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業水平教學質量分析

地理學業水平教學質量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2-24 01:54:56

1. 怎麼進行期中考試質量分析

1、試題方面:試題是由總校統一組織命題,就整個試題而言,除個別科目考題偏難,(選題角度的不同)偏易外,其餘基本都體現了目前考試命題要求:注重基礎、體現能力。

2、成績情況:從總體成績上看,大部分學科與上學期相比都有所提高,各年級優秀率有所提高,及格率明顯增加。

3、考試所暴露的問題:

①學生基礎差

各年級都存在著部分學生基礎太差,同班學生中,單科成績差距太大,個別學生單科成績個位數。例如:六年級的英語低分率較高,達到18%,三年級的數學、英語都在20%以上,這些都反映出學生的基礎太差。

②學生的思想認識、學習態度問題

各年級都存在著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方法不對頭,沒有養成在學習新課之前預習,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復習舊知識,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求取新知識的習慣,學習浮於表面,敷衍行事,不能靜心去學習,致使一些常見的應該熟知的知識不能正確解答。

③審題能力

試題的入題深度的確定和入題方法的選擇,決定了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大部分學生不知「磨刀不誤砍柴功」這個道理,勿忙審題,甚至說匆忙做題,就連基本的思考過程都沒有,或失之於思維方法偏頗,或失之於入題角度不正確,或失之於完成過程草草。答題語言的組織,缺乏准確性和邏輯性。前言不搭後語。

2. 地理必修三半期考試質量分析怎麼寫

一、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 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回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答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徵: 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

3. 如何實施初中地理表現性的學習評價

考試與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國務院辦公廳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文件中,強調建立促進教師和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注重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發展性功能,促進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能力的作用,實現老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1]。
1.何謂發展性評價
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評價學習的最終成果,而忽視學生的勤奮、努力程度,這是不公平。不能把評價變成威脅人的東西,任何時侯評價都不可變為貶低個性的手段。」
發展性教學評價以多元智能理論、成功智力理論和建構主義等理論為基礎,是形成的、多元的、互動的、發展的、動情的[1]。相比傳統的、單純的考試手段,學生發展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要求更高,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它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我們可能重結果多於重過程,缺少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的發掘,導致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的匱乏,同時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過於側重知識目標的落實,比如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准答案」。
2.實施地理學科實施學生發展性評價的必要性
2.1 實施學生發展性評價是教學改革深化與實踐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對現行評價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它是實施新課程、新課標的要求,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地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貫徹「對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和「生活中的地理」的新課標理念也需要進行有效的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關注教師在教學中是否能根據學生和本地實際狀況突破「文本」的規定性,真正要求我們做到因材施教,教學不只是教「文本」,更注重學生的「體驗」和「生成」[2]。
2.2 廣州市學業質量抽測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全市性中小學學生學業質量抽測包括水平性評價的抽測和發展性評價的抽檢兩種。一是考查學科學習目標到達度的抽測,由市統一命題,測試後要進行全面的質量分析,指出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二是屬於過程性的發展性評價專項抽檢,例如實驗操作、表現性評價、研究性學習檔案抽檢等[3]。學生學業質量監控不同於"統考",而是對學生學業質量的全面、科學的管理,更加關注重在過程的發展性評價。以促進學生學業發展為目的的發展性評價,則主要由學校負責實施,區和市負責指導和抽查。
3.如何結合我校學生實際實施學習發展性評價
初中地理應力圖建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差異發展和主體發展為根本目的的學生評價理念和評價體系。通過實施學生學習性評價,實現三個目標:立足過程評價,全面關愛學生長;關注個體差異,激發學生內在動機,及時反饋信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4]。
3.1 樹立評價新理念:評價新理念如下:①評價目標多元化;②評價方式多樣化;③評價主體多元化;④結果與過程並重[3]。
3.2 目前存在問題
3.2.1 學生重視程度不夠,總體素質欠佳。地理學業水平測試中的學業考查成績包括三部分:紙筆測試成績、非紙筆成績、日常學業成績。以我校參加廣州市2011年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和實際考核情況為例,評卷方式為南沙區通過集中、流水作業方式網上閱卷統改。現選擇一個中等程度的班統計數據說明:該班人數50 人,難度統計:全卷簡答題難度0.57 ,綜合題三道,難度分別為0.60 ,0.55,0.58 。均稍低於試卷設計難度0.6。
3.2.2 班容量較大,教師難以兼顧全面。後進生面廣,個別學生持無所謂態度,參與程度較低。比如2011年學業水平測試中非紙筆成績30分,有個別學生得分居然還不到10分。全級參加考核學生708人,考核成績為D等、E等學生共計163人,佔全級學生比重23.02%,高於南沙區比重14.8%。
3.2.3 教師的素質、觀念還需進一步提升,方法要進一步改進。要徹底改變原有的傳統教學觀念,讓教學過程成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適合其個性發展需要的教育過程。教師不僅會教授課本上的內容和知識點,還要找到教學的生長點、學會設計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生成新的問題,並且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改變自己的教學思路,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3.3 實施發展性評價的措施。結合地理學科特點,突出過程性評價,逐步形成了評價內容多元化和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發展水平和基礎知識進行綜合評價[6]。加強地理教學課堂中教學三維目標的落實。

4.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近年來,在推進新課程改革中,廣大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關切、心理特點、認識規律和能力培養等越來越予以關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逐漸成為人們教育下一代的靈魂,所以說追求達到「最優、高效與和諧發展」狀態,這樣就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此,本文特就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一論題作如下探討:
一、教師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
現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了較豐富的教育內容,正在試用的新編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內容就是 "人與環境、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教師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環境教育因素,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好教學與環境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及時捕捉契機,完成環境教育的滲透。例如:在學習陸地資源時,可以不失時機地引入我國資源現狀,以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另外,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把每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中國環境狀態公報"引入課堂,運用"公報"中的統計數據引導學生分析我國當前大氣環境、水環境、海洋環境以及城市環境問題之發展趨勢,關心我國氣候變化、水質污染、大氣污染以及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和自然災害的增減程度,關注我國政府對應的各種環保措施及行動以及近幾年來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國目前的環保工作重點。這種滲透式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習到了地理知識和技能,而且接受了環境教育,提高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環境保護意識以及了解了環境保護的行為准則,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
二、課堂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的方法
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使其養成習慣,自然而然的運用地理思維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就必須從平時的教學過程抓起。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幾個做法:
1、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培養區域性思維:
地圖是地理學的重要工具,善於運用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最有效辦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從地圖上發掘信息,利用獲得的信息,直接或間接地解決問題,還要教給學生把學到的地理知識轉換成圖形的技能,使學生養成圖文互換的習慣。這樣,經過長期的訓練之後,學生腦海里就會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區域地理框架,養成區域性思維。比如我在講「中圖版」的《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層結構」內容的時候,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上有關地球各圈層的插圖,把圖上的信息逐一 找出,再讓學生閱讀課本對各圈層的文字介紹,兩相對比,學生對各圈層的特點、所處的位置就認識得比較深刻了。然後我再布置學生完成畫圖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同一 幅圖上把各個圈層都表示出來。這時學生會比較完整地畫出地球的圈層圖,而之後只要提起地球的各個圈層,學生腦海里就會很快浮現出完整的畫面,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
2、養成收集、整理地理筆記和資料的習慣——培養綜合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要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思考並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所以在做筆記方面可能會做得比較零亂。
教師可以通過檢查筆記的形式,督促學生課後整理、補充筆記,尤其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後,要引導學生做好單元知識網路的構建,從中把握主幹知識,明確基本知識點,關注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在把書由「厚」讀「薄」的同時,還可以在分析問題時知識明確、綜合、清晰。此外,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靜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環境條件,都在不斷的變化發展。因此,要讓學生養成整理資料的習慣,以某個問題為中心,去探討它的相關問題,便於形成一個總體的綜合認識。例如在學習「大氣的水平運動」時,通過整理,將與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相關的知識拉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知識塊,它將幫助學生對風形成一個綜合的認識,進而能解決與風有關的各類問題。 三、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應注意新教材內容體系的改變
新課標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簡短,圖、活動、案例增多,很多知識點到為止,內容非常突出時代信息,許多新內容教師沒有接觸過,這對我們教師來說是變相地加重了負擔。設計的探索活動靈活新穎,學生很活躍,但由於活動過程多,一些活動需花費很長時間,一節課很難講完,往往按設計把試驗做了,但後面的內容難以進行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並且有些探索活動沒有現成的答案。答案開放性過大,這對我們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講哪些、講多少、講多深、怎麼講,很難把握。
在這種形式下,作為一線教師在業務上要加強自身修養,強化教育理論與地理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使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提高,跟上新課程的時代步伐,進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落實。備課時要加強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按單元進行課時備課,對每一節課要講的內容統籌安排(講多少、講哪些、講多深、怎麼講)。並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搜集相關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豐富相關知識點,發動學生觀察現實生活和搜集相關材料。對於實驗課等花費時間長這一點,在課前就對學生說明該實驗的目的,操作過程,提前准備,如「沙塵暴的成因和風沙災害的防治」。這樣既不耽誤時間,又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
四、結合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地理學科的距離
在學生的觀念中地理是一門抽象的、枯燥的、難懂的又沒有什麼用的學科。但事實上,地理學是研究人與環境的科學,是一門與社會現實關聯性很強的學科。一切地理環境的發生、發展與變化都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將學生感興趣的一些鄉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和時政熱點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課堂中,就很容易拉近學生與地理學科的距離。比如講「氣象災害」一節時,我們可用江南丘陵地區在6—7月的梅雨天氣或者是7—10月浙東沿海的某一台風為例,講述暴雨與洪澇災害;又以江南丘陵地區在7—9月的伏旱和某一年冬季該地區柑桔的凍害為例,來講述乾旱與寒潮災害。所有這些鮮活的鄉土地理,都可讓學生感悟到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地理與我們的現實生產和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沒有理由不學好地理。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教育工程,不是靠一朝一夕或輕輕鬆鬆地去做就可以完成的。在這之中需要我們教師用心思考和不斷實踐,通過良好的教育途徑,促成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樹立起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果我們教師能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優勢,並腳踏實地承擔起學生正面教育的重任,那麼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必將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5. 如何寫八年級地理科教學質量分析

1.基礎知識抄不牢固,對地理概念的理解不透徹。具體表現為選擇題的得分率較低,空間想像能力和定位能力薄弱。選擇題的第1題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學選擇B項,對東西半球的范圍模糊不清;
2.讀圖獲取信息和分析能力不過關,圖文轉換能力,知識運用能力較弱。
3.審題不認真,不會利用卷面提示,粗心大意。例如將地形類型寫成高原山地。
4.答題不規范,錯別字多。答題中,語言表達缺乏邏輯性,如「海平面上升,冰雪融化」。表達不準確如「亞歐大陸」寫成「亞洲大陸」;錯別字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