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學研究內容
㈠ 人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人口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一個國家在一定的資源條內件下,人口數容量和增長速度應與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相適應,合理容量是指一國之內各地區對人口的負載能力。
各個地區的人口容量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而不斷擴大的,但歸根結柢有一個極限。這個極限的產生來自資源、環境負載能力的有限性。一個地區如果人口盲目增長,對食物、燃料等方面的需求超過大自然的穩定支付能力,將易於導致當地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
人口地理學通過全面綜合地研究自然環境,掌握不同地區對人口的最大容量和合理容量,特別是從負載能力的角度探索這種容量。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世界人口激增、不可再生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研究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口的合理容量,成為人口地理學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㈡ 王恩涌的《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闡述人文地理學...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是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1、說明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及主要特徵。
2、什麼是生產關系決定論?分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
3、對人地相關論與人地協調論進行分析比較。
4、試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並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
5、什麼是人地相關論?詳細闡述人地相關論的代表性觀點,並加以分析和評價。
7、建國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階段特徵是什麼?
8、為什麼說人地關系論是人類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人地關系有何特徵?
第二章:
1、 什麼是文化景觀?詳述文化景觀的主要組成成份。
2、 文化地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是什麼?
3、 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有何聯系?
4、 簡述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5、 舉例說明文化的遷移擴散與擴展擴散有何不同。
6、什麼是環境感知?舉例說明環境感知在人類活動中的具體表現。
7、舉例說明形式文化區與功能文化區有什麼區別。
第三章:
1、影響人口空間分布的因素是什麼?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徵及一般規律是什麼?
3、中國人口分布有什麼特點?
4、人口的空間移動有什麼社會經濟意義?
5、現代國際人口遷移有什麼特點?
6、現代國內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7、人口遷移的主要機制是什麼?
第四章:
1、人口增長有何地區差異?其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
2、試分析中國的人口增長轉變模式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3、試分析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人口迅速增長的具體表現及其引發的問題。
4、原始社會時期的人口發展有什麼特徵?
5、農業社會時期的人口發展有什麼特徵?
6、 蘭迪的人口轉變模式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第五章:
1、分析農業起源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分析比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條件。
3、闡述原始農業的特點及區域分布。
4、比較東西方傳統農業的特點。
5、闡述現代農業的主要特點及其地域類型。
第六章:
1、分析現代工業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2、說明現代工業的發展歷程。
3、從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及其變化,分析現代工業的空間格局有什麼特點。
4、工業發展對社會經濟有什麼影響?
第七章:
1、比較分析東西方城市產生和發展的差異。
2、闡述鄉村聚落發展的基本特點。
3、試以具體城市為例分析城市區位及自然環境對城市形成發展的影響。
4、城市地域結構形成和發展的機制是什麼?城市地域結構的主要模式有什麼特點?
5、分析比較不同類型鄉村形成的原因及其特點。
第八章:
1、政治地理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國家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3、影響國家權利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4、為什麼需要對國家實力進行綜合分析?
5、試說明當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特點。
第九章:
1、 導致資源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我國的資源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2、 環境問題的地區差異及形成原因是什麼?
3、 從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資源的類型。
4、 人類對環境問題的共識主要有哪些?
5、 我國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6、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分析比較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類型。
㈢ 人口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書 名: 人口地理學
作者:李玉江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年2月1日
ISBN: 9787030294906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元 《人口地理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人口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全書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人口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第二部分介紹人口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人口自然變動、人口結構、人口遷移及空間分布等,第三部分介紹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理論與實踐,第四部分介紹了人口地理學的最新研究方法。
《人口地理學》可作為地理學、人口學、社會學及其他相關專業本科、專科教材,也可作為人口管理工作人員的參考、學習讀本。 前言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人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1
第二節 人口地理學的學科性質/2
第三節 人口地理學的形成與發展/3
第二章 人口地理學基本理論/9
第一節 古典經濟學中的人口思想/9
第二節 兩種生產理論/12
第三節 適度人口理論/14
第四節 人口可持續發展理論/18
第三章 人口自然變動及其地理意義/22
第一節 人口出生水平分析/22
第二節 人口死亡水平分析/28
第三節 人口自然變動的度量與分析/32
第四章 人口素質/36
第一節 概述/36
第二節 人口身體素質及其影響因素/38
第三節 人口文化素質及其影響因素/41
第四節 人口素質綜合評價案例分析/47
第五節 提高我國人口文化素質的重要性/52
第五章 人口自然結構/55
第一節 人口年齡結構/55
第二節 人口性別結構/63
第三節 人口種族結構及其地區差異/69
第六章 人口經濟社會結構及其分布/72
第一節 人口經濟結構及其分布/72
第二節 人口社會結構及其分布/94
第七章 人口遷移與人口城鎮化/103
第一節 人口遷移/103
第二節 人口城鎮化/108
第三節 世界人口城鎮化發展及特徵/112
第四節 中國人口城鎮化及特徵/117
第八章 人口地域分布/123
第一節 人口地域分布概述/123
第二節 影響人口地域分布的因素/128
第三節 人口地域分布的基本態勢/139
第九章 PRED——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149
第一節 人口與資源/149
第二節 人口與環境/154
第三節 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170
第十章 人口地理學研究的技術與方法/178
第一節 人口預測/178
第二節 人口遙感、制圖與GIS/183
參考文獻/191
㈣ 人口地理學的概述
人口地理學與人口學的關系如同植物地理學與植物學、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的關系。人口地理學著眼於人口現象的空間方面,人口學則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的學科,研究人口變化過程及其發展規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統計,考察人口數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
人口地理學要藉助於人口學的基本理論、數據和方法,具有地理學、人口學之間邊緣學科的性質。人口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著重研究人口空間分布和地域差異的變化規律,是人口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
人口地理學發端較早。19世紀初近代人文地理學創始者,如德國的K.李斯特、O.佩舍爾等人把人或種族作為地理學的研究重點。後來,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寫了《人類地理學》,第一次提出人類生存空間的概念。該書被西方學者奉為人口地理學最早的經典。此後,英國的A.H.肯尼、A.C.哈登,法國的J.布呂納等學者也寫了一些有關人口與地理關系的著作。
20世紀以來,人口地理學已發展成為具有完整體系的獨立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地理學大會,人口地理已單獨成為一個分組。
在中國古代就有對人口與地理關系的文獻記載,但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才從西方引進人口地理學。隨著人口科學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人口地理學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㈤ 人文地理的主要內容
人文地理學 是地理學的分支,相對於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球上人類一切社會經內濟活動的科學。 如大家容所熟悉的人口分布與遷移、都市化、民俗與文化、宗教景觀等問題都屬於 人文地理學 的研究范疇。 人文地理學有眾多分支學科,以下為部分分支學科: 人口地理學,研究人口空間分布規律。 聚落地理學,研究聚落的形成、分布和發展。又可細分為城市地理學和鄉村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又可細分為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等。 政治地理學,研究人類政治活動空間分布和地理環境關系。 社會地理學,研究各種社會集團的區域分布、空間利用類型及其地域類型形成過程。 行為地理學,研究人類在地理環境中的行為過程、行為空間、區位選擇及其發展規律。 文化地理學,研究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傳播、演化規律,以及文化要素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㈥ 人口地理學的研究方向
人口地理學通過統計國家和地區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和製作人口地圖,找出人口分布的規律性,並從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人口政策方面來探討其原因,同時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探討這些影響因素的主次,來揭示各國各地區人口地理分布的差異。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變動是通過人口自身繁育和死亡的自然變動以及遷移的機械變動而實現的。統計和分析一個地區居民的婚姻、出生、疾病、死亡、年齡性別構成和遷出遷入等現象,可以掌握該地人口變動的基本特徵。研究人口自然增長,需要考慮自然的、生物的、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以及心理的等多方面影響因素,各國的人口政策也對人口增長有深刻的影響。此外,還要比較和研究各國各地區人口增長的模式,尋找先進的人口增長模式。
人口地理學對移民的研究,包括國際移民、城市和鄉村間的移民、城市之間的移民以及季節性和晝夜間的人口移動,估計移民的總流動量和沖流動量,觀察移民方向、距離和流動強度,建立區域間人口移動的模式,分析移民的社會、經濟、宗教、文化、心理多方面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後果。人口地理學除研究年齡、性別和人種的自然構成外,還包括民族、職業行業、階級、宗教、文化程度等社會構成。研究各國各地區總人口的各種構成的地域特徵,有助於深入揭示人口地理分布的規律性,分析其原因和結果,預測構成變化發展的動向。
勞動適齡人口是社會實現生產必不可少的勞動力資源。對各地區各部門勞動力利用的程度、利用潛力和利用效果作出分析評價,為解決地區間和部門間勞動力的合理凋配以及生產布局提供依據。出現的勞動力資源地理,已成為人口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自然資源條件下,人口數量和發展速度要與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相適應,才能有效地利用資源,保持環境的生態平衡。因此,一國或一地區存在一定的人口承載能力。分析計算在一定的自然資源條件和技術水平下一國或一地區的適度人口,包括最大人口和合理人口,也是人口地理學的重要課題。編制人口地圖是研究人口地理學的必要手段,將人口空間分布的現象表示在地圖上,了解各地區人口現象的空間差異,揭示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此外,人口與聚落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聚落的分布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口分布的具體化。研究聚落地理學有助於對人口地理分布的深入了解。現代的城市化引起了城鄉人口構成的巨大變化。因此,研究城市化過程,人口的地理分布與城鎮布局的關系,不同類型城市人口的合理規模,城鄉之間人口移動以及人口政策對城市人口變動的影響等,都是人口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共同關心的課題。城市內部人口的分布和密度、人口的職業構成,城市的空間結構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的研究,還有城市居民每日往返流動的規律性等,也是人口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相互交又的內容。
人口地理學在人口統計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空間分析,研究方法基本上藉助於人口統計學和經濟地理學。由於人口空間現象依存於經濟空間現象,人口地理學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如經濟地理學那樣廣泛和有效。人口地理學對於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也不如人口學的作用更為直接和廣泛。因此,人口地理學研究還存在著局限性。
綜上所述,人口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①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數量、增長速度、構成和分布的發展變化條件與特點;②勞動力資源,包括資源評價,地區與部門分配及合理利用途徑;③人口移動及人口集聚;④人口分布的地域體系。
㈦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向
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內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容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主要分支學科劃分為: 1.人口地理學 2.資源地理學 3.經濟地理學 4.政治地理學 5.文化地理學 6.旅遊地理學 7.歷史地理學 8.聚落地理學 9.社會地理學 10.社區地理學
㈧ 什麼是人文地理,包括什麼內容
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1、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2、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8)人口地理學研究內容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研究特點: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
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
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㈨ 人文地理學都研究些什麼
人文地理學更來注重地理學中社源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 社會文化地理學 o 人種地理學 o 人口地理學 o 聚落地理學 o 社會地理學 o 文化地理學 o 宗教地理學 o語言地理學 * 經濟地理學 o 農業地理學 o 工業地理學 o 商業地理學 o 交通運輸地理學 o 旅遊地理學 o公司地理學(企業地理學) * 政治地理學 o 軍事地理學 * 城市地理學
㈩ 人口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雖然中國從《漢書·地理志》開始,歷代積累了大量人口資料,其他國家也做了許多這方面的工作,1798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人口論》提出人口增長快於食物增長的重要觀點,對人口科學研究起到重大推動作用,但最初的人口地理研究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
鮑曼1921年分析了中歐人口的區域差異,瑞典地理學家德·耶爾1922年研究了瑞典人口分布及制圖問題。同期,赫特納和維達爾·白蘭士在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和著作中也很重視人口分布的統計分析和人口現象的描述。1926年,中國的竺可楨發表了對江蘇、浙江省人口密度研究的論文。但這一時期尚未把人口本身作為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而把它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方面進行研究。
1931年美國地理學家傑弗遜對世界城市人口分布的比較分析,是重要的人口地理研究。幾年之後,中國的胡煥庸提出了中國人口分布的密度差異的重要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口地理學發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開始,地理學家不僅對各國各地區的人口地理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也對人口地理學的理論、方法進行了探討。其中法國的博熱·加涅埃、英國的克拉克、美國的齊林斯基和特里瓦撒等人的著作在國際上都有一定的影響。
特里瓦撒1953年闡明人口地理學的性質和范疇。齊林斯基1966年則指出人口地理學可分為描述人口數量和特性的地理位置;解釋人口數量和特性的空間表現形態;人口現象的地理分析三個方面。70年代以來,美國一些人口地理學家特別關注人口的重新分布和政府的人口政策,對城市化過程也作了大量研究,還探討了國際人口遷移趨勢以及國際移民計劃。