜的研究對象,利用現代手段進行定量化研究和過程模擬以及建立模型仍然
是綜合自然地理學與景觀生態學特別是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趨勢。通過借鑒和集成其
他眾多學科的研究方法,特別是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科學在研究中的應用,定位試驗、
模擬實驗和遙感技術的應用,多源數據復合分析和信息挖掘,地理—生態過程模型的發
展、有效性檢驗與驗證等,促進了綜合自然地理與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並使之提高到新的
水平。
2.2.1數據採集方法技術在實驗數據採集方面,從監測、分析、模擬三個方面,加強
了數據的科學性和可驗證性。利用化學分析技術,加強物質遷移轉化過程和機理的研究;
應用物理實驗,了解地表物質的物理結構及物質運動的動力學特徵;利用遙感對地觀測
系統和典型地理單元長期定位、半定位觀測網路,加強典型地區地理要素、地理格局和
過程的變化研究;利用室內外模擬實驗,簡化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加強不同要素作用方式
和過程的識別研究[39]。
在區域與全球尺度上,衛星遙感已成為自然地理和景觀生態學研究中最主要的信息來源之一。遙感數據在解析度、高光譜方面更加多樣化。並發展了利用夜間燈光影像為
數據源,用來研究城市土地擴展和蔓延。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計算機
相結合,具有對時空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對現實世界的模擬能力,並能產生和發現新
的信息,為綜合自然地理和景觀生態學的區域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近年來,對地
觀測系統的建立與全球准同步動態監測已成為現實,使人類有能力對全球性問題進行系
統研究和綜合集成[17]。
在微觀尺度上,定位試驗觀測、實驗模擬與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發展,野外觀測台
站建設在科技部的推動下已經實現網路化體系;實驗室數量、儀器設備、試驗方法不斷
完善。
通過對歷史文獻記載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樹輪、冰芯、湖芯、石筍等自然證據,過去
300年全國和區域性的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數據集已經形成。過去2000年的氣候與環境
變化重建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2.2.2模型與數學方法在計算機網路和數字技術的支撐下,系統模型模擬技術也在不
斷強化過程中。已經涌現出大量的環境變化和LUCC模型。部分影響較大的模型包括:
Ehrlich的「I=PAT」公式[40]、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建立的世界糧食與農業
系統全球模型[41]、LMAGE2.0(Integrated Model to Assess the Greenhouse Effect)模型[42]。
特別是CLUE(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43,44]、元胞自動機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45]等以GIS技術為支撐進行空間格局模擬的模型得到廣泛應用。
包含生態學過程與機理的景觀機制模型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景觀生態學的模擬中,
特別是這類模型與元胞自動機相結合,極大地增強了對於景觀形成和演變機制模擬的能
力。目前基於智能體的個體模型成為景觀生態學模擬的熱點途徑之一,已經應用到土地
利用/土地覆被以及城市景觀的形成演化上。空間顯式斑塊動態模型是另一類景觀機制模
型,常常用於格局和過程作用頻繁、斑塊周轉率快的景觀系統[8]。
各種數學方法被用於地理評價和規劃,如模糊邏輯、人工神經網路、小波分析、遺
傳演算法、多目標線性規劃、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評價、聚類分析等。另外,分形原理、
三維景觀模型、Google Earth技術、DEM分析技術、生態足跡法、能值法等等也得到廣
泛應用。研究者以定量的精確判斷、抽象的數學模型及合理的趨勢推導,使研究結果更
科學、更准確,推進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方法的創新[16]。目前正朝著以地球系統科學為
指導、以並行計算、網路計算等信息科學新技術為依託的學科體系穩步發展[17]。
2.3成果應用
2.3.1土地科學的成果應用針對我國糧食安全、城市化佔用耕地、土地退化等問題,
近幾年來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研究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狀況及其歷史變遷,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的驅動因子分析,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環境與生態效應,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
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與耕地、糧食、土地退化等可持續發展重點問題的
相互關系,現有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續性及其調控途徑等。這些研究為解決國家戰略需
求、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方面的問題做出了貢獻。
2.3.2自然地域系統和格局、過程的成果應用在多年綜合自然區劃和土地類型研究基
礎上,進一步將區域單元作為資源與環境的整體來認識,針對我國水土資源短缺與生態
退化等區域問題,研究了不同地區的土地人口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自然生產潛力、
生態承載力,並探討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變化方向等一系列問題。自然地域系統研究
也由初期的感性認識、單項自然區劃、綜合自然區劃,發展到近幾年的生態地理區域系
統研究[46]。近年來,區劃的應用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尤其在制定全球變化區域響應對策、
災害預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效應評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選擇青藏高原、海岸地帶、半乾旱農牧交錯地帶、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等敏感
地域,開展了環境演變的綜合研究。針對我國水土流失、水資源短缺、土地退化、自然
災害等主要資源與環境問題,中國自然地理學界開展了坡地侵蝕發育過程與坡地的改良
利用、水文循環過程與水量轉化、土地退化過程及其逆轉機制、土壤—植物—大氣系統、
多界面過程的復雜耦合理論與模型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
2.3.2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中如功
能區劃定、廊道設計以及整個保護區的空間布局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景觀生態學
的原理促進了自然保護理念的更新,自然保護正從物種保護向景觀保護乃至流域保護方
向轉變。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分析、格局—生態過程關系分析,以及空間模擬技術為土
地利用規劃設計的科學性提供了保證[47];其模擬預測技術,為土地利用規劃環評提供較好
的技術支持;利用景觀生態學及其他學科理論評價區域生態風險和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
局[48,49]。
2.3.4生態建設與生態評估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成果在我國的生態恢復重建中得到廣
泛應用,包括以生態農業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示範區建設,以工業污染防治與鄉鎮企業合
理規劃布局為主要內容的示範區建設,以生態旅遊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示範區建設,生態
城市、城郊型的示範區建設,農工貿一體化型的示範區建設,以礦區生態破壞恢復治理
為主要內容的示範區建設,濕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示範區建設,土壤退化綜合
整治的示範區建設,以重要生態功能區環境保護為主要內容的示範區建設,農村環境綜
合整治的示範區建設。
為配合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計劃(MA)的實施,我國啟動了中國西部生態系統
綜合評估項目,研究成果為西部大開發中的生態系統保護、管理與生態建設提供了科學
依據。通過較多學者的努力,在生態系統服務領域的多方面都有所進展,對國家的生態
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17]。
2.3.5對重大工程、環境治理和決策的貢獻綜合自然地理研究成果為大型工程提供可
行性論證,為工程建設及運行中的各種可能災害提供預防措施,為環境治理提供理論和
技術以及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指導性意見。例如,在青藏鐵路工程建設中,從選線、施
工場地選址、施工時段安排等方面提出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工程建設對自然保護的
沖擊。綜合自然地理工作者在鐵路修建過程中和建成後一直進行環境的監測、脆弱性和
生態安全的評估以及環境效應的追蹤研究。在南水北調工程對沿線生態與環境的影響、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西氣東輸工程沿線地區不同類型區生態恢復中都有綜
合自然地理學的貢獻。
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工作聚焦在生態與環境的研究與保護方面,
主要研究了西部生態與環境的演化過程、水土資源的持續利用、生態與環境現狀評價及
未來50年變化趨勢預測等,為科學認知我國西部地區生態與環境變化規律,促進西部地
區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50]。在東北地區水土資源配置、生態與
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長江中下游湖泊富營養化治理,「三
農」問題,生態系統碳收支問題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大作用[17]。

⑸ 如何評價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

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

一、發展特點

解放前,在我國地理學研究中,城市地理學屬空白。解放後,我國地理學工作者學習蘇聯,把地理學劃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少數經濟地理學工作者把城市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對城市進行了少量的研究。由於農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農業有顯著的區域差異性和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因此,地理學,包括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重點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當時城市地理學是地理學中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

1976年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城市規劃工作受到重視和普遍開展,帶來了城市地理研究工作的迅速發展,80年代達歷史以來最旺盛的發展時期,大量論著出版。1994年,中國地理學會設立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70年代末以來,我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表現出如下特點:

1.研究領域日益拓寬,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

80年代,中國城市地理學主要進行宏觀及中觀研究,如國家和區域城市化和城市系統的研究。80年代末90年代初,宏觀和中觀研究不斷深化,微觀研究開始增多,如對城市內部交通、環境、用地、就業、空間結構的研究。十多年來,中國城市地理研究已由靜態描述走向過程分析和動態機制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數學方法逐步被運用於城市地理研究,不斷引進新技術和新手段,使研究水平大大提高。

2.注重研究課題的實踐意義和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我國城市地理研究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關鍵在於與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一方面,由於經濟地理學科的性質與城市規劃學科十分接近,另一方面,也由於規劃領導部門認識到,地理工作者參加編制城市規劃工作的必要性。目前我國廣大城市地理工作者紛紛參加規劃實踐,他們所編制的規劃方案,經政府有關部門審查通過,成為法律性文件,並以此指導城市建設。可以說,我國的城市地理研究人員既是學者,又是實際工作者,他們既能為決策提供依據,又直接參與決策。此外,有不少地理學者參加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與規劃師、建築師共同開展城市規劃的學術活動。這一切為開展我國城市地理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城市地理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愈益明顯

城市地理學就是要從各個層面研究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研究城市地域結構及其性質、規律和功能方面的發展模式,建立合理的空間布局的實體,實現城市現代化的發展目標。而城市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又包括了內部結構的合理化、經濟活動的高效化、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和城市生態環境的優質化。然而,要深入開展這些研究,城市地理學的自身准備是不足的,於是開始與地理學其它分支學科和相鄰學科交叉。這種交叉是在多層次上進行的,包括對理論體系、方法論和結論的引用、移植和交叉。通過學科的交叉滲透,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研究領域不斷擴大。

4.從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隊伍日益擴大,主要研究機構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風格

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期,城市地理學研究主要限於一些綜合性大學及地理研究所,並開設了城市地理學課程,舉辦城市規劃培訓班。80年代中期以來,全國主要師范院校的地理系也紛紛開設了城市地理學課程,並參加所在地區的城市規劃和研究工作,城市地理學在大學地理系的課程設置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從事城市地理研究的工作者不斷增多,中國城市地理學研究呈現方興未艾的態勢。

在此發展過程中,全國較早從事城市地理學研究的機構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風格。如北京大學主要進行中國城鄉劃分標准、城市發展規模、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內在聯系、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南京大學主要側重城市化研究,近年來多進行區域城市化和海港城市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則把研究重點放在中國最大城市上海,致力於上海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研究。中山大學主要進行全國城市化、城市系統和珠江三角洲區域城市系統的實證和理論研究。近年來又把研究重點放在穗港澳城市帶形成機制和中國大都市走向國際化的研究等方面。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側重於工業城市和京津唐區域城市系統的研究。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主要進行城市群體,尤其是閩三角區域城市系統的研究和長江三角洲城市化研究。還有其它大學或研究機構也進行了各有特色的研究。正是由於這些單位和同行的不懈努力和改革開放的氣候,中國城市地理學才得以在短短十多年裡獲得長足發展。


二、主要研究領域

1.城市化研究

80年代初期和中期是我國城市化研究的高潮期。而80年代末期以來側重於回顧與總結。

眾所周知,自1949年以來,中國的宏觀政策發生過多次變化,受其影響,城市化進程出現波動,並表現出與西方國家顯著不同的特徵和動力機制。因此對城市化進程、特徵和動力的研究十分活躍,特別是有關動力機制的探討,為深入探索我國城市化發展規律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然而,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發展水平、人口分布差異都很大,城市地理學者利用人口、土地、產值等指標,廣泛開展了城市化地域差異的研究。

80年代初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的農村改革,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而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剩餘勞動力轉移頗受學術界關注。前期較集中研究轉移途徑和鄉村城市化類型,後期則轉為對轉移效果的分析、評述及新發展。

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戶籍制度的放鬆,人口遷移和流動量增加,城市地理學界與人口地理學界一起,廣泛開展了人口遷移的研究,側重於人口遷移特點、原因及其變化的研究,包括遷移量、遷移方向、遷移類型、遷移構成、遷移原因等方面。鑒於城市中暫時性人口的迅速增加,又對暫時性人口的現狀、特徵、結構、類型、成因、對策、發展趨勢等作了比較全面和深入的調查研究。

2.城市發展方針的研究

長期以來中國採取「控制大城市規模,發展小城鎮」的方針,1980年明確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效益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政策受到了沖擊,一場關於中國城市發展方針(也可以說是中國城市化道路問題)的辯論在學術界開展起來。在討論中,觀點分歧較大,分別有小城市重點論,大城市重點論和中等城市重點論。也有人認為中國的城市發展方針不應該是「規模政策」。同時,還從不同層次和角度分析了小城鎮的功能結構、戰略地位、小城鎮分類、鄉鎮企業與小城鎮發展與政策等。並對中國大城市進行綜合分析和比較研究,對中國大城市發展規律、內在機制進行探討。還總結了建國以來城市規模的投資效益和經驗教訓,開展了城市合理規模的研究。

3.城市體系研究

中國城市地理學界有關城市體系的研究可以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①80年代末期以前,著重傳統的研究領域,包括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結構、空間結構和發展趨勢等;②80年代末以來,則側重城市體系更深一層的研究,即城市群體研究,包括城市群體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分布特點、形式、動態過程和空間結構特徵等。無論哪一階段,理論研究,同時結合區域規劃、國土規劃的研究都十分活躍。

城市地理學者一般採用數學方法來分析中國城市規模分布類型及演變,建立全國城市體系、分省區城市等級規模分布模型;結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和人口、工業、交通等影響因素來研究城市體系的地域空間結構;對城市基本職能進行劃分,並根據經濟發展的地域結構特徵,探討城市職能地域組合類型;從分析區域城市化程度、工業、交通布局、區域內部與區域之間的空間聯系,以及城市體系的歷史演變和現狀特徵等方面著手,探討區域城市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影響因素、發展前景,編制市域、縣域城鎮體系規劃。

8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採取了不平衡發展戰略,區域差異迅速擴大,沿海經濟高速增長導致城市數目增多,城市規模擴大。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城市密集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學工作者開展了城市群體研究,包括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階段、類型、特徵、發展模式和趨勢,以及城市群體的實例研究。

4.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

在中國,有關城市形態和內部空間結構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介紹國外理論的水平上,而對中國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近幾年來才開始了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關中國城市形態研究,是從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等角度對中國城市形態發展演變作動力學機制的探討。有關中國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主要集中在內部功能分區和各功能區的相互關系方面。

改革開放帶來了第三產業尤其是商業的大發展,促使城市地理學開展對城市市場空間的研究,但側重城市內部商業網點結構分析。這些研究均是採用數學方法,對商業中心的規模、結構和等級體系進行分析,並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改善商業企業區位布局的意見,或建立城市商業中心系統發展的動態模式,及其與該系統發展規劃的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事務活動愈益活躍,城市中心商業區(CBD)的特徵日漸鮮明,因而逐漸開展了對CBD的研究,包括CBD的歷史演變、現狀特徵和存在問題的分析等。同時,城市地理學者還與規劃師一起,參與了舊城改造的基礎分析工作,探討舊城存在的問題和形成原因,提出舊城改造、舊城更新的構想和對策。

我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研究剛剛起步,僅有少數學者介紹過西方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進展和實例分析,並用數學方法研究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主要集中在識別影響社會空間結構的因素、社會區形成的機制,以及社會空間的類型方面。另外,對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也剛剛起步,主要運用西方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對我國個別城市進行實證研究,分析意象空間的類型和影響意象空間的因素等。

⑹ 自然地理學的簡史

人類的地理知識起源於遠古時代。但自然地理這一術語始用於17世紀,至18世紀後半期已廣為流行。自然地理學作為地理學中的一門學科,出現在近代地理學形成時期。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知識積累時期、近代時期、現代時期三個階段。
19世紀中期以前,地理學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自然地理知識作為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是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記錄山川形勢、游歷探索四方奇勝,進行探險、發現活動等。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就開始觀測尼羅河水位的變化。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希羅多德在《歷史》(又稱《希臘波斯戰爭史》)一書中敘述了尼羅河夏季洪水的動態規律,並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
以後,亞里士多德把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作為土、水、火和氣四種基本原質的統一體。埃拉托色尼計算了地球的周長,用數學方法研究、確立地球表面經緯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了數理地理的基礎,並且將地球劃分出五個氣候帶。在歐洲,整個中世紀是封建閉塞和宗教觀念統治時期,地理學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進步。
15~17世紀是地理大發現時期,人類的地理視野大大地擴展,不但最終證實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和地球存在著一個統一的世界大洋,還發現了洋流,確定了南北半球的信風帶和對季風形成作出科學解釋。這一時期收集的大量地表自然現象資料,為17世紀下半葉探討海陸起源、植物和動物的分類等理論問題,以及綜合地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建立了基礎。 在中國,公元前13世紀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關於天氣情況的記載。公元前11~前6世紀作於周代的的《詩經》記述了數十種地貌形態。戰國時期成書的《尚書·禹貢》依據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將當時的疆域分為九州,並就山川、湖澤、土壤、植被等對各州進行區域對比。《管子·地員》篇是首創土地分類的著作,綜合當時關於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識,較為系統和詳細地把土地分為5大類20多個小類,並記述了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以前成書的《山經》對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以山為綱作了綜合性記述。公元六世紀初,酈道元完成《水經注》,對中國1252條河流水道的源流、脈絡和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作了詳細的注釋。11世紀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敘述了海陸變遷的事實,從河流沉積作用解釋華北平原的成因,從流水侵蝕作用論述了雁盪諸峰的形成,還詳細記載了物候現象。
17世紀上半葉,徐霞客對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河谷縱橫剖面發育、植物與環境的關系等作了詳盡的記載和科學的分析,特別是對中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描述非常詳細,其中關於溶蝕窪地分類、鍾乳石和溶洞形成,以及峰林的類型、分布與地質構造之間關系等的論述是當時的最高研究水平。
19世紀初期德國洪堡和李特爾創建近代地理學。自然地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從這時起,自然地理學由單一的、表象的、靜態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現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的、內在的和動態的研究。隨著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深入,許多分支學科,如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等迅速發展起來。
洪堡德把自然地理環境看成一個整體,應用經驗的和歸納的比較法,對不同區域、不同地理環境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因果上和區域上的相互聯系。他根據大量實地考察資料,論證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與氣候的關系,創立植物地理學;還首創世界等溫線圖,研究了氣候的形成和分布,成為近代氣候學研究的開端。洪堡德的貢獻為自然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奠定了基礎。
19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佩舍爾提倡用發生學觀點來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徵,為自然地理學確立了地理學中分支學科的地位。李希霍芬創立了關於自然現象世界分布的一般概念,把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論題引向地誌學,即闡明特定地區內務種事物相互因果關系。地誌學的概念受到赫特納支持並加以詳細論述,他的思想對德國自然地理學進展有深遠影響,其重要結果是將注意力轉向研究人類及其周圍自然界與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彭克探討了地形的成因和形成過程,創用「地表形態學」 一詞。他還將阿爾卑斯山的第四紀冰期劃分為3個間冰期和4個冰期,對冰川學和第四紀地質學作出重要貢獻。20世紀初,施呂特爾提出景觀研究是地理學的中心目的,用歷史地理學方法探索文化景觀從原始(或自然)景觀演化的現象和過程。他把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注意力引向研究人類活動所創造的人類居住地。20世紀30年代末期,特羅爾創建景觀生態學,對德國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同樣有著深刻影響。
19世紀後半期,美國正處在西部大勘測時代,戴維斯在進化論思想影響下提出了侵蝕輪回學說,並提倡用「地形的解釋性描述」來闡述地貌發育過程,對地貌學的建立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以後,德國彭克又提出地貌演化學說。
19世紀後期,在德國地理學思想影響下,俄國沃耶伊科夫從事地球熱量與水分子衡研究,主張重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俄國自然地理學創始人道庫恰耶夫在論述土壤形成時提出自然綜合體概念,並建立了自然地帶學說。以後,他還提出地理景觀概念,認識到人是地球表面的一個主要變動力量。
20世紀前半期。貝爾格、格里戈里耶夫等發展了自然地帶學說和景觀學說,為發展自然地理學基本理論作出重要貢獻。與歐美不同,蘇聯地理學家非常重視自然地理學研究,通常把研究注意力放在自然環境各個要素方面,自然地理學內部分化明顯,在自然區劃、景觀制圖、地球化學景觀、生物地理群落和古地理學等方面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中國近代地理學是在引進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1908年,張相文編著了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教科書《地文學》,開創了中國近代地理教育。從20年代起,竺可楨對氣候學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中國地理學者對中國的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進行廣泛的考察研究,從50年代起對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新疆、黃淮海平原和海岸帶,以及冰川、凍土、沙漠等進行了系統考察,自然區域研究迅速發展。
從60年代開始,地理學出現了重大變革,建立了地理系統學說,從學科分化走向新的綜合。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又發展了新的分支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引進了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加強了定量分析研究。 。運用自然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參與解決農業生產、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地理環境污染和治理等問題,由此而發展了應用氣候學、應用地貌學、資源地理學、環境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應用性分支學科。

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自然地理學怎麼樣就業前景好嗎

非常好!地質、地理專業是地大的王牌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幾乎是年年100%。上一回次有幾個畢答業班到了大四,根本不用出去找工作。待在寢室玩游戲,公司企業自動來找你簽約啦!不過你要是想真的學到點兒什麼東西,大學里還是要像高中一樣努力奮斗啊。畢竟學校靠牌子給了你一個就業平台,能不能幹出一番事業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⑻ 自然地理學學科發展趨勢有哪些

1、自抄然地理學的「多元化」發展:
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界擾動強度的不斷增大,自然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本體特徵被重新解構,自然地理學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表現為自然地理學的「文化轉向」、自然地理學「政治化」和「生態化」傾向等。
2、自然地理學的「全球化」視角:
自然地理學認識到傳統小尺度、短時期和當時狀態的研究,既導致學科分裂,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所局限。
3、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
多學科之間橫向交叉、滲透和融合豐富了自然地理學學科內涵,提高了研究水平,並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
4、應用研究領域不斷拓展 :
自然地理學為社會服務的應用研究領域不斷拓展,趨向於多元化。可以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城鎮區域規劃與動態監測、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禦、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發揮作用,為國家建設和人類美好未來做出積極的貢獻。

⑼ 中國地理學的發展哪些問題值得反思

近年來,中國高等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高等學校地理方面的學院、系的改
革以改名開始,隨後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結構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各單位以各種各
樣的機構名稱出現。這些名稱有:資源環境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環境與旅遊學院
等,大家的意圖是突出地理學的應用方向,尋求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地理學的發展
途徑。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得已的選擇。地理方面研究單位的名稱也已經是地理和其
他領域的混合名稱了。在這種機構設置下,地理學家從事主要的方向基本上是資源的
利用與保護、環境變化與治理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管理。但是,這些領域和方向
也是環境科學、生態學、地質科學、大氣科學以及經濟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學科研究的
對象。隨著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全球性問題之重要性日益突出,很多學科都開
始關注這些問題。這些問題都發生在地球表層,而地球表層歷來是地理學研究的地域
范疇。現在,地質學在向地球表層上浮,大氣科學在向地球表層下沉,生態學和環境
科學已自成體系,資源科學也成為一級學科了,經濟學在發展區域經濟研究方向,社
會學在研究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建築學向城市規劃擴展,凡此等等。地理學的一系列
領域面臨其他學科的競爭和挑戰。
長期以來,地理學具有非常明確的領域。在這種學科競爭的情況下,現在變得不很明
確了。在這種研究領域形成交叉的情況下,使我們在地理學的實質和方向面前也有些
模糊了,有的人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地理學是研究什麼的?長期以來以地理環境和
人地關系、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為對象的地理學,在這種情況下,地理學的學科位置何
在?由於在學科方向上的模糊,有的地理學家投入到工程科學和技術科學方向,甚至
建築學方向和社會學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地理學必須認定自己的發展空間和領域,
同時謀求新的發展和提高。否則,我們的一些傳統研究領域將被別的學科佔領。

⑽ 中國自然地理學科最具優勢的大學

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