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總要軍事地理學
⑴ 《武經總要》對中國軍事有怎樣的影響
《武經總要》是我國古代一部權威性的官刊軍事網路全書。該書前集第版十一卷、十二卷里權記載了火葯武器和三種火葯的配方,可以說它是所有文明國家中最古老的火葯配方,它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葯和使用火葯武器的國家。關於當時已被採用的三種火葯方記載如下(宋·曾公亮、丁度主編:《武經總要》前集,中華書局影印明正德年刊本,1959):
⑵ 《武經總要》所載北宋軍法,都有哪些
《武經總要》所抄載72條北襲宋軍法大多是戰場紀律,也保持著春秋戰國以來的一貫風格。比如臨戰未等命令就沖入敵陣的要斬,在射程以外就發射弓弩的要斬,而在命令射擊時多射或少射、拋棄箭矢的也要斬,箭矢已上弦還回頭張望的也要斬。在扎營後不從正門回營的,就要處斬。
部隊如果在戰場上喪失了本隊的旗幟、鼓號的,全部處斬。對於士兵擾民的處罰也很重,規定即使破敵有功,只要有「掘冢燒舍、掠取資財」,仍要處斬。與軍隊駐地附近婦女通姦、或將婦女帶入軍營的,都要處斬。對於一般的違反紀律行為都要責打軍棍。
元明清時期朝廷頒布的法典都有專門的「軍律」或「兵律」篇目,基本仍然繼承這些傳統,不過有些罪名的處罰略有減輕。比如明清律中的擅調官軍罪,不過處以充軍。原來的「乏軍興」,改為「失誤軍事」,處杖一百,造成失誤軍機的才處死刑。「從軍征討」而逃亡的,初犯杖一百,再犯處絞。也有些更為詳細,比如有「飛報軍情」的規定,失誤軍機的要處死刑。士兵在已平定地區擄掠的「皆斬」。官員將領「激變良民」,失陷城池的,處斬。此外清朝還曾訂立一些專門的軍事法規,如「行軍簡明紀律」等。
⑶ 為什麼說《武經總要》是一部大型綜合性兵書
《武經總要》是北宋封建王朝用國家力量來編輯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兵書,回也是我國第一答部官修兵書。它對於軍事組織、軍事制度、用兵選將、步騎訓練、行軍宿營、古今陣法、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的製造和使用、軍事地理、歷代用兵實例、陰陽星占等各個方面都有所論述。其中營陣和武器裝備兩部分,還附有大量的插圖。「前集備一朝之制度、後集具歷代之得失」《四庫總目·兵家類》),較完整地保存了北宋前期的軍事制度;「采春秋以來,列國行師制敵之謀,出奇決勝之策,並著予篇,隨其效應依仿兵法以分其類目」。極便查找。所以,它不僅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特別是前集價值更大一些。後集的內容,一部分是輯錄前代用兵的故事,一部分是論述「兵陰陽」。但是它對於兵陰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認為陰陽為軍事天文,是用兵的輔助條件,「仰觀天文著在圖籍,昭昭可驗者也」。反對舍人事任鬼神。它說:對於陰陽「使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任鬼神。凡誓軍旅履行陣,制勝決於人事;參以天變,則衄者鮮」。
⑷ 《武經總要》為什麼會在中國軍事史和科技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武經總要》是一部官修的軍事類書,由曾公亮、丁度於慶歷三年(1043)奉敕編撰,歷時3年而內成,共四十卷,分前後兩集。容「前集備一朝之制度,後集具歷代之得失」。其所匯輯的兵法理論和歷代戰例相當豐富,書中附有大量插圖,不僅記載了當時各種兵器和作戰器械,還記述指南針、火器的製作方法,記載了三種火葯的配方。《武經總要》在中國軍事史和科技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⑸ 為什麼說《武經總要》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軍事著作
《武經總要》是我國古代官修的第一部兼有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的綜合性兵書,曾公亮和丁度組織編寫而成,北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成書,共40卷,分前後兩集。關於此書的內容,在仁宗為此書作的序言中概括為:"凡軍旅之政,討伐之事,經籍所載,史冊所記,祖尚仁義,次以鈐略,至著本朝戡亂、邊防、禦侮方略,咸用概舉。"前集20卷,分別論述了選將科兵、教育訓練、部隊編制、行軍宿營、古今陣法、通訊偵察、軍事地形、步騎應用、城邑攻防、水戰火攻、武器裝備和治軍的基本理論等;後集20卷,一部分是輯錄歷代戰例,比較用兵得失,一部分是"兵陰陽",多涉於封建迷信,故此部分價值不大。
在治軍方面,《武經總要》對將帥問題和軍事訓練進行了專門論述。針對北宋前期對將帥的不重視,指出了將帥的重要性。認為將帥是"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如果君不擇將,等於是把自己的國家讓給敵人。強調選將任帥是軍隊建設中的至關重要的同題,必須予以十分重視。對於軍事訓練,《武經總要》認為軍隊不在於數量的多少,士兵不在於勇敢與否,關鍵在於訓練嚴格不嚴格,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是沒有任何戰鬥力的,只有加強軍事訓練才能在作戰中取勝。它說:"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此不習勒卒之過也,其法百不當一。故曰軍無眾寡,士無勇怯,以治則勝,以亂則負。"這是從北宋初期軍隊缺乏教育訓練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在作戰指導上,《武經總要》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思想。((武經總要》在《孫子》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審己"的重要性,指出"善制敵者,必先審於己",即首先要對己方的各種情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先審於己"的基礎上,再"察彼之形勢",這樣在"兵出於境"的時候便能夠"以理擊亂一,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對於軍隊內部的團結,《武經總要》也很重視,認為"戰兵先欲團一,團一則千人同心,千人同心則有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認識到內部團結對於戰爭勝利的重要性。《武經總要》注重以奇取勝,主張用兵時要正確認識正兵和奇兵的關系,使之相輔相成,指出:"奇非正,則無所恃;正非奇,則不能勝。"以正兵作後盾,善用奇兵,就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
在攻城作戰方面,《武經總要》作出了較為完備的理論總結。指出:"凡欲攻城,備攻具然後行之,得生地然後臨之。趨其所邑,謂攻其軍主之所在;絕其所恃,謂斷其糧道而守其歸路,使外交不能相救。"這就是說在攻城作戰中,首先應准備好攻城器具,然後搶佔有利地形,集中攻擊敵人要害部位,斷絕敵人的糧道和退路。
《武經總要》針對北宋初期輕視武器裝備的傾向,提出了"用兵欲其便,用器欲其利"的觀點,認識到武器裝備對於軍隊建設的重要性。在前集的第十到十三卷中,它用較多的篇幅介紹了軍事上的"器械名數、攻取之具、守拒之用",並繪制了相應的圖形。這些圖形和文字說明,不但形象具體地展現了當時的武器戰具、築城技術和城戰器械,而且還收錄了我國最早配製成功的火葯配方、最早用於戰爭的火器及其製造和使用方法。這些既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武經總要》卷帙浩繁,內容豐富,雖然其中也有不少錯誤和局限,但總的來說,它仍然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軍事著作。
⑹ 軍事科學的簡介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原始社會晚期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的暴力沖突,可以看作是戰爭的初始形態。這種部落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生存條件而引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階級的出現,戰爭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進入階級社會後,戰爭便成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矛盾斗爭的最高形式,成為政治的繼續。只有全世界實現了共產主義,階級和國家消亡了,戰爭才會消亡。
軍事是以准備和實施戰爭為中心的社會活動。諸如武器力量的組織、訓練和作戰行動。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和使用,戰略、戰術的研究和應用,戰爭物資的儲備和供應,國防設施的計劃和建造,後備力量的動員、組織和建設等,都屬於軍事的范疇。軍事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以及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既受這些因素的制約,又對它們發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戰爭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人們在戰爭實踐中,為了指導戰爭,不斷總結戰爭實踐經驗,探索戰爭的客觀規律,尋求克敵制勝的手段和方法,從而促進了軍事學的形成與發展。
軍事學在古代社會就已出現。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軍事學在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方面都取得許多輝煌的成就,但是古代軍事學尚未形成完整和嚴密的科學體系。到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軍事科學得到迅速發展,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科學體系,但仍含有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的成分。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到軍事領域,在批判地繼承以往軍事科學成就基礎上,創立了無產階級軍事科學,從而使軍事科學成為一門客觀、全面地反映戰爭規律的科學。 軍事科學的根本任務,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透過極其復雜的戰爭現象,探索戰爭的性質和規律。戰爭性質主要指它的社會政治性質,如正義的、非正義的戰爭,或進步的、反動的戰爭等。此外,戰爭性質還有它的規模、持續時間和武器裝備、作戰方法等方面的性質。戰爭規律是戰爭的各種矛盾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包括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軍事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戰爭,而戰爭又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內關系整個社會生活的特殊社會活動形態,因此軍事科學具有綜合性和鮮明的階級性。自然科學的許多成就,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被廣泛應用於軍事,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軍事技術是建設武裝力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維修等。世界上局部戰爭一直連綿不斷,世界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制止戰爭的力量也在增長,斗爭是長期的,軍事科學也將不斷發展並日益完善。將來,隨著階級、國家的消亡,消除了戰爭的根源,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時代,軍事科學也將最終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古代軍事
在世界古代歷史上,中國的軍事學曾在許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金屬兵器和戰車,建築了被譽為世界奇跡的古代防禦工程體系萬里長城;火葯、指南針的發明和火器的創制,也在世界軍事史上有深遠的影響;中國還涌現了許多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技術專門家;此外,中國最早創立了較系統的軍事理論,從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後有2000多種兵書問世,並留下一些有價值的軍事歷史、軍事地理著述,編纂了卷帙浩繁的軍事類書。古代西亞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國家,如古埃及、波斯帝國、古希臘、古羅馬等,在軍事學方面也有各自顯著的成就。 中國古代軍事學的誕生(夏、商、西周時期)人類最初的戰爭,以狩獵工具為武器。隨著生產與戰爭的發展,生產工具與作戰兵器逐漸分化。開始主要是製作和使用石(骨)兵器。相傳約四五千年前,已開始生產金屬兵器。公元前二千多年,中國夏代雖仍以石兵器為主,但已能製作刀、戈、戚、鏃、矛、匕首等青銅兵器。商代開始了以金屬兵器為主的時代。周代青銅兵器進入鼎盛時期。古代軍隊已成為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夏代軍隊由六「卿」統領。商代軍隊編制最大單位是「師」。西周軍制沿襲殷商而有所發展,嚴格實行「國人」從軍。夏初甘之戰已出現戰車。商代後期車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方式。西周軍隊主力是戰車兵,以車乘為基本作戰單位。車戰一般只在平原地區進行,根據地形情況將戰車列成方陣,作戰時通常是對攻。在作戰指揮上,至遲到西周中晚期已用金鼓旌旗。到氏族社會末期,戰爭指導中已不乏謀略。據載夏少康以武力奪回王位時,在戰前就注意謀略,還派出了軍事間諜。商滅夏,先攻取夏的屬國,改變了力量對比再伺機決戰。周滅商也採取由近及遠、先弱後強地剪除對方羽翼的謀略,然後趁商王室內部紛亂,商都空虛之機,聯合諸侯大舉東征。商滅夏與周滅商,戰前都重視探測對方虛實,獲取情報,用間也是相當成功的。
這一時期,軍事文獻開始出現。古代軍事理論多散見於國家的典章法令和其他文獻之中。《易經》的卦辭和爻辭中就有一些反映商、周之際謀略思想的內容。中國古代最早的文獻匯編《尚書》和詩歌總集《詩經》,也記述了夏、商、周三代一些軍事理論片斷和零星的謀略思想及戰爭情況。春秋以前已有專門的軍事文獻《軍志》、《軍政》。這是中國古代軍事學誕生的重要標志。 作戰樣式和戰略戰術有所改進。由於車戰受地形限制較大,春秋末期晉國魏舒「毀車為行」,將戰車上的甲士改編為徒兵,易車戰為步戰,提高了作戰機動能力。到戰國後期,步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樣式。車、步、騎配合,水、陸並用,使野戰流動性加大。春秋戰國之際城邑的迅速發展,使城寨攻防也成為重要作戰樣式。
作戰指導上的變化也很顯著。在謀略方面:逐漸否定了重信輕詐等用兵之道,重視審時度勢,因利乘便。春秋以前的戰爭主要以戰勝對方為度,戰國時則以消滅敵軍實力為准。戰國中期孫臏在桂陵之戰中以「圍魏救趙」、在馬陵之戰中以「減灶示弱」誘敵就範的謀略,在古代軍事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在戰法方面:春秋時期採用了多種方法作戰,有兩翼突破、再搗中堅(如鄢陵之戰);設伏誘敵、乘勢殲滅(如雞父之戰);疲敵而擊、後發制人(如長勺之戰)。車戰時代重在野戰,戰國時設守要害和利用城池防禦,成為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戰國時陣法已有多種多樣,銀雀山漢墓竹簡中提到了方、圓、疏、數、錐行、雁行、鉤形、玄襄、火、水等10種陣法。 春秋戰國之際,為適應戰爭指導的需要,軍事理論著作相繼問世,《孫子兵法》是其中傑出的代表。繼《孫子》之後,戰國時期兵書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吳子》《司馬法》《孫臏兵法》《尉繚子》《六韜》。它們在繼承《孫子》軍事思想的同時,又有所發展和創新。這些兵書的內容範圍和論述重點,總起來看,大致涉及戰爭觀、謀略、戰法、陣法、將帥修養和軍隊組織、訓練、紀律、獎懲制度、指揮、偵察、通信,以及攻防戰具、行軍渡水器具等許多方面。
春秋戰國時期劇烈的社會變革,帶來意識形態領域的空前活躍。各派思想家、政治家對戰爭問題各抒己見,是「百家爭鳴」在軍事上的反映。其中論兵內容較多、影響較大的是儒、墨、法、道4家。先秦諸子論兵,開創了古代非兵家論兵的傳統,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學的一個重要特點。中國古代的軍事歷史學,在編年史《左傳》、國別史《國語》、典章制度匯編《周禮》和策士論集《戰國策》等,以及先秦典籍中都普遍存在,為軍事歷史學奠立了基礎。軍事地理學亦發端於春秋戰國時期,如《孫子·地形篇》《管子·地圖篇》都包含有軍事地理方面的論述。 秦朝統一六國,漢、唐封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促進了軍事技術的進步。秦以後進入了鐵兵器為主的時代,至東漢鐵兵器完全取代了銅兵器。騎兵裝具有重大發展,南北朝時戰馬裝上防護鐵甲。遠射兵器弩,除有了以手操持的擘張弩外,戰國末期出現的用足踏張弦的蹶張弩,至漢代已普及軍中。弓弩的射程可達千餘步,已大量使用鋼鐵箭鏃。這一時期軍事交通、運輸、軍事工程作業等技術的進步也很突出。特別要指出的是火葯的發明和應用,引起了古代軍事技術的重大變化。據考至遲於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火葯已在中國首先研製成功。火葯首次用於戰爭是唐末天佑元年(904),當時謂之「飛火」。
秦漢時全國軍隊區分為京師兵、州郡兵和邊防兵,這一制度影響久遠。始於西漢盛於三國的軍事屯田制度,是寓兵於農的一種形式。南北朝時創立的「府兵制」,至唐成為兵農結合的一種形式,但未能長久維持。車兵在西漢時被淘汰,騎兵一度成為主要兵種。秦、漢、晉、隋、唐統一全國的幾次大規模戰爭,分別成功地運用了由近及遠、各個擊破,避實就虛、聲東擊西,水陸並進、分進合擊,先疲後打、奇兵突擊等謀略和戰法。騎兵長途奔襲,在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作戰中比較多見。步騎配合實施奇襲和用車結營以制騎兵,也是常用戰法。
秦始皇收繳並銷毀民間所藏兵器,對兵書或毀或禁。西漢兩次整理兵書,並行分類,頗有成績。漢初出現的《三略》和後來的《淮南子·兵略訓》等,是傳世的重要著作。漢儒爭注經文而不注兵書,唯曹操注《孫子》,開注先秦兵書的先河。用注釋兵書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成為古代軍事著作的一種形式,至唐漸盛。宰臣學士繼承先秦非兵家論兵的傳統,在許多保境安邦的建策、文稿中,關於邊防強弱、兵制利弊、用兵得失、謀略優劣等論述,是古代軍事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 北宋初,利用火葯創制的火毬、火箭等燃燒性火器用於戰爭,開始了戰爭史上火器與冷兵器並用的時期。南宋初,陳規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長竹桿火槍。之後,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又製成了能發射子窠的突火槍,在發射原理上是歐洲近代槍炮的先導。元(蒙)軍把竹火槍改進為金屬火銃,為近代槍炮的誕生奠定了基礎。13世紀末,火葯與火器的製造技術,經由阿拉伯西傳至歐洲。11世紀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已用於舟師導航。鄭和下西洋所組建的艦隊,艦船曾多達200餘艘,其中寶船60多艘,官兵多達2.7萬餘人,標志著當時中國的艦船建造與軍事航海技術都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軍事築城學也有很大的發展,明初建築的南京城。
明朝洪武年間,各地衛所駐軍已有10%裝備火銃。永樂前期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火器的廣泛使用,使軍隊的作戰方法發生了變化。通常以火器在較遠距離上殺傷敵人、摧毀敵陣,冷兵器則用於近戰和白刃格鬥。軍隊作戰指揮增加了組織運用火力、組織槍炮與冷兵器之間的協同和不同營種之間的協同等內容。戰斗編組與戰場管理也比以往更為復雜。
從北宋初至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近900年中,戰爭頻繁,其中有王朝統一戰爭、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農民起義戰爭與對外戰爭,戰略戰術也隨之發展。趙匡胤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後盾,先消滅荊南和湖南兩個政權,爾後又按先南後北、各個擊破的方略統一全國。元末朱元璋建立了以金陵(今江蘇南京)為中心的根據地,積糧練兵,擴充實力北上滅元。明王朝實行睦鄰自固的國防政策,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國家的安全與統一。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採取先取關中,再攻山西,先消滅明軍主力,後奪京師的戰略,滅亡了明朝。北方少數民族領袖,往往以遠交近攻、聯此擊彼之策,統一本族各部和附近各民族後,集中兵力,選擇有利時機,興兵破關掠地,或逐鹿中原,奪取中央政權,分別建立了元王朝和清王朝。在此期間,火器與冷兵器相結合的戰術也得到不斷的發展。同時,騎兵戰術在北方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軍隊中也有相當的發展。
宋王朝於熙寧五年(1072)正式興辦武學,教育學生攻讀歷代兵法,研究軍事理論,並以弓馬武藝訓練學生。明清兩朝也循此例先後設立武衛學與八旗官學。北宋前期,組織編纂出中國第一部新型兵書《武經總要》。該書包括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術兩大部分 ,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其後又將《孫子》等七部兵書匯編為《武經七書》,作為武學的必修課程。明代後期,倭寇的威脅,北部邊警的頻繁,歐洲殖民者的尋釁,促使一些有識之士研究軍事,提出經武練兵及充實邊防海防的許多新觀點和有效措施。各具特色的軍事著作紛紛問世,主要有: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嚴城守的海防戰略理論和繪制沿海地圖、海防圖的《籌海圖編》;以練兵、教戰、用器、布陣見長的名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陣紀》;精於火葯與火器研究的《兵錄》;軍事學內容詳備,並收有《鄭和航海圖》和神火飛鴉等罕見資料的軍事網路全書性著作《武備志》;傳播西方火器製造和使用技術的《神器譜》、《西法神機》、《火攻挈要》等。清代初年,出現了綜述山川險易和用兵得失的軍事地理學巨著《讀史方輿紀要》。康熙、雍正年間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中的《戎政典》,匯集了歷代各種軍事資料。至鴉片戰爭前夕,還出現一些總結實戰經驗或論述防務、訓練的兵書,如《洋防輯要》、《籌海初集》等。
⑺ 武經總要的軍事武器
《武經總要》詳盡記述和介紹了北宋時期軍隊使用的各種冷兵器、火器、戰船等器械,並附有兵器和營陣方面的大量圖像。特別是第10至第13卷,如《攻城法》、《水攻》、《水戰》、《守城》等攻戰篇,不但記錄了與這幾種戰法有關的兵器裝備,還有防禦工事和戰艦的情況。第10卷《器圖》,集中了當時軍隊的各種武器裝備,每一件都有清晰的插圖,僅第十至第十三卷的四卷中,就附有各式插圖二百五十幅以上,圖上還以楷書注有詳盡的器物名稱、使用方法等文字說明,是研究中國古代兵器史的極為重要的資料。
這里還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指明:①宋代的兵器是承繼著漢唐以來的傳統,所以《武經總要》中記錄的許多兵器類型,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們從漢代以後,經過唐、五代的發展變化,由這部書作了總結後,又影響到北宋以後的兵器類型,可以說《總要》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②自唐、五代以來,中央王朝的軍隊吸收了不少北部和西北部少數民族的優秀兵器。如《器圖》中的「鐵鏈夾棒」,書中明白地註明是從「西戎」處學來的,是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用來攻擊宋代步兵的兵器,被北宋部隊吸收過來,經過改造,成為更適用的兵器。因此,北宋兵器裝備的種類比以前增多了,銳利程度也有所加強。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主要是步兵兵器,在宋代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所謂「十八般兵器」,到此時已基本全部出現,且趨於定型,這些兵器在《武經總要》中幾乎都有記錄。
北宋的軍隊仍以步兵為主,所以《武經總要》中記錄的各種冷兵器,也是以步兵兵器為重點。主要包括遠射兵器、格鬥兵器、防護裝具3類。
⑻ 武經總要有哪些目錄
武經總要的篇目如下:前集卷一:選將、將職、軍制、料兵、選鋒、選能;卷二:講武、教例、教旗、旗例、習勒進止常法教平原兵、教步兵、教騎兵(鼓角金鉦教場圖等)、教法(教條十六事、三令五申)、草教法(並圖)、日閱法(並圖)、騎兵習五變圖、步兵習四變圖、教駑法(並圖)、教弓法;卷三:敘戰、抽隊、軍爭、以寡擊眾、捉生;卷四:用車、用騎、奇兵、料敵將、察敵形;卷五:軍行次第(並圖)、行為方陣法(並圖)、禁喧、度險、出隘、齎糧、斥候聽望、探旗、探馬、遞鋪、烽火、行烽、軍祭、軍誓;卷六:下營法、營法、諸家營說、下營擇地法、綠營雜制、警備、備夜戰法、立號、定鋪、持更、巡探、漏刻、防毒、尋水泉、養病、征馬;卷七:大宋平戎萬全陣法(並圖)、大宋八陣法(並圖)、大宋常陣制;卷八:八陣法、握奇圖、金鼓旌旗數、李靖陣法、裴子法、常山蛇陣、八陣圖;卷九:九地、六形、雜敘戰地、土俗;卷十:攻城法(並器具圖);卷十一:水攻(並圖)、水戰(濟水附,並圖)、火攻;卷十二:守城(並器具圖);卷十三:器圖;卷十四:賞格、罰條;卷十五:行軍約束、符契、傳信牌、字驗、間諜、向導;卷十六上:河北路;卷十六下:北蕃地理、戎狄舊地、中京四面諸州;卷十七:河東路;卷十八上:陝西路;卷十八下:西蕃地理;卷十九:益利路;梓夔路;卷二十: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
後集一至十五卷為故事:故事一:上兵伐謀、不戰屈人之師、用間、用謀、覘國、用敵人以為謀主、縱生口;故事二:明賞罰、軍政不一必敗、軍無政令必敗、將帥和必有功、將帥不和必敗、法貴不犯、兵道尚嚴、臨敵不顧親、仁愛、士卒同甘苦、親受矢石、撫士、得士心、得士死力、貴先見、知己知彼、料敵主將、料敵制勝、料敵形勝;故事三:方略、權奇、臨時制宜、詭道、奇計;故事四:將貴輕財、將貪必敗、臨敵易將、將驕必敗、矜伐致敗、不矜伐、將帥自表異致敗、將帥自表異以奪敵心、均服、隱語、先鋒後殿、擊其後、退師;故事五:出奇、伏兵、多方以誤之、聲言欲退誘敵破之、聲言怠敵取之、稱降及和因懈敗之、卑辭怠敵取之、甘言怠敵以擊之、搗虛、擊東南備西北、聲言擊東其實擊西、示形在彼而攻於此;故事六:張大聲勢、先聲後實、疑兵、察虛聲、避實擊虛、以寡擊眾、攻其必救、夜擊、潛兵襲營、橫擊、掩襲、偽退掩襲;故事七:持重、輕敵必敗、戒輕舉、堅壁挫銳、避銳、以逸待勞、矯情安眾、軍中虛偽、克敵安眾心、辨詐偽;故事八:御士推誠、與敵推誠、以恩信結敵人、知人、善用人、解仇用人、使過、示信、示義、以義感人、激怒士心;故事九:絕藝、挑戰、勢宜決戰、臨危決戰、戮力必勝、驍勇敢前、陷陣摧堅、表裡夾攻、乘勝破敵、乘機破敵、乘風雨破敵、散眾;故事十:兵貴有繼(兵無繼必敗附)、兵多宜分軍相繼、救兵、力少分兵必敗、分兵勢破之、上速、示緩(攻敵有緩急附)、示弱、示強、示閑暇、設詐誤敵(此條正文缺)、素教、素備、先設備取勝(戒不備附);故事十一:新集可擊(擊未集附)、半濟可擊、飢渴可擊、心怖可擊、奔走可擊、氣衰可擊、糧盡可擊(糧道不繼必遁,附)、不得地利可擊、天時不順可擊、不暇可擊、不戒可擊、將離部伍可擊、撓敵可擊、陣久力疲必敗、攻不整、敵無固志可擊、擊不備、出不意大陣動可敗、擊未成列;故事十二:餌兵勿食(防毒附)、圍敵勿周、窮寇勿追、高陵勿向、佯北勿從、察敵進止、察敵逃遁、歸師勿遏、死地勿攻、立奇功、軍師伐國若中路遇大城須下而過、舍小圖大、師不襲遠、軍勝重掠伏襲必敗、擊歸墮、地有所不爭;故事十三:察敵降(料降詐降附)、招降、諭以禍福、縱舍、占候、至誠獲神助、推人事破災異、假託安眾、下營擇地、據險、先據要地、據水草、絕水泉、據倉廩、斷敵糧道、伏歸路敗之;故事十四:水戰、濟水、斷船路、引水灌城、擁水誤敵、火攻、用車、用騎、游騎;故事十五:修城柵、攻城、守城、屯田、讓功、辭賞。十六至二十卷為占候:占候一:天占、地佔、五行占、太陽占、太陰占;占候二:日辰占、五星占、二十八宿次舍、星變、風角;占候三:雲氣、氣象雜占、軍行災異雜占、太乙;占候四:太乙定主客勝負陽局立成、太乙定主客勝負陰局立成;占候五:六壬、遁甲。
⑼ 軍事地理學的重要性
軍事地理學是隨著戰爭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歷代的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的影響。早在中國春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就在軍事名著《孫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的問對中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和地理條件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稱《隆中對》,堪稱軍事地理論述。明末清初顧祖禹所捶《讀史方輿紀要》一書,著重闡述了歷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勢對用兵的影響。
西方軍事學家也很重視軍事地理。法國的拿破崙一世曾指出要當一個勝任的參謀長,必須「熟悉軍事地理」。普魯士軍事著作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一書中,把「地理要素」視為決定戰斗運用的五個戰略要素之一。 19世紀中葉起,歐美軍事地理研究發展很快,著作甚多中國也於民國初年出版了第一部軍事地理學專著《兵要地理》。
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18世紀中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給將軍們的訓詞》(1747)中指出:「地理知識,對於一個將軍來說,猶如步槍之對於士兵,數學之對於幾何學家一樣重要。他如對地理一無所知,非鑄成大錯不可。」
軍事地理學是根據國家政治和軍事戰略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同戰爭關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構成的綜合地理環境,與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關系的學科。它是軍事科學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又稱兵要地理、兵要地誌、國防地理、戰爭地理。
軍事地理學遵循軍事學尤其是軍事戰略學、戰役學的理論原則,同軍事歷史學、戰爭動員學、軍制學、軍隊指揮學、國防經濟學以及軍事地形學、軍事工程地質學、軍事氣象學、軍事海洋學、軍事交通運輸學等學科關系密切。
⑽ 《武經總要》的內容有哪些
宋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曾公亮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官宦世家。很小的時候,曾公亮就表現出與眾不同來。與大多數孩子不同,他相貌奇特,器宇不凡,更為可貴的是,他志向遠大,有著遠大的抱負。
1022年,23歲的曾公亮代表家族進京祝賀仁宗登基。宋仁宗十分高興,授予當時還沒有功名的曾公亮為大理評事。
沒想到,曾公亮立志從正途出仕,不願意走家族蔭蔽之路,因此,沒有去赴任。
1024年,曾公亮考中進士甲科第五名,被任命為越州會稽知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公亮謹記這個為官准則,任上盡職盡責,克己奉公。
1028年,他治理鏡湖,想辦法使滔滔湖水泄入曹娥江,使湖邊民田免受了洪澇之苦。
由於政績卓著,幾年後,曾公亮被晉升入京,任國子監直講,後改作諸王府侍講。不久,升任集賢殿校理、天章閣侍講、知制誥兼史館修撰。
1048年,宋仁宗下詔,讓官吏獻言獻策,振興大宋朝。曾公亮積極上疏,他條陳六項舉措,都是針對當時積弊所發的改革建議,深得仁宗的賞識。
1056年,曾公亮升任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與宰相韓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
曾公亮不但勤於政事,而且十分重視邊防和軍事建設。曾公亮曾熟讀兵書,對軍事理論有著高深的見解。他曾針對時弊提出「擇將帥」以加強武備的主張。他說:
擇將之道,唯審其才之可用,不以遠而遺,不以賤而棄,不以詐而疏,不以罪而廢。
他認為造成將領不稱職的原因,並非沒有將才,而是挑選將領時沒有要領,使人人不能盡其才。他建議選將必先試其才,所試有效,方給顯官厚祿以重其任,然後委其命而勿制約,用其策而無懷疑。
正是由於曾公亮熟諳軍事理論,對軍史有著較深的研究,宋仁宗才命他和端明殿學士、工部侍郎丁度主編一部兵書。兵書定名為《武經總要》。
實際上,《武經總要》的編撰與當時統治者的統治思想有著緊密的關系,公元960年,原五代時期後周殿前都檢趙匡胤發動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做了北宋的開國皇帝,即宋太祖。
趙匡胤靠掌握禁軍起家,又是以兵變方式奪得政權,因此深知掌握軍隊的重要。他當了皇帝以後,一方面想方設法陸續解除了一些帶兵老部下的軍權,另一方面加緊了朝廷對國家主力軍禁軍的直接控制,抑制和改變了唐朝以來地方藩鎮割據的局面,同時加強了國家對武器製造業的集中管理。
北宋王朝在國都汴京建立了大規模的兵器生產作坊,即南、北作坊,又建立了弓弩院,專門生產各類刀槍甲具和遠射兵器。
太祖趙匡胤親自督查兵器作坊武器的生產情況,975年,他每隔十天便查核一次各種兵器的質量。最高統治者的高度重視,使得當時的軍械生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南、北作坊的武器年產量達3萬多件。
到了宋仁宗趙禎統治時期,為了防止武備鬆懈,將帥「鮮古今之學」,不知古今戰史及兵法,所以才下令精通軍事歷史的吏部侍郎曾公亮和工部侍郎參知政事丁度等人,編撰一部內容廣泛的軍事教科書。這就是《武經總要》。
曾公亮和丁度領命後,著手開始進行這項劃時代的編撰工作。編撰工作開始於1040年,歷時四年,於1044年完成編撰工作。
曾公亮文采斐然,寫了很多作品,除參與《武經總要》編撰外,還參加了《英宗實錄》、《元日唱和詩》、《勛德集》、《演皇帝所傳風後握奇陣圖》和《新唐書》的編撰。其中《武經總要》是曾公亮著作中最有建樹的軍事著作。
宋仁宗對這部兵書的編撰十分重視,在《武經總要》編撰完成後,親自核定,然後又為此書寫序言。
《武經總要》是曾公亮和丁度等人根據前人有關研製火葯、火器的經驗,總結整理寫出的,全書共40卷,分前後兩集。每集20卷。
前集的前半部分介紹古今戰例,後半部分介紹陰陽占卜。
前集的20卷詳細反映了宋代軍事制度,包括選將用兵、教育訓練、部隊編成、行軍宿營、古今陣法、通信偵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戰、武器裝備等,特別是在營陣、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詳細的插圖,這些精緻的圖像使得當時各種兵器裝備具體形象地展現出來,是關於古代兵器的極寶貴資料。
在前集的第十一和十二卷中,記錄了引火球、蒺藜火葯、毒葯煙球3種火葯配方。從這種火葯配方中的組配比率看,已同後來的黑色火葯相接近,具有爆破、燃燒、煙幕等的作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葯製造配方,它被軍事家們製成了火器應用於古代戰爭。
書中還記載了我國製成的第一批軍用火器。當時製造的火器,主要是火球類和火箭類。火球類分火火球、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煙球和毒葯煙球等8種;火箭類有普通火箭和火葯鞭箭兩種。
後集20卷輯錄有歷代用兵故事,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戰例資料,分析品評了歷代戰役戰例和用兵得失。
《武經總要》強調《孫子兵法》等兵書中用兵「貴知變」、「不以冥冥決事」的思想,書中還十分注重人在戰爭中的作用,主張「兵家用人,貴隨其長短用之」,注重軍隊的訓練,認為沒有膽怯的士兵和萎頓的戰馬,只是因訓練不嚴而使其然。
《武經總要》的產生並流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為古代軍事網路全書的編撰樹立了典範,成為後世編撰軍事網路全書的典範之作。書中相當一部分的內容,被《武編》、《兵錄》、《登壇必究》、《武備志》等軍事網路全書所轉錄吸納與融合。
《武經總要》也為兵要地誌的研究和著述開了先河。在《武經總要邊防》5卷中,兵要地誌的內容充滿於字里行間,這為後世相關著述提供了極好的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